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意義

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意義

發布時間:2020-12-25 10:59:37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理性經濟人假設是什麼

理論經濟學的假設主要有三個:稀缺性假設、理性人假設、最大化假設。當然還有其它一些假設,比如完全信息假設、有效市場假設、完全競爭假設等等。

之所以說那三個是基本假設,是因為西方經濟學理論大部分是建立在這幾個假設的基礎上的:

  1. 稀缺性假設,經濟學是研究有限的資源如何合理分配,達到收益最大化的學科。如果一個東西是無限的,那它不在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內,比如空氣可以說是無限的,經濟學不會研究如何分配空氣;但如果以後空氣是有限的,或者說干凈的空氣是有限的,那它就具備稀缺性,可以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碳排放額,以前隨便排放的時候,沒人會研究如何分配才是最優的,但是現在碳排放有額度限制了,變成稀缺資源了,所以就要研究如何分配對社會才是最優的。

  2. 理性人假設,就是假設人是自利的,在對己不利和對己有利之間,會選擇對己有利的一個方案。所以義工不是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但是要注意,某些慈善捐款是,因為部分慈善捐款是出於改善企業形象、積累品牌名聲所做的,最終屬於利己行為。

  3. 最大化假設,就是如果存在兩個或多個收益不同的方案,假設人們會選擇收益最大化的方案。


其實提到理性人假設,就不能不提到囚徒困境。近代經濟學漸漸對理性人假設提出了很多質疑和挑戰,囚徒困境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充分說明了由於個體的理性,導致集體無法達至最優的結果,最終導致個體損失,即個體的理性不能形成集體的理性。

② 西方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是什麼

1、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

2、完全信息假定: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

以上兩個假設條件是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者承認,上述兩個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它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

補充說明: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2)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意義擴展閱讀:

經濟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1、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2、宏觀經濟學: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③ 經濟人假設對經濟學的研究的意義

經濟人假設也稱為理性人假設,理性的含義是以最小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版經濟利益。
在此權假設下,消費者在收入約束下追求最大效用,生產者在成本約束下追求最高利潤。它是描述微觀經濟行為的核心假設。
很容易對這個假設挑點毛病,例如它不涉及價值觀、道德、生命意義等同樣重要的問題。
完美的假設或者理論是沒有的,經濟人假設就像人物漫畫一樣,抓住了最重要的特徵。
有人認為經濟人是自私的,以此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不合適,換成利他人假設不是更溫情,更高尚嗎?「人應該更高尚,利它」是規范研究的命題。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描述、解釋和預測經濟現象,雖然預測經常很困難。假設應該符合實際,而不是漂亮動聽。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人們獲得物品和勞務的競爭性和排他性。利己是第一位的,利己的目標也能誘導出利他行為。如果你嘗試客觀地觀察自己和別人的經濟行為,你會發現利己比利他更合適作為基本假設。經濟學的蓬勃發展也證明了這一基本假設的生命力。

④ 西方經濟學三大基本假設是什麼

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保護私有產權假定。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是支撐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與分配政策的「根基」,顯然,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匹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諸多問題,人民群眾對此產生了意見與不滿,追根溯源,就是缺少一個需符合我國而不是要符合國外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理論基礎。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資收入分配理論如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體系框架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擺在面前的重要任務和課題。

而對經濟學假定的重新思考與探索,又使我們能夠發現我國宏觀和微觀分配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所在,促使探索經濟學假定與我國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問題。

(4)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意義擴展閱讀

西方國家處於經濟發展初期時,人的私慾橫流,經濟人假定是很貼切的;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從原始資本積累到壟斷資本的跨越後,經濟人的自利性就被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和企業組織結構特點所弱化。

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人們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企業組織結構變革使信息傳遞更加暢通,經濟思考與決策也更加縝密,人性悄悄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這時經濟人所體現出來的單向自利性更多地被雙向或多向利益權衡性所代替。

慈善事業在這個時期產生並發展起來,工業富豪們在創業和發展階段,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壓低工人工資等手段,使資本收益最大化,勞動收益最小化,賺取了巨額利潤。

⑤ 西方經濟學完全理性人的假定有什麼意義

第一,沒有理性經濟人假設就不能認識經濟規律,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義的經濟政策。理性經濟人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標志,沒有這個假設,就不可能具有分析力。如果假定人是道德人,社會幾乎不需要任何制度安排,不需要任何經濟政策,連國家都不需要。有些人說,人是復雜人,如果做出這樣的假定,經濟學發現的只能是偶然性,不可能有理論上的簡化,無法處理紛繁蕪雜的經濟現象。如果讓主張道德人和復雜人的人來分析刑事案件,可以保證百分之百破不了案。因為失去了對作案動機的考察,只能憑空想像。因此,從道德人、復雜人向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轉化,是現代經濟學成熟的重要標志。 第二,理性經濟人只是認識經濟規律的一個工具,並不是提倡人人自私自利。一些人把理性經濟人這個假設說成是主張自私自利的東西了,看成是具有價值導向和政策趨向的東西了,好象是經濟學家主張人們都自私自利。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第三,從哲學本意上來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是不排斥理性經濟人這個假設的。有些人說,馬克思主張「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馬克思就不同意理性經濟人假設。這種結論未免下得太武斷了,也伴隨某種程度的無知。事實上,馬克思對人的看法本身是正確的,但他在經濟分析里也一樣不反對這樣的假設。馬克思在分析經濟社會問題中也這樣說,人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他在《資本論》講:「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代替。」實質上,理性經濟人只是復雜人的一個抽象,把利他的因素,感情的因素抽象掉了。不然無法分析經濟問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每個人都能通過成本-收益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一切機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

⑥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你認為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否正確

「經濟人」假設的消極作用 ① 管理者只能指望人們所做的工作不會超過獎酬與控制制度所鼓勵並允許他們所做工作的范圍。 ② 管理者認為人們只靠金錢才能激勵,所以採取的管理策略,客觀上把人們訓練成僅僅以此方式工作的人,其後果就是多給錢多干、少給錢少干、不給錢不幹的一切向錢看的消極後果。 對"經濟人"假設的評價 "經濟人"假設及其相應的X理論曾風行於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歐美企業管理界。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我國目前的管理實踐,有一定借鑒作用。但"經濟人"假設及X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措施,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經濟人」假設的經濟倫理意義 所謂經濟倫理,並不是指任何談論經濟活動的善惡的道德理論。實際上,經濟倫理只有在經濟學取得了學科的獨立地位之後才能產生,即通過把以前以道德哲學形式出現的利己和社會利益之間的問題系統地轉化為經濟學的偉大主題,人類把經濟活動看作是人類一項正常的、成體系、不斷擴展秩序的活動來考慮它的倫理特點、道德要求和對人的精神氣質的塑造,這樣,才會有對經濟活動的倫理考量。經濟學的自覺,是以斯密《國富論》的出版(1776年)為標志的。 斯密看到了英國當時的工商業發展,那種雄心勃勃的經濟擴張態勢、一個新興的工商業階層的生存方式和激情,各方面、各環節都逐漸整合到了一個合理的體系之中。也就是說,必須看到經濟活動不可忽視的巨大存在力量,它的完全不同凡響的合理性的行事方式。新興的工商業階層人士不是高深的學問家,也沒有騎士的浪漫風度,他們是擁有平實的普通知識和平實的理智的人。所以,經濟倫理的道德主體是這些人,在一個經濟時代,他們成為倫理實踐的主角。 第一,一種合理性的經濟追求的體系,其發展是不可限量的,它將使社會不斷走向進步。因為合理性就在於它的可普遍化的性質,可以有條理、持久地發展。它不像瞬間激情、或者偏執的宗教熱狂,或團契主義的小范圍的忠誠情感聯系,這些方式可能在短時間爆發出巨大能力,卻不能持久,也不能普及。由此,他明白,真正巨大的經濟推動力存在於一般人的最基本、最持久而又是冷靜沉著的願望之中,這種願望就是「改善自身狀況的願望咽。但是怎樣「改善」呢?「一般人都覺得,增加財產是必要的手段,這手段最通俗、最明顯」。而且,「每個人改善自身境況的一致的、正常的、不斷的努力是社會財富、國民財富以及私人財富所賴以產生的重大因素。這不斷的努力,常常強大得足以戰勝政府的浪費,足以挽救行政的大錯誤,使事情日趨改良。」他也承認,其實物質生活資料方面的追求是不難滿足的,但為什麼人們對經濟利益有無限追求的願望呢?他認為這是由於虛榮,主要是攀比和依耀之心在作怪。這真是一種絕妙的安排,似乎不是享受財富,而是取得財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是幸福之所在。這從經濟上、文化上看都是有益的。「正是這種虛幻的財富夢激起人類的勤勉並使其保持下去」。 第二,從經濟活動已經占據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主導地位來看,人們都是「經濟人」。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們的心理動機就沒有求利以外的動機,而是說,這種動機有了最大的發揮其功能的空間。所以,「經濟人」概念並不是對人的全面描繪,而是對經濟時代的人的特寫。它確認的是經濟時代的道德主體的最典型特徵。所以,道德評價的對象就從風度、慷慨大度等轉向謹慎、合理等。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實際上是認為自利動機在一種相對公正的環境中逐漸能演化出一種秩序,能實現社會福利、國民財富的增進。這里要明確一點,斯密決不是說政府根本就不要管經濟活動,而是指不要讓政府強力介入經濟活動,干擾經濟秩序的正常演化。政府應該成為社會公正環境的創立者和維護者,以使經濟活動不致被某些反秩序力量所摧毀。斯密也在為「經濟人」的自由競爭尋找外部制度的保障,公平、正義是這種外部制度的本質特徵,經濟人的思想情感氣質在其中受到熏染和陶冶,從而能認識、贊同這種制度的普遍性本質,這就表明獲得了與之相應的德性。 第三,經濟人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有理性。當然,這里要避免所謂「潔白無理的『經濟人」』之類的誤解。經濟人假設其實只是一種理論模型,也就是以市場經濟競爭的公正環境、經濟秩序的擴展等為目標,來理解行為主體的應有特點。在這一模型中,經濟人的理性包括兩點: (1)看重並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是理性的最基本含義,也就是說,本能地追求對自己不利的東西,那是非理性的; (2)由於利益的性質與生活、活動過程的復雜程度是一致的,所以,利益有長遠與短期、根本與細微、全體與局部之分,能很好地平衡利益的這些關系也是有理性的表現。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過程中,人們能受到市場體系的普遍現實的塑造,能夠彼此使自己的任性受到琢磨。所以,培養起在交易中的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權利等德性,與自利的理性思考並不矛盾。 如果我們考慮到社會經濟生活的相互作用的過程,那麼,我們必然可以推論出,經濟人的理性能夠容許道德偏好和道德選擇。經濟人從相互影響的互利行為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換言之,不能把人性看作是不可塑造和改善的,其實它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從行為的主體來說,出自自由意志的尊重社會公正規則、誠實守信的行為正是以對市場體系的理性理解和情感服唐為前提的,它與純粹的利益博奔作出的行為調整還是有些不同,前者表明培養了一種道德情懷,有了德性,而後者則是偶然調整的權育夕計。所以.關鍵的還是要使這種市場交換經常化、體系化,通過這一過程,個人決策的相互作用會系統地產生出一種共R意識,這種共同意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作為一種穩定的情感氣質而留存下來,形成品質。如果說,這種共同意識只是一次伯的,那麼,就表明人們並不善於學習,不能形成一種理性的人生態度。 第四,斯密曾經就經濟人的其他素質的經濟價值作過探討《他顯然認識到了純粹自利的行為是狹隘的,與市場體系不相涅應的。他轉向道德心理來尋求幫助,他認為人除了自利情感、反社會情感之外,還有一種社會情感。只有具有豐富的社會情慰的人才能具有「這種多同情別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這和抑制自私和樂善好施的感情,構成盡善盡美的人性。」田他通過對兩個著名的觀念即「同感」和「旁觀者」的闡釋來整合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通觀《道德情操論》,我們可以看到,斯密對經濟人道德品質的思考集中在個人利益的合理獲取上。於是,他對作為最高德性的「仁愛」並不抱有太高的奢望,而更注目於一般6t以自利為中心的「謹慎」和「正義」德性。所謂謹慎,就是長遠地考慮自己的利益,以使這種利益不能最後自相矛盾,這就要求能顧及他人,能維護自利之所以可能的市場秩序,它是所有美德中對個人用處最大的美德;而正義則是同等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利益,從而期望人們都在社會的公平規則中競爭。

⑦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7)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意義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⑧ 如何評價"經濟人假設"對經濟學研究的意義

1.經濟人又稱作「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有目標理性的,惟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最大化。這常用作經濟學和某些心理學分析的基本假設。2.「經濟人假設」來自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一段話: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之後,西尼耳定量地確定了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約翰·穆勒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經濟人假設」,最後帕累托將「經濟人」這一名詞引入經濟學。與「經濟人」相對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會人」。3.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麥氏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4.X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①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③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④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5.根據"經濟人"的假設而採取相應的管理策略,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1)管理工作重點在於提高生產率、完成生產任務,而對於人的感情和道義上應負的責任,則是無關緊要的。簡單地說,就是重視完成任務,而不考慮人的情感、需要、動機、人際交往等社會心理因素。從這種觀點來看,管理就是計劃、組織、經營、指導、監督。這種管理方式叫做任務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數人的事,與廣大工人群眾無關。工人的主要任務是聽從管理者的指揮,後勤部拚命幹活。3)在獎勵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錢來刺激工人生產積極性,同時對消極怠工者採用嚴厲的懲罰措施,即:"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

⑨ 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假設

理性人假設,抄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西方經濟學者指出,所謂「經濟人」假設,也稱為「合乎理性人」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抽象。

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9)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意義擴展閱讀

行為

1、理性人具有關於他所處環境的完備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

2、理性人有穩定的和條理清楚的偏好;

3、理性人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算出每種選擇的後果;

4、理性人能使其選中的方案自然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即理性人總是選擇最優。用程式化的語言說,就是由於具備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後果,並依據某種價值標准在這些方案中做出最優選擇。

⑩ 西方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具體什麼含義這一理論假設的核心是什麼

所謂「理性經濟人」原本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臨兩種以上選擇時,總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認為:人只要做「理性經濟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力而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個人為求私利而無心對社會做出貢獻,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做出的大。」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