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所謂的經濟類專業,會計算么
3 經濟管理類 經濟管理、涉外經濟管理、國民經濟計劃學、經濟信息與科技回情報、經濟學、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答理、國民經濟管理學、科技經濟與決策管理、世界經濟學、企業管理、數量經濟學、投資經濟管理、經濟信息管理、經貿管理、國有資產管理、市場管理、工業企業營銷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人口經濟學、國際經濟、國防經濟、城市經濟管理、經營管理與外貿、經營管理、環境經濟、國際投資管理、國際企業管理 4 商務貿易類 商貿管理、商務管理、市場信息管理、電子商務、國際經濟合作、貿易經濟、商品學、市場營銷、商品檢驗與營銷、商品監測與經營、工商貿易、國際市場營銷、營銷與電子商務、電子商務與報關、國際電子商務、電子商務與會計、商務管理與電子商務、外貿、國際物流與貿易、經濟貿易、商品經濟與貿易、物流、勞動經濟與貿易、國際經濟貿易、經濟管理與貿易、國際貿易與金融、對外關系與經濟貿易 我查了這些資料,但是不知道我的會計是否算經濟類專業,有官方解釋么?謝謝!!
❷ 什麼是經濟學經濟學的作用是什麼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經濟學培養的是一種思維,一種態度。它讓人能夠從更高的層次去審視各類經濟現象,從本質上去分析人與人,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經濟交往活動,從根本上去理解企業利潤的產生與經營模式。
1、經濟學對政治生活的作用
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法律等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等,歸根結柢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都是為維護經濟基礎而服務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及法律等,是根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是以維護整個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財產和經濟利益而服務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及法律等,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就是以維護人民的整體利益,維護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和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而服務的。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使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經濟學和研究國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學、法學等緊密聯系起來。經濟學要聯系國家制度、法律等上層建築來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政治學、法學等要聯系所要維護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來研究各種國家制度、各種法律等。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也同樣適用於經濟學與以其他的社會上層建築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學科之間。
2、經濟學對日常生活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是顯得抽象,是將與我們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經濟現象以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經濟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分析投資股票、買房前斟算性價比、商場打折促銷活動等。但是,大部分人還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股市跌漲,房價會有高有低,商場又為什麼要打折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經濟學對我們日常生活的作用:用經濟學的角度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更科學的權衡利弊,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
❸ 請問什麼是經濟學
怎麼說呢,我是個經濟學業余愛好者,以前認為經濟學很高端的樣子,但是現在覺得專就是一個貼近生活屬化的東西。所謂經濟學,古曰:經世濟民。這一點是中國人認為經濟學是讓社會和人們讓好生活和發展的學問。具體而言,是利用各種社會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知識資源、人力資源)等創造出最大好處和用處的學問,即資源優化配置(資源放在哪裡有最大價值就在哪裡用)。它有三對關系:供給——需求,賣家——買家,人——資源。學習經濟學就是學習這三對關系的細節問題,其中,供給和需求是核心,西方有經濟學家說,只要搞懂了經濟學上的兩個詞,就弄懂了經濟學:供給和需求。當然這裡面經濟學有一些古典的分類和現代專業化分類:古典分類有實證經濟學、規范經濟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現代專業化分類有:發展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社會經濟學。。。。
這是我兩年來自學經濟學的一點小認識吧,自我認為經濟學是一門有意思的學科,呵呵
❹ 經濟學是什麼意思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4)所謂經濟學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學是中國人根據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對稱邏輯思維方式創立的具有高度原創性的新的經濟學範式,在理論基礎、體系結構、實踐功能方面同現有的西方經濟學流派有本質的不同;既反映人類一般經濟規律、又反映中國經濟特殊規律,能有效解釋中國經濟現象、指導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中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理論基礎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學應是西方經濟學合乎邏輯的發展,是對後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國經濟學代替西方經濟學成為人類經濟學的主流,是通過空間交替展示時間之矢的人類經濟思想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中國經濟學是東方經濟學的代表,也是東方經濟學的典型形態。
中國經濟學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對稱、非線性、復雜系統論是中國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中國經濟學範式就是對稱經濟學範式。
改革開放以前在中國推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改革開放以後在中國流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等都不是中國經濟學;僅僅提出建構中國經濟學的設想,而沒有形成中國經濟學範式和體現中國經濟學範式的經濟學體系,也不是中國經濟學。
❺ 經濟學是什麼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是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奠基,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眾多專業方向,並應用於各垂直領域,指導人類財富積累與創造。
定義
一、經濟學的定義一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也就是說,經濟學是有系統地探索財富的轉化和傳遞規律的一門學科,財富的轉化和傳遞就是指財富的創造,財富的消費,財富的傳遞等過程;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經濟規律。新定義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
二、經濟學的定義二
經濟學是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對稱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的終結,科學經濟學的開始。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各個階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經濟學。由於政治經濟學不可能以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對象(雖然有的政治經濟學也標榜自己以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對象),所以政治經濟學作為範式是前經濟學。對稱關系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也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經濟學,是用對稱的方法嘎嘎嘎,五度空間的方法,系統論的方法,對人類經濟活動中的各個因素與結構及其相互關系作邏輯的、歷史的、現實的分析,從中揭示人類經濟活動的一般規律的經濟學。只有以對稱哲學為哲學基礎、以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對稱關系為自己的對象、出發點和建構體系的基本原則的對稱經濟學才是科學的經濟學。
經濟學的最新發展
一、能力創造財富,財富體現能力
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需要各種形式的財富。例如:維持人們的生活需要衣服、食品、房屋、車輛等財富。衣服具有遮蔽身體、御防寒冷的能力;食品具有提供熱量,解除飢餓的能力;房屋在空間上能與外界有一定程度的隔離,具有提供居住休息,提供活動場所的能力;生產需要電燈、煤、電動機等財富,電燈、煤具有發光發熱的能力,煤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具有提供熔化鐵礦石的能力,電動機轉動具有使機器運動的能力。可見,凡是具有某種形式能力的物質,統統稱為財富。這是人們對財富地高級認識。新定義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物質的存滅是不取決於人的意識,但是能被人的意識所感知。財富是客觀存在的,能力則是變化式發展的。新時代、新視角、新觀念。幾乎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認為:「我能利用的就是財富。」因此,財富蘊藏著人們需要的某種能力,財富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慾望,人們千方百計想要獲得財富,其實就是想得到某種能力;能力就是形態各異、用途千差萬別的財富所共有的東西;能力是財富的本質,也是所有財富的共性。總之,財富的本質就是能力,或者說,能力是所有財富的共性。可見,具有能力的物質稱之為財富,這樣可以簡述為「能力就是財富」。能力和財富本身就是客觀實在的,本身就是物質,因此,不需要「什麼的物質是物質」。
綜上所述,能力創造財富,財富體現能力,是最明了、最簡潔不過了。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是認識領域一次重要、深刻地革命。「能力是所有財富的共性」這一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對財富與能力的關系也有深刻地剖析。
二、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
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生產力屬於經濟學、或者社會學范疇的概念,新定義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新定義的出爐是我們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
第一里程碑: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出自《資本論》,作者:馬克思
第二里程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出自《鄧小平文選》,作者:鄧小平
第三里程碑: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資本是第一生產力。出自《財富論》,作者:劉德
三、資本是第一生產力
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都把勞動力當作第一生產力,人為的擴大了主觀意識,從而導致浮誇風盛行一時。後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將科學技術列為生產力,這也可以計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平同志不僅把「科學技術」列為生產力,而且列為第一生產力。於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滋潤著大江南北,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並且取得舉世矚目的實效。可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的提出是客觀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隨著我們的研究不斷的深化,需要再進一步認識生產力,才能解決現實問題。
(一)資本處於主動,勞動力處於被動。
在一個企業中,資本家對應資本;雇傭工人對應勞動力。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雖有人身自由,卻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只有當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並被資本家購買以後,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才能結合起來,才能進行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整個過程,都是資本家一手敲定,處於主動地位;一個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等,都是由資本家支配;雇傭工人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
(二)資本可以改變和提高了勞動力水平。
1.勞動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存在於活的健康的人體中,是社會生產的永恆條件。一個普通的勞動力叫做普通工人,或者叫普工,一個掌握高技能水平的勞動力叫做高級雇員,或者叫做工程師。可見,工程師=勞動力+科學技術+勞動技能。雇傭工人可以自我「投資」,改變自己的勞動技能,從而由普通工人變成高級工程師。這種自我「投資」所付出的貨幣不是資本,而是腦力工人的生活資料。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里所講的資本是廣義上的資本;而資本家建造工廠付出的貨幣,這些資本就是狹義上的資本。
2.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現代化的企業中,對勞動力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一些企業單位投入大量的資本用來培訓員工。目的就是:適應企業成功轉行,適應操作先進的機器設備等。可見,企業提供資本培訓員工,就是為了提高勞動技能。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出台新政策,招商引資,其目的就是在於提高本地區的生產力水平。
(三)資本包括科學技術,包括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
科學技術(主要是指自然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是指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而言的。科學技術是要通過運用於生產實踐,從而推動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隨著改革開放地深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第一次確切地指出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重要地位。科學技術就是由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加上腦力勞動者的發明創造組成,而這些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就是由資本直接和間接轉化而成,但是起決定意義的發明創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四) 剩餘價值和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
1.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資本不僅處於主動,而且是整個企業生產的首要條件,是一切的一切。也就是說,資本是剩餘價值產生的首要條件,沒有資本就沒有一切。在社會化大生產勞動中,資本家握著大量的貨幣資本,以便建造工廠,購買生產工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這是生產的首要條件,也是剩餘價值產生的必要條件。只有具備這個先決條件,雇傭工人才有發揮才能的地盤,才能生產出產品,才能產生剩餘價值。
2.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需要足夠的資本。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條件是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要達到這個效果,企業就必須不斷改進生產技術,購買先進設備,提高員工的技能等。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也是相對剩餘價值,都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基礎,靠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餘勞動時間的相應延長而生產出來的。可見,只有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剩餘勞動時間相應延長了,這時才能出現超額剩餘價值。因此,只有不斷地投入資本,購買先進設備,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樣才能產生超額剩餘價值。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
四、資本財富論
「資本是生產力」和 「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的提出,發展了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是我們正確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創造了財富,因此,資本創造了財富。從而形成了「資本財富論」。
五、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
生產力是組成企業最基本的單位,也就是說,無數個細小的生產力結合,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企業。
如果我們把勞動力、科學技術、資本等都看作是生產力,那麼一個企業實質就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生產力為單位形成的組合,企業生產的過程就是所有微小的生產力耗費的過程。既然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都是生產力,都是生產必不可少的因素,那麼利潤的分配就是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工程師就是由普通工人(勞動力)和科學技術組成。那麼,工程師所代表的生產力單位數量就要多於普通工人;同理,同樣工作一個月,工程師比普通工人耗費的生產力單位數量要多。因此,工程師的工資(或者說是利潤)要比普通工人高。所有的企業生產都是為了追求利潤,工人獲得了工資,工程師也獲得了工資,那麼,企業也應該獲得相應的利潤。可見,這種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各自的利潤的原則就是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由企業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的,而並非像馬克思所說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雇傭工人創造出來的剩餘價值」。因此,「資本是第一生產力」論斷的提出,鈍化了馬克思所謂的政治經濟學的銳度。
六、財富規律是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學理論
財富規律屬於經濟學、或者社會學范疇的客觀規律,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財富規律是繼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之後的人類社會思想史的第三大規律。財富規律是21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里程碑。
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是存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必然起作用。
經濟學最有爭議的領域
生產力是一個很玄的東西,在某些問題上,總是公說公有里,婆說婆有里。這樣一來,生產力顯得撲朔迷離。 在劉德著作的《財富論》中就提出了一些問題,特別供給致力於對生產力有興趣的「學者」探討。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個所謂的經典理論其實是漏洞百出的謬論。更可笑的是,這個謬論一直被一些學疏才淺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視為經典法寶,其荒謬程度不言而喻。幾乎在所有馬克思主義著作中都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幾乎在所有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再也找不到下文。
於是,阿德不由自主地想問:(一).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是什麼樣?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是什麼樣?(二). 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究竟誰的生產力更為發展?(三).如果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那麼這句話中的「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四).從什麼樣程度發展到什麼樣程度,或者說從什麼樣的台階發展到什麼樣的台階,就是生產力發展了?從而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五). 從什麼樣程度倒退到什麼樣程度,或者說從什麼樣的台階倒退到什麼樣的台階,就是生產力落後了?從而使資本主義代替社會主義。(六).既然「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那麼,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就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要發展。這就出現了一個天大的問題:在當今世界中,社會主義國家普遍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並且相當落後?為什麼社會主義中國要向資本主義國家招商引資,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先進的生產力?對於以上六個問題,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者都回答不上,在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中都找不到答案。從而說明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是漏洞百出的謬論。前蘇聯的解體,是對「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極大諷刺。
經濟學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系
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經濟規律,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財富規律都是經濟學的客觀規律,它們有哪些密切的內在聯系呢?
一、財富規律是價值規律的發展
在價值規律中蘊藏著財富規律,價值規律的發展——財富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過程,實質就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過程,能力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商品傳遞給另一個商品。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
1 、根據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一輛汽車要比一輛自行車耗費的勞動量多,那麼作為商品,汽車的價值量要比自行車大。飼養一頭大象要比一隻母雞耗費的勞動量多,那麼作為商品,大象的價值量要比母雞大。因此,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耗費的人類勞動多,那麼這種商品的價值量就大;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少,耗費的人類勞動少,那麼這種商品的價值量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2 、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如果一把斧子交換15千克大米是等價交換,那麼10把斧子就可以交換150千克大米。如果一擔米交換十尺布是等價交換,那麼10擔米就可以交換100尺布。因此,商品的價值量大,那麼交換的價值量就大;商品的價值量小,那麼交換的價值量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3 、根據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貨幣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一件衣服標價50元,一張桌子標價100元,一公斤蔬菜標價3元,那麼,十件同樣的衣服就標價500元,十張同樣的桌子就標價1000元,十公斤同類蔬菜就標價30元。因此,商品本身的價值大,那麼價格就高;商品本身的價值小,那麼價格就低。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4 、同理,如果50元能購買到一件衣服,100元能購買到一張桌子,3元能購買到一公斤蔬菜,那麼,500元就能購買到十件同樣的衣服,1000元就能購買到十張同樣的桌子,30元就能購買到十公斤同類蔬菜。因此,貨幣量大,購買的能力就大;貨幣量小,購買的能力就小。這就是價值不均衡規律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在價值規律中,馬克思對價值的質、量、表現形式的轉換和傳遞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為財富規律的創立提供了堅實依據。
5 、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
二、財富規律是剩餘價值規律的發展
在剩餘價值規律中蘊藏著財富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發展——財富規律。剩餘價值生產的過程,實質就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過程,能力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次競爭傳遞給另一次競爭。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必然起作用。
1 、資本家把一定數量的貨幣當作資本,用其中的一部分購買廠房、機器、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用另一部分購買勞動力。可見,資本家投入了大量的資本,投資大。其次,資本家為工人准備好了一切生產條件後,雇傭工人不需要攜帶任何機器、工具或原材料,獨身一人投入廠房進行勞動。可見,雇傭工人投資小。最後,資本家得到的利潤是所有雇傭工人產生的剩餘價值的總和,是相對巨大的;雇傭工人得到的收入只是個人微薄的工資,是相對微小的。這就是所有僱傭勞動制不可更改的關系和規律,是剩餘價值不均衡的客觀要求。總之,在任何僱傭勞動生產制中,資本家投資大,收入就大;雇傭工人投資小,收入就小。可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2 、 僱傭勞動生產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剩餘價值。資本家對剩餘價值貪得無厭的追求,促使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銳。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生產關系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對立和斗爭一刻都未停過。資產階級作為強勢群體,力量大,因此在斗爭中處於主動,想盡一切辦法盡可能的壓榨剝削工人階級。工人階級作為弱勢群體,力量小,因此在斗爭中處於被動,總是處於被宰割、被傷害、被剝削的位置。這就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在僱傭生產關系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關系和規律。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3 、 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都是在資本家高額投資下產生的。資本家實力強,投資多,購買先進的生產機器,提高生產技術,那麼就能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相反,資本家實力弱,投資小,使用陳舊的設備,生產技術水平不高,那麼資本家榨取的剩餘價值就少,有時甚至無利可圖。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4 、縱觀企業、工廠有不計其數,他們是不是都有等額的利潤呢?當然不是,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生產規模、不同的技術含量,利潤是不同的。如果僱傭一名紡織工人一天能榨取剩餘價值30元,那麼,甲資本家實力雄厚,投資大,可僱傭1000名工人同時生產,從而一天能夠榨取的剩餘價值是30000元;乙資本家實力相對薄弱,投資小,只能僱傭100名工人同時生產,從而一天能夠榨取的剩餘價值是3000元。可見,企業的投資跟收效總是聯系在一起的。一般來說,投資大,利潤就大;投資小,利潤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5 、在市場競爭中,企業之間存在著激烈地優勝劣汰,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一方面,不但使小商品生產者貧困或破產,而且小資本家的資本也不斷為大資本家所排擠和吞並;另一方面,一些資本家的資本越來越雄厚,終於發展成為壟斷資本。因此,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實力雄厚的企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並且發展壯大;實力薄弱的企業,經受不起殘酷的競爭,就會導致失敗,甚至被淘汰。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6 、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這就是敏銳的洞察力,這就是力量,這就是智慧,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
財富規律在經濟學中的運用
經濟學理論五花八門,但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就是經典理論,就是先進理論。在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涌現出無數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留下許多不朽的經典之作。這些經典,可能是一本著作,一部電影,一幅繪畫,一首樂曲,也可能只是一個公式,甚至是幾個字元,它們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歷史的進程,從而形成了一座座色彩絢麗、永垂不朽的里程碑。財富規律就是眾多里程碑中耀眼的一座。
❻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 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
經濟活動 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於希臘文,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
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於現代經濟發展日益錯綜復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於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❼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為了突出一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經濟學從一個方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根據它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自覺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整體。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擴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經過優化配置和再生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
(7)所謂經濟學擴展閱讀
經濟學的對象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主體來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主體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經濟學出發點反映了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經濟客體和經濟主體的對稱關系展開為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形成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展開為經濟學的邏輯體系。
❽ 什麼叫做經濟學
詳細的介紹
http://ke..com/view/31551.htm
❾ 我想知道所謂的經濟學主要是學習哪方面的....
經濟學是一門復研究人類行制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中國的經濟學又分為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一般來說在中國談論經濟學都要分這兩個類型。
西方經濟學主要學科有:
1、微觀經濟學(個體經濟學)
2、宏觀經濟學(總體經濟學)
3、計量經濟學
4、經濟學方法
5、經濟學史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要有:
1、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A)資本主義部分:世界經濟學
(B)社會主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