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問題,經濟學方面~~
生產者必須與其他生產者競爭來獲得更多的利益,生產者都想自己的市場份額比競爭對手高所以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達到目的,比方說提供比競爭對手更高質量的產品。由於消費者是自利的,所以消費者只會購買質量高的商品,導致質量差的產品將退出市場,所以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自利讓社會的商品質量更高了。
㈡ 經濟因素對消費者的影響
單純就經濟理論來說,物價高低與消費(量)成反比.但一些商品,比如生活必須品,價格高低對消費影響不大.西方經濟學教材上有4種商品的供給需求曲線,可以找找看.
社會供給量通過影響價格和人們的心理預期來造成影響. 我想你如果是完成作業,應該著重從前項的影響入手.後項分析比較復雜,但卻是真實存在的.比如一年天災較多,人們預期農作物產量將下降,導致穀物價格將上升,會促使消費者開始囤積商品,這一點也被運用到期貨交易上.
收入水平還要從中剔出可支配收入來考慮.因為消費者消費的2大因素就是消費的慾望和可用消費的收入,也即可支配收入.這一項收入增加,一般會適當提高消費量和消費的層級.這里也可以提一提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如果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健全,人民將會把更多收入投入消費,而不是作為自我保障的一種儲蓄.另外,收入中一部分用作社保的費用,另一消費者不可支配的費用就是稅.國家會通過調節各種稅種稅率來調節消費.如提高個稅起征點,可以刺激消費.加征進口商品消費稅,可以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本國產品.加征環保稅,可以控制高排量汽車的消費量.
通脹更多是從心理預期角度考慮的,它造成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人們感受到或想到將來臨的通脹時,一般會減少非必需品的支出,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另外通脹使人們的消費觀念趨於保守,且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其消費行為產生深刻影響,所以上個世紀30年代成長的一代被稱為"蕭條嬰兒",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造成了大部分人一生投資和消費觀念的過度保守.
㈢ 從經濟學方面如何解釋:為什麼消費者買東西時要與賣方討價還價
搜一下:從經濟學方面如何解釋:為什麼消費者買東西時要與賣方討價還價?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㈣ 微觀經濟學中,需求價格彈性與消費者支出之間的關系
商品的需求價格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對一定量的某種商品所願意支回付的最高價格。答
需求價格取決於商品的邊際效用。
需要區分的是,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即需求價格並不等於該商品在市場上的實際價格,兩者的差值即為消費者剩餘。
總支出=每種購入商品的實際價格之和=每種購入商品的需求價格—每種商品的消費者剩餘。
聯系定義,需求價格彈性越高,消費者支出對價格變化越敏感
㈤ 微觀經濟學 消費者理論
消費者理論研究的是消費行為規律,其重點是消費者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包括:效用理論、有用性理論、需求理論、消費者選擇理論等一系列理論。
消費者理論是經濟學大廈的基石,任何重要的經濟學理論背後都有消費者理論的影子。從而,構建符合消費者行為實際情況的消費者理論,是經濟學家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效用理論
效用是指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的滿足,是消費者對商品的主觀評價。
效用論用於分析消費者如何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做出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棉衣和麵包之間做出選擇。效用論不用於分析消費者如何在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麵包A和麵包B之間的作出選擇,因為此時的分析的價值十分有限。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採用有用性理論來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效用論分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基數效用論認為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的滿足可以用一個數量來表示,例如,吃一個雞蛋獲得的滿足為10,看一場電影獲得的滿足是12,從而,看一場電影比吃一個雞蛋劃算。
序數效用論認為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滿足無法用一個數量來表示,而只能排序。例如,消費者知道看一場電影獲得的效用比吃一個雞蛋獲得效用高,但是效用具體數量則不得而知。
效用論用以分析消費者在滿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雞蛋和電影之間選擇。消費者如何在棉衣和麵包之間做出選擇。
效用論認為,消費者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做出選擇時,消費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在商品的邊際效用之比與商品價格之比相等時,消費者實現了效用最大化。[1]
效用論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和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以及奧地利學派的一些其他研究作者。[2-3]
(二)有實用理論
有用性是指商品具有的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能力。商品有用性是商品本身具有的客觀的能力,可以採用物理、化學等科學方法准確測量。
有用性用於分析消費者在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行為。例如,有用性可用於分析消費者在兩個麵包中選擇哪一個更好,分析消費者在兩件棉衣中選擇那一件更好。有用性不能用於分析消費者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行為,因為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例如,有用性不能用於分析消費者在一個麵包和一件棉衣選擇那個會更好。
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可以比較有用性的高低,滿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
有用性分基數有用性和序數有用性。
基數有用性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可用一個數量來表示。例如對於甘蔗而言,如果甘蔗僅用於榨取蔗糖,那麼,對甘蔗而言,基數有用性就成立。我們可以用蔗糖含量表示甘蔗的有用性。甘蔗A的蔗糖含量為600克/株,甘蔗B的蔗糖含量為300克/株,甘蔗A的有用性是甘蔗B的2倍。
序數有用性是指商品有用性的高低可以比較出來,但是無法用一個數量來表示商品的有用性。例如,離市中心越近的住房越好,住房A離市中心1000米,住房B離市中心1500米,我們知道住房A比住房B好,住房A的有用性比住房B高,但是我們無法用一個數量代表住房A和住房B的有用性具體是多少。
有用性論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追求有用性與價格之比最高,也即人們常說的性能價格比最高。例如,甘蔗A蔗糖含量為600克/株,價格3元/株,甘蔗B蔗糖含量為500克/株,價格2元/株,此時消費者應該購買甘蔗B,因為甘蔗B的有用性與價格之比為250克/元,高於甘蔗A的200克/元。
有用性論的代表有華人經濟學家汪林海等。[4]
㈥ 經濟學對消費者的基本定位是什麼
1、消費者的價值心理,即通過產品或服務能夠滿足其名譽、地位等的心理需求。
2、消版費者的規范心理,即顧客權接受的營銷方式要符合其道德行為准則。
3、消費者的習慣心理,即能夠迎合顧客的日常行為、消費習慣。
4、消費者的身份心理,即彰顯身份或定位的心理。
5、消費者的情感心理,即影響顧客情感取向的心理動機。不論是廠家還是商家,只有針對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與購買動機,准確定位, 「投其所好」,營銷模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㈦ 經濟學里,消費和需求的區別
需求就是指消費者具有貨幣支付能力的實際需要。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消費者的實際需要。二是消費者願意支付並有能力支付的貨幣數量。前者取決於消費者實際需要的商品的價格(P) 和替代商品的價格(P )。後者取決於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I)和消費者的支付心理(E)。於是, 消費者需求可以用函數模型表示為:
消費者需求
Q =f(P、P 、I、E)
根據函數模型,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消費者需求由消費者的實際需要決定。
2.消費者需求量總是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限制。做為理性的消費者總是希望用較少的錢去獲得盡可能多的商品。因此,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比例關系。
3.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有利於消費支出的增加。但是理性的消費者絕不會願意用更多的錢去購賣與過去完全同質的商品。因此,只有提高商品的檔次,才能滿足收入增加後的消費者的實際需要。
4. 只要有替代商品存在,相互替代的商品的價格由商品的差異決定。需求是無限的,消費是有限的。
㈧ 經濟學中對消費者的基本定位
1、消費者的價值心理,即通過產品或服務能夠滿足其名譽、地位等的心理版需求。
2、消費權者的規范心理,即顧客接受的營銷方式要符合其道德行為准則。
3、消費者的習慣心理,即能夠迎合顧客的日常行為、消費習慣。
4、消費者的身份心理,即彰顯身份或定位的心理。
5、消費者的情感心理,即影響顧客情感取向的心理動機。不論是廠家還是商家,只有針對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與購買動機,准確定位, 「投其所好」,營銷模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㈨ 微觀經濟學:消費者理論和生產者理論
不能算是對應關系,只是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理性人,本質一樣所以兩個理論會有些相似的地方。建議你不要對應著記。
1.邊際效用遞減——邊際報酬遞減
效用遞減:消費某種產品數量越多,每一件所獲得的滿足程度越低
報酬遞減:投入某種要素數量越多,每一件所獲得的產量增加越低
2.邊際替代率遞減——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
這對是根據1引申出來的,因為邊際效用遞減所以它能兌換的另一種產品也就越少。邊際技術替代率同理
3.無差異曲線——等產量線
因為2的相似,所以這對也很相似。因為邊際替代率是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斜率的走勢都類似了,曲線形狀也就類似。
4.預算線——等成本線
這倆之所以會很像是因為對於生產者來說勞動和資本就是他的消費品,就像商品是消費者的消費品一樣
5.最大化條件:都是投入量=要素價格比
上面這些都那麼像了,結論像一點也不足為奇
嗷嗷!!寫完了,給我分吧,啊啊~~~~~
㈩ 經濟學什麼是消費者行為
個人購物、旅遊、就餐、理發…等接受服務,消費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