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如何才能減少環境污染
這個還不簡單:提高污染的顯性成本不就成了。不管誰污染就讓誰破產,你說誰還去污染啊!!
Ⅱ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為什麼環境污染通常要政府治理
治理環境污染是屬於公共福利,有所謂的外部經濟效應,即A公司負責處內理污染,本身並不產生容效益,但排放污染的BCDEF公司獲得更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只要處理污染這個環節本身不產生效益,就不會有公司會主動去做,除非有政府補貼。近年空吃補貼的事件一直曝光,那政府只能自己承攬。
Ⅲ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本質是什麽以及你認為的解決之道.
環境污染是全社會的問題,從現象上看,我國的環境污染很嚴重,但從專比較上看,我國在屬經濟發展階段相比較西方或發達國家仍處於控制狀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人們都承認中國較發達國家仍落後兩個技術時代,也就是落後人家40-50年,反觀50年前,中國在貧窮的時代,工業污染及其微小,根本談不到防治。而在西方國家,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就開始向自然界大量排放污染物,那個時期是沒有人提出「治理、控制」污染的,當他們經濟佔有主導地位時,西方人開始指責發展中國家的污染問題,這是不合理的。吃包子的故事是眾所周知,一個人吃了9個包子沒感覺到飽,當吃到第十個時感覺飽了,於是他說應該吃這第十個包子。其實,對於環境而言,我們發展中國家就是這第十個包子。
Ⅳ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為什麼環境污染通常要政府治理
因為,國家政策中沒有健全的環境保護機制。企業移交管理是企業的沉重負擔。專回業的環保運營公答司的效率也很低。此外,環境污染是社會問題。如果政府不站出來領導,很難做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境污染治理是政府的職能,因為中國仍在先走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如果在治理過程中是污染,則必須由污染生產者為企業付費,而僅關注眼前利益。無法執政後,他不得不移交給政府進行執政,政府將懲罰企業環境問題的方方面面,而這個問題不能由行業本身解決。環境保護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
(4)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為何要治理污染擴展閱讀:
環保政策強調,在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中,促進環保產業結構的優化,增加環保產品的技術含量;制定措施,促進環保產業社會化,環保產業經營市場化和產品標准化。在環境國際合作政策方面,中國歷來高度重視環境國際合作與交流,強調在認真做好自身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國際環境事務。
與新的夥伴關系共同促進區域和全球環境合作,加快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進程;堅持環境國際合作應尊重國家主權,在處理環境問題時應考慮到各國的實際實際利益和世界的長遠利益。
Ⅳ 1、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闡述影響犯罪的因素 2、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國的環境污染及其管制方法。
經濟學的東西好多年前學過的了,記不清楚了,簡單給分析一下吧。
1、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們進行行為的原因是收益大於成本,經濟學的假設是人都是自私且理智的,是具備趨利避害的行為的。之所以會產生犯罪,就是因為人們覺得犯罪的行為所產生的收益大於犯罪行為所可能付出的成本,或者說是人們覺得犯罪行為產生收益大於犯罪行為的風險以及因為此種風險付出的代價,所以就會實施違法法律的行為,視為犯罪。
2、微觀經濟學最基本的觀點是供給和需求,宏觀經濟學我記不清楚了,暫時假設是調控吧。中國的環境污染及管制方法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之所以產生污染,是因為市場對於環境污染企業的產品有需求,要控制污染問題,就要減少污染企業生產產品的市場需求,努力開發替代產品,這樣需求小了,供給自然就低了,污染企業減少了,污染自然就得到治理了。從宏觀經濟學角度講,環境污染是政府在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的平衡點時所產生的偏差,政府應當加大調控力度,一方面從經濟上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加大環境污染的處罰力度。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優化的和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3、所謂強拆事件無非是不同經濟體間經濟利益的沖突,解決辦法無非是提高強拆的成本,降低強拆的需求。這個需要根據具體案例來分析了。
以上均為純手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Ⅵ 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治理環境污染小論文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Ⅶ 試從氣候,經濟,環境保護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水工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經濟學與生活》形成性考核
1.
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男女比例為
116
:
100
,遠高於自然選擇的結果。試從經濟學角度
分析當前中國「重男輕女」現象的產生,以及你認為的治理措施?
當前的這個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傳統思想觀念問題,數千年的觀念習慣不是幾十年就可
以改變的。當然究其根源也是經濟問題,不過是幾千年前的經濟問題。從不同民族的女性地位
來看,農耕民族的婦女地位相對較低,而游牧,商業民族的婦女地位相對較高。其原因是不同
性別在不同經濟模式下的不同經濟地位不同造成的,因為在農業活動中,婦女作用較小,而在
牧商活動中作用相對較高。而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是屬於標準的農耕民族,所以從進入農耕時
代開始,男性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就開始明顯高於婦女,隨之的社會地位就開始逐步提高,並
隨著農耕文明的延續,而日益增強。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中國老一輩人們生活都比較貧窮,父
母都希望生下的孩子能夠盡量多的為家裡分擔壓力,創造食物。男孩子自然在這方面比較有優
勢,因此男孩子得到重視。
但是,光從經濟學的角度,是無法解釋為什麼中國男多女少的。因為縱然中國的父母更
喜歡男孩子,但是他們是無法決定這個結果的。因此,生下來的男女比例必然是很接近的。但
是為什麼造成難多女少呢?顯然是由於女孩子死亡多於男孩子。在自然條件下,女人的平均壽
命要比男人長,因此,這種女孩子死亡多於男孩子,不可能是自然條件造成的。必然是人為因
素造成!經濟因素是誘因,思想才是根本。作為父母,當然希望擁有在農業經濟活動中能發揮
更多作用的男性後代,所以這種觀念在數千年的農耕時代中不斷傳遞,不斷強化。雖然現在中
國的主體經濟發展,已經達到工業化初期的水平,但是數千年傳承的觀念,不是幾十年就可以
消除的,並且幾乎是不可能徹底根除的。這種觀念只可能隨著經濟模式的發展中,男女在經濟
活動中的實際經濟作用的改變,而逐步被改變。
換句話說,男女在經濟活動中的實際經濟作用可以認為是其本質價值,而父母在生育過程
中的選擇,是追求價值較高後代的過程。而「重男輕女」的觀念就是在男性實際經濟作用長期
普遍高於女性的環境下,形成的定勢思維。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觀念的做法只是能隨著經濟發
展過程中,男女實際經濟作用的改變,而輔助性的通過宣傳手段,適當加速生育選擇過程向實
際經濟經濟作用回歸。而任何強行加速拉動手段,必然會引起更加劇烈的波動反彈。
2
、
「摩的」在許多城市都很普遍,但「摩的」會帶來許多危害,現在許多大城市都實行了「禁
摩」政策,「摩的」應當被禁止嗎?
1
、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男女比例為
116
:
100
,遠
高於自然選擇的結果。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當前中國「重男輕女」現象的產生,以及你認為的
治理措施?
所謂「摩的」就是營運摩托車,因其方便快捷、收費低廉而在中國的廣大城鄉大行其道。
但是,
「摩的」安全性一直受到有關部門的質疑,認為正是大街小巷穿梭的摩托車嚴重影響了
交通安全,因此,許多的大中城市早就禁止「摩的」營運
.
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禁摩」的收益是什麼?「禁摩」的成本是多少?收益大於成
本還是小於成本?
「禁摩」什麼收益?有人說可以起到環保的作用,因為摩托車的尾氣排放是城市空氣污染
的罪魁禍首。這種說話顯然是張冠李戴,人們不乘摩托車就必定要多乘計程車,而計程車的尾
氣排放量肯定是要超過摩托車的。還有人說,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因為減少了摩托車的亂
行亂停亂放。這種說話有兩個方面經不起推敲,一是減少了「摩的」並不等於減少了「三亂」
,
;
二是在這種說法里,實際上是暗含了一種鼓勵大家都乘坐計程車的意思,並且認為計程車比摩
托車更能提升城市的品味,我們為了美觀就可以取締一種相對落後的交通工具。
其次看成本。第一項成本就是使大批的「摩的」從業人員下崗。第二項成本就是可能導致
1
社會治安形勢的惡化。第三項成本是減少了人們出行的方便。第四項成本就是導致社會更加不
公。第五項是「禁摩」行為本身的成本。為了「禁摩」
,除了交警部門要增加警力增加開支外,
不定期的檢查還給出行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第六項增加了反腐敗的成本。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禁摩」政策成本是遠大於收益的!按道理這種政策是不
應該出台的,那麼它又為什麼在全國各地都能順利實施呢?其中的經濟學原因就是實施部門的
收益遠大於成本。這項政策一般都是由各地的交警部門提出來的,降低了交通事故率就是交警
部門的成績,推行「禁摩」而獲得的罰款也是他們的額外收入,從其一個部門來看,收益遠大
於成本,因此其推行的積極性源源不絕。
面對這種現象,政府應該進行反思,因為降低交通事故率並不是政府唯一的目標,提高就
業率、促進社會公平、減少治安和腐敗案件的發生,也都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像這種使一個部
門得利,卻使全社會的福利受損政策還是不出台為好!當然,由於行政決策成本的分散和危害
顯現的滯後,往往使得決策人不能撥開迷霧看清真相,所以,行政官員還是要多懂一點經濟學
為好,再在決策之前做一番成本收益分析也許就能克服其中的許多盲目性!
3
、近幾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的困難,在部分地區,尤其是農村又出現的新的一輪「讀書
無用論」,試分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以及政府應採取哪些措施。
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持續向好,
另一方面就業形勢每況愈下。
2006
年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增長
10.3%
,比原先公布的初步核算數據提高了
0.1
個百分點,城鄉
居民收入增幅均超過
10%
。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消息不時見諸報端。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與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有關。現在我們的經
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製造業一枝獨秀。也就是說,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我們的比較優
勢主要是在製造業這一塊,
而為製造業服務、
或為生產服務的現代服務業更多的是分布在境外,
由此導致一種畸形情況:民工短缺,大學生富裕。但後者的「富裕」其實又是相對的,是結構
性的。因為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的知識分子遠沒有達到「過剩」水平,大學生的比重,遠遠
低於經濟發展水平所要求的數量。據統計,中國大學生人口僅占總人口的
5%
左右。一個發展中
國家,在大學生比重占整個人口比重不高的情況下卻出現就業困難,這是很奇怪的發展現象。
追根溯源,
可能還是要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同時,我們的教育制度在設計上面是存在一些弊病的。上世紀
50
年代以來,大學的專業
設置往往是以所有的教育存量為基礎,而大學在變動性、流動性,及與國際接軌等方面,比較
滯後,對於市場需求反應不太靈敏。近幾年,一些院校過分追求所謂的大學生「毛入學率」,
擴招現象明顯,相對來說就犧牲了教學質量,結果導致學校教學資源的供應結構與迅速發展變
化了的市場結構在銜接上出現了很多問題,間接上也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6
、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本質是什麼?以及你認為的解決之道。
2
環境是一種公共資源,所以環境污染這種行為的本質具有外部性。這種外部性在生活中很
常見,比如放高分貝的音樂會吵著鄰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廠的污染會直接使周圍的居民受苦
及折壽,二手煙會在小范圍內造成類似傷害。污染所造成的後果最終要公眾承擔,污染者卻得
到很小的懲罰,甚至基本不用受到懲罰。這種狀況造成的結果就是受益者將這些額外的成本讓
公眾分攤了。比如,城市小區中堆積著大量的較難處理的垃圾,當缺乏物業管理時,就會出現
垃圾成堆的現象。
從社區小處可看到社會大處,
責任不明確,
權利和義務就無法實現良性互動。
政府要組織多部門進行綜合整治。綜合整治是指城市的各個部門聯合起來,通過綜合的方
案策略,來實現城市整體功能的最大發揮,保護城市環境,較好的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整治之
間的關系。此外,政府部門還需要在環境管理機制上,進行必要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污染防治
系統,並對改善環境提供足夠的資金,更新污染檢查所需的技術設備,加大環境管理力度。
做好城市環境保護發展的規劃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不僅需要考慮城市的經濟發
展,提高財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將城市看成一個我們生活其中的生態系統,從生態學的角度規
劃城市,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城市環境的承載能力,維護城市這個生態系統的動態
平衡,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政府在城市環境的管理中起到主導的作用,首先,需要協調各個行業的關系,組織所有行
業為防治環境污染出一份力量,其次,政府需要支持環衛產業的發展。為了有效的防治污染問
題。
此外,
需要調動其它政府部門環保工作的積極性。
出台政策吸引綠色環保行業在當地落戶,
不僅解決污染問題,還可以解決就業問題。
提高城市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可以從根本上防止環境污染,保護城市環境,需要每個市民
的努力與支持。
8
、試說明你上大學的成本與可能的收益,現在看來你當初的決策是否明智?
經濟學就是講成本和收益問題,而讀大學也不例外,而對於農民而言,讀大學的收益率
遠不如讀小學和初中,高中次之,大學最低,因為讀了初中,你可以識字、寫信、會算術,可
以去城裡打工,而且生活上不會有什麼問題,而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高考,所以讀高中沒有任
何額外的收益,而大學呢,讀大學的成本更高,畢業後也不見得有工作,所以農民的家庭並不
願意供孩子讀大學,因為對於農民的家庭而言,讀大學屬於成本更高、收益更小、風險更大、
回收期限更長的投資類型。因此,我想到了很多大學里成本和收益的關系。
第一,關於收益,為什麼與農民相比,城市的家庭更願意負擔孩子讀大學?或許因為
與農民相比,城鎮家庭的收入更高,讀大學的成本相對於家庭而言,更容易負擔;或許因為收
益更大,因為家庭優越的學生可能更容易在就業市場找到工作;或許是因為,對於城鎮家庭,
大學的收益比高中要高,因為在城鎮,大學畢業生顯然要比高中生好找工作。
第二,如何認識讀大學的成本。如果問大家,讀大學的成本是什麼?很多同學都說,學
費、生活費、住宿費、書本費。其實生活費和住宿費不應該算是成本,這些費用與你不上大學
時在這方面的支出的差才是成本,甚至你不讀大學花費的可能更多,如果這樣的話,讀大學為
3
你在這方面節約了成本,實際上,你讀大學最大的成本是機會成本,就是如果你不讀大學所帶
來的收益。
第三,如何認識讀大學的收益。說到這里,我忽然覺著可能有的同學之所以在大學里不
努力是因為他們是這樣認為的,可能在他們看來讀大學的收益是既定的,因為你看,一個大學
就業市場上的工資水平並不取決於你個人的努力,這取決於專業的受歡迎程度、學校的知名度
以及整個社會的經濟形勢。所以在收益既定的情況下,盡量減少支出是比較明智的決定,也就
是不再追加投資了,能睡就睡會,能玩就玩會,反正不能學習。事實是這樣嗎?我覺著,如果
就業市場的工資水平算是對大學產品的平均價格水平的體現,
那麼對於個人而言,
你學得越好,
可能代表你產品的質量越高,人們願意為高質量的單位產品付出更高的價格,也就是奢侈品可
能比低值易耗品有更高的收益率,所以在大學里繼續追加投資是應該的;另一方面,你學的越
多,可能代表你單位產品的成本更低,因為你固定資產(學費及機會成本)的投入是一定的,
反映到收益上,也許意味著更多的收益或者更高的競爭性。
所以,
不管為什麼你做出了上大學這樣一個投資行為,
你都要繼續追加投資,
唯有這樣,
你才能有可能收回成本。補充一句,何帆開玩笑說,所有人學習和所有人都不學習的結果是一
樣的,對於一個達成默契的群體而言,都不學習是最佳的方案,但是事實上我們不可能達成這
樣的默契,所以我們只有繼續追加投資。
9
、每年春運期間,鐵路與公路運輸都會漲價,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上述現象。
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系而不是商品的成本決定的。如果供求狀況不改變,無論票
價是高是低,乘客必須支付的「總成本」是不變的。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乘客要麼就花上幾
天時間擠在那裡排隊買票,
要麼動用社會關系通過熟人買票,
要麼多花點錢從黃牛黨手裡買票,
這些「額外」的成本加起來才是乘客真正支付的「總成本」
。黃牛黨之所以有利可圖,就是因
為車票價格低於實際「成本」
,有人願意花高於面值的價格來買。票價越低,黃牛黨的獲利空
間越大,活動就越猖獗。他們賺的是本該由鐵路部門賺的錢,這也可視為國有資產流失的一種
形式。
鐵路部門將春運調價獲得的收入投入到發展鐵路建設中來,
有助於緩解運力緊張的局面,
市場經濟正是利用價格杠桿來分配社會資源的。
既然乘客支付的「總成本」實際不變,我們就會發現,保衛消費者權益的說法雖然聽起來很
能打動人心,但是未必符合實際情況。春運期間乘火車不但票價上漲,服務還比平常更差,看
起來是鐵路部門侵犯了消費者利益,
實際上是因為供需關系發生了變化,
一塊蛋糕分得人多了,
每個人所得份額自然減少。
10
、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許多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各種礦產品等),隨著人口的增加,對
這些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會越來越多,這些不可再生資源能否被用完?又為何許多可再生資
源,如動植物會絕跡?卻又是否有過貓、狗、牛的滅絕問題?如果沒有,為什麼?
20
世紀的美國經濟學家霍特林已經在
1931
年發表的論文《不可再生性資源的經濟學》中
分析了這一問題。他把不可再生性資源價格的上升率稱為這種資源存量的利率,這種利率會隨
其他資產的利率(收益率)上升而同比例上升。這被稱為霍特林原理。這一原理證明了使不可.
採納.
Ⅷ 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治理環境污染
以經濟手段治理環境污染的思路與方法。經濟手段治理環境污染的思路是政府從影響成本效益入手,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選擇,以便最終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也就是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能利用經濟因素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以鼓勵人們保護環境。這種機制的設計既可以是從政府權威的角度出發,也可以是單純從市場機制的角度出發,或兼而有之。但不管採取什麼手段,這種機制的設計都應該具有效率性、
公平性和持續性。其主要方法是國家採用財政直接投資、財政補貼、押金返還制度、排污權交易、稅收和收費等手段,使企事業單位、公民排污等管理和收費規范化、制度化,引導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積極繳納排污費,真正落實「誰污染、誰付費」「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總體上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的公共性和環境影響的外部性,成為環境問題的兩個基本特徵。外部性理論是解釋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問題成因的基礎理論。最大限度地減弱以致消除外部經濟的影響,被視為生態環境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外部性分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當人們的經濟行為有一部分利益不能歸自己享受,那部分利益就稱為外部經濟。
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
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皆產生一些沒有辦法收歸己有的利益,也就形成了外部經濟。
當有自己不需負擔的成本發生時,那種成本則稱為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也就形成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Ⅸ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相關書目推薦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參考文獻
紀小衛 城市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中華環保聯合會 2008中國環境保護年度報告
魯傳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郭遠凱、李傳裕 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及經濟分析
Ⅹ 我國出現環境污染的原因是什麼(經濟學角度)
環境污染是全社會的問題,從現象上看,我國的環境污染很嚴重,但從比較上看,我國在經濟發展階段相比較西方或發達國家仍處於控制狀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人們都承認中國較發達國家仍落後兩個技術時代,也就是落後人家40-50年,反觀50年前,中國在貧窮的時代,工業污染及其微小,根本談不到防治。而在西方國家,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就開始向自然界大量排放污染物,那個時期是沒有人提出「治理、控制」污染的,當他們經濟佔有主導地位時,西方人開始指責發展中國家的污染問題,這是不合理的。吃包子的故事是眾所周知,一個人吃了9個包子沒感覺到飽,當吃到第十個時感覺飽了,於是他說應該吃這第十個包子。其實,對於環境而言,我們發展中國家就是這第十個包子。
而現在,發達國家為了控制整個世界的經濟,他們開始用「環境污染」的手段來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從表面上看,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但是他們要承擔的是「9個包子」的責任。
環境污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對於任何人而言,只是大與小的問題,美國人的能源消耗是中國的兩倍,人口數是中國的5分之1。
我國出現環境污染的原因就是,我們仍舊處於發展階段,社會經濟還很薄弱,還不能完全控制污染,,但是,我國政府正在積極努力的從「擴散稀釋、環境保護、末端治理向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味的迎合西方的「觀點」,我們的經濟就會更加落後於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