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由於成本上升時的原因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工資推動、利潤推動、進口和出口推動。 1、工資推進通貨膨脹 總需求不變的條件下,如果工資的提高引起產品單位成本增加,便會導致物價上漲。在物價上漲後,如果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資,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會導致物價再次上漲。這種循環被稱為工資—物價「螺旋」。許多經濟學家將歐洲大多數國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經歷的通貨膨脹認定為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如,在聯邦德國,工時報酬的年增長率從1968年的7.5%躍居到1970年的17.5%。在同一時期,美國的工時報酬年增長率由7%上升到15.5%。 主要原因:工會或某些非市場因素壓力的存在,會使工人貨幣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2、利潤推進通貨膨脹 寡頭企業和壟斷企業為保持利潤水平不變,依靠其壟斷市場的力量,運用價格上漲的手段來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為追求更大利潤,以成本增加作為借口提高商品價格,從而導致價格總水平上升。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在1973至1974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歷史性地將石油價格提高了4倍,到1979年,石油價格又被再一次提高,引發「石油危機」。 3、進口和出口推動通貨膨脹 進口和出口推動通貨膨脹,由於進口品價格上漲,特別是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引起的通貨膨脹。由於出口猛增加,使國內市場產品不足,也能引起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 控制的方法:控制工人工資增長速度,使之與生產率增長同步;壓縮企業利潤空間;控制進出口,使進出口處於平衡。
㈡ 什麼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由於生產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價總水平上漲。
根據成本提高的原因不同又可以分為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和利潤推進型通貨膨脹。
㈢ 舉例說明什麼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按照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可以將其分內為三類:
第一,容爬行的通貨膨脹,又稱溫和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低而且比較穩定。
第二,加速的通貨膨脹,又稱賓士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在兩位數以上),而且還在加劇。
第三,超速通貨膨脹,又稱惡性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非常高(標準是每月通貨膨脹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另外還有一種受抑制的通貨膨脹,又稱隱蔽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但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與配給制,通貨膨脹並沒有發生。一旦解除價格管制並取消配給制,就會發生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指的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生早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是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不是惟一原因
㈣ 什麼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並畫圖表示
通貨膨脹是由於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根專據這一理論把貨屬幣工資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聯系了起來。 1.在未實現充分就業,即資源閑置的情況下,總需求的增加只會使國民收入增加,而不會引起價格水平上升。也就是說,在未實現充分就業的情況下,不會發生通貨膨脹。 2.在充分就業實現,即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後,總需求的增加無法使國民收入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上升。也就是說,在發生了通貨膨脹時,一定已實現了充分就業。
㈤ 經濟學考試題:簡述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19.簡述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運行過程。
答:(1)20世紀後半期出現的「滯脹」現象,是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理論無法解釋的,由此產生了總供給方面解釋通貨膨脹成因的理論,即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當成本上升時,商品價格隨之上漲,總供給曲線上移,導致產量下降,同時價格水平上升。
(2) 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運行過程從兩方面分析:
①靜態分析:總需求水平不變。假定總需求不變,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在促使價格上漲的同時,會引起供給水平的下降,具體情況如圖9—11所示。
在圖9—11中,SS為總成本曲線,DD曲線表示總需求曲線(此處假定不移動),為資源充分利用時的產量(最大潛在供給)。最初的狀態是,總需求曲線DD與總成本曲線相交於點,對應的價格水平或通貨膨脹率為,產量為(最大產量)。當現實經濟運行中出現了貨幣工資率的增長超過邊際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和企業為追逐更大利潤而大幅度提高價格時,總成本曲線會從移到或,總成本增加。在總需求曲線不動的條件下,隨著總成本曲線向左上方的移動,價格水平或通貨膨脹也就從不斷上升到或,實際產量由降到或。
②動態分析:總需求水平變動。當總需求水平變動時,上面所分析的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最終演化成供給混合型通貨膨脹。從運行過程所表現出的動態特徵看,供求混合型通貨膨脹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螺旋式」,另一種是「直線式」。
a.「螺旋式」混合型通貨膨脹有四個基本要點:一是起因於成本推動;二是總需求不斷擴張;三是實際產量不會下降;四是價格水平是「螺旋式」上升。圖9—12說明的就是這種情況。
在圖9—12中,箭頭符號「」和「↑」表示行為或現象發生的先後順序,以向左傾斜的「」表示最早發生的,向右傾斜的「」表示次之,「↑」表示最晚發生的,並且是兩種「」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圖912中,隨著總成本曲線從向或方向移動,為了不減少實際產量和出現過高的失業率,政府通常會通過增加貨幣供給和擴大投資支出來增加需求。這樣,總需求曲線就會由向、方向移動。在總成本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分別向左上方移動的過程中,價格水平沿著這樣的軌跡「螺旋式」上升。價格水平或通貨膨脹上升到的過程表明,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明顯的持續性通貨膨脹現象。
b.「直線式」混合型通貨膨脹是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開始於流通領域。她又四個基本要點:一是需求的過度擴張;二是要求價格的上升引起成本的上升;三是在一般情況下,產量不會下降;四是價格呈「直線」上升狀態。如圖9-13所示。
圖9—13中箭頭符號「」和「↑」的含義與圖9-12所表示的含義相同。箭頭符號「」和「↑」表示行為或現象發生的先後順序,以向左傾斜的「」表示最早發生的,向右傾斜的「」表示次之,「↑」表示最晚發生的,並且是兩種「」共同作用的結果。
與圖9—12所表示的「螺旋式」供求混合型通貨膨脹過程不同,圖9-13所表示的「直線式」混合型通貨膨脹過程,是從總需求曲線向中上方移動(總需求的擴張)開始的。在圖9—13中,需求從向和方向的擴張會通過價格水平的上漲表現出來,價格水平或通脹率上升到以至於。價格水平的上漲,導致包括工資在內的成本的提高,成本曲線由移動到以至於。商品市場均衡點由向和方向移動,價格水平或通脹率上漲的軌跡是直線式的:
。
㈥ [經濟]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會導致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嗎
這個問題的問法本身就不科學。因為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一般不單純內,需求拉動、成本推容動、兩者的相互影響都是通漲成因。
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分別從需求方面和供給方面來說明。下面談一下二者之相互影響:
當總需求不斷增加,由於企業短期存在生產瓶頸,會導致成本提高,從而引起價格水平上漲。而價格水平出現上漲,職工就會要求更高的工資來保證生活,以美國為例,由於工會存在,一般工資此時都會上漲。倘若實行的是工資指數化,工資也會同步增長。這就會使得工資的增長率超過生產率增長率,進而導致成本提高,引起價格進一步上漲。價格上漲又會再次引起工資上漲,如此反復地螺旋上升。屆時,企業不能完全滿足不斷上升的工資,會導致失業增加,產量下降。當失業和產量下降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政府通常會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擴大總需求,失業和產量會恢復到原來水平,但物價會進一步上升,從而形成了混合型通貨膨脹。
基本邏輯就是這樣的。^O^
㈦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是指()
C. 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條件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價格水平的普遍持續上漲。
㈧ 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和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有什麼聯系
1.需求拉動通貨膨脹。人們需要的多了,但是供應的東西少了,錢貶值,以前只需版很少錢能買權的東西現在得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實際錢並沒有多,只錢不如以前值錢了。
2.總產出下降就意味著邊際成本的增加,這點不難理解吧?假如在一定的產量之後,每多生產一雙鞋成本就得增加5塊錢,那麼生產者肯定不會再往下生產,因為再生產下去就意味著花費更大的成本。所以在產出下降的情況下物價上漲(價格上漲是相對的),不能從需求方面解釋。
3.二者是通貨膨脹的兩種不同情況,不存在絕對的關系
㈨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則是指由於生產成本上升引起的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成本提高的原回因主要是工會力量要求答提高工資和壟斷行業和壟斷大公司為追求壟斷利潤而制定的壟斷價格。所以有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分為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和利潤推進性通貨膨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是勞動力供給和壟斷行業商品等某種供給因素引起的價格波動.
正確選擇:A
㈩ 什麼是通貨膨脹 根據原因的不同,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可分為幾種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回際需要而引起答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可分為三種: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進口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