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幸福是什麼
這個是經濟學抄基礎問題,打個比方,你現在肚子餓,那麼你吃一個饅頭會感覺好受一點,這就相當於你感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滿足,這在經濟學里叫做效用,但是等到你吃第十個甚至更多的時候,你不會覺得讓你感到某種滿足,因為你吃不下了,這個時候效用就是負值,不能給你帶來滿足,那就是不幸福。
『貳』 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怎麼理解
因為經濟學說經世濟民有點虛,但是,蕭伯納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為了人生幸福,還是藝術,多好啊……正所謂的就是,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人生的幸福總是離不開日常生活開支的富裕。
『叄』 討論從經濟學來解讀什麼是「幸福」
這只是從GDP方面片面來看幸福的,就以我國現狀來看,我國每年GDP增速9%以上,可是專你能感到幸福屬嗎?經濟學不但要求效率,還要公平,雖然我國GDP9%以上,但我國基尼系數近0.5(國際警戒線0.4),有句古話「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這個道理,單單有地有錢,有衣,有錢,而貧富懸殊過大人們依然是不會感到幸福的。
「效率與公平」這個經濟學樓主有興趣可以從網上查查。。。
『肆』 為什麼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學問
看到那些說到經濟學就是賺錢的人,我真心感到悲哀。經濟學的核心是效用,效用是人的主觀滿足。經濟學教你如何做決策能使得自己心理上得到最多的滿足,這不就是幸福嗎,金錢只不過是影響滿足的一個因素而已。
『伍』 經濟學家 卡里曼 關於幸福的四種定義具體是些神馬內容
一是主觀來的幸福感,我自己覺得自自己很幸福就行。
二是幸福的人格特質。人有快樂的人,有不快樂的人。
三是正面的情緒。
四是幸福的感知覺,就是我們自己能夠體會到的一種快感,比如說沐浴陽光的感覺。
很久沒看過了,應該是這樣的。
『陸』 用經濟學幸福定律談幸福
什麼「經濟學幸福定律」,這是大忽悠
『柒』 如何感覺幸福—幸福公式及其經濟學解釋
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也有提法「幸福=滿足/慾望。」)
影響感覺幸福的要素,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慾望和效用,可以認為幸福是"單位慾望所實現的效用"。幸福與慾望與反比,與效用成正比。從幸福公式來看,提高幸福的感覺度有二個方法:第一是要降低慾望;第二是要提高效用。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適時調整慾望以使效用最大化。就可以增進幸福感覺。
慾望"Desire"或"Appetite",效用"Utility",它是一個經濟學詞彙,經濟學家在研究需求和消費者行為時,將它定義為"效用表示滿足。更准確地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務之間進行排序。(註:薩繆爾森〈微觀經濟學〉第十六版P63)。經濟學中的效用可解釋為消費者在消費一種物品和服務中主觀上的有用性,經濟學家常用它來解釋理性的消費者如何將他們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他們帶來滿足的各種商品上。我認為,對於"幸福"這個心理學范疇的概念,其"效用"也可定義為滿足,是慾望實現了的滿足,可等同於可觀測的或可衡量的心理功效的感覺。
在經濟學中的"選擇和效用"理論用於解釋消費行為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假定,即人們傾向於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務。人們所說的"感覺幸福就是幸福",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運用了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就是人們傾向於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幸福感覺。在解釋幸福時,可以認為人們在最大化他(她)的幸福的效用,也就是說人們總是選擇自己物質和精神的效用最大化的組合。
佛教所言,"慾望是一切人類痛苦的根源。"
"感覺幸福就是幸福"這個簡單的道理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很多不具備經濟學理論的人,也許他不會這樣分析問題,就象一個乞討者,他一定有自己的幸福,一樣可以感覺幸福,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對幸福的需求和慾望不同,對幸福的感覺也不同。很多平凡的人都是哲人,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對幸福的需求和慾望。有的時候幸福是一碗白米飯,一勺南瓜湯;有時候幸福是升大官、發大財;也有時候幸福是精神上的愉悅和對智慧的追求。所以,幸福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如果我們是一條小狗,幸福就是那個"狗尾巴",當我們不停地追逐他,並不斷地靠近他的時候,一定感覺幸福。而這個"狗尾巴"可以比喻成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理想。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公式,效用指一件物品的使用價值,這個使用價值給你帶來的快樂,而且是已知的價值,比如,手機的效用,一開始是打電話,發信息,拍照,這是你知道的效用,這時你會感到快樂,感到這些功能使你便捷,所以你以擁有手機享受快樂感到幸福,但是當你慢慢習慣這種效用時,你幸福感就大大降低了,實際上,這個公式是滿足於人的好奇心建立起來了。最後,你感覺手機可有可無了,這時,幸福成為一個穩定的系數,但忽然有一天,你的手機可以不開機撥打急救電話,這時你所知道的效用又增加了一項,你的幸福感指數會上升,所以效用是你指能夠了解的效用,或者是你願意了解的效用。
看看慾望,慾望是指人想要得到的預期願望的心理渴求(我總結的觀點),這種渴求愈大,你的幸福感就愈小,因為,一件商品的效用在一定時期內是一定的,比如手機的效用,就那幾種,你了解以後,效用便成為定值了,所以最大的因素是慾望,比如,你想僅僅依靠手機去追一個男孩子,那麼這種期望值就很高了,如果僅僅是為了跟媽媽聯系,一周一次,那麼這種慾望很容易達到,這兩種態度對幸福的影響是不同的,因為你的期望是找到男朋友,那麼手機的任務會很重,你要注意發簡訊時措辭,你要注意打電話時因為聲音透露的信息,這時很困難的,手機在承擔這項任務時,變得很重要,一旦男友認知的能力不能確定你傳遞信息的真實意思,就容易導致誤會,繼而使你的預期願望落空,這樣,你會埋怨手機不爭氣或者時他不理解你,但事實上,他的效用有限,你的慾望太高,手機無法承載你的願望,所以你感到不幸福。
同理,如果你想通過電視看電影,你只希望看到星空衛視和中央六台,這是你的願望(慾望),但是隨著時間發現,你發現中央四台的國際新聞竟然如此大開眼界,而鳳凰衛視的節目那麼有風格,你的幸福指數會大大上升,因為此時,你的慾望很低,又開發了很多的效用。這是幸福的徵兆。
結論:一個人想要幸福,就要時常的降低自己的慾望,尤其降低是對商品的期待和了解。
『捌』 經濟學家解讀什麼是"幸福"
難道沒有情情愛愛,只有金錢地位和一塊空虛的住所就是幸福么?未免也太狹義了吧
『玖』 什麼是幸福經濟學
快樂經濟學(Economics of Happiness) 傳統經濟學出於衡量的方便而以客觀的財富和收入作為主觀快樂的近回 似等價物。這種替代答一方面使得經濟學獲得了極大的理論成功, 另一方面也使它受到了部分學者和民眾的批評。近年來, 一個專門以主觀快樂和幸福作為研究對象的新興經濟學領域―― 快樂經濟學(Economics of Happiness)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它綜合運用經濟學、 心理學和 社會學 的研究方法,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 效用 和福利概念, 強調了除收入以外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其他因素, 進而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給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議主張。 了解這一領域的最新發展及其理論觀點對於我國當前建立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拾』 幸福是什麼,從經濟學角度解釋..........
幸福是邊際成本最低時得到最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