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高手指點啊,我初學什麼都不懂
1 這里應這樣理解,沒多賣一單位所得利潤=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邊際回成本為0,邊際收益為邊際產量1乘以價答格3$,就是3,可得利潤3$,其實他說3美元全是利潤,是指大量生產到最後,每多生產一單位麥片,由於邊際成本為0,所以所獲得的邊際收益都算利潤。
利潤=(價格-平均總成本)*產量,確實是對的,但文中已經說是簡化起見,設定就是為了簡單,也就不那麼嚴謹了,別想太復雜。
2 在壟斷競爭行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原本定的產量應該定在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的時候,此時確定的價格就高於邊際成本,也是高於邊際收益。但這是若按照定好的價格多賣出產品,肯定能都得利潤。
是否想增加產量多賣出一個產品的邊際利潤=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確實是對的,但由於我們在完全競爭市場時,由於價格=邊際收益計算沒偏差,在壟斷競爭把邊際收益=邊際產量1乘以價格來算(就是當成價格=邊際收益,其實價格>邊際收益),有利可圖了。
3經濟學中主要考慮經濟利潤,如果一個企業經濟利潤為負值,但會計利潤為正,他也會選擇他之前放棄的機會成本而不是來生產產品了。同理可得
❷ 曼昆經濟學原理中的一個例子的解釋
1.等待退票的人是什麼人呢?當然是想做飛機而沒有買到票的人。教材的意思是版說有一個空權位,則飛一次每個空位就會損失500美元,10個則是5000美元。航空公司將票價降低,把10個座位填滿,就可以另損失降到最低。最低能降到多低呢?只要降價票價格比每個乘客的編輯成本要高,航空公司就劃算。
票價應不低於500美元這句的前提是每次飛行都能滿員。但實際常常不能滿員,可航空公司不能因為某一次飛行不能滿員就取消該次航班。所以航空公司要考慮如何在不滿員或這說是賠錢的情況下如何降低損失。比如說把票價降低到300美元來招攬更多顧客。
2.有利可圖是指和有10個空位的不滿員情況比較。賠2000美元相對於賠5000美元來講就叫有利可圖了。
❸ 怎麼理解曼昆經濟學原理的這句話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Translation: Choices are bad 解釋: 選擇是錯誤的
The reasoning behind this translation is obvious. For example, imagine that somebody comes up to you and offers you a choice between a Snickers bar and some M&Ms. You now have a tradeoff, meaning that you have to choose one or the other. And having to trade one thing off against another is bad; President Truman supposedly asked for a one-armed economics advisor because his two-armed economics advisors were always saying, 「On the one hand...but on the other hand...」
這種解釋的原因其實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想像一下,某個人讓你在士力架巧克力棒與M&Ms的巧克力產品之間做個選擇。現在你面臨著權衡取捨,意味著你只能選擇其中一個。這種須放棄其一的不得已選擇是痛苦的; 想必杜魯門總統很需要一位獨臂的經濟學顧問因為他的雙臂經濟學顧問經常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
People who have not received any economics ecation might be tempted to think that choices are good. They aren't. The (mistaken) idea that choices are good perhaps stems from the (equally mistaken) idea that lack of choices is bad. This is simply not true, as Mancur Olson points out in his book,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To say situation is 『lost』 or hopeless is in one sense equivalent to saying it is perfect, for in both cases efforts at improvement can bring no positive results.」
沒有學過經濟學知識的人可能會認為選擇是快樂的。實則不然,之所以有認為選擇是快樂的(誤解的)想法,也許是因為他們誤認為缺乏選擇才是痛苦的。這種絕對是正確的,如曼瑟爾
❹ 曼昆 經濟學原理 原理五
這個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假如你在A國,很擅長種植水稻,在相同的時間內,在相同的勞動強度下,你生產的生活資料(例如:水稻,農具,等)中,水稻的產出最大,那你就可以專注於生產水稻。
而在B國的他,很擅長生產木材,在相同的條件下(時間和勞動強度),他生產的生活資料中,木材的產量最大。
再通過貿易,你用多餘的水稻可以換回你需要的木材,這樣你可以修建房屋,定製農具等,而B國的他則可以通過貿易出售木材,換回水稻,這樣你們都是各取所需,在國際貿易中你們都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必很辛苦的忙於所有的事情。
所以說在貿易中 ,每個人的狀況會更好!
這是最簡單的分析,如果假如其它的經濟學元素,分析更加復雜,這種狀態不存在貿易摩擦!
❺ 如何學好曼昆經濟學原理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就是入門的必備書..講的很好..開始部分就通過一些實例專來講述經濟學十大原理屬...通過實例和相關概念的解釋你能夠很容易的看懂,十大理論可是基礎哈...對後面很有用,經濟學問題都是以十大原理為基礎組合起來的...有一本<<愛情經濟學>>也比較有意思...還有就是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有點難懂,建議還是看曼昆的
❻ 請問大家看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收獲些什麼
看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收獲:
①強調得更多的是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和政策分析。
②提供了案例以說明經濟學原理如何應用於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
③提供了大量的「新聞摘錄」,以使讀者懂得什麼是生活中的經濟學。
《經濟學原理》指的是一類書籍,中英皆有,是比較基礎的經濟類教材,現階段比較常用的有曼昆,索羅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應的中英本。
第一本《經濟學原理》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編著。相比較而言,中國經濟學學者一般編寫適合中國國情的《西方經濟學》,內容大體相似。
❼ 學習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完全可以,曼昆經濟學還是很有必要看的,有很多高鴻業那個版本裡面沒有的東西,能學到很多知識。
❽ 曼昆的經濟學十大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也就是說人們為了或得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那麼所謂的決策,就是在這兩件東西中進行選擇最後有所取捨。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因為人們之間都面臨著交替關系,所以,在作決策時人們就要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問題是一項行動的成本往往並不是很容易就可計算出來的。
原理三:理性考慮邊際量。作者認為生活中有很多決策都與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小的增量調整有關,這些調整就是所謂的「邊際變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作出決策是在對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之後進行的,當成本和收益變化時,人們的決策及行為也就會發生變動。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的。這種激勵既可以是認為的,也可能是自然變化的結果。
第二個大問題是人們如何相互交易,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在貿易中往往存在著競爭,貿易和體育競賽不同,不一定是一方勝利而另一方必然失敗,它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競爭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如何分析資源這一問題上,一向有兩種方法,一是中央計劃,二是市場機制,前者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後者實行的是市場經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作者指出,市場經濟雖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有市場失靈等,所謂市場失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壞,污染就是一個不良的表現。
第三個大問題就是整體經濟如何運行,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動的能力。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原因在於生產率的差別。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好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這是一個貨幣理論,指的是通貨膨脹這一現象,所謂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量的增加,在大多數嚴重或者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都是由於這個原因。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雖然有害於經濟的發展,但政府卻很難徹底地去消滅它,原因在於降低它時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這就是一個二難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線上反映出來。
(8)曼昆經濟學原理講解擴展閱讀:
按照傳統的觀點,儲蓄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消費和儲蓄,從而和生產又是一對矛盾,要想經濟高速增長,就不得不壓低現期消費,增加儲蓄。許多人在講到儲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往往以日本為例來論證這一觀點。日本的儲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許多人認為:日本的高增長是因為它的高儲蓄帶來的,因此,「一個落後國家要想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就要像日本那樣實行高儲蓄的政策」,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對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論述。
❾ 《經濟學原理》 (曼昆)的介紹
本書特色這本書的特色首先在於簡明性。曼昆在寫這本書時依據的原則專是:「寫作最重要的是簡單明了屬,而不是事無巨細包羅萬象,讀者的時間是稀缺資源。」這也就體現了經濟學本身的「經濟」二字。第二個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過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事例、故事經歷、政策分析、新聞摘錄這些素材來介紹經濟學,這就讓讀者在有趣的閱讀中輕松地了解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經濟學的趣味化是許多經濟學家追求的目標,曼昆是成功者,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影響遠遠超出學術界的原因。書目結構全書總共34章,前23章是微觀部分,後11章是宏觀部分,該書第一章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以此作為全書的中心。在全書中,曼昆盡可能地經常回到應用與政策方面的問題上,大多數的章節也包括了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