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里昂惕夫之謎,你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什麼
工作多年,對你提出的昂惕夫之謎談點我的看法。昂惕夫是對美國的經濟研究得出專的、和要素稟賦論不屬同的觀點。但是,美國經濟是特殊的,美國資本太豐富了,而且,眾多的黑人勞動力,是十分熟練的。重要的是他們的消費理念和東方不同,超前消費。所以,出口的自然是他們用不著的,而進口的,基本是不問價,所以才有大量的貿易赤字。所以,里昂惕夫對美國經濟統計資料進行驗證的結果卻與要素稟賦理論預測相悖。我認為美國的經濟,不能作為整個國際上經濟的代表。
對了,還沒有簡述里昂惕夫字謎:是這樣,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國家出口的應是本國豐富的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進口的應是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運用投入產出方法,對美國經濟統計資料進行驗證的結果卻與要素稟賦理論預測相悖。
『貳』 怎樣理解里昂惕夫之謎
里昂悌夫是西方經濟學的名詞,意思是如果H-O理論成立,盡管美國進口替代品比美國實際進口品資本更密集,但其密集程度仍將低於美國的出口商品。
但使用美國1947年數據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美國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密集度比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高出大約30%。
這意味著,美國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商品。這與赫-俄理論的預測完全相反,這就是著名的里昂悌夫之謎。
(2)經濟學里昂惕夫之謎的三種結束擴展閱讀:
對於「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解釋,同時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代表性的學說如下:
1、技術差距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於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一樣;
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傢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2、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時,不但要考慮傳統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信息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的比較優勢。
『叄』 里昂惕夫之謎對國貿理論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里昂惕夫之謎——談要素稟賦說的新發展 撰文/王東京 本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創立了著名的要素稟賦說,得到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普遍接受。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知名經濟學家裡昂惕夫利用統計資料,對美國貿易結構進行考察,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理論和現實之間的這個矛盾,一時震驚整個西方經濟學界,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 里昂惕夫出生在俄國,15歲上大學的時候,就讀遍了列寧格勒各大圖書館的所有經濟學著作,成為一名「優秀經濟學家」。1927年由於被指控「參加反政府的陰謀活動」,里昂惕夫被迫離開蘇聯,輾轉來到美國,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後來憑借在投入產出分析方面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里昂惕夫起先對俄林的要素稟賦說是深信不疑的,50年代初,他利用1947年美國對外貿易的統計資料,分別計算了每100萬元出口品和進口品中包含的資本和勞動,本意是想對這個理論加以驗證,然而計算的結果讓他大吃一驚:美國出口品的資本含量比進口品少30%,這意味著,美國出口的竟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卻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用里昂惕夫的話來說:「美國參加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生產專業化基礎之上的。換言之,這個國家是利用對外貿易節約資本和安置剩餘勞動力,而不是相反。」這個研究結果公布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指責里昂惕夫使用1947年的貿易數據不夠典型,因為當時二戰剛結束不久,貿易格局極可能歪曲。於是,里昂惕夫就使用1951年的貿易數據又計算了一次,結論仍然相同。後來另一位經濟學家鮑德溫再用1958年和1962年的數據檢驗,結論還是相同。不僅如此,其他經濟學家又紛紛檢驗別國的貿易結構,結果有的符合要素稟賦說,有的則存在里昂惕夫之謎。這樣,里昂惕夫之謎時隱時現,此有彼無,西方經濟學界為此大傷腦筋,開始了20多年曠日持久的探討和辯論,許多人都試圖解開這個「謎」。 里昂惕夫最早做了嘗試,他認為,這可能是由於美國的勞動生產率較高造成的。根據他的計算,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約為外國工人的3倍,運用同樣數量的資本,美國工人的產出比較多。雖然從表面上看,美國資本豐富,勞動力短缺,但由於美國工人可以一當三,經過換算以後,實際上美國的勞動力豐富,資本相對短缺。因此,它應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對於這個解釋,很多經濟學家並不接受。1965年,克雷寧研究跨國公司在美國本土和歐洲的勞動生產率,結果顯示,美國工人的效率,最多比歐洲同行高1.2-1.25倍,而按照這樣一個比例來測算,里昂惕夫之謎仍然存在。 另外兩名經濟學家凱伍斯和瓊斯則另闢蹊徑,試圖用人力資本的理論來解釋這一問題。他們通過研究發現,美國出口部門中熟練勞動的比例大於進口部門,而非熟練勞動轉化為熟練勞動,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和培訓費用,這種投入也是一種資本投入。比如說出錢讓工人培訓6個月,同樣的錢也可以用來買機器、買設備、建廠房;另一方面,機器廠房等有形資本一旦形成,就可以重復取得收益,技術熟練的勞動者也能不斷得到較高的收入,與有形資本完全是類似的,因此勞動者的技能也是一種資本,稱為人力資本。在總資本中加入人力資本的因素,再來比較美國出口品和進口品的資本含量,他們發現,里昂惕夫之謎消失了。我們也可以把人力資本理論看做是對俄林要素稟賦說的進一步擴展,它將人的勞動技能當做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俄林的分析框架中。凡是人力資本比較豐富的國家,這種生產要素就具有相對優勢,因此應出口技能密集型產品。 受人力資本理論的啟發,經濟學家基傑寧提出第三種解釋———技術進展理論。他認為,技術和人力資本一樣,能夠改變土地、勞動和資本在生產中的相對比例關系。人力資本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技術可以提高土地、勞動和資本三者的生產率,或者提高三者作為一個整體的全要素生產率。人力資本是過去對教育和培訓事業投資的結果,而技術是對研究和開發投資的結果。因此,技術和人力資本一樣,可以看做是一種資本或一種獨立的生產要素。通過研究發現,美國運輸、電器、工具、化學和機器製造等五個重點出口產業,同時又是出科研成果、推出新產品的重點產業,在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等過程都投入了高水平的技術力量。這就是說,如果把技術看做是一個生產要素,那些注重科研和發展的行業,它的科研密集型產品就具有高度的出口優勢,由於技術創新來自對科研和發明創造的投資,因而出口科研密集型產品的國家,一般都是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 里昂惕夫之謎的實質是理論和現實的矛盾。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前,生產中投入的要素主要是土地、勞動力和機器設備,其他因素的作用並不明顯,要素稟賦說能夠對當時的國際貿易作出較好的解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熟練勞動在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加強,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而這些並沒有包含在原有的理論之中,里昂惕夫之謎就反映了這種理論和現實的差距。除了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之外,對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還很多,它們或是修改俄林假設的前提,或是在俄林的分析中引入新的生產要素,總之都使要素稟賦說更加豐富、實用、立體化和動態化了,從而為國際貿易理論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肆』 西方學者對里昂惕夫之謎作出了哪些解釋
一、該問題提出
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產出模型對美國40年代和50年代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資本—勞動比和美國進口替代產品資本—勞動比發現美國參加國際分工建立勞動密集型專業分工基礎之 上(即出口產品資本—勞動比低於進口替代產品)結恰與俄林要素賦予論相悖引起了經濟學界和國際貿易界巨大爭議
二、對里昂惕夫之謎解釋
1.勞動力不同質
2.要素密集度逆轉
3.存關稅及貿易壁壘
4.自資源稀缺
三、里昂惕夫之謎相關學說
對於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解釋同時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發展代表性學說如下:
1.技術差距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於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各國家發展水平不一樣.這種技術上差距使技術領先國傢具有技術上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貿易也結束了
2.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考慮國際貿易商品時要考慮傳統資本、勞動、自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信息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比較優勢
3.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於1961年《貿易轉變》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發達國家之間貿易何產生問題
4.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產生原因和規模
5.人力資本說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認產生里昂惕夫悖論重要原因里昂惕夫所定義資本僅僅包含物質資本(機器、設備、廠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體現人身上技能和生產知識存量人力資本投資收益或報酬於提高人技能和獲利能力於提高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經濟決策效率暗示著美國勞動比外國勞動含有更多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部分加實物資本上會使美國出口品資本密集度高於進口替代品
『伍』 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
二、里昂惕夫之謎的人力資本解釋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認為產生里昂惕夫悖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義的資本僅僅包含物質資本(如機器、設備、廠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或報酬在於提高一個人的技能和獲利能力,在於提高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中經濟決策的效率。這就暗示著美國勞動比外國勞動含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這一部分加到實物資本上,就會使美國出口品的資本密集度高於進口替代品。
肯恩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許多關於h-o模型的悖論,包括里昂惕夫悖論都是因為傳統貿易理論中採用特殊資本概念。(註:由於貿易理論分析的是一種長期現象,因此,貿易理論中的資本是「等待」意義上的資本,而不是一系列的實物資產的集合。肯恩認為,傳統貿易理論將「等待」意義上的資本作為一種直接進入生產函數的要素的作法是不妥的,是許多悖論和矛盾產生的根源。)肯恩在瓦尼克、舒爾茨和貝克爾的研究基礎上,拓寬傳統貿易理論中資本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模型解釋許多h-o模型無法解釋的現象。
為了了解肯恩關於貿易理論中的資本概念,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瓦尼克、舒爾茨和貝克爾的研究。在美國對外貿易和自然資源關系的研究中,瓦尼克發現美國貿易實際上是在保護美國稀缺的自然資源而不是資本(見表2),因為美國進口替代品實際上都是自然資源密集型的。
表2(註:表2—表7轉引自p.kenen."nature,capital and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october 1965,pp.437-460.) 美國1947年每一百萬美元出口產品和進口替代品中資本、勞動和資源品的需求
投入 出口 進口
資本(千美元,1947年價格) 2,085 2,244
勞動(年人工) 179 164
資源品(千美元,1947年價格) 340 630
舒爾茨和貝克爾等人發現資本和勞動存在緊密的關系。他們發現美國每年在培訓工人方面投資相當大,而且這些投資已經超過了物質資本投資的增長(表3)。
表3 美國1957年各種資本存量的估計值
資本類型 百億美元(1956年價格) 1939-1957增長率(%)
物質資本 1,270 2.01
勞動力的教育資本 535 4.09
男性工人的工作培 347 5.36
訓資本
肯恩吸收瓦尼克和舒爾茨等人的思想,並將其應用於資本理論,拓寬傳統貿易理論中資本的概念。其基本思想如下:
1.肯恩認為,資本自然(指土地和勞動)是生產過程中最原始的生產要素。只有對土地和勞動進行投資,土地和勞動才能產生有用於生產的要素服務流,否則,土地和勞動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2.土地服務流、勞動服務流和在其上的投資存在穩定函數關系。
3.土地服務流和勞動服務流是直接用於生產的生產要素,資本並不直接介入生產過程。
為了解釋里昂惕夫之謎,肯恩將其資本理論用於分析1947年美國的國際貿易。為了估算貿易中的人力資本含量,肯恩作如下假定,工人技能和人力資本的差別完全是由在勞動上投資量的不同所引起的,並且工資差別完全反映工人人力資本和技能的差別。在上述假定條件下,肯恩估算了將一個完全非熟練工人轉變為各種類型技術工人所需的資本(表4)。接著,肯恩利用里昂惕夫的統計資料,即關於一百萬美元出口產品和進口替代品中各種類型工人的百分比(表5),結合表4的計算結果,肯恩估算美國進出口產品所含人力資本(表6)。
最後,肯恩運用估計的進出產品中人力資本需求量,結合里昂惕夫的統計資料,對里昂惕夫之謎進行解釋。肯恩發現,利用12.7%的收益率時(比較保守估計),並不能徹底消除里昂惕夫悖論;但是,利用9%的收益率時,則可以完全消除里昂惕夫悖論(見表7)。
表4(註:這些估計了低估了各種類型工人的人力資本,因為估計時,忽略了生產一個體力勞動者所需的支出。) 1959年美國工人工資收入和各種類型工人人力資本(單位:美元)
工人類型 平均工資* 超過體力工人 人力資本+
的平均工資 收益率為 收益率為9%
12.7%
專業技術人員 9,414 6,010 47,336 66,790
文職秘書人員 5,935 2,532 19,937 28,131
技術工人 5,982 2,579 20,311 28,638
生產工人 4,913 1,510 11,894 16,782
體力勞動者++ 3,403
*平均工資為各種職業工人工資加權平均值,以農民和自由職業者的收入代表平均工資。
+人力資本是將對應的第二列的值除以收益率所得值,其中收益率並沒有根據資產年限進行調整。
++農民和自由職業者歸為體力勞動者,這與人口統計和里昂惕夫分類有所不同。
表5 1947年美國每一百萬美元出口產品和進口替代品的勞動需求中各種類型工人的比例
工人類型 出口 進口
專業技術人員 13.75 12.24
文職秘書人員 22.07 17.00
技術人員 15.15 11.79
生產工人 30.05 28.38
體力勞動者 18.98 30.59
表6 1947年美國每一百萬美元出口產品和進口替代品中人力資本需求
收益率(%) 千美元
出口 進口
12.7 17.56 14.95
9.0 24.78 21.10
表7 1947年美國每一萬美元出口產品和進口替代品中物質資本和總資本需求(單位:千美元/年人工,1947年物價)
項目 人力資本的折算值
小時收入 消費價格指數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物質資本 11.62 13.66 11.62 13.66
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在 21.38 21.97 25.08 25.12
12.7%收益率時
在9.0%的收益率時 25.39 25.38 30.61 29.83
註:人力資本,首先通過bls指數折算為在製造中每小時平均收入,然後通過消費物價指數折算為1947年的值。
和人力資本相關的另一個因素是科學研究對美國出口的影響。科學研究和進步帶來的「知識」資本提高了從等量材料和人力資源獲得的產出水平。即使是最粗略的統計也表明美國大部分出口是科研和技能密集型的。
基辛在1996年發表的文章指出,對於相當多的製造工業而言,國際貿易是基於各國技能稟賦差異進行的。他認為里昂惕夫1947年的發現與其說是一個悖論,倒不如說美國在技術水平上具有比較優勢,出口高技能密集型產品。為了驗證其假說,基辛運用1960年美國的技術系表,對14個國家的46個產業1962年的進出口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美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密集程度遠遠高於其他國家。為了進一步確定美國在技術上具有比較優勢,基辛對美國產業的比較優勢,即以美國產業出口值佔14個國家總出口的百分比為代表,和美國該產業各種類型勞動需求分別作單一相關分析和等級相關分析。相關分析結果進一步確定美國在高技術勞動上具有比較優勢,美國貿易模式符合要素稟賦理論。
三、里昂惕夫之謎的理論基礎的思考
利默爾等人(leamer,1980;casas,1985:aw,1983)認為,里昂惕夫之謎根源在於里昂惕夫推論的理論基礎是錯誤的。利默爾在1980年的文章中嚴格地證明,在一個多商品的世界中,比較生產和消費中的資本密集度或者比較凈出口和生產、消費中的資本密集度,才是確定一國資本相對於勞動而言是否豐裕的正確方法;而里昂惕夫的方法,即通過比較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相對資本密集度只是在簡單兩商品世界才是適用的。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利默爾1980年關於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
利默爾1980年的理論出發點是赫克歇爾—俄林—瓦尼克方程,即:
a·t[,i]=e[,i]-e[,w]·a[,i]·i=1,2…i (1)
其中a表示n×n投入產出矩陣,t[,i]表示國家i商品凈出口向量,e[,i]表示國家i的要素稟賦向量,e[,w]表示世界要素稟賦向量,e[,w]=∑e[,i],a[,i]表示國家i的消費佔世界總消費的比例。
由等式(1),我們可以得到兩個關於要素稟賦和凈出口的要素需求的等式:
k[,t]=k[,i]-a[,i]·k[,w] (2a)
l[,t]=l[,i]-a[,i]·l[,w] (2b)
其中(k[,t],l[,t])分別表示體現在凈出口中的資本和勞動服務流,(k[,i],l[,i])表示國家i的資本和勞動的稟賦,(k[,w],l[,w])表示世界的稟賦。
為了理解利默爾的分析,我們來介紹威廉斯關於要素豐裕度的概念。如果一國資本存量佔世界總資本存量的比例超過對應的勞動比例,即k[,i]/k[,w]≥l[,i]/l[,w],則該國的資本相對於勞動而言是豐裕的。
現在,我們來介紹利默爾關於判斷要素相對豐裕的理論框架,其主要觀點就是下面5個定理。
定理1
只有當下式得以滿足:
k[,i]/(k[,i]-k[,t])>l[,i]/(l[,i]-l[,t]) (3)
國家i的資本相對於勞動而言是豐裕的。
從定理1出發我們可以得到下面三個推論,如果國家是資本相對豐裕的,即k[,i]/k[,w]>l[,t]/l[,w],則下面三個不等式成立:
k[,i]/l[,i]>k[,c]/l[,c] (3a)
-k[,i]·l[,t]>-l[,i]·k[,t] (3b)
-k[,c]·l[,t]>-l[,c]·k[,t] (3c)
其中(k[,c]l[,c])表示體現在消費中資本和勞動服務流,因此,k[,c]=k[,i]-k[,t],l[,c]=l[,i]-l[,t]。
從不等式3b、3c,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如果國家i是資本服務流和勞動服務流凈出口國,則只有當凈出口中的資本密集程度大於生產或者大於消費中資本密集度時,即k[,t]/l[,t]>k[,i]/l[,i]或者k[,t]/l[,t]>k[,c]/l[,c],國家i才是資本相對豐裕國;如果國家i是資本服務流和勞動服務流凈進口國,則結論相反。
定理2
如果資本服務流凈出口值和勞動服務流的凈出口值符號相反,則凈出口值為正的要素是該國相對豐裕的要素。
定理3
如果一國凈出口中體現的資本服務流和勞動服務流符號相反,則只有當該國資本相對豐裕時,即k[,i]/k[,w]>l[,i]/l[,w],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才會超過進口商品。
定理4
在一個多商品貿易的世界中,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的次序,如k[,x]/l[,x]>k[,m]/l[,m],並不能確定該國要素的相對豐裕度。
定理5
如果只有兩種商品,並且其中一種為出口商品,而另一種為進口商品,則進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的次序與該國要素豐裕度順序是一致的,即只有當k[,i]/k[,w]≥l[,i]/l[,w],k[,x]/l[,x]≥k[,m]/l[,m]。
在以上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利默爾利用里昂惕夫和巧維斯(travis)的統計資料,(表1,表8,表9),重新審視1947年裡昂惕夫的發現。從表9知,1947年美國是資本服務流和勞動服務流的凈出口國。因此,由定理4可知,里昂惕夫推論的理論基礎,通過比較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的相對次序來判斷美國資本和勞動的相對豐裕性是錯誤的。正確方法,正如定理1所述,應該是比較凈出口和生產的相對資本密集度,或者是凈出口和消費的相對資本密集度。從表10中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凈出口的資本密集程度遠遠大於消費,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美國的資本相對於勞動而言是豐裕的。(註:如果美國服務流凈出口值為正,則美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或者人均消費水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與事實不符。因此,在赫克歇爾—俄林—瓦尼克方程出現了新的悖論。關於新的悖論的討論請參閱francois r.casas,「里昂惕夫悖論,繼續或已解決」,《政治經濟學》,1985年6月,第610~615頁。)
表8 美國1947年貿易和要素稟賦其他資料
貿易和要素 價值
出口 16,678.4百萬美元
進口替代品 6,175.7百萬美元
資本服務流凈出口值(kt) 23,450百萬美元
勞動服務流凈出口值(lt) 1,990百萬年人工
貿易中資本密集度(kt/lt) 11,783美元/年人工
表9(註:表8~表10轉引自e.e leamer,"the leontief paradox reconsidered",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une 1980,pp.495~503.) 美國1947年生產、凈出口和消費中資本密集度
生產 凈出口 消費*
資本 328,519百萬美元 23,450百萬美元 305,069百萬美元
勞動 47,273百萬年人工 1.99百萬年人工 45.28百萬年人工
資本/勞動 6,949美元/年人工 11,783美元/年人 6,737美元/年人工
工
*消費的數據通過公式計算:消費=生產-凈出口。
四、里昂惕夫之謎的其他解釋
里昂惕夫之謎的另一種解釋是里昂惕夫使用的是兩要素(資本、勞動)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資源(土地、礦藏、森林等)的影響。一種商品如果是自然資源密集型的,在兩要素模型中將其劃分為資本或勞動密集型,顯然是不正確的。diab(1956)將美國貿易商品分為兩類:加工製造品和初級產品。他在研究中發現:(a)在美國進口替代品中,初級產品占絕對優勢,約佔65%,而出口商品卻只佔15%;(b)在美國,初級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大於製造品的資本—勞動比,而兩類產品在相應的出口品和進口替代品中的資本—勞動比幾乎是相同的。由此,diab認為美國進口替代品資本密集程度較高正是美國自然資源稀缺的體現。vanek(1963)為diab的結論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vanek發現,美國出口品和進口替代品所需的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之比分別為,1.07、0.83和0.54。他進一步認為在生產過程中,自然資源和資本是互補的。在上述發現基礎上,vanek認為,美國進口替代品資本密集程度較高原因在於自然資源,一種在美國稀缺的生產要素,只有同大量資本結合才能在生產中發揮效率。
美國的關稅政策正是產生里昂惕夫之謎的一個重要因素。關稅實際上就是對進口征稅,它可以減少進口,刺激國內進口替代品的生產。travis在1964年以及1972年的研究中發現,美國受貿易保護最嚴密的產業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就影響了美國的貿易模式,降低了美國進口替代品的勞動密集程度。baldwin(1971)認為travis的研究是里昂惕夫之謎的重要解釋,即美國關稅改變了美國的貿易模式。但是,即使考慮關稅因素,美國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勞動比只不過下降5%,並不足以解釋里昂惕夫之謎。
要素密集度顛倒也是里昂惕夫之謎的一種代表性解釋。要素密集度顛倒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一種給定商品在勞動豐裕的國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資本豐裕的國家是資本密集型產品。一旦要素密集度顛倒發生,則要素均等化定理不再成立,因此,赫—俄理論不再成立。(註:關於要素密集度顛倒的討論請參見多米尼克·索爾韋托瑞,《國際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104頁。)
h-o理論是從靜態角度考慮問題的,一些經濟學家(posner,1961;vernon,1966)認為也許真正影響貿易模式的是一些動態因素,如技術變化。posner在1961年提出技術差距理論,該理論認為美國作為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出口大量的高新技術產品。但是,當外國生產者獲得新技術後,他們就憑借其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最終佔領外國市場,甚至美國市場。vernon進一步發展了posner的理論,於1966年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1)一般產品的生命周期是由新產品、成熟品和標准品三個發展階段組成;(2)在產品不同的發展階段,該產品的資本和勞動比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在新品階段,最需要熟練工人;在成熟階段,營銷和資本佔主導地位;在標准化階段,大量非熟練工人和原材料是最需要的。弗農認為他的理論有助於解釋里昂惕夫之謎。因為,美國出口的產品是處於新產品階段,這時,生產過程比較依賴熟練勞動投入,而當美國進口該種產品時,該產品已發展至標准化階段,生產過程更加依賴資本。(註:以上觀點轉引自chacholiades,m.1978.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new york:mcgraw-hill.pp.298~306.)
盡管里昂惕夫之謎語已經在理論上獲得比較成功的解釋,但是實證研究發現,國際貿易中各國貿易模式與赫—俄理論相距甚遠。(註:1987年,波溫、利默爾和斯維考斯卡利用利默爾的理論框架,使用了1987年27個國家12種要素和多種商品的更完整的貿易、要素投入需求和要素稟賦的剖面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赫—俄理論只存在一半情況下成立。)因此,在我國即將加入wto之際,重新回顧里昂惕夫之謎的各種解釋,並且利用西方學者的實證方法審視一下我國是否存在里昂惕夫之謎,毫無疑問,這將有助於我國入世之後貿易模式和貿易政策的選擇。
具體內容請參見此網頁:http://www.nova.cn/Browse/ShowDoc.aspx?Code=3-1&Id=2005071110111885256
『陸』 西方經濟學家是如何解釋里昂惕夫之謎的
里昂惕夫之謎主要是說里昂惕夫在研究美國究竟是屬於勞動力密集型國家還是資本密集型國家的,他假設美國是資本密集型國家,但研究結果卻發現美國是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國家。
主要原因是由於勞動者素質各國不同,在相同的資本配合下,勞動生產率比別國高。從有效勞動數量,美國為有效勞動相對豐富國家,而資本在美國上一相對稀缺的要素。
『柒』 什麼是里昂惕夫之迷,它的主要解釋包括哪些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迅速發展。關於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實際上是從不同側面對要素稟賦理論假定前提的修正,並為以後一系列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概念
里昂悌夫是西方經濟學的名詞,意思是如果H-O理論成立,盡管美國進口替代品比美國實際進口品資本更密集,但其密集程度仍將低於美國的出口商品。但使用美國1947年數據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美國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密集度比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高出大約30%。
這意味著,美國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商品。這與赫-俄理論的預測完全相反,這就是著名的里昂悌夫之謎。
(7)經濟學里昂惕夫之謎的三種結束擴展閱讀
對於「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解釋,同時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代表性的學說如下:
1.技術差距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於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傢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2.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時,不但要考慮傳統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信息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的比較優勢。
3.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於1961年的《貿易的轉變》一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的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如何產生的問題。
4.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原因和規模。
5.人力資本說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認為產生里昂惕夫悖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義的資本僅僅包含物質資本(如機器、設備、廠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
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或報酬在於提高一個人的技能和獲利能力,在於提高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中經濟決策的效率。這就暗示著美國勞動比外國勞動含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這一部分加到實物資本上,就會使美國出口品的資本密集度高於進口替代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里昂悌夫之謎
『捌』 里昂惕夫之謎對比較優勢理論和h-o理論意味著什麼
里昂悌夫是西方經濟學的名詞,意思是如果H-O理論成立,盡管美國進口替版代品比美國實際進口權品資本更密集,但其密集程度仍將高於美國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迅速發展。關於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實際上是從不同側面對要素稟賦理論假定前提的修正,並為以後一系列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玖』 簡述里昂惕夫之謎以及對它的解釋。
說得好復雜啊,前幾天《國貿理論》里剛講過,我簡化的說下:
一、該問題的提出
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產出模型對美國40年代和50年代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和美國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發現美國參加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專業分工基礎之 上的(即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低於進口替代產品的)。這一結果恰與俄林的要素賦予論相悖,引起了經濟學界和國際貿易界的巨大爭議。
二、對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
1.勞動力不同質
2.要素密集度逆轉
3.存在關稅及貿易壁壘
4.自然資源稀缺
三、里昂惕夫之謎的相關學說
對於「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解釋,同時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代表性的學說如下:
1.技術差距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於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傢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2.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時,不但要考慮傳統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信息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的比較優勢。
3.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於1961年的《貿易的轉變》一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的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如何產生的問題。
4.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原因和規模。
5.人力資本說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認為產生里昂惕夫悖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義的資本僅僅包含物質資本(如機器、設備、廠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或報酬在於提高一個人的技能和獲利能力,在於提高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中經濟決策的效率。這就暗示著美國勞動比外國勞動含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這一部分加到實物資本上,就會使美國出口品的資本密集度高於進口替代品。
我覺得如果是簡述,這樣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