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國際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別是:
1、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貿易基礎版、貿易條件以及貿易利益的權分配等。
2、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策:匯率理論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等。
3、國際要素流動: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理論等。
(1)國際經濟學的理論著作擴展閱讀:
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後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並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
2. 國際經濟學課程講什麼內容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國際范圍內資源的最優配置以及國際經濟關系對資源配置影響的學科, 是經濟學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 本課程內容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要素流動三部分:國際貿易部分主要闡明貿易基礎、貿易條件以及貿易利益的分配;國際金融部分包括匯率理論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要素流動部分包括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理論。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 充分認識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在世界經濟中的運行規律,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現象產生的原因、表現、問題、影響和對策。
3. 國際經濟學研究什麼
國際經濟學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本專業招收文史類和理工類學生,學制4年。
培養目標:適應WTO運作規則,具備較高的外語、計算機和電子商務運用技能的,能系統掌握現代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基本情況、業務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置的主要課程有: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金融、國際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與國際技術貿易、國際經濟合作、跨國公司管理、國際商法、電子商務、國際商務談判、外貿英語等。
專業特色:主要體現在基礎寬厚、注重實務、強化英語及計算機、網路和電子商務在國際經濟與貿易業務中的運用能力。
就業方向:該專業主要培養系統掌握現代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業務知識、管理方法與技能,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能夠預測商情動態,能夠熟練應用外語和計算機開展對外貿易業務的能力。畢業生適合在海內外相關業務部門、企事業單位及政府機構從事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工商合作等方面的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等工作。
4. 國際經濟學中的H-O理論是什麼
從我國四月份的財政收入來看,我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人均消費水平下降,部分物價有所回緩,但部分食品價格還是有所增長的。因經濟增速低於預期,所以政府放寬貸款政策及降息手段來救市。
5. 《國際經濟政策理論》主要是一本關於什麼都書,寫的怎樣啊
國際經濟政策理論
內容簡介
本書從理論上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國際收支的各種調節機制,分析和比較各種調節機制和經濟政策對實現政府的政策目標的作用,建立起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內容包括定義、中性經濟、金融政策、價格調整、直接控制、世界支付網路。
國際經濟政策理論
本書目錄
序言
第一篇 定義
1 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含義
2 國際收支平衡表定義的國際一致性
3 國民收入、國內支出和貿易差額
第二篇 中性經濟
4 自發干擾因素與中性經濟
5 國內支出自發變動的收入效應
6 國內支出自發變動的價格效應
7 其他自發變動的效應
第三篇 金融政策
8 財政與貨幣政策以及內部與外部平衡的含義
9 實現內部與外部平衡的金融政策
10 內部與外部平衡之間的沖突
第二篇和第三篇的附註國際貿易乘數的一些例子
第四篇 價格調整
11 作為政策手段的價格調整
12 通過可變匯率實現外部平衡
13 通過工資韌性實現的內部平衡
14 金本位
15 金本位與可變匯率的作用比較
16 有效價格調整所必需的條件
17 投機的作用
18 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的產品
19 區際與國際調整的比較
第五篇 直接控制
20 直接控制的類型:金融控制
21 直接控制的類型:商業控制
22 對資本流動的控制
23 對進出口的控制
24 直接控制. 價格調整和經濟福利 第六篇世界支付網路
25 多個國家間的支付
26 多邊收入效應
27 多邊價格調整
28 差別待遇的含義和目的
29 差別待遇的方式
30 差別待遇和無差別待遇控制的運用
31 差別待遇和經濟福利:結論
名詞中英文索引
米德主要作品年表
6.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的作者簡介
P.R.Krugman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M.Obstfeld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7. 簡述國際經濟學中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理論有哪些
產業內貿易理論認為同一產業部門的產品可以區分為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兩種類型。同質產品也稱相同產品,是指那些價格、品質、效用都相同的產品,產品之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彈性極高,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全一樣。
這類產品在一般情況下屬於產業間貿易的對象,但由於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產業中進行貿易。
異質產品是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區別於其他同類產品的主觀上或客觀上的特點,該種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數產業內貿易的產品都屬於這類產品。
(7)國際經濟學的理論著作擴展閱讀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經驗分析階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對「荷比盧經濟同盟」集團內貿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薩(Balassa,B.)對歐共體成員製成品貿易情況的分析;小島清(Kojima,K.)對發達國家間橫向製成品貿易的關注。
第二階段是理論研究階段。里程碑是格魯貝爾(H.G.Grubel)和勞埃德(P.J.Loyd)於1975年編寫的《產業內貿易:差別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度量》,這是最早的關於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專著。在這本書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條件,把貿易中有關的費用引入模型,解釋了部分產業內貿易現象。
第三階段是豐富發展階段。主要理論模型有:20世紀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魯格曼(Krugman,P.)等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把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運用到產業內貿易領域;20世紀80年代初,布蘭德(Brander,J.)而和克魯格曼(Krugman,P.)為解釋標准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建立的差別模型。
8. 國際經濟學中吸收法的理論模型有哪些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愛得華·米德和當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的西德尼·亞歷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應的宏觀均衡分析。它從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人手,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國際收支調節的相應政策主張。
吸收論的基本理論
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國民收入與國民支出的關系可以表述如下:
(1)國民收入(Y)=國民支出(E)
在封閉經濟的條件下:
(2)國民支出(E)=消費(C)+投資(I)=國民收入(Y)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把對外貿易也考慮進去,則:
(3)國民收入(Y)=消費(C)十投資(I)+(出口(X)-進口(M)。
移動恆等式兩邊,得
(4)X-M=Y-C-I=Y-(C 十I)
上式中,X-M 為貿易收支差額,以此作為國際收支差額的代表。C+I 為國內總支出,即國民收入中被國內吸收的部分,用A 來表示。由此,國際收支差額實際上就可由國民收入(Y)與國內吸收(A)之間的差額來表示。設國際收支差額為B=X-M,則有:
(5)B=Y-A
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順差;當國民收入小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當國民收入等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平衡。
吸收論的核心觀點
該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他把經濟活動視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標是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和就業總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現形式
貿易差額B=國民收入Y-總吸收A
即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就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平衡就是總收入等於總吸收。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於總吸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說的支出轉移政策;或減少支出,即通常說的支出減少政策,簡稱吸收政策。
轉換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運用,是一國經濟實現內外部平衡的主要條件。
現金余額效應
是最重要的一種吸收效應。假定貨幣供應一定,貨幣持有者總想將自己的實際資產的一部分,以貨幣形式佔有,這樣,隨著國內物價的上升,他們名義上持有的現金量就變得更多,結果一方面可減少他們的實際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出售他們的其他資產持有更多的現金,從而使其他資產價格下跌。其他資產下跌意味著利率上漲,這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故現金余額效應可直接影響收入──支出,也可通過利率影響收入──支出。
使貨幣貶值人們重在注視物價而忽視貨幣收入,盡管貨幣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亦有利於改善貿易差額。
收入再分配效應
這種效應一般有以下四個表現:
第一,物價上漲先於工資的提高,使物價轉變為企業家的利潤;
第二,物價上漲使收入從某些集團轉移到其他集團手中;
第三,物價上漲使實際收入的一個更大部分轉變為政府的稅收;
第四,在收入從高邊際吸收傾向朝低邊際吸收傾向移動的狀況下。
這些效應很多,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對物價上升的預期,在短期內會導致吸收的增加,不利於外貿差額的改善。
吸收論的政策主張
根據上述理論公式,吸收論所主張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無非就是改變總收入與總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與支出增減政策。當國際收支逆差時,表明一國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這時,就應當運用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減少對貿易商品(進口)的過度需求,以糾正國際收支逆差。但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在減少進口需求的同時,也會減少對非貿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總收入,因此,還必須運用支出轉換政策來消除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的不利影響,使進口需求減少的同時收入能增加。這樣,使貿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貿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減少的同時收入增加;就整個經濟而言,總吸收等於總收入,從而達到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論特別重視從宏觀經濟的整體角度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它認為,貶值要起到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有閑置資源的存在。只有當存在閑置資源時,貶值後,閑置資源流入出口品生產部門,出口才能擴大。
其次,出口擴大會引起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同時增加,只有當邊際吸收傾向小於1,即吸收的增長小於收入的增長,貶值才能最終改善國際收支。比如,出口擴大時,出口部門的投資和消費會增長,收入也會增長。通過「乘數」作用,又引起整個社會投資、消費和收入多倍地增長。所謂邊際吸收傾向,是指每增加的單位收入中,用於吸收的百分比。只有當這個百分比小於1 時,整個社會增加的總收入才會大於總吸收,國際收支才能改善。
對吸收論的評價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觀的、一般均衡的基礎上的,比微觀的、局部的彈性分析法有所進步,並強調了政策配合的意義,不過,它仍有不足之處,表現在:
第一,兩點假設(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產要素轉移機制平滑)不切實際。
第二,傾斜地以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項目為研究對象,而忽視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本項目,從而使其理論無法完。
對吸收論的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對吸收法進行以下幾點歸納:
第一,吸收法是從總收入與總吸收(總支出或總需求)的相對關系中來考察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並提出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的,而不是從相對價格關系出發,這是它與彈性論的重大差別。就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之上的,採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彈性論則是建立在馬歇爾等人建立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的,採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貨幣貶值的效應來講,吸收論是從貶值對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的相對影響中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的,而彈性論則是從價格與需求的相對關系中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的。
第三,吸收論含有強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當國際收支逆差時,在採用貨幣貶值的同時,著國內存有閑置資源(衰退和非充分就業時),應採用擴張型財政貨幣政策來增加收入(生產和出口);若國內各項資源已達充分就業、經濟處於膨脹時,應採用緊縮型財政貨幣政策來減少吸收(需求),從而使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同時達到平衡。
第四,吸收論的主要缺點是假定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並以貿易收支代替國際收支,因此,從宏觀角度看,它具有不夠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過,吸收論在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彈性論的缺點,吸納了彈性論的某些合理內容,是在彈性論基礎上的一大進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國際收支失衡的宏觀原因和注意到國際收支失衡的貨幣方面。因此,吸收論成為70 年代出現的國際收支調節的貨幣分析法的先驅。
9. 國際經濟學是什麼
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主要研究對象有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要素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理論、開放的宏觀經濟均衡等。
國際經濟學是20世紀20年代初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學和國際金融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在資本主義國家越來越受到重視。
(9)國際經濟學的理論著作擴展閱讀:
基本理論:
1,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
貿易政策理論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國際經濟學理論之一。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作為「新重商主義」的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就指出:「政府的機能不能不擴大。
這從19世紀政治家來看,或從當代美國的理財家來看,恐怕要認為是對於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一切現實的辦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的全部毀滅。」在國際貿易方面凱恩斯主張政府幹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
本世紀70年代之後,新自由主義占據了經濟理論的中心位置,主張政府應該對國際貿易進行適度的干預。
作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認為:「自由市場的存在當然並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於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經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時常所做的是大大減少必須通過政治手段來決定的問題范圍,從而縮小政府直接參與競賽的程度」。
2,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並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3,貨幣一體化
貨幣一體化就是各成員國聯合起來,結成固定的匯率,執行共同的貨幣政策。西方學者對不同層次的貨幣一體化進行了劃分:
⑴匯率同盟。
⑵假匯率同盟。
⑶貨幣一體化。
⑷貨幣聯盟。貨幣一體化理論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越不能靠經常的匯率變動來改變相互之間的貿易條件和本國的國際收支地位,這兩國(或多國)走向貨幣一體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具體說來又主要是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
⑴相同或相似的通貨膨脹率;
⑵要素流動的程度;
⑶一國的經濟規模與開放程度;
⑷商品多樣化的程度;
⑸工資、價格的(變動浮度);
⑹商品市場一體化的程度;
⑺財政一體化程度;
⑻政治因素。
貨幣一體化的主要收益來自於匯率穩定。匯率經常經常性變動會影響正常貿易和投資的開展,使用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而外匯風險會象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 進出口,同時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而外匯風險會象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進出口。
當前貨幣一體化理論的最新進展就是運用理性預期的形成,時間不一致性,信譽問題以及匯率決定等宏觀經濟學的新概念、新理論及分析方法對貨幣一體化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在貨幣中立問題方面:弗里德曼和盧卡認為因為有理性預期的存在。
長期來看,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並不存在著此消彼長的交替關系,應該存在著與通貨膨脹率毫不相關的自然失業率。
在時間不一致性問題方面,在對「貨幣中立建議」西方學者進一步運用時間不一致性觀點來考察貨幣一體化的成本。
10. 求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十版克魯格曼課後習題答案
這是「學霸筆記」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在里,聚集了高頓ACCA F9學霸考神,小姐姐們精心總結了F9學習考試中,你應該注意的知識點,定期更新。Follow ACCA學習幫,助你在ACCA之路,好風景~戳>>>2019年ACCA備考資料免費領
作為把經濟看做一個整體的宏觀經濟來說,有4個目標:
1) Economic growth
經濟增長: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增加,它意味著經濟規模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的增長,狹義指GDP增長。此處增長不考慮通貨膨脹。
2) Low unemployment
低失業率(或者叫做充分就業):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願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該目標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之外,所有願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二是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願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於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3) Low inflation
低通脹:通脹率保持在保持一個低而穩定的狀態。通貨膨脹可以分為: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和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會產生一些成本,比如:鞋底成本(Shoe-Leather Cost)。當發生通貨膨脹時,資金貶值,假設沒有獲得更高的資金回報的途徑(沒有其他渠道保值增值資金)的話,人們更傾向於把錢存入銀行,以便獲取利息收入來抵消通貨膨脹對貨幣購買力的削弱。為了盡可能把錢放入銀行、減少手上持有的貨幣,辦法是每次盡量少取錢,雖然這樣會增加取錢的次數,但可以使存在銀行的錢盡可能的多。 由於頻繁地光顧銀行,必然使鞋底磨損得較快,所以將這種成本稱為鞋底成本。
4) Balance of Payment
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於經常項目,金融賬戶或者資本項目。國際收支平衡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經濟指標,包括貿易余額,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丨文:財管超人——肖春燕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