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中均衡的含義如何理解經濟學中
如果法孝直在老劉不會東征
因為他死了能說上話的人基本都是荊州老部下/好不回容易找個說話的雲答/也只是一個近衛將/沒那樣大的威力/況且雲說的是政治/老劉最不喜歡的就是政治/他喜歡人情/可是雲說的太體面/他就更不可能去考慮/如果採納雲的主張那不是說自己太沒水準了/領導為自己的面子可是......
所以只好找個死人來說話
如果法正在東征也會在半路終止因為荊州要回來他就會撤退
當東吳來求和的時候老劉身邊沒一個荊州外的人能說上話
荊州老部下向著殺回老家去 新將想著我剛來就不要自己討沒趣
所以這個台階老劉就沒的下了只好頂下去
把戰爭的目的轉移了、
如果是為荊州可以終止
如果為報仇也可以終止、
可見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❷ 簡答:經濟學中均衡的含義是什麼
在經濟學中,均衡是經濟學家物理學中借鑒並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最直接專的含義被看成是「力量屬的平衡」,或者用來表示沒有內在"變革傾向「的一種狀態。
在西方經濟學中,均衡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義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數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並保持不變的狀態。與物體的運動一樣,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經濟單位也同樣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經濟力量的制約。
(2)簡答經濟學中均衡的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局部均衡相關特點
馬歇爾(1920年)創立的局部均衡理論,把單一商品的市場看成是總體經濟的一個很小部分。相對於總體經濟來講,單一商品市場的小規模特點給我們分析市場均衡問題帶來了兩個方便之處。,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下,僅考察經濟生活在一定時間的某個變數對有關經濟變數的影響的分析方法。
其特點是以單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為分析的對象,而不考慮它同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弗里德·馬歇爾在其價值論和分配論的闡釋中運用了這種分析方法。
❸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含義是什麼西方經濟學
消費者均衡指一定收入在一定價格下購買一定數量商品取得最大滿足(總效內用最大)的狀態。容其必要條件是:MUx/Px=MUy/Py.
若已知效用函數Tu=f(x,y),貨幣收入M,x和y的價格Px,Py,則利用上述條件即可求得均衡購買量x和y,貨幣的邊際效用以及最大效用量。
關於消費者的均衡概念的詳細介紹可參見,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第三版,90到93頁。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❹ 微觀經濟學中均衡的含義
微觀經濟學的均衡是一個時點上的均衡,而非時期上的均衡。它主要是指微觀...當需求等於供給時,就達到了均衡的狀態。 ...均衡的最一般含義是指經濟事物...
❺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含義是什麼西方經濟學
樓上說的比較官方,我就說的簡單點
比如
你吃一包子花費2元,假設得到效用為10
你吃一頓飯花費20元,假設得到的效用90
那麼你就會感覺吃飯90/20=4.5小於包子10/2=5你會感覺吃飯劃不來,
也許你就會增加吃包子的次數而減少吃飯的次數,當你吃包子次數多了,就不想吃了,就是效用遞減規律,這時你感覺包子帶給你的效應就減為8,這時包子8/2=4那你就感覺吃飯劃得來,當你吃多了,吃飯效用也會下降,那是感覺包子劃得來!
就是說消費者均衡就是MU1/P1=MU2/P2兩件事讓你感覺最一塊錢給你帶來效用相等時就是消費者均衡了!
就是這樣了打字打累了!
❻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含義是什麼西方經濟學
所謂消費者均衡(consumer』s
equilibrium)是指消費者以一定的收入和在一定市場價格下,購買一定數量的產品能夠獲得的最大滿足程度。
(一)無約束的消費者均衡
總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條件是:
充分條件是:
當消費者消費多種產品時,如,總效用函數為:
TU=U(X,Y)時:
這時總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條件是:
;
其充分條件是:
;
(二)有約束的消費者均衡
在研究消費均衡時一般假設:
第一,消費者的嗜好是即定的。
第二,消費者的收入是即定的。
第三,物品的價格是即定的。
1.邊際效用均等法則
最好的或最優的配置是使每一種用途上的邊際效用相等的那一種。因為假如不是這樣的話,消費者可以通過削減一種用途的數量,而擴大另一種用途的數量,來改善他所獲得的福利。
表3—3
商品X、商品Y以及儲蓄的效用
表3—4
各商品每元錢的效用
4×5+3×4+8=40(元)
2.邊際效用均等法則的數學分析(消費者均衡的條件)
TU=U(X,Y,Z)
max
TU=U(X,Y,Z)
………………………………(1)
s.t.
M=PX
X+PY
Y+PZ
Z
…………………………(2)
L=U(X,Y,Z)+λ[M—(PXX+PYY+PZZ)]
……(3)
…………………………………(4)
…………………………………(5)
…………………………………(6)
……………………(7)
∵
……………………………(8)
………………(9)
其中:
、
、
、
、
、
、
………………………………………(10)
………………(11)
…………………(12)
∵
;
;
∴
…………(13)
MUX=λPX
;MUY
=λPY
;MUZ
=λPZ
…………………
(14)
………………………(15)
…………………(16)
例:設某消費者共有120元錢,現有兩種商品可以購買和消費,己知X商品的價格為4元Y商品的價格為2元,該消費者消費X和Y商品的效用函數為
,試問該消費者將如何消費方能達到最大的滿足?
解:
按照消費者均衡的條件,必須求出使滿足條件:
∵
∵
令:
得:
化簡可得:Y=2X,將其代入限制條件函數中可得:
X=15(單位),Y=30(單位)
於是獲得的總效用為:
通過計算可知,該消費者將購買15個單位的X商品及30個單位的Y商品,其獲得的最大效用是
個效用單位。
❼ 經濟學課程中一道題,基數效用論中消費者均衡的含義及條件
是基數效用不是序數效用好不好。。。
❽ 經濟學課程中一道題,基數效用論中消費者均衡的含義及條件
關於這兩個效用理論,當初初學時就糾結了很長時間,因為是用的高鴻業三版教材,有關序數效用論的部分寫的只能用一塌糊塗來形容。我當初的疑問就是:為什麼明明基數效應理論認為效應可以加減,而敘述效用理論認為效應不可以加減只能比較大小,可是到頭來高鴻業版卻推導出一個公式將基數效用理論的結論與敘述效用理論的結論統一了起來,即mrs12=mu1/mu2=p1/p2
這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安慰自己的答案:高鴻業搞錯了!理由是:根據三版p93第三段這一推導公式的關鍵理由「。。。消費者增加一種商品的數量所帶來的效用的增加量和相應減少的另一種商品數量所帶來的效用的減少量。。。」說這一句話就已經承認了效用的可加可減了,也就是承認了基數效用論了,也就難怪會推導出使得序數效用理論和基數效用理論成為一回事的公式了。於是乎很長一段時間我就這樣告訴自己說高鴻業搞錯了。。。
然而後來我的想法又變了!我也開始認為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是一回事了!問題出在基數與序數各自的定義上:雖然序數被定義為不可加減,這可比較,然而事實上,從嚴謹的邏輯意義上講,比較的過程將直接導致加減概念的出現,否則比較的過程將無法進行。因此,認為基數與序數是一分為二的概念的想法本身就有問題,這兩個概念根本就是摻和在一起的!因此對序數效用理論的推導才會導致和基數效用理論相容的結論。
現在我已經對傳統的效用理論失去信心了,希望行為經濟學別再讓我失望。
❾ 如何理解經濟學中均衡的涵義,並舉例作圖說明
以供求均衡為例,一般情況下隨著價格水平的增加,需求量會減少;反內之,隨著價格水平容的增加,供給量會增加。反則反之,這就形成了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
供求均衡是這樣實現的:供給大於需求的時候,由於存在過量供給,供給者為了銷售存貨會降低意願接受價格。供給小於需求的時候,由於需求不足,消費者會提高意願支付價格搶購不足的產品,供給者也由於獲利增加而願意增加供給。只有消費者的意願支付價格等於供給者的意願接受價格的時候,交易才能夠成交,這就是達到了均衡狀態。
❿ 微觀經濟學中均衡的含義
微觀經濟學中抄均衡的的含義是指在社會市場供給、需求及微觀經濟生產條件等基本保持同一增長水平的條件下,某一商品的生產成本、生產量、銷售量、利潤等在相等的時期(同常指一月或一年)里,應控制在同一增長水平上。均衡的意義是生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注重管理、科技方面提供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