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觀經濟學中如何比較短期與長期中儲蓄與投資的因果關系
一、宏觀經濟變數的長期與短期決定因素
宏觀經濟主要變數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這些宏觀經濟變數的長期和短期的決定因素是不同的。在分析重要宏觀經濟變數時,需要考察「這些變數的短期變化是由什麼決定的?這些變數長期作何變化並由什麼決定?」「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實際上是從不同的時間角度來考察每個重要變數:當期、短期和長期,並運用不同模型分析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
(一)產出的決定因素
在長期,工資和價格具有伸縮性,它們可以充分調整到使勞動市場達到充分就業,無論價格如何變化,產出總處於潛在水平,總供給曲線為一條垂直線。例如,當價格提高時,名義工資和價格保持同比例增長,實際工資不變,勞動市場總處於充分就業狀態,產量為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或潛在的產出水平(也稱自然產量率)。因此,長期產出水平與物價水平並不相關,它是由經濟供給產品與服務的能力決定的,這種能力取決於資本和勞動的供給數量、制度因素以及可獲得的技術水平。經濟增長模型用於研究長期產出的決定因素及變動趨勢,解釋各國居民生活水平差異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試圖提出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政策。在短期,由於工資具有粘性,當物價水平上升時,貨幣工資不會立即對此做出反應,隨著實際工資的下降,企業將僱傭更多的工人,並增加供給量。菜單成本等原因的存在使一些物品與勞務的價格對經濟狀況變動的調整也是緩慢的(即「價格粘性」),當物價水平提高時,一些企業保持其價格不變,這種低價格吸引了消費者,從而引起這些企業增加就業和生產。工資和價格在短期的粘性特徵使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企業對新投資項目盈利性的估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變動等會引起總需求曲線的移動,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產出將達到新的均衡水平。特別地,在極短時期內,價格水平是固定的,總供給曲線為一條水平線,無論產出的需求如何變化,企業都會提供與之相等的產出,此時的產出僅取決於總需求。由此可見,影響總需求因素的變動會影響短期的產出水平。由於潛在產出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生產能力,受總需求影響的實際產出將圍繞潛在產出水平上下波動。大多數經濟學家使用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來分析宏觀經濟諸如繁榮與衰退的短期波動,並考察經濟從短期轉向長期的內在調整過程。
(二)通貨膨脹的決定因素
貨幣量是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率的長期決定因素。傳統貨幣數量論認為,由於貨幣流通速度大體穩定,長期中的潛在產出水平由要素供給和技術水平決定,而與貨幣無關,貨幣數量增加只會導致物價水平上升和高通貨膨脹率。「古典二分法」和「貨幣中性」以及貨幣主義關於通貨膨脹總是貨幣現象的觀點揭示了貨幣與通貨膨脹的長期關系。凱恩斯也認為,一旦對應於充分就業的產量得以實現,古典理論就會再次盛行起來,貨幣擴張將產生「真正的通貨膨脹」。總需求和總供給變動是短期通貨膨脹的原因,其主要類別有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總需求不同組成部分的增加都可能帶來通貨膨脹壓力,如消費需求的擴大、投資超速增長、政府赤字過大以及凈出口增長都會直接拉動總需求,結果在短期引起整體物價水平上升。成本是決定價格的最重要部分,如果農產品價格提高,能源價格上升或者工人和企業預期物價水平上升而達成高水平名義工資合同並在合同期保持不變,企業成本將上升,除一些企業迫於競爭壓力而通過提高效率來降低成本外,其他企業通常有提高價格的動機和傾向,從供給方面引入通貨膨脹壓力。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世界經濟史表明,石油價格上升導致的成本上升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貨膨脹的長期和短期分析視角並非絕對矛盾,需求和供給的變動、人們預期變化等都與貨幣數量變動存在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從需求、供給、制度及預期等不同角度剖析貨幣數量增加的原因,對於認識和治理通貨膨脹是有益的,並且與通貨膨脹「永遠而且到處」是貨幣現象的論斷並不相悖。
(三)失業的決定因素
長期經濟中趨近的失業率稱為自然失業率,是長期中不會自行消失的失業,也是充分就業狀態下潛在產出得以實現的失業率。「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對應的失業率即為自然失業率。決定長期失業率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組成、部門差異、工會的力量、最低工資制度等。許多公共政策如能有效實施,則可以通過減少摩擦性失業來降低自然失業率,如政府就業機構及時傳播工作空位信息,可以使工作崗位和工人更有效地匹配;公共籌資的再培范小仲:宏觀經濟學中的長期與短期率、通貨膨脹率等,這些宏觀經濟變數的長期和短期的決定因素是不同的。在分析重要宏觀經濟變數時,需要考察「這些變數的短期變化是由什麼決定的?這些變數長期作何變化並由什麼決定?」「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實際上是從不同的時間角度來考察每個重要變數:當期、短期和長期,並運用不同模型分析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
(四)產出的決定因素
在長期,工資和價格具有伸縮性,它們可以充分調整到使勞動市場達到充分就業,無論價格如何變化,產出總處於潛在水平,總供給曲線為一條垂直線。例如,當價格提高時,名義工資和價格保持同比例增長,實際工資不變,勞動市場總處於充分就業狀態,產量為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或潛在的產出水平(也稱自然產量率)。因此,長期產出水平與物價水平並不相關,它是由經濟供給產品與服務的能力決定的,這種能力取決於資本和勞動的供給數量、制度因素以及可獲得的技術水平。經濟增長模型用於研究長期產出的決定因素及變動趨勢,解釋各國居民生活水平差異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試圖提出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政策。在短期,由於工資具有粘性,當物價水平上升時,貨幣工資不會立即對此做出反應,隨著實際工資的下降,企業將僱傭更多的工人,並增加供給量。菜單成本等原因的存在使一些物品與勞務的價格對經濟狀況變動的調整也是緩慢的(即「價格粘性」),當物價水平提高時,一些企業保持其價格不變,這種低價格吸引了消費者,從而引起這些企業增加就業和生產。工資和價格在短期的粘性特徵使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企業對新投資項目盈利性的估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變動等會引起總需求曲線的移動,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產出將達到新的均衡水平。特別地,在極短時期內,價格水平是固定的,總供給曲線為一條水平線,無論產出的需求如何變化,企業都會提供與之相等的產出,此時的產出僅取決於總需求。由此可見,影響總需求因素的變動會影響短期的產出水平。由於潛在產出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生產能力,受總需求影響的實際產出將圍繞潛在產出水平上下波動。大多數經濟學家使用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來分析宏觀經濟諸如繁榮與衰退的短期波動,並考察經濟從短期轉向長期的內在調整過程。
(五)通貨膨脹的決定因素
貨幣量是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率的長期決定因素。傳統貨幣數量論認為,由於貨幣流通速度大體穩定,長期中的潛在產出水平由要素供給和技術水平決定,而與貨幣無關,貨幣數量增加只會導致物價水平上升和高通貨膨脹率。「古典二分法」和「貨幣中性」以及貨幣主義關於通貨膨脹總是貨幣現象的觀點揭示了貨幣與通貨膨脹的長期關系。凱恩斯也認為,一旦對應於充分就業的產量得以實現,古典理論就會再次盛行起來,貨幣擴張將產生「真正的通貨膨脹」。總需求和總供給變動是短期通貨膨脹的原因,其主要類別有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總需求不同組成部分的增加都可能帶來通貨膨脹壓力,如消費需求的擴大、投資超速增長、政府赤字過大以及凈出口增長都會直接拉動總需求,結果在短期引起整體物價水平上升。成本是決定價格的最重要部分,如果農產品價格提高,能源價格上升或者工人和企業預期物價水平上升而達成高水平名義工資合同並在合同期保持不變,企業成本將上升,除一些企業迫於競爭壓力而通過提高效率來降低成本外,其他企業通常有提高價格的動機和傾向,從供給方面引入通貨膨脹壓力。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世界經濟史表明,石油價格上升導致的成本上升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貨膨脹的長期和短期分析視角並非絕對矛盾,需求和供給的變動、人們預期變化等都與貨幣數量變動存在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從需求、供給、制度及預期等不同角度剖析貨幣數量增加的原因,對於認識和治理通貨膨脹是有益的,並且與通貨膨脹「永遠而且到處」是貨幣現象的論斷並不相悖。
(六)失業的決定因素
長期經濟中趨近的失業率稱為自然失業率,是長期中不會自行消失的失業,也是充分就業狀態下潛在產出得以實現的失業率。「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對應的失業率即為自然失業率。決定長期失業率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組成、部門差異、工會的力量、最低工資制度等。許多公共政策如能有效實施,則可以通過減少摩擦性失業來降低自然失業率,如政府就業機構及時傳播工作空位信息,可以使工作崗位和工人更有效地匹配;公共籌資的再培范小仲:宏觀經濟學中的長期與短期訓計劃能使工人更容易從衰落行業轉到新興行業。短期失業問題與經濟短期波動密切相關,通常是由於總需求不足而導致的失業。在宏觀經濟運行的繁榮與高漲時期,經濟中對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上升,對勞動力的派生需求也上升,因而失業率較低;相反,在經濟運行衰退和蕭條階段,對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減少,對勞動力的派生需求下降,失業率比較高。由於難以避免的原因,經濟中總存在失業,實際失業率將隨經濟周期的階段性變動,在自然失業率水平上下波動。
二、宏觀經濟政策的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
宏觀經濟短期波動主要源於總需求沖擊,政府可以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影響總需求,以熨平經濟波動。然而,在宏觀經濟學發展史上,不同流派對總需求管理在短期和長期的政策效果卻存在分歧。凱恩斯主義認為當經濟出現波動時,需要國家干預市場經濟的運行,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來控制總需求,使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變動范圍,以減少波動;向右下方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為政策選擇提供了菜單,決策者可以失業率上升為代價降低通貨膨脹率,也能以通脹率上升為代價來降低失業率。現代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認為,人們的消費取決於恆久性收入而不是短暫性收入,所以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中的減稅政策或者增稅政策可能是無效的。在短期內,實際通貨膨脹率可能高於預期通貨膨脹率,企業收入增長率將高於名義工資增長率(即成本增長率),企業增加產量和就業是有利可圖的,從而使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水平,但由於人們適應性預期的作用,實際通貨膨脹率最終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相一致。所以,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系僅在短期存在,在長期不存在,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位於自然失業率水平的垂直線,因而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最多隻能在短期內有效,長期必然無效,從長期來看,擴張性貨幣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業率,還會使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貨幣主義還認為,由於政策時滯的存在,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反而會加劇宏觀經濟的不穩定。該學派認為貨幣是影響產量、就業和物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主張實行「單一規則」或「固定規則」的貨幣政策,為經濟運行提供穩定的環境。對於凱恩斯主義積極的宏觀政策,理性預期學派認為過多的政府幹預只會引起經濟的混亂,政府所使用的刺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是造成經濟波動的原因。如果政策事先被人們合理預期到,政策對產量的變動就會無效。人們的理性預期使得實際通貨膨脹率將總是與預期通貨膨脹率相一致。所以,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都不存在交替關系,菲利普斯曲線總是一條位於自然失業率水平上的垂直線,因而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貨幣政策在短期和長期都無效。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穩定的政策規則比政策本身更重要,政府應按穩定的政策規則行事,而不是採取積極行動主義政策。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經濟學家繼續堅持原凱恩斯主義的信條,同時吸收其他流派的理論觀點,採用新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原凱恩斯主義,形成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該學派認為,當經濟中出現需求或供給沖擊後,工資和價格的粘性使市場不能出清,經濟處於非均衡狀態,即經濟周期波動和存在非自願失業,即使有理性預期的存在,由於經濟自動恢復均衡是一個較緩慢的痛苦過程,政府的總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有積極作用。
三、長期問題與短期問題的分離與融合
(一)古典經濟學側重經濟的長期問題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試圖解釋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他的核心思想是:經濟增長產生在資本積累及勞動分工的基礎上,資本積累促進了生產的專業化並推動了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使得工人的生產率提高,從而提高社會總產出,進一步增加了資本積累。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經濟自身能夠迅速實現均衡,使得供給量等於需求量,他們接受了供給本身會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的邏輯:經濟社會一般不會發生任何生產過剩的危機,更不可能出現就業不足,因此政府不需要干預市場經濟的運行。可見,古典模型中工資和價格具有伸縮性的假設使短期保持穩定的問題並不在古典經濟學家的考慮范圍內,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二)凱恩斯側重短期經濟波動問題
20世紀30年代,西方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經歷了大規模失業和收入的大幅度下降,這次危機的影響在歷史上是最為嚴重、最持久和最廣泛的。古典理論無法對此做出解釋,根據這種理論,國民收入取決於要素供給和可獲得的技術,而在1929~1933年間,這些條件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動。在大蕭條爆發之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需要一個新模型來解釋這種大規模與突發性的經濟衰退,並提出可以減輕眾人所面臨的經濟困難的政策。凱恩斯有一句名言:「在長期,我們都死了」,這是針對古典經濟學的「從長遠看,市場最終會達到均衡」。他認為長期的觀點無法指導當務之急,「古典學派的假設條件只適用於特殊情況,而不適用於一般實際生活中通常的情況……如果我們企圖把古典理論應用於來自經驗中的事實的話,它的教誨會把人們引入歧途,而且導致災難性的後果」。[3]凱恩斯否定了薩伊定律,認為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和就業,有效需求不足將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和產能過剩,經濟在短期內並不能迅速實現供求的均衡,主張政府採取財政政策來刺激總需求,以克服經濟蕭條和大規模失業。凱恩斯使宏觀經濟學關注的重點由古典長期增長問題轉向短期的經濟波動問題,並開啟了現代宏觀經濟學。此後,總需求方面的短期問題成為當時宏觀經濟研究的前沿,而古典主義側重的供給方面的長期問題則處於次要地位。
(三)新古典綜合派將長期問題與短期問題進行綜合
二戰後,隨著經濟分析的不斷發展和深化,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對凱恩斯的「短期比較靜態分析」提出批判和質疑。新古典綜合派為了彌補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理論之間的分歧,使凱恩斯的理論長期化和動態化,綜合了各種經濟波動理論與經濟增長理論。該學派實際上是把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和凱恩斯理論綜合起來,主張採取凱恩斯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節,以避免經濟波動從而達到充分就業,而當經濟一旦實現了充分就業,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就可以適用,並且能夠持續維持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
(四)「東亞奇跡」吸引經濟學家將目光逐步轉向長期增長問題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處於「滯脹」之中,凱恩斯主義既無法予以解釋,也不能提出合理的政策主張。與此同時,東亞卻正在創造著經濟奇跡。日本在20世紀60~70年代取得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亞洲「四小龍」的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的經濟也在此期間增長迅速。東亞的奇跡與非洲國家地區相對落後貧窮的經濟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吸引了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來思考研究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東亞奇跡讓人們感受到長期的經濟增長比短期的穩定重要得多,雖然短期經濟波動會影響人們的福利水平,但是長期經濟增長帶來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它是一國國民經濟福利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如果我們能使政府的政策選擇對長期經濟增長哪怕只有很小的影響,那麼較之於逆周期政策和微調的宏觀經濟分析的全部歷史,我們對提高生活水平的貢獻也要大得多。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學中真正至關重要的一部分」。20世紀80年代產生的內生增長理論是在繼承和批判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索洛模型為代表的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人均產出增長取決於外生給定的技術進步,經濟的自發運行使經濟最終處於最優增長路徑上,經濟政策不會對經濟的長期增長產生顯著的影響,因而新古典增長理論無法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指導。內生增長理論則將技術進步因素視為內生變數,在經濟系統內部討論技術進步的來源與演進,以及技術進步與其他經濟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該理論把經濟體系中的教育和研究開發活動視為技術進步的源泉,認為知識生產和人力資本生產的溢出效應即外部性使整個社會的生產具有收益遞增的特徵,進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政府可以通過適當的稅收或補貼政策鼓勵研究開發和人力資本投資,以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五)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長期與短期問題的融合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波動主要是由意料之外的實際經濟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宏觀經濟經常會受到一些實際因素的沖擊,比如石油危機和農業歉收,還有戰爭、人口變化、技術革新等。該理論認為技術沖擊是最常見、最值得分析的造成經濟周期的實際因素,並把技術沖擊作為經濟波動的根源。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試圖將長期增長和短期波動的研究統一在同一個模型之中,並且認為決定經濟波動的因素與長期增長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總供給又有總需求,可以歸結為供給特別是技術方面的沖擊,因而不存在短期和長期之間的區分。經濟周范小仲:宏觀經濟學中的長期與短期期不是短期經濟對長期趨勢的偏離,即不是國內生產總值對潛在的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偏離,經濟周期是經濟趨勢本身的變化,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四、結語
宏觀經濟研究對象如產出、物價、失業以及宏觀政策等同時包含短期和長期因素,因而需要從短期和長期兩種不同視角進行分析。從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史來看,宏觀經濟學研究重心經歷了由長期問題轉向短期問題,再由短期問題重新轉向長期問題,最終出現結合長期和短期分析方法來兼容現代宏觀經濟學不同流派理論分歧的趨勢,這種趨勢已經在當前宏觀經濟理論體系中清晰體現出來。現代宏觀經濟學運用長期和短期分析方法研究宏觀經濟問題,以長短期結合的思維框架綜合宏觀經濟的研究成果,使區分長期和短期及其分析方法,成為理解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B. 宏觀經濟學中,什麼事名義變數
nominal variable.
真實抄變數襲是指以實物數量衡量的變數,名義變數則是指以貨幣表示的價值衡量的變數.在古典經濟理論中,真實變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它們反映了經濟的真實情況,名義變數只是一種表達的工具而已.
C. 宏觀經濟學的輸出變數有哪些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變數:(1)國民產出;(2)就業與失業;(3)價格水平。
D. 宏觀經濟學中說 流量是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數 存量是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數是什麼意思 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首先我們說流量。流量指的是一段時間內變化的存量,比如,年初存量是a, 年末是內b,那麼這一年的流量就是【容b-a】 再來說存量。存量是一個時間點上的值,就像你的銀行賬戶,你在每次取錢之後,銀行會告知你還有多少錢在你的帳戶上,這就是你這個時候的銀行帳戶上的存量。一段時期的流量=這段時期末的存量-這段時期末的流量。我覺得這種事情,老師應該在課程上保證每個同學都要懂才行,要不這個老師太不負責了。
E. 宏觀經濟學自變數因變數與數學中一樣嗎
自變數因變數與數學一樣。
有時候畫圖的時候和數學不一樣,比如微觀中涉及「價格」,宏觀中涉及「利率」時,一般都是自變數,但是在畫坐標圖時畫在縱軸上。c=α+βy自變數是y,橫軸表示自變數,和數學一樣。
F. 求解宏觀經濟學 關於時間變數求導,是怎麼得出下面的式子的,字母上有一個小點表示什麼
現在我手頭沒書,你把前面一點內容照給我看,我確定當初學是明白的
G. 宏觀經濟學上,狀態變數和控制變數怎樣理解
可以這么理解吧。
狀態變數是用來描述某一狀態范圍內所給定的變數,可以看成是外生變回量,在狀態不變的情答況下,狀態變數的值也就是一定的。
控制變數是在作模型分析時提到的概念。當一個模型中存在多個變數,要分析每個變數對最後結果的影響,通常是假定其他變數不變,只有一個變數變動時對最後結果的影響,這個變數就是控制變數。
H. 宏觀經濟學中,什麼是流量,什麼是存量分別舉幾個例子
在經濟學中,流量是指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某種經濟變數變動的數值,它是在一定的時期內測度的,其大小有時間維度;例如:反應社會產品和勞務的生產、分配情況的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收入總額、投資總額、流動資金增加額等都是流量。
與之相對應的是存量,是在某一時點上測度的,其大小沒有時間維度。例如:資產負債表中的期初、期末資產、流動資金、存款、黃金儲備、外匯儲備等都是存量。
存量與流量的劃分,對於理解經濟活動中各種經濟變數的關系及其特徵和作用至關重要。例如在財富與收入這兩個經濟變數中,財富就是一個存量,它是某一時刻所持有的財產;收入是一個流量,它是由貨幣的賺取或收取的流動率來衡量的。存量與流量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8)宏觀經濟學變數增長率擴展閱讀
相關比較
1、存量與流量
對於理解經濟活動中各種經濟變數的關系及其特徵和作用至關重要。例如在財富與收入這兩個經濟變數中,財富就是一個存量,它是某一時刻所持有的財產;收入是一個流量,它是由貨幣的賺取或收取的流動率來衡量的。存量與流量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流量來自存量,如一定的國民收入來自一定的國民財富;流量又歸於存量之中,即存量只能經由流量而發生變化,如新增加的國民財富是靠新創造的國民收入來計算的。
2、存量與流量信息
存量信息(stock)是關於企業的經營態度及哲學的信息,是積累的、不動的。
流量信息(flow)是指企業發出的信息中的新商品信息及新技術信息,隨著不同時期商品和技術的變化而變化,是浮動的、變化的。
3、總結
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廣泛使用的分析方法。存量分析就是對一定時點上已有的經濟總量的數值及其對其他經濟變數的影響進行分析;流量分析則是對一定時期內有關經濟總量的變動及其對其他經濟總量的影響進行分析。在宏觀經濟學的總量分析中,既可以從存量著手,也可以從流量著手。
例如:M2就是存量概念,GDP是流量概念。
I. 宏觀經濟學中的實際變數跟 名義變數 是什麼 他們之間的關系是
名義變數是按貨幣單位衡量的變數。
實際變數是按實物單位衡量的變數。專
貨幣供給變動屬影響名義變數而不影響實際變數。名義變數和實際變數是就一個變數在不同的前提下來說的,名義變數為現有的前提或條件下確定的數據,實際變數為在現有的前提或者條件發生改變後的數據。實際變數和名義變數是用來比較條件發生時該變數的變化情況。實際變數不包括價格變動因素名義的包含,把名義變數踢除價格變動因素就是實際變動。
J.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變數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變數是(1.國民產出;2.就業與失業;3.價格水平。)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