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在於:
①研究對象不同。
《資本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的生產和交換規律的科學。 而對於西方經濟學,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16版)中指出「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人」,它研究的是微觀和宏觀經濟行為的結合。
②研究方法不同 。
總的來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主要是用哲學的方法,而西方經濟學主要用的是數學等實證方法。具體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主要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將研究的主體和客體統一,將思維概念運動和其他的形式與客觀的經濟矛盾運動相統一,進行科學的抽象和總結。 而西方經濟學主要用的是實證法,只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客觀規律,而迴避「應該是什麼」的問題,採用大量的數學與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研究,使得經濟研究更有說服力和證明力。
2.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區別
一、具體研究對象不同。
不管是馬經還是西經都是研究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專
但是具體的研究對象屬不同,或者說切入點不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貫徹馬經的主線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馬經正是聯系生產力來研究該矛盾中的生產關系變遷規律。
三、方法論上的不同。
從19世紀20年代左右的李嘉圖悲劇以後到70年代左右的邊際革命和《資本論》的問世這段時期里,經濟思想領域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沒有一個亞當·斯密或者後來的凱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個約翰·穆勒,也不過是個折衷主義罷了。
四、利益立場不同。
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無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場。馬經和西經是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立場的學說體系。
五、理論形成路徑不同。
六、結論不同。
以上談了幾點馬經與西經的區別。不管是具體研究對象的確定和研究框架的確立,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場和目標來確定的。那麼,以上種種的不同,最終匯聚到一點,就是馬經和西經關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結論上的不同。
3. 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有哪些
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布洛赫
法蘭克福學派(綜合版性研究群體):霍克海默、權阿多諾、本雅明、馬爾庫塞、哈貝馬斯、施密特
弗羅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賴希、馬爾庫塞、弗羅姆
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科萊蒂、德拉-沃爾佩
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列斐伏爾、梅洛-龐蒂、薩特
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
分析馬克思主義:柯亨 羅默 J·埃爾斯特
生態馬克思主義:高茲 本·阿格爾 萊易斯 佩珀
後馬克思主義:埃爾斯托·拉克勞、詹托爾·穆佛、雅克·德里達
後現代馬克思主義:弗里德里克·詹姆遜(詹明信)
4. 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區別
馬克思認為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就得出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人與人權力關繫上的勞動。價值是一種與總量相關的理論,表現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價格只是具體的成交價,即價值(生產價格)決定價值,價格因供求關系在價格上下波動。(這種均衡關系,是建立在非單一產品模型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上的)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定理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所表示的剩餘價值或利潤的來源,即剩餘價值來源於工人的勞動,用馬克思的公式來表示,假設資本家用於僱用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價值是4小時的勞動時間,然後資本家讓工人工作8個小時,剩餘價值是4小時,即8-4=4。這樣的推論看似簡單,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即馬克思所表述的,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們之間支配被支配的的社會(權力)關系,因而馬克思的邏輯中根本找不到西方經濟學中具體蛋糕生產中的邊際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價值轉化為剩餘價值,以勞動為基礎的交換轉化為以剩餘勞動或獲取利潤為基礎的交換關系。
這一剩餘價值理論正是馬克思使用抽象方法分析價值理論所要得到的結論,或者說是馬克思所建立的勞動價值論的目的所在,即馬克思抽象掉所有的其它因素(如使用價值和勞動生產率),從而把價值歸為勞動,價值量歸之為勞動時間,由此來表明人們之間的社會(權力)關系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
而西方經濟學認價格代表的是優化資源配置的變數,價值是不必要的概念,被實物取代,研究加入了某種生產要素後,產出與個人偏好(效用)的相對關系。
即價格理論的邏輯,是建立在單一產品模型上的邏輯。(如市場均衡,供求均衡,而不是馬克思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關系均衡,競爭形式也不同,西經的競爭形式是一種技術為主的競爭,而在馬克思的邏輯中,競爭是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
5. 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是什麼有哪些人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
盧卡奇、葛來蘭西、馬爾庫塞等自人重視民主、強調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應走區別於十月革命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道路的主張是有意義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進入成熟形態後,其特點是完全脫離工人運動的革命實踐,實現了非政治化的純學術轉向。
這一學術轉向突出地暴露了它在經濟政治領域無所作為的弱點。
6. 西方國家的經濟學和哲學是不是學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在世時手稿從未發表。直到1927年,馬克思逝世44年後,才由原蘇聯馬列主義研究院梁贊諾夫院長主持將其中的部分譯文以《〈神聖家族〉的預備著作》為題發表於《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3 卷,當時沒有引起廣泛注意。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評論》 雜志第1期上,編者以《關於共產主義和私有制的札記》、《關於需要、生產和分配的札記》為題發表了另一些片斷。手稿全文首次公開發表是在1932年。手稿的發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馬克思主義轉向,不斷從政治學和經濟學轉向哲學,促使了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西方馬克思主義,實際上並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流派,而是一個寬泛的地域性概念。
7. 西方主要經濟學理論都有哪些
因為西方經濟學的基礎是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有著本質的不同[計劃經濟],因此長期以來在我國經濟理論界一直存在分歧,我個人到是認為西方經濟學是非常有道理的,並不能全盤否定,以下我提供一位網路網友的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說實在話,我讀了四年經濟系,我覺得馬克屎的經濟學根本不能算是經濟學。。。他們研究的對象方法啥都不同。 比如馬克思在找一大推理論來罵人的時候,西方的學者早就拋出更實用的理論了,比如如何使利潤最大,如何使產銷平衡,如何稅收最有效率,甚至如何分配最公平(羅爾斯主義、功利主義、公平主義等理論)…… 身為經濟學准碩士,我是覺得西方人的說法更適合經濟學這個詞彙。而馬克思的理論,我個人認為不能說是經濟學,而確切地說是經濟哲學或經濟政治學(強調政治)。而哲學或政治這種東西是世界上最無法證明的理論。客觀地說一句,西方經濟學理論很多都是有數學推理的,也有一些是靠分析歷年數據而得出的規律性。馬克思的理論則是自己想出來的。。。 「我們來證明一下資本主義是多麼邪惡的……」但是從嚴格的理性角度說,這種信仰式的理論是永遠無法證明的。 雖然政府是信馬列的,但是從一個學者的角度看,我很反對把政治和學說聯系起來。我們的教材上很多都是批判西方人的學說,包括亞當斯密,凱恩斯,薩繆爾森等牛人,只要和馬克思相違背的,作者就罵一通。我暈,作者你有才怎麼拿不到個諾獎?馬克屎並不比凱恩斯等人強多少,他的理論也非常不實用。充其量,他的理論就是一門哲學而已。 最後補充一句,西方學者的理論專注於解決實用的經濟問題,比如股票、失業、政策等,我國的經濟學家大部分也開始研究這些來為市場經濟服務。他們出一百本書可能才有一本中的一行提到所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馬克屎則是動不動就把政治掛在嘴巴上。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沒人想讀馬克思經濟學的最大原因。雖然言語偏激,但是個人覺得不無道理。
8. 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有哪些,求推薦
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布洛赫
法蘭克福學派(綜合性研究群體回):霍克海默、阿多諾答、本雅明、馬爾庫塞、哈貝馬斯、施密特
弗羅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賴希、馬爾庫塞、弗羅姆
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科萊蒂、德拉-沃爾佩
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列斐伏爾、梅洛-龐蒂、薩特
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
分析馬克思主義:柯亨 羅默 J·埃爾斯特
生態馬克思主義:高茲 本·阿格爾 萊易斯 佩珀
後馬克思主義:埃爾斯托·拉克勞、詹托爾·穆佛、雅克·德里達
後現代馬克思主義:弗里德里克·詹姆遜(詹明信)
9.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必然的聯系。
自然規律-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需要很長的時間:
①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又反作用於生產。
3。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
①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②分配、交換;
c。並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只有建立在此方法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才能真正地揭示出社會發展變化的本質特徵及其客觀規律。相反,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適時地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和改革、最重要的社會條件是生產關系。其中:
①生產對分配。
b,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
c.經濟規律-帶有階級背景,即與一定的階級,社會集團的利益相聯系,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動拉力的發展。
5、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要求(新增)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作用的發揮有兩個層次、消滅和改造規律、交換、消費起決定作用;
②分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
a.以客觀經濟條件為基礎、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以,在於對生產關系的研究,揭示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建立符合社會生產為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包括.對人們的經濟活動的支配和制約往往帶有強制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在與此方法論相對立的唯心史觀和唯心主義辯證法方法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學理論,如在西方社會盛行的所謂正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等,則絕無這個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乃至全部經濟學理論)之所以成為科學的理論以及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相區別的最本質的特徵。
2、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是。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又有自身特點。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而是緊密地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這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的。
4、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新增)
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
生產的社會條件包括多方面內容;
自然規律-可以不依賴於人的社會經濟活動。
6:
①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經濟體制。
我們在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的條件下.經濟規律-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隨客觀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必須對其具體形式(經濟體制),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行調整、改革1、唯物史觀和唯物主義辯證法、本質的.經濟規律-發生作用不能離開人的社會經濟活動,隨客觀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
b.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不能任意創造:
a、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統一體、消費等環節上人與人的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生產力-生產物質內容
m
生產關系-生產的社會形式
g
社會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重視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