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的教師評語

經濟學的教師評語

發布時間:2020-12-22 23:47:03

經濟學家為何經常存在意見分歧

經濟學家存在意見分歧那是絕對正常的!因為,在經濟里,是沒有固定的答案的!經版濟是權一門涉及學科很廣的科目! 它既包括了金融,財務,統計,數學等等的科目! 經濟學家的意見往往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他們的問題的!當然,也有統一意見的時候,但是是比較少的! 在那些越是有名聲的經濟學家,越是越存在更多的意見分歧,那就表明了對於經濟界來說,是一間好事情!這樣才可以為經濟的發展多作貢獻!

⑵ 經濟學家之間在哪些問題上有一致意見

謝國忠
觀點:認為當下內地房地產泡沫化嚴重,手中有空房應盡快出掉。對於泡沫破裂的具體時間,謝國忠稱「房價並不會一下子崩盤,而是會像股市一樣,每年掉7%,掉20年,一直跌掉80%。」

土地價格不會一直上漲
謝國忠認為,土地升值是造成近幾年中國經濟和房價上漲的動力,而這種升值造就的是一種虛擬的利潤。在有些地方,土地價格甚至漲了一百倍。整個浙江的土地價格是英格蘭的四倍,寧波郊區的土地一千兩百萬一畝,平均價格跟東京的價格差不多。
「現在浙江百分之八九十的都在搞房地產,整個浙江和很多其他地方的經濟最終基礎就是土地是稀缺的,土地價格是永遠上升的。」謝國忠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土地的價格與人均土地面積以及收入相關,即便在人口眾多的日本、香港和台灣,房地產經過一個階段的發展後,土地價格最終還是跌下來。
謝國忠稱,中國現在的核心問題是土地泡沫話,現在的官員和房地產的民眾認為土地價格會永遠上升,這最終只能導致所有的錢都套在土地裡面。
房價會報復性反彈是造出的假象
「去年中國住房銷售6萬億,土地銷售近3萬億,當下地方的大部分財政收入來自房地產。」謝國忠認為,的收入已經同房價上漲綁在一起。
「很多人都認為一旦調控放鬆,房價就會報復性上漲。這實際上是製造的一種假象。」謝國忠稱,現在不可能讓房價暴漲,但是花錢的胃口越來越大,如果房價下降,就不可能拿到那麼多錢,這兩者產生的矛盾致使在處理房地產問題上一直採取「內松外緊」的策略。一方面給出房地產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則在表面上打壓房地產,希望你別炒的過分,製造出只要放鬆調控,房價就會上漲的假象。
至於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謝國忠表示自己也也不清楚。
不存在第二輪城鎮化的說法
對於新一輪城市化造就大量購房剛需的看法,謝國忠並不認同。「我們已經有三億人進城了,現在的農村只剩老人和小孩,根本不可能再有新一輪的城市化。以上海為例,上海一般的家庭都有好幾套房子,在五十年前、六十年前上海城市化的時候,他們把房子租給新移民,一個房間裡面住很多人,等他們要把這些房子轉手的時候,人口已經開始下降了。」
目前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發展火熱,很多城市建了大量的房子。謝國忠認為內地的房子已經超過兩億平方米,很多房子處於空置狀態。每個城市的領導都以為外地務工人員會來買房居住,但實際上人口並沒有增長,而很多進城的農民工根本不可能買得起房子。他以台灣和日本為例證明目前中國的房子已經過剩。
「1992年台灣和日本房地產同時見頂的開始走下坡路,台灣跟日本不一樣,台灣有點像內地,它有三百多萬戶人家,有一百萬套空房子。跟中國內地一樣,當時是電廠報的這個數字。在炒房的時候大家的心態都是漲啊漲,後來有人給你潑一把冷水說有一百萬套空房子,誰說的?電廠說有一百萬套房子裡面電燈是不亮的。
台灣房價掉的很慘,跟日本不一樣,日本是每年掉7%,掉二十年了,台灣就是嘩啦一下子掉下來,特別有很多像基隆這樣的地方。在台北因為人口還是有漲所以房價掉的不明顯。現在台灣的人口已經不漲了,所以在基隆、淡水這樣的地方房價非常便宜,像淡水靠海的地方二十萬美金一套房子,他們的房價上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⑶ 求一篇關於對經濟學基礎老師的建議和意見

經濟學基礎即經濟學基本理論,經濟學中其他理論都是其推導出來。在科學的經濟學中,經濟學基本理論就是經濟學基本原理,包括經濟學公理與經濟學定理。

西方經濟學作為政治經濟學不是科學的經濟學,所以西方經濟學只有經濟學基本理論,沒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也有不同的經濟學「基本原理」。但西方現代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只有經濟學基礎理論而沒有真正的「經濟學基本原理」。只有中國經濟學、對稱經濟學才不但有經濟學基礎理論,而且有真正的、屬於科學學范疇的「經濟學基本原理」。範式的轉換意味著原有基礎理論的改變。在對稱經濟學範式中,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兩大基礎理論價格理論與一般均衡理論將被徹底推翻,建立其上的一系列「定理」將被改變。對稱經濟學作為新的經濟學範式,由一系列原創的基礎理論組成。這些原創的基礎理論有:對稱哲學、對稱邏輯、對稱經濟學、對稱管理學、五度空間理論、再生經濟學、和諧經濟學、幸福經濟學、知識經濟學、知識運營學、發展經濟學、轉型經濟學、創業經濟學、名牌經濟學、人類二次創業理論、共有制理論等,它們是對稱經濟學範式從量變到質變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形成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對稱經濟學範式有機的組成部分。這些新理論作為原創基礎理論本身又是由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范疇組成。只有理解這些新概念、新范疇才能把握這些新的原創基礎理論,而把握這些新的原創基礎理論又是把握對稱經濟學範式的必要前提。

⑷ 考研 微觀經濟學 急求大家的意見~

如果你對自己要求比較高的話,這樣多花不了太多的時間就可以都看下來,你可以主攻曼昆的,然後對照看其他人的書曼昆的讀起來比較容易

⑸ 山東財經大學和北京工商大學,考研考經濟學類的,選學校求老師們給點意見,謝謝指點

1、相對來說北京工商大學肯定比山東財經大學要好一些,但競爭也相對會內大一點。

2、如何選容擇學校是個難題,個人建議:
首先根據將來就業的地點取向選地方,如北京或山東。
然後根據往年分數線盡量選擇相對考取把握大一點的學校。

⑹ 我對經濟學一點不懂,但是想學西方經濟學,給點意見,這個學好能有哪些作用

首先鄙視下一樓,不學經濟你連經濟學家放什麼屁都不懂。雖然經濟學確回實是給已經發生的現象找答合理的說法,但是哪門學科不是這樣發展的?生物學如此,物理學同樣如此。

可以先學宏觀經濟學,在學微觀經濟學,這2個是很基礎的(推薦平迪克的)。當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興趣,培養了對經濟的興趣你會發現你對報紙上講的某些東西(CPI,INFLATION之類的)會很感興趣。推薦看CNN,還有www.economist.com,很不錯的。

至於作用,很難說,我感覺我們國家缺少精通經濟學的人才,對於你的就業有一定幫助吧。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能提高一個人的素質,使你的看法,想法,言談變得宏觀,從大局看問題。

⑺ 微觀經濟學課題的意見和idea

「微抄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襲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網路
"資源配置問題",「個體效益的最大化」貌似很有用...
隨便不著調地瞎扯一句...比如雞鴨豬狗人糞可以當肥料啊嘎嘎...(不知和微觀經濟學有沒有關系。。。)

⑻ 新制度經濟學的他人觀點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們看到解釋交易成本這個概念是多麼重要。但在簡單討論它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略微提一下阿爾欽和德姆塞茨(1972)的觀點,就是隊生產問題。阿爾欽和德姆塞茨不認同科斯,認為根本不存在一個企業內的「權威」(authority)的問題,企業內的僱主與雇員和雜貨店的老闆與顧客之間的關系並無二致,企業之所以出現,全是因為隊生產的需要。完成一件工作,由於分工的原因不可能不合作,而合作通常會面臨對努力的計量和監督兩個問題。對於許多工作來說,計量問題幾乎無法解決,因為努力程度有的時候很難觀察,這需要一個監督人,而且我們還要給這個人以剩餘的收入權,使他有動力防止人們的偷懶而不是合謀。於是,企業家出現了,企業也因之產生。在他們1972年文章里,他們還討論了諸種企業的類型,並得出了企業作為市場上的信息搜集場所的結論。對於這個觀點,張五常一直無法認同(1991),他認為他們二人的分析在假設上就是不必要的,偷懶和理性是重復,本著奧卡姆剃刀的原則,張五常認為這一分析全無必要。這中不用交易成本範式所進行的分析骨子裡並沒有脫離開,計量和監督問題,本身就是信息成本問題,而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二人只從生產的角度談論企業,似乎並不足以解釋企業的存在。
我們現在開始討論交易成本。老實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極難理清。羅賓斯說:「一個定義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通常要從該定義的實際運用中尋找。」但是,在交易成本的運用中各人的理解也全然不一致。科斯在他對張五常1991年文章的評論中寫道:「如果在個人之間交換的可能性被引進這種伊甸園,一系列新的活動將不得不接受。購買者和出售者將彼此尋找:購買者想知道供應商所能提供的,而供應商想知道購買者想購買的;雙方都想知道另一方做生意的價格,對此要進行談判,簽訂契約,確定他們觀察到的條款是否無誤,等等。市場將會建立起來,專業的代銷商和經紀人將出現以助於交易過程。所有這些活動的成本就是我叫做交易成本的東西。」在科斯的文章中,他的這個定義是合適的。但張五常並不這么認為,在他的《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嗎?》一書中,他認為交易成本應該是魯濱遜世界裡不存在的一切費用,他更樂於稱之為制度成本。這樣以來,在他看來,文革中的背語錄,表忠心,跳忠字舞都是交易成本。這樣的定義顯然和科斯的定義相去甚遠。威廉姆森則從有限理性和投機出發來論述交易成本的意義,人們由於有限理性,常常難以確切知道未來及他人的決策,因此需要測量成本和簽定契約的成本,同時,人們又是會欺詐的,狡猾的,有投機行為,因此還需要監督,這幾乎和阿爾欽與德姆塞茨的觀點有些類似。此外還有阿羅「經濟系統運行的成本」以及巴澤爾「產權換手的成本」之類的概念,無不是出於自己的運用方便來定義之。由此,我們可以略微知道,在當今的新制度經濟學中,對交易成本還有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至少不存在一個大家廣泛接受的交易成本概念,這或許就是威廉姆森(2000)所稱的多元化。大家都是從自己的應用角度出發來談論這一概念,莫衷一是。 對此,我認為,交易成本其實是人們為了使他人的行為可預期而付出的一種費用。仔細分析一下,以上的所有定義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科斯的發現價格的成本,無非也是人們為確定下次交易對方的行為、地點時間等而付出的費用,張五常所眼的歐洲的教堂和中國的忠孝禮儀制度等是交易成本,也是為了使人們的行為在大家能共知的軌道運行,大家形成共識,使得我們彼此的計劃一致,這樣我們的交易就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如果對方常常欺騙,行為不可預期,我們就必須制定出一系列的或明或暗的規則來限制和懲罰這種行為,所有的這些花費都是交易成本。
總之,我覺得不存在交易成本增或減的問題,只存在能否使得大家的預期相互確定一致的這樣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們評價哪個交易成本高或低必須基於這樣的基礎。 我至今無法確切的知道社會成本的含義,也許這是一個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命題。我們開宗明義,一開始就來入手討論科斯的那篇宏文《社會成本問題》。其實,這篇文章遠不如《聯邦通訊委員會》好讀,而且思想大體上已在後者中披露,其所舉的例子也遠比牛與麥子更為適當,因為空中的電波是很難觀察到是誰侵犯了誰,法官在這點上往往和經濟學家一樣也清醒不了多少,但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仍然來舉牛和麥子的例子。
簡短地說,不論牛或麥子的產權歸誰所有,只要在私有產權之下,自由交易在無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總是得以實行,那麼由牛吃麥子,而非扎籬笆總可以使得雙方的利益增進,分析的方法仍然是邊際分析。只不過比庇古要明白的多,庇古借用外部性這樣的概念得到的結論倫理上的含義太過濃厚,恐怕在借用這一概念之先,庇古先生心中早已經有了答案。 的確,在《聯邦通訊委員會》一文中,科斯尤其強調產權的重要性,他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產權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必要前提。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點,因為在波段這樣的市場上,產權無法清楚的界定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即使產權界定不明確,如果交易成本為0,大家也是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的(張五常,1982),但真實世界從來不會有交易成本為0這樣的情況出現,因此,權利的界定顯得異常重要。之後斯帝格勒的那個科斯定理的定義,顯然與此有些差別。那個定理的一個經典的表達是:無論產權誰屬,只要交易成本為零,帕累托條件總是可以達到的。這樣以來,常常誤導經濟學家認為重要交易成本為零,產權不重要,這正好是南轅北轍。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上述科斯定理的反命題也是正確的呢:只要產權清晰,不論交易成本為何,帕累托最優總可以實現。直覺告訴我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清晰的產權如果面臨巨大的交易成本,福利不一定能夠最大化。
如果我們跟著去討論權利和交易成本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是誤入泥潭,空泛的討論無助於任何實際問題的解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交易成本從來都不可能為0,因為其他人和我們的認識建立在相同的可預期的基礎之上從是不免費的,所以這一點根本無須討論。要討論的,在我看來正是張五常認為的比成本更抽象的權利,但我認為,權利的結構的確定應該是社會成本問題的核心。如果這一結構確定的話,交易的實現總是可能的,因為我們總可以通過交易確定彼此的權利邊界。在這里,我還是很贊同張五常的這句話:「科斯的工作促使我們拓展了制度分析的約束條件。他的貢獻並不在於什麼定理,相反,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一種新的角度,能在不同的視角下,透視各種經濟現象。那些認為科斯的論點是同義反復的人,必定是忘記了絕大多數重要的科學發現是從某些同義反復開始的。一種邏輯必定只是一種定義,但它也只是從一種角度看問題的。科斯所理解的世界總是現實的世界,而且直到他知道了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才知道它是這樣的有趣。」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際的案例,也許它揭示給我們的信息遠比那個所謂的定理跟多的多。
《青年時報》 2003年6月12號 星期四 民間調查版
紹興縣馬鞍鎮湖安村橋下夫自然村,自從2000年12月以來村民就飽受湖山石料場的炮聲之苦,許多村民的房子都因此出現了裂痕,有的時候石頭被崩出來也讓村民受盡了驚嚇,甚至村民傅華婷的兒子要結婚,對方父母認為這樣的環境無法讓女兒居住而不讓自己的女兒過門。嚴重影響了該村村民的生活。但湖山石料場的場長韓軍也是頗感委屈,他有一堆各類證件,有合法的手續保證自己的權利是合法的,他對生產的安全也非常重視。他本人也承認對村民造成了傷害,決定給自然村村民每人1000元的補償,但只有8戶人家收了錢,大家對價格可能不太滿意。這件事情向縣鎮有關機關反映過,石料場亦遵從了意見書,作出了很多犧牲,受到了不少損失。但問題並為解決,該自然村24名婦女從5月29日起開始,在石料場門口攔車,他們意欲阻止石料場施工。6月2日,雙方發生了爭執和打鬥,各有受傷和損失。盡管當地的多個石料場和老百姓有矛盾,但一直無法得到解決,因為馬鞍鎮地靠杭州灣,濱海工業區以及圍海造田,都需要大量石料,所以雙方矛盾雖多,但石料場的生意依然紅火。
如何來分析這一案例?應該說,石料場的產權是界定清晰了的,鎮政府和該石料場簽訂的五年合同,五年內石料場有權開采山石,那麼,村民呢?村民也有享受安靜的居家生活的權利,雙方的權利界定的十分清楚。如果按照庇古的分析,我們應該罰石料場,但這根本無濟於事,首先政府也需要石料場的石料供給,村民的權利應該保護,但為了正常的生產和工程開發,石料場的權利也應該保護啊?所以,外部性的概念在這里就遇到了困境,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那麼,按照科斯的方法又會如何呢?按道理,只要雙方就價格達成一致是完全可以由牛和麥子的例子中得到相類似的結論的。但是,我們要看到與村民就價格的訂約成本實在很高,很可能高過石料場的底線,因為,談判是要一家一家的進行的,很可能有的人對平靜生活的要價很高才肯放棄,而所有的人又都會按這一高價成交,所以,交易成本可謂極高,因為預期要一致實在要付出更高的代價。使村民遷徙的成本也很高,石料場遷徙更不可能,他幾乎得不到補償,因為村民是不可能補償給石料場的。這也是個悖論。這個案例是我們認識到,在產權的背後,在交易成本的背後,應該還隱藏著其他的因素,對權利的保障所受到的影響往往並非雙方的,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原因。 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和第二部分有重合之處,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契約理論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並非偶然,早我看來這一變化是權利的選擇和治理問題逐步走到前台的結果。
科斯早在1937年的文章里就曾提到,他認為企業作為一個契約替代了市場上的一系列契約。張五常根據計件契約(1983)的考察,認識到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並非完全可分,因此認為要素契約替代了產品契約的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張五常的困境。他主張認真研究可觀察的契約和制度安排,並且說:「這就是什麼是重要的;在我們的社會中,生產和交易活動通過契約組織起來,在沒有考慮到契約安排的情況下,總的來說,這些活動在我們的分析中被忽視了。當契約或制度安排改變以後,生產和交易活動也要變化。因此,如果制度或契約安排被忽略,經濟分析的預測力就會下降。」但他同時又說:「然而,契約或制度安排,是經濟行為的一部分。它們自己也需要說明。」「對制度研究興趣的迅速增長,是最受歡迎的。然而,就我的觀點來看,許多著作許諾的多,履行的少,所採用的某些方法並沒有什麼成效,這令人失望的主要原因肯定有賴於付出巨大努力去探索制度安排的具體形式。如果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我們就不可能很好地解釋它。對於制度安排或契約安排的觀察並不像數據那樣簡單,世界太復雜了。」(張五常,1991)這一聲嘆息並不能抹去問題的依然存在。
如果我們僅只看到一堆堆的契約的存在,我們很可能會完全看不到企業到底在哪兒,在張五常的《經濟解釋·卷三》中張五常堅持企業並不確實存在的觀點,而科斯乃至阿爾欽都不同意他的這個判斷。我們還記得他1983年文章的結尾所寫的他在香港擦皮鞋的故事,的確在這里我們看不到企業的影子,只看到兩個小孩之間的契約。微微觀的分析方法在這里成了這樣的一幅圖景,一個試圖描繪藍鯨的整體特徵的科學家騎在藍鯨的背上拿一個放大鏡來觀察藍鯨。這樣的預測我們同樣無法相信。 企業的契約理論發展十分迅速,這實在不是這篇簡短而寬泛的文章所能介紹的。最值得注意的也許還是哈特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但這同樣不能輕松的寫明白,只好暫時打住。
總之,我認為研究微觀層次上的企業,我們的尺度應該拿捏准確,統計也許總不真實,但有助於我們獲取整體的印象,增強理論的預測力,而如果總是解釋特定的契約形成,我實在不能清楚的確信它的預測能力。是啊,世界太復雜了,因為你總是從沙粒看起的。

⑼ 求畢業論文設計指導老師的評語【經濟學】

該生能夠自覺地按照每周的工作計劃執行論文提綱的寫作、修改、再修專改,進展情況按計劃進行,一屬切正常。該學生論文選題很好,大綱的切入點很好,內容較全面,還有自己在商業銀行實習的經驗和體會,該生論文初稿的核心內容已基本完成,正在修改中,目前已收集了很多相關資料,但深度稍顯不夠,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深度,有的部分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充實、完善,另外資料還不夠祥實,數據不夠最新和全面,資料還需要豐富,特別要加強與當前商業銀行激勵機制實踐的探索,尤其注重相關政策立法的出台的新動向,及時反映到所寫論文的資料中,緊跟時代的節拍。對各種理論加深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⑽ 在要不要政府幹預經濟的問題上,西方經濟學者有哪兩種不同的意見

  1. 原來對掐的兩個流派:古典主義經濟學,以亞當斯密為代表,認為看版不見的手控制整個經濟,政權府幹預只會讓經濟更加沒效率。另一派是凱恩斯學派,以凱恩斯為代表,認為政府必須對經濟進行干預和控制,才能更好的把握經濟的走向。

  2. 後來,兩個學派都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古典的無法解釋經濟危機,而凱恩斯無法解釋滯脹現象。

  3. 現在對掐的兩個流派是:新古典主義 VS 新凱恩斯主義。兩者領軍人物都很多,而且都還健在,所以不好說。基本就是,對原有的經濟學理論進行擴充和完善。但本質不變,仍然是一個認為政府不應該過分干預,一個認為,政府需要經常進行監控。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的教師評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