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國際經濟學知識框架

國際經濟學知識框架

發布時間:2020-12-21 12:08:44

❶ wto框架下服務與貿易領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和沖擊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而復雜,在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動世界經濟的總體增長,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大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並最終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風險甚至災難,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經濟安全、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為經濟全球化付出沉重代價。本文將從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和挑戰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紛紛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經濟指標均有明顯改善。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科研開支、吸收的外國投資均得以大幅度增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迅速,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縮小。如韓國的人均GDP由1980的1750美元顯著增長到1997年的10550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5.97∶1縮小到2.50∶1(發達國家這兩個時期的人均GDP分別為10450和26380美元)。這些國家科研開支所佔也逐漸上升,目前韓國已接近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新加坡也有1.1%(同時期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5%)。另外,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不斷增加,1997年曾高達1380億美元,佔到全球總額的30%。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經濟前景與發展中國家》研究報告表明,1983~1994年的10年間,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東亞發展中國家都獲得了年均2%的經濟增長速度,東亞以外的其他快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也取得年均1.5%的經濟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大發展、產業大轉移、資本大流動和技術大外溢,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起飛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這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1996年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達285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7.5%。而且投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私人資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構成中,國際私人資本已佔85%。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1983~1987年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額為年均42億美元,1994年則增加到386億美元,1996年更是達到510億美元的規模。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比重也從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第三,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各類經濟區為數達230多個,遍及世界70多個國家,且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不僅成為吸引外資的「載體」,而且對解決這些國家的就業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有資料顯示,由於上述經濟區的發展,近10年間發展中國家的就業人數年均增長率提高了14%以上。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既要繼續引進發達國家技術比較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增加國內就業,擴大出口,完成工業化進程;又要利用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會,加大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學習,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特別要在某些關鍵環節上占據優勢地位,搶占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加速國內現代化進程。

第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有些跨國公司的發展甚為迅速,已從貿易活動深入到國際生產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並開始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向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出了挑戰。當然,從總體上說,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由於起步較晚,目前發展水平較低,普遍投資規模較小,生產規模不大,且產品多屬於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從發展趨勢看,由於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積極地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貝

❷ 古代中國經濟史結構框架

晉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高中嶽麓版的是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不是整體的。第一單元是中國古代的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給您的WORD文檔可能會幫到您

❸ 國民經濟: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框架對嗎

國營經濟,民營經濟,私營經濟都是合為一體的,都要黨政機關監督的,

❹ 大學經濟學專業都有些什麼課程

經濟學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宏觀經濟運行與調控、市場營銷學、管理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經濟法、經濟統計分析、區域經濟學、經濟博弈論、證券投資、計算機應用、英語、經濟數學和哲學等。

(4)國際經濟學知識框架擴展閱讀

該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經濟學的學術動態;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專門人才,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經濟學專業核心能力:

l. 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

2. 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和計算機應用技能;

3. 了解中外經濟學的學術動態及應用前景;

4. 了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

5. 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

6. 掌握中外經濟學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經濟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❺ 中國古代經濟制度的知識點或框架

古代還有經濟制度,現在歷史學的都這么高端啦?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諸侯要服從命令,按期納貢,隨從作戰。

2.秦漢:
秦朝—郡縣制(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里等基層行政組織,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兩漢:刺史制度的演變(監察—地方行政:漢武帝時實行刺史制度,刺史級別不高,但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末年,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變為州、郡、縣三級制);郡國並行與王國問題的解決(漢初郡國並行;其中,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受所在郡監督;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決了王國問題)。

3.宋元:
北宋—知州與通判(副知州)互相牽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直轄河北、山西、山東;蒙古地區為嶺北行省;東北地區為遼陽行省)。

4.明清:
明—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財政;按察司管監察司法,都司管軍政);土司制度(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宣慰司、土知府長官)與「改土歸流」(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襲、可調動的流動官員直接統治的變革,稱為「改土歸流」。但明朝時西南大部分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 。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為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初設立十八行省五將軍轄區(黑龍江、吉林、盛京、烏里雅蘇台、伊犁)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西藏)一個盟旗(蒙古)。
網上有這個答案,不過我覺得說的是行政制度。

❻ 29. 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構成了國民經濟的三維框架,存在著總量均衡、和什麼均衡

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構成了國民經濟的三維框架,存在著總量均衡、和(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均衡。擴展:均衡市場的特點均衡市場態勢所反映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是指在各個單位、各個層次以及單項商品從原材料供給到生產,再到市場流通這個大環節的供需平衡。因此,它應當是總量和結構上的平衡。均衡市場態勢所反映的均衡是一個動態過程,它並不只反映瞬時現象。如果在某一地區,某段時間內形成了相對的均衡市場,那僅僅是一種暫時的均衡,需求和供給的不斷變化,隨時都會打破這種均衡,但在市場價格機制下,又會把供求關系導向另一個新的平衡。均衡市場態勢反映供求一致,即供等於求。
供求一致應當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
第一,某生產部門的商品總量能夠按照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很顯然,均衡市場在實踐中很難存在。如果供求一致,那麼商品的價格就會完全等同於價值。所以,可以把它看成市場態勢研究上的一個假定,其目的是為了對各種現象要在它們的合乎規律的、符合它們的概念的形態上來進行考察,也就是說,要撇開由供求變動引起的假像來進行考察。
另一方面,為了找出供求變動的實際趨勢,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把這種趨勢確定下來。所以,為了找出市場運動的實際態勢,我們有必要在廣定程度上來規定各種均衡市場態勢。雖然任何一定場合的供求未必是一致的,但因為供求的不一致是由於或者是供不應求,或者是供過於求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這種非均衡和均衡之間的差距,作為過去的變動的平均,從某一時期來看,又表現為供求的一致。
由此看來,均衡市場態勢又有它的必然性了。追求並建立相對的均衡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種市場態勢的建立既能克服賣方市場的弊端,又能避免買方市場的困難。供參考。

❼ 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與政治發展史相對,梳理近現代中國,近現代世界經濟史知識框架

自己照著目錄捋一遍,映像會更深刻,想當年我也是這么過來的

❽ 求介紹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介紹,用於面試,1分鍾左右的量 課程的框架結構這樣

國際貿易專業主來要培養具有扎實源的國際貿易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全面掌握我國對外經貿政策法規和業務知識,能熟練地以英語為工具,獨立從事國際經濟貿易經營和管理活動的高級專業人才。
本專業方向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主要有:政治經濟學、宏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中國經濟概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實務、國際商法、國際經濟合作、管理學原理、計算機原理與應用、財務會計、應用統計學、貨幣銀行學、公司理財、國際經貿組織、國際運輸與保險、國際商務談判、國別經濟、跨國公司、國際期貨市場、中國涉外經濟法、業務案例分析等。另外還開設綜合英語、聽力、口語、外貿函電、翻譯理論與技巧、經濟報刊選讀等英語課程以及其它的公共課。

❾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新舊版框架結構有哪些變化

新版行業代碼在舊版基礎上有變更代碼 和名稱、新增、 刪除 、分拆。具體對照如下:

❿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結構圖

如下:

在改革開放40年不斷推進的理論與實踐創新中,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版本經濟制度無疑是一項重大成就權。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系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

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10)國際經濟學知識框架擴展閱讀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本質,這是一項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制度。

確立這一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我國,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實踐證明,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

閱讀全文

與國際經濟學知識框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