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宏觀經濟學PI怎麼計算

宏觀經濟學PI怎麼計算

發布時間:2020-12-25 01:11:49

㈠ 宏觀經濟學中、各個字母代表的意思齊全的。

名義GDP: (網路文庫找的)
實際GDP:
GDP:國內生產總值.
GNP:國民生產總值
NDP:國內生產凈值 (NDP=GDP-折舊)
NNP:國民生產凈值 (NNP=GNP-折舊)
NI:國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個人收入
DPI:個人可支配收入
C:(消費)居民消費支出
I:(投資)企業投資
G:(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
T:(稅收)政府稅收
TR:政府轉移支付
NX:凈出口(X-M;X:出口,M:進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業量
U:失業量
L:勞動力總量 (L=N+U)
u:失業率 (u=U/L)
n:就業率 (n=N/L)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
GDP縮減指數
c:消費
i:投資
s:儲蓄
t:稅收
g:政府購買
x:出口
m:進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費傾向
MPC:邊際消費傾向
APS:平均儲蓄傾向
MPS:邊際儲蓄傾向
Ki:投資乘數(+)
Kg:政府購買乘數(+)
Kt:稅收乘數(-)
KB:平衡預算乘數(KB=Kg+Kt=1)
Ktr: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Kx:出口乘數(+)
Km:進口乘數(-)
(第65頁)
K:資本存量 (ΔK=i )
R0:現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來收入或終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頁)
Pk:資本品的供給價格
MEC: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資本。
R1,R2,R3,...,Rn:某項投資從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
e: 自發性投資
α:邊際儲蓄傾向
β:邊際消費傾向
I:投資
S:儲蓄
L:貨幣需求
L1: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
L2:貨幣的投機需求
L1(y):交易貨幣需求量
L2(y):投機貨幣需求量
M:貨幣供給(名義)
m:貨幣供給(實際)
k:交易貨幣需求量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
h:投機貨幣需求量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A:技術水平
W:實際工資額
P:實際工時

㈡ 經濟學里的那些字母都代表什麼意思

經濟學里有很多字母都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列舉如下:




㈢ 誰有微觀經濟學高鴻業答案,第四版的,跪求。。。。

第十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
1、解答: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因為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包括社會保障稅)和社會保險及社會救濟等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組織手中,並沒有相應的貨物或勞物發生。例如,政府給殘疾人發放救濟金,並不是殘疾人創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為他喪失了創造收入的能力從而失去生活來源才給予救濟的。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不計入GDP,因為在生產時已經計入過。購買普通股票不計入GDP,因為經濟學上所講的投資是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新廠房,設備和存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股票和債券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並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購買一塊地產也不計入GDP,因為購買地產只是一種所有權的轉移活動,不屬於經濟意義的投資活動,故不計入GDP。
2、解答:社會保險稅實質是企業和職工為得到社會保障而支付的保險金,它由政府有關部門(一般是社會保險局)按一定比率以稅收形式徵收的。社會保險稅是從國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會保險稅的增加並不影響GDP ,NDP和NI,但影響個人收入 PI。社會保險稅增加會減少個人收入,從而也從某種意義上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然而,應當認為,社會保險稅的增加並不影響可支配收入,因為一旦個人收入決定以後,只有個人所得稅的變動才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兩國合並成一個國家,對GDP總和會有影響。因為甲乙兩國未合並成一個國家時,雙方可能有貿易往來,但這種貿易只會影響甲國或乙國的GDP,對兩國GDP總和不會有影響。舉例說:甲國向乙國出口10台機器,價值10萬美元,乙國向甲國出口800套服裝,價值8萬美元,從甲國看,計入GDP的有凈出口2萬美元,計入乙國的有凈出口 – 2萬美元;從兩國GDP總和看,計入GDP的價值為0。如果這兩個國家並成一個國家,兩國貿易變成兩個地區的貿易。甲地區出售給乙地區10台機器,從收入看,甲地區增加10萬美元;從支出看乙地區增加10萬美元。相反,乙地區出售給甲地區800套服裝,從收入看,乙地區增加8萬美元;從支出看,甲地區增加8萬美元。由於,甲乙兩地是一個國家,因此該國共收入18萬美元,而投資加消費的支出也是18萬美元,因此,無論從收入還是從支出看,計入GDP的價值都是18萬美元。
4、解答:(1)項鏈為最終產品,價值40萬美元。
(2)開礦階段生產10 萬美元,銀器製造階段生產30萬美元,即40 – 10 = 30萬美元,兩階段共增值40萬美元.
(3)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工資共計:7.5 + 5 = 12.5萬美元,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利潤共計(10 - 7.5) + (30 - 5) = 27.5 萬美元
用收入法共計得的GDP為12.5 + 27.5 = 40 萬美元。
可見,用最終產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計得的GDP是相同的。
5、解答: (1)1998年名義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義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實際GDP=1450美元,1999年的實際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這兩年的實際GDP變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為基期,1999年實際GDP= 1850美元,1998年實際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這兩年實際GDP變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變動由兩個因素造成:一是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的變動,一是物品和勞務價格的變動。「GDP的變化取決於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衡量實際GDP的基期的價格」這句話只說出了後一個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數=1850/1525=121.31%
6、解答:(1)A的價值增加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價值增加為500–200 =300美元
C的價值增加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計的價值增加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2)最終產品價值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別為A,B,C賣給消費者的最終產品
(3)國民收入為6300 – 500 = 5800美元
7、解答:(1)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消耗補償,而資本消耗補償即折舊等於總投資減凈投資後的余額,即800–300 = 500 億美元,因此,國內生產凈值=4800–500 = 4300億美元。
(2)從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凈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億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預算贏余,T代表凈稅收既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後的收入,則有BS=T–g ,從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億美元
(4)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所得稅後的余額,本題中沒有說明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因素,因此,可從國民生產凈值中直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則有yD=NNP–T = 4300–990 = 3310億美元.
(5)個人儲蓄S=yD–C= 3310–3000 = 310億美元.
8、解答:(1)用S表示儲蓄,用yD代表個人可支配收入,則S = yD–c = 4100–3800 = 300億元
(2)用i代表投資,用Sp ,Sg ,Sr分別代表私人部門,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的儲蓄,則為Sg = t–g = BS,在這里,t代表政府稅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預算盈餘,在本題中,Sg=BS=-200億元
Sr 表示外國部門的儲蓄,則外國的出口減去進口,對本國來說,則是進口減去出口,在本題中為100,因此i = Sp + Sg + Sr = 300 + (- 200) + 100 = 200億元
(3)從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政府支出g = 5000–3800–200 - ( - 100 ) = 1100億元
9、解答: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儲蓄---投資恆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則等於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總等於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的關系。這重恆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C + S)和總需求(C + I)的恆等關系。只要遵守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通貨膨脹,既是否均衡。但這一恆等式並不意味著人們意願的或者說事前計劃的儲蓄總會企業想要有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的主體及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不一致,形成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所講的投資要等於儲蓄,是指只有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時,才能形成經濟的均衡狀態。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實際發生的儲蓄這種恆等關系並不是一回事。
和。將和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
現在假設P由下降到。由於P的下降,LM曲線移動到的位置,它與IS曲線的交點為點。點所表示的國民收入和利率順次為和。對應於上圖的點,又可在下圖中找到。按照同樣的程序,隨著P的變化,LM曲線和IS曲線可以有許多交點,每一個交點都代表著一個特定的y和p。於是有許多P與的組合,從而構成了下圖中一系列的點。把這些點連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線AD便是總需求曲線。
從以上關於總需求曲線的推導中看到,總需求曲線表示社會中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相反方向的關系。即總需求曲線是向下方傾斜的。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表示,價格水平越高,需求總量越小;價格水平越低,需求總量越大。

2、解答: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貨幣政策是指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應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和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的,通過對總需求的調節來調控宏觀經濟,所以稱為需求管理政策。

3、解答:總供給曲線描述國民收入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依存關系。根據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推導而得到。資本存量一定時,國民收入水平碎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業量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所以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來源於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均衡的理論。

4、解答: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主要由總量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反映的。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經濟學家對工資和價格的變化和調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
古典總供給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運行沒有阻力,在工資和價格可以靈活變動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得以出清,使經濟的就業總能維持充分就業狀態,從而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的產量總能保持在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量水平上。因此,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古典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
凱恩斯的總供給理論認為,在短期,一些價格是粘性的,從而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動而調整。由於工資和價格粘性,短期總供給曲線不是垂直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在以價格為縱坐標,收入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是一條水平線,表明經濟中的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願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作為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基礎的思想是,作為工資和價格粘性的結果,勞動力市場不能總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由於存在失業,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所需勞動。因而他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認為是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古典的和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分別代表著勞動力市場的兩種極端的說法。在現實中工資和價格的調整經常介於兩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以價格為縱坐標,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延伸的,這即為常規的總需求曲線。
總之,針對總量勞動市場關於工資和價格的不同假設,宏觀經濟學中存在著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

5、解答 :宏觀經濟學在用總需求—總供給說明經濟中的蕭條,高漲和滯漲時,主要是通過說明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來完成的。如圖1—63所示。
從圖1—63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AD是總需求曲線,使短期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和短期供給曲線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二者都處於很低的水平,第一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蕭條狀態。
第二種情況是,當總需求增加,總需求曲線從AD向右移動到時,短期總供給曲線和新的總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價格水平為,二者都處於很高的水平,第二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高漲狀態。
現在假定短期供給曲線由於供給沖擊(如石油價格和工資等提高)而向左移動,但總需求曲線不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短期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可以用圖1—64表示。
在圖1—64中,AD是總需求曲線,是短期總供給曲線,兩者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價格水平為P。現在由於出現供給沖擊,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到,總需求曲線和新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價格水平為,這個產量低於原來的產量,而價格水平卻高於原來的價格水平,這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滯漲狀態,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結合在一起的狀態。

6、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主要說明單個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主要說明總體經濟的價格水平和國民收入的決定。二者在圖形上都用兩條曲線來表示,在價格為縱坐標,數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向右下方傾斜的為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延伸的為供給曲線。
但二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兩模型涉及的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是微觀領域的事物,而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是宏觀領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論基礎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是消費者行為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理論和市場理論,它們均屬於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產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勞動市場理論和總量生產函數,它們均屬於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在說明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的同時,還可以來說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移動對價格和商品數量的影響,充其量這一模型只解釋微觀市場的一些現象和結果。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在說明價格和產出決定的同時,可以用來解釋宏觀經濟的波動現象,還可以用來說明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經濟的結果。

7、解答:(1)由得;
2000 + P = 2400 - P
於是 P=200, =2200
即得供求均衡點。
(2)向左平移10%後的總需求方程為:

於是,由有:
2000 + P = 2160 – P
P=80 , =208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蕭條狀態。
(3)向右平移10%後的總需求方程為:

於是,由有:
2000 + P = 2640 – P
P=320 , =232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高漲狀態。
(4)向左平移10%後的總供給方程為:

於是,由有:
1800 + P = 2400 – P
P=300 , =210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滯漲狀態。
(5)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屬於常規型。

第十八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

1、 解答:一般來說,結構性失業比摩擦性失業更嚴重。因為摩擦性失業是由於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者因為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作轉換而產生的失業。摩擦性失業的失業者都可以勝任可能獲得的工作,增強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增加就業信息,協助勞動者搬家等都有助於減少摩擦性失業。而結構性失業是由於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興衰轉移而造成的失業,是勞動力失衡造成的失業,一些部門需要勞動力。存在職位空缺,但失業者缺乏到這些部門和崗位就業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訓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更嚴重一些。
2、 解答:不能。充分就業並不意味著100%的就業,即使經濟能夠提供足夠的職位空缺,失業率也不會等於零,經濟中仍然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凱恩斯認為,如果消除了「非自願失業」,失業僅限於摩擦性失業和自願失業的話,經濟就實現了充分就業。所以充分就業不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的工作。
3、 解答:自然失業率就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也就是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失業率。通常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生產力的發展、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因素是決定自然失業率及引起自然失業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體包括:(1)勞動者結構的變化。一般來說,青年與婦女的失業率高,而這些人在勞動總數中所佔比重的上升會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響。如失業救濟制度一些人寧可失業也不從事工資低、條件差的職業,這就增加了自然失業中的「尋業的失業」;最低工資法使企業盡量少雇傭人,尤其是技術水平差的人,同時也加強了用機器取代工人的趨勢。(3)技術進步因素。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資本的技術構成不斷提高,必然要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較多失業。同時,技術進步使一些文化技術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適應新的工作而被淘汰出來。(4)勞動市場的組織狀況,如勞動信息的完整與迅速性,職業介紹與指導的完善與否,都會影響自然失業率的變化。(5)勞動市場或行業差別性的增大會提高自然失業率。廠商、行業和地區會興起和衰落,而勞動者和廠商需要時間來與之適應和配合。這些無疑會引起勞動者的大量流動,增加結構性失業。
4、 貨幣主義者認為,在工資談判中,工人們關心的是實際工資而不是貨幣工資。當貨幣膨脹率不太高,工人還沒有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的時候,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的替代關系就被稱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們發現他們的實際工資隨物價的上漲而下降,就會要求僱主相應地增加貨幣工資,以補償通貨膨脹給自己造成的損失。由於工人不斷的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使換取一定失業率的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一條條菲利普斯曲線不斷向右上方移動,最終演變成為一條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這就是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不斷運動形成的。
5
7、解答:1985年的通貨膨脹率為:
同理可得:
1987年的預期通貨膨脹率為
1987年的實際利率=名義利率 - 預期通貨膨脹率=6% -3.015%=2.985%
8、解答:(1)勞動力人數 = 就業人數 + 失業人數 = 1.2 + 0.1 = 1.3億

9、解答:(1)自然失業率為6%;
(2)為使通貨膨脹減少5%,必須有16%的周期失業。
10、解答:總供給曲線揭示的是總產出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揭示的是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替換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雖然表面上所揭示的關系不同,但在本質上都表示同樣的宏觀經濟思想,僅僅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從總供給曲線推導出菲利普斯曲線,也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線推導出總供給曲線。

第二十章 國際經濟部門的作用

1、解答:每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都可能產生經常帳戶的順差和逆差,以及資本帳戶的順差和逆差。當然,這兩個項目也可能出現平衡,但這種情況大多是偶然的。
將凈出口和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稱為國際收支差額,並用BP表示,即:
國際收支差額=凈出口 – 凈資本流出
或者BP = nx - F
按照宏觀經濟學的定義,一國國際手指平衡也稱外部平衡,是指一國國際手指差額為零,即BP=0。對於國際收支平衡還可以通過下述方式理解:個人和企業必須為其在國外的購買而支付。如果一個人的花費大於他個人的收入,他的赤字需要通過出售資產或借款來支持。與此相類似,如果一個國家發生了經常帳戶赤字,即國外的花費比它從國外得到的收入多,那麼這一赤字就需要通過向國外出售資產或從國外借款來支持。而這種資產出售或借款意味著該國出現了資產盈餘。因此,任何經常帳戶赤字要由相應的資本流入來抵消。如果國際收支差額為正,即BP > 0,則稱國際收支出現順差,也稱國際收支盈餘,如果國際收支差額為負,即BP < 0,則稱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也稱國際收支赤字。

2、解答:
(1)匯率也像商品的價格一樣,是由外匯的供給和對外匯的需求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均衡匯率處於外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
(2)如果外匯的供給發生變化,則均衡匯率就會發生變化,並按照新的供給達到先的平衡。從一般意義上說,影響外匯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和外匯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都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在現實中,經常提到的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主要有進出口、投資或借貸,外匯投資等。

3、解答:考慮如下的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模型:

為常數,b為邊際消費傾向,為邊際進口傾向。

所以
4、解答:假定國內經濟已經實現平衡,也就是在下面的圖1—68中,國內經濟已處於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A,但A點卻並不在BP曲線上。
這時內部均衡由IS曲線和LM曲線A決定,這時收入為y1,利率為r1。但A點位於BP曲線的下方,因而存在著外部失衡,更確切地說,存在著國際收支逆差。這意味著,在該時期從在本國經濟中購買商品和勞務,或在外國獲得資產而需要支付的外匯量,結果引起該國外外匯總量的減少,造成外匯的短缺。在浮動匯率制下,這意味著本國匯率貶值或匯率提高,伴隨著匯率提高,IS曲線和BP曲線向右方移動,例如從IS1和BP1移動到IS2和BP2,如圖1—68所示,由於這兩種移動,經濟的均衡點最終變為B點,相應的收入和利率分別為y2和r2。在B點處,存在著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簡言之,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逆差的調整是通過BP曲線和IS曲線的移動來實現的。

㈣ 麻煩各位幫忙算下這道宏觀經濟學GDP,NNP,NI,PI

GDP=50+30+220=400
NNP=400-50=350
NI=350-30=320
PI=320-100=220

㈤ 宏觀經濟學的一些題目 向高人求救!

1解法一:π(利潤)=TR(總收入)-TCTR=P*Q=(100-4Q)*Q=100Q-4Q2π=100Q-4Q2-(Q3-6Q2+16Q+8)=84Q-Q3+2Q2-8所以,π的一階導數是內(84-2Q2+4Q)當π的一階導數為0時,利潤容取得最大,此時Q=√43-1≈6此時,π=324解法二:利潤極大時,邊際成本=邊際收入(MC=MR),MC是TC的一階導數,MR是TR的一階導數(TR=P*Q)從而算出利潤極大時的產量和利潤(格式無能,只能做到這一步了⊙﹏⊙b汗)

㈥ 大學 宏觀經濟學,求GDP、NDP、NI、PI、DPI.

NI=NDP–間接稅=15500–2000=13500
PI=NI+TR=13500+500=14000
DPI=PI–個人所得稅=14000–1000=13000

閱讀全文

與宏觀經濟學PI怎麼計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