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經濟學名詞解釋1小時內給我,不要亂貼的.不要隨便寫.我要認真的.不認真滾蛋
Ⅱ 經濟學對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闡明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同時也闡明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通過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指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內容,是決定生產關系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主要有:
1、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關於基本國情,作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提出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一路線的基本精神被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3、關於我國社會基本和主要矛盾,明確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
4、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到達共同富裕.
5、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強調改革是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進行調整,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6、關於經濟體制的目標選擇,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
7、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確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8、關於分配製度,確定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
9、關於企業改革,建立健全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10、關於農村改革,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1、關於對外開放,強調中國實現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能閉關自守,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充分利用、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資金.同時,又必須頭腦清醒,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基礎理論,又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有實用性和導向性.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只研究生產關系,西方經濟學才研究資源配置,是一種誤解.研究生產關系包括研究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運動形式的具體表現.市場經濟屬體制性范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規律,也有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運行共性的一般規律.在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揭示了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形式的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特殊規律和一般規律.在對所有制、分配、分工、商品、貨幣、資本、勞動、競爭、壟斷、價值、剩餘價值、利潤、利息、地租等概念范疇,對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等市場機制,對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和社會資本再生產等資本的運動,對商業、借貸、銀行和農業資本等資本的各種形式,以及對虛擬資本和股份公司等,均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揭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具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徵以外,還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的共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理論原理,可以指導我們科學地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依據.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改革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黨中央適時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重大創新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方位的發展,其中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仍然處於中心的地位.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其最重要的含義是以人民利益為本.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是人的全面發展,為了切切實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經濟建設則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的的手段.這一理念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確立了「人是實踐的存在物」這一關於人的本質的科學命題,指出人從勞動實踐中走來,靠勞動實踐而生存,人的本質是人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從事各種實踐活動最根本的目的,是人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解放.馬克思曾經期望「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強調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
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轉變發展觀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要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效益.馬克思經濟理論的許多論述,對上述問題都有指導意義.
馬克思論述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問題,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對於自然界具有依賴性.分析了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揭露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物質變換過程中對土地的濫用和對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破壞.馬克思預見,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這些論述都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Ⅲ 經濟學上如何看待現金和實物兩種補助
如果現金與實物的(貨幣)價值是相等的,那麼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則,人們獲得現金,再進行消費,可以達到最大效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補助現金更好。
現金補助>=實物補助
Ⅳ 一道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的題 求高手指點
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的。所以實物補助不一定能滿足消費者最大的效用需求,但等價值的貨幣可以用來購買消費者需要的並且滿足自己最大需求的商品的最佳組合。所以現金補助更好!
Ⅳ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為了突出一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經濟學從一個方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根據它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自覺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整體。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擴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經過優化配置和再生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
(5)等價值線經濟學擴展閱讀
經濟學的對象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主體來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主體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經濟學出發點反映了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經濟客體和經濟主體的對稱關系展開為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形成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展開為經濟學的邏輯體系。
Ⅵ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Ⅶ 經濟學界對「什麼是價值」有統一的解釋嗎
關於價值的本質,存在多種觀點。
折疊1、「本性說」
這種觀點認為,我們賴以生活的價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內的人類的古老價值,以及後來的愉快、正義和歡樂等價值,都是人類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質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後天獲得的。
折疊2、「情感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的源泉在於情感:當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對開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幫助我們時,那麼思維的對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幫助。情感是通過我們的感覺釋放的,它幫助我們感知世界和辨認價值。這里提及的價值是不能測量或計算的價值,只能通過感覺經驗或感知領會,例如美的價值。
折疊3、「抽象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規范、標准、關系、傾向、愛好、選擇等等,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評價某一事物就是來源於並反映了抽象的理想價值。
折疊4、「奧妙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個深奧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義模糊,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把握,其精神實質難以領悟。價值決不是實在,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心理的實在。價值的實質在於它的有效性,而不在於它的實際的事實性。價值的最後基礎在於人類的自許,在於人類對世界的冀望,在於人類對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願。
折疊5、「關系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表示客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文德爾班把價值當作是一種聯系和關系,並認為是諸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而不是專指人類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和關系,即任何有聯系的事物之間都可能存在價值,這樣,價值就成了聯系和關系的代名詞,從而混淆了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區別。
折疊6、「意義說」或「需要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表示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然而,這種觀點並沒有解釋「意義」或「需要」本身又是什麼內涵,因此這種觀點只能是兩個名詞之間的「同義反復」,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折疊7、「屬性說」或「效用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指客觀事物的一種有用屬性。這種觀點把價值等同於事物的功能屬性,忽略了主體特性和介體特性對於價值的決定性作用。
折疊8、「主體性說」或「態度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覺地、有意識地賦予客體的屬性,它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態度。這種觀點把價值與價值的主觀反映混淆起來了。
折疊9、「勞動量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就是勞動價值,它由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來決定。這種價值學說是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指定資本化市場下交易的本質,他是一種特定范疇的價值概念。
以上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價值的某些外部或內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價值的哲學本質。
Ⅷ 哲學上所說的價值與經濟學所說的價值有何區別
價值概念的科學解釋:
價值概念
1、價值版概念源自價值哲學的興起。價值哲學是要以權一種最一般的價值概念為基礎和核心的哲學。
2、價值作為哲學概念是一種存在者,這種存在者就是數、數字、數量值;價值是存在者數、數字、數量值在世界的出場、在場。
3、價值作為一個人類語言詞彙,也是表達數、數字、數量在場的詞彙,它出現在人們的思維和語言中。
4、價值是普遍一般性的,並非現在曲解的只存在於主體(人)上,它是一種存在者,與其他存在者平行存在,價值者、價值量是這兩條平行線的名稱。
5、價值事實是一種不同於實體性事實、價值者事實的一種數、數量、數字形式的事實,它們也是平行關系。
價值屬於關系范疇,從認識論上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系,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系的哲學范疇。價值作為哲學范疇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經濟價值分直接經濟價值和間接經濟價值。「經濟價值」是指任何事物對於人和社會在經濟上的意義,經濟學上所說的「商品價值」及其規律則是實現經濟價值的現實必然形式。經濟價值就是經濟行為體從產品和服務中獲得利益的衡量。
Ⅸ 國際經濟學中供給曲線的推導問題
解:(1)由Qd=Qs得50-5P=-10+5P,解得P=6 (2)當抄P=2時,Qd=50-10=40,Qs=-10+10=0 進口=Qd-Qs=40 (3)小國徵收關稅使得出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幅度等於全部關稅額,即P'=4 Q'd=50-20=30,Q's=-10+20=10 進口=Q'd-Q's=20 由生產導致的福利損失=(Q's-Qs)(P'-P)/2+(Qd-Q'd)(P'-P)/2 =(10-0)(4-2)/2+(40-30)(4-2)/2=20 (4)進口配額與關稅的區別就是政府沒有了收入進口國的無謂損失=20+20*(4-2)=60
Ⅹ 經濟學領域比較有價值的論文研究課題
當前擺在經濟學家面前的重要艱巨的研究課題?
---《自然經濟論(人擇宇宙論)》序
人類的經濟活動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永恆動力,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支撐和歸宿。可以說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創造了人類歷史。然而人的經濟活動必須是有約束的,否則人的利己本能會使每個個人的經濟活動形不成合力,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社會生產力,甚至會造成混亂和沖突,嚴重影響人類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國際法、國家體制、法律法規、企業組織體制與管理體制、宗教信仰、道德體系、文化傳統、民族習慣、乃至家庭管理方式等一切上層建築均屬於經濟活動的約束機制。其中有些是宏觀約束,有些屬於微觀約束,有的是硬約束,有的是軟約束,他們共同構成一個約束網路。人類的歷史證明,合理有效的約束機制能夠促進經濟多快好省的發展,反之不合理的或無效的約束機制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而且只有合理有效的約束機制才具有存在的價值和生命力,而那些不合理或無效的約束機制必然被淘汰。這是一條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本書所提出的自然經濟理論正是建立在這一自然法則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它的直接任務就是研究經濟系統中各個層面的約束機制與生產力發展的適應程度。
就國家層面而言,世界上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著各自獨特的經濟活動約束機制,但由於經濟活動的高度錯綜復雜及動態發展特徵,沒有任何一種約束機制堪稱是完美無缺和一成不變的。針對約束機制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問題和故障,必須及時發現、及時修正和改進,我們稱之為約束機制的自適應能力。具有強大自適應能力的約束機制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經濟之所以朝氣蓬勃高速發展,主要原因是將改革視為基本國策,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由此可見改革是約束機制的生命線。事實證明:凡是勇於改革的國家經濟就可能快速穩定發展,凡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國家其經濟必然停滯不前。這又是一條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自然法則。中國的改革國策為經濟學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自然經濟論誕生於這個國度就不足為奇了。
當今世界經濟運行日趨全球化,各國或地區之間不僅有著日益增多的貿易往來,而且各種生產要素的交互流動也越來越自由和頻繁。因此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應由原來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擴展到由國家或地區組成的地球村。自然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領域涵蓋了家庭、企業、國家和地球村四個層面,為現代經濟學研究搭建了一個思想構架與交流平台。在地球村層面上如何逐步建立以及建立什麼樣的合理有效的約束機制,以扼制各個成員可能出現的損人利己行為,形成各成員間互通有無、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和平發展、和諧相處的局面,是擺在經濟學家面前的重要艱巨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