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發展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根據收入法,GDP=C+I+G+NX,所以消費、、凈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輛馬車。中國目前的現狀之一回是收答入分配不均。由於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普遍低於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收入分配不均會導致消費偏低。所以消費目前來說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消費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其次是,由於近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十分火熱,房產泡沫巨大,但並不打算戳破泡沫而是推行供給側改革鼓勵實體經濟發展使經濟軟著陸。故可以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最後是凈出口,我國作為「世界的工廠」,凈出口曾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但由於最近物價以及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升值,會使我國凈出口得到打擊。所以就目前來說凈出口雖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源泉,但其發展空間不大。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主要是和凈出口。但由於消費發展空間巨大,凈出口發展空間日漸縮小,我國應該改善收入分配不均,增加國民收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在未來將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依託於消費和。
『貳』 用發展經濟學的原理分析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經濟職能的劃分與界定
政府、市場、公民是當今社會發展和社會運行中三股重要的力量。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關系。
在西方,市場的興起是在商品交換與生產的基礎上開始的,市場作為一股力量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可我們的生活,並影響著政府的改革與運行。許多國家的經濟、福利等政策都是在市場力量也就是經濟精英推動的結果,以至於在美國出現了所謂的經濟精英政治家現象。而在中國,整個市場的出現是在政府主導下形成的,而不是像西方市場的推動力量來自公民社會。當前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呈現出市場與政府利益、權利博弈的現象,比如在房地產市場,以前一段時間內,政府關於房地產一些政策,很多是經濟屆人士及其學術界代言人的建議的結果。
市場的力量在一些領域給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長期以來,說到「政府體制改革的原因時,總是說現在的行政體制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體制本身不存在問題,而是在面對市場時無力應對的表現。在經濟界一直有一種爭論,政府是守夜人還是牧羊人?說的也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在面對市場時到底是以服務者還是管理者、主導者的面目出現。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本人是蘭州大學社會學的研究生,希望本人淺淺的回答,能給你一些提示和啟發。下面是我的一篇文章一部分,僅供參考:
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及性質的重新思考
一、政府、市場的關系及性質
現代經濟學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經濟學中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討論貫穿於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和經濟發展的實踐,從未停止過。理論從最初斯密的「廉價政府」到凱恩斯的政府幹預論,再到新自由主義的反對政府幹預,實踐中,市場化成為世界潮流,在各國不同程度的進行著,但是各國的市場化程度也表現出了巨大差異。我們從重新認識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出發討論政府的性質。
我們經常所說的市場經濟實際上是指市場制度,市場制度是經濟運行中市場力量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一整套運行機制、規范或制度等。人們認識到了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優越性之後,開始加強了市場制度的建設,即市場化過程。實際上,市場先於市場制度與市場化,在長期的經濟實踐中,人們逐步建立起市場制度,進行著市場化。市場化程度高不僅僅是指衡量市場化的一些量化指標的比例高,更重要的包括市場制度的完善,如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融洽程度高等。就是各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制度也差異巨大,在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各個經濟活動主體或組織的自由和權益都應得到尊重和保護,市場的有效性與政府的有效性能相互配合好
在認識到了「市場不是萬能的」之後,人們找到了政府存在的理論上的可能性。從個體利益的角度出發,當人們的一些利益無法由自身完成時,建立各種組織來實現共同的利益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企業與政府都帶有組織這一本質性的特點。如果我們堅持經濟學的行為主體是單一的個人,即單一的經濟人假設,那麼企業與政府都是個人為了實現自身目標而建立起來的組織。或者將企業與政府都視為一種制度,都是經濟人為了追求資源配置效率與個人利益而建立的制度,是個人為了自身的目標而進行的制度創新。如:政府提供公共品,居民繳納稅收,其實質就是全社會的個人為了實現僅憑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而進行制度創新與合作的結果,建立政府組織並形成政府制度。如果將個人繳納的稅收視為政府組織提供公共品的價格,那麼政府制度就是一種間接的交易制度,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與分配方式,每一個個人都可以從使用公共品與繳納稅收中獲益。筆者將人類建立的資源配置制度分為兩種,即市場制度與組織制度,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利益個體為了自身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或方式不同,即手段的差異性,市場制度中個體的目標是通過自己選擇與市場配置的方式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組織制度中個體的目標是通過實現集體或組織的利益最大化來追求個人利益,必須實現組織利益最大化與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相容。其中組織制度包括企業制度、政府制度與非政府組織制度等
政府作為一個組織,其目標取決於組織的各個成員。一方面,財政或政府的活動是通過既定的組織制度即政府制度來執行的,而政府制度的典型機制是政治程序(含法律程序),這是一種集體決策機制,該機制能保證的目標是滿足大多數人的意願或利益,也就是追求個體間的公平,也只有將政府組織的目標定為追求公平,才能實現個人與集體利益的相容性,否則政府作為組織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各種組織的成員也處於市場制度下,市場制度採用的典型機制是個體決策機制,該機制能保證個體利益的實現,也就是追求效率。綜合以上兩方面,政府與市場結合並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制度可以保證公平與效率雙重目標的實現 .
假設政府的集體決策機制是政府運行或公共產品提供的唯一的必然的機制,那麼政府的目標就是追求與滿足多數人的意願或利益,即追求個體間的公平。那麼,任何的不顧客觀存在的政治選擇機制而假設政府的目標僅僅是追求效率的理論與模型,有些不切合社會實際
政府具體目標的制定、執行、監督等都是以間接方式為主,其交易成本較高,所以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社會應該盡量減少政府的活動范圍,將政府的活動范圍限定在其必需的范圍內,如提供純公共產品與服務,並逐步通過市場與非政府組織等來提供一些准公共品
二:市場與政府結合的市場經濟制度
兩者結合的形式多種多樣,結合形式的不同成為劃分經濟制度類型的標准。以市場作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就是市場經濟制度,主張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政府僅僅提供旨在追求整體利益或公平的公共品;而以計劃為主或以政府調節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就是計劃經濟制度,主張政府全面干預。實踐表明,政府幹預的目標與實際的干預績效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大范圍的政府幹預效率並不高。有些政府幹預不僅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浪費了財政資金。正如弗里德曼所言:「一個機構尤其是政府機構「應該」實現的目標是一回事,而這個機構實際實現的目標則是另一回事
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經濟但並不是否認政府在經濟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恰恰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才對政府的目標、職能范圍、機制等做出更加規范的界定。公共財政正是為了發揮市場作用、彌補市場失效、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等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一種政府制度(財政類型)。公共財政並非反對市場的作用,實踐證明良好的公共財政恰恰是與市場制度配合良好的政府制度。所以,單一的市場與政府制度各有優缺點,揚長避短,最好的選擇是兩者的結合,即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以政府調節為輔的市場經濟制度,又稱混合制度
市場經濟制度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其設計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中的各個活動主體或組織都按照自己的目標來選擇行動,追求效率或公平;在追求效率方面,市場機制更有效,在追求或保護公平方面,政府制度的作用更大;兩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市場機制保證個人在公平的約束下(即政府制度下)追求效率,政府制度保證個人在效率的約束下(即市場制度下)實現公平,兩種制度融合形成新的市場經濟制度。政府作為市場的監督與監管者擔負著制度創新的重任(這里將法律、規制、制度統稱為制度
至今,主流現代經濟學在研究市場微觀主體時,假設政府是固定的,而在研究政府或財政時,假設企業與市場制度是固定的,即外生的,得出的結論並不適合所有的國家,尤其像我國這樣的轉軌國家。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十分不完善,與市場機制協調的政府制度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建立一種能解釋各國經濟制度的經濟學說是擺在廣大學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不否認存在市場失靈,但這不是一定採用政府幹預的充分條件 市場失靈可以通過制度創新與改革,即建立與完善混合經濟制度來彌補
『叄』 發展經濟學對中國有什麼啟迪
日本主要在戰後採取了許多正確措施
1、教育是民族之本。
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回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答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
事實證明,正是基於發展初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才使得維新時期新發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後期技術引進得以快速而又圓滿的實施。
2、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在技術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視研發投入,50年代後期實際研究費用增加率就幾乎和技術引進率相等。事實證明,創新活動是日本經濟發展奇跡的重要源泉。
3、發展戰略與競爭環境是經濟實現追趕的關鍵。
日本是相對意義上落後的國家,工業化初期經濟存在緊張狀態,技術落後。但日本通過選擇符合自身要素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以要素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和技術升級,最終實現經濟追趕。同時,日本國經濟的奇跡是與競爭機制與環境密不可分的。
『肆』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的經濟改革
發展經濟學於20世紀70年代末被引進我國,在很長時期內,這門被為數甚少的國人所知曉的經濟學科,卻對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一階段結構主義學派提出的理論與政策建議,不僅成為不少非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而且曾經是深受蘇聯模式影響的一些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指針。在中國,以蘇聯體制為藍本而建立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在50年代中期以前尚能適應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因而為推進工業化和建立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初步基礎。但在50年代中期之後,國民經濟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波折,除了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計劃經濟模式所固有的體制僵化和效率低下等根本性的缺陷。20世紀70年代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並實行改革開放。自那時以來,中國20多年持續保持高速經濟增長,綜合國力得以加強,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性轉變,除了在長期實踐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計劃管理體制的嚴重弊病,因而普遍提出了要求改革開放的內在要求之外,客觀地說,在外部因素方面,還與發展經濟學內部所發生的理論與政策上的改弦更張,以及整個東亞地區經濟發展取得成功所帶來的強烈的激勵效應有關。
如果說發展經濟學是因為對發展中國家更為貼近,所以中國需要發展經濟學,那麼可以更進一步地說,正因為中國實現了成功的改革與發展,因此發展經濟學更需要中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它不是一般的發展中國家,而是一個位於亞洲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台。中國有數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發源於中國的儒家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和地區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甚至經濟行為。在這種背景之下,政府幹預不是在糾正「市場失靈」和補充或替代「市場缺失」與「市場不完善」的意義上體現出它的效力,而是因為政府幹預同東亞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近代史上中國逐漸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擺脫了殖民統治,中國的貧困落後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尤其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不僅養活了世界1/4的人口,而且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國民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8位的強國地位,但中國從總體來看仍然保持著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特徵的二元經濟結構。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背景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因此在中國,經濟發展問題始終同經濟轉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改革」、「發展」、「穩定」成為貫穿整個過程的不可分離的三大目標。而中國加入WTO又是在市場體制仍未完善的前提下邁出這一步的,這就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呈現出空前的復雜性。中國的案例是發展經濟學家們未曾遇到過的,人們所達成的共識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由於市場經濟體制遠未達到完善程度,經濟轉軌過程也遠未完成,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許多特徵都表現出對西方主流經濟學在分析中所依賴的范疇、命題以及基本假設條件在某種程度上的偏離,因此,在探討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時,必須修正原有的假設條件,提出新的假設條件或增加附設條件,使之與中國的現實相適應。總之,對於推進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來說,中國的案例不僅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而且具有理論上的挑戰意義。
事實上,國內外不少學者在探討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時提出了不少新的范疇和命題,並且以中國為背景修正了某些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假設條件,為發展經濟學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這遠遠不夠,中國經濟發展的許多方面還有待於總結。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紀的中國經濟發展將會成為國際發展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其理由,除了中國在經濟發展實踐和政策操作上的巨大成功具有世界意義這一點之外,還在於經濟理論所固有的追求完美性的傾向。雖然經濟理論往往滯後於現實,但經濟學家有著追求其理論普適性的強烈願望,這種意向在包括諾貝爾獎獲獎者在內的經濟學家大家們的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迄今為止的53名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當中,本人就是發展經濟學家或者從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的就有10多位,其中如繆爾達爾、劉易斯、舒爾茨、斯蒂格利茨等人正是在親臨發展中國家並從事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才完成了他們的理論創新。多年來,一大批一流的經濟學家紛紛湧入發展經濟學領域,並在其中展現其才華,將他們提出的新理論放到發展中國家來檢驗,以驗證其理論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意義。這種對理論創新的追求,也促成了發展經濟學的長足進步。可以預料,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一定會為豐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寶庫作出巨大的貢獻。
『伍』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人均GDP不到發達國家的1/10,且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全,社會弱勢群體保障低,貧富內差距大。科技 不夠發達,例如,容蘋果,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而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其專利權可以什麼也不做就從中國工人累死累活生產得到的利潤中拿走大約70%到80%,而工人的工資在扣除其他零零碎碎的費用只剩下皮毛。中國現在的經濟大多是這樣,幫人生產,缺少智力成果。
而且發達國家人民工資高,藍領(技術人員)工資不必白領低,有一些留學生寧願在發達國家洗碗也不願回國。
『陸』 中國的發展經濟學應從什麼時候開始
你找個問題可能是想問中國的市場經濟學應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吧!你的問回題我無法用非常完整的答案來回答答,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兩個卓越的經濟學家他們是中國市場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一個是顧准,一個是他的學生----吳敬璉,多了解一下他們兩個人應該可以找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脈絡
『柒』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當今國情是怎樣
發展經濟學是探討一個較為落後的國家向經濟發達狀況發展轉變的一般趨回勢和規律的科學,是發答展中國家的經濟學。確切地講,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經濟發展趨勢、結構變化內在規律和發展因素各種內在關系的科學。它要研究經濟發展的一般條件和特殊國情,揭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趨勢,並從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出發,探索經濟發展道路,參與選擇和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
中國目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但是已經達到極限,需要調整結構,科學發展,做到又好又快,好是關鍵,百年大計,質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