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觀經濟學對我們個人生活有什麼指導意義
你好,學習微觀經濟學可以幫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價為什麼這么高?飛機版票為什麼可以根據權預定時間打折?明星的報酬為什麼那麼高?許多非洲地區為什麼如此落後?人民幣為什麼會貶值?等等。
其次可以讓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尤其當你參加工作後,你的工資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資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參與掌管一個公司,你如何決定你公司的服務或產品的價格?等等。
所以微觀經濟學幫助你了解經濟世界的微觀層面,讓你深入到經濟發動機的內部仔細觀察內部運轉。
②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日常生活
用均衡原理來描述谷賤傷農
現代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分析方式也已經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過度到定量分析。初學《宏微觀經濟學》教程,密密麻麻的數學模型和推導讓我這樣的初學經濟學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經濟學來自生活,經濟學的原理滲透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每個角落,經濟學原理能夠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法則。比如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企業生產成本、盈利問題緊密相關。
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而「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這么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難以理解的現象,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
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系。需求價格彈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對企業來說是銷售量)變動率與其價格變動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的比值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即
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即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當價格上升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減少的百分數,或者當價格下降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數。當│Ed │<1時,稱需求是缺乏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當│Ed │>1時,稱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的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總收益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價格的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從而就引起了銷售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所以價格變動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是不同的,總收益的變動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則當該商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少。例如:某種商品的價格每公斤2元,銷售量為1000公斤,該種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為2.5。如果該商品降價至每公斤1.8元,總收益情況如何變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設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為X。
則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價格下降後銷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總收益情況: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價後商品的總收益增加了250元。這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情況相反。如香煙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因為上了癮的煙客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所以價格的高低對香煙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再如: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不僅如此,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彈性也小,也就是說,人們收入提高了並不因此而增加糧食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時期出現把糧食和農產品毀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於糧食這種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會減少總收益,所以資本家把這些農產品毀掉反而會減少損失。
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學習到更多類似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應用了的經濟學規律,並且我們可以應用這些規律解析其中的深層原因
③ 微觀經濟學的功能與作用是什麼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功能是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消費上以獲得最大滿足;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作用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
④ 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是什麼 舉生活中的例子並加以說明
微觀是個體經濟主體的行為分析,屬於個量分析,宏觀是整個經濟社會的行為分析,是總量分析的內容。兩者主要的分歧在於是否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微觀經濟描述的是在市場機則的自動調節下就能實現經濟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而宏觀則主張政府的積極干預以彌補市場自動調節的缺陷。你比如說企業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動進行價格、產量控制等行為決策均屬於微觀經濟的內容,而政府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的經濟目標所實施的戰略方針如採取貨幣政策以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消費、投資、出口需求就是宏觀的范疇。
⑤ 微觀經濟學作業題 下限3000字 什麼是市場經機制,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經濟中的作用
什麼是市場機制,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市場機制概述
市場機制就是市場運行的實現機制。它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指市場機制體內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及作用機理。市場機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市場機制是指在任何市場都存在並發生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具體市場機制是指各類市場上特定的並起獨特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場上的利率機制、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機制、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機制等。
市場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主體對利益的追求、市場供求的變化,調節經濟運行的機制,是市場經濟機體內的供求、競爭、價格等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其功能。
市場運行機制是市場經濟的總體功能,是經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驅動因素。工業革命的發動是建立在市場運行機制基礎之上的,或者說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生產力的成長過程是在市場運行機制的驅動下進行的。市場運行機制是經濟社會化乃至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市場機制的構成
市場機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市場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等構成。
價格機制是指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市場上某種商品市場價格的變動與市場上該商品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的運動。它通過市場價格信息來反映供求關系,並通過這種市場價格信息來調節生產和流通,從而達到資源配置。另外,價格機制還可以促進競爭和激勵,決定和調節收入分配等。
供求機制是指通過商品、勞務和各種社會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矛盾運動來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的一種機制。它通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在不平衡狀態時形成的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並通過價格、市場供給量和需求量等市場信號來調節社會生產和需求,最終實現供求之間的基本平衡。供求機制在競爭性市場和壟斷性市場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競爭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中,各個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為著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開競爭,由此形成的經濟內部的必然的聯系和影響。它通過價格競爭或非價格競爭,按照優勝劣汰的法則來調節市場運行。它能夠形成企業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促進生產,使消費者獲得更大的實惠。
風險機制是市場活動同企業盈利、虧損和破產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機制,在產權清晰的條件下,風險機制對經濟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
撇開市場的社會屬性,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製作為市場一種特有的自我調節方式,自市場產生以來,它始終存在並發生作用,只是由於市場性質的變更及各種外在制約因素的不同,其作用的范圍和程度在不同時期是有區別的。為了更准確和全面地理解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市場機制是市場三大基本要素互相結合、互相制約的一個循環運動過程。
(二)市場機制運轉循環的原動力只能是市場活動參與者的經濟利益。
(三)市場機制是一種開放型的受多因素影響和制約的一種社會經濟機制。
市場機制的優點
市場機制有以下幾個優點,
1,市場機制的反應比較的敏捷,市場機制的近乎無窮多的市場主體隨時都在關注著市場信息,所以市場的微妙變化容易被捕捉到
2,每一個主體根據自己獲得的信息進行自己的判斷,採取不同的策略,導致了市場策略的多元化特徵
市場機制的功能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功能,使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市場價格的形成功能。商品的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但商品價值要通過交換才能實現,要通過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轉化商品價格,最終形成一般價格水平。
2.資源配置的優化功能。市場機制以價格水平的變化,靈敏、高效地向市場中的各個主體提供信息,作為他們決策的依據,同時也為國家提供宏觀調控的基本參數。各市場主體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將不斷地重組和改變資源配置狀況,政府也將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動調整各項宏觀政策,從而影響生產要素在社會各部門和企業的投放比例,由此靈活地引導資源在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自由流動,使全社會的資源配置不斷地趨於優化,實現資源配置的效率。
3.供求關系的平衡功能。由於信息的不對稱等原因,個別商品的供給與需求、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總量上和結構上經常會發生不平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與價格相互作用,調節著供給和需求,推動經濟總量在動態中實現平衡。
4.提高效率的激勵功能。市場的競爭機制可以使商品生產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企業獲得超額的利潤,從而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又會使商品生產的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企業產生虧損,從而形成被淘汰的壓力。這種作用會使企業基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不斷採用新技術,加強管理,拓展市場,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產品結構。
5.經濟利益的實現功能。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都是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而經濟利益的實現,不僅取決於生產者本身的生產努力程度,還取決於市場狀況和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市場機制客觀上起著經濟利益的實現和調節功能。
6.經濟效益的評價功能。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經濟活動的效果如何,不取決於這些主體的主觀評價,而取決於他們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實現的程度。只有經過市場機制的檢驗、在市場上實現了的產品才被證明是為社會所承認的,才是有效益的。這樣,市場就成為社會各種經濟活動效益的客觀評價者。
但是,市場機制並不是萬能的。它所具有的功能的發揮是有條件的。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只有在那些可以用價格度量的領域內,市場機制才能充分有效的發揮作用。由於市場價格隨著供求狀況的變化進行波動,具有短期性和滯後性的特點,因此,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往往會造成企業視野的短期性和市場反應的滯後性。市場機制還存在盲目性的弊端。盲目性是相對於計劃性而言的,主要是指社會經濟不是按照某種預定的統一計劃協調發展,因而會發生經濟波動、資源浪費。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市場經濟中客觀存在的市場失效,引出了政府幹預經濟社會生活的「理由」,這就要求政府及其公共財政的介入,政府必須承擔起應盡的職責。在當今世界上,政府的職能可以概括為三項:政治職能、社會職能和經濟職能。
政府的政治職能是最基本的職能,它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防和公共安全。政府的政治職能往往在戰爭、內亂等特殊情況下才充分發揮作用。在和平時期,則主要是實行政治統治,保障社會安定和維護公共安全。目前,人們對政治職能的認識並沒有太多的分歧。
政府的社會職能則要復雜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此項職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各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和國情不同,使社會職能的內容有一定的差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政府的社會職能是指「由於國家的一般的共同需要而必須執行的職能,它一般包括屬於政府管轄的社會公共事務,如公共教育、消防、交通管制、醫療、社會保障、貧困救濟、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在這些基本方面,中外學者也能達成相近的共識。
政府的經濟職能,最早是包括在政府的社會職能之中的。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各國政府更多地干預經濟事務,經濟職能明顯擴大,遂逐漸從社會職能中分化出來而成為獨立職能。戰後以來,政府已從傳統觀念上的政府演變成為現代政府,後者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政府職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強化,特別是經濟職能的不斷強化,管理性和服務性職能也得以大大加強。但政府經濟職能應強化到何種程度,近二、三十年來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卻引起了頗多爭議,並最終導致近些年來新經濟自由主義思潮的復歸。此外,由於不同國家的經濟制度的性質不同,也導致對政府經濟職能的較多爭議。但是,對所有選擇了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在政府經濟職能的基本方面卻又有著較大的一致性,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有望對科學技術競爭起重要作用的是民營科技企業,盡管國民經濟的整體科技水平並不僅僅看科技企業。如果政府的政策得當,民營科技企業可能成為擺脫傳統模式的突破口,並進而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主力軍。近年來,我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很快。據統計,2001年,民營科技企業已經超過10萬家,比2000年增長17%,企業資產總數達到2.48萬億元,增長24%,長期職工總數為644萬人,增長15%;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01萬人,占職工總數的15%;全年技工貿收入1.84萬億元,增長26%;人均技工貿收入28萬元。同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快速增長。2001年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共有企業2.5萬家,比2000年增長了16.8%,技工貿總收入為1.19萬億元,增長29.5%;人均技工貿收入40萬元;出口總額226億美元;實現凈利潤644億元,實際上繳稅費640億元。: q1 f2 r$ Y! M/ X4 ` - x' a9 O8 W7 v:上面所列舉的數字是科技部政策法規計劃司根據各地科技管理部門對全國民營科技企業年報數據統計的,從數字上看民營科技企業已經占國民經濟很大的比例,不過這里的統計數據不同於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二者缺乏可比性,但是,民營科技企業有很大的發展當是不爭的事實。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民營科技企業還難以承擔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主渠道作用。「民營科技企業」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其中的「民營」不同於通常所謂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中的「民營」。實際上,民營科技企業中非公有製成分僅佔一個較小的比例。民營科技企業的優勢在於,資源配置由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技術決策由市場導向,經營機制適應市場需求。由於種種原因,民營科技企業的「民營」優勢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其中的關鍵還是市場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民營」的優勢,政府的定位十分重要。民營科技企業的作用是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不僅要有政策優惠,而且應該在發揮市場機制上下功夫。目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本上是「官辦」的,盡管有關政府努力轉變職能,市場機制仍不很完善。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放棄集「裁判員」、「運動員」和規則制訂者於一身的地位。民營科技企業與一般企業的區別在於更加註重發展科學技術,民營科技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區別在於更加強調應用科學技術,而在科學技術應用方面,更應發揮「民營」的優勢。盡管企業發展原創性技術很重要,取得專利權也很重要,但是,幾乎任何一個企業運用的技術都只有少數幾項或幾十項是自己創造發明的,絕大多數的技術是拿來應用的。世界銀行有一份報告提到創新的重要性,認為創新不一定需要新的科技作為基礎,所舉的例子中提到以技術創新著稱的日本索尼和韓國三星,索尼推出的「隨身聽」,三星推出的手機,都沒有重要的獨創技術,而是在應用技術上有創新。這些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產品,佔領市場的關鍵並不是因為科學技術水平比其他產品高很多,而是對於市場需求的研究和理解的水平高於其它同類企業,然後根據市場的需求創新運用技術加以實現。要發揮市場的作用,還必須重視企業家、經理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專家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視,尤其在科技發展方向、項目立項、評價、評獎等方面,從「領導說了算」轉變為「專家說了算」。對於「專家說了算」的做法,幾乎沒有任何質疑。但是,在科技應用方面,包括企業的科技開發,由科技專家主導決策的做法值得重新評估。英國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過一份競爭力研究報告,其中的一個結論是,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英國研究開發的應用效果較差,對經濟競爭力的影響較小。報告提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究開發立項往往由科技專家說了算,許多項目沒有市場應用前景,因為專家往往從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出發,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應該更加重視熟悉市場的經理們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擔任盟軍最高統帥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於1946年在一份題為《關於科學技術在二次大戰中的作用》的備忘錄中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是十分清楚的。武裝力量不能單獨贏得戰爭。科學家們和企業家們所貢獻的技術和武器使我們能夠以智取勝並壓倒敵人。他們對於軍隊需求的理解形成了最大程度的合作。這種整合模式必須轉換成和平時期的相應方式。」發展和應用科學技術當然要靠科學家和工程師,但對需求(戰時是軍隊的需求,和平時期則是市場的需求)有著正確理解的企業家和經理也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決策中的作用往往更大。
⑥ 微觀經濟學的作用
微觀來經濟學是研究社自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作用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
⑦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農產品增產了,社會供給量增加了,而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是基本穩定的,所以農產品價格就會下跌,造成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因為大部分農產品是生活必須品,其價格彈性很小,所以當農業豐收時,因為銷量是比較固定的,農民為了盡快賣出產品,回收現金,採用了降價措施實際上並不能提高銷量,所以反而收入減少得更厲害。所以經濟危機厲害的時候,外國的農場主寧可將產品銷毀,也不出售就是這個道理。農業生產最好保持一個穩定的水平,過高的增長率是有害的。
⑧ 微觀經濟學 生活中的日常消費品用途廣泛,為什麼價格卻低
微觀經濟學生活中的日常消息費用如何推廣我發為什麼價格卻低這個的話那其實就和經濟效益是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因為的話那就是他就是相當於是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那個經濟實力來的政治的變化。
⑨ 微觀經濟學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所作所為,全都與經濟活動有關,不得不承認,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對現實中的一些涉及經濟現象的問題不甚了解。
從利潤最大化原理淺析身邊的現象
當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漲價或者是降價,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為需求與供給大小關系的問題。現在就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了。
在我的家鄉煙台,依賴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水果種植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幾年前在我的家鄉還是會看到大片大片蘋果樹林,但是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幾年後在它們長得還很茂盛的時候有的卻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為蘋果價格下降,果農賠錢,不得不另謀出路,這種見解是比較淺顯的,現嘗試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加以解釋之,即利潤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場機制原理。
像是蘋果這一類的農產品的供給市場屬於競爭性市場,果農們是在MC=MR=P的時候在短期達到利潤最大化的,剛開始的蘋果價格為P1,超過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農得到了經濟利潤,於是被利潤驅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蘋果,而且種的數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場上蘋果的供給越來越多,使得由市場需求和供給決定的蘋果價格趨於下降,價格降到了P2,位於平均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之間(P2—AC2)*Q2<0。
但這時果農們還是會繼續種植,因為總收益大於總可變成本,只有這樣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會成為沉澱成本,這樣的決策對於果農們來說才是理性的,供給量繼續增加,價格繼續下降,當降到P3時,果農們就會放棄種植了,因為(P3—AC3)*Q3<(P3—AVC)*Q3<0,果農們已無利可尋,如果還不停止種植,則全部收益連可變成本都無法收回,更談不上對不變成本的彌補了。
而事實上,只要果農停止種植,就會將可變成本將為0,顯然,此時不種植要比種植強,便會出現果樹被砍,數量減少。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
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
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
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