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國際經濟學中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理論有哪些
(1)產品差異論
同類產品是那些消費上能夠互相替代、生產上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它包括同質產品與差異產品。同質產品是指性質完全一致因而能夠完全相互替代的產品,如同樣的水果、磚等。這類商品在一般情況下大多屬於產業間貿易的對象,但由於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產業內貿易現象。產品的差異性或差異產品是指從實物形態上看,產品的品質、性能、造型、設計、規格、商標及包裝等方面的差異。
①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國際貿易中出現同質產品的買賣,往往來自如下原因:
第一,許多原材料(如黃沙、水泥等)單位價值低而運輸成本相對很高,消費者應該盡可能靠近原料供應地來獲得它們。所以一國可能同時進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例如,中國在東北出口水泥而在華南進口水泥便屬於這種情況。
第二,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香港)大量開展轉口貿易和再出口貿易,其許多進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變。這時同類產品將同時反映在轉口國的進口項目與出口項目中,便會形成統計上的產業內貿易。
第三,由於一些產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節性特點,一個國家會有時進口而有時出口這類商品。如歐洲一些國家之間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電力進出口。
第四,政府幹預產生的價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傾銷,會使一國在進口的同時,為了佔領其他國家的市場而出口同種產品,從而形成產業內貿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稅、進口優惠時,國內企業為了與進口貨物競爭,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稅,再進口以享受進口優惠,造成產業內貿易。
第五,出於經濟合作或特殊技術條件的需要,有些國家也進行某些同質產品的交易。如各國銀行業、保險業走出去引進來的情況。例如,中國吸引外國銀行在華投資,卻又在世界其他國家投資建立分行。
第六,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也會形成產業內貿易,因為同種商品的產品與中間產品和零部件大都歸入同組產品,因而形成產業內貿易。
這些同質產品貿易只要加入運輸成本等一類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學說加以說明。因此,差異產品貿易分析是產業內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
B. 國際經濟學研究什麼
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研究對象有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要素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理論、開放的宏觀經濟均衡等。
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後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並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國際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貿易基礎、貿易條件以及貿易利益的分配)、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匯率理論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要素流動(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理論)等。最近幾十年來,在以克魯格曼、弗里德曼等經濟學家的推動下,國際經濟學一般理論各個方面方面均獲得了持續和富有成效的發展。
C. 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絕對優勢理論,重商主義,幼稚產業保護貿易理論,超保護貿易理論,新保護貿易回理論,戰略貿易理論等答等
其中重商主義是保護貿易理論的第一個理論,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塔福,晚期代表人物有托馬斯.孟
絕對優勢理論是自由貿易理論的第一個理論,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
D. 國際經濟學中的H-O理論是什麼
從我國四月份的財政收入來看,我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人均消費水平下降,部分物價有所回緩,但部分食品價格還是有所增長的。因經濟增速低於預期,所以政府放寬貸款政策及降息手段來救市。
E. 西方主要經濟學理論都有哪些
因為西方經濟學的基礎是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有著本質的不同[計劃經濟],因此長期以來在我國經濟理論界一直存在分歧,我個人到是認為西方經濟學是非常有道理的,並不能全盤否定,以下我提供一位網路網友的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說實在話,我讀了四年經濟系,我覺得馬克屎的經濟學根本不能算是經濟學。。。他們研究的對象方法啥都不同。 比如馬克思在找一大推理論來罵人的時候,西方的學者早就拋出更實用的理論了,比如如何使利潤最大,如何使產銷平衡,如何稅收最有效率,甚至如何分配最公平(羅爾斯主義、功利主義、公平主義等理論)…… 身為經濟學准碩士,我是覺得西方人的說法更適合經濟學這個詞彙。而馬克思的理論,我個人認為不能說是經濟學,而確切地說是經濟哲學或經濟政治學(強調政治)。而哲學或政治這種東西是世界上最無法證明的理論。客觀地說一句,西方經濟學理論很多都是有數學推理的,也有一些是靠分析歷年數據而得出的規律性。馬克思的理論則是自己想出來的。。。 「我們來證明一下資本主義是多麼邪惡的……」但是從嚴格的理性角度說,這種信仰式的理論是永遠無法證明的。 雖然政府是信馬列的,但是從一個學者的角度看,我很反對把政治和學說聯系起來。我們的教材上很多都是批判西方人的學說,包括亞當斯密,凱恩斯,薩繆爾森等牛人,只要和馬克思相違背的,作者就罵一通。我暈,作者你有才怎麼拿不到個諾獎?馬克屎並不比凱恩斯等人強多少,他的理論也非常不實用。充其量,他的理論就是一門哲學而已。 最後補充一句,西方學者的理論專注於解決實用的經濟問題,比如股票、失業、政策等,我國的經濟學家大部分也開始研究這些來為市場經濟服務。他們出一百本書可能才有一本中的一行提到所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馬克屎則是動不動就把政治掛在嘴巴上。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沒人想讀馬克思經濟學的最大原因。雖然言語偏激,但是個人覺得不無道理。
F. 著名的經濟學理論有哪些
有好多的。。。。
比如,國際貿易中的大衛李嘉圖模型,赫克歇爾俄林模型,IS-LM模型(包括在浮動匯率下及固定匯率下),還有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亞當斯密的市場理論雖然現在看來淺顯易懂,但確實是經濟學中最經典的理論之一,還有一些研究市場失靈現象的理論,比如公地悲劇,正負外部性,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
G. 簡述國際經濟學中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理論有哪些
產業內貿易理論認為同一產業部門的產品可以區分為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兩種類型。同質產品也稱相同產品,是指那些價格、品質、效用都相同的產品,產品之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彈性極高,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全一樣。
這類產品在一般情況下屬於產業間貿易的對象,但由於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產業中進行貿易。
異質產品是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區別於其他同類產品的主觀上或客觀上的特點,該種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數產業內貿易的產品都屬於這類產品。
(7)國際經濟學有哪些理論擴展閱讀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經驗分析階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對「荷比盧經濟同盟」集團內貿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薩(Balassa,B.)對歐共體成員製成品貿易情況的分析;小島清(Kojima,K.)對發達國家間橫向製成品貿易的關注。
第二階段是理論研究階段。里程碑是格魯貝爾(H.G.Grubel)和勞埃德(P.J.Loyd)於1975年編寫的《產業內貿易:差別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度量》,這是最早的關於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專著。在這本書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條件,把貿易中有關的費用引入模型,解釋了部分產業內貿易現象。
第三階段是豐富發展階段。主要理論模型有:20世紀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魯格曼(Krugman,P.)等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把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運用到產業內貿易領域;20世紀80年代初,布蘭德(Brander,J.)而和克魯格曼(Krugman,P.)為解釋標准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建立的差別模型。
H. 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國際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別是:
1、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貿易基礎版、貿易條件以及貿易利益的權分配等。
2、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策:匯率理論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等。
3、國際要素流動: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理論等。
(8)國際經濟學有哪些理論擴展閱讀:
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後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並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
I. 國際貿易的幾種主要理論是什麼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A.漢密爾頓(H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一種對某些產業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措施的理論,是國際貿易中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由於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因此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要素稟賦理論(Factor Endowent Theory),又稱要素比例說 (Essential Factor Proportion Theory),簡稱赫-俄原理(H-O Theory),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F.Heckscher,1879—1959年)和俄林(Beifil Goffhand Ohlin,1899—1979年)的學說。要素稟賦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要素稟賦說,是指除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之外,還包括要素價格均等化的
內部化理論又稱市場內部化理論,是西方跨國公司研究者為了建立跨國公司理論時提出和形成的理論觀點,是當前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理論內部化理論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系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該優勢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當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為了謀求整體利潤的最大化,傾向於將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在企業內部轉讓,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
J. 國際經濟學有哪些主要內容
《國際經濟學》內容精要:《國際經濟學》是論述國際經濟學理論的一本權威性著作。包括26章、9個附錄,主要內容如下:第1章,國際經濟學的研究。此章實際上是該書的引子,在此章中,作者對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發生的四大件事即美元浮動、美國的進口侵入與保護貿易主義、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勝利、管理跨國公司進行了探討,認為這些大事構成了該書的探討方法與內容,在此基礎上,對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區別作了分析。
第一編,國際貿易論。包括第2至第5章,提出了貿易是怎樣進行的。特別是第5章對關於不平衡發展、貿易條件惡化的加劇以及國際上的技術領先地位何時與何故更迭這個引起人們興趣的問題的論述作了改進。他指出:「如果一國的生產要素增長是由於擴大了出口貿易,那麼貿易與生產相比就會擴展,貿易條件可能會變得對該國不利。在貿易條件變壞的增長這一極端情況下,擴大出口的增長使貿易條件嚴重地下降,以致使這個國際的實際經濟境況惡化。」他還強調「技術領先國之可能衰落,是由於與技術領先地位無關的力量,或是由於最初的技術領先地位可能造成的,但並不是一定會造成的態度或機構方面的缺陷」。
第二編,貿易政策。包括第6至第12章,提出了什麼樣的貿易政策會帶來利益和給誰帶來利益。尤其是,第8章對出口補貼、抵消關稅、傾銷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等提出了新看法;第9章從范圍較廣的農業計劃的政治經濟學這一角度來分析歐洲共同體的共同農業政策;第11章對正在進行的南北對話中的一些問題採用了一種有條有理的新見解,第10章重點論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
第三編,外匯及國際收支調查過程。包括第13至17章,根據當時發生的一些世界大事與理論上取得的一些進展來闡述各國的貨幣匯率是這一篇的中心內容,其中第13章和第17章概述了目前公認的匯率升降原因的精髓。即「決定即期匯率的方式受到各種匯率制度的影響」、「關於匯率怎樣變動的任何解釋都集中在各國的貨幣供應量和貨幣需求上」、「匯率的短期變動主要取決於投資者對匯率的預期和他們對新聞的反應」。
第四編,開放經濟的宏觀政策。包括第18至22章,作者在第19章(固定匯率下的對內平衡與對外平衡)和第20章(變動匯率和對內平衡)兩章中採用一種新穎而簡潔的方式來考慮如何穩定一種開放的宏觀經濟這個主要經濟問題;在第22章(世界貿易的變動性)中闡明了國際貨幣從商品(黃金)本位演變到今日自由流動的境外歐洲貨幣這個變化過程。
第五編,生產要素的流動。由第23章至26章構成。作者在本編中改進了關於國際間生產要素移動的論述,使之適合新的要求。在第23章關於與國際間移民有利害關系的政策的論述中指出,移民接受國不僅通過一般的勞動力市場影響,而且通過公共預算影響成了一個凈獲益者,移民輸送國則在這兩方面都受到了損失,據此,徵收那種補償移民輸送國為其出境移居的所作出的各項公共投資的「人才外流」稅是言之成理的。
在九篇附錄中對正文中一些關鍵性理論和公式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