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恐怖主義經濟學

恐怖主義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21 01:27:06

1. 求《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一):表面一件小事,引發誘因,造成一些列行為模式改變。
本書主題思想:表面一件小事,引發誘因,造成一些列行為模式改變。
顛覆傳統的思想:
1、交通問題:馬車和汽車的作用異曲同工,都是當時經濟大發展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都造成社會問題,都有環境污染,汽車是馬車替代品,什麼又是汽車替代品,過度擔憂環境污染是沒有必要的,總有新的方案會代替舊的方案。
2、外部效應:實施一種行為,其他人被迫為此行為付出代價,叫外部效應,分正負兩方面。為了維護自己利益做出的保護措施,傷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就是自我利益的經典案例,比如防盜裝了CLUB鎖。
3、因人而異的效果:沒名氣的人,以低成本解決一件棘手難題,不被認可;名人用高成本,費時未必能解決難題的過程,已獲得眾人擁護。
在選取樣本事,盡可能剝離復雜因素和變數。
4、決定薪酬的原因:除了供求關系,還有工作難度、工作不適程度、適合做這份工作的人數等。
5、價格歧視:實施價格歧視時,要做到無轉賣可能性、可實施的對象清晰可辨。
6、樣本選取:將現實固有的復雜因素剝離,盡可能公平評估試驗
7、學會思考不同事情的共性:街頭妓女和聖誕老人都是利用特地時間的需求猛增帶來短期機遇賺外快。
陪同女郎和企業家的共性:找到合適銷售渠道,去掉中間商使成本最低、獨特的人格魅力能發現對方優點、質量控制(堅持理念和逆向思維),根據供求市場靈活掌握價格歧視。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二):人之初,本「利己」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著作,一套四本80萬字,只有引用了一小部分淺顯的經濟學詞彙;雖然大量引用數據,但一個復雜的數學公式也沒有。作者的寫作手法,是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被我們忽略甚至完全誤解的「經濟學原理」,內容通俗、文筆易懂,所以讀起來很流暢、很輕松。
第一冊是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本,副標題為「揭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世界」,作者通過幾個顛覆性的話題引來熱議,比如「教師和相撲選手為何要作弊?」、「毒販為何還跟母親住一起」等,每個話題都寫得比較深入,數據詳實。其中最具爭議的話題莫過於「90年代開始美國犯罪率下降,源於70年代的墮胎合法化」。
第二冊是「擁有清晰思維的藝術」,全書仍然注重用數據說話,告訴大家:酒後走回家比酒後駕車回家更危險、醫生洗手的概率遠低於「規定」、妓女減少主要是因為婚前性行為增加、兒童安全座椅並沒那麼「安全」、死於恐怖襲擊的概率是自殺的五百多倍......至於書標題所描述的「清晰思維」,我個人理解是「經濟利己主義」,絕大部分的「利他」從本質上都能找到「利己」的根源。
第三冊「用反常思維解決問題」,我個人提煉作者所指的「反常思維」就是指「誘因思維」,或者說是「動機導向思維」。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為了減少眼鏡蛇頒布蛇皮換錢的法令,結果反而催生了一大批養蛇人;很多城市限號以後,汽車保有量反而猛增;在寫有保護提示的標志牌前,石化木反而被偷的更多。如何正確利用誘因呢,我想有以下幾點:找到人們真正關心什麼,而非口頭;給對方你能承受的更多價值誘因;注意人們對不同誘因的反應;最重要的一點,永遠、永遠不要臆測人們會因為「這樣做正確」而去做某事。
第四冊「用有色眼鏡看世界」,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博客文集,集成了作者在成名後開的博客的各種內容,這是全套書最厚的一本,卻也是最沒有營養的一本。不僅缺少主題、雜亂無章,內容也缺少深度。
整套書看完,可能不得不承認,書里的許多內容確實都很「新鮮」,但其許多觀點我個人並不認同,比如90年代美國犯罪率下降的原因,我個人覺得監控攝像頭的普及的影響可能要更大些吧。但我確實要承認,作為一套老百姓看得懂的「經濟學」著作,它能幫助大眾培養經濟學「大腦」,用經濟學的視角更清晰的看待世界,用反常思維分析解決問題,值得為之點個贊。
在中國,其實也有很多學者在做類似的「經濟學」大眾化推廣,我個人最推崇的還是北大的薛兆豐教授,他的許多文章,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勝於本套書的作者列維特。綜上,我給這套書打7.8分罷。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三):經濟學是你身體里的魔鬼
文/王福重(經濟學家)
這是一本「聳人聽聞」的書。
在學界,早就有「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意思是經濟學跨過自己的范圍,蠶食其他學科的固有領地,比如政治學、法學和歷史學,而且已經有幾位,憑此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大有天下學問,莫不是經濟學的架勢。
《魔鬼經濟學2》,是經濟學攻城略地的最新和最有力的證據。
「super」,即超爆,意思是說本書所研究的問題,至少表面看,跟經濟學沾不上邊。但是,說實話,經濟學並非只研究市場、賺錢這等雕蟲小技,在更本質的意義上,它關注的是人類的行為,一切行為。包括本書選取的街頭妓女、恐怖分子、冷漠的案發現場看客等。
照「狡猾的」作者的本意,「超爆」不是關鍵詞,「魔鬼」才是。中國人用「神出鬼沒」來形容神奇的人和事。看了本書,如果你認為經濟學就是這樣神乎其技,作者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魔鬼經濟學的第一層意思是,言人之不敢言。別人避之猶嫌不及的,我也敢蹚渾水。比如觀察街頭妓女,分析她們的賣淫方式、定價方法,就必須有「魔鬼」的膽量。魔鬼的第二層意思是,事情的背後都有經濟學這個「魔鬼」在作祟。第三層意思是「鬼點子」。比如氣候變暖,似乎已成定局,令全世界頭疼,但是,在作者看來,它也有簡單至極而且「經濟」的解決方法。
在第1章里,「遏制氣候變暖:火山爆發?用煙囪桶破天?還是架一根18英里長的管子?」討論的是外部性問題。當下最時髦的話題,是全球變暖。顯然,作者對是否真的變暖,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一種「有毒物質」,以及變暖的前景是否真如媒體和一些科學家渲染得那樣可怕,持相當冷靜和懷疑的態度。實際上,變暖並非言之鑿鑿,最近幾年,全球氣候是變冷的。世界末日,不過是唯恐天下不亂的鼓噪。
假如全球變暖是真的威脅,這種外部性的解決需要的是全球的協同合作,但是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的碳排放大國,似乎佔有道德上的優勢,這種協同是不可能的。哥本哈根大會的無果而終,就是不合作的結果。
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少用化石燃料,比如開新能源汽車,過低碳生活,正在成為一種新道德和新光榮。本書作者說這是美國前總統戈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方法。
這種改變,即使能成功,也是杯水車薪。二氧化碳的半衰期是100年,現存的二氧化碳將存在幾個世紀。更重要的是,戈爾的思路有邏輯缺陷,因為人類並非不知道如何避免破壞環境,而是不想這么做,因為成本太高(經濟原因)。再說,也缺乏激勵,沒有激勵,僅僅是教育,自利的人們怎麼會真的採取行動?
但是,如果全球溫度真的上升,辦法並不是沒有,而且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令人咋舌的「布迪科的毯子」計劃,也就是「皮納圖博火山」(火山爆發能讓地球變冷)辦法,僅僅需要2.5億美元!科學的實驗證明,這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這個法子不行,還有兩個替代的辦法:「上天的煙囪」,以及「霧氣騰騰的鏡子」。這些簡單的辦法,聽起來如天方夜譚,這也是作者所說的「魔鬼」。
第2章 「恐怖分子的銀行賬戶有什麼特點?」圍繞恐怖襲擊事件展開,說的是信息經濟學,也就是信息不對稱下,人們應該如何行為。人的行為,哪怕是荒誕、極端的行為,都嚴格遵循經濟學的利益最大化原則,從這個原則出發,可以發現事情的本質,包括尋找誰是自殺炸彈。
誠如作者所言,先天的東西,不是恐怖分子之所以成為恐怖分子的東西。恐怖分子並非如人們想像的那樣,出生於貧困家庭,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相反,恐怖分子一般出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受到相對良好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恐怖分子不是為生活所迫,而是相當「有理想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
恐怖活動的代價,首先是造成人心惶惶,擔心會遭到再次襲擊。不過,統計數據表明,人遭到再次襲擊的可能性,僅僅是自殺或者他殺的1/575,或者說更大的危害是經濟上的。比如,「9•11」恐怖事件後,美國除了兩場耗資數千億美元的戰爭外,還加強了安保措施。以機場安檢為例,假如每人需增加1分鍾的安檢,美國航空流量每年有5.6億人次之巨,就是一筆不小的經濟代價。
醫患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依靠傳統手段收集病人信息異常困難。所以,醫生的可用時間,60%用於收集信息,純粹診病時間不過15%。所以,開發能夠收集病人信息的系統,是「9•11」 恐怖事件後的一大發明。這個發明,除了疾病診斷,還可以預防恐怖主義。
與醫生了解病人類似,患者也想了解醫生的水平。根據治療效果或者其他看似更實在的標准,往往是很不靠譜的,但是有些基本信息卻更加要緊,更加可靠。比如,是否畢業於一流醫學院,是否在出色的醫院實習等。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招聘單位總是對一流大學畢業生青睞有加,因為文憑可以有效地識別求職者的水平。
但是,作者的出色工作不在於此,而在於他們認為,決定患者在急診室以及今後一段時期是否存活的因素之一是其收入水平(貧窮患者比富裕患者的死亡率要高很多)。而統計也表明,購買了養老金的群體,活得更長;遺產稅的徵收時點和存廢,也影響壽命的長短。
一個很有趣的疑惑是:為什麼化療效果實際上很小,醫生還是不遺餘力地推薦?原來,醫生可以因此賺更多的錢,也會得到政府更多的研究資助。
對於反恐,最重要的恐怕是,迅速找到恐怖分子的所在。有多種辦法,而且已經付諸實踐。比如,搜集人力情報、監聽電子通信、追蹤跨國資金走向——也就是為恐怖活動融資的行為。遺憾的是,所有這些都幾乎毫無斬獲。
這個發現似乎讓事情柳暗花明:潛在的恐怖分子不購買人身險。因為保險公司不會為自殺者支付保險金,這個特徵正好可以用於識別恐怖分子。令人興奮的是,實際上,根據這個提示,在一長串可疑名單中確定恐怖分子,變得相對容易,這個工作已經卓有成效!
第3章「難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為電視看多了?」說的是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近幾年頗為流行,大有撼動傳統經濟學的架勢,特別是,有數位經濟學家(也許不是)還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找到的突破口,是經濟學的基石:經濟人假設(每個人都是利己而非利他的)。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說,一個婦女受到連續襲擊,而38個鄰居眼睜睜看著她被殺,卻無動於衷。
人們不是有利他主義的傾向嗎?比如我們熟悉的好人好事,母親為兒子捐腎,比如「最後通牒」模型中,當事人給予對方的善意。但是,當此危難時刻,人們的冷漠毫無利他的影子,到底哪個才是人性的真實寫照?
本書作者之一的史蒂文•列維特,是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榮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這個獎被認為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某種前奏。
史蒂文把「最後通牒」試驗進行變種,以便更接近現實世界,發現其結果與之前大相徑庭,人們表現出的不再是利他,而依然是「利己主義」的傾向。
道理在於:由於存在「選擇性偏差」,以及在「認真觀察環境」下,參與實驗的人會「主動」地配合實驗者,因此那些「標準的實驗室實驗」結論是很不靠譜的,所謂的利他行為是一種純粹的樂觀想像。
而各種捐獻的目的也並不那麼單純,背後或多或少都藏著利己的動機,或者說是偽裝之下的利他主義。自願捐腎的人,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多,很多病人在等待中離世了。以至於諾貝爾獎得主貝克爾都支持成立一個受到良好監管的人體器官市場。很明顯,這樣的市場可以拯救很多人,但是存在政治和道德上的巨大風險。
後來的調查證實,《紐約時報》的報道過於誇大其詞,當時有人阻嚇罪犯,也有人報警,是一個很普通的案件。
但是,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人做壁上觀,也不是不可理喻的。人就是有利己和利人的兩面性。危險的是誇大利他,而貶損利己(關於利己的好處,傳統經濟學已經說得太多)。
傳統的「經濟人」假設,更普遍,更有說服力。行為經濟學的科學性,卻很值得懷疑。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將人做了嚴格區分,而墨子卻非同凡響地說「義者,利也」,終結了這個無意義的爭論,即所有的人都是「小人」。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更是大膽道出了人性自利的本質。
第4章「疫苗、安全帶和颶風:不一樣的事情,一樣的邏輯」,說的是市場而非政府才是找到解決問題辦法的部門。最好的辦法是那些成本低廉且簡單的辦法,不過它們經常受到指責和懷疑。
匪夷所思的是,出於好意實施的法律,總會產生有違初衷的結果。比如,中國的《勞動合同法》,最終造成了更多非熟練工人的失業,這叫「非預期後果法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治病的醫生,為救死扶傷開展的解剖實驗,導致了成千上萬的人丟命。
歷史並非簡單重合:最困難的問題,往往是用極其簡單的方法解決的。例如,1950年後的50年,世界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原因居然是硝酸銨化肥的發明和使用。硝酸銨讓人類可以依靠動物和水果作為食物。作為能源和動力,跟成本高昂的鯨油相比,石油是一種便宜、便捷得多的能源和動力。
脊髓灰質炎是可怕的疾病,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和健康,包括偉大的羅斯福總統(39歲時罹患此病)。在眾多的抵抗方法中,疫苗是最出色的。固然,研發疫苗十分困難,但是從治療方式和所需費用來說,疫苗是極其簡單和低廉的。
心臟病人死亡率的下降,居然不是看似高超的搭橋手術以及昂貴葯物,而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阿司匹林的功勞。
說到交通事故死亡率的下降,必須感謝美國越戰時期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是這個古板的統計學家首先提出配置安全帶的。安全帶極大地降低了汽車事故的死亡率,拯救了幾十萬人的生命。這個辦法通過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來避免生命的悲劇。這個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中國司機和乘客對安全帶抱著抵觸的態度!
颶風是美國人的噩夢之一。為了減輕颶風的破壞力,各種辦法想盡,但效果不佳。但有人想出一個:在海中投放大量帶裙擺的輪胎!這個人,是微軟的前首席技術官、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的學生梅爾沃德。最妙的是,它簡單,花費也出奇的少。
一個著名的案例是:第一批去澳洲的人,是坐船去非洲的奴隸。開始的時候,資本家是按上船人數給人販子錢。結果發現,上了船,能到澳洲的奴隸,所剩無幾。在進行了各種技術改進(例如增加水供應、保安措施、醫療人員等)無明顯效果後,一個極簡單的想法徹底扭轉了局面:按照下船人數給錢。這是從人的自利性出發的舉措,自然奏效。
相信市場,相信人們從經濟成本–收益比較出發做出的選擇更有力,是本章的重點。
在第5章里,「街頭妓女與百貨商店聖誕老人有何相似之處?」在衛道士看來,題目很有些輕佻。但是,要說的主題卻是嚴肅的勞動力市場如何運行,而即使是看似不恥的賣淫行為也得遵循經濟學原理。
女人難找工作,收入比男人低,但不能因此就說社會歧視女性。男女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在經濟上也存在差異,是有其合理之處的。女人更顧家,於是有限的精力被分散了,降低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工作時間;女人的生理特點也不容忽視。所以,在某些勞動力市場上,包括WNBA教練,鮮有女性。但賣淫這個特殊場合,卻完全相反,女性一統天下。
男人們好像越來越花心。這不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男人還是那些男人,不同的是,過去賣淫市場小,價格高,光顧的男人就少,沒法不忠誠。但是,賣淫市場迅速發展(部分是因為女性收入低),賣淫者間競爭加劇,促使價格下降,男人可以獲得更低價的性服務,性道德因此敗壞。
購買賣淫服務,滿足了生理慾望,更有經濟上的好處:不必承擔懷孕的成本、承諾結婚的成本等。
賣方肯定想要高價。如果能降低競爭,街頭妓女的服務價格就可以提高,但是妓女沒有權力攻擊同業競爭者,控告別人,或者爭取立法,對外來者徵收「關稅」。但是,她們有別的辦法。
街頭妓女可以實行「價格歧視」,看人下菜碟,比如黑人低價,白人多要。可以單干,也可以找人看場子,這就形成經濟學上的「委託代理關系」。代理人可以專門跟警察打交道,搞定警察,驅趕競爭者,雙方是互利關系,而且考核代理人是否盡心是相當容易的。代理人的出現,促成了穩定的「市場環境」,增加了妓女的收入。
中國的國有企業,經常發生代理人違背委託人的行為,比如企業投資虧損巨大,而總經理卻享受高得離譜的年薪,就是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
這一章的名字中有「聖誕老人」,可是壓根兒就沒說聖誕老人的事。因為聖誕老人的行為模式跟街頭妓女是完全一樣的,雖然寫起來更體面,但是本書作者卻不屑於這種體面,他們更熱衷於描寫魔鬼。
不要以為說妓女的行為就是噱頭,作者的真正用意在於,經濟學不是好人的學問,也不是壞人的學問,而是關乎一切人的學問。無論是體面的工作、嚴肅的行為,還是難以啟齒的活動,在經濟學家看來,都沒什麼區別,經濟學都可以檢驗、審視它們,廓清背後的決定因素。
結語 「猴子也是人」陳述的一個觀點是:無論是食色性也,還是喜歡搭便車、推卸責任,抑或成為恐怖分子,猴子與人毫無二致。經濟學這個魔鬼,也附在猴子的身體里。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不但研究人,也研究動物,「帝國主義」又向外擴張了。
這本書,在形式上,也許有些聳人聽聞,甚至嘩眾取寵,但是如果認真讀下來,就會發現作者的寫作態度嚴謹而科學。他們總是依據第一手素材,不厭其煩地利用原始數據,以及可靠當事人,特別是始作俑者的陳述,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小心地運用邏輯推演自己的結論。特別注重運用統計方法,而非傳統道德或者政治來分析問題,是本書的一大特點。我們能從書中大量的統計數據和資料、親身實驗、與街頭妓女的親密接觸等,洞見作者的辛苦和認真。
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作用,比普通人想像的要大得多,在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後,都有一個經濟學的「魔鬼」潛伏著呢。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四):少一些想當然,多一些思考
在寫這篇讀後感前,我刻意沒有去讀或者聽其他人對於本書的看法,怕影響自己的思維。當然,別人可能比我理解的更深更透徹,但,在這里,只想寫下屬於自己的一些感悟。
雖然說這本書的名字中有「經濟學」兩個字,但作為一名對經濟學理論一竅不通的理工科生來說讀起來也並不困難。因為作者是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事例,經過深度剖析,傳達一些信息,一些概念,一些邏輯。這里的「經濟學」更多指的是用經濟分析的方式描述人類行為決策和各類社會現象。作者希望通過經濟分析的方法客觀闡釋世界的本來面貌,幫助讀者更加了解世界。
簡單的說說這本書帶給我兩點收獲:
第一,一個關鍵詞「想不到」。想不到酒後步行比酒後駕車還要危險,想不到火山爆發可以降低全球溫度,想不到《勞動法》也會損害勞動者,想不到化療對於多數腫瘤患者的作用微乎其微,書中還有很多例子……
這探討的其實是思維方式問題,我們掌握的很多所謂的「常識」往往是一種思維惰性,也許是學校教育的,也許是社會輿論的宣傳的,也許是自己的經驗總結的,當我們接收到一個信息時,尤其是所謂的「權威」發布時,很少去深入思考和辨別一件事情的真偽。這本書給我們提個了醒,當接收信息時,多加思考和辨別,少一些「想當然」。
第二,豐富了知識儲備。也許我們對一件事情有好奇心,有探索精神,但我們未必能有去深入研究的條件。本書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以翔實的數據和統計分析,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盡量真實的世界。比如兒童安全座椅的安全性問題,如何判斷醫生水平的高低,人是否存在「利他主義」傾向等問題。
《魔鬼經濟學2》讀後感(五):「成本-收益」的正確演算法
首先申明:在本篇書評里,「經濟學家」是褒義詞。
先拋結論:絕大部分人都是經濟人,同時也是坡腳的經濟學家。
經濟人,簡言之,就是人趨利避害的本性,總會對事情的「成本-收益」進行評估,而去決定做或不做。一些很奇怪的宏觀現象,往細處分析、思考,歸咎到個體層面的本性,其實也就很自然了。比如,那些為保障殘疾人勞動權益的法規出台,導致殘疾人就業率大大降低(雇了殘疾人不能委屈他、辭退他,還不如不招!)。
經濟學家當然也是經濟人,讓他們脫穎而出的,是他們能對「成本-收益」進行更准確地評估。比如這幾種思維,考慮外部效應、對未來和現在收益的評估、更純粹的數字導向。
外部效應,即某人實施某種行為,其他人要被迫付出代價。比如,在公共場合吸煙、隨意污染環境,很多時候,外部效應是不易引人注意的,就是這種行為的成本是被低估的。所以,你身邊那種損人損己額行為還少嗎,很簡單的例子,「羊來了」。
未來和現在收益的評估,人們一般不願為了應對未來的問題、獲取未來可能的收益而花費現在大量的精力,就是未來收益往往是被低估的。比如,投一個五年後才能盈利的項目,你願意嗎?那麼多企業家拼了命的投資、布局,是為了什麼?
更純粹的數字導向,從統計上說,坐飛機比坐汽車安全,安全座椅並不比安全帶安全。這些事實,你信嗎?因為對信息的了解不足、也不願意花多精力思考數字問題,人們往往會被媒體誤導,會遵從自己所謂的「常識」去做出錯誤的判斷。
經濟學家,是更願意思考、更遵從理性支配的人。從這點看,「成本-收益」的公式不變,經濟人要做的無非是把外部影響納入成本計算、把未來預期納入收益計算、整個公式更加量化。擁有清晰地思維藝術,成為自己的經濟學家

2. 介紹幾位當今存在的世界級經濟學家

導航

當今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簡介
2011-03-11 | 山鷹03 | 轉藏(41)
默認分類 2010-06-25 13:44:53 閱讀373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Robert Mundell(羅伯特·蒙代爾)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羅伯特·蒙代爾
羅伯特 蒙代爾教授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是最優貨幣區域理論的首創者,被譽為「歐元之父」。 1955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56-1957在芝加哥大學做政治經濟學博士後研究。多年來,他先後擔任過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加拿大政府、美國聯邦銀行、美國財政部及歐洲經濟委員會的高級顧問。Robert Mundell教授作為金融專家,多年來對中國的經濟金融改革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蒙代爾教授一直擔任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和加拿大、歐洲國家政府及美國聯邦儲備局顧問。 1999年因「對不同匯率體制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及最優貨幣區域的分析」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Thomas C. Schelling(托馬斯·謝林)美國馬里蘭大學、2005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托馬斯·謝林
謝林教授現任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在此之前的20年裡,他長期執教於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
謝林教授曾被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醫學研究所及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1年,他擔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因其在政治經濟學和防止核戰爭中的行為研究的突出貢獻,他分別獲得Frank E. Seidman獎和美國全國科學院獎。
謝林教授曾任職於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美國白宮、耶魯大學、蘭德公司和哈佛大學經濟學院與國際事務中心。其理論研究覆蓋軍事、軍控、能源、環境、氣候、核戰略、恐怖主義、國際貿易與沖突、博弈理論、種族隔離、健康政策、煙草與毒品政策、公共政策與商業中的道德問題。
Douglass North(道格拉斯·諾斯)華盛頓大學,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道格拉斯·諾斯
道格拉斯 諾斯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自1983年,諾斯先生開始在華盛頓大學經濟系擔任法律和自由學科教授。並在1984-1990年,擔任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在1992年,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拿到經濟學界最高殊榮——John R. Commons Award的歷史經濟學家。同時,諾斯先生也是華盛頓大學新制度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奠基人。近期研究包括財產權、轉換成本和歷史中的經濟組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Dennis J. Snower (丹尼斯·斯諾)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院長

丹尼斯·斯諾
現任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院長。1975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馬里蘭大學助理教授、倫敦大學Birkbeck學院全職經濟學教授,還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耶路撒冷大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大學學院、達特茅斯學院等。
曾獲得社會學研究委員會、紐菲爾德基金(The. Nuffield Foundation) 、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等機構的多項嘉獎。1993年,他成為皇家藝術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會員。1998年,他加入IZA,並作為「福利和勞動力市場」項目負責人直到2004年。
目前研究領域集中於勞動經濟學,包括工資談判、自然失業率、就業政策、不完全信息經濟學等課題。
Amartya Sen (阿瑪蒂亞·森) 哈佛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阿瑪蒂亞·森
阿瑪蒂亞·森教授於1959年在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執教於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等著名學府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與哲學教授,曾任劍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主任直到近期。他還是OXFAM(牛津飢荒救濟委員會)前名譽主席和現任名譽顧問。 得獎方面,他取得了印度總統頒發的最高獎項「Bharat Ratna」,「the Senator Giovanni Agnelli」國際倫理獎,埃森豪威爾獎,英國Honorary Companion of Honour。阿瑪蒂亞·森教授因在福利經濟學上的傑出成就獲得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3. 什麼是超爆魔鬼經濟學

內容簡介《超爆魔鬼經濟學》歷經4年時間創作而面世的書,深入探討了世間萬物那鮮為人知的另一面,提出的問題不僅更具挑戰性,而且更出人意料,它將再次挑戰我們的傳統思維方式:△身體肥胖的女性和牙齒長得難看的女性薪水就低!這是為什麼呢?△在高中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女生再進入大學,畢業之後就能找到好工作?△導致大多數男女薪水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女性追求高薪的願望不足?△為什麼世界上大部分頂級運動員都出生在1月-3月份?△馬和汽車,誰的危險更大?想阻止氣候變暖?用煙囪捅破天吧!?△發生在中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與橫掃美國的卡特里娜颶風有什麼不同?△安全帶真的能保證你的駕車和乘車安全嗎?兒童車座也照樣不安全?你是不是經常碰到令你無法解決的事情?或者即使解決了,又不能令你滿意?這是為什麼?那是因為你的傳統思維在作祟,像列維特和都伯納一樣換個思路吧,把你的傳統思維徹底顛覆掉,你會發現原來麻煩重重的問題可以這樣解決!閱讀《超爆魔鬼經濟學》,你會發現,跟隨列維特和都伯納荒誕不經的思維,來一次徹頭徹尾的頭腦風暴,將會是多麼地酣暢淋漓!「全美國最有趣的腦袋」列維特和都伯納又出場了!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給他一個支點,他能把地球撬起。而現在,列維特和都伯納憑借這本《超爆魔鬼經濟媒體推薦我的確喜歡《超爆魔鬼經濟學》這本書,而且,我認為該書較《魔鬼經濟學》更勝一籌。——比爾•蓋茨微軟公司創始人《超爆魔鬼經濟學》的發散思維方法,也許我們還不習慣,但的確有利於打開思路,深化分析。只要認真讀下去,你的思維水平會有所提高。——梁小民經濟學家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實驗經濟學,什麼是行為經濟學,特別是如果你還想知道一些實驗經濟學家們的人生軌跡和行為藝術,你千萬不可錯過列維特和都伯納的這冊非常有趣的大眾讀本。——王則柯經濟學家《超爆魔鬼經濟學》是一本「聳人聽聞」的書,同時也是經濟學攻城略地的最新和有力的證據。——王福重經濟學家,暢銷書《人人都愛經濟學》作者《超爆魔鬼經濟學》的確是一本好書。閱讀這本書,有助於人們改變思維方式,摒棄那些經常出現的認識誤區。——徐小平新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真正的經濟學應該是源於生活的,應該是簡潔、實用並且充滿樂趣的。《超爆魔鬼經濟學》做到了這一點。它從生活中一些被忽略的現象入手,經過梳理和推導,還原事物的本質,讓人們在一種游戲般的快樂中,學會另一種思考方式。——時寒冰《中國怎麼辦》作者、上海證券報評論主編有趣的頭腦與超爆魔鬼經濟學相得益彰,生活是魔鬼經濟學不可缺少的加餐佐料。——葉檀資深財經評論員列維特和都伯納的比較方式新奇,通過對照分析看似毫無關聯的主題,不斷挖掘出事實真相,讓人有茅塞頓開的暢快之感,這就是本書趣味橫生的原因所在……真是精彩絕倫的一本書。——《紐約時報》大膽、令人贊嘆,它在向傳統智慧開戰。沒讀過這本書,可不要在飲水機旁聊天哦。」——《華盛頓郵報》這本書很像《魔鬼經濟學》,但更精彩……——《金融時報》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知名經濟學家用統計數據所做的最搞怪的研究……列維特和都伯納設法從人類行為這道高深的數學難題中,尋求其內在聯系。——《娛樂周報》痛快……事實上,這本書表明:在探索欲永無窮盡、分析技能極為嫻熟的經濟學家的手中,普通的傳統經濟學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經濟學人》《超爆魔鬼經濟學》要做的就是徹底顛覆你頭腦中的傳統思維——真是一部讓人贊嘆稱奇的作品。——《華爾街日報》簡直就是飛馳而過的過山車……《超爆魔鬼經濟學》真是精彩絕倫、生動有趣,還有那麼一點醉人,就像一大杯龍舌蘭酒。——《泰晤士報》《超爆魔鬼經濟學》內容構思新穎,我們總能驚奇地看到難於預見的不可能情形。——《溫哥華太陽報》毫無疑問:本書生動有趣。列維特和都伯納的探索與發現與任何偵探小說一樣扣人心弦……——《愛爾蘭審查報》女性應買這本書送給他們的丈夫,但首先要自己讀!與他們的第一本書一樣有趣,給人的啟發甚至更大,而且,這里有很多內容適合每個人閱讀。——亞馬遜網站讀者《超爆魔鬼經濟學》再次挑戰了我們的傳統思維方式,深入探討了世間萬物那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不論是尋求解決全球變暖的方案,還是探討抓住恐怖主義分子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列維特和都伯納的分析,處處閃現智慧的靈光,敘述方式格外新穎,讓人眼前一亮。通過分析人們在各種動機下的表現,他們兩人將世界的本來面目呈現給大家:善、惡、丑……歸根結底就是,荒誕不經。——王立鵬《中國經營報》常務副總編、《職場》主編福爾摩斯和列維特的共同點就是——很多事情在他們進行了連續兩步以上合理的推論後,就會顯示出讓我們始料不及的結果。只不過福爾摩斯是基於證據和邏輯,而列維特更多是基於數據和經濟學原理。——劉湘明《商業價值》出版人《超爆魔鬼經濟學》以經濟學的統計方法,發現種種貌似不相關聯事件背後的隱秘邏輯。是作者的研究過於搞怪?還是我們的世界本來就匪夷所思?——賀志剛《IT經理世界》雜志社副總編讀了《超爆魔鬼經濟學》,我才發現,用微觀經濟學的手段和思維方式來研究社會問題,可以如此痛快過癮,看似荒誕不經的論述,卻處處閃耀著智慧與機敏,讓人茅塞頓開,拍案叫絕!——陳朝華《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兼《南都周刊》總編輯《超爆魔鬼經濟學》真是令人拍案叫絕,閱讀這本書,有助於人們改變思維方式,摒棄那些經常出現的認識誤區。很難想到經濟學也會如此有趣!——張晨《北京青年》周刊總編要是你在尋偶期,遇到個適齡異性在讀這本書,一定上去跟他/她搭訕。寫這本書的人,智商高,好奇心無邊無際,講話表面正經其實很不正經,有專業知識又有人情,看這本書的人一定也差不到哪兒去。按我說,這就是新時代的性感標准。——覃里雯《周末畫報》新聞中心主任編輯推薦《超爆魔鬼經濟學》是不敲破你的腦袋,誓不罷休!賦予你看透世界的魔力!連續數周榮登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書總榜前10名!想要改變世界嗎?你的魔力就藏在這本充滿怪誕思考的書里!《超爆魔鬼經濟學》全球銷量超過500萬冊的《魔鬼經濟學》作者再度傾力打造!超爆、超怪、超爭議、超發燒、超叫座……讀書也如同看戲,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看熱鬧的往往看到了外面最浮淺的東西,就大呼不可取!看門道的,不會如此浮躁、淺嘗輒止,他更願意深入到書的精彩之處,以察究大道之理。讀《超爆魔鬼經濟學》,應手執一杯名茶,一邊細細品味名茶的清香,一邊深索書中蘊含的精細哲理——但在你讀到精彩之處而拍案驚奇時,別忘了把杯子放在桌上。目錄專家推薦一真的喜歡《超爆魔鬼經濟學》/比爾•蓋茨專家推薦二一本引導你思維的書/梁小民專家推薦三怪誕經濟學家的行為藝術/王則柯專家推薦四經濟學是你身體里的魔鬼/王福重專家推薦五科學其實是故事/陳曉民寫在前面導言超爆魔鬼經濟學=荒謬怪誕經濟學?有時候,一個人在生活中要想擁有清晰的思維是非常困難的。我們一直被告知,酒後駕車發生事故的概率要比清醒正常人駕車發生事故的概率高出很多倍。有如此多的人酗酒後仍然要手握方向盤,這是為什麼呢?酒後駕車極其危險,可是,難道酒後步行就安全嗎?馬和汽車,誰的危害更大?如果我們不開車,改成騎馬,社會將會怎麼樣?酒後步行比酒後駕車還要危險!3電視把印度女性解救了出來?6馬和汽車,誰的危害更大?11還原世界的本來面貌16獨樹一幟的經濟學21第1章遏制氣候變暖:火山爆發?用煙囪捅破天?還是架一根18英里長的管子?全球變暖可能導致的最恐怖的情形,絕對與《聖經》中的描述無異:海面上升,高溫煉獄,災難頻發,地球混沌無序。面對全球變暖,我們普通人該怎麼辦?牛、羊及其他反芻動物,是十惡不赦的環境污染者?全球反芻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所有交通活動產生的多50%!那麼,我們別吃牛羊肉了,也別喝牛奶了,改吃袋鼠肉吧。購買本地產的食品,事實上反而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為什麼?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火山爆發竟然讓全球氣溫降低了,為什麼?全球變暖:經濟學家的觀點28你開空調時應該想到的事情32外部效應的邏輯:從汽車防盜裝置到火山爆發35二氧化碳與全球變暖沒有關系!39太陽能電池加劇了全球變暖?49火山爆發與氣候變暖51解決氣候變暖:用一根18英里長的管子向天空吹二氧化硫56用毯子把地球裹起來60想阻止氣候變暖?用煙囪捅破天吧!64醫生最容易違規?68如此預防艾滋病:你根本不可能想到73第2章恐怖分子的銀行賬戶有什麼特點?世界上大部分頂級運動員都出生在1~3月?恐怖分子往往來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產階層或高收入家庭?「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的僅僅3個月內,美國發生的交通事故大幅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去醫院就醫,如何選擇醫生?醫術更高的醫生治療的病人,其死亡率甚至更高,為什麼?最出色的醫生有什麼樣的特點?如果你的病情很嚴重,去醫院看病會略微提高你存活下來的概率;但如果病情並不嚴重,那麼去看病就會提高你死亡的概率。公路交通事故增多:全是「9•11」恐怖襲擊惹的禍?81最出色的醫生和最差勁的醫生有何區別?86想長壽嗎?拿個諾貝爾獎吧!103恐怖分子的銀行賬戶有什麼特點?109如何判斷誰是恐怖分子?114計算一下誰是恐怖分子117第3章難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為電視看多了?暴力類電視節目可引發人們的暴力行為?觀看大量電視節目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從事犯罪活動的概率更大?發生在中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與橫掃美國的卡特里娜颶風有什麼不同?慈善家行善僅僅是為了樂善好施嗎?犯罪率升高是因為電視看多了?124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樂善好施?129人類天生具有利他主義的本性?132交易大廳的欺騙作為138利他主義的精神哪兒去了?144十字路口有交警,你會闖紅燈嗎?147人真的既慷慨大方又冷酷無情?151兇殺案的報道屬實嗎?153第4章疫苗、安全帶和颶風:不一樣的事情,一樣的邏輯相對於農村產婦由接生婆接生,產婦在醫院分娩的危險性為什麼會更高呢?是硝酸銨養活了整個世界?如果硝酸銨一夜之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那麼大多數人的飲食結構將會再次轉向穀物和塊莖植物,而肉類和水果僅僅只有富人才能享受!安全帶真的能保證你的駕車和乘車安全嗎?兒童車座也照樣不安全?《勞動法》也會損害勞動者168硝酸銨養活了整個世界?171從捕鯨到石油開采173沒有什麼醫療手段比疫苗更簡單174安全帶有多安全?177兒童車座的安全效應182由颶風想到的191第5章街頭妓女與百貨商店聖誕老人有何相似?男職員和女職員薪水差別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麼?身體肥胖的女性和牙齒長得難看的女性薪水就低!這是為什麼呢?在高中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女生再進入大學,畢業之後就能找到好工作?教師工作是女性最好的職業選擇嗎?導致大多數男女薪水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女性追求高薪的願望不夠強烈?從中國的纏足習俗到美國的性服務市場202為什麼妓女的收入越來越少?209一星期中妓女哪天掙得最多?215皮條客與房地產經紀人221女性工資低是因為女性追求高薪的願望不夠強烈226從妓女的營生中我們看到了什麼?234結語猴子也是人致謝……

4. 美國反恐主義與激進主義的聯系

從「·11」事件看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 「9·11」事件無疑是一個界定歷史階段的事件。在美國心理上所造成的震撼遠遠超過世貿大樓的倒塌和近4千人的死亡。這一天標志著兩個不同體系的文明進入了慘烈的暴力沖突之中。 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可歸納如下: 1.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沖突讓位於種族的與宗教的以文化價值為分界線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孕育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 2. 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帝國,它的單邊主義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小的不發達國家的不滿與仇恨; 3.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催化劑; 4. 全球化使經濟不發達的穆斯林國家愈益貧窮,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阿拉伯國家從石油聚斂的金錢與赤貧的政治與文化落後的穆斯林國家結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國親以色列的中東政策激發起阿拉伯國家的反美與反猶情緒,這種反美與反猶情緒在原教旨主義中找到了極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國家教育極不發達,對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學校免費提供,而這種宗教學校正是灌輸原教旨主義和聖戰思想的基地,正是驅使穆斯林青年追從宗教狂熱的基地。 美國無論是硬權力還是軟權力都是世界第一,成為冷戰後惟一的一個超級大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它面臨的最大的戰略問題是如何避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聯合起來反對它。如德國雜志「Die Zeit」編輯Josef Joffe說的,美國現在與1871年統一後的俾斯麥的德國非常相似。美國的力量是史無前例的,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之匹敵。全世界花費在防務上的費用大約8千億美元,而美國的防務支出就佔3千8百億美元,比全世界防務開支最多的14國的總和還更多。美國在武器技術方面遠遠超過它的盟國,因此它極易傾向於單邊主義。 從實質上說,美國在許多方面的單邊主義是由於其遍布全球的利益所驅使的。在美國看來,全球的安全就是美國帝國的安全。「西方正在、並將繼續試圖通過將自己的利益確定為『世界共同體』的利益來保持其主導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單邊主義的外交策略極易使美國成為眾矢之的。單邊主義使它得罪或失去盟友和朋友。同時,它在中東的單邊主義使它招來阿拉伯世界的廣泛的嫉恨。根據《國際先驅論壇報》與Pew研究中心在2001年11月12日至12月13日在世界范圍內的調查,77%美國以外的人士認為美國在反恐戰爭中是單邊主義的。就國際反恐斗爭而言,美國需要建立最廣泛的多層次的聯合陣線,這也需要美國實行多邊主義,更多地關注共識,更多地關注別國的利益。未來的反恐戰爭的一段時期將是中美改善關系的一個契機。 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曾經認為,歷史上所有的帝國由於過度擴張而走向毀滅。對自身安全的過度關注,在軍事上過度開支,是造成帝國滅亡的國內因素。日內瓦國際關系研究生院副院長Daniel Warner認為,美國目前正符合保羅·肯尼迪所描述的帝國走向衰亡的徵象。美國的過度擴張也表現在目前的反恐戰爭中。首先,美國將打擊對象從直接肇事者擴大到其「罪惡軸心」理論所涵蓋的國家。其次,這場戰爭的打擊目標在時空上是無限的,這是一場沒有地理界限規范的、沒有時間規范的戰爭。Daniel Warner認為,蘇聯因為過度擴張而走向了毀滅,而美國很可能步其後塵。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穆斯林恐怖主義的原因之一。無庸諱言,西方文化價值是人類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具有現代性的特點。一方面它是先進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現代性的種種弊端與缺陷。 對於大部分經濟十分落後、生產力極不發達、文化十分落後的東方穆斯林民族來說,西方的自由主義的文化價值無異於洪水猛獸。他們認為西方文化是物質主義的,腐敗的,頹廢的和不道德的,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對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響。在美國社會中,離婚率高達50%。60年代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形成性解放浪潮。美國社會對性的公開性與容忍性,是傳統的保守的東方文化所無法接受的。這與對性事諱莫如深的伊斯蘭文化形成尖銳的不可調和的沖突。無疑會被視為異端邪說。同樣,70年代之後的女性主義的興起,對伊斯蘭文化也是一個極大的沖擊。在傳統的伊斯蘭文化中,婦女是沒有地位的。在塔利班統治下,婦女的處境就是一個例證。美國竟然要掀起女性主義浪潮,全然屬於大逆不道了。美國的個人主義超越了東方的家庭價值,只有6%的祖父母生活在孫子輩的家庭中。這在傳統的重視家庭價值的東方文化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美國現代資本主義無節制的工業生產,對全球的氣候以及大氣的生物化學功能造成極大的破壞。美國人口佔世界人口僅5%,卻向大氣釋放25%的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人們對於以自然為代價的美國生活方式產生了疑惑。這一切,無疑在文化價值上使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產生了間離,成為少數恐怖主義分子實行恐怖手段的文化動力。正如塞繆爾·亨廷頓說的,「冷戰的結束並未結束沖突,反而產生了基於文化的新認同以及不同文化集團(在最廣的層面上是不同的文明)之間沖突的新模式。」「冷戰結束後,文化取代了意識形態,成為吸引與排斥的磁石。」 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將其主要的矛頭針對美國,是一種狂熱的宗教沖動。它所指的是其猶太教—基督教傳統。不管美國願意與否,原教旨主義所發動的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帶有強烈的反基督教反猶太的宗教動機。例如,漢堡一家清真寺的阿訇在向「9·11」恐怖份子阿塔等佈道時,就說過,「要割裂基督徒和猶太人的喉嚨。」廣而言之,西方面臨的是一個不同的文明 -— 伊斯蘭文明,而伊斯蘭文明面臨的是一個無比強大的擴張的西方文明,特別是美國文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這兩個文明不可避免地處於更加尖銳的沖突之中。這種沖突使伊斯蘭文明產生一種深重的危機感。而沖突的結果之一是有些伊斯蘭社會更加自我封閉,對現代性產生恐懼。一個是強者,一個是弱者,一個是先進的,一個是落後的,這決定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只能採取隱蔽的恐怖主義的手段。 全球化使有些穆斯林國家邊緣化,個人與過去割離,反而趨向貧困,墜入社會經濟階梯的最底層。人口過剩,在財富與資源消費中的不均使世界上許多貧窮的人無法享受現代化的好處。其實,只有當所有的人都能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人類創造帶來的美好生活,否則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和一個國家會真正地繁榮,會真正地享受安全。真正的全球化應該是多元的,應該是一種全球民主,應該是平等的,在全球民主的框架下,各種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不分大小,都有存在的權利,有發展的權利。全球化意味著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只有這種思想才有利於人類的共同生存。 美國與拉登的對立是世界上富有者與窮人之間沖突的反映。當人群和文化被窘迫得過於無奈,極端的思想在怪異的信仰驅使下就有可能應運而生。「基地」等極端組織的根源可以在全世界被遺棄和遺忘的人群中找到答案:民族分裂和人們被褫奪公權。在現代城市化運動中,發展中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從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城市貧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從2000年10月到2001年10月,全世界由於戰爭造成的難民數達1490萬, 比2000年增加40萬人。仍然羈留在本國內的難民數達2200萬人。阿富汗和巴勒斯坦難民數分別達到400萬,佔全世界戰爭難民數一半以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正是在這塊貧窮與落後的土地上生長的。《國際先驅論壇報》與Pew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52%非美國人士認為,美國政策造成世界上貧富的差距擴大,這是這些國家反對美國的主要因素。就恐怖主義的社會基礎而言,財富的差距是造成恐怖主義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西方學者中,也有人認為國際恐怖主義與貧窮無關。如,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Alan Krueger認為,恐怖與貧困並無直接聯系。他調查了Hezobollah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死亡的129名激進份子後發現,他們的經濟水平都超過貧困線,都擁有中等或高等教育。他還發現在巴勒斯坦並不是貧困和未受教育的群體對以色列特別仇恨;而攻擊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定居者卻大部分是富有者。 對於從1966至1976年報載的屬18個恐怖組織的350名恐怖分子的調查表明,2/3的人受過高等教育。在1980年,一位埃及社會科學家訪問了關在獄中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發現他們都受過教育,在社會中屬於上升的階層。Daniel Pipes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中用證據表明中東的激進份子大多出身於中產家庭。 這是問題的一面。還有問題的另一面。即使Hezobollah激進份子是受過教育的,但他們的教育大多是在宗教學院中接受的,而這些宗教學院無異於恐怖訓練營。如在巴基斯坦,貧困的孩子入宗教學校(madrashas)學習,這些學校提供免費的膳宿和書籍。正是這些學校培養了塔利班和聖戰份子。 根據世界銀行對1960年以後世界沖突的調查,如果經濟發展,如果人口壓力減少,如果10多歲的孩子有學可上,如果經濟多元化,內戰的可能性就減少,拉登之所以能在阿富汗生存,就因為混亂與無能的當局給他提供了極大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就這一點而言,恐怖與貧困有關。 Krueger認為,因為經濟原因,貧困的人最可能有犯普通罪的動機,而受教育的人最可能從事恐怖主義,因為他們擁有復雜的思想並形成政治激情。然而,為了減少這種針對美國的政治激情,至為重要的仍然是減少穆斯林國家國內社會不公正的現象,促進當地政府更為開明,更為公正,更為民主。美國要更為關注伊斯蘭國家人民的福利。而這一切仍然與減少貧困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為了減少國際恐怖主義,對貧困的穆斯林國家施以援助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美國在中東對以色列的支持,是造成阿拉伯人仇恨美國的主要原因。阿拉伯人仇視美國也不是自今日始。這種仇恨早就存在了,是根深蒂固的,特別在美國施行反恐戰略後,以色列搭車,也展開了它的針對巴勒斯坦人的反恐戰爭。這種以暴易暴的政策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與反猶情緒。例如,據《先驅論壇報》報道,美國對以色列在被佔領區的軍事行動的支持引發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對美國商品的抵制浪潮。通過互聯網和行動電話簡訊息號召抵制美貨的組織大多是非政府組織,如學生團體,網上號召人們特別抵制麥當勞,星巴克和微軟。《國際先驅論壇報》和Pew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表明,大部分美國以外的人士認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對美國以色列政策的一個反動。在中東高達95%的人這么認為。 同時,美國國內猶太裔美國人對布希態度的改變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一問題。在2000年大選時,80%的猶太裔選民選舉戈爾,傾向於民主黨。然而,經歷了17個月之後,美國的猶太組織轉向支持布希,正如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席Howard Kohr說的,這是因為「布希對以色列的深深的同情」。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佔領,是造成巴勒斯坦人,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感到屈辱與侮辱的根源。可以說,如果巴以之間不和解,未能找到雙方和平共處的途徑的話,如果以色列不退回到1967年6月4日以前的邊界以內的話,那麼反以色列的情緒,以及由這種情緒而衍生出來的對美國的仇恨,將延續下去,國際恐怖主義就不可能銷聲匿跡。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成為一種反猶和反美的結合體,他們把以色列人與美國人都統稱為「異教徒」,擔心沙特的聖土被美國軍人異教徒非神聖化,就可見其一斑了。正如「9·11」事件策劃者之一Zacarias Moussaoui在自我辯護中表白的,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摧毀美國」。 有些穆斯林國家政教合一。阿拉伯人生活在政教合一的情況下,受到宗教上層人士的管制。他們無法容忍自由精神,無法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人。知識缺乏與自由缺乏成為阿拉伯世界的痼疾。這樣的閉關自守的文化環境是產生宗教原教旨主義的溫床,是培養追求殉道者道路的最佳環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Jessica Stern認為,恐怖主義領袖人物將宗教作為一種動員教民的手段,通過特殊的宗教語言來表述他們的政治與經濟訴求。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追隨者在精神上去進行一場「聖戰」。他們運用宗教來傳播他們的反美和反猶思想,鼓勵追隨者通過暴力去追求一種更高的宗教目標。而恐怖主義者之所以死命追隨他們的思想有的是出於精神的、情緒的需要,有的則是由於赤貧,是出於經濟的需求。他們相信,雖然他們在這個世界生活得很不如意,在自我爆炸之後,將在「下一個世界」中獲得新生。對於「下一個世界」美好生活的憧憬是這些恐怖主義份子的最高的精神寄託和驅動力。這些人一般來說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十分貧窮並沒有希望。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暴力的環境中,是社會中被污辱與被損害的。精神創傷與被污辱的人生是驅使他們走向恐怖主義與暴力的精神原因。恐怖主義者往往以真主的名義行事,對於世俗的人道主義、女權主義和以個人自由為中心的西方價值觀在世界上的傳播感到恐懼,認為這是異教徒的勢力在擴張,將危及他們根本的信仰。驅使恐怖主義分子進行聖戰的原因在於他們所感到的無助感,他們在社會與生活中所受到的侮辱,他們的焦慮,他們對於前景的絕望。死亡成為他們在聖戰中追求和崇拜的終極目標。這就是為什麼在有些跨國的調查中,有恐怖主義信仰的人對本國政府比對美國更為不滿。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形成有其政治的、宗教的、經濟的與文化的原因。因此,對付恐怖主義也應有政治的一手。由於恐怖主義沒有國界,來去無蹤,隱藏很深,混雜在一般民眾之中,政治的一手就更為重要。英國上議院議員Shirley Williams認為,在「9·11」事件發生之後,有些人期望布希總統宣布這是一次對人類的犯罪,這樣可以團結全人類進行一場文明框架內的一次戰爭,而不是一場文明之間的戰爭。然而,布希總統宣布恐怖主義的行為是一場戰爭行為,這樣,這場反恐戰爭成了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反恐戰爭應該是兩手的,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將被證明是一場花費昂貴的災難。美國如果將打擊目標擴大到伊拉克,這更會激起阿拉伯青年的反美情緒,更會激起恐怖主義的政治激情。

5. 武力是解決恐怖主義的根本途徑

雖然很想回答您的問題,但武力解決恐怖主義其實並不是根本途徑。不如說,武力打擊版恐怖主義權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再長一茬,沒個完。
保羅 波斯特在《戰爭經濟學》中分析了現代恐怖主義吸納資金和成員的方法和滋生的環境。其中指出,現代恐怖主義和早期無產階級革命類似,為其成員提供在思想理念上的歸屬感來聚攏人心的,就比如提供教育的機會、學習參與政治的機會等等,其中極端宗教思想就是很常用的手段。而恐怖主義的融資方式,則包括販賣非法物品、洗錢、捐贈及其他犯罪手段。所以恐怖主義往往誕生於法制混亂、缺乏自由、教育水平和物質水平低下的地區。因為只有這些地區才能提供給他們獲取成員和資金的環境。
所以,解決恐怖主義問題,最根本途徑並非武力。而是在經濟上加強基礎建設、投資治安管控系統,而在文化上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政治宗教環境,同時加強科學教育。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範恐怖主義的滋生。

6. 恐怖主義產生的歷史原因和政治背景

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可歸納如下:

1.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沖突讓位於種族的與宗教的以文化價值為分界線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孕育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

2. 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帝國,它的單邊主義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小的不發達國家的不滿與仇恨;

3.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催化劑;

4. 全球化使經濟不發達的穆斯林國家愈益貧窮,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阿拉伯國家從石油聚斂的金錢與赤貧的政治與文化落後的穆斯林國家結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國親以色列的中東政策激發起阿拉伯國家的反美與反猶情緒,這種反美與反猶情緒在原教旨主義中找到了極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國家教育極不發達,對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學校免費提供,而這種宗教學校正是灌輸原教旨主義和聖戰思想的基地,正是驅使穆斯林青年追從宗教狂熱的基地。

美國無論是硬權力還是軟權力都是世界第一,成為冷戰後惟一的一個超級大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它面臨的最大的戰略問題是如何避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聯合起來反對它。如德國雜志「Die Zeit」編輯Josef Joffe說的,美國現在與1871年統一後的俾斯麥的德國非常相似。美國的力量是史無前例的,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之匹敵。全世界花費在防務上的費用大約8千億美元,而美國的防務支出就佔3千8百億美元,比全世界防務開支最多的14國的總和還更多。美國在武器技術方面遠遠超過它的盟國,因此它極易傾向於單邊主義。

從實質上說,美國在許多方面的單邊主義是由於其遍布全球的利益所驅使的。在美國看來,全球的安全就是美國帝國的安全。「西方正在、並將繼續試圖通過將自己的利益確定為『世界共同體』的利益來保持其主導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單邊主義的外交策略極易使美國成為眾矢之的。單邊主義使它得罪或失去盟友和朋友。同時,它在中東的單邊主義使它招來阿拉伯世界的廣泛的嫉恨。根據《國際先驅論壇報》與Pew研究中心在2001年11月12日至12月13日在世界范圍內的調查,77%美國以外的人士認為美國在反恐戰爭中是單邊主義的。就國際反恐斗爭而言,美國需要建立最廣泛的多層次的聯合陣線,這也需要美國實行多邊主義,更多地關注共識,更多地關注別國的利益。未來的反恐戰爭的一段時期將是中美改善關系的一個契機。

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曾經認為,歷史上所有的帝國由於過度擴張而走向毀滅。對自身安全的過度關注,在軍事上過度開支,是造成帝國滅亡的國內因素。日內瓦國際關系研究生院副院長Daniel Warner認為,美國目前正符合保羅·肯尼迪所描述的帝國走向衰亡的徵象。美國的過度擴張也表現在目前的反恐戰爭中。首先,美國將打擊對象從直接肇事者擴大到其「罪惡軸心」理論所涵蓋的國家。其次,這場戰爭的打擊目標在時空上是無限的,這是一場沒有地理界限規范的、沒有時間規范的戰爭。Daniel Warner認為,蘇聯因為過度擴張而走向了毀滅,而美國很可能步其後塵。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穆斯林恐怖主義的原因之一。無庸諱言,西方文化價值是人類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具有現代性的特點。一方面它是先進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現代性的種種弊端與缺陷。

對於大部分經濟十分落後、生產力極不發達、文化十分落後的東方穆斯林民族來說,西方的自由主義的文化價值無異於洪水猛獸。他們認為西方文化是物質主義的,腐敗的,頹廢的和不道德的,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對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響。在美國社會中,離婚率高達50%。60年代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形成性解放浪潮。美國社會對性的公開性與容忍性,是傳統的保守的東方文化所無法接受的。這與對性事諱莫如深的伊斯蘭文化形成尖銳的不可調和的沖突。無疑會被視為異端邪說。同樣,70年代之後的女性主義的興起,對伊斯蘭文化也是一個極大的沖擊。在傳統的伊斯蘭文化中,婦女是沒有地位的。在塔利班統治下,婦女的處境就是一個例證。美國竟然要掀起女性主義浪潮,全然屬於大逆不道了。美國的個人主義超越了東方的家庭價值,只有6%的祖父母生活在孫子輩的家庭中。這在傳統的重視家庭價值的東方文化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美國現代資本主義無節制的工業生產,對全球的氣候以及大氣的生物化學功能造成極大的破壞。美國人口佔世界人口僅5%,卻向大氣釋放25%的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人們對於以自然為代價的美國生活方式產生了疑惑。這一切,無疑在文化價值上使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產生了間離,成為少數恐怖主義分子實行恐怖手段的文化動力。正如塞繆爾·亨廷頓說的,「冷戰的結束並未結束沖突,反而產生了基於文化的新認同以及不同文化集團(在最廣的層面上是不同的文明)之間沖突的新模式。」「冷戰結束後,文化取代了意識形態,成為吸引與排斥的磁石。」

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將其主要的矛頭針對美國,是一種狂熱的宗教沖動。它所指的是其猶太教—基督教傳統。不管美國願意與否,原教旨主義所發動的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帶有強烈的反基督教反猶太的宗教動機。例如,漢堡一家清真寺的阿訇在向「9·11」恐怖份子阿塔等佈道時,就說過,「要割裂基督徒和猶太人的喉嚨。」廣而言之,西方面臨的是一個不同的文明 -— 伊斯蘭文明,而伊斯蘭文明面臨的是一個無比強大的擴張的西方文明,特別是美國文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這兩個文明不可避免地處於更加尖銳的沖突之中。這種沖突使伊斯蘭文明產生一種深重的危機感。而沖突的結果之一是有些伊斯蘭社會更加自我封閉,對現代性產生恐懼。一個是強者,一個是弱者,一個是先進的,一個是落後的,這決定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只能採取隱蔽的恐怖主義的手段。

全球化使有些穆斯林國家邊緣化,個人與過去割離,反而趨向貧困,墜入社會經濟階梯的最底層。人口過剩,在財富與資源消費中的不均使世界上許多貧窮的人無法享受現代化的好處。其實,只有當所有的人都能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人類創造帶來的美好生活,否則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和一個國家會真正地繁榮,會真正地享受安全。真正的全球化應該是多元的,應該是一種全球民主,應該是平等的,在全球民主的框架下,各種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不分大小,都有存在的權利,有發展的權利。全球化意味著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只有這種思想才有利於人類的共同生存。

美國與拉登的對立是世界上富有者與窮人之間沖突的反映。當人群和文化被窘迫得過於無奈,極端的思想在怪異的信仰驅使下就有可能應運而生。「基地」等極端組織的根源可以在全世界被遺棄和遺忘的人群中找到答案:民族分裂和人們被褫奪公權。在現代城市化運動中,發展中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從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城市貧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從2000年10月到2001年10月,全世界由於戰爭造成的難民數達1490萬, 比2000年增加40萬人。仍然羈留在本國內的難民數達2200萬人。阿富汗和巴勒斯坦難民數分別達到400萬,佔全世界戰爭難民數一半以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正是在這塊貧窮與落後的土地上生長的。《國際先驅論壇報》與Pew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52%非美國人士認為,美國政策造成世界上貧富的差距擴大,這是這些國家反對美國的主要因素。就恐怖主義的社會基礎而言,財富的差距是造成恐怖主義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西方學者中,也有人認為國際恐怖主義與貧窮無關。如,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Alan Krueger認為,恐怖與貧困並無直接聯系。他調查了Hezobollah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死亡的129名激進份子後發現,他們的經濟水平都超過貧困線,都擁有中等或高等教育。他還發現在巴勒斯坦並不是貧困和未受教育的群體對以色列特別仇恨;而攻擊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定居者卻大部分是富有者。

對於從1966至1976年報載的屬18個恐怖組織的350名恐怖分子的調查表明,2/3的人受過高等教育。在1980年,一位埃及社會科學家訪問了關在獄中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發現他們都受過教育,在社會中屬於上升的階層。Daniel Pipes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中用證據表明中東的激進份子大多出身於中產家庭。

這是問題的一面。還有問題的另一面。即使Hezobollah激進份子是受過教育的,但他們的教育大多是在宗教學院中接受的,而這些宗教學院無異於恐怖訓練營。如在巴基斯坦,貧困的孩子入宗教學校(madrashas)學習,這些學校提供免費的膳宿和書籍。正是這些學校培養了塔利班和聖戰份子。

根據世界銀行對1960年以後世界沖突的調查,如果經濟發展,如果人口壓力減少,如果10多歲的孩子有學可上,如果經濟多元化,內戰的可能性就減少,拉登之所以能在阿富汗生存,就因為混亂與無能的當局給他提供了極大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就這一點而言,恐怖與貧困有關。

Krueger認為,因為經濟原因,貧困的人最可能有犯普通罪的動機,而受教育的人最可能從事恐怖主義,因為他們擁有復雜的思想並形成政治激情。然而,為了減少這種針對美國的政治激情,至為重要的仍然是減少穆斯林國家國內社會不公正的現象,促進當地政府更為開明,更為公正,更為民主。美國要更為關注伊斯蘭國家人民的福利。而這一切仍然與減少貧困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為了減少國際恐怖主義,對貧困的穆斯林國家施以援助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美國在中東對以色列的支持,是造成阿拉伯人仇恨美國的主要原因。阿拉伯人仇視美國也不是自今日始。這種仇恨早就存在了,是根深蒂固的,特別在美國施行反恐戰略後,以色列搭車,也展開了它的針對巴勒斯坦人的反恐戰爭。這種以暴易暴的政策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與反猶情緒。例如,據《先驅論壇報》報道,美國對以色列在被佔領區的軍事行動的支持引發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對美國商品的抵制浪潮。通過互聯網和行動電話簡訊息號召抵制美貨的組織大多是非政府組織,如學生團體,網上號召人們特別抵制麥當勞,星巴克和微軟。《國際先驅論壇報》和Pew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表明,大部分美國以外的人士認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對美國以色列政策的一個反動。在中東高達95%的人這么認為。

同時,美國國內猶太裔美國人對布希態度的改變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一問題。在2000年大選時,80%的猶太裔選民選舉戈爾,傾向於民主黨。然而,經歷了17個月之後,美國的猶太組織轉向支持布希,正如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席Howard Kohr說的,這是因為「布希對以色列的深深的同情」。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佔領,是造成巴勒斯坦人,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感到屈辱與侮辱的根源。可以說,如果巴以之間不和解,未能找到雙方和平共處的途徑的話,如果以色列不退回到1967年6月4日以前的邊界以內的話,那麼反以色列的情緒,以及由這種情緒而衍生出來的對美國的仇恨,將延續下去,國際恐怖主義就不可能銷聲匿跡。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成為一種反猶和反美的結合體,他們把以色列人與美國人都統稱為「異教徒」,擔心沙特的聖土被美國軍人異教徒非神聖化,就可見其一斑了。正如「9·11」事件策劃者之一Zacarias Moussaoui在自我辯護中表白的,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摧毀美國」。

有些穆斯林國家政教合一。阿拉伯人生活在政教合一的情況下,受到宗教上層人士的管制。他們無法容忍自由精神,無法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人。知識缺乏與自由缺乏成為阿拉伯世界的痼疾。這樣的閉關自守的文化環境是產生宗教原教旨主義的溫床,是培養追求殉道者道路的最佳環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Jessica Stern認為,恐怖主義領袖人物將宗教作為一種動員教民的手段,通過特殊的宗教語言來表述他們的政治與經濟訴求。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追隨者在精神上去進行一場「聖戰」。他們運用宗教來傳播他們的反美和反猶思想,鼓勵追隨者通過暴力去追求一種更高的宗教目標。而恐怖主義者之所以死命追隨他們的思想有的是出於精神的、情緒的需要,有的則是由於赤貧,是出於經濟的需求。他們相信,雖然他們在這個世界生活得很不如意,在自我爆炸之後,將在「下一個世界」中獲得新生。對於「下一個世界」美好生活的憧憬是這些恐怖主義份子的最高的精神寄託和驅動力。這些人一般來說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十分貧窮並沒有希望。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暴力的環境中,是社會中被污辱與被損害的。精神創傷與被污辱的人生是驅使他們走向恐怖主義與暴力的精神原因。恐怖主義者往往以真主的名義行事,對於世俗的人道主義、女權主義和以個人自由為中心的西方價值觀在世界上的傳播感到恐懼,認為這是異教徒的勢力在擴張,將危及他們根本的信仰。驅使恐怖主義分子進行聖戰的原因在於他們所感到的無助感,他們在社會與生活中所受到的侮辱,他們的焦慮,他們對於前景的絕望。死亡成為他們在聖戰中追求和崇拜的終極目標。這就是為什麼在有些跨國的調查中,有恐怖主義信仰的人對本國政府比對美國更為不滿。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形成有其政治的、宗教的、經濟的與文化的原因。因此,對付恐怖主義也應有政治的一手。由於恐怖主義沒有國界,來去無蹤,隱藏很深,混雜在一般民眾之中,政治的一手就更為重要。英國上議院議員Shirley Williams認為,在「9·11」事件發生之後,有些人期望布希總統宣布這是一次對人類的犯罪,這樣可以團結全人類進行一場文明框架內的一次戰爭,而不是一場文明之間的戰爭。然而,布希總統宣布恐怖主義的行為是一場戰爭行為,這樣,這場反恐戰爭成了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反恐戰爭應該是兩手的,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將被證明是一場花費昂貴的災難。美國如果將打擊目標擴大到伊拉克,這更會激起阿拉伯青年的反美情緒,更會激起恐怖主義的政治激情。

7. 恐怖主義存在的主要因素

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可歸納如下:

1.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沖突讓位於種內族的與宗教的以文化價值為分容界線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孕育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

2. 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帝國,它的單邊主義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小的不發達國家的不滿與仇恨;

3.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催化劑;

4. 全球化使經濟不發達的穆斯林國家愈益貧窮,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阿拉伯國家從石油聚斂的金錢與赤貧的政治與文化落後的穆斯林國家結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國親以色列的中東政策激發起阿拉伯國家的反美與反猶情緒,這種反美與反猶情緒在原教旨主義中找到了極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國家教育極不發達,對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學校免費提供,而這種宗教學校正是灌輸原教旨主義和聖戰思想的基地,正是驅使穆斯林青年追從宗教狂熱的基地。

8. 資本主義和恐怖主義有什麼相同點區別又是什麼

1.資本主義和恐怖主義有什麼相同點?
都是通過一定手段實現利益

2.區別又是什麼?
恐怖主內義是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容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通過將一定的對象置於恐怖之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行為。

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9. 恐怖主義的根源是什麼

從「·11」事件看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

「9·11」事件無疑是一個界定歷史階段的事件。在美國心理上所造成的震撼遠遠超過世貿大樓的倒塌和近4千人的死亡。這一天標志著兩個不同體系的文明進入了慘烈的暴力沖突之中。
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可歸納如下:

1.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沖突讓位於種族的與宗教的以文化價值為分界線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孕育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

2. 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帝國,它的單邊主義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小的不發達國家的不滿與仇恨;

3.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催化劑;

4. 全球化使經濟不發達的穆斯林國家愈益貧窮,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阿拉伯國家從石油聚斂的金錢與赤貧的政治與文化落後的穆斯林國家結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國親以色列的中東政策激發起阿拉伯國家的反美與反猶情緒,這種反美與反猶情緒在原教旨主義中找到了極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國家教育極不發達,對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學校免費提供,而這種宗教學校正是灌輸原教旨主義和聖戰思想的基地,正是驅使穆斯林青年追從宗教狂熱的基地。

美國無論是硬權力還是軟權力都是世界第一,成為冷戰後惟一的一個超級大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它面臨的最大的戰略問題是如何避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聯合起來反對它。如德國雜志「Die Zeit」編輯Josef Joffe說的,美國現在與1871年統一後的俾斯麥的德國非常相似。美國的力量是史無前例的,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之匹敵。全世界花費在防務上的費用大約8千億美元,而美國的防務支出就佔3千8百億美元,比全世界防務開支最多的14國的總和還更多。美國在武器技術方面遠遠超過它的盟國,因此它極易傾向於單邊主義。

從實質上說,美國在許多方面的單邊主義是由於其遍布全球的利益所驅使的。在美國看來,全球的安全就是美國帝國的安全。「西方正在、並將繼續試圖通過將自己的利益確定為『世界共同體』的利益來保持其主導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單邊主義的外交策略極易使美國成為眾矢之的。單邊主義使它得罪或失去盟友和朋友。同時,它在中東的單邊主義使它招來阿拉伯世界的廣泛的嫉恨。根據《國際先驅論壇報》與Pew研究中心在2001年11月12日至12月13日在世界范圍內的調查,77%美國以外的人士認為美國在反恐戰爭中是單邊主義的。就國際反恐斗爭而言,美國需要建立最廣泛的多層次的聯合陣線,這也需要美國實行多邊主義,更多地關注共識,更多地關注別國的利益。未來的反恐戰爭的一段時期將是中美改善關系的一個契機。

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曾經認為,歷史上所有的帝國由於過度擴張而走向毀滅。對自身安全的過度關注,在軍事上過度開支,是造成帝國滅亡的國內因素。日內瓦國際關系研究生院副院長Daniel Warner認為,美國目前正符合保羅·肯尼迪所描述的帝國走向衰亡的徵象。美國的過度擴張也表現在目前的反恐戰爭中。首先,美國將打擊對象從直接肇事者擴大到其「罪惡軸心」理論所涵蓋的國家。其次,這場戰爭的打擊目標在時空上是無限的,這是一場沒有地理界限規范的、沒有時間規范的戰爭。Daniel Warner認為,蘇聯因為過度擴張而走向了毀滅,而美國很可能步其後塵。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穆斯林恐怖主義的原因之一。無庸諱言,西方文化價值是人類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具有現代性的特點。一方面它是先進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現代性的種種弊端與缺陷。

對於大部分經濟十分落後、生產力極不發達、文化十分落後的東方穆斯林民族來說,西方的自由主義的文化價值無異於洪水猛獸。他們認為西方文化是物質主義的,腐敗的,頹廢的和不道德的,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對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響。在美國社會中,離婚率高達50%。60年代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形成性解放浪潮。美國社會對性的公開性與容忍性,是傳統的保守的東方文化所無法接受的。這與對性事諱莫如深的伊斯蘭文化形成尖銳的不可調和的沖突。無疑會被視為異端邪說。同樣,70年代之後的女性主義的興起,對伊斯蘭文化也是一個極大的沖擊。在傳統的伊斯蘭文化中,婦女是沒有地位的。在塔利班統治下,婦女的處境就是一個例證。美國竟然要掀起女性主義浪潮,全然屬於大逆不道了。美國的個人主義超越了東方的家庭價值,只有6%的祖父母生活在孫子輩的家庭中。這在傳統的重視家庭價值的東方文化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美國現代資本主義無節制的工業生產,對全球的氣候以及大氣的生物化學功能造成極大的破壞。美國人口佔世界人口僅5%,卻向大氣釋放25%的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人們對於以自然為代價的美國生活方式產生了疑惑。這一切,無疑在文化價值上使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產生了間離,成為少數恐怖主義分子實行恐怖手段的文化動力。正如塞繆爾·亨廷頓說的,「冷戰的結束並未結束沖突,反而產生了基於文化的新認同以及不同文化集團(在最廣的層面上是不同的文明)之間沖突的新模式。」「冷戰結束後,文化取代了意識形態,成為吸引與排斥的磁石。」

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將其主要的矛頭針對美國,是一種狂熱的宗教沖動。它所指的是其猶太教—基督教傳統。不管美國願意與否,原教旨主義所發動的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帶有強烈的反基督教反猶太的宗教動機。例如,漢堡一家清真寺的阿訇在向「9·11」恐怖份子阿塔等佈道時,就說過,「要割裂基督徒和猶太人的喉嚨。」廣而言之,西方面臨的是一個不同的文明 -— 伊斯蘭文明,而伊斯蘭文明面臨的是一個無比強大的擴張的西方文明,特別是美國文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這兩個文明不可避免地處於更加尖銳的沖突之中。這種沖突使伊斯蘭文明產生一種深重的危機感。而沖突的結果之一是有些伊斯蘭社會更加自我封閉,對現代性產生恐懼。一個是強者,一個是弱者,一個是先進的,一個是落後的,這決定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只能採取隱蔽的恐怖主義的手段。

全球化使有些穆斯林國家邊緣化,個人與過去割離,反而趨向貧困,墜入社會經濟階梯的最底層。人口過剩,在財富與資源消費中的不均使世界上許多貧窮的人無法享受現代化的好處。其實,只有當所有的人都能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人類創造帶來的美好生活,否則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和一個國家會真正地繁榮,會真正地享受安全。真正的全球化應該是多元的,應該是一種全球民主,應該是平等的,在全球民主的框架下,各種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不分大小,都有存在的權利,有發展的權利。全球化意味著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只有這種思想才有利於人類的共同生存。

美國與拉登的對立是世界上富有者與窮人之間沖突的反映。當人群和文化被窘迫得過於無奈,極端的思想在怪異的信仰驅使下就有可能應運而生。「基地」等極端組織的根源可以在全世界被遺棄和遺忘的人群中找到答案:民族分裂和人們被褫奪公權。在現代城市化運動中,發展中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從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城市貧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從2000年10月到2001年10月,全世界由於戰爭造成的難民數達1490萬, 比2000年增加40萬人。仍然羈留在本國內的難民數達2200萬人。阿富汗和巴勒斯坦難民數分別達到400萬,佔全世界戰爭難民數一半以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正是在這塊貧窮與落後的土地上生長的。《國際先驅論壇報》與Pew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52%非美國人士認為,美國政策造成世界上貧富的差距擴大,這是這些國家反對美國的主要因素。就恐怖主義的社會基礎而言,財富的差距是造成恐怖主義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西方學者中,也有人認為國際恐怖主義與貧窮無關。如,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Alan Krueger認為,恐怖與貧困並無直接聯系。他調查了Hezobollah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死亡的129名激進份子後發現,他們的經濟水平都超過貧困線,都擁有中等或高等教育。他還發現在巴勒斯坦並不是貧困和未受教育的群體對以色列特別仇恨;而攻擊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定居者卻大部分是富有者。

對於從1966至1976年報載的屬18個恐怖組織的350名恐怖分子的調查表明,2/3的人受過高等教育。在1980年,一位埃及社會科學家訪問了關在獄中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發現他們都受過教育,在社會中屬於上升的階層。Daniel Pipes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中用證據表明中東的激進份子大多出身於中產家庭。

這是問題的一面。還有問題的另一面。即使Hezobollah激進份子是受過教育的,但他們的教育大多是在宗教學院中接受的,而這些宗教學院無異於恐怖訓練營。如在巴基斯坦,貧困的孩子入宗教學校(madrashas)學習,這些學校提供免費的膳宿和書籍。正是這些學校培養了塔利班和聖戰份子。

根據世界銀行對1960年以後世界沖突的調查,如果經濟發展,如果人口壓力減少,如果10多歲的孩子有學可上,如果經濟多元化,內戰的可能性就減少,拉登之所以能在阿富汗生存,就因為混亂與無能的當局給他提供了極大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就這一點而言,恐怖與貧困有關。

Krueger認為,因為經濟原因,貧困的人最可能有犯普通罪的動機,而受教育的人最可能從事恐怖主義,因為他們擁有復雜的思想並形成政治激情。然而,為了減少這種針對美國的政治激情,至為重要的仍然是減少穆斯林國家國內社會不公正的現象,促進當地政府更為開明,更為公正,更為民主。美國要更為關注伊斯蘭國家人民的福利。而這一切仍然與減少貧困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為了減少國際恐怖主義,對貧困的穆斯林國家施以援助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美國在中東對以色列的支持,是造成阿拉伯人仇恨美國的主要原因。阿拉伯人仇視美國也不是自今日始。這種仇恨早就存在了,是根深蒂固的,特別在美國施行反恐戰略後,以色列搭車,也展開了它的針對巴勒斯坦人的反恐戰爭。這種以暴易暴的政策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與反猶情緒。例如,據《先驅論壇報》報道,美國對以色列在被佔領區的軍事行動的支持引發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對美國商品的抵制浪潮。通過互聯網和行動電話簡訊息號召抵制美貨的組織大多是非政府組織,如學生團體,網上號召人們特別抵制麥當勞,星巴克和微軟。《國際先驅論壇報》和Pew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表明,大部分美國以外的人士認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對美國以色列政策的一個反動。在中東高達95%的人這么認為。

同時,美國國內猶太裔美國人對布希態度的改變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一問題。在2000年大選時,80%的猶太裔選民選舉戈爾,傾向於民主黨。然而,經歷了17個月之後,美國的猶太組織轉向支持布希,正如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席Howard Kohr說的,這是因為「布希對以色列的深深的同情」。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佔領,是造成巴勒斯坦人,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感到屈辱與侮辱的根源。可以說,如果巴以之間不和解,未能找到雙方和平共處的途徑的話,如果以色列不退回到1967年6月4日以前的邊界以內的話,那麼反以色列的情緒,以及由這種情緒而衍生出來的對美國的仇恨,將延續下去,國際恐怖主義就不可能銷聲匿跡。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成為一種反猶和反美的結合體,他們把以色列人與美國人都統稱為「異教徒」,擔心沙特的聖土被美國軍人異教徒非神聖化,就可見其一斑了。正如「9·11」事件策劃者之一Zacarias Moussaoui在自我辯護中表白的,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摧毀美國」。

有些穆斯林國家政教合一。阿拉伯人生活在政教合一的情況下,受到宗教上層人士的管制。他們無法容忍自由精神,無法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人。知識缺乏與自由缺乏成為阿拉伯世界的痼疾。這樣的閉關自守的文化環境是產生宗教原教旨主義的溫床,是培養追求殉道者道路的最佳環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Jessica Stern認為,恐怖主義領袖人物將宗教作為一種動員教民的手段,通過特殊的宗教語言來表述他們的政治與經濟訴求。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追隨者在精神上去進行一場「聖戰」。他們運用宗教來傳播他們的反美和反猶思想,鼓勵追隨者通過暴力去追求一種更高的宗教目標。而恐怖主義者之所以死命追隨他們的思想有的是出於精神的、情緒的需要,有的則是由於赤貧,是出於經濟的需求。他們相信,雖然他們在這個世界生活得很不如意,在自我爆炸之後,將在「下一個世界」中獲得新生。對於「下一個世界」美好生活的憧憬是這些恐怖主義份子的最高的精神寄託和驅動力。這些人一般來說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十分貧窮並沒有希望。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暴力的環境中,是社會中被污辱與被損害的。精神創傷與被污辱的人生是驅使他們走向恐怖主義與暴力的精神原因。恐怖主義者往往以真主的名義行事,對於世俗的人道主義、女權主義和以個人自由為中心的西方價值觀在世界上的傳播感到恐懼,認為這是異教徒的勢力在擴張,將危及他們根本的信仰。驅使恐怖主義分子進行聖戰的原因在於他們所感到的無助感,他們在社會與生活中所受到的侮辱,他們的焦慮,他們對於前景的絕望。死亡成為他們在聖戰中追求和崇拜的終極目標。這就是為什麼在有些跨國的調查中,有恐怖主義信仰的人對本國政府比對美國更為不滿。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形成有其政治的、宗教的、經濟的與文化的原因。因此,對付恐怖主義也應有政治的一手。由於恐怖主義沒有國界,來去無蹤,隱藏很深,混雜在一般民眾之中,政治的一手就更為重要。英國上議院議員Shirley Williams認為,在「9·11」事件發生之後,有些人期望布希總統宣布這是一次對人類的犯罪,這樣可以團結全人類進行一場文明框架內的一次戰爭,而不是一場文明之間的戰爭。然而,布希總統宣布恐怖主義的行為是一場戰爭行為,這樣,這場反恐戰爭成了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反恐戰爭應該是兩手的,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將被證明是一場花費昂貴的災難。美國如果將打擊目標擴大到伊拉克,這更會激起阿拉伯青年的反美情緒,更會激起恐怖主義的政治激情。

閱讀全文

與恐怖主義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