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P AP MP,TC AC MC,TFC TVC,AVC AFC,MFC MVC,STC SAC SMC,LTC LAC SMC在西方經濟學中分別代表些
T- total 總的; A-average 平均 ; M-margin 邊際;
P-proction 產量; C-cost 成本;
F- fixed 固定; V-variable 可變;
S- short 短期; L- long 長期;
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
總成本,平均成本,邊際成本
總固定成本,總可變成本
平均可變成本,平均固定成本
邊際固定成本,邊際可變成本
短期總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邊際成本
長期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長期邊際成本
應該都是 微觀經濟學 生產函數 那一章的概念
2. 已知SA垂直平面ABC,且ABC中BC垂直AC於C,∠ABC=30度,AC=1,SB=二倍根三,求直線SB和平面SAC所成的角
∵SA⊥襲面ABC
∴SA⊥AB
∵BC⊥AC
∴AB⊥面SAC
∴直線SB和平面SAC所成的角即∠BSA
∵AC=1,∠ABC=30°
∴AB=√3
∴sin∠BSA=√3/2√3=1/2
∴∠BSA=30°
∴直線SB和平面SAC所成的角=30°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選為滿意答案,謝謝!
3. 經濟學中為什麼AVC的最低點一定在SAC最低點的左下方
因為AC=AFC+AVC,這個說明AC在AVC曲線上方,2者之間的距離是AFC即平均固定成本版。固定成本是一定的權(假設100),但是產量越多(假設分別為50和100產量時)平均下來就越少(分別是2和1),就是說AFC全程都是遞減的,AVC從最低點開始轉而上升的時候,當其增量小於AFC減少量時,AC還是下降的(AC等於2者之和嘛),只有在產量達到一個更高水平時,AVC的增量正好等於AFC的減少量,這時AC才達到最低點,所以就在右上方了。供參考。
4. 經濟學問題,畫圖說明AC、AVC、MC曲線的相互關系
AC、AVC、MC的關系圖:
(4)ac和sac經濟學擴展閱讀: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平均可變成本隨產量增加先遞減後遞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可變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也即邊際生產率先遞增後遞減的結果。
一定時期產品生產或勞務提供平均成本的變化,往往反映了一定范圍內成本管理總體水平的變化。不同時期的平均成本可能會有很大變化,通過比較分析,能了解成本變化的總體水平和為深入分析指明方向。
短期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決定的。當產量增加時,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變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
隨著平均固定成本越來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來越不重要,這時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又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
5. sac0806-n和sac0806有什麼區別
是可控硅元件,即晶閘管。
(SCR: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是可控硅整流器的簡稱。
回可控硅有單向、雙向、可關斷答和光控幾種類型。
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壽命長、控制方便等優點,被廣泛用於可控整流、調壓、逆變以及無觸點開關等各種自動控制和大功率的電能轉換的場合。
三個角分別為 K A G
6. FC,VC,TC,MC,AFC,AC是什麼意思(西方經濟學)
FC 固定成本
VC 可變成本
TC 總成本
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
MC 邊際成本
AFC 平均固定成本
AC 平均(總)成本
關系式:總成本tc、變動成本vc、固定成本fc、平均可變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成本ac、
邊際成本mc。△tc/△q=mc,tc/q=ac,fc/q=afc,vc/q=avc,tc/q=vc/q+fc/q
西方經濟學是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
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
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
濟學。
(6)ac和sac經濟學擴展閱讀:
1,基本定義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即目前所稱的「主流經濟學」,因特別注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
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流派林立。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西方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2,研究內容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的解釋為:看不見的手英語為「invisiblehand」。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理論,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應由政府幹預,而應由整個社會需求進行選擇。這種社會需求被認為是調節市場的「看不見的手」。
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經濟學是15世紀經濟學產生,18世紀經濟學建立以來,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一直到目前為止認為是能夠說明經濟運行和國家調節的重要理論、概念、政策主張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化形成的。其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王」。
7. 在三棱錐S-ABC中,∠SAB=∠SAC=∠ACB=90°,AC=1,BC= 3 ,SB=2 3 .(1)
(1)∵∠SAB=∠SAC=∠ACB=90°,∴SA⊥面BAC,即SA即是棱錐的高, 又AC=1,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