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原理實際生活

經濟學原理實際生活

發布時間:2020-12-24 04:40:47

A.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問題,最好能多用到供求,彈性,均衡等理論!謝謝!!

一:檸檬市場問題(次品市場問題)
舉一個例子:二手車市場,由於買家賣家信息不對稱,顯然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兩者之間的信息是非對稱的。買者肯定不會相信賣者的話,即使賣家說的天花亂墜。買者惟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既買家更傾向於用更低的價格去買車,以避免買到的車並沒有賣家所說的那麼好)。買方提供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車者不願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賣家由於很難得到好價格(在二手車市場信息不對稱情況以及買家心理情況決定下),對於高質量的車的在二手市場需求逐漸減少,低價格質量一般的車卻比較受歡迎。從而低質品充斥市場,高質品被逐出市場。
然而,存在這樣一種矛盾現象,低質品充斥市場,是買方不願意看到的局面。買方傾向於用較低價格購買較高質量。而賣方傾向於高價格賣低質量。。於是。。。買方盡量避免進入二手車市場。。。。於是最後導致二手車市場萎縮。
此個概念對我國股市或者人才市場都受用。
人才市場中:個人傾向去工資高環境好的企業,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企業為了避免聘請的人才不符合要求,而希望以更低工資聘用員工,而員工趨向利用最大化的選擇,使得員工減少應聘工資低的公司。。。。。。。
在我國股市中,從「鄭百文」、「ST猴王」,到「銀廣夏」無一不是踩著信息不對稱的鋼絲在跳舞,一旦不知情的股民最終發現了那枚光閃閃的硬幣的另一面時,市場開始逆向選擇,鋼絲斷裂,股價大跌,股民喪失信心。所以證監會才會加大監管力度,清除股市中的「檸檬」,重塑股民信心。
買家到二手車市場後,願意用便宜的價格去買車,但是由於不知道車輛質量,於是在質量和價
如我國人才市場存在這樣現象,由於信息不對稱
可以在基礎上豐富答案~~~

B. 我正在學習經濟學原理,請問需求價格彈性為零和為無限大的例子在實際生活當中有沒有呢

需求價格彈性為零表示不管價格怎樣變動,需求量恆定不變,這種情況並專不多見屬。但某些設備的專用零配件就屬於這種情況。
需求價格彈性為無限大表示價格的任何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無限的變動。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產品價格是由很多買者的需求和很多賣者的供給共同決定的,而且是唯一的。如果有個賣者講產品價格降低一點,買者就會去買他的,需求量趨向無限。

C. 誰可以給我發一篇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解釋生活實際的論文啊謝謝~~

網路搜索《生活中的經濟學》

D. 急需運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生活中的案例

1、原理: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案例: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收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真正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

2、原理: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案例: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假設一架飛機的乘客票價是500美元,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3、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案例: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收益也高了。

4、原理: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案例:如某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他是一個壟斷者。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有可能提高經濟效率。另一個辦法,就是政府再造一口井或多個,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

5、原理: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案例:192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由於期間貨幣量每月增加了3倍,1922年1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7000萬馬克。

(4)經濟學原理實際生活擴展閱讀:

經濟學部分定律分析:

1、酒與污水定律 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說,不在於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會造成一個整體的破壞。

2、水桶定律 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3、零和游戲 是指一項游戲中,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

4、不值得定律 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再簡單不過了,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忽視遺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學十大原理

E. 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內容吧?我不記得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誰提出過10大原理的概念。一定要分為三類嗎?中國的老師就是有意思,喜歡做著一些愚蠢的事情。那就分吧:第一類可以是消費理論、第二是生產理論、第三類就是分配理論。還可以分為:個人經濟理論、企業經濟理論、政府經濟理論。哎……郁悶,人家本身就是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偏要分類,有什麼意義?舉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據這個找到例子。

F. 有哪些看似很理論性的經濟學原理可以真實的運用在工作生活中

如邊際效應,隨著商品普及率的不斷提高,商品需求受價格變動影響,呈現遞減效應。
需求彈性理論,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日常用品受價格變動,需求變化較小。

G.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農產品增產了,社會供給量增加了,而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是基本穩定的,所以農產品價格就會下跌,造成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因為大部分農產品是生活必須品,其價格彈性很小,所以當農業豐收時,因為銷量是比較固定的,農民為了盡快賣出產品,回收現金,採用了降價措施實際上並不能提高銷量,所以反而收入減少得更厲害。所以經濟危機厲害的時候,外國的農場主寧可將產品銷毀,也不出售就是這個道理。農業生產最好保持一個穩定的水平,過高的增長率是有害的。

H. 誰可以給我發一篇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解釋生活實際的論

一、微觀經濟學的產生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以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性質原因的研究》為標志,至今已經有231年的 歷史 了。亞當・斯密通常被學術界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
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追求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但每個人都不能獨立生存,通過分工使交換成為可能,並接受「看不見的手」的約束,實際這種對人類經濟活動的抽象描述就是經濟學範式研究的對象邏輯,因此,在此觀念範式層提供的邏輯空間上,亞當・斯密提出了貨幣、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工資、利潤等經濟范疇,構成了古典 政治 經濟學的規則範式。斯密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主張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經濟自由的種種障礙,建立起合乎 規律 的「 自然 秩序」,使每個人追求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起來,最終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這些促使財富增長的主張,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操作範式。當然以觀念範式為基礎,還可演繹出更多的定理,從而使其理論更加完善。
亞當・斯密通常被學術界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微觀經濟學從創建到目前不斷有新的理論、新的觀點充實到微觀經濟學的知識框架中,使得微觀經濟學的體系更龐雜,內容更豐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樣化。微觀經濟學由對經濟問題的定性分析為主 發展 到要採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應的定性結論。現實生活中大量的經濟學問題的解釋和說明需要藉助建立經濟學模型並運用數學、微積分、運籌學、概率論等相關學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觀經濟學的理論越來越抽象,越來越深奧,其邏輯性也越來越強,甚至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對某一問題的分析,因為假設條件不同,結論會差別巨大。有時對於同一個經濟問題,不同經濟學流派的觀點與結論竟然截然相反。這就使得微觀經濟學成為財經類學生學習的難點,使得眾多的初學者無從下手。對部分微觀經濟學教學人員而言,他們在講授微觀經濟學的時候,往往迷戀於介紹復雜的經濟學模型,繁瑣的數理推導過程,忽略了對經濟學基本思想的介紹,造成微觀經濟學成為高等學校經濟 管理類專業學習難度系數最大的一門課程。
二、理性的廠商
廠商是微觀經濟學的又一個重要主體。在西方經濟學中,生產者亦稱廠商,它是指能夠做出統一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在微觀經濟學分析中,廠商被假定為合乎理性的經濟人,廠商提供產品的目的在於追求最大的利潤。廠商最大化的利潤是總收益和總成本差額的最大化。為使該差額最大,要盡量使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研究廠商的行為不得不研究廠商的生產和成本,故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理論必然涉及到生產的投入和生產的產出,而 企業 的生產行為是一種持續的過程,生產的規模會隨著市場需求和企業目標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而調整。在微觀經濟學里,以企業是否可以調整其規模為標准,將企業的生產分為長期生產和短期生產。短期生產是企業規模不變,而長期生產是企業可以調整生產規模。理性的廠商會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條件使得短期和長期的生產成本最小化,產出最大化,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微觀經濟學中廠商的行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設條件出發的。
三、生產和消費同時的理性――一般均衡和福利 經濟 學
最優的經濟關系就是不僅生產達到了最優的狀態,消費也達到了最優的狀態。經濟學上把這種經濟的最優效果稱作帕累托最優狀態。經濟學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們無限的慾望的一門學科。因此,如果產品在消費者之間的分配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即任何重新分配都會至少降低一個消費者的滿足水平,那麼,這種狀態就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狀態,同樣如果要素在廠商之間的配置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即任何重新配置都會至少降低一個廠商的產量,那麼,這種狀態就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狀態。生產和消費的最優如果能同時達到 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則是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或稱之為社會得到了最大化的滿足。這種一般均衡和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也是基於生產的理性、消費的理性及社會收入分配的理性考慮的,即是從理性人的假設條件出發的。
四、三個關鍵詞:需求、供給、價格
在經濟學家的筆下,復雜多變的經濟可簡化成需求、供給、價格這三個簡單的名詞。
1.需求。
需求(demand)是在某一時期內,每一價格水平時,居民戶 計劃購買的產品與勞務量。需求是購買慾望與支付能力的統一。消費者行為的出發點是需求,歸宿是需求的滿足,即效用。在微觀經濟學中有兩種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這兩種理論的假設前提、分析工具、表達方式不同,但所得出的結論是殊途同歸的:即居民戶把有限的收入分配於各種消費上,以獲得滿足程度的最大化,這就是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目的,其理性選擇;需求定理的內容是由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所決定的。如此,透過消費者的需求這個表面現象研究其深層次內容――消費者行為分析。
2.供給。
供給(supply)是廠商在某一時期內,每一價格水平時,計劃出售的產品與勞務量。廠商的供給行為可以用生產者行為理論來作出合理的解釋,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主要分析理性的廠商如何生產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具體而言,運用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分析廠商在 企業 內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生產出既定的產量,從而實現內部的經濟效益。但這一行為並不能保證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實現,因為企業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在市場上銷售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還必須通過市場理論來考察不同市場類型條件下完全競爭廠商和不完全競爭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濟行為,及其短期、長期均衡價格和產量的決定,進而推導出廠商的供給曲線。
3.價格。
市場經濟的成功乍一看是一個謎。千百萬利己的家庭和企業分散作出決策似乎會引起混亂。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普遍經濟福利的方式 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有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結果。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產品的社會成本,它引導著社會資源的配置,影響著消費者滿足程度最大化、廠商利潤最大化乃至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實現。
參考 文獻 :
[1]何璋.西方經濟學[M].北京: 中國 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上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3]周惠中.微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I. 列舉一個你印象最深的經濟學原理,並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和感受

沉沒成抄本
含義:已發生的成本,襲無論如何也無法收回。
舉例:比如你買了一張電影票。蛋蛋你在看電影時發現電影沒有你預料中的精彩。這時你會選擇繼續花兩個小時看電影,還是會把轉兩個小時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具體依據:①它已經發生了;②看的這兩個小時,給我帶來的價值為0;③不可回收。

J.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日常生活

用均衡原理來描述谷賤傷農
現代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分析方式也已經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過度到定量分析。初學《宏微觀經濟學》教程,密密麻麻的數學模型和推導讓我這樣的初學經濟學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經濟學來自生活,經濟學的原理滲透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每個角落,經濟學原理能夠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法則。比如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企業生產成本、盈利問題緊密相關。
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而「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這么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難以理解的現象,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
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系。需求價格彈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對企業來說是銷售量)變動率與其價格變動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的比值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即
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即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當價格上升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減少的百分數,或者當價格下降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數。當│Ed │<1時,稱需求是缺乏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當│Ed │>1時,稱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的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總收益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價格的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從而就引起了銷售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所以價格變動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是不同的,總收益的變動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則當該商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少。例如:某種商品的價格每公斤2元,銷售量為1000公斤,該種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為2.5。如果該商品降價至每公斤1.8元,總收益情況如何變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設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為X。
則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價格下降後銷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總收益情況: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價後商品的總收益增加了250元。這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情況相反。如香煙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因為上了癮的煙客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所以價格的高低對香煙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再如: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不僅如此,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彈性也小,也就是說,人們收入提高了並不因此而增加糧食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時期出現把糧食和農產品毀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於糧食這種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會減少總收益,所以資本家把這些農產品毀掉反而會減少損失。
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學習到更多類似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應用了的經濟學規律,並且我們可以應用這些規律解析其中的深層原因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原理實際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