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批判觀後感

政治經濟學批判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0-12-21 05:41:02

❶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讀後感

假 如 馬 克 思活 到 今 天 ···
——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有感

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這些光輝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餘年的歷史雲煙,至今仍在指導著我們的前進方向。然而,我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卻被以下這段話所感動:

「自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以後,我同他不斷通訊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參看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鑽研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思想體系的見解之間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願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八開本兩厚冊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亞的出版所,後來我們才接到通知說,由於情況改變,不能付印。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願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它總是隨著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變的話,那就是它永遠向前奔流的內在特性了。只有變,才是永恆不變,偉大如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邁出一步,他就更加堅定地向前走去,無暇顧盼身後的足印,不論這些足印多麼輝煌,多麼深刻,多麼令人嘆服。因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腳步,就不會再翻滾出晶瑩的浪花,也不會再發出恢宏的濤聲,即使這條河流再浩瀚,再寬廣,它也不能夠再被稱作河流,而不過是一潭死水而已。

然而,有多少馬克思主義的所謂忠實信徒,卻不能理解這樣一個最樸素、最簡單的道理。他們畢恭畢敬從這條思想的大河中舀出水來,當作聖水,奉為圭臬,小心翼翼供奉於神壇之上。他們不知道,脫離了歷史的地形、時代的氣候,脫離了瞬息萬變的水文而舀出的河水,對這個現實的世界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僵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正如截斷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回顧中國的現代歷史,有多少事件在今天可以當作笑話來看。如在我的家鄉蕪湖,就曾出過一個「年廣九事件」。當時中國正處在轉軌時期,要將人們的思想從禁錮當中解放出來十分艱難。為了發展經濟,人們從馬克思原著中找出一句話:僱工在6人以下不算剝削,便以6人作為個體戶僱工的上限。年廣九卻因為雇了二十來個人替自己炒瓜子,被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而琅璫入獄,最終還是小平同志出來說了話,解了圍。我不知道如果馬克思聽說了這件事,是該啞然失笑,還是啞口無言。不幸的是,類似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國還在不停地上演,人們在提出新的理論之前,也還總是習慣於翻箱倒櫃地找尋「理論依據」,看看若干年前馬克思如何說,列寧怎樣講,找到只言片語便如獲至寶,奉為尚方寶劍,找不到也要挖空心思湊上前去。比如前些年每當我們提及「兩個先鋒隊」理論時,都要在後面加上毛主席的原話來為自己「正名」,好象沒有了「依據」撐腰壯膽,說話便覺底氣不足,這種小心翼翼的心態,不知究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恭敬、忠誠,還是背叛。

人的生命總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卻是無窮。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腳步,終究在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面前終止了。但假如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還會繼續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是否還會毫不吝惜地將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學者拿著放大鏡研讀,並且一個字眼也改動不得的經典著作,交付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呢?答案幾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氣又有能力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這才是馬克思的偉大之處。而每一個自稱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都應該不時地問一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及能力吧。
參考:http://blog.sina.com.cn/zy99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學習後的感悟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面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出現、發展、衰落和必然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而《導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第一次做了說明 。闡述了在認識過程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互關系的重要方法論問題。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由此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沒有給出相應的位置。那麼,它們應該屬於哪一組對應關系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系,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佔有。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准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斗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最終會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關系而言,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對抗的客觀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之間暫時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存在著平等競爭、互相借鑒、長期共存的歷史機遇。一個社會形態能夠長期穩定並不斷發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性質的社會。我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佔有為基礎的。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社會既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演進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制度完成的歷史任務。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這段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這種代替必須體現在社會制度上,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終於獲得了自己的制度載體——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就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獲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幾乎同時產生,又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它反對剝削,但繼承人類一切美好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條件下,資本主義表現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也表現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共存於人類社會。它們之間既對抗又傳承。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復雜,但兩者的共存占現實主導地位。它們的存在都是現實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是目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完全戰勝資本主義還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是,馬克思的科學論斷也一再的被歷史的實踐所證明「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 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人類社會一定會實現共產主義,但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幾代、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奮斗,甚至是流血犧牲。

參考:http://www.unjs.com/ahistory/ls/ahistory_30040.html

摘錄摘錄,再改改吧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__^*)

❷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讀後感 1500字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讀後感

金融實驗

張帆

1857
年,爆發了席捲歐洲各國和美國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促使馬克
思加快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寫作進程。
馬克思利用過去積累的材料
,

1857

10
月至
1858

5
月間寫出了總標題為
《政治經濟學批判》
的手稿,
《導言》是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
1859
年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時
,
馬克思沒有利用這篇《導言》
,
另寫了一篇《序
言》
。他在《序言》中說:
「我把已經起草好的一篇總的導言壓下了,因為仔細想來,我覺得
預先說出正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
,
從個別上
升到一般」
《導言》在馬克思生前未發表
,1903

3

,K.
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時代》
雜志上。

《政治經濟學批判》
導言開篇就指明了物質生產的重要性。
然而,
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很
清晰地認識到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總體中活動著的物質生產。
沒有認識
到生產是歷史的、具體的生產。人們緊緊把生產局限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進行研究和分析。
馬克思針對當時存在這樣一種不夠客觀實際的觀點就指出了在研究一個時期的生產方式和
經濟形式時應該客觀地去加以分析。
應該把生產的發展看成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
他在
這里批判了那種孤立個人觀點的膚淺性。馬克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認為的「生產是一般,
分配和交換是特殊,
消費是個別」這種三段論法的膚淺性。隨後就具體的、
分別地分析了生
產和消費、生產和分配、交換和流通之間的復雜關系。

《導言》
認為,
社會生產是一個整體,
它是由生產、
分配、
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
在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這一節中,
馬克思主要闡明了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的觀點。
即生產直接
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在闡述生產直接是消費時,他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第一,
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
也在生產行為中支出、消耗這種能力。
第二,
生產資料
的消費,生產資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燒中)重新分解為一般元素。因此,生
產行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來說也是消費行為。
在闡述消費直接是生產時,
他也是從兩個方
面進行解釋。
第一,
生產者通過勞動將其勞動行為主要是指其在勞動過程中消耗掉的體力和
腦力物化為勞動成果,即產品。
第二,生產者所創造的物人化。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產
品,
然後這些產品又為人們消費掉來維持消費者最基本的生活和再生產的需要。

除此之外,
他還進一步深刻的解釋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概括起來有下面幾種具體的解釋:

①生
產決定消費,生產什麼才能消費什麼;

②消費同時也反作用於生產,
如果沒有消費,
沒有
消費對象,
那麼也就不會有生產這種消費對象的生產了。

③只有用於主體消費的產品才能
發揮其固有的價值,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其為商品。

④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和目的;同時生
產又為消費提供了對象,
沒有生產就無所謂消費。

⑤生產決定消費,
同時決定消費的性質、
方式。
生產對消費產生了限制。
人必須在生產的范圍之內進行消費,
脫離生產的消費就是一
種空想。

⑥生產創造出了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同時生產創造出來的產品也選擇了消費
該產品的消費者。

在生產和分配這一節中,馬克思也是首先批判了那種把分配作為獨立領域,從而把二
者並列起來的錯誤觀點。
他在這一節中著重闡明了生產是先於分配而出現的,
分配不能獨立
於生產而孤立的存在。
他指出生產的前提不是分配,
而是生產要素本身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
不能把分配當做是和生產並列的兩個孤立的領域。
分配應該是生產的附屬物才對。
分配存在
於生產的過程之中,
存在於生產過程的始終。
過程中的分配表現為生產工具的分配和社會成
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

❸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讀後感

首先,自然辯證法能不能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觀的全部,即能不能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自然觀和唯物論的自然觀?這個問題是值得研究的。我認為臼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哲學的一個分支,不能籠統地說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分支。我認為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自然觀包括自然辯證法和唯物論自然觀兩部分。 其次,思維辯證法能不能概括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壘部?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包括認識論的唯物論(唯物主義反映論)和認識論的辯證法(或稱思維辯證法,也可稱辯證邏輯)。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等著作中,都是從唯物論和辯址法兩個方醞來全面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列寧說過,辯證法、認識論、邏輯三者是同一個東西。對此絕不能理解為?一i者完全等同。我們知道,辯證法包括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認識辯證法),認識論包括認識的唯物論和認識的辯證法(辯證邏輯)。列寧說的三者同一,是辯證法的同一,是有差別的同一,是指三者都服從同一個辯證法規律。客觀辯證法的規律與主觀辯證法的規律,本質上是同一的,形式上是各異的,前者決定後者,後者是前者的反映。 再次,歷史辯證法是否即是歷史唯物主義?大家知道,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是有歷史辯證法思想的,但能否說黑格爾哲學體系中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顯然不一樣說。恩格斯指出:"黑格爾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所有其他哲學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維方式有巨大的歷史感作基礎。形式盡管是那麼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發展卻總是與世界歷史的發展緊緊地平行著,而後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驗證。"黑格爾認為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辯證過程,但他的歷史觀卻是唯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不但是辯證的,而且是唯物的。所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應當包括兩部分--歷史的唯物論和歷史的辯證法。因此,不能說歷史辯證法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但是,反過來可以說,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歷史辯證法。恩格斯指出:"如果我在英文中也像在其他許多文字中一樣,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鬩來表達一種關於歷史過程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以及這些階級彼此之問的斗爭,那末,即使英國的體面人物也不致於感到太震驚吧。"由此可見,把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分為自然辯證法、思維辯證法、歷史辯證法三個分支,是不恰當的。 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就是辯證唯物論。辯證唯物論這個體系由兩大塊有機組成,第一大塊是辯證的唯物論,第二大塊是唯物的辯證法。每個大部分又分為蘭個小部分。辯證的唯物論部分分為唯物主義自然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認以淪;唯物的辯汪法分為自然辯證法、歷史辯址法、思維辯證法。這六個小部分按對象也可合成三個分支,這就是把唯物主義自然觀和自然辯證法給合起來,叫做辯讓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歷史辯證法結合起來,叫做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認識的辯證法結合起來,叫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淪。所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按它的特點可以分為兩大塊,按它研究的對象也可以分成王個分支。 這樣分法,是根據馬兜思主義哲學的特點、研究對象來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列+象就是研究客觀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揭示出來的一般規律、原則,應該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鄙起作剛,鄙適應。哲學的主要特點就在於,它一產生就是一種比較完整的吐界觀,這就是說,它給人們提出了對周圍世界的總的看法,歸結起來要回答兩大類問題:一大類問題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世界的本頃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世界各種具體現象的本原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月一類大問題就是世界怎麼樣?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是充滿矛盾的還是沒有矛盾的?事物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了辯證法和形學的紛爭。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各派哲學家對這兩大類問題都作了不同回答。有的比較正確,有的完令錯誤,有的在這個問題二回答比較正確,在另一個問題上回答又是錯誤的。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才科學地、全面地回答了二面兩大類問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的唯物主義,科學地回答了第一大類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科學地回答了第二大類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論和辯證法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論既同唯心論是根本對立的,而且也不同於古代的樸素唯物論,又不同於近代的形而學唯物論,而是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是辯證的唯物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既同形而上學是根本對立的,而且同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也是根本對立的,它是同唯物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唯物的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論同辯證法是不可分的。把辯證法運用於唯物主義,就能改造舊唯物主義,使它具有現代的科學的形式;同樣,用唯物主義來改造辯證法,就能創造最高級的、唯一科學的辯證法形式--唯物辯證法,即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根據上述理由,所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哲學體系可分為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兩大塊。當然,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理解為這兩大塊的機械結合或"焊接",這兩大塊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貫穿在他們的學說的各個組成部分中,由統一的嚴謹的世界觀把它們聯結在一起。把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哲學用在研究自然、社會、人類思維三大領域,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根據這個理由,所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兩大塊又分為六個小部分、三個分支。馬克思的哲學之所以具有內在的嚴整性、完備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徹底性,是因為它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採用統一的方法、統一的世界觀。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叫做辯證唯物主義,才能保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性、科學性、徹底性。 辯證唯物論哲學的第一大塊是辯證的唯物論。辯證的睢物論是完備的、徹底的唯物論,它是唯物論發展的最高形式。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論哲學,具有不徹底性、不完備性和片面性的缺點。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論哲學的不徹底性、不完備性,表現在不能把唯物主義哲學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只是半截子唯物論。馬克思主義以前唯物主義哲學的片面性缺點主要表現為機械的、形而上學性。因此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認識論也不可能是徹底的唯物論。舊唯物主義雖然承認自然界的物質性,但它把自然界看成是停滯不變的事物的總和,因此它也就不可能完滿地科學地說明世界的統一性、無機界和有機界之問的合乎規律的聯系和轉化、意識的產生、以及其他許多對科學的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反映論,承認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但它是機械的直觀反映論。舊唯物淪不懂得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辯證法,因此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不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的唯物論是徹底的、完備的、科學的唯物論,它包括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這三者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把任何一部分抽掉,都會有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體系的完整性。試想,如果把唯物主義歷史觀抽出來,那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的唯物論,而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論。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完備性、徹底性根本之點,就在於把唯物主義觀點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列寧指出:"馬克思認識到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不完備性和片面性,因此確信必須'使關於社會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並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既然唯物主義總是用存在解釋意識而不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義應用於人類社會生活,就要用社會存在來解釋社會意識。"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序言中,把運用於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史的唯物主義的掛本原理,作了概括的科學的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義觀點觀察世界和人類,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現象都有物質原因作基礎,同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南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創造了歷史唯物主義,這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沒有對於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准確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哲學世界觀的唯物主義,在沒有被推廣來認識人類社會之前它還是不完整的,還不能對整個世界作出統一的解釋。馬克思翮恩格斯解決了這個任務,從而創立了完整的唯物主義學說。由些可覽,隨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第一次創立T一種既包括自然界,電包括社會生活的完整的、今蕊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徹底性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在認識論中堅持實踐第一。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中,物質第一和實踐第一,兩者也是有內在聯系的。疑有徹底堅持物質第一,才能堅持實踐第一。我們講的實踐,不是主觀的觀念活動,但是主觀見之於客觀、改造客觀世界的感性的物質活動。離開唯物主義物質第一這個觀點來淡實踐,就不是瑪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麗是實用主義的實踐觀。同樣,只有堅持實踐第一,才能堅持徹底的唯物淪。舊唯物論者就是洶為不懂得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中的酋要的基本的觀點,跚此他們的唯物主義不可能徹底,他們的認識論也不可能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正是因為不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丑口認汲對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依贛關系,因此不能了解人的社會性,不能了解歷史的發展規律。馬覓思主義哲學第二大塊就是唯物的辯證法,它也包括三個組成部分:自然辯證法、歷史辯證法、思維辯證法。 這是一部論戰性的著作,它仍然在許多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明確規定,從物到感覺和思想,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兩條基本的認識路線;並且給哲學范疇「物質」下了一個經典性的定義,考察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揭示了在經驗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著作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 3個重要結論:①物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②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沒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只存在於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③在認識論上應該辯證地思考,即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識到比較完全的比較確切的知識。著作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論,論證了真理的客觀性,論證了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論證了生活、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所有這些問題上,著作都既堅持了認識論的唯物論,又貫徹了認識論的辯證法。後來列寧在《哲學筆記》中進一步發揮了這些思想。著作還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了哲學的黨性原則,指出哲學是有黨性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個斗爭著的哲學派別,這種斗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和思想體系。著作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的新發現,電子、倫琴射線、柏克勒爾射線和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初步作出了哲學上的總結;批判了「物理學」唯心主義的主要論點:「物質消滅了」,想像沒有物質的運動,將科學定律和原理看作是人們主觀創造的符號。著作指出,物理學的數學化,認識的相對性原理是「物理學」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論根源;擺脫唯心主義,並從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提高到辯證唯物主義是自然科學健康發展的方向。著作還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駁斥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等同」論、社會「唯能論」等歷史唯心主義理論。 這部著作有力地批判了馬赫主義這一現代西方哲學中影響最大的實證論思潮的典型代表,粉碎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和俄國馬赫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攻,為布爾什維克黨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它是代表列寧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學習和研究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經典著作之一。

❹ 求政治經濟學讀後感3000字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學習後的感悟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面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出現、發展、衰落和必然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而《導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第一次做了說明 。闡述了在認識過程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互關系的重要方法論問題。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由此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沒有給出相應的位置。那麼,它們應該屬於哪一組對應關系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系,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佔有。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准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斗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批判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