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府經濟學》 斯蒂格利茨 這本書誰有啊或者其他能獲得這本書的途徑也請告訴我,本人急需~ 真心感謝啊!
姐呀,能把你的復印本也給我復印一本行嗎?我一定回感激涕零的啊!啊!啊!其他兩本制定用書都看完了就差這本啊!55555555555555
2. 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
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會出現失靈。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 :
1.壟斷
2.信息不充分和不對稱
3.外部回效應與公共物答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經濟波動。
政府幹預經濟是彌補市場的失靈,主要提供具有外部效應的公共物品;所謂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則是指市場機制本身存在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經濟波動,要求政府通過宏觀政策協調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運行。
【補充】:
公共物品的含義: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由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公共部門提供用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區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標准: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競爭性和非競爭性。
此外外部效應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徵。
3. 政府經濟學 什麼是排污權交易它與科斯定理有何內在關聯
這是公共經濟學【=政府經濟學】的著名命題,國內外經常討論,且討論幾十年了。內1986年,布坎南對容此問題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科斯定理提供了一種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外部性問題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美國和一些國家先後實現了污染物排放權或排放指標的交易;
你可參考科斯定理網路詞條。詞條讀一讀就明白二者關系了。
公共治理問題是科斯提倡的新制度經濟學中的重要命題。是經濟學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研究熱門問題。
污染是有成本的,可以用來交易。交易費用的大小,限制了污染者的效益,藉助於排污權交易,政府努力實現企業效益,企業社區居民對污染的容忍度,社會效益的統一。
4. 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
市場本身自我調節失效了, 經濟過熱或者衰退了, 通脹, 失業等等問題多的時候, 政府就要干預了. 初衷是彌補市場的不足以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況.
5. 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
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在自由的,不受管制的市場中,個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會使整個社會的福利最大化。斯蒂格利茨認為現實世界並不是那麼回事。相反,他認為,因為市場參與者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市場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常常對人們的利益造成損害。所以政府和其他機構必須巧妙地對市場進行干預,以使市場正常運作。
斯蒂格利茨利用經濟學界最為推崇的工具——模擬經濟行為的數學和計算機模型——來修正傳統的理論。這為他贏得了一大批追隨者,尤其是年輕的經濟學家。
所以保險公司要「干預」。他們限制保險額度,對每個人都不給足他想要的償付額,使他們有安裝防火裝置和採取其他預防措施的動機。此外,全額保險的保費非常的高;低風險的客戶通過提高可扣除費用,只需支付少得多的保費。
出於同樣的邏輯,斯蒂格利茨認為,政府的干預是有正當理由的。他在《經濟學》一書開頭就引述1980年聯邦政府為克萊斯勒公司作擔保的故事作為政府成功干預經濟的例子。自由市場的倡導者認為克萊斯勒的破產會把工廠、工人的原材料解放出來投入更有效率的使用,雖然這個轉換的過程很痛苦,但是他提到克萊斯勒在得到政府從未為其支付的擔保後東山再起。他說,不僅工人的工作得到了保護,政府還節省了數億美元。因為如果克萊勒倒閉,政府必須支付這筆錢。
作者還認為,在私人產品市場方面,政府不應直接進入市場以一個競爭者進行生產,而應採取「間接」的生產方式,即透過提供公共產品服務、法律服務和信貸服務這三個「服務方式」進行生產。政府作為人民推選出來的為社會服務的公共機構,通過提供各種公共服務,使社會能夠更加協調、有序的向前發展。體現在報業發展上,政府通過為其提供直接和間接的公共服務,如提供先進的基礎設施,良好的法律環境,完備的金融服務,從而為報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硬體和軟體的運作環境。
該書由上篇——斯蒂格利茨:政府的經濟角色,和下篇七位經濟學家:對斯蒂格利茨《政府的經濟角色》的評論。其中,上篇由以下部分組成:問題提出的背景及概述、政府作為一經濟組織的顯著特性、一些重要結果、關於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四大謬見、政府今年估計行為的利和弊、公共失靈、關於政府特性的見解、經濟政策、兩個事例和結論。下篇由馬克·波爾曼、道格拉斯·C·諾斯、迪特·鮑斯、卡爾斯·弗里曼、A·H·E·M·韋靈克、艾恩·麥克格里高爵士、讓——雅克·拉方以及路易斯·尤奇特爾七位經濟學家的對上篇的評論組成。
作者簡介
斯蒂格利茨出生於1942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此後在劍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69年,年僅26歲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1979年,他獲得了美國經濟學會兩年一度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該獎項用於表彰對經濟學作出傑出貢獻的40歲以下經濟學家。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學任經濟學教授,自1993年開始成為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的主要成員,並且從1995年6月起任該團主席。在此期間,他是柯林頓總統顧問班子的關鍵成員。1997年起任世界銀行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2001他又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
斯蒂格利茨博士是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教育者之一。他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牛津大學,並從1988年開始在斯坦福大學任教。他主講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金融學和組織經濟學,包括在該校最受歡迎的《經濟學》。他的數十名博士在世界各地任要職。
斯蒂格利茨博士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信息經濟學的創立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所倡導的一些前沿理論,如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已成為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標准工具。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門經濟學領域最著名的專家。 他所著的教材是世界上最通行的教材之一,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斯蒂格利茨教授是數以百計的學術論文和著作的作者和編者, 包括十分暢銷的本科教材《公共部門經濟學》(諾頓公司)和與安東尼·阿特金森合著的《公共經濟學講義》。1987年,他創辦的《經濟學展望雜志》降低了其他主要經濟學雜志所設立的專業化障礙。他曾經擔任美國經濟協會副主席。斯蒂格利茨的著述幾乎遍及西方經濟學的所有領域。其中已譯成中文的就有《政府經濟學》、《經濟學》、《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和《社會主義向何處去》。
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他以自己的經濟理論影響世界銀行所實行的經濟政策。他認為,市場的職能是不完善的,常使人們受到損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市場的參與者缺乏充分的信息,所以政府有必要進行靈活的干預,使市場能運轉自如。以這一觀點為基礎,斯蒂格利茨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救援計劃提出了挑戰。IMF堅持要求遭受危機的國家以提高利率作為獲取IMF貸款的條件,其依據是提高利率會吸引資金流入。然而斯蒂格利茨從他的不對稱信息理論出發,認為放款者和投資者由於信息缺乏,無法區分高風險投資和安全投資,因此可能把高利率看成是無法保證償還債務的跡象,因而導致資本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