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大全
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體經濟學、大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宏觀經濟學是現專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屬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發經濟理論。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B. 關於西方經濟學的名詞解釋
互補品
指兩種商品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需要,如照相機和膠卷
替代品
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
互為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大於0。
消費者均衡
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
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攻擊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這種通貨膨脹被認為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
C. 宏觀經濟學邊際消費傾向
但是事實是,你的消費沒法大於你的收入,如果說有你的儲蓄的話,那麼就應該儲蓄也同樣計算在收入的范圍內。所以按照嚴格定義,消費無法大於收入。也就只有在0和1之間。
D.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總供給曲線函數即宏觀生產函數又稱為總量生產函數,是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函數,它表示總量投入和總量產出之部的關系. 均衡產出是和總需求相一致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於全體居民和企業想要有的支出. 邊際消費函數是指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又稱為邊際消費傾向(MPC). 邊際消費傾向 (課文中有提到消費函數也稱為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項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 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尋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放款利率. IS曲線說明市場均衡的條件.描述產品市場達到宏觀均衡,即i=s時,總產出與利率之間的關系;總產出和利率之間存在著反向變化的關系,即利率提高時總產出水平趨於減少,反之增加;處於IS曲線上的任何點位都表示i=s,偏離IS曲線的任何點位都表示沒有實現均衡;如果某一點位處於IS曲線右邊,表示i<s,即現行的利率水平過高,從而導致投資規模小於儲蓄規模,如果某一點位處於IS曲線的左邊,表示i>s,即現行的息率水平過低,從面導致投資規模大於儲蓄規模.謹慎動機或稱防預性動機,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右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 存貨投資 自然失業率為經濟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它是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進的失業率,這里的穩定狀態被認為是: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導致通貨緊縮的狀態. 菲爾普斯曲線:在以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貨幣工資增長率的坐標系中,畫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線是用物價上漲率替代貨幣工資增長率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也稱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在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中,不存在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換關系. 貨幣需求 貨幣創造乘數又稱貨幣乘數,一般是指由基礎貨幣創造的貨幣供給為基礎貨幣的倍數。 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政府支出增加會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資出現抵消性的減少:由於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的競爭會加劇物價就會上漲,在貨幣名義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可用於投機目的貨幣量減少.結果,債券價格就下跌,利率上升,進而導致私人投資減少.投資減少了,人們的消費隨之減少.這就是說,政府支出增加"擠出"了私人投資和消費. 總需求 最終產品 自動穩定器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托賓q理論 補償性財政政策 周期性失業 流動偏好陷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有手中, 這種情況稱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 投資乘數 LM曲線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總供給曲線 奧肯定律 通貨膨脹率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持續而顯著的上升。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即「太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或者說「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所提供的供給」。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又稱供給型通貨膨脹,是指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
傾銷 同一價格定律 實際匯率 比較優勢
E. 關於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邊際消費傾向的小問題
邊際消費傾向來是增加源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高鴻業的宏觀經濟學里第445頁,這樣說,由於消費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所以,邊際消費傾向大於0,小於1.在你上一個例子中收入增量1000,消費增量是2000,和你在函數圖像上看的變化矛盾,是因為,在函數圖像上,滿足邊際消費遞減規律,而你的例子,不滿足邊際消費遞減規律,你用數字舉得例子,邊際消費傾向是遞加的。
F. 急!!!!!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名詞解釋
互補品 指兩種商品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需要,如照相機和版膠卷
替代品權 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 互為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大於0。
消費者均衡 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
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攻擊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這種通貨膨脹被認為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
G. 學西方經濟思想史出了個名詞解釋的題目,邊際革命,怎麼回答
邊際革命:將經濟學研究引入消費領域
1. 概述
19世紀70年代邊際效用學派的出現被認為是經濟學中爆發了一場全面革命的標志。這場革命被稱為邊際革
邊際革命
命。這場革命使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生產、供給和成本,轉向現代經濟學關注的消費、需求和效用。
邊際革命從19世紀70年代初開始持續到二十世紀初,相繼二、三十年,邊際效用學派的代表人物應該是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洛桑學派的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和奧地利學派的門格爾。他們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先後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並不約而同地討論了同一個問題,即價值由什麼決定。
2. 重要內容
邊際革命包含著兩項重要內容,即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方法的廣泛運用。
在傑文斯看來,價值由 「最後效用」決定,門格爾認為價值由「最小重要的用途」決定,瓦爾拉指出價值由「最後慾望滿足的程度」決定,這也就是說在他們的代表作中雖然沒有使用「邊際效用」這一概念,但他們都認為價值是由物品的最終效用決定的,而效用是用以滿足人們慾望的程度。以物的最終效用去衡量價值,可謂「邊際效用價值論」,這種理論強調物對人的滿足程度,而滿足程度完全是主觀的感覺,因而「邊際效用價值論」是主觀主義的價值學說。從這一點上說,它是不科學的。但必須指出:「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使經濟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即消費領域,因為物的效用只有進入消費領域後才能評價。
英國著名的經濟思想史專家埃里克·羅爾指出,「邊際效用的概念不僅被看做是經濟『工具箱』的一種補充,並且還被看做是經濟科學研究方法上的一項極其重要的革新。」因此,每一個學經濟學的人都應該了解邊際效用學派的思想。
經濟學的研究進入消費領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資本主義經過了三、四百年的發展,競爭加劇,生產矛盾比較突出,而市場問題集中呈現在供求關繫上,供求反映了人們的消費和慾望,所以經濟學的研究不能不從人們的消費和慾望出發。門格爾曾經指出:「一切經濟理論研究的出發點都是人類的慾望本性。沒有慾望,就沒有經濟活動,就沒有社會經濟和以它為基礎的科學。對慾望的研究是經濟學的關鍵」。所以藉助於邊際分析的方法來測量消費者慾望的滿足程度,衡量物的效用從而決定價值,推動著經濟學的研究。
邊際分析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數學分析方法,也就是運用數學中的微積分去觀察經濟問題。但是這一方法開始還不為更多的人所接受,甚至門格爾對在經濟理論中使用數學的方法都表示懷疑。門格爾認為經濟學理論是一種理性的、邏輯的科學,不可能用數學方法去「精確」測定,只能用演繹法或歸納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研究的實踐,特別是經濟資源「稀缺性」的提出,使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一方法,運用邊際分析的方法去觀察經濟問題。「稀缺論」認為,財富的增長,人類福利的增進不是經濟增長的自由展現,而是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不是一切增量投入都是可取的,只有把增量投入與增量產出聯系起來分析才是可取的。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在以後的經濟研究中,經濟學家提出了邊際生產力、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邊際替代率、邊際消費傾向等范疇,極大地豐富了經濟學研究的內容。所以,邊際分析的廣泛使用是經濟學研究的重大變革。
H. 幾個關於宏觀經濟學的名詞解釋(急用啊..=.=)
接上面的
3 1)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費增量所佔的比重.若以MPC表示邊際消費傾向,以ΔC表示消費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則MPC=ΔC/ΔY.
(2)邊際儲蓄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儲蓄增量所佔的比重.若以MPS表示邊際儲蓄傾向,以ΔS表示消費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則MPS=ΔS/ΔY.
(3)由於整個社會的收入增量分為消費增量與儲蓄增量,所以:MPC+ MPS=1.
4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5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經濟發展包含四種含義:
一.經濟增長。即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品和服務的實際產量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社會財富的增殖過程。測量指標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
二.指結構變遷,即指產業結構的變化,這是廣義的產業結構變化,包括分配結構,職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等,以及各個層次上的經濟結構的變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異,政府必須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營養、健康、公益事業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即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應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可持續性意味著維持乃至嗇人類福利的自然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I. 關於經濟學原理的題目,請幫忙解答一下,能回答多少是多少。謝謝!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是指隨著人們收入
b a b b d b d
J. 宏觀經濟學邊際消費傾向 是
邊際消費傾向是消費曲線的斜率,它的數值通常是大於0而小於1的正數,這表明,消費是隨收入增加而相應增加的,但消費增加的幅度低於收入增加的幅度,即邊際消費傾向是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遞減的。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邊際消費傾向並不一定介於0到1之間。當①消費者對產品的消費額與消費者的收入同時增加或減少時,邊際消費傾向為正。②消費者對產品的消費額與消費者的收入變化方向相反時,邊際消費傾向值為負。③當消費者對某產品的消費額不發生變化時,無論收入改變多少,邊際消費傾向都不改變。 例如:某消費者收入100元,對A產品原消費額20元。 ①當他的收入增加到200元(增加了100元),對A產品的消費額增加到了40元(增加了20元)。則其邊際消費傾向為(40-20)/(200-100)= 0.2 > 0 ②當他的收入增加到200元(增加了100元),對A產品的消費額減少到了0元(減少了20元)。則其邊際消費傾向為(0-20)/(200-100)= -0.2 < 0 ③當他的收入增加到200元(增加了100元),對A產品的消費額保持在20元(變化0元)。則其邊際消費傾向為 0 ④當他的收入增加到200元(增加了100元),對A產品的消費額增加到了140元(增加了120元)。則其邊際消費傾向為(140-20)/(200-100)= 1.2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