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定理具體內容是什麼
就是美國一天能生產1萬台電腦、或者8萬輛自行車,中國一天能生產6000台電腦、專或者6萬輛自行車。 那麼無論屬是電腦還是自行車,美國都有絕對的優勢。而一個國家既需要電腦又需要自行車。 如果美國又生產電腦又生產自行車,他每生產2萬輛自行車就得少生產2500台電腦。而中國每生產2萬輛自行車才少生產2000台電腦。因此中國自行車有比較優勢(盡管其絕對量上是劣勢) 這樣美國就可以只生產電腦、中國就只生產自行車,然後美國用2200台電腦換中國2萬輛自行車,兩國都得到了好處。 比較優勢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會產生國際貿易,說明貿易對兩國都有好處。
⑵ 新貿易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的異同
新貿易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而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的是產業間版貿易;新貿易理論的權假設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而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完全競爭市場;比較優勢理論都是從供給角度進行研究,新貿易理論還從需求角度進行了說明;新貿易理論強調差異產品在國際貿易產生中的作用,比較優勢理論假設所有產品都是同質的;新貿易理論引入規模經濟,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規模報酬不變。
⑶ 新結構主義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有哪些它與之前的理論有何不同之處
新結構主義經濟學在結構經濟學的範式框架中提出結構經濟學的新的基回礎理論,包括新的結構答經濟學概念、范疇與新的結構經濟學原理。新結構經濟學是用時間、空間、層次統一的五維空間結構方法解釋經濟現象、認識經濟結構、把握經濟規律、揭示經濟本質的經濟學。
在新結構經濟學看來,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結構是基本的經濟結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⑷ 新結構經濟學怎麼樣
才雲鵬 當年韓偉養雞成了千萬富翁,很多大連人也開始養雞,但在那個瘋狂的階段,新的韓偉並沒有出現。個中原因就在於,他們不具備韓偉的養雞技術、資本積累和敏銳的市場開拓眼光。比較優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個比喻非常粗糙。在《新結構經濟學》中,林毅夫將比較優勢的極端重要性及具體操作指向闡述得淋漓盡致,並力圖成為指導貧困國家振興的先驗性的措施文本。 從亞當61斯密開始,二百多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破解經濟增長這個世紀難題,但舊有的結構經濟學對如下問題已經無力解釋:為何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絞盡腦汁、筋疲力盡之後依然家徒四壁,盡管他們學發達國家學得像模像樣。那麼,為什麼這樣的照貓畫虎處處碰壁?在林毅夫的筆下,這樣的東施效顰,恰恰是南轅北轍,它將進一步摧毀該國的資源稟賦,使其原本具備的比較優勢喪失殆盡。正是其影響深遠的可怕性,敦促林毅夫將祛貧解困當成自己經濟學研究的首要任務,而美國的次貸危機和歐元區債務問題,並沒有在根源上動搖他的執著。 中國在幾十年間連續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說明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其間是有明確路徑可循的。但為什麼至今仍有許多國家處於貧困狀態?如果這條路真的存在,它的源頭在哪裡?《新結構經濟學》的寫作目的就是為了解開這個最讓經濟學家惹火的謎題。這是林毅夫在世行出任首席經濟學家四年的研究成果,不僅對發展中國家有巨大裨益,對中等收入國家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樣具有教科書般的指導性。 舊結構經濟學的捉襟見肘,新古典經濟學的廣受質疑,說明經濟學理論從來就不是一錘定音的東西。鑒於眾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現在,已經到了重新審視發展經濟學的現狀、從過去的經驗和知識中學習、提供新的思想和框架的時候了。而對新結構經濟學的實施前景,林毅夫給了一個樂觀而鮮明的藍圖,「只要政府根據本國的比較優勢採取正確的政策體系促進該國私人部門的發展,並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那麼,「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包括那些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國家,都能以8%或更高的增長率持續增長數十年,顯著地減少貧困,並在一兩代人的時間內成為中等甚至高收入國家。」這本書,就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其發展潛力的計劃指導書。 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一國稟賦結構升級的最佳方法,是在任一特定時刻,根據它當時給定的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它的產業。」毋庸置疑,林毅夫提出的「雁陣模式」和「領頭龍模式」,將給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以充滿誘惑的機會。但,如果沒有結構轉變,持續的經濟增長將不可能實現。現在,所有仍處於貧困中的國家,都是因未能實現結構轉變而導致。 新結構經濟學是實證的。無論是六、七十年代成功上位的日本、韓國及台灣、香港,還是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的中國、模里西斯和智利,都從正面對此學說給予了充分的驗證。而韓國曾經走過的彎路及印度當年學蘇聯招致的沉淪,從另一方向描述了新結構經濟學獨具慧眼的科學性。 與書名略有巧合的是,林毅夫在本書中將自己和他人的辯論文章一起呈上來,在表現形式上推進了「新結構」學說。而敢於將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的批評聲音放在本書中,既是亮點,更是通過這種辯論,展示作者不怕推敲、歡迎拍磚的現代學者風范。僅此一點,已足堪一贊。 新結構經濟學到底新在何處?雖然全書充滿了學術名詞和曲線圖表,但若想讀懂這本書其實也不難,只要您符合以下兩條的任一即可: 一,您的IQ超過120; 二,您多讀幾遍。
⑸ 求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區別與聯系。拜託各位大神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中提出,是用國與國之間生產同一產品相對勞動生產率優勢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理論。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范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貿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⑹ 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區別與聯系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中提出,是用國與國之間生產同一產品相對勞動生產率優勢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理論。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范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貿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⑺ 經濟學里的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有何區別
1、假定條件不同
絕對優勢: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
比較優勢: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2、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
絕對優勢: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
比較優勢: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3、適用范圍不同
絕對優勢: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
比較優勢: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貿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4、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簡單的說,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絕對優勢是用客觀絕對成本來比較,而比較優勢是用相對成本或機會成本來比較。
⑻ 什麼是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對於處於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
一般而言,中國現階段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短缺,應該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型的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但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可能成千上萬,每個地方的資源不可能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所有產品都生產出來,這就必須做出選擇.
具體的選擇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選擇當地有傳統的產業.舉幾個例子:揚州有個杭集鎮,是全國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鎮牙刷廠不開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給.這個鎮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生產牙刷,有歷史傳統.南昌有一個文港鎮,是全國的鐵筆之都,國內生產的70%的鐵筆都出自哪個地方,文港這個地方也是從宋朝開始生產筆了,所以也有歷史傳統.
二是當地有國有企業.上世紀50年代,國有企業在很多產業不具備比較優勢,當時我國一窮二白.改革開放26年,我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速度9.4%,經濟規模提高了10.3倍,現在,資本擁有量、技術擁有量和上世紀50年代已經改善非常多,許多原來不具備比較優勢、需要政府保護補貼才能生存下來的企業,現在其實可以煥發活力了.以重慶為例,重慶原來是老工業基地,現在則是全世界的摩托車生產之都,全國摩托車每年生產一千多萬輛,重慶要生產400多萬輛.這是因為,過去的重工業基地,為此打下了許多裝備業的基礎,當地有國有企業形成的產業群聚,現在已經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
三是當地要有獨特的資源.寧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乾,都是當地的獨特資源.
四是當地已有產業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說義烏,原是農區,基本上沒有工業,但現在義烏有很多工業,如織襪業、文具業等,因為義烏有市場,從銷售可以延伸到生產,生產的產品用於勞動力密集、技術相對比較傳統型的產品,符合比較優勢,又同市場經驗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