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現代貨幣經濟學發展的標志是什麼

現代貨幣經濟學發展的標志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0-12-20 00:32:27

① 請問金融學的學習步驟是:(西方經濟學國際金融,現代貨幣銀行學,投資學)

西方經濟學是基礎,所有經濟學管理學,都會學這門課程,不過挺難理解的版,建議你再學西方經濟學權時可以參考的看一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那本書很厚,可是外國人寫的東西都比較好懂。

貨幣銀行學是中國各大學校在金融學裡面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實它和國際金融學在初級階段的學習中基本上都是記憶型和禮節型的,證券投資學有比較多要理解和計算的東西,需要反復學習。

我也是工科的學生,考研之前曾經和學校的老師聯系咨詢也問過同樣的問題,就是金融學是否要掌握什麼軟體,但老師的回答說是不需要的,雖然我再網上查詢的時候會有一些金融專業應用的軟體,但是在研究生的學習中好像還沒有什麼應用的地方,所以老師說不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② 貨幣銀行學中為什麼說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

答:將現代經濟說成信用經濟是對現代經濟的一種描述。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是從金融、貨幣銀行學的角度提出來的。現代經濟就是信用經濟這體現在信用經濟的特點上:
(1)信用關系無處在,現代經濟關系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都打著債權債務的信用關系的烙印,商品貨幣關系覆蓋整個社會。貨幣從金屬貨幣發展為信用貨幣,持有貨幣就是擁有債權,也就意味著信用關系覆蓋著整個社會。不僅在發達工業化國家,就是在發展中國家,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都是極其普遍的現象。對於企業經營單位,借債與放債,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國內的經濟聯系中是這樣,在國際經濟聯系中更是這樣。政府幾乎沒有不發行債券的;而各國政府對外國政府,往往是既借債又放債;銀行通過辦理個人儲蓄,吸收企業、政府存款,發放貸款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個人依靠分期付款購買耐用消費品及房屋。在經濟不發達的過去,負債是不光彩的事情,現在則相反,若能獲取信貸,正說明有較高信譽。
(2)信用規模日趨擴張,並加速擴張這是信用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經濟生活中的主體擁有債權債務的規模和數量在年復一年的的加速擴張,這是經濟擴張的結果,是人類財富積累的結果。國家在對外企業個人每個主體都在增長。債台高築是信用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已不是貶義詞。
(3)信用結構日趨復雜化。隨著信用經濟的發展,為了規避風險大量信用工具和衍生工具產生,使得信用關系和信用結構的復雜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用網路越結越復雜。信用活動同時就是交易活動,任何一個買賣都是信用重新變動的關系,這種變化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網路化、電子化、全球化。
因此,現代經濟不是簡單的商品經濟,而是信用經濟。信用經濟使經濟加速,使經濟的促進、影響面很寬,對經濟的滲透力很強。

③ 現代西方經濟學主流派對貨幣中性還是非中性分別持什麼觀點

貨幣中性是指貨幣對實體經濟不產生影響,產出不會變化,只會導致物價水平的變動。非中性意味著貨幣的增發會對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產出會增加。現在比較多數學者贊成貨幣短期非中性,長期趨於中性的觀點

④ 亞當斯密為什麼被大家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亞當斯密的主要理論貢獻
一、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異,那是起因於人類獨有的交換與易貨傾向,交換及易貨系屬私利行為,其利益決定於分工,假定個人樂於專業化及提高生產力,經由剩餘產品之交換行為,促使個人增加財富,此等過程將擴大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繁榮,並達私利與公益之調和。
他列舉制針業來說明。「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麼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製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也製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製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製造不出來。」
分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礎上方才可能。
二、貨幣理論
貨幣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貨幣是為了購買其他物品。當物物交換發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後,商品的價值就用貨幣來衡量。這時,便產生了貨幣的另一功能-價值尺度。亞當·斯密也談到貨幣的儲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別強調貨幣的流通功能。
三、價值論
提及價值問題,亞當·斯密指出,價值涵蓋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前者表示特定財貨之效用,後者表示擁有此一財貨取另一財貨的購買力。進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價值之財貨,往往不具交換價值,水及鑽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過水與鑽石價值之比較是百年之後邊際效用學派才圓滿解決此一問題。
四、分配理論
亞當·斯密的分配論,是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決定理論。
亞當·斯密指出,盡管僱主擁有抑低工資的力量,工資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勞動者必須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假定社會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資基金提高,工資將高於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國國富、資本或所得增加,將促使工資上漲,工資上漲則促進人口增加。
資本利潤之高低如同勞動工資,決定於社會財富之增減,資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資上漲,卻使利潤為之下降。亞當·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資同一事業,因為彼此相互競爭,自然致使利潤率降低。
地租系指對土地使用所支付的價格。亞當·斯密認為,地租高低與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場遠近有關。
五、資本積累理論
資本累積是大量進行分工必備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擴張與生產效率的提高跟資本的總額成正比。資本的累積必須在分工之前進行,因為分工需要使用許多特殊的設備與機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資本來購取。分工愈細,工具的需要愈多,資本愈顯得重要。透過分工過程,可增加勞動生產量,提高國民所得,增強國民儲蓄意願與能力。
六、賦稅理論
亞當·斯密提出四大賦稅原則,即公平、確定、便利、經濟。

⑤ 新古典綜合派,現代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貨幣中性理論有何異同點

首先需明白貨幣中性理論是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
相同點:貨幣增長理論
不同點: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量的增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而不會帶動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貨幣是中性的。 總體來看,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化隻影響一般價格水平,不影響實際產出水平,因而貨幣是中性的。
現代貨幣中性的嚴格證明基於沒有「貨幣幻覺」這種關鍵假設。是帕廷金(1965年)指出,在借貸經濟中,在預算約束下謀求效用最大化沒有貨幣幻覺的個人的需求函數,取決於相對價格、利率和初始財富的真實價值,後者包括實物資本、證券持有量與貨幣余額。
帕廷金利用一般均衡體系證明了:如果我們假設貨幣需求的增加伴隨以對其他所有商品和債券的需求減少,那麼,新的均衡將在所有貨幣價格以相同比例下降相利率不變的情況下達到;相應地,這些產品各自的產出也不變。
然而在凱恩期貨幣理論中則假設貨幣需求的增長僅僅是靠債券的持有而實現的,而這正是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的含義。這種流動性偏好的變動就起作用並非是中性的,而是將導致利率的增長,進而影響投資及經濟系統的其他實際變數。
供參考。

⑥ 現代貨幣數量理論與傳統貨幣數量學說有什麼不同

1956年,弗里德曼在《貨幣數量論——一個重新表述》一文中發展了貨幣需求理論。弗里德曼探討人們持有貨幣的原因採取了與凱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體研究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而將貨幣作為構成財富資產的一種,通過影響人們選擇資產的種類來保存財富的因素來研究貨幣需求的,實際上是資產需求理論在貨幣需求理論上的應用 。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是債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貨幣需求是個人擁有的財富及其他資產相對於貨幣預期回報率的函數。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⑦ 誰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的出版,被認為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產生的標志

凱恩斯啊,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

閱讀全文

與現代貨幣經濟學發展的標志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