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7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論文線性規劃和高中數學有什麼聯系區別
庫普曼斯與康托羅維奇的線性規劃是運籌學中一個重要分支,研究線性約束條件版下線性目權標函數的極值問題的數學理論和方法,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作出的最優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相對來說,與大學的線性代數關系較為密切(求解不等式聯立方程組)。至於與高中數學,只能說高中數學是其一個基礎吧,其實高中數學本身屬於經濟數學的基礎知識。
『貳』 請問在哪裡能看到歷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論文,最好是中文,只能找到英文也沒關系了,找到中文的追加分~
諾貝爾獎不是根據某一篇論文發獎的,可能是系列的研究而得獎的,
你可以去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看看他們因什麼得獎,然後上JSTOR搜索
『叄』 2012諾貝爾經濟學獎是關於哪個領域
市場配置。
瑞典皇家科學院已決定將2012年度瑞典央行紀念諾貝爾獎授給授予哈回佛大學教授埃爾文·羅斯(Alvin E. Roth)及加答州大學羅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他們得獎的理由是「以鼓勵他們在穩定配置理論及市場設計實踐上所作出的貢獻」。
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注了一個經濟學的中心問題:如何盡可能恰當地匹配不同的市場主體。盡管兩位研究者的研究是各自獨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礎理論與羅斯的經驗性調查一經結合,各類實驗和實際設計已經產生出了一個繁榮的研究領域,改善了許多市場的表現。
『肆』 關於2004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具體問題
屬於宏觀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主要是進行計量經濟學基本理論方法的研究,比如平穩性檢驗,廣義胤治齜?最大似然估計,廣義ARCH分析等等.
數理經濟學嚴格來說不能說是經濟學的分支或者領域,因為數理經濟學是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必備工具,他們都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事實上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除了少數幾個外(包括布坎南,諾斯,科斯等人)都是數理經濟學家,因為他們的研究都涉及數理經濟學工具的應用.
經濟學的領域基本可以劃分為(不過隨著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各個領域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所以簡單的說是某個領域越來越沒有意義,而更多地說某人的貢獻):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宏觀經濟學),博弈論,激勵設計理論,委託代理理論,經濟史,公共選擇理論,計量經濟學,金融經濟學,等等.
回答增加的問題:不是!動態計量經濟學是涉及時間序列的計量經濟學,不一定是有關宏觀經濟學的問題,可以是有關金融數據的問題,也可以是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問題.在芬恩-基德蘭德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甚至不涉及計量經濟學的應用.有一個笑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一定知道哪個大學計量經濟學研究最強,但看Prescott任教的大學可以知道那個大學的計量經濟學研究肯定不強.事實上確實這樣,卡耐基-梅隆大學以及明尼蘇達大學的計量經濟學研究在全美計量經濟學研究中表現一般.在芬恩-基德蘭德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他們之所以能夠不使用計量經濟學也能夠證明理論的正確(實際上用計量經濟學檢驗卻證明他們理論的不正確見坎貝爾和曼昆(1987))是因為他們發展了一種研究範式,就是calibration(校準)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基本的微觀經濟學事實選擇一系列參數值,然後將模型就各種序列的方差和協方差所作的預測與數據中的方差和協方差進行對比.這種方法的提出在宏觀經濟學發展上意義非常重大.如果你有興趣從事學術研究以後可以看看他們1982年的那篇經典論文。
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確實是經濟學研究的三個最重要且截然不同的領域,從最基本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說他們沒有什麼關聯性,(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進行數據分析所需要的檢驗理論和估計理論,可以說計量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經濟數據,因此一般可以分為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研究,對象是整個國民經濟的行為,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經濟人的行為)如果說有就是宏觀與微觀的內在的關聯以及宏觀微觀經濟學中對計量經濟學的應用。宏觀計量經濟學並不是計量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在宏觀中的應用,同樣微觀計量經濟學也不屬於微觀經濟學。之所以有這樣劃分是因為他們的研究數據的一致。比如宏觀計量的數據一般就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數據比如經濟增長數據,微觀計量所用的數據一般也是微觀經濟學尤其是勞動經濟學研究的數據。所以說他們只有相關性不存在包容性。計量經濟學實際上的劃分根據國際慣例是: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非參數計量經濟學,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還可以有半參數計量經濟學。
我想你的看法應該是由於國內沒有計量計量經濟學專業只有數量經濟學而數量經濟學包括了計量經濟學方向。這是前蘇聯的習慣。但在北美沒有數量經濟學專業只有計量經濟學專業,國內數量經濟學專業除去計量經濟學方向以外的只是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必要的知識准備而已。所以現在有一個說法在國內想從事經濟學研究最好不要去西方經濟學而要去數量經濟學讀研究生。
可能我說的還不夠清楚明白,推薦你讀一下這篇文章: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http://wise.xmu.e.cn/Master/Download/UploadFiles%5C2007641236417055475115776.pdf
作者:洪永淼,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系終身正教授,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院長,本文是洪教授的一篇工作論文,已經發表在《經濟研究》上半年的某期上(我忘記哪一期了)。洪教授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Econometrics(計量經濟學期刊)上的一篇有關世界計量經濟學家排名中理論計量經濟學領域排第十五名,華人計量經濟學家中排名第三.
同主題文章:論中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
http://wise.xmu.e.cn/Master/Download/UploadFiles%5C2007831636597055475115776.pdf
作者:洪永淼,汪壽陽
我想他們的看法應該比較具有權威性吧。
ps:對liyssy朋友一些觀點的回應:你現在的關於計量經濟學作用以及地位的觀點也是我本科時候的看法。這也是很多國內經濟學專業學生甚至是教授也有此看法,所以並不奇怪。只是你好像不清楚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建議你看看我推薦的兩篇文章。至於你有關宏觀相關的看法,我只能說我不敢苟同,因為凱恩斯經濟學是現在的宏觀經濟學的最主要的源頭,而且凱恩斯主義仍然是現在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依據之一,當然是發展了的凱恩斯主義,但基本思想並沒有大的改變。如果你有興趣從事經濟學學術,你會有機會了解更多的。我個人很難在有限篇幅內解釋一個你不怎麼贊同的觀點。還是留給你自己去探索吧。作為廈大王亞南經濟研究院一個計量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我不敢說我一定比你知道得更多,只是我可能比較幸運地比你接觸更多國際前沿的經濟學以及一流的經濟學學者。僅此而已。
最後再強調一點:計量經濟學不等於國內的數量經濟學!
『伍』 哪裡可以看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論文
你可以去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看看他們因什麼得獎,然後上JSTOR搜索,很少有中文的,大都數都是英文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1968年起,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一次,頒獎遵循對人類利益做出最大貢獻的原則。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成立300周年慶典時)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揚·廷貝亨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2019年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邁克爾·克雷默摘得獎項。
『陸』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94]約翰·納什(JOHN F.NASH)相關信息
約翰·納什(JohnF Nash),生於1928年6月13日。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1950,約翰·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他那篇僅僅27頁的博士論文中有一個重要發現,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基本簡介 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 約翰·納什生於1928年6月13日。父親是電子工程師與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納什小時孤獨內向,雖然父母對他照顧有加,但老師認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從事博弈論研究 納什在上大學時就開始從事純數學的博弈論研究,1948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後更是如魚得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時剛剛二十齣頭,但他的一篇關於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和其他相關文章,確立了他博弈論大師的地位。在20世紀50年代末,他已是聞名世界的科學家了。特別是在經濟博弈論領域,他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是繼馮·諾依曼之後最偉大的博弈論大師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納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論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後續的研究者對博弈論的貢獻,都是建立在這一概念之上的。由於納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斷完善為博弈論廣泛應用於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軍事科學等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他妻子的付出 然而,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30歲的納什得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生,表現出鋼鐵一般的意志:她挺過了丈夫被禁閉治療、孤立無援的日子,走過了唯一兒子同樣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驚與哀傷……漫長的半個世紀之後,她的耐心和毅力終於創下了了不起的奇跡:和她的兒子一樣,納什教授漸漸康復,並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獎。 如今,納什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並重新開始科學研究。他現在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但已經不再任教。學校經濟學系經常會舉辦有關博弈論的論壇,納什有時候會參加,但是他幾乎從不發言,每次都是靜靜地來,靜靜地走。 小約翰-納什是所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萬幸的人。 納什不是一個完人,他舉止古怪,離經叛道。曾經想放棄美國國籍,幾乎遺棄了同居女友和親生兒子,與深愛他的賢妻艾莉西亞離婚…… 學術成就 兩篇關於非合作博弈論的重要論文 1950年和1951年納什的兩篇關於非合作博弈論的重要論文,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競爭和市場的看法。他證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並證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納什均衡。從而揭示了博弈均衡與經濟均衡的內在聯系。納什的研究奠定了現代非合作博弈論的基石,後來的博弈論研究基本上都沿著這條主線展開的。然而,納什天才的發現卻遭到馮·諾依曼的斷然否定,在此之前他還受到愛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裡挑戰權威、藐視權威的本性,使納什堅持了自己的觀點,終成一代大師。要不是30多年的嚴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了,而且也絕不會與其他人分享這一殊榮。 被譽為天才的數學家 納什是一個非常天才的數學家,他的主要貢獻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頓讀博士學位時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發現———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納什均衡」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當時普林斯頓可謂人傑地靈,大師如雲。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列夫謝茨(數學系主任)、阿爾伯特·塔克、阿倫佐·切奇、哈羅德·庫恩、諾爾曼·斯蒂恩羅德、埃爾夫·福克斯……等全都在這里。博弈論主要是由馮·諾依曼(1903—1957)所創立的。他是一位出生於匈牙利的天才的數學家。他不僅創立了經濟博弈論,而且發明了計算機。早在20世紀初,塞梅魯(Zermelo)、鮑羅(Borel)和馮·諾伊曼已經開始研究博弈的准確的數學表達,直到1939年,馮·諾依曼遇到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並與其合作才使博弈論進入經濟學的廣闊領域。 《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出版 1944年約翰·馮·諾依曼與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出版,標志著現代系統博弈理論的的初步形成。盡管對具有博弈性質的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諾(Cournot)簡單雙寡頭壟斷博弈;1883年伯特蘭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兩個寡頭的產量與價格壟斷;2000多年前中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臏利用博弈論方法幫助田忌賽馬取勝等等都屬於早期博弈論的萌芽,其特點是零星的,片斷的研究,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統。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中提出的標准型、擴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礎。合作型博弈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了巔峰期。然而,諾依曼的博弈論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來,由於它過於抽象,使應用范圍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長時間里,人們對博弈論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數數學家的專利,所以,影響力很有限。正是在這個時候,非合作博弈———「納什均衡」應運而生了,它標志著博弈論的新時代的開始!納什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學生,他經常曠課。據他的同學們回憶,他們根本想不起來曾經什麼時候和納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過一門必修課,但納什爭辯說,至少上過斯蒂恩羅德的代數拓撲學。斯蒂恩羅德恰恰是這門學科的創立者,可是,沒上幾次課,納什就認定這門課不符合他的口味。於是,又走人了。然而,納什畢竟是一位英才天縱的非凡人物,他廣泛涉獵數學王國的每一個分支,如拓撲學、代數幾何學、邏輯學、博弈論等等,深深地為之著迷。納什經常顯示出他與眾不同的自信和自負,充滿咄咄逼人的學術野心。1950年整個夏天納什都忙於應付緊張的考試,他的博弈論研究工作被迫中斷,他感到這是莫大的浪費。殊不知這種暫時的「放棄」,使原來模糊、雜亂和無緒的若干念頭,在潛意識的持續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條清晰的脈絡,突然來了靈感!這一年的10月,他驟感才思潮湧,夢筆生花。 「納什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產生 其中一個最耀眼的亮點就是日後被稱之為「納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納什的主要學術貢獻體現在1950年和1951年的兩篇論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論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題為「非合作博弈」的長篇博士論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國全國科學院每月公報上,立即引起轟動。說起來這全靠師兄戴維·蓋爾之功,就在遭到馮·諾依曼貶低幾天之後,他遇到蓋爾,告訴他自己已經將馮·諾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領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點。蓋爾聽得 影視作品中的納什 很認真,他終於意識到納什的思路比馮·諾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論更能反映現實的情況,而對其嚴密優美的數學證明極為贊嘆。蓋爾建議他馬上整理出來發表,以免被別人捷足先登。納什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競爭的險惡,從未想過要這么做。結果還是蓋爾充當了他的「經紀人」,代為起草致科學院的簡訊,系主任列夫謝茨則親自將文稿遞交給科學院。納什寫的文章不多,就那麼幾篇,但已經足夠了,因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國內提一個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發表多少篇文章。按照這個標准可能納什還不一定夠資格。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爾里斯當牛津大學艾奇沃思經濟學講座教授時也沒有發表過什麼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須有特殊的選拔辦法。生平介紹 孤獨的天才 納什於1928年出生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工業城布魯菲爾德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電子工程師,母親則是拉丁語教師。納什從小就很孤僻,他寧願鑽在書堆里,也不願出去和同齡的孩子玩耍。但是那個時候,納什的數學成績並不好,小學老師常常向他的家長抱怨納什的數學有問題,因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題方法。而到了中學,這種情況就更加頻繁了,老師在黑板上演算了整個黑板的習題,納什只用簡單的幾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學畢業後,納什進入了匹茲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學習,之後又進入卡耐基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1948年,大學三年級的納什同時被哈佛、普林斯頓、芝加哥和密執安大學錄取,而普林斯頓大學則表現得更加熱情,當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系主任萊夫謝茨感到納什的猶豫時,就立即寫信敦促他選擇普林斯頓,這促使納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獎學金。 當時的普林斯頓已經成了全世界的數學中心,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大師均雲集於此。在普林斯頓自由的學術空氣里,納什如魚得水,他21歲博士畢業,不到30歲已經聞名遐邇。1958年,納什因其在數學領域的優異工作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新一代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 納什最重要的理論就是現在廣泛出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上的「納什均衡」。而「納什均衡」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個案子的兩個嫌疑犯被分開審訊,警官分別告訴兩個囚犯,如果兩人均不招供,將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對方不招供,則你將被判刑三個月,而對方將被判刑十年;如果兩人均招供,將均被判刑五年。於是,兩人同時陷入招供還是不招供的兩難處境。兩個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是坦白招供,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從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會出現。這樣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結局被稱為「納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納什均衡」是他21歲博士畢業的論文,也奠定了數十年後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基礎。 那時的納什「就像天神一樣英俊」,1.85米的個子,體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長、優雅,雙手柔軟、漂亮,還有一張英國貴族的容貌。他的才華和個人魅力吸引了一個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亞,她是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們結婚了。之後漫長的歲月證明,這也許正是納什一生中比獲得諾貝爾獎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業愛情雙雙得意的時候,納什也因為喜歡獨來獨往,喜歡解決折磨人的數學問題而被人們稱為「孤獨的天才」。他不是一個善於為人處世並受大多數人歡迎的人,他有著天才們常有的驕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輩人基本認為他不可理喻,他們說他「孤僻,傲慢,無情,幽靈一般,古怪,沉醉於自己的隱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別人操心的世俗事務。」 普林斯頓的幽靈 1958年的秋天,正當艾里西亞半驚半喜地發現自己懷孕時,納什卻為自己的未來滿懷心事,越來越不安。系主任馬丁已答應在那年冬天給他永久教職,但是納什卻出現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為:他擔心被徵兵入伍而毀了自己的數學創造力,他夢想成立一個世界政府,他認為《紐約時報》上每一個字母都隱含著神秘的意義,而只有他才能讀懂其中的寓意。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表達。他給聯合國寫信,跑到華盛頓給每個國家的大使館投遞信件,要求各國使館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語,甚至要用法語寫數學論文,他認為語言與數學有神秘的關聯…… 終於,在孩子出生以前,納什被送進了精神病醫院。 幾年後,因為艾里西亞無法忍受在納什的陰影下生活,他們離婚了,但是她並沒有放棄納什。離婚以後,艾里西亞再也沒有結婚,她依靠自己作為電腦程序員的微薄收入和親友的接濟 ,繼續照料前夫和他們唯一的兒子。她堅持納什應該留在普林斯頓,因為如果一個人行為古怪,在別的地方會被當作瘋子,而在普林斯頓這個廣納天才的地方,人們會充滿愛心地想,他可能是一個天才。 於是,在上世紀70和8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和學者們總能在校園里看見一個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著紫色的拖鞋,偶爾在黑板上寫下數字命理學的論題。他們稱他為「幽靈」,他們知道這個「幽靈」是一個數學天才,只是突然發瘋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納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話,他會立即受到警告:「你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像他那樣傑出的數學家!」 正當納什本人處於夢境一般的精神狀態時,他的名字開始出現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濟學課本、進化生物學論文、政治學專著和數學期刊的各領域中。他的名字已經成為經濟學或數學的一個名詞,如「納什均衡」、「納什談判解」、「納什程序」、「德喬治-納什結果」、「納什嵌入」和「納什破裂」等。 納什的博弈理論越來越有影響力,但他本人卻默默無聞。大部分曾經運用過他的理論的年輕數學家和經濟學家都根據他的論文發表日期,想當然地以為他已經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納什還活著,但由於他特殊的病症和狀態,他們也把納什當成了一個行將就木的廢人。 傳奇仍在繼續 有人說,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學家都有一個異常孤獨的大腦,納什發瘋是因為他太孤獨了。但是,納什在發瘋之後卻並不孤獨,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們沒有拋棄他,而是不遺餘力地幫助他,挽救他,試圖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淵。 盡管納什決心辭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職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們還是設法為他保全了保險。他的同事聽說他被關進了精神病醫院後,給當時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專家打電話說:「為了國家利益,必須竭盡所能將納什教授復原為那個富有創造精神的人。」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納什的身邊,他們設立了一個資助納什治療的基金,並在美國數學會發起一個募捐活動。基金的設立人寫到:「如果在幫助納什返回數學領域方面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個很小的范圍,不僅對他,而且對數學都很有好處。」對於普林斯頓大學為他做的一切,納什在清醒後表示,「我在這里得到庇護,因此沒有變得無家可歸。」 守得雲開見月明,妻子和朋友的關愛終於得到了回報。80年代末的一個清晨,當普里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樣向納什道早安時,納什回答說:「我看見你的女兒今天又上了電視。」從來沒有聽到過納什說話的戴森仍然記得當時的震驚之情,他說:「我覺得最奇妙的還是這個緩慢的蘇醒,漸漸地他就越來越清醒,還沒有任何人曾經像他這樣清醒過來。」 納什漸漸康復,從瘋癲中蘇醒,而他的蘇醒似乎是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當1994年瑞典國王宣布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是約翰納什時,數學圈裡的許多人驚嘆的是:原來納什還活著。 納什沒有因為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放棄他的研究,在諾貝爾獎得主自傳中,他寫道:從統計學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已經66歲的數學家或科學家能通過持續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礎上更進一步。但是,我仍然繼續努力嘗試。由於出現了長達25年部分不真實的思維,相當於提供了某種假期,我的情況可能並不符合常規。因此,我希望通過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後出現的任何新鮮想法,取得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艾里西亞與約翰納什復婚了。事實上,在漫長的歲月里,艾里西亞在心靈上從來沒有離開過納什。這個偉大的女性用一生與命運進行博弈,她終於取得了勝利。而納什,也在得與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諾貝爾北京論壇在故宮東側菖蒲河公園內的東苑戲樓閉幕。熱鬧的晚宴結束後,納什沒有搭乘主辦方安排的專車,而是一個人夾著文件夾走出了東苑戲樓。他像一個普通老人一樣步行穿過菖蒲河公園,然後繞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橫道上等待紅綠燈。綠燈亮起,老人隅隅獨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漸行漸遠,終於消失不見。 內向的男孩 Nash於1928年6月13日出生於西弗吉尼亞州(WestVirginia)的布魯斯菲爾德(Bluefield),從小就被描述為一個孤僻、內向、離群獨處和缺乏社交技巧的男孩。在中小學他沒有顯示出多少不同尋常的才華,後來因為獲得喬治西屋競賽(George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的獎學金在1945年6月進入卡內基工學院(Carnegie-MellonUniversity),開始以化學工程為專業,後來才逐漸展示出數學才能。兩次參加帕特南(William LowellPutnam)數學競賽,卻沒有進入前五名,這讓他產生了些許挫折感。1948年他20歲時以BA和MA的數學學位畢業,同時被哈佛(Harvard),普林斯頓(Princeton),芝加哥( Chicago)和密歇根(Michigan)錄取為數學研究生。 一筆優厚的獎學金 由於一筆優厚的獎學金,Nash選擇了Princeton,來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當時生活的地方,並曾經與他有過接觸。他顯露出對拓撲、代數幾何、博弈論和邏輯學的興趣。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Neumann)在1944年與Princeton 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士特恩(OskarMorgenstern)的著述《博弈論和經濟行為》,通過闡釋二人零和博弈論,正式奠定了現代博弈論的基礎。1950年,22歲的Nash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 同年,Melvin Dresher和Merrill Flood在RandCorporation在一項試驗中正式引出了歸功於A. W. Tucker的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而Nash的論文提出多人非合作博弈和後來稱為Nash平衡的概念,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theory)和交易理論(bargainingtheory)作了奠定性的貢獻。非合作博弈處理的是多人參與游戲——而不是像囚犯困境中的僅僅兩人——時每個游戲者的最佳策略。
『柒』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心理學獲得者的研究成果及論文(中文版)哪裡有
1901年12月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倫琴因發現X射線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荷蘭科學家范托霍夫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科學家貝林因血清療法防治白喉,破傷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因詩《命運》、《幸福》、《眼睛》等散文;《論藝術》、《詩句的斷想》等著作獲諾貝爾文學獎。
瑞士人杜南因創立國際紅十字會、法國人帕西因創立國際和平聯盟和各國議會聯盟而共同獲諾貝爾和平獎。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頒發。
荷蘭科學家洛倫茲因創立電子理論、荷蘭科學家塞曼因發現磁力對光的塞曼效應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費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獲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羅斯因發現瘧原蟲通過瘧蚊傳入人體的途徑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士人戈巴特因創建國際和平局、桂科蒙因宣傳和平、反對戰爭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德國歷史學家塞道爾·蒙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屆諾貝爾獎頒發。
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因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居里夫婦因發現放射性元素鐳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科學家阿倫紐斯因電解質溶液電離解理論獲諾貝爾化學獎。
丹麥科學家芬森因光輻射療法治療皮膚病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羅馬史》、《羅馬國家法》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英國人克里默因仲裁國際爭端,推動國際和平運動,領導國際工人協會獲諾貝爾和平獎。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屆諾貝爾獎頒發。
英國科學家瑞利因發現氬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科學家拉姆賽因發現六種惰性所體,並確定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俄國科學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學研究的巨大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萊·埃薩吉雷因劇作《在劍柄上》、《最後的夜晚》、《懷疑》等、法國作家米斯特拉爾因詩《米海耶》《仁那皇後》等而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873年成立的國際法協會因促進國際和平與合作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勒納因陰極射線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拜耳因研究有機染料及芳香劑等有機化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科學家科赫因對細菌學的發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波蘭作家顯克微支因小說《三部曲》、《你往何處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奧地利女強人蘇納特因積極促進世界和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屆諾貝爾獎頒發。
英國科學家湯姆遜因研究氣體的電導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法國科學家穆瓦桑因分離元素氟、發明穆瓦桑熔爐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義大利科學家戈爾吉和西班牙科學家拉蒙·卡哈爾因對神經系統結構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義大利作家卡杜齊因詩《撒旦頌》,著作《早期義大利文學研究》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總統羅斯福因成功調解日俄沖突獲諾貝爾和平獎。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邁克爾遜因測量光速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畢希納因發現無細胞發酵獲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科學家因發現瘧原蟲在致病中的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英國作家魯德耶德·吉卜林因詩《營房歌曲》、小說《吉姆》獲諾貝爾文學獎。
義大利人莫內塔因堅持不懈地宣傳和平思想、法國人雷諾為解決國際爭端樹立了典範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屆諾貝爾獎頒發。
法國科學家李普曼因發明彩色照片的復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蛻變和放射化學獲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科學家埃爾利希因發明「606」、俄國科學家梅奇尼科夫因對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作家歐肯因《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獲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人阿諾德森因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聯盟盡力奔波、丹麥人巴耶因積極從事國際和平運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屆諾貝爾獎頒發。
義大利科學家馬可尼、德國科學家布勞恩因發明無線電報技術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因催化、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士科學家柯赫爾因對甲狀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術的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說《古斯泰·貝林的故事》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比利時人貝爾納特因調解國際爭端、爭取限制軍備、法國人德康斯坦因促進法美和解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屆諾貝爾獎頒發。
荷蘭科學家范德瓦爾斯因研究氣體和液體狀態工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瓦拉赫因脂環族化合作用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諾貝爾化學獎。
俄國科學家科塞爾因研究細胞化學蛋白質及核質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作家海澤因小說《傲子女》、《天地之愛》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891年成立的國際和平局因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獲諾貝爾和平獎。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維恩因發現熱輻射定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法國科學家瑪麗·居里(居里夫人)因發現鐳和釙,並分離出鐳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科學家古爾斯特蘭因研究眼的屈光學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因劇本《青鳥》、《莫娜娃娜》獲諾貝爾文學獎。
奧地利人弗里德因創建幾種宣傳和平的刊物,並創建國際新聞協會獲諾貝爾和平獎。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屆諾貝爾獎頒發。
荷蘭科學家達倫因發明航標燈自動調節器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格利雅因發現有機氫化物的格利雅試劑法、法國科學家薩巴蒂埃因研究金屬催化加氫在有機化合成中的應用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醫生卡雷爾因血管縫合和器官移植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作家霍普特曼因劇本《織工們》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人魯特因促使24項雙邊仲裁協定的簽訂獲諾貝爾和平獎。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屆諾貝爾獎頒發。
荷蘭科學家卡曼林歐尼斯因研究物質在低溫下的性質,並制出液態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士科學家韋爾納因分子中原子鍵合方面的作用獲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科學家裡歇特因對過敏性的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印度詩人泰戈爾因詩《新月集》、《吉檀迦利》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比利時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內瓦和平會議通過阻止空戰決議獲諾貝爾和平獎。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弗蘭克、赫茲因闡明原子受電子碰撞的能量轉換定律而共同獲得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奧地利科學家席格蒙迪因闡明膠體溶液的復相性質獲諾貝爾化學獎。
愛爾蘭作家肖伯納因劇本《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
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策劃簽訂《洛迦諾公約》、美國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計劃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屆諾貝爾獎頒發
法國科學家佩林因研究物質結構的不連續性,測定原子量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科學家斯韋德堡因發明高速離心機並用於高分散膠體物質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丹麥醫生菲比格因對癌症的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義大利作家黛萊達因小說《離婚之後》、《灰燼》、《母親》獲諾貝爾文學獎。
法國人白里安因促進《洛迦諾和約》的簽訂、德國人施特萊斯曼因對歐洲各國的諒解作出貢獻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康普頓因發現散射X射線的波長變化、英國科學家威爾遜因發明可以看見帶電粒子軌跡的雲霧室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維蘭德因發現膽酸及其化學結構獲諾貝爾化學獎。
奧地利醫生堯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學、治療麻痹性痴呆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因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諾貝爾文學獎。
法國人比松因多方謀求和平與法德和好、德國人奎德因反對非法軍事訓練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屆諾貝爾獎頒發
英國科學家理查森因發現電子發射與溫度關系的基本定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溫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維生素的關系獲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科學家尼科爾因對斑疹傷寒的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挪威女作家溫塞特因小說《克里斯門•拉夫朗的女兒》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屆諾貝爾獎頒發
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項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科學家哈登因有關糖的發酵和酶在發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學家奧伊勒歇爾平因有關糖的發酵和酶在發酵中作用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荷蘭科學家艾克曼因發現防治腳氣病的維生素B1、英國科學家霍普金斯因發現促進生命生長的維生素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作家曼因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人凱洛格因在簽訂《凱洛格•白里安公約》的工作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屆諾貝爾獎頒發
印度科學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發現拉曼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費歇爾因研究血紅素和葉綠素,合成血紅素獲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蘭斯坦納因研究人體血型分類、並發現四種主要血型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作家劉易斯因小說《大街》、《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謀求世界和平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博施、伯吉龍斯因發明高壓上應用的高壓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科學家瓦爾堡因發現呼吸酶的性質的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作家卡爾費爾特因詩集《荒原和愛情之歌》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人亞當斯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美國人巴特勒因促進國際相互了解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大韓民國金大中2000年因促成朝韓兩國首腦的首次會談而獲得當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編輯本段]諾貝爾獎-中國人與諾貝爾獎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獲諾貝爾獲化學獎,時年50歲;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 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丹增嘉措: 1935年生於西藏,中國國籍,198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時年54歲,但中國政府拒絕承認;
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國籍,2000年獲諾貝爾獲文學獎,時年52歲。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化學及葯理學兩系教授。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2008年10月8日錢永健與馬丁·沙爾菲、下村修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編輯本段]諾貝爾獎-相關詞條
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可以看看諾貝爾獎網路 http://www..com/s?wd=%C5%B5%B1%B4%B6%FB%BD%B1&tn=sitehao123&bar=&oq=%C5%B5%B1%B4%B6%FB&f=3&rsp=1
『捌』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諾貝爾獎最初的五大獎項是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相同,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第一次頒發,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2、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回顧(1969-2013): 1969年簡·丁伯根(荷蘭)、拉格納·弗里希(挪威) 貢獻: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拉格納·弗里希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簡·丁伯根是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 貢獻: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西蒙·庫茲列茨(美國) 貢獻: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約翰·希克斯(英國)、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 貢獻: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前蘇聯) 貢獻: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弗·馮·哈耶克(澳大利亞)、綱納·繆達爾(瑞典) 貢獻: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前蘇聯)、佳林·庫普曼斯(美國) 貢獻:康托羅維奇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庫普曼斯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 貢獻: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國) 貢獻: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亞·西蒙(美國) 貢獻: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見解。 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美國)、西奧多·舒爾茨(美國) 貢獻: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年勞倫斯·羅·克萊因(美國) 貢獻: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賓(美國) 貢獻: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喬治·斯蒂格勒(美國) 貢獻: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羅拉爾·德布魯(美國) 貢獻: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約翰·斯通(英國) 貢獻: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 貢獻: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國) 貢獻: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羅伯特·索洛(美國) 貢獻: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萊斯(法國) 貢獻: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特里夫·哈維默(挪威) 貢獻: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默頓·米勒(美國)、哈里·馬科維茨(美國)、威廉·夏普(美國) 貢獻: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羅納德·科斯(英國) 貢獻: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貝克(美國) 貢獻: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年道格拉斯·諾斯(美國)、羅伯特·福格爾(美國) 貢獻:道格拉斯·諾斯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羅伯特·福格爾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約翰·納什(美國)、約翰·海薩尼(美國)、萊因哈德·澤爾騰(德國) 貢獻: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羅伯特·盧卡斯(美國) 貢獻: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國)、威廉·維克瑞(美國) 貢獻: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威廉·維克瑞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羅伯特·默頓(美國)、邁倫·斯科爾斯(美國) 貢獻:羅伯特·默頓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邁倫·斯科爾斯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馬蒂亞·森(印度) 貢獻: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 貢獻: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國)、丹尼爾·L·麥克法登(美國) 貢獻:發展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麥克法登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年邁克爾·斯彭斯(美國)、喬治·阿克爾洛夫(美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 貢獻: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美國)、弗農·史密斯(美國) 貢獻: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2003年羅伯特·恩格爾(美國)、克萊夫·格蘭傑(英國) 貢獻:在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的兩個關鍵性質: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時,所開創的統計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蘭德(挪威)、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美國) 貢獻: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中作出重要貢獻。 2005年羅伯特·奧曼(以色列)、托馬斯·謝林(美國) 貢獻: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費爾普斯(美國) 貢獻: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2007年萊昂尼德·赫維奇(美國)、埃里克·馬斯金(美國)、羅傑·邁爾森(美國) 貢獻: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貢獻。 2008年保羅·克魯格曼(美國) 貢獻: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 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美國)、奧利弗·威廉森(美國) 貢獻: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國)、戴爾·莫滕森(美國)、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塞普勒斯) 貢獻: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國)、托馬斯·薩金特(美國) 貢獻:研究政策變數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美國)與羅伊德·沙普利(美國) 貢獻: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 2013年尤金·法馬(美國)、拉爾斯·皮特·漢森(美國)、羅伯特·希勒(美國) 貢獻:表彰他們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
『玖』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論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諾貝爾獎最初的五大獎項是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相同,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第一次頒發,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近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7年,由於對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designtheory)研究的貢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教授赫爾維茨(LeonidHurwicz)、新澤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講座教授埃里克-馬斯金(EricS.Maskin)、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邁爾森(RogerB.Myerson)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就業與增長理論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2005年,以色列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和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兩位經濟學家「因通過博弈論分析加強了我們對沖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貢獻而獲得了1千萬瑞典克朗的獎金,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助於「解釋價格戰和貿易戰這樣的經濟沖突以及為何一些社區在運營共同擁有的資源方面更具成效」。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經濟學家基德蘭德和美國經濟學家普雷斯科特獲得了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兩位經濟學家因對動態宏觀經濟學所作出的貢獻而獲得了1千萬瑞典克朗的獎金。他們的研究工作解釋了經濟政策和技術的變化是如何驅動商業循環的。
2003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獲得200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授予這兩位經濟學家這個桂冠時稱:「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發明了處理許多經濟時間序列兩個關鍵特性的統計方法:時間變化的變更率和非平穩性。」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恩曼(擁有美國和以色列雙重國籍)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弗農-史密斯。丹尼爾-卡赫內曼將源於心理學的綜合洞察力應用於經濟學的研究,從而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維農-史密斯為實驗經濟學奠定了基礎,他發展了一整套實驗研究方法,並設定了經濟學研究實驗的可靠標准。
2001年,三位美國教授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分享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丹尼爾-L-麥克法登,以表彰他們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芒德爾,因為他對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優貨幣區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