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
按現在西方經濟學比較主流的觀點是 宏觀經濟學是凱恩斯創立的,整個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礎都是他的觀念,但是他也吸收了前人的經驗,而微觀經濟學創始人是亞當斯密,代表作《國富論》
採納哦謝謝
『貳』 目前宏觀經濟學對於短期和長期的經濟表現有何共識
當然有用
1、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部分:長期中經濟增長問題和短期中經濟波動問題。 2、對於長期中的經濟增長問題,當代宏觀經濟學的兩大主流學派——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是沒有分歧的。經濟增長理論經歷了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或者外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這三個發展階段;此外經濟增長核算方法清晰地指出了各個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 3、短期中的經濟波動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總供給和總需求。
『叄』 宏觀經濟學學科體系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概述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體經濟學、大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宏觀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肆』 宏觀經濟學,誰的書最經典
1.如果是初抄級宏觀經濟學,入門者襲比較推薦曼昆的教材~講解也比較細致,可以配套金聖才的那個紅色本的課堂筆記和課後習題加深理解~
2.中級宏觀經濟學可以看的教材相對也多一些~國內的高鴻業的教材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是國外的同樓上的多恩布希的中級宏觀確實挺好的,主要在模型的講解上更加深入~
3.高級宏觀經濟學我最推薦的同時也認為最經典的是布蘭查德的高級宏觀經濟,不過這本書的紙質版已經絕版了,目前只能在人大經濟論壇下載電子版,中英文都有~絕對是非常牛的教材~至於我們通常上課用的基本都是David Romer先生的那本教材,不過那本教材中其實很多省略去的推導都可以從布蘭查德那本書中找到~但是,相對而言羅默的這本高宏要比布蘭查德的容易,對數學的要求相對要少一些~至於樓上所提凱恩斯的作品,這個不是很推薦~結合西方主流研究方向基本的模型推導都是從基礎的古典經濟理論上加以延伸的~所以倘若你想搞研究,必須從基礎也是最經典的古典模型開始學習整個宏觀經濟學體系,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伍』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分別是誰呢,或集大成者
微觀經濟學創始人為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微觀經濟學創始人為法國的魁奈和英國的馬爾薩斯。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5)主流宏觀經濟學的體系擴展閱讀:
微觀經濟學發展的階段
(1)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2)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3)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4)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陸』 古典宏觀經濟學與現代主流宏觀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3000字以上論文形式)
上個學期我們金融老師貌似也叫我們比較過,其實沒什麼意思,就是讓你了解宏經的發展罷了。。。老師說這個是很沒水平的論題。。。。
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
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古典經濟學簡介
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大約從1750--1875年這一段政治經濟學創立時期內的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其起源以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有關著作出版(1752年)為標志,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為奠基。
亞當•斯密的繼承者之一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後人稱為人口論的著作而聞名。而在亞當•斯密之後,推動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和作出主要貢獻的是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他在繼承斯密理論的同時,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觀點,從而形成了一種似乎不同於斯密的體系,甚至有人將此稱為「李嘉圖革命」。李嘉圖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隨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古典經濟學著重經濟總量研究,這涉及到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貨幣經濟和財政問題等方面。這與1870年以後盛行的研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經濟學關心的是國家經濟問題,雖然那時候的學者也非常強調個人利益必須尊重,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如何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保持協調。斯密在講到這一點時,總是諄諄地開導人們,國家大事相比個人更重要。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古典經濟學似乎是想告訴人們,順從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保持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會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又看到勞動分工是受條件約束的,資本的積累會使現有的勞動分工以更大的規模出現,並表現出工資的隨之上漲,而勞動分工的發展卻不易實現,這將使資本積累受到勞動分工發展跟不上的影響。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產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圖特別強調過這種矛盾,不過他的解釋也不能消除這種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關於廢除《穀物法》的爭論是古典經濟學爭取自由貿易主張的一部分。一些經濟學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能夠從進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中獲益,只要它在生產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將其生產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較起來優勢更大的產業上。休謨研究的國際收支問題的成果為這方面理論研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將通過黃金的流出來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也降低物價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競爭力而進口的吸引力減少,這一均衡機制將持續地發生作用,直到黃金外流暫停,收支進入平衡為止。而李嘉圖等人的看法是,當黃金外流時,作為貨幣供應的一部分紙幣發行必須收縮,因為黃金外流是物價水平太高的一種徵兆。這些思想至今不無啟發意義。
後來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卡爾•馬克思曾這樣概括地評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於階級斗爭不發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後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於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馬克思,1975,P.16)但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理論的批判關系,古典經濟學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來源。(引自《政治經濟學大詞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2 P638--639)
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古典經濟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國和法國。在英國,從威廉.配第(1623—1687年)開始,到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開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結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國的亞當.斯密和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魁奈(1694—1774)。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
在經濟學史上一般都把凱恩斯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簡稱《通論》)作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建立的標志。50多年來,宏觀經濟學得到了極其迅速的發展。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反映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也反映了經濟學本身的進步。因此,回顧一下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 現代宏觀經濟學產生於30年代不是偶然的,它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學本身發展的結果。
30年代的大危機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經濟學的轉折點。嚴重的失業、史無前例的衰退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人們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尋求擺脫這種困境的另一條出路——國家干預經濟。一向以自由放任著稱的英國企圖通過中央銀行的金融調節與政府支出的增加來減少失業,北歐寧靜助小國瑞典增加了財政支出,實施了社會福利政策;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羅斯福開始實施他的新政。這一切標志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個新時期的開始。新的時期需要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應該從整個經濟的角度探討其運行規律,證明國家干預的必要性,並為這種干預出謀劃策。這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而這一任務由凱恩斯來完成也許只是一種偶然。現代宏觀經濟學是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結果出現的。
現實經濟的發展要求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而經濟學本身的發展也為宏觀經濟學提供了條件。托賓認為: "四個不同而又相關的發展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這四種發展是: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的建立;凱恩斯《通論》的發表;經濟計量學的建立;以及數學的發展及其在經濟學上的運用。
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是也20—30年代形成的,美國經濟學家米契爾,庫茲涅茨,以及他們所主持的國民經濟研究所,和美國商務部對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把以前對國民收入的研究系統化、理論化,解決了有關國民收入核算的定義、概念和衡量方法等基本問題,確立了現代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基本結構,並將這一體系運用於實際。宏觀經濟學要研究經濟中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而國民收入核算正是提供了這些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而國民收入核算正是提供了這些總量的數值。因此,沒有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建立,現代宏觀經濟學就是不可想像的。
凱恩斯的《通論》被稱為現代宏觀經濟的"大憲章"。這就是因為《通論》在以下這些方面力現代宏觀經濟學莫定了基礎:第一,突破了傳統的充分就業均衡理淪,建立了一種以失業為特點的經濟均衡。第二,把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作為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第三,用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分析來說明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第四,建立了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的宏觀經濟學體系,並把總需求分為消費與投資,提出了消費函數理論與投資理論。第五,把貨幣分析與經濟分析融為一體,徹底拋棄了傳統的二分法。第六,論述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與具體作法。現代宏觀經濟學正是在凱恩斯這些貢獻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從這一意義上看,說凱恩斯是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並不是誇大其詞。
經濟計量學也是在20—30年代形成的,與此相關的則是數學較廣泛地運用到經濟學中。這種發展為以後宏觀經濟模型的建立,以及運用宏觀經濟模型來進行經濟預測和政策制定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發展 戰後西方各國在由戰時經濟轉到和平重建時,許多經濟學家和政界人士認為,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家干預是通向經濟繁榮的唯一道路。1944年英國政府發表了《就業白皮書》。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就業法》。這兩個歷史性文件都把全面干預經濟、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繁榮作為國家的最主要職責。這表明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也是戰後經濟學上出現了"凱恩斯主義全盛時期"的深刻經濟與社會根源。
戰後全面地發展了凱恩斯主義,建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體系的是美國的凱恩斯主義者,即新古典綜合派(或稱後凱思斯主流派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們。他們對現代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在這些方面:
第一,用IS—LM模型來概括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內容。IS—LM模型是由英國經濟學家J•希克斯在1937年提出來的。這一模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一般均衡方法來解釋凱思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第二,圍繞IS—LM模型發展與完善了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需求理論,以及貨幣供給理論。
第三,總供給分析的提出。這包括對勞動市場的分析、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建立,以及對通貨膨脹等現實問題的分析。
第四,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動態化與長期化。凱恩斯偏重於比較靜態與短期分析。凱思斯主義者們則將這種分析動態化與長期化。動態化是引入時間因素分析均衡的變動,長期化則是研究經濟長期的趨勢。
第五,開放經濟理論的研究。凱恩斯的研究是封閉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開放經濟理論則是要研究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國民收入的決定,以及對外貿易、匯率、資本流動等對一國經濟影響和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
第六,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建立與應用。戰後克萊因等人力圖把凱恩斯主義理論與經濟計量學的方法結合起來,建立了包括許多變數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第七,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包括在不同的時期提出不同的經濟政策,以及對經濟政策理論的研究。
由以上可以看出,新古典綜合派的經濟學家們全面而系統地發展了凱恩斯主義,使現代宏觀經濟學成為一個嚴密而豐富的學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迄今為止,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體系仍然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主流。 三、非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發展 70年代初西方圖家出現的滯脹打破了凱恩斯主義一統宏觀經濟學天下的局面。凱恩斯主義地位的動搖被稱為經濟學中的第二次危機(第一次危機是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地位的動搖)。這次危機不僅使凱思斯主義學派內部的矛盾激化,而且也使非凱思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得以迅速發展,並成為足以與凱思斯主義抗衡的力量。這是70年代以後,現代宏觀經濟學最重要的發展。
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特點是主張國家積極地干預經濟,而非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特點則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來穩定經濟。他們之間在理論與政策上的分歧都是由這一點而產生的。
在非凱思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是以美國經濟學家M•弗里德曼為首的貨幣主義。貨幣主義的出現被認為是經濟學上的一次革命——對抗凱恩斯革命的革命。
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比起來,貨幣主義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以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為主要目的。第二,貨幣是決定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即在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中,把貨幣量的變動作為關鍵的變數,在理論上建立了以貨幣為中心的宏觀理論體系。第三,反對以穩定經濟為目的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主張發揮市場機制調節經濟的作用,相信經濟體系內在的穩定機制。宏觀經濟政策足以穩定貨幣供給量為中心的貨幣政策。
以美國中年經濟學家R.盧卡斯為首的理性預期學派走在七十年代後出現的。它力圖以理性預期這一概論為中心來重建整個宏觀經濟學。這一學派的出現預示著宏觀經濟學的徹底改造,被稱為經濟學中最新的一次革命——理性預期革命。這一學派的特點在於:第一、提出了全新的理性預期概念,並以這一概念為中心來展開它們的全部理論。第二,以理性預期和市場出清假說為基本前提來建立宏觀經濟學。第三,根本否認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主張恢復自由放任。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理性預期學派至少在這三個方面改變著宏觀經濟學的未來。這就是:第一,闡述了預期在宏觀經濟學和整個經濟學體系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第二,推動了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建立者以更好的方式把預期作為一個重要的變數納入他們的模型中。第三,改變了政策制定者的路線——政策首先要得到人民的信任。
在非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中還有在80年代受到里根政府偏愛的供給學派。這一學派把減稅作為理論與政策的中心,盡管在理論上還很不成熟,但在經濟政策方面卻有一定的影響。
非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學派對現代宏觀經濟的發展有重大的作用。這首先是從更多角度分析宏觀經濟運行,促進了宏觀經濟學的多元化與深入化,使理論更接近於現實。其次補充了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不足,也促進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本身的發展。最後,在政策上糾正了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所引起的種種弊病,論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下市場機制的作用這一重要問題。
理論的發展並不取決於理論本身,而取決於社會對理論的需要程度。正如美國經濟學家R•多恩布希與S•費希爾所說"實際上,宏觀理論的發展與當代經濟問題是緊密相關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在30年代大危機時期產生並說明了擺脫這種危機的出路。貨幣主義是在60年代形成的,它提出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方法,供給經濟學在80年代初變得時髦是因為它提出了一種通過減稅來擺脫經濟困境的簡單易行的辦法。"把這段話作為對現代宏觀經濟學建立與發展的總結也許最恰當不過了。
『柒』 宏觀經濟學中,為什麼國民收入決定於總需求
實際國民抄收入才會增加的?從全社襲會宏觀角度來看也是一樣。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收入將增加,而實際投資和實際儲蓄是恆等的。
計劃投資大於計劃儲蓄,經濟未達到充分就業,意味著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你說反了,你想想,微觀經濟學中供給超過需求時廠商會壓縮產量還是擴張產量計劃投資超過計劃儲蓄
『捌』 如何理解主流經濟學的宏觀經濟政策是需求管理政策
主流經濟學,宏觀經濟體制的話,確實需要管理政策,這是為了更好的調控宏觀經濟的管理政策。
『玖』 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和理論體系是什麼
這個說的比較清楚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 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很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認為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學說。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論」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所謂「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據說,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寵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u/rl]」、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 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 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
現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
宏觀經濟學建議採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
宏觀經濟學首先關注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是決定其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增長率的關鍵因素。
『拾』 宏觀經濟學的幾點共識
1、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部分:長期中經濟增長問題和短期中經濟波動問題。
2、對於長期中的經濟增長問題,當代宏觀經濟學的兩大主流學派——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是沒有分歧的。經濟增長理論經歷了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或者外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這三個發展階段;此外經濟增長核算方法清晰地指出了各個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
3、短期中的經濟波動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總供給和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