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1、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由於資源有限,用於生產一種產品的資源越多,用於生產另一種產品的資源就越少。人們必須選擇生產一種產品需要多少資源,以及生產其他產品需要多少資源。
2、怎樣生產,在決定生產什麼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最有效的生產,以及如何生產手段來生產產品和服務。不同的生產方法和資源組合可以相互替代。同一產品可以有不同的資源組合(勞動密集型方法、資源密集型方法和技術密集型方法)。
3、為誰生產。也就是說,我向誰分發產品。這對於需要它們的消費者來說是很自然的。在經濟學中,用於生產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應該通過上述決策來實現。
(1)西方經濟學3擴展閱讀
在這三個問題中,市場需求決定生產什麼,技術資源和其他制約因素決定如何生產,價格決定誰生產。「誰生產」是指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如何分配給社會上的各個群體和個人。誰將享受經濟活動的成果?社會產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間分配?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分配產品,根據什麼原則,分配產品的機制,如何把握分配數量的限制等。
把經濟學的基礎看作是一般意義的生產發展,而不是生產關系的客觀發展。 實際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中存在著大量沒有明確標明的種種隱含假設,而這些假設幾乎全都是遠離現實的。這就構成了批判的依據。正是出於對范疇批判和范疇生產工作統一性的堅持,其對物象邏輯形成了內部批判。
2. 西方經濟學三大基本假設是什麼
整個微觀經濟學的論證都是建立在三個基本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完全競爭、完全信息。而這三大假設都與事實難以相符。 首先,完全理性不可能。對於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兩大行為主體:居民戶和廠商,雖然他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自身最大化的效用和利潤,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他們的理性都只是有限的。居民戶在日常的消費活動中難以實現效用的最大化;廠商也不可能把生產活動總是安排在利潤最大化點上進行。其次,完全競爭不現實。西方經濟學對完全競爭具有嚴格的限定,包括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市場上每個廠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質的;所有的資源具有完全流動性;信息是完全的。條件如此之苛刻,以致很多西方經濟學家也坦言: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真正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市場是不存在的。再次,完全信息不成立。完全信息假設在微觀經濟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麼市場價格機制才會是有效的,資源就能實現最優配置。但是,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往往卻是不完全、不對稱的。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經濟學家們預言,價格機制的作用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結局,市場就會是無效率的。可見,假設不同,結論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經濟學精緻的理論大廈卻是建立在這樣一些脆弱的假設基礎之上,它的科學性自然就會遭到嚴重的損害。
3. 西方經濟學三大基本假設是什麼
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保護私有產權假定。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是支撐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與分配政策的「根基」,顯然,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匹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諸多問題,人民群眾對此產生了意見與不滿,追根溯源,就是缺少一個需符合我國而不是要符合國外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理論基礎。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資收入分配理論如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體系框架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擺在面前的重要任務和課題。
而對經濟學假定的重新思考與探索,又使我們能夠發現我國宏觀和微觀分配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所在,促使探索經濟學假定與我國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問題。
(3)西方經濟學3擴展閱讀
西方國家處於經濟發展初期時,人的私慾橫流,經濟人假定是很貼切的;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從原始資本積累到壟斷資本的跨越後,經濟人的自利性就被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和企業組織結構特點所弱化。
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人們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企業組織結構變革使信息傳遞更加暢通,經濟思考與決策也更加縝密,人性悄悄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這時經濟人所體現出來的單向自利性更多地被雙向或多向利益權衡性所代替。
慈善事業在這個時期產生並發展起來,工業富豪們在創業和發展階段,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壓低工人工資等手段,使資本收益最大化,勞動收益最小化,賺取了巨額利潤。
4. 西方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一、生產問題
生產問題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生產問題的基本問題就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但在經濟學、包括西方經濟學、尤其是新古典經濟學中,關注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而是生產最大化問題。生產最大化問題就是產量的最大化問題(因為假定價格是已知的,所以產量最大化其實就是收益的最大化)。生產最大化表現為成本既定條件下的產量的最大化和產量既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把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時有問題的。因為,現代生產不是單個人獨立進行的小生產,而是很多人協作進行的大生產,生產的組織(這里作動詞用)和管理顯然是生產的重要問題。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看成一個生產函數顯然是過於簡化了問題,因為不同的組織和管理就意味著不同的生產函數、而組織和管理顯然不只是一個管理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涉及成本和效率問題。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把廠商看作一個生產函數、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的缺陷(之一),提出了經濟學的第二個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交易或交易成本問題,他沒有注意到生產關系問題)。馬克思經濟學更關注生產關系問題(生產關系問題其實就是生產力問題,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不正確的,是生產力條件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條件結合形成生產力(結合是以一定的生產關系結合的),因此結合是形成生產力的條件,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形成的條件、制約著生產力(所以要按照生產力條件調整生產關系),馬克思所講的生產力其實很多都是講生產力條件,他的歷史唯物論是有缺陷的),生產關系問題顯然是生產的基本問題(生產關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還包括生產中的帶有自然性質的技術關系(管理水平其實是管理技術問題,但管理技術及包括自然性質的技術關系、也包括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涉及社會屬性的技術問題))。這里的生產主要是狹義的,但在廣義上也是成立的。
二、交易成本問題
傳統經濟學也關注成本問題,但其關注的主要是生產成本問題。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的上述缺陷,他在《企業的本質》提出了企業是市場的替代機制、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等問題,在《社會成本問題》中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與生產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於交易而產生。後來,很多新制度經濟學家、法和經濟學家都是運用科斯的交易成本這個分析工具。但是,科斯的創新是有缺陷的。他把企業看成市場的替代機制,是個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但忽視了企業的「生產」(這里的生產從功能上講是廣義的、創新也是生產的內容之一)功能或生產力問題,生產的具體組織和管理也不是一個合約就能解決的(因為,按照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人是經濟人、而合約又不可能是完全的)。
三、分配問題
傳統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法和經濟學,過度地關注生產最大化問題、產權問題、交易費用問題,而忽視了分配問題,阿馬蒂亞
5. 西方經濟學三要素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的三要素抄:土地,資本,勞動。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資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問題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