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學到底有沒有區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回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答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② 空間經濟學與新經濟地理學有何淵源關系
克魯格曼發表於1991年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一文被視為空間經濟學向主流經濟學回歸的標志,也是新經濟地理學發展的開端。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家將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哈里斯的市場勢理論、繆爾達爾的因果循環積累效應納入到了一個統一的框架,通過廠商層次上的報酬遞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和相互作用分析,為傳統的空間分析和區域科學分析產業空間集散提供了新的啟發。
③ 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原因
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也與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有關。為了強化分析的嚴謹性,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都採用數學抵抗性最小的簡單方法,藉助於抽象和簡化的模型來解決問題。經濟學許多經濟理論建立的前提條件是假設完全競爭和報酬穩定。然而在全球經濟發展的現實中,尤其是在當今的新經濟背景下,知識信息的可共享性、外溢性和擴散性,使得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領域邊際收入遞增取代了邊際收入遞減,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假設更加復雜和現實。按照新經濟地理學理念,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決定貿易、集聚和專業化比完全競爭和報酬穩定更加重要。由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經濟學本身的局限性、經濟學與相關學科理論方法的突破性進展以及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需要是新經濟地理學得以興起的主要原因。 已有的關於空間經濟的研究為新經濟地理學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雖然前面所介紹的空間經濟研究的傳統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它們對於空間因素研究的思想都存在許多可取之處的,這為進一步展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平台,並促使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如何將它們進行有機地結合,以推動將空間因素納入到主流經濟學的范疇中。在新經濟地理學出現以前,至少有兩次對空間經濟學的重大嘗試,但是由於沒有考慮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最終都失敗了。
綜上所述,復雜科學的興起、報酬遞增思想的漸人人心以及相應模型處理手段的建立和發展、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都為經濟學探索「經濟空間」的含義提供了理論上和技術上的支持,「新經濟地理學」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