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要一篇諾貝爾經濟學獲獎文章的中文翻譯文,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
我找了一下,沒找到中文版的啊,而且我覺得也不會有,涉及到版權問題吧!
自己英文還可以的話直接用谷歌翻譯,大概就行了,
實在不行也可以找專業翻譯翻譯一下,也不貴~
Ⅱ 《世界經濟》和《經濟學動態》,哪個好發綜述類文章
《經濟學動態》比較好發
Ⅲ 求幾篇經濟學的文章(或書的主要內容觀點介紹)
我到所有的專業網站搜了一下 沒搜到 給你幾個鏈接 你再自己試試吧
www.sicencedirect.com
www.sourceoecd.com
還有我們學校內圖書館的容資料庫search.ebscohost.com
Ⅳ 經濟學中最著名的文章和書籍都有哪些
1經濟學必看書籍
個人推薦的閱讀書目 1776年《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亞當.斯密
1890年 《經濟學原理》(上下冊) 馬歇爾
1848年 《經濟學》(上下冊) 薩繆爾森
《西方世界的興起》
這幾本書是學習經濟學金融學應閱讀的書目,但只有在大的圖書館才借閱得到。
對你了解經濟學會有一定的幫助。
2金融學必看書籍
資本主義國家貨幣流通與信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7
《貨幣信用學(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9
《社會主義財政金融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北京市首屆 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中國財政學會全國優秀財政理論研究成果獎)
《貨幣銀行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國家教委審定全國高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教材」獲:全國普通高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貨幣銀行學(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教育部國家級重點教材」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部面向21世紀經濟、管理類核心課程教材」獲:教育部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999
《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列入「國家『十五』規劃教材」;同時是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中五本教材之一。
專著: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貨幣和貨幣流通》中國財經出版社1964
《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導論》中國金融出版社1984(1986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1995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工農產品比價剪刀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宏觀調控與貨幣供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宏觀調控與貨幣供給》(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金融—詞義、學科、形勢、方法及其他》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1年9月
主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黃金》中國財經出版社1965
主要論文:
《黃達選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收1985年以前主要論文)、《黃達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收1952~1998論文及短文)
其中:《中國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和通貨物價問題》,首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財政收支與信貸收支相互配合中的接合部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理論文章一等獎
《黃達文集》(1952~199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主持科研課題:
⑴ 國家「七五」重點課題《貨幣供求量問題研究》,成果為《貨幣供求問題研究系列專著·1~5》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993
作者:鄧樂平;周慕冰;王松奇;尚 明、吳曉靈、羅蘭波;王慶彬、周升業
⑵ 「八五」延期項目《資金宏觀配置問題的研究》。最終成果為《中國資金宏觀配置問題研究》
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5月,作者:李鷹。
⑶《關於我國部門經濟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調查》——社科基金布置的項目
1995年6月完成研究報告,社科基金印刷,寫作主力:楊瑞龍
⑷《全球經濟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調控體系研究》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03年12月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申報
博士點項目:
1.《貨幣供給的宏觀調控》(1985):並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的《貨幣供求量問題研究》項目執行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儲蓄向投資轉換機制的重構》 1993-1995
成果:陳雨露博士論文《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外部儲蓄機制研究》
Ⅳ 經濟學論文誰給我發一篇 1000字左右的文章啊 關於經濟的 什麼都好 急用啊 好的話加分 謝謝了啊
、通貨膨脹問題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這個定義也是在如今世界上被廣泛認可的。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這與貨幣的流通有很大的關系。中文「通貨膨脹」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並未廣獲使用
一: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
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
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凱恩斯主義
(二通貨膨脹的歷史
(一)古羅馬的通貨膨脹:鑄幣成色下降的惡果
公元138-301年,古羅馬軍服的價格上漲了166倍,自2世紀中葉至3世紀末,小麥價格——物價水平的主要標志——漲了200倍。這一次通貨膨脹,無論如何也不能歸罪於紙幣,因為紙幣要到其後1000年才出現。
古羅馬實行的是金屬貨幣制度,包括金、銀、銅和青銅。政府財政基本上採用現金形式。帝國的皇帝們為了強化他們對資源的控制,相繼削減鑄幣尺寸或在鑄幣中添加賤金屬。同時卻希望憑這自己的權威保持其價值不變——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行為在羅馬帝國時代代代相傳,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鑄幣貶值,物價上漲。公元235-284年,古羅馬政治陷入無政府狀態,通貨膨脹臻於極致,鑄幣急劇貶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間,銀幣的含銀量還不到5%。
通過這種種例子表明,自從有了經濟通貨膨脹便不絕於耳。
通貨膨脹的影響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而中國為什麼會出現通貨膨脹呢?
目前存在很多價格上漲因素,通貨膨脹危險不可等閑視之,通貨膨脹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成本推動通脹壓力。本世紀以來,我國上游產品價格漲幅一直高於下游產品價格。由於各種原因,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傳導受到阻礙。但當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累積到一定程度,傳導必然發生,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7月份一些上游產品價格上漲雖然較CPI低,但企業商品價格漲幅仍高於CPI因此仍需關註上游產品價格變化,防止成本推動價格全面上漲。
第二,節能減排造成成本價格上升。「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單位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產成本上升。
以上通脹壓力已在過去幾年積累起來,必然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即使豬肉價格平穩了,通脹也會找到其他表現途徑。加上明年奧運會還會加強外部需求對國內價格的影晌,未來一段時間,總體價格水平必然升高。對於2008年可能出現的價格上漲,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寧可防其有,不可賭其無。
中國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壞性作用,因此,一旦發生了通貨膨脹,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於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症下葯。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於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採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採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採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症下葯。這種對症下葯,並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症下葯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Ⅵ 求一篇經濟學的小短文(風趣通俗又不失專業性),另最好附上短文出處和作者。謝謝了
「超越夢想一起飛,你我需要真心面對……」每當耳畔響起這首歌,心中總會掀起無限的遐想,人類就是懷者這樣的夢想在闊步向前的。挑戰極限,其實就是把人類最大潛能盡情展現,勇於挑戰極限就是把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濃墨重彩的描繪,挑戰極限,我們的人生價值將會一覽無餘地體現。
在人類發展的漫漫旅途中,夢想始終在召喚著我們,哥倫布、麥哲倫揚起了駛向大洋的風帆,開辟了歷史的新航線;火車由隆隆前行進而變得風馳電掣;神五神六上了天,多年的飛天之夢一朝實現;無線通訊讓天各一方的兩顆心變得不再遙遠;人類登上了月球,不停的腳步繼續向宇宙攀緣……一切的一切,都像夢幻般實現。挑戰極限,人類進步的車輪滾滾向前。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司馬遷,慘受宮刑,發憤著書,《史記》得以問世;曹雪琴,耐住飢寒,一部《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徐悲鴻,面對洋學生的挑釁、侮辱,用第一的成績證明:中國人不是好惹的;史鐵生,兩腿殘缺,痛心回眸,為回報母愛,憧憬生活,毅然拿起筆,寫下不屈的人生;海倫·凱勒,雙目失明,用雙手、用一顆心成就了自己寫作的人生,她的精神激勵了全世界千千萬萬殘疾人,成為人類一筆寶貴的財富。挑戰極限,貝多芬、保爾·柯察金、張海迪、舟舟……一系列敢於扼住命運咽喉的人在我們頭腦中一一閃現。這些在逆境中受盡磨練的人們,真正讀懂了人世間的真善美、假丑惡,更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逆境中的經歷,更有助於他們創造出許多順境中不能創造的成就。
人類永無滿足,挑戰的腳步遍及各個領域:吉尼斯世界記錄一項項被刷新,南極大陸插上了各國科考隊的旗幟,英吉利海峽多次被徒手游過,柯受良駕車飛躍了黃河……挑戰,成功與失敗並存,刺激與危險同在,那為何人們又對它如此鍾愛?
挑戰極限,正是人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體現。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與其庸碌無為地活著,不如壯壯烈烈將生命綻放。流星劃過天際,轉瞬即逝,卻將美麗銘刻人間;夕陽雖短,然而那紅彤彤的燦爛卻是一天中最耀眼的光華。挑戰極限,證實了自身的價值與實力,展現了生命的活力。作為一個莘莘學子的我們,面對知識的挑戰,面對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唯有踏實邁步,點滴積累,靜心讀書,勤思好問,把高考當做當前的極限,把上大學當做人生的又一起點,不斷攀升,不斷超越,我們的人生才會格外奪目耀眼!
人生無極限,挑戰無極限,「越飛越高越精彩」將是我們不變的誓言!
文章由一句歌詞開頭,引出全文內容,之後以「在人類發展的漫漫旅途中,夢想始終在召喚著我們」這句話引發例子,之後又舉出具體例子來印證文章主旨,引發議論,文章結尾,再次敲定主旨,文章一氣呵成,顯得渾然一體,在論證過程中,作者始終緊扣所給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明問題,縱橫捭闔,游刃有餘,不失為一篇佳作。
Ⅶ 提供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的文章
乙說:我們應該高興啊,我們僅僅吃了兩坨屎就為咱們國家貢獻了200W的GDP!
希望採納
Ⅷ 急求一篇關於經濟學的中英雙語的文章
1生產可能性曲線( pro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產可能性曲線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
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
生產可能性曲線
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在一定社會的一定時期內,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從而可以生產的產品數量也是有限的。生產可能性是指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利用現有資源可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組合。
生產可能性曲線主要用來考察一個國家應該怎樣分配其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問題。我們知道,一國可利用的資源,按用途來說,主要用來生產資本品和消費品。由於資源總量是一定的。因此,要多生產消費品就必須減少資本品的產量。那麼,一個國家如何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有限的資本分配使用於消費品和資本品的生產,是經濟學必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解釋和回答。
2關於需求彈性
在需求函數中,需求量是因變數,影響需求量的諸因素是自變數(包括產品價格、消費者收入、相關產品的價格和廣告費等)。所以需求彈性是指需求量對影響這一數量的某一因素變化的反應程度,或者說,影響需求量的某一因素變化1%,會引起需求量變化百分之幾。
3關於講解機會成本的一個例子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既虛既實的一種成本。它是指1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面後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資獲利機會。
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曾用熱狗公司的事例來說明機會成本的概念。熱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時,但不領取工資。到年未結算時公司獲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觀利潤。但是如果這些所有者能夠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們所獲年收達45000美元。那麼這些人所從事的熱狗工作就會產生一種機會成本,它表明因他們從事了熱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獲利更大的機會。對於此事,經濟學家這樣理解:如果用他們的實際盈利22000美元減去他們失去的45000美元的機會收益,那他們實際上是虧損的,虧損額是45000-22000=23000美元。雖然實際上他們是盈利了。
那麼如何理解上述這種現象呢?
我們設想他們(以自己的勞動)投入熱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勞動)投入某種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麼按照人們所理解的機會成本概念,他們投入工作P的機會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樣,投入工作Q的機會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
但是實際上,由於任何一個單位的投資(無論是勞動投資還是資金投資)都具有專注性,因此不能設想投資獲得二注收入(所謂「二注」即是指同時分為2個或多個方面的注入,如1個單位投資額分為2個注入方面,這是不可能的。1個單位的投資額只能在同一時間專注於某個行業的某一點上,這即是「投資專注」性)。通俗地說,1筆投資不能同時被假設為獲得2筆(或2筆以上)投資的收益。所以在計算機會成本時我們不能用1筆投資的二注收入來疊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費來疊加。比如我們不能算他們在從事熱狗工作的過程中又再想同時獲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獲得這個收益就認為產生了機會成本。如果他們真能獲得這樣的二注收益,那麼他們應該獲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單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似乎具有這種投資與收益的二注性,因為它想在獲得當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時,又想要獲得工作Q的收益,當不能獲得工作Q的收益時,就被認為是虧損的。特別是當已經獲得較高收益的同時還想得到較低收益的情況。比如當從事工作Q已經獲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時,還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這樣的話,所理解的機會成本就不對了。
實際上機會成本應該是這樣:工作P對於工作Q來說具有機會成本,但工作Q對於工作P來說就已經沒有機會成本了,因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謂機會成本實際上只是「相對機會成本」而沒有絕對機會成本。當一個人正在從事的工作收益比較低時,相對於你所能從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來說,就產生了機會成本。比如一個人能夠做經理和教師,而經理工作的收入顯然要比教師的收入大,因此當你從事教師工作時,相對於經理工作來說你就存在著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從事經理工作會使你失去教師工作的更低收入,從而產生一個機會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對於收入小的工作來說,是沒有機會成本的,因為你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謂「機會」實際上就是尋求更大利益的機會,既然獲得了更大利益,那麼因失去機會所導致的利益喪失也就相對沒有了。
那麼,由於從事工作P比從事工作Q所獲得的收入較小而產生了機會成本,其機會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減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們因此虧損了23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漸漸提高,從22000達到40000,則他們所失去的機會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與工作Q相等的45000,則他們的工作P與工作Q對比就只有等於零的機會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則他們從事工作P的機會成本相對於工作Q來說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機會成本為負數。機會成本為負數表明什麼呢?表明他們工作P相對於工作Q來說已經非但沒有機會成本,而是還大大「抵值」呢!由於成本作為一種代價耗費是總是趨向於最小化的,因此從事一項工作,它的機會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負數。
4勞動供給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的形狀表現為一條向後彎曲的曲線。它指勞動供給曲線呈現出的勞動供給量隨著工資上升先增加後逐漸減少的特徵。
勞動供給取決於工資變動所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隨著工資增加,由於替代效應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閑暇,從而勞動供給增加,同時,隨著工資增加,由於收入效應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閑暇,從而勞動供給減少,當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時,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增加,當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時,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一般規律是,當工資較低時,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當工資達以某個較高水平時,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因此,勞動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後彎曲的供給曲線。
5外部性。談談經濟外部性就好。
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6很簡單。因為在長期中企業可以根據短期平均成本來調整長期平均成本,所以我們就可以從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來推導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