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芝加哥學派經濟學產生背景

芝加哥學派經濟學產生背景

發布時間:2020-12-20 15:10:44

Ⅰ 芝加哥經濟學派-----在美國還是主流嗎

如何阻止拉美國家的工業強國夢呢?戰爭不是好的選擇,因為之前已經打過了,而且代價太大。如果能夠將拉美的經濟發展誘騙上一條精心布設過陷阱的發展道路,使其繼續為美國打工,那一定是種「投資少、收益高」的「好辦法」。但是,沒有人是傻瓜,要想欺騙對美國極不信任的拉美各國,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經過努力,美國人終於還是找到了方法,因為他們發現了「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經濟學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又稱「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該學派捍衛的核心價值是相信市場機制跟自由放任,反對任何形式的干預,反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跟凱恩斯主義,因其主要成員為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師生而得名。芝加哥學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年代,其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法蘭克奈特,但是由於凱恩斯主義在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的羅斯福新政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芝加哥學派一直不被人注意。但由於芝加哥學派鼓吹自由、放任,為美國打開拉美各國市場提供了理論支持,於是就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關注。從20世紀70年代起,大量的(政府和各種基金的)資金被投向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資助其開展研究、召開學術會議、出版雜志和招收留學生。例如,威廉沃爾克基金會就挽救了好幾家瀕臨破產的新自由主義者的雜志,並為芝加哥大學出版新自由主義著作提供了大量資金援助。1947年4月,弗里德曼等人參加哈耶克領導的「朝聖山學會」的首次會議,旅差費也是由威廉沃爾克基金會提供的,而且這個基金會為米瑟斯支付了長達24年的薪水!
在這種背景下,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別在1974年和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隨後,該學派的舒爾茨和斯蒂格勒又分別於1979年和198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僅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就一共產生了22位諾貝爾獎得主,芝加哥經濟學派似乎一夜之間就從一個幾乎無人關注的小流派變成了炙手可熱的社會顯學,新自由主義也就從被個別國家接受發展到被很多國家所接受。
美國所做的准備並不僅限於理論上的造勢,他們還需要把這些理論輸出到拉美的合適人選。50年代中期開始,芝加哥大學的一批教授參與了把芝加哥學派經濟學輸出到智利的一個項目。在該項目中,這些教授選派了一批經濟學家到智利的一個大學去進行經濟學教育,同時從他們在智利培養的學生中選取了一批學生到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讀研究生。這批學生中的絕大部分人在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後又回到了智利,並在皮諾切特軍事政變之後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美國還把該項目擴展到了其他拉美國家。例如,在阿根廷,美國國際發展署資助設立了庫依歐項目,讓庫依歐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和智利天主教會大學代表作培養經濟學家,僅1962-1967年就選送了27名阿根廷學生到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學。這樣,美國就成功地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輸出到了拉美各國。
美國利用芝加哥學派對拉美國家進行的「新自由主義」輸出,和早期的歐洲殖民者派出傳教士對殖民地人民進行洗腦如出一轍。更加可怕的是,這些有機會到美國留學並信奉「新自由主義」的,幾乎全部來自於拉美國家上層社會的精英份子,他們留學回國後會直接將「新自由主義」應用於國內經濟政策。墨西哥當時的總統薩里納斯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其內閣成員中59%的部長或副部長擁有美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智利財政部長A.福克萊斯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其繼任者E.阿尼納特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智利艾爾文當政時,23位部長中有18人在美國大學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4人在西歐獲得研究生學位。阿根廷財政部長多明哥卡瓦略也是留美的新自由主義信奉者。

Ⅱ 請教一下亞當·斯密關於政府的三大職能~~謝

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社會侵犯;
保護個人,不受他人侵害與壓迫,即建立嚴正司法機關;
建設維持公共事業與公共設施。

Ⅲ 產業經濟學問題

芝加哥學派對產業組織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公共政策的影響

芝加哥學派重視對結構—行為—績效的理論分析。認為應該從價格理論的基礎假定出發,強調市場的競爭效率。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那、麥傑等。芝加哥的主要理論思想範式是競爭性均衡模型。其關鍵是提出了在長期均衡中的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配置效率的條件是價格等於長期邊際成本,技術效率的條件是價格等於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這就意味著產業的產出不管是資本是不足還是過剩,都處於最優規模邊界下。在競爭性模型中,配置和技術效率主要導源於兩個結構性條件——買賣的數目和自由進入。
從長期的競爭效率出發,芝加哥學派認為市場從在長期過程能夠達到效率水平,反對高集中率的產業必然帶來壟斷租金,因此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斯蒂格勒從產業成長 角度,認為廠商的規模大小和市場的集中度與產業周期和經濟效率有關,在產業初期,由於市場范圍狹小,產業的各環節不足以專業化分工,而由全能型企業承擔,隨著產業的發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廠商內部分工轉化為市場分工,到了產業成熟和衰退時期,市場范圍縮小,市場分工再次轉化為廠商內部分工。因此,產業的集中率隨市場范圍和產業周期相關。僅僅認為高集中率導致高利潤率忽略了產業發展長期均衡的歷史過程。從規模經濟角度 ,斯蒂格勒用生存技術來確定最佳規模水平,凡在長期競爭中得以生存的規模都是最佳規模,因此最佳規模存在多種不同的規模,大廠商的規模經濟也是生存技術的結果。德姆塞茨 認為高集中率導致高利潤率是生產效率的結果,而不是資源配置低效率的指標。在價格行為上,斯蒂格勒 進一步討論在高集中度產業中的大廠商的競爭行為,認為由於在高集中度產業中,大廠商仍然受到了競爭的壓力,其價格水平將制定在可維持水平,這個水平符合效率標准。
從公共政策上,理論強調了反競爭行為或壟斷行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導致的進入壁壘。因此,政府最好減少干預,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

Ⅳ 6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羅納德·哈里·科斯教授創立了()。A、社會經濟學 B、法律經濟學 C、市場經濟學

答 案 是 b

Ⅳ 什麼是(經濟學)芝加哥學派

新古典主復義經濟學派起源自製馬歇爾與奧地利學派。後期的成員包括了奧地利學派的第二代人物-米塞斯、哈耶克。以及由傅利曼領軍的芝加哥學派。
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有:西奧多·舒爾茨(T.Schultze)、P·鮑爾(P.Batler)、哈里·約翰遜(H.Johnson)、H·明特(H.Myint)、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迪帕克·拉爾(Deepak.Lal)、雅各布·維納(Jacob Viner)、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等人。

Ⅵ 芝加哥學派的重要主張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經濟學)芝加哥學派
以亨利·西蒙、哈耶克和米爾頓·弗里德曼等為版主要代表的一群經濟學家權。
1.相信沒有政府幹預的競爭市場能使經濟最有效地運行。
2.在控制貨幣供應的前提下,這一派經濟學家還堅信市場有力量解決經濟問題,讓公司、消費者在政府有限制管制下作出自由決定。

另外:芝加哥經濟學派的成就,除了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學說,還有斯蒂格勒的產業經濟學、貝克爾的家庭論、盧卡斯的理性預期和科斯的產權經濟。

Ⅶ 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經濟觀點

芝加哥學派的觀點主要有: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自由、經濟效率與分配均等這三個政策目標,經常是此長彼消,顧此失彼,不可得兼的。例如,為了減緩失業,必須承受一定的通貨膨脹,而要穩定物價,又必須讓更多工人在相當長時期內處於失業狀態。又如,增加政府轉移支付和保障社會福利支出,有助於減緩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帶來的收入分配的不均和階級矛盾,但為此必須徵收高額累進所得稅,在一定條件下妨礙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對這類進退維谷的難題,芝加哥學派更多地關注自由與效率,相對較少地關注收入分配的問題。理論特點
芝加哥學派所據以得出其政策主張的理論觀點,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點或者暗含著如下一些假定或前提:①強調經濟學應是一門實證科學,所以芝加哥學派的許多成員被稱為經濟學的實證主義者。②理論分析著眼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期均衡,忽視經濟政策的短期效果。芝加哥學派的成員一般認為,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下,資本主義有充分就業的必然趨勢。③在理論分析中往往忽視自由競爭條件下的社會福利與私人利益、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之間會出現的差別,或者認為這種差別與經濟效率或經濟自由相比較是微不足道的,這使他們不重視國家在調節資本主義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
芝加哥學派成員一般都特別強調19世紀資產階級微觀經濟學在經濟分析中的有效性和實際應用中的有用性,所謂「芝加哥傳統」的這一特點,比較突出地表現施蒂格勒的科學工作中。施蒂格勒畢生從事價格理論和動態的市場結構的研究,他吸取和運用自A.斯密到A.馬歇爾的傳統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在純粹競爭或純粹壟斷前提下,分別考察消費者為獲得最大效用和生產者為賺得最大利潤的最優化行為在生產和分配方面的規律性),結合對不同產業部門的統計資料的調查分析,來考察現實的非純粹競爭市場的經濟問題(被稱為應用微觀經濟學),從而在肯定傳統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又對傳統理論作出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補充和發展。施蒂格勒通過引進「不完全信息」這個因素,對資本主義市場中的一些現象,如價格剛性、排隊與資源未能充分利用,同種商品除運輸費用外在不同地區有不同銷售價格,以及一個產業部門為什麼同時並存著規模大小差別很大的許多企業等等,作出了通過嚴密邏輯推理,並可用經驗材料加以檢驗的理論解釋,並為70年代以來有關失業和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理論提供了微觀的理論基礎。施蒂格勒認為,「不完全信息」和「非完全競爭市場」導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是內在於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因而不是能夠通過國家干預所能解決的。
施蒂格勒通過對美國政府管制市場運行的立法(如最低工資立法、租金管制、證券管理法等)的研究,得出結論:這類立法事實上並未達到原來旨在達到的保護大多數人利益的效果,制定實施這類立法乃是適應特殊利益集團(公司、工會和專業人員)的要求的政治上的產物,因而施蒂格勒被認為是「管制經濟學」的開創者。

Ⅷ 材料一 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認為政府對經濟干預越少越好。20世紀80年代,他們的


(1)調整: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適度減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原因:芝加哥學派的主張逐漸被英美等國採用;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使個人獨創精神減弱,財富創造意識削弱。
(2)背景: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發展趨緩;全球化造成資本外流,稅源減少;老年人的比例加大;歐洲一體化的挑戰等。
(3)現象:我國養老保險事業持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認識:社會福利政策是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生產力的發展是實施社會福利政策的前提;實施社會福利政策有利於改善民生、穩定社會。要調動全社會的福利意識,拓寬資金渠道,適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實行社會福利政策應與促進社會發展相結合。

Ⅸ 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羅納德·哈里·科斯教授創立了什麼經濟學

羅納德·哈里·科斯的主要學術貢獻在於,揭示了「交易價值」在經濟組織結構的產權和功能中的重要性。他的傑出貢獻是發現並闡明了交換成本和產權在經濟組織和制度結構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科斯的代表作是兩篇著名的論文。其一是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本質》,該文獨辟蹊徑地討論了產業企業存在的原因及其擴展規模的界限問題,科斯創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這一重要的范疇來予以解釋。所謂交易成本,即「利用價格機制的費用」或「利用市場的交換手段進行交易的費用」,包括提供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的費用、訂立和執行合同的費用等。科斯認為,當市場交易成本高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成本時,企業便產生了,企業的存在正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代替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當市場交易的邊際成本等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的邊際成本時,就是企業規模擴張的界限。另一篇著名論文是1960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該文重新研究了交易成本為零時合約行為的特徵,批評了庇古關於「外部性」問題的補償原則(政府幹預),並論證了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市場交易即使在出現社會成本(即外部性)的場合也同樣有效。科斯發現,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而且對產權(指財產使用權,即運行和操作中的財產權利)界定是清晰的,那麼法律范並不影響合約行為的結果,即最優化結果保持不變。換言之,只要交易成本為零,那麼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斯蒂格勒(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科斯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私人成本等於社會成本」,並命名為「科斯定理」。科斯被認為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

羅納德·哈里·科斯是產權理論的創始人,早在1937年,在以他的本科論文為基礎發表的《公司的性質》一文中,就闡明了該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人們至今仍應為他當時的洞察力深感驚奇。但該書完在以後,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太多關注。沉默了近三十年,產權理論才受到重視。八十年代後隨著自由放任思想潮的高漲,產權理論受到高度評價,科斯也正是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與芝加哥學派經濟學產生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