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區域經濟學 第三版 ppt第四章
區域經濟學(Regional Economics, 也稱地區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地理學 交叉而形成的應用經濟回學。經濟學一詞答常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同義 詞。當區域經濟學的課題特別涉及 到城鎮時,則使用城市經濟學一 詞。區域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 究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關系協調的 科學。 其與區位理論既有聯系,也 存在區別。區域經濟學隸屬於一級 學科應用經濟學。
經濟區域是按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 分布規律劃分的,具有均質性和集 聚性,經濟結構基本完整,在國民 經濟體系中發揮特定作用的地域單 元。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 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 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 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
⑵ 哪位大神有大一經濟數學上課用的ppt
的軸承系統的折刀
⑶ 親 能否發我一份2012年初級經濟法基礎課件+講義-基礎班-郭守傑(全部)或高志謙的初級會計實務音頻講義
我在最近(5月4-6日)將我115網盤上的資料上傳到了「大家論壇」的「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版塊,包括東奧和中華兩門課的基礎班、習題班、強化班、專題班的講義、課件。(另外有網友上傳了價值真題班的),你可以登陸論壇找找,自行下載。建議你一是要抓緊,遲了資料怕又被刪除了,二是要仔細找找,貼子可能會沉到後面了。(我的網名是cyl470606)
⑷ [求助]1個微觀經濟學的案例分析
因為演唱會的成本幾乎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名觀眾的總成本變化幾乎為0。也就是內邊際成本為0,從經容濟學上講,當MR大於MC時,增加產銷量此處為(觀眾)會帶來利潤總額的增加,因此,每增加一名觀眾都會使總利潤增加。但觀眾的增加極限是場館內的座位數,所以。館內座位數就是演出公司帶來最大利潤的理想觀眾數。
⑸ 2010注會經濟法課件
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 ,註明你需要的課件,最新版的
⑹ 第一講 什麼是城市經濟學.ppt
呵呵,剛好去年一年的時間把這兩門都學完了,目前這兩門學科都處於發展之中,均沒版有統一的教材可用權,研究的內容也很多,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進行研究,一般的區域經濟學專業都會開這兩門課程的,城市經濟學分屬與經濟學科主要研究城市化進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城市空間演變、城市產業結構等,經濟地理學目前分屬與人文地理學科,主要研究各地區的經濟狀況,用地理的視角去看待經濟問題,如經濟主題的區位選擇問題,空間布局問題等等,有具體的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
⑺ 求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3個例子 並對例子分析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⑻ 我們金融經濟學要做一個課題我所理解的要求是:PPT不用手動切換,每張PPT因為有解說詞,最
在線條組合中值得介紹的是作為圖表作畫的專業軟體VISIO,注意空間的布局和各種圖形代表的含義。
5、文字要突出關鍵字;插入文本分兩種色塊,要提前測定聲音的大小,如果自己解說:整個PPT看下來,圖片要統一的感覺,最好只有一個圖表,因為圖表的特點就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每個圖片圈數不要超過3個,線條不要超過3條。
圖像元素包括:圖片。如果為他人做PPT展示,對圖片大小和布局進行整理,每個PPT要分清主次,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圖示說明不了,用適當的解說仍不能表達清楚的,要符合視覺的需要和整體的格局分布,一般標題用20號字體黑體,用圖示說明,一般占據的空間為左上角大約四分之一大小作為圖片的說明;如果是要圖片說明文字、圖表、線條組合,從它的性質和作用,根據自己的習慣和觀眾的要求,在日積月累中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且要求自我在每次製作的時候都有提升,最常見的有專業的咨詢工具模型就是用線條組合形成的圖形。它是藉助現有實物或思維特徵進行的組合來闡述要表達的信息。
線條要求有特殊含義、簡潔,要經過長期積累去感悟各種效果以至形成自己的風格,1條為宜。
3、圖表展示要清晰:一個PPT中、文字模塊、色彩等所有能形成圖像的其他元素的組合、動作、人的解說.外框根據需要而定,可有可無,那麼在進行排版時,要注意標題欄中的「項目符號和編號」中選取合適的格式進行排版。
一般情況下,最好用word排版好的粘貼到PPT中,PPT所要展示的信息應該是人解說需要遵循的一個梗概和思路,只是起到提示作用、文字等幾個要素。
PPT是一種日常使用非常頻繁的展示工具,其中以圖像和文字是PPT最為重要元素,在展示PPT的同時,人的思維里所有信息是連接到圖像和文字上的,所以要求圖表一定要用簡單的元素概述復雜的問題。如果問題太多,以免使觀眾把過多精力放在這里,動作也是輔助手段:文字在PPT里是作為輔助元素出現的,所以PPT要突出這個特點,並利用多種手法把圖像的展示性發揮到極致,其他所有手段都要為了圖像這個元素服務,說明圖示有問題,要先試調。
[動作]
動作,稍微超過解說人聲音,所有信息的框架要和模板保持一定空白、線條組合要美觀,慎用飛入、旋轉等大動作,其他包括聲音和動作等也是為了展示需要進行的多功能輔助。下面就PPT的幾個功能進行分類描述,給大家工作中作為參考、圖表、線條組合;圖片之間要留大約1mm縫隙。
4,正文小標用18號宋體,正文部分可以用14號或12號宋體(其他小字用12號或9號)。其他字體如華文細黑、微軟雅黑,多個圖片之間的邏輯結構要有規律,PPT的展示和解說融合為一體,演示者不需對PPT進行暫停,解說完畢時,PPT停止。
在解說中,則要求圖片在左邊或右邊約三分之一大小的空間,行間距,「從中間到左右」或者「由右向左」「展開」等,能用阿拉伯數字的不用漢字。一般情況下,標題要求左右垂直都居中,而其他數據要求左對齊或右對齊,一般來說,所有信息佔有空間應是模板的80%-95%,具體情況根據圖片的組合而定,之間的佔有空間的比例為2:1:1或1:1:2或4:2:1:1,圖像組合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或正方形;
注意、對齊等格式要求能很好地表現。
在圖表展示中,涉及到文字問題,文字在圖表中個人認為應該看做展示性的圖像。解說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提前計時後,要注意在能用圖示看清楚說明問題的,一帶而過.
2。
[人的解說]
人的解說,是建立在充分了解PPT所要展示的信息基礎上,因此,所用線條要自然形成某種形狀、圖片組合風格統一:圖片的組合要顯示主體還是輔助文字:說明性輔助圖片宜小不宜大,展示主畫面要佔PPT的三分之一強,上面已經有所提及。除此之外,一般在PPT演示中要求不能太眩,中間及另一邊約三分之二空間放置文字,色彩不要相差太大,除非要強調兩者的對比性,一個模塊和一個PPT裡面都是這些要求,背景聲音要小不能超過解說人的聲音,而插入即時聲音要求大。圖表框的要求一般要比裡面線條粗一般為1,人的解說也是跟著PPT走的。
要求:
1、色彩不能相差太大,能和文字圖片有效結合,利於展示,在這里我們一起交流了:圖片。
文字在排版中,注意原有格式的應用。如果沒有要求原有格式,一個圖表放不下一、PPT的特徵
PPT作為一個展示方案的工具、楷體可作為輔助字體用,如小行說明文字,為了區別正文可以用楷體。
圖表中的數字、演示性強效率高,確定好以後,就要對它的所有要素進行分析,而不應該是主要作用,文字不宜過多,最多不能超過8行,最大的優勢是它本身展示的特點:適用各種場合(5-500人),一般為灰色填充25%,標題為灰色填充50%或75%。
[聲音]
聲音包括背景聲音一直延續發聲、插入即時聲音輔助要求中間插入一段、提綱挈領結構清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二、PPT的要素
PPT 的要素分為圖像、聲音,可以把圖表框設成有色框或復線框、聲音和人的解說等要素,對於其他沒有提及的,也希望更多同行和朋友不斷補充。在一個PPT里.5磅或2.5磅:線條組合相當於繪畫,就用兩張PPT分別表示,不能100%佔有所有空間,當然空白太多視覺效果也不佳,有種欠缺之感;圖片信息,不宜用太多的線條指示,如果之間是平行關系的話,裡面用0.75磅值的線條,為了圖表和圖像的搭配,其餘空白用文字填充。
在認識一個事物、文字模塊、色彩:
[圖像]
圖像是ppt區別於Excel和Word及其他辦公軟體的主要特點
⑼ 幫忙解釋一下「經濟學」的功能
經濟學的客觀夢想
有關經濟學家的笑話很多,且貶遠多於褒。不過,很少有經濟學家對此耿耿於懷,因為經濟學家這個行業依然是最受關注、最有地位、最能賺錢的行業之一;也依然不斷有人試圖進入經濟學家的行列。所以,很多經濟學家自己也常常談起此類笑話,看似自嘲,實則自誇。當然,也有些此類笑話是沒有貶義的,或者對於經濟學家自己來說,不覺得是貶義的。其中一則笑話說的是,一群物理學家看到經濟學家所用的數學知識,感到大為吃驚:經濟學居然用如此復雜的數學!經濟學家看到物理學所用的數學知識,同樣大為吃驚,物理學居然用如此簡單的數學!在一些人看來,這是在嘲笑經濟學對於數學的過分使用。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這卻是在褒獎經濟學家所用的工具越來越先進,自然也就越來越朝著精確的自然科學的方向發展了。
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們對經濟學的帝國主義傾向很不以為然,認為經濟學家與他們其實並沒有什麼兩樣;自然科學家們更不認為經濟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而經濟學家們則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搖擺。經濟學家們自然希望經濟學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因為自然科學更加精確,而且更加客觀。客觀與精確正是經濟學家們自我標榜且引以為豪的地方,而且希望憑此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家。經濟學家以理性人為出發點,引入了邊際分析和廣泛的數學工具,試圖建立一個客觀、精確的經濟學帝國。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強調實證經濟學的重要性,著重就某一個現象進行解釋,認為經濟學應該說明的是「是什麼」,而不是「應該是什麼」,因為後者往往帶有太多的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難免包含太多的個人利益。
到了今天,計量經濟學更是如日中天,在中國尤其如此。翻開中國最有名的經濟學學術期刊,絕大多數都是計量文章,甚至某些期刊已經到了沒有計量的文章便不能發表的地步。中國經濟學家在國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也幾乎全部是計量文章。為什麼計量經濟學會如此興盛呢?說到底無非是經濟學追求所謂客觀、真實與精確的結果。計量經濟學通過不斷改進的工具、大量的數據和嚴謹的方法為經濟學建立起了一個看似精確與客觀的經濟學帝國。但是,事情果真如此么?
經濟學家的客觀
2004和2005年是中國經濟學的多事之秋。從郎咸平炮轟格林科爾開始,中國大陸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與郎咸平展開了激烈交鋒,甚至很多具有人身攻擊意味的詞語從一些名經濟學家的口中說出。這場爭論最後幾乎演變成了全民參與的爭論。從網路上看,郎咸平幾乎是大獲全勝,但是,也有人統計說,學習經濟學的人大多反對郎咸平。眾所周知,與一般人相比,學習過經濟學的人多半更加右傾,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絲毫不奇怪。在這場爭論中,毫無疑問,很多經濟學家和學經濟學的學生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論述的,而經濟學的所謂客觀就是「效率」。對於自我標榜為客觀的經濟學而言,選用效率作為評價經濟政策或者經濟表現的標准沒有絲毫的意外。因為,從經濟學的核心假定——人是自私和理性的出發,最終的結果只能用「效率」來衡量,而且,用公平來衡量經濟政策或表現的好壞總是充滿了「價值判斷」,是極其主觀的。
但是,從效率出發也不一定能夠保證經濟學的客觀。特別是2005年格林科爾最終倒閉,其董事長也因為涉嫌犯罪被捕之後,很多人對經濟學家的客觀與中立越來越懷疑。這本身不奇怪,也不能說明大陸的經濟學家就失敗了。但是,隨後傳出的消息無疑讓人吃驚。在與郎咸平的爭論中力挺格林科爾的部分經濟學家曾經在格林科爾的資助下召開過一個學術會議批判郎咸平,並且將爭論上升到改革路線的高度。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郎咸平的確試圖得出一些普適性的結論,所以,將爭論上升為「改革路線」之爭也很正常。但是,在當事企業的資助下舉行的學術會議是否可信就值得懷疑了。更為重要的是,隨後的調查表示,格林科爾付給了這些經濟學家高額的出場費和稿費。而且,還有經濟學家隨後不斷出席由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尤其是由國有或者集體企業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舉辦的各種會議,高調發言,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爭論。普通民眾對經濟學們的不信任似乎也在蔓延。
這種不信任是建立在經濟學家為少數人和少數既得利益集團說話的基礎之上的。不過,這種為少數人說話的經濟學家往往會很快被大多數人不信任,並不能對經濟學構成實質性的傷害。即使經濟學家們依然信任這些人,也不要緊,因為大多數民眾不信任意味著經濟學市場必然萎縮。所以,個別經濟學家沒有任何根據的發言並無損於經濟學本身的客觀,只會有損於經濟學家個人或者這個團體的客觀。不過,問題往往是,經濟學本身就是客觀的嗎?
經濟學是否客觀?
經濟學往往有很多基本的假定,經濟學中任何一個理論或者一個模型更是有非常多的假定。這些假定的本意是為了抽象與簡化現實生活,從而增強模型的解釋力。但是,這些假定往往與現實情況不符,由此導致它對現實情況的解釋力不足。事實上,經濟學的發展正是建立在對經濟學假定不斷修正的基礎之上。某種理論或模型的發展也是建立在對某個假定不斷修正的基礎之上。比如,對古典經濟學價格剛性假定的修正,得出了政府幹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完全競爭假定的修正產生了不完全競爭理論;對交易成本為零這一假定的修正產生了新制度經濟學。某個具體的理論或者模型的發展更是如此,從古諾模型到勃川德模型再到斯坦克博格模型,就是通過改變有關廠商競爭變數和競爭方式而得到的。博弈論的發展也是如此,從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都是基於對一些假定的改進。當然,這些對假定的改進,很多情況下都是越來越傾向於現實。也就是說,這使得假定越來越接近現實。但是,由於一個抽象的理論與模型往往需要很多假定,而要把假定做到完全與現實相符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不可能除給了經濟學不斷改進的空間之外,也給了經濟學家很多解釋的空間。這種空間其實就是經濟學家的「權力空間」,這個「權力空間」不但給了經濟學們改進理論的可能,也給了經濟學家們爭論和解釋的可能。
如果說理論只是提供了一個想法或者解釋的話,那麼,實證經濟學,尤其是目前高度繁榮的計量經濟學則給了經濟學們證明自身的客觀與精確的機會。很多理論往往相互沖突。比如,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哪一種效應更強呢?這需要實證檢驗。比如說,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有怎樣的影響?不同的理論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哪個理論是可信的?這也需要實證經濟學的檢驗。於是,實證經濟學成了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重要標准。
但是,對於理論經濟學家而言,這種檢驗總是值得懷疑的。就案例檢驗來說。中國的漸進式改革與俄羅斯的休克療法相比,哪個更加成功?印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哪個更加成功?如果單從目前的經驗來看,毫無疑問,中國改革比俄羅斯改革成功,比印度的也更加成功。但是,如果我這樣說,肯定會被經濟學們認為不嚴謹,甚至被懷疑是否真的學過經濟學,至少也是沒有學好。比如,有很多經濟學家就堅持認為,中國的改革不一定比俄羅斯的成功。因為,盡管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好,但是,俄羅斯通過休克療法建立起了更好的制度與市場環境,將來的發展可能比中國更快。也就是說,經濟學告訴我們,從長期來看,中俄的發展情況還不一定。不過,正如凱恩斯所說,「長期是對目前的事情的一種誤導,在長期,我們都死了」。而且,從長期來看,任何事情都是不一定的,因為誰又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些事情可能會徹底改變目前中俄經濟發展的全貌。因此,說未來不確定可能是對的,卻是毫無用處的。如果我們只會說不一定,經濟學存在的意義就值得懷疑。也許經濟學家會說,決策是領導者的事情,我們只是提供建議和信息,更加豐富的信息將有助於決策者做出更加正確的決定。但是,如果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是不確定的,而且,對於一個我們都能觀察得到的事實,我們依然說,孰優孰劣不一定。那麼,經濟學作為一門「長期的學問」就是沒有價值的。
同樣,對於實證經濟學家們而言,實證檢驗也是值得懷疑的。且不說不斷改進的計量方法會讓人發現前人所作的實證研究的缺陷,不同的計量方法之間也會產生各種爭論。如果不同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結果是一致的,倒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絕大部分情況下,不同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那麼,我們該信任哪一個呢?再者,很多計量研究對數據往往非常敏感,數據的變化往往會導致結果的改變。同樣,熟悉計量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很多情況下,對變數的選擇往往會成為爭論的中心,而變數選擇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致的。
再以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例。從庫茲聶茲以來,這一話題一直是經濟研究的熱點,因為這個問題對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含義,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會形成沖擊。但是,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在爭議中進行。國內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近幾年也有所增多。在1990年代以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多半表明收入差距有助於經濟增長,或者二者呈現出倒U型關系。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議自然是追求更有效率而不是更公平的經濟政策;1990年代以後,很多研究運用政治經濟模型或者帶有社會學傾向的模型,說明收入差距擴大會導致政治上對投資的抑制,或者對社會地位的過分追求會使投資受到抑制,從而會阻礙經濟增長,而且,相關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種理論分析。這些研究很多發表在很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比如《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志》。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結論也是莫衷一是。由於不同的研究結果推論出的政策建議是完全相左的,決策者無疑更加疑惑。
經濟學家的解釋空間
理論研究會得到相反的結論不足為奇,實證研究得到相反的結論也很正常。如果我們得到的實證研究結果與理論相悖,我們也許會由此發現一個新的理論,或者發現另外一個藏在證據背後的東西。自然科學常常這樣發展,但經濟學很難這樣發展,原因在於,自然科學的事實只有一個,而經濟學往往能夠發現很多個「事實」。當我們發現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的結論相反時,我們多半會去改進實證研究的方法,尋找新的數據,或者提出新的解釋。但是問題隨之而來: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眾多,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理論提出不同的解釋,而哪個理論正確,往往依賴於實證研究的檢驗。如果實證檢驗的結果也是相反的,由於不同的檢驗結果也能得到不同理論的支撐,我們很難判斷哪一個檢驗或者說哪一個事實是成立的。從而,我們會發現,理論和事實都是不清楚的。
很多初學計量經濟學的人都會發現,數據或者方法的微小變化會使得檢驗結果大不相同。這說明結果不穩健。在很多情況下,尤其在我國的很多經濟學雜志上,我們看到的計量檢驗都是不穩健的。但是,面對這些檢驗結果,我們往往能夠看到很多似乎合乎理論的解釋與說明。或者說,對於不同的計量檢驗結果,作者擁有很大的解釋權。只要結果是顯著的,我們便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最著名的例子來自英國的一位經濟學家。他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黑子的活動對英國的經濟發展周期有顯著影響。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結論是荒謬的,並以此嘲笑經濟學,但是,按照經濟學家的邏輯,這事還真不一定啊。
好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在不斷改進,對各種因素的控制也使得計量經濟學越來越精確。但是,經濟學家對理論、對現實、對實證檢驗結果的解釋依然存在很大空間,對同一事情往往存在多種解釋,這無疑讓人煩悶。就像我們看一些小品文,同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講,竟然能夠講出幾十個道理,甚至還是完全相反的道理。
正是由於經濟學對結果的解釋空間很大,我們就不得不提醒自己:小心思想背後的利益。經濟學家標榜自己的效率標准,以此說明自己的客觀和中立。可是,阿克頓勛爵的話依然在耳邊回響: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也有翻譯為,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換成經濟學的語言,有權力,就有尋租。而經濟學家對理論、對現象、對實證檢驗結果的解釋空間就是一種權力。因為有空間的存在,就有解釋的權力,而這種權力必然導致尋租。正如經濟學所認為的,經濟學家絕不是道德上一定高尚的人,相反,他們都是自私的理性人。那麼,又有什麼理由認為他們不會利用自己的解釋空間,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尋租呢?
如果經濟學只是幫助人們解釋現象存在的原因,或者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各種現象,那麼,這種解釋空間的存在沒有任何不妥。但是,每一個經濟學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主張為決策者所用,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曾經以為國外的經濟學家可能不會如此,可是一名諾獎得主來復旦大學講演的時候,PPT(PowerPoint 的幻燈片文件)上就幾次出現與美國總統的合影,我頓時知道所有的經濟學家果然都是理性人。而且,就目前看來,經濟學對決策者和普通民眾都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如果一個經濟學家,一個理論是服務於少數人的,其後果往往會非常嚴重。所以,經濟學的解釋空間也就相對而言對社會有著潛在的危害。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充分競爭的經濟學市場、一個反對壟斷的經濟學市場、一個能夠允許而不是排斥所有人發言的經濟學市場是縮小經濟學的解釋空間、瓦解經濟學的絕對權力的必要條件。同樣,一個更為廣泛的知識市場,一個允許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等等充分表達的學術市場的存在也有利於控制經濟學解釋的空間,從而減少經濟學家尋租的空間。
所以,無論是決策者,還是普通人,當看到一種經濟理論時,請先告誡自己:警惕思想背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