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的關系
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是名義收入
貨幣收入之間的差額是指錢賣勞動力的工人拿到的金版額。實際收入是指勞動者權與真正的貨幣收入的多少來購買各種生活和服務。
名義收入和接觸
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的實際收入有密切的聯系,在其他條件不變,這兩個動作是相同的,即較高的名義收益,更多的實際收入高,反之亦然。但兩者的動作往往是不一致的,即名義收入不變甚至提高,而實際收入可能減少,因為實際收入水平不僅取決於貨幣收入水平,還取決於價格的高低。如果名義收入不變,通貨膨脹,名義收入跟不上或增加通貨膨脹的速度,實際收入將下降。趨勢
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趨勢
資本主義的收入一般是在名義收入,實際收入上升的趨勢,有時提高有時低,從長期趨勢是提高它的外觀。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比提高實際收入,這在實際收入,而開發程度將繼續增加更快。
② 國際經濟學 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中提出,是用國與國之間生產同一產品相對勞動生產率優勢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理論。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范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貿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③ 如何理解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有何關系?
關於商品價值量,主要有馬克思資本論與施國寶知本論兩大巨著的對立解釋。馬克思資本論認為價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量要以商品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顯然,勞動價值論將價值量等同於勞動中的時間量,價值量=時間量,這一定義看似客觀而公正,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時間與空間只是獨立於人類一切活動的自在物或自在體,根本就不受人類的影響,將價值與時間等同起來,就如同將人類與陽光等同起來,這就導致了馬克思《資本論》與其說是經濟學,不如說是政治學。資本論的剩餘價值學說,根本無法解釋市場經濟的主要規律與關鍵名詞,也完全違背資本主義300多年來的物質成就與勞資共贏的歷史事實,剩餘價值論與資本缺德論也無法解釋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更無法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所以,資本論急需要在新的國情與國際市場上繼承和發展。
在21世紀,勞動價值論與剩餘價值論在國內外的經濟學中已開始被邊緣化,原因很多,其中,「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一結論與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效益型價值完全是顛倒的,人民認為高科技能帶來高價值,然而,資本論則認為高科技縮短了勞動時間量,高科技使商品的價值量變低,這就造成了思想上的巨大混亂,難道高科技就是低價值嗎?這合理嗎?當商品的價值量離開效益時,其實就離開了供求關系,也無法合理解釋競爭差別,發了財的人就不是因為創新成功,而是因為剝削有術,這就讓先富起來的人無法獲得道德制高點,也無法實現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變成資本市場的道德聖經,所以,剩餘價值論基本走到了歷史的盡頭,人們迫急需要新的經濟理論與道德指針。
大國必有巨著,強國必有名言。幸運的是,2015年,施國寶知本論作為馬克思資本論的偉大繼承者而閃亮登場,最歡迎知本論的還不是鑽牛角尖的學者,而是廣大的企業家,因為知本論破天荒地成功論證了「資本沒有原罪,反而有原功」,「勞資關系根本就不是剝削關系,而是生死與共的創造與共生關系」,「資本家與工人要麼同時做強企業而更富,要麼企業破產而更窮」,「資本家天生高貴,企業家天生高尚」,《知本論》的偉大論斷極多,為企業家徹底解除了原罪緊箍咒與道德抹黑術,因此,知本論受到了全球資本家、企業家與管理家的熱烈歡呼。知本論認為價值量不是時間量,而是效益量,高科技必然帶來高效益或高價值,這就使科技的價值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格達到內在的統一,即科技越發達,效益就越高,價值也越高,價格自然也越高,供求雙方的勞動租、附加值或協新價值就自然越高。
《知本論》的橫空出世,才使人類真正找到了生產力發展的基因在於協新價值,協新價值又稱為勞動租或附加值,這一增量分析或增值分析在哲學思想上具有石破天驚或乾坤再造的神奇功力,使價值量不再是勞動時間量的存量,而是勞動效益量的增量,有附加值或勞動租的勞動才是復雜勞動,復雜勞動才有價值或增值,才是活勞動,反之,沒有附加值或勞動租的勞動只能是簡單勞動,簡單勞動的價值很低,而且完全沒有增量或增值,沒有附加值的簡單勞動自然就是死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其實與簡單勞動無關,只有復雜勞動,特別是創新的勞動,才能促進生產力,這就使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家決策找到了堅實的哲學根據。生產力的發展,不是簡單勞動者人數的增多,也不是簡單勞動的工作時間延長,而是資本構成或資本租的不斷提高,也是知本構成或知本租的不斷提高。生產力的三要理論也重新得到了劃時代的革新,資本租、人才租和知本租成為生產力的三要素,人才租主要指個人的即時創新與工作態度所帶來的附加值或勞動租。
馬克思《資本論》說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負相關,施國寶《知本論》說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正相關,原因就在於資本論與知本論對價值量的定義不同,資本論說價值量是時間量,知本論說價值量是效益量,只有施國寶知本論的「價值量=效益量」的科學定義,才符合世界經濟的發展事實,也能與國際經濟學的主流順利對接,因此,施國寶知本論對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的偉大分析,無疑是人類最寶貴的哲學財富之一,由於施國寶十分低調,所以知本論的知名度目前還遠不如馬克思資本論譽滿全球。
從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歷史研究來看,資本主義三百多年的不斷發展,並沒有加深對工人的剝削,相反,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福利國家,出現了很強的社會主義特徵,全球移民的目的地或偷渡地,主要還是歐美資本主義強國,人總是往高處走,往發達的地區走,往勞資關系好的地方走,往資本道德的地方走,主是增值交換的根本法則在起作用,也是利潤平均化與利潤級差化的共同作用。從落後國家移民到發達國家,是落後國家資本租(投資移民)與知本租(技術移民)的重大流失,移民者既是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實現利潤級差化,也是為了分享發達國家的經濟成查,實現利潤平均化。歐美移民的火熱是不爭的國際現實,這說明剩餘價值規律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基本規律,也不是主要規律,資本主義最主要的經濟規律是勞資共贏的協新價值規律,一切經濟形態都必須以協新價值規律為主導,以剩餘價值規律為補充,但是,剩餘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作用更強,在社會主義國家表現得更弱,在強弱程度上還是有巨大差別的,東西方都需要降低工人的勞動量,提高工人的勞動租,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均富裕程度。
④ 國際經濟學中關於比較優勢的問題
這個圖表示的是A和B 兩個國家生產X Y 產品的數量,即一單位時間里A能生產版8單位的X 和4單位的Y。同理權可以知道B國家的生產情況。
關於絕對優勢是一單位時間里生產的同樣產品數量總是大於另外一個國家。所以根據你給的圖可以知道,A國家在X和Y產品都具有優勢,即相同時間下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A國家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絕對優勢。
這樣的話,A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優勢,是不是A就可以不需要貿易了?接下來,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表明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可以通過貿易使兩方都獲利。
比較優勢即一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的相對成本。拿你圖中的數據來舉個例子。A國家一單位時間生產8單位X,也可以生產4單位的Y。那就可以說在A國家,生產一單位的Y的時間可以生產2單位的X,即Y=2X。同理在B國家是Y=4X。這樣來看,A國家在Y上有比較優勢,而B國家在X上有比較優勢。即A國家專門生產Y,拿到B國家去換取X產品(B國家生產X的成本相對較小,A國家生產的Y可以在B國家換到更多的X),從未使兩國國家的效用都得到提高。
⑤ 一國經濟總量等於人均勞動生產率乘以什麼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如果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沒有變化,不論在這一社會必
⑥ 國際經濟學的,要求中英文答案 跪求啊
1 use labor proctivity difference analysi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lements of the two departments model comparative advantage (David ricardo model), drawing instructions
2 why southeast Asia economic growth faster
3 what the import of the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of the two-way book of example
4 why some countries export oriented increased the degree of al economy
5 often project record which content
6 what is trade interests
7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which problems
8 in 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statistics why in the error term will proce
9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export orientation trade policy on trade conditions each have what influence
10 free trade more favorabl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11 free trade is good for proctivity high country
⑦ 國際經濟學 比較優勢一道題目
其實兩個說的是一回事。這里的工資與勞動生產率就是指的a(LC)與a(LW)與a*(LC)與a*(LW)之比。內課本中應該容解釋了「多種商品模型中的比較優勢"。工資也就是在這里引入的,因為有多種商品所以工資率就不能簡單的標示為2種商品生產率之比,而引入了貨幣單位用於衡量不同商品的勞動生產率(也就是工資,這里把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率簡化成一回事了)。%D%A「一個部門的比較優勢不僅取決於其部門相對於其它國家同一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還取決於本國相對於外國的工資。」——說的通俗點,就是雖然本國的a商品勞動生產率低,沒有絕對優勢,但是a商品的工人需要的成本(因為假設成勞動的單一要素,成本=工資)也低,所以生產率與工資之比低的話,本國在a商品上則具有比較優勢。%D%AP.S 這個比例為什麼會低呢,我認為,是課本中假設了,勞動力就業充分以及勞動力可以在各個行業中自由流動這兩點引起的。
⑧ 李坤望主編的《國際經濟學》第三版的課後習題答案
第一章練習與答案
為什麼說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當生產處於生產邊界線上,資源則得到了充分利用,這時,要想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必須降低另一產品的生產,也就是說,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是有機會機本(或社會成本)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得以實現,但究竟選擇哪一點,則還要看兩個商品的相對價格,即它們在市場上的交換比率。相對價格等於機會成本時,生產點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位置也就確定了。所以,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仿效圖1—6和圖1—7,試推導出Y商品的國民供給曲線和國民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這道題就是把教材25-26頁復述一遍。
在只有兩種商品的情況下,當一個商品達到均衡時,另外一個商品是否也同時達到均衡?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也達到均衡,可以用反證法,很簡單。
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試確定過剩供給(或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參考教材的第二章45-47頁。
如果改用Y商品的過剩供給曲線(B國)和過剩需求曲線(A國)來確定國際均衡價格,那麼所得出的結果與圖1—13中的結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國際均衡價格將依舊處於貿易前兩國相對價格的中間某點。
說明貿易條件變化如何影響國際貿易利益在兩國間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國出口產品價格的相對上升意味著此國可以用較少的出口換得較多的進口產品,有利於此國貿易利益的獲得,不過,出口價格上升將不利於出口數量的增加,有損於出口國的貿易利益;與此類似,出口商品價格的下降有利於出口商品數量的增加,但是這意味著此國用較多的出口換得較少的進口產品。對於進口國來講,貿易條件變化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是相反的。
如果國際貿易發生在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之間,那麼貿易後,國際相對價格更接近於哪一個國家在封閉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答案提示:貿易後,國際相對價格將更接近於大國在封閉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根據上一題的答案,你認為哪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為明顯些?
答案提示:小國。
9*.為什麼說兩個部門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會導致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外凸?
答案提示:規模報酬遞減。
第二章答案
根據下面兩個表中的數據,確定(1)貿易前的相對價格;(2)比較優勢型態。
表1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將勞動投入轉化為勞動生產率,然後應用與本章正文中一樣的方法進行比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內容)
假設A、B兩國的生產技術條件如下所示,那麼兩國還有進行貿易的動機嗎?解釋原因。
表3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從絕對優勢來看,兩國當中A國在兩種產品中都有絕對優勢;從比較優勢來看,兩國不存在相對技術差異。所以,兩國沒有進行國際貿易的動機。
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那麼也必定具有比較優勢嗎?
答案提示:未必具有比較優勢。證明:如果,則稱A國在X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如果,則稱A國在X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當或者的時候,由可以推出,但是,當的時候,不能保證。所以,即使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也未必具有比較優勢。
根據書中第二個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較劣勢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那麼會對世界生產帶來什麼凈影響?
答案提示:
假設某一國家擁有20,000萬單位的勞動,X、Y的單位產出所要求的勞動投入分別為5個單位和4個單位,試確定生產可能性邊界方程。
答案提示:;
根據上一題的條件,再加上以下幾個條件,試確定該國的出口量,並在圖中畫出貿易三角形。
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
進口為2,000個單位。
答案提示:封閉條件下,此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斜率是。因為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所以此國出口X進口Y。出口1,000個單位的X可以換得2,000個單位的Y。貿易三角是CADA』(見圖2-5(a))。
在圖2—2(b)中,過剩供給曲線兩端是否有界限?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過剩供給曲線兩端是有界限的,因為一國生產能力和消費需求是有界限的。
8*. 仿照圖2—4,你能否畫出這樣一種情形:兩條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國際均衡價格與某一國封閉下的相對價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釋這種結果?
答案提示:從大國、小國的角度考慮。
試對下列說法加以評價:
由於發達國家工資水平高於發展中國家,所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會無利可圖;
因為美國的工資水平很高,所以美國產品在世界市場缺乏競爭力;
發展中國家的工資水平比較低是因為國際貿易的緣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種觀點都不正確。
10*.試根據李嘉圖模型證明:如果A國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絕對優勢,那麼貿易後A國的名義工資水平肯定高於B國。
答案提示:比較與之間的大小。
第三章答案
根據下面的兩個表,試判斷:(1)哪個國家是資本相對豐富的;(2)哪個國家是勞動相對豐富的;(3)如果X是資本密集型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那麼兩國的比較優勢如何?
表1
要素稟賦
A
B
勞動
資本
45
15
20
10
表2
要素稟賦
A
B
勞動
資本
12
48
30
60
答案提示:表1中A國勞動相對豐裕,A國在生產Y產品上有比較優勢。表2中A國資本相對豐裕,A國在生產X產品上有比較優勢。
如果A國的資本、勞動總量均高於B國,但資本相對更多些,試仿照圖3—3和圖3—4的做法,確定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位置關系。
答案提示:
Ea
K
Eb
O
L
(X=EMBEDEquation.2)
(X=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B
O
Y
X
A/
B/
A
根據上一題,試在圖中畫出兩國在封閉和開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
Qa
Ca
Cb
B
O
Y
X
A/
B/
A
Ob
Oa
Qb
pw
pw
B
O
Y
X
A/
B/
A
Eb
pa
pb
Ea
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麼要素稟賦差異還會引發國際貿易嗎?如果貿 易發生的話,那麼國際分工與貿易型態如何?試將你得出的結果與李嘉圖模型加以比較。
答案提示: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麼要素稟賦差異將不會引發國際貿易。不過,國際貿易還可能存在,這時候的國際分工將有更多的偶然性質。
5*.試證明在圖3—7中,兩國的消費點共同位於從原點出發的一條直線上。
答案提示:根據兩國的消費結構來判斷
6*. 如果兩國存在技術差異,那麼貿易後兩國要素價格是否均等,為什麼?
答案提示:如果兩國存在技術差異,那麼貿易後兩國要素價格將不均等。可採用圖3—8的方式來解釋
7. 需求逆轉是否會影響要素價格均等?為什麼?
答案提示:需求逆轉導致兩個國家相同產品的價格不一樣,使得要素價格無法均等。
8. 如何根據羅伯津斯基定理,來解釋要素稟賦不同的兩個國家生產可能性邊界之間的差
別?
答案提示:羅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如果兩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不一樣,則某種要素多的國家,會生產更多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品,反之亦然。所以,兩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就出現了差別。
9. 如果一國的資本與勞動同時增加,那麼在下列情況下,兩種產品的生產以及該國的貿
易條件如何變化?
資本、勞動同比例增加;
資本增加的比例大於勞動增加的比例;
資本增加的比例小於勞動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兩種產品的產量同比例增加,貿易條件沒有變化。
(2)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更快,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有下降的壓力。
(3)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更快,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有下降的壓力。
10.對小國來說,經濟增長後福利如何變化?
答案提示:對於小國來說,經濟增長以後,不對國際價格形成影響,其貿易條件不會變化,所以福利將上升。
11.在戰後幾十年間,日本、韓國等東亞的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
明顯變化,主要出口產品由初級產品到勞動密集型產品,再到資本密集型產品,試對
此變化加以解釋。
答案提示:隨著國際貿易的開展,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發揮了比較優勢,促進了生產,提高了福利。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比較優勢由起初的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變成了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所以貿易結構也就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12.試析外資流入對東道國貿易條件和比較優勢的影響。
答案提示:外資流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東道國的要素稟賦,比如,使得原來資本相對稀缺的國家變成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當要素稟賦改變以後,東道國可以發揮新形成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資流入的東道國在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增加特別多,以至於影響到國際價格,這將使得此國此種產品的出口價格有下降的壓力,不利於貿易條件的維持和改善。
第四章習題答案提示
如果勞動不是同質的話,那麼勞動技能的差別是否會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試舉例說明。
答案提示:會的。
如果短期內資本和勞動都不能自由流動,那麼國際貿易對要素實際收入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提示:出口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價格將上升;進口競爭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價格將下降。
根據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試析勞動增加對要素實際收入和兩個部門的生產會產生什麼影響?(提示:將圖4—1中的縱坐標由原點Ox或Oy向外平行移動,然後比較一下新舊均衡點)。
答案提示:勞動增加並且完全就業,則整個經濟的資本-勞動比例下降,勞動力價格將下降。勞動力增加將增加密集使用勞動力產品的產量;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量下降。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麼要素實際收入和兩個部門的生產又將如何變化?(提示:考慮一下勞動需求曲線的變動)。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將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產量上升,同時由於另一個部門釋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個部門的產量下降了。共同生產要素的收入將上升。
根據你對3和4題的回答,試判斷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羅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
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假設某一國能源部門(比如石油部門)和製造業部門除勞動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種不同的特定要素,那麼,世界市場上能源價格的上漲對該國製造業部門的生產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提示:隨著世界市場能源價格上升,一部分勞動力將由製造業部門流到能源部門,能源部門產量增加,製造業部門的產量下降。
7*.根據特定要素模型,試判斷短期內國際貿易能否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為什麼?(提示: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長期條件下,要素稟賦的任何變化都不影響要素實際收入,但在短
期內,要素稟氟的變化會影響要素實際收入,根據這一區別,並聯系一下兩國的要素稟
賦的差異,再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根據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內,特定要素在兩個部門間無法流動。按照本章的分析,雖然都是資本,但是x和y部門的資本回報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會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
第五章習題答案提示
試比較重疊需求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
答案提示:這兩個理論都解釋了國際貿易的原因。不過,二者也有很大區別。第一,這兩個理論解釋國際貿易的出發點並不相同。要素稟賦理論是從供給方面來探討國際貿易的基礎;重疊需求理論從需求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稟賦理論主要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即工業品與初級產品或資本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適合於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即製造業內部的一種水平式貿易。
你認為重疊需求理論適合解釋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嗎?為什麼?
答案提示:適合。因為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的產品生產上有優勢,雖然這些產品有可能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發展中國家雖然從總體上發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體產品上卻不一樣,發展中國家之間也可能有產業內貿易,並用重疊需求理論來解釋。
重疊需求理論與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轉都是討論需求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答案提示:需求逆轉主要解釋產業間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解釋產業內貿易。需求逆轉解釋要素稟賦理論為什麼在有的時候不符合現實情況,強調需求有可能使得貿易方向發生變化;重疊需求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原因。
4*.如果考慮收入分配格局這一因素的話,重疊需求理論的結論會受到影響嗎?為什麼?
答案提示: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基本結論不會變。當一個國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時候,本國有代表性的需求所佔份額越大,當所有國家的收入分配都非常平均的時候,重疊需求的份額會減少。但是,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不可能會完全平均的,所以重疊需求理論的基本結論不會變。
5.試舉例說明產品周期理論。
答案提示:很多電子產品都是很好的例子,計算機等。
6.試比較產品周期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
答案提示:產品周期理論是一個動態理論,產品周期理論從技術變化的角度,探討了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而要素稟賦理論是靜態的。兩個理論都強調生產方面的優勢,即從供給角度討論問題。
7.如果創新國在喪失比較優勢之後,轉而研究開發新品種,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可發生產
業內貿易?如果發生產業內貿易,那麼貿易應發生在哪些國家之間?
答案提示:創新國如果研究的是相同產業中的更新品種,則創新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之間會出現產業內貿易,因為此時其他發達國家生產的是此產業產品的舊品種。
8.結合重疊需求理論和產品周期理論,試解釋為什麼美國始終是世界汽車生產和出口大國?
答案提示:根據產品周期理論,美國作為創新國,一直保持在汽車新產品方面研發和生產的優勢,是其保持生產和出口大國的原因。由於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部分消費者也對汽車新品有需求,這使得美國對汽車新品的研發和生產有了動力,較大市場使得新品的研發和生產有利可圖。
第六章練習答案
假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X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而Y部門則規模收益不變,試確定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
答案提示:生產可能性邊界將向內凹。
試根據圖6—2證明,如果貿易後Y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很大的話,那麼完全專業化生產Y產品的國家福利可能因貿易而遭受損失。
答案提示:比較貿易後的國際相對價格線與貿易前的相對價格線的位置關系。
除了本章正文中所提及的因素外,你還能提出其他一些影響在外部規模經濟下國際分工格局的因素嗎?
答案提示:這道題沒有標准答案。
在外部規模經濟下,各國從國際貿易中所獲得的利益並不平衡,那麼你認為一些低收入國家經濟發展緩慢是否與其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關?
答案提示:有關系,這是為什麼各國都希望提升出口結構的原因。不過,各國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並不會依人們的意志改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比較優勢、國內市場規模等因素。所以,提升產業結構不能操之過急。
在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下,市場短期和長期均衡條件分別是什麼?
答案提示:老師沒講,說壟斷競爭條件太復雜,現在也沒有完善的理論。
本章所介紹的產業內貿易理論與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有什麼異同?
答案提示:本章所介紹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都可以解釋產業內貿易。不同點是:第一,本章的理論是從供給角度講的,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是從需求角度講的;第二,本章的產業內貿易理論探討的是在不完全競爭情況下的國際分工與貿易,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並不是針對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理論。
7*.假設某國是資本豐富的國家,X相對於Y而言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並且是壟斷競爭市
場,而Y是完全競爭市場,那麼貿易後,圖6—5中兩條曲線AA/與BB/如何變動?
答案提示:考慮貿易後用於X部門的要素量的變化。
8. 如果貿易前兩國市場不是完全壟斷,而是寡頭壟斷,那麼本章正文所得出的結果是否改
變?
答案提示:不改變。
9.試比較「新貿易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之間的異同。
答案提示:新貿易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而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的是產業間貿易;新貿易理論的假設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而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完全競爭市場;比較優勢理論都是從供給角度已經研究,新貿易理論還從需求角度進行了說明;新貿易理論強調差異產品在形成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比較優勢理論假設所有產品都是同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