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捐贈的經濟學

捐贈的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19 15:15:45

㈠ 我為什麼反對捐贈新衣——談慈善中的經濟學

這帖來子說得很剔透。據說規定要捐自新衣服的理由是:舊衣被要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毒、整理等過程,才能送到災民和需要的人手中,且耗費成本比較高,時間又比較長,所以,民政部門鼓勵大家盡量捐贈新的衣被。是啊,老百姓費時費錢去買新衣服,幫民政部門省下了功夫,又可拉動內需,一舉兩得哦。我就不懂:難道不能由捐贈當地民政局統一清洗消毒整理後再送出么?

㈡ 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應如何解決收入分配問題處理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系

個人愚見其一:加強榮譽感,讓大家發自內心的尊重榮譽者,而不是此人多麼有錢或權,從而逐步淡化金錢的魅力,我國近幾年的重商做法確實是強國一劑良葯,但雖是良葯,但仍是葯!其一國之本還在於它的文化啊!
其二:解決矛盾,我國的各類稅收已經達到一個警戒線,其各類稅收本意是想控制分配問題,但其最終結果只是分攤到低收入人群身上,我國私營企業近7成,如何解決各類矛盾是重中之重!
其三:腐敗貪污,民間有句俗語《要發財先拜官》,其可想而知之頑疾所在,一旦出事推卸責任抓幾個人敷衍了事,試問這樣只是平息民憤,就真的有很好的抑製作用嗎?導致最後都不辦實事,大打官腔。
其四:言論更開放,21世紀各類媒體尤其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對輿論的控制力減弱,使得很多貪官得以入網,雖然就特殊事件來說我國在媒體控制上應當繼續加強,但所謂互聯網實名制等措施其實是弊大於利的。大家敢怒不敢言,然後每次采訪,聽證會等實在是太假!人民的情緒沒有得到宣洩,一旦爆發將產生非常嚴重後果。
其五:國進民退,國家的強大應該是人民的強大,而不是某些人的強大,權利的集中讓一件事由一個人或幾個人說了算,說句不該說的,打下天下後已經享受了60年了,是不是該將權利還給人們了!

另外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系,平衡點還在於民意!

㈢ 捐贈是經濟學上的投資嗎

  1. 捐贈,抄動詞,指沒有索求地把有價值的東西給予別人。

  2. 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

㈣ 求80字左右的名人故事

牛頓故事六則 隨便挑一篇
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為什麼能在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就?他怎樣由一個平常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聯想到他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的幾個故事。
1 「我一定要超過他!」
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 不 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2籬笆下的樂趣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斗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里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裡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里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家裡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裡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3 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於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後,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鑽研笛氏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准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慾望。他一遍又一遍,終於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4萬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二十三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在鄉下度過的休學日子裡,他從沒間斷過學習和研究。萬有引力、微積分、光的分析等發明的基礎工作,都是這個期間完成的 那時,鄉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掉下
來。這些事實使他懷疑起來:「什麼力量使投石器裡面的石頭,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對於這個問題,他曾想到刻卜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時,牛頓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鍾的向心加速度應是十六英尺,但據推算僅得十三點九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毫不灰心和氣餒,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經過了七個春秋寒暑,到三十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這時期牛頓還對光學進行了研究,發現了顏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製望遠鏡觀察天體時,無論怎樣調整鏡片,視點總是不清楚。他想,這可能與光線的折光有關。接著就實驗起來。他在暗室的窗戶上留一個小圓孔用來透光,在室內窗孔後放一個三棱鏡,在三棱鏡後掛好白屏接受通過三棱鏡折進的光。結果,大出意外,牛頓驚異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橢圓形,兩端現出多彩的顏色來。對這個奇異的現象,牛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後,太陽的白光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因此,白光(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 靛、紫七色光線匯合而成。自然界雨後天晴,陽光經過天空中余圍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繽紛的虹霓,正是這個道理。 經過進一步研究,牛頓指出世界萬物所以有顏色,並非其自身有顏色。太陽普照萬物,各物體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顏色,而將它所不能接受的顏色反射出來。這反射出來的顏色就是人們見到的各種物體的顏色。這一學說准確地道出顏色的根源,世界上自以來所出現的各種顏色學說都被它所推翻。牛頓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學所打下的深厚數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
5進入忘我的境界
個崎嶇的山路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牽著一匹馬在緩緩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馬在後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響著單調的馬蹄聲。走啊,走啊,馬突然脫韁而跑,老人由於沉浸在極度的思索之中,竟沒有發覺。老人依然不畏艱難地登著山,手裡還牽著那根馬韁繩。當他登到較平坦的地方想要騎馬時 一拉韁繩,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繩,回頭一看馬早已沒有了。牛頓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度過的。一次,在書房中,他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在煮雞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痴呆。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趕忙掀鍋一看,「啊!」他驚叫起來,鍋里煮的卻是一塊懷表。原來他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里了。 還有一次,牛頓邀請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飯。他研究科學入了迷,把這件事忘掉了。他的傭人照例只准備了牛頓個人吃的午飯。臨近中午,客人應邀而來。客人看見牛頓正在埋頭計算問題,桌上、床上擺著稿紙、書籍。看到這種情形,客人沒有打攪牛頓,見桌上擺著飯菜,以為是給他准備的,便坐下吃了起來。吃完後就悄悄地走了。當牛頓把題計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備吃午飯時,看見盤子里吃過的雞骨頭,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沒有吃飯呢,我還是吃了。」
6謹慎、一絲不苟的學風
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 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裡欽羨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一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一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麼意味深長。 回答者: 1217308517 | 二級 | 2011-9-3 19:25 | 檢舉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㈤ 急。!用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個人捐贈和企業捐贈.

首先要明白的是企業捐贈和個人捐贈的資金的由來..
以個人名義捐贈這個道理專很簡單,用自己的錢或屬資金為災區捐款
以企業名義為災區捐贈實際就是拿股東的錢去捐贈,影響該企業股市的波動,牽扯到每個股東的利益.而個人捐贈正是彌補了這種缺陷..
如蘇寧電器,企業捐款500萬人民幣...而其懂事長張近東個人名義捐款5000萬,正是這種的表現.還有很多企業.
我這么回答的不是用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更應該稱為捐贈經濟學.呵呵,希望對你有用。

㈥ 20/80原則簡介

如果您將時間、精力、金錢和人事優先花在前面的20%,優先的20%會銷售您80%的產品。這種排定優先和朝向明確目標邁進的能力,對領導者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這就是有名的巴雷多原則,或20/80原則。20/80原則代表一個人或組織花費時間、精力、金錢和人事在最重要的優先順序上。結果是生產力的四倍回報。

巴雷多原則的例證

時間:我們20%的時間會產生成果的80%。

咨商:20%的人花了我們的時間的80%。

產品:產品的20%帶來利潤的80%。

閱讀:20%的書篇幅包括了內容的80%。

工作:20%的工作給我們80%的滿意。

演講:20%的演講產生影響的80%。

捐贈:20%的人捐出金錢的80%。

領導:20%的人作出80%的決定。

飲食:20%的人吃掉食物的80%。

每個領導人需要在人的監督和領導領域了解巴雷多原則。例如,公司內20%的人,要為公司成功的80%負責。下面的策略可以使一個領導人增加公司的生產力。

(1)確定哪些人是前20%的影響者。

(2)花您80%的「人力時間」與前20%的人在一起。

(3)花您80%的人才培訓費在前20%的人身上。

(4)決定哪些20%的工作給80%的回報,訓練一位助理做成效較少的80%的工作。

(5)要前20%的人對下個20%的人做在職培訓。

㈦ 求教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

我覺得應該作為捐贈入賬。
本來,你們獲得了意外的十元錢,那就是營業外專收入。即偶然所得。但是,你屬們又花出去了,那就是庫存現金減少進入貸方,米可以作為資產,增加進入借方。

如果單純計入10元,可是你們手上的又不是現金,因此這么做是錯誤的。你女朋友的計入方法也是錯的。

如果你的方法 ,因為你在支出上也計入,可是這就好像是你爸給了你10元,你再把錢扔了,那就是支出也是10元。可是你沒扔,買了米,也就是根據借貸必相等的原則,你應該計入米,增加5斤,價格5元。其他不用記了。

其實我覺得你們的記賬方式有問題。因為你們僅僅是記入了現金流量。而通常我們還要接觸很多形式的其他。如,借錢給別人,別人沒說不還,你要是記在支出上也就代表他不還,所以借錢給人也應該記:應收賬款。

相當於你們額外獲得了米那就是相當於你爸捐贈了米給你。請記住,捐贈額在800元以上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㈧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災區捐款怎麼用!都是一個國家的怎麼還要用錢呢幫忙給物品分析下!

樓主首先要搞清楚一點,就是捐款屬於自發的行善行為,所有人只有捐款的權利,沒有捐款的義務。
明白這點以後,你應該會明白,國家用於援助災區的一切物資(水,食物,帳篷,醫療設施等)基本都是向社會上的企業購買的。這些物資除了有企業捐助外,剩餘全部需要通過現金購買的方式。而為災區所捐的資金多數都用於購買這些設施。
至於災後重建,基本上講靠捐助是遠遠不夠的。國家已經從預算里撥款。但是同樣的道理,重建所需要的建築材料,勞動力費用等也是需要購買的。
樓主認為都是一個國家的,怎麼還用錢。原因就是在於用於援助的物資不屬於國有資產,而是屬於個人資產,國家無權無償強制調用。
現在各地捐款超過1億美元,如果非要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那第一個就是有了這1億美元,國家就可以少撥出1億,也就等於一定程度減少貨幣發行量,避免通貨膨脹(但其實1億美元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極小)
第二,國家因為捐款可以少支出一部分資金,可以更好的應用與其它范疇內。

關於樓上說的,有一些錯誤。這次災區是不接受使用過的衣物的,只接受新的。所以junjun所說的不要的衣物是不能捐的

樓主。。這個,關於募捐,其實它不是一種經濟行為,所以很難用經濟原理來解釋。。
企業的募捐從一定程度上是對本公司的一種廣告行為。。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看成廣告,而是把它當作一種愛心的體現。。。
帶來的影響。。我前面已經寫了。。

㈨ 家庭人均年收入劃分標準是什麼

劃分方法如下:

1.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低於2800元,屬於待解決溫飽人群。全國大約有8200萬人群,大約日收入低於1.29美元。

2.窮人:家庭年收入低於3萬,人均年收入大於2800元人民幣。按三口之家計算,人均年收入是2800到10000元。人均日收入在1.3美元到4.5美元。

3.低收入:家庭年收入3-8萬。

4.小康:家庭年收入8-30萬。

5.中高收入者:家庭年收入30-100萬。

6.富人:家庭年收入100萬以上。

7.富翁:擁有資產1000萬以上,按擁有資產劃分,區別於年收入劃分。

8.富豪:擁有資產1億以上,2014年大約有6.3萬。

9.大富豪:擁有資產10億以上,2014年大約有1800名。

10.超級富豪:擁有資產100億以上,2014年大陸大約有90名。

備注:

按家庭年收入劃分,小康與低收入人群、中產階級有交集。

初級小康屬於低收入人群,中級小康與高級小康屬於中產階級。

(9)捐贈的經濟學擴展閱讀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准通常有兩個,一是職業,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中產階級職業區分中產階級,存在較多爭議,如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局長、處長與一般科員、辦事員顯然就難以相提並論,「重要」機關工作人員如工商局、稅務局工作人員,與「一般」機關工作人員如地震局、檔案局、老幹部局工作人員,在收入與社會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語。

同為IT技術人員,一些人可能住別墅開洋車,一些人則只能天天吃泡麵擠公共汽車。更多的人,包括經濟學家在內,傾向以收入作為中產階級劃分的惟一標准或主要標准。

但即使大家都以經濟收入為標准區分誰是中產階級,誰不是中產階級,也仍舊存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國,有人認為凡年均收入在3萬美元至10萬美元的人群都屬於中產階級,以此標准衡量,美國95%以上的人都應該屬於中產階級。

另一些人則認為,美國中產階級的人年均收入標准應該在4萬美元至25萬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區間的,都可以算是中產階級。以此標准而論,美國中產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80%。

在號稱中產階級大本營的美國,區分中產階級的標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區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來說,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說法,印度現有中產階級約3億人。

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是印度中產階級標準的制訂和發布者,其發布的印度中產階級標準是:凡年均稅後收入在3.375萬盧比到15萬盧比(約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對盧比的比價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產階級家庭。按此計算,2001年,印度有6000萬個家庭已經躍升為中產階級家庭。

以一家5口計算,印度目前有中產階級3億人。以此看來,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是你說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為缺乏統一標准,隨意性非常大。

以印度中產階級的標准而論,倘若戶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為中產階級家庭,700美元按現在我國的外匯比價,也就相當於6000元人民幣左右,分攤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約只有1200元人民幣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幣。

閱讀全文

與捐贈的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