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過程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過程

發布時間:2020-12-21 02:08:49

A. 現代經濟學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框架

基本上由以下五個部分或步驟組成:(1) 界定經濟環境;(2) 設定行為假設,(3) 給出制度安排;(4) 選擇均衡結果;及(5)進行評估比較。可以這樣認為,任何一篇邏輯清楚、層次分明、論證合理的經濟學論文,無論結論如何或是否作者意識到,都基本上由這五部分組成,特別是前四部份。可以說,寫經濟學方面的論文,就是對這些部分進行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填空式寫作。掌握了這些組成部分,就掌握了現代經濟學論文的基本寫作方式,更容易學習和研究現代經濟學。

B. 誰能介紹一下現代經濟學的誕生和發展以及代表各階段人物,拜託了

------1.古典經濟學。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斯密、李嘉圖、西內尼爾、穆勒、馬容爾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以斯密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他標志著經濟學的誕生。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經濟學。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
3.現代經濟學 。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著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

C. 現代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急求!!!

就你這20分,誰出這個力啊!

D.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進程

隨著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相應地出現和形成了經濟學。 19世紀下半葉至內20世紀初的經容濟學
雖然古典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和歷史主義的沖擊下並沒有動搖,但19世紀後期,古典經濟學遭到邊際革命的沖擊後卻被拋棄了它原有的研究方法,經濟學自此走上了實證化的新古典經濟學的道路。 (詳見相關詞條)

E.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演變和由來是怎樣的資本主義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說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的發展後,逐步演變為現代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我們一般通稱為西方經濟學,直接來源於馬歇爾創立的微觀理論和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理論。

阿弗里德·馬歇爾(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1890年代,馬歇爾綜合了這一時期各學家,特別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微觀經濟理論,成為有代表性的、廣泛流行於西方的經濟思想。特別是運用一系列數學方法從供求角度分析市場價格,以解決資源配置、資源報酬等問題,主張市場自發調節,頌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和諧、高效率。

自馬歇爾提出微觀經濟學後,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補充。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的形成,使原來的以完全競爭市場類型為條件的微觀理論受到挑戰,於是在1933年,英國的羅賓遜、美國的張伯倫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和壟斷競爭理論,填補了微觀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後希克斯、瓦爾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序數效用論、福利經濟學等,進一步補充了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之後關於市場失靈與微觀政策調節的研究可以說是對微觀經濟學的總結。當然,戰後直至當今的由對寡頭壟斷市場分析引申的博弈論以及與企業產權分析相聯系的制度經濟學可以說是微觀經濟研究的最新發展或成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1930年代大危機使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受到挑戰,凱恩斯於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並全面論述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這既是對傳統微觀經濟學的一大補充,也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當然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問題的不斷出現,也有不少學者提出新的觀點和政策主張,出現了對傳統宏觀理論進行抨擊、責難的不同學派——貨幣主義、供給學派、新劍橋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學者,把微觀理論和宏觀理論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現代流行的西方經濟學主流的思想體系。

事實上,西方學者的理論,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而不斷改變其說法,本身表明理論的演變性質,理論總是要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F. 現代西方經濟學是如何發展的

經濟學是與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是制定各國國民經濟發展政策和措施的理論保障。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危機頻繁發生。這為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機遇和挑戰,促使經濟學家去尋找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良方,由此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經濟學派和經濟理論的產生。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供給學派及新制度學派等。這些學派根據當時經濟領域內出現的新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和新理論,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潮流20世紀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領域發生巨變的世紀。三十年代以前,資本主義經濟還處於私人壟斷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尚未形成,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徵是自由經濟,自由競爭和國家不幹預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仍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經濟思想的主流。1929年—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宣告了資產階級經濟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義占統治地位的結束和政府幹預主義新思潮的開始。七十年代以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停滯和通貨膨脹並發的新情況,它促使了一些新的經濟思想理論的不斷產生。客觀經濟現狀和經濟思想的急劇變化,促使人們去思考,去尋找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良方,由此加快了西方經濟學界的變革。

20世紀以來,西方經濟學這門學科開始從主要研究如何使整個國家致富的學問轉變為主要研究個別消費者行為。個別廠商行為以及這兩方面行為對價值、價格的決定機制的學問;著重研究如何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一國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探索和解釋經濟危機和經濟波動的原因以及克服的辦法等。因此,西方國家中產生了諸多新的經濟學派和經濟理論。20世紀上半期影響最大的是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二戰後,影響最大的是新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供給學派、新制度學派等。

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三十年代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最大的經濟學派。其代表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年)是當時最負盛名的西方經濟學家,長期在英國劍橋大學執教,是劍橋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1890年他發表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將當時的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節欲論等經濟理論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帶有折衷色彩的經濟學體系。由於這一體系被認為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進一步延伸和創新,因而他的學派又被人稱作「新古典經濟學派」。馬歇爾也被視為該學派的創始人。

新古典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其理論建立的前提是深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是充分自由的,他們對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滿懷信心,認為充分的自由競爭是最理想的經濟狀態,這能保證最好地利用社會生產資源,最有效地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因此,他們相信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會使供求關系趨於平衡狀態,因而不可能爆發全面的和長期的經濟波動和生產過剩危機。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就認為供給會創造自身的需求,不管供給(生產)高達何種水平,都不必擔心需求(銷路)問題,即便生產出現局部的或偶然的失調,通過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也能自然恢復均衡。雖然他們也承認資本主義社會有時會出現失業問題,但認為那是暫時的現象。因此,新古典經濟學認為自由放任、國家不幹預是最好的一種經濟政策。

新古典經濟學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還處在自由經濟發展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尚未形成,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還沒有顯示出來。但1929年發生的經濟危機卻動搖了馬歇爾經濟學的地位,讓人們意識到新古典經濟學派存在嚴重缺陷。隨後,主張實行政府幹預主義的凱恩斯主義逐步取代了新古典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的正統地位。

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是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1883—1946年)建立的以國家干預為中心,以消除經濟危機和失業為目標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其誕生的標志是1936年凱恩斯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

凱恩斯認為導致失業和生產過剩危機的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則起因於私人投資與消費不足。對這些問題,市場機制本身沒有解決的能力。他認為在市場機制中根本不存在人們所說的一隻能將私人利益轉化為社會利益的「看不見的手」。僅僅依靠新古典經濟學派所鼓吹的自由市場力量,經濟危機和失業現象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依靠一隻「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有力的、大規模的直接干預,才有可能擺脫蕭條和失業。政府幹預理論是凱恩斯經濟理論最核心的內容。

依據凱恩斯經濟理論制定的經濟政策,主要包括實行赤字財政以增加國民收入和減少失業;實行通貨膨脹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資;實行對外經濟擴張,以增加對外的投資和傾銷商品,達到增加國民收入和就業的目的。

凱恩斯主義的問世適應了當時西方國家經濟形勢的需要,是經濟理論上的一次大轉向,給新古典經濟學以毀滅性的打擊。它不僅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極大關注,而且也為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的西方各國政府所青睞。許多西方國家的政府按照這一理論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美國實行的羅斯福新政,效果就十分明顯,它幫助壟斷資本調整和鞏固了資本主義經濟秩序,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凱恩斯的重大貢獻正如《現代世界文化詞典》所言:「無法講清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歸功於凱恩斯,不過從1945年—1975年的30年間,他的理論確實主宰著經濟思想和政府政策,使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獲得了新生。盡管凱恩斯並不是資本主義一勞永逸的救星。」

新凱恩斯主義凱恩斯去世後,他的門生們根據當時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的一些新現象,對凱恩斯理論和政策主張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使其適應歷史的變化,由此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或稱後凱恩斯經濟學派。該學派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美國的薩纓爾遜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一派是以英國的羅賓遜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兩派都提出了新的理論來完善凱恩斯主義,他們與凱恩斯在有效需求、國家干預調節等理論方面並無分歧,但在資本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和一些政策措施等問題上分歧較大。

保羅·安東尼·薩繆爾遜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界最出色的經濟字冢之一,1961年他在自己的名著《經濟學》第五版中首先使用「新古典綜合」一詞,該派遂得名於此。

1953年,瓊·羅賓遜發表了《生產函數和資本理論》一文,批判「新古典綜合派」的資本理論,從而引發了二者之間的長期爭論,「新劍橋學派」是在爭論過程中形成的。1956年,羅賓遜的《資本積累》與卡爾多的《可供選擇的收入分配理論》的發表,標志著「新劍橋學派」正式形成。

新古典綜合派將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同馬歇爾的新古典學派綜合在一起,試圖形成一個集宏觀經濟理論和微觀經濟理論之大成的經濟理論體系。

新古典綜合派繼承了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認為只要通過政府運用財政政策,使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即可實現充分就業平衡,強調通過市場機制,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尤其重視勞動增長、資本增長和科學技術進步等因素在經濟均衡增長中的決定作用;將凱恩斯的「乘數原理」和西方經濟學中流行的「加速原理」結合起來,建立了動態經濟循環模式,對主要經濟變數相互關系進行動態結構分析,以解釋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原因和幅度;用微觀經濟理論對凱恩斯關於消費、投資等方面的理論進行補充和發展,以解釋現代資本主義發展中所遇到的「滯脹」危機。

新劍橋學派主張回歸古典經濟學傳統,特別是在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的基點上,提出了自己的價值論和分配論,提倡把經濟增長理論同收人分配理論融為一體,著重研究經濟增長過程中國民收入分配的變化,主張政府實施某種社會經濟政策,改革收入分配製度。

貨幣學派貨幣學派又稱貨幣主義,是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的一個反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經濟學派。其名稱來自該派代表人物之一布倫納的《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該派主要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米爾頓·弗里德曼。

貨幣學派的基本思想源於西方傳統經濟學說中的貨幣數量學說。弗里德曼反對凱恩斯簡單否定貨幣具有重要作用的觀點,重申了貨幣的重要性,提出了「貨幣規則」即貨幣的增長率應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一致的理論。同時,還主張實行自由貿易和浮動匯率,寧可保持一定的失業率,也不要搞通貨膨脹。該派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漸取代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地位,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之一。弗里德曼也因此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貨幣學派是現代自由主義經濟流派中影響最大的一支,弗里德曼被視為現代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傑出代表。其代表作有《資本主義與自由》、《實證經濟學論文集》和《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等。弗里德曼的學說從1975年開始被美、英等主要國家付諸實施。

貨幣學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方經濟的矛盾之後,漸漸在失業率、高利率、增長緩慢等方面暴露出新的矛盾。例如,美國採用貨幣主義政策,把通貨膨脹率從1980年的13%降至1982年的約4%,其結果卻創下戰後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紀錄。

供給學派供給學派是20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立的經濟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為費爾德斯坦、拉弗門德爾等。該學派是和凱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論相對立的,強調經濟結構中供給方面的重要性,並從中尋求對策的理論,主張大幅度降低稅率,提高企業投資能力和積極性,取消國家干預,控制貨幣增長以達到預算平衡,削減社會福利等。

供給學派產生後發展很快,二十年代已開始成為發揮政治影響和提供決策理論依據的學派。里根執政時期就吸取了供給學派的一些觀點,構成了他的經濟復興計劃的理論基礎。

新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三者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從基本出發點看,前者與後兩者的分歧點是要國家干預還是要市場調節,以及誰為主的問題。在具體政策方面,三者之間存在著明顯分歧。凱恩斯學派著眼於干預需求,貨幣學派著眼於控制需求,供給學派著眼於干預供給。

新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產生於20世紀五十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包爾丁,法國的別魯,瑞典的繆爾達爾等。該學派是相對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制度學派而得名的。他們認為經濟活動並不受經濟規律支配,而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卻發揮重要作用,所以特別重視和強調對制度因素的研究,重視制度制約經濟的各要素。新制度學派基本繼承了制度學派的理論,用以分析現代資本主義,揭露並抨擊它的弊端,對主流經濟學持批評態度,其中不乏合理之處,成為西方最具有批評色彩的經濟學派。

G. 現代經濟學的起源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庄,如何使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重農學派都有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從國家組織原理,以及從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於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社會分工學說,縱然旨在為他設想的奴隸主理想國提供理論根據,但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提出了一個理論分析。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軻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有關經濟思想方面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指出了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即等價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但是他對追求貨幣財富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都從公正原則出發持否定態度。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幾位著名思想家如老加圖(公元前234~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
19世紀末期,隨著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即更傾向於對經濟現象的論證,而不注重國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經濟學家改變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英國經濟學家W.S.傑文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確提出應當用「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為單一詞比雙合詞更為簡單明確;去掉「政治」一詞,也更符合於學科研究的對象和主旨。1890年A.馬歇爾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從書名上改變了長期使用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經濟學這一名稱就逐漸代替了政治經濟學。

H. 現代宏觀經濟學:起源發展和現狀

、失業的主要類型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到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其主導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2、我國的失業問題分析(1)經濟高增長與事業率高增長並存,就業彈性開始下降。所謂就業彈性系數,是指由國民經濟變動帶來的就業量的變動占國民經濟變動量的比例。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就業彈性是0.32,即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320萬人就業。但到2002年我國的就業彈性已經下降到0.10。這種現象不同於傳統的周期性失業。(2)失業率不斷上升,再就業率不斷下降,失業回滯開始出現。失業回滯是指由於失業率長時間居高不下,自然失業率開始上升的現象。我國近幾年來的失業率(實際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從198年的50%降至2002年的15%。失業率上升與再就業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導致就業弱勢群體出現。出於就業若是的勞動者由於長期失業或者頻繁失業狀態,最終形成「失去信心的勞動者」,使得自然失業率上升,進而成為解決我國事業問題的一大障礙。(3)失業與空位並存,結構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總量上明顯共大於求,另一方面,高級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等技術型勞動力則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結構性失業的存在造成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障礙,進而大大削弱了企業進一步吸收就業的能力。(4)知識型失業出現。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2003年。這一年全國高校擴招後第一批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使得高學歷的勞動力供給突然增加,原來基本均衡的供求關系被打破,由此引發了高學歷低工資、高學歷低就業等許多非正常現象,並且最終造成60萬大學生不能就業,處於摩擦型失業狀態。

閱讀全文

與現代經濟學的發展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