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付外部積極影響的措施。(西方經濟學)
1、政府給予企業補貼 2、不管是外部經濟還是不經濟,都要明晰產權 3、企業合並,將外部經濟企業和外部不經濟企業合並,使其影響內部化。
2. 西方經濟學中 外部性及其主要影響是什麼
外部性指由於市場活動而給無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換種說法:外部性就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也即行為舉動與行為後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的主要影響是市場失靈。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不能自發實現帕累托最優,影響配置效率。
3. 能否講解一下西方經濟學的外部性
外部性理論主要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廠商污染了環境,等於佔用了一定的環境資源,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支付任何費用。後來這個概念推廣了,一般指,廠商生產經營活動給外部環境帶來了某種影響,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承擔任何經濟責任,既不能從中獲益,也不能需要為此支付費用。
不但廠商生產經營外部性,消費者行為也有外部性。如有人從事一些公益活動,對大家都有好處,但並不能因此從市場上獲得經濟報酬;反過來,有人做一些有違公德的事,如亂扔垃圾等,市場上也沒有人能向他收取相應的排污費。
概括起來,外部性有兩個關鍵,一是外在於經濟行為人(個人或廠商),即一項經濟行為對外部環境造成了影響;其中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二是外在於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對於這些經濟行為失去了調節作用。
作為經濟學來講,目前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廠商的負的外在性,即類似環境污染這樣對外部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廠商卻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為此,經濟學家提出了產品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概念。私人成本是指廠商負擔的產品成本,大體上等同於產品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則是產品私人成本再加上外在成本的總和,是全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外在成本是指廠商以外的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
顯然,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導致了市場失靈。為此,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種種對策措施:
一是征稅,即向污染環境的企業收取類似排污費性質的稅收。這種方法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又名「庇古稅」。
二是津貼,即由政府向有污染行為的企業提供津貼,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環保設施,減少污染,以至消除污染。不過,這種方法遭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反對,因為這種做法等於由社會承擔了企業污染的成本。
三是合並企業。如假定一條河流上游的企業污染河道,下游的企業受害,現把上下游的兩家企業合並起來,這樣通過外在經濟內在化,將負的外在性消除。不過,這樣做恐怕很難做到。一條河流兩岸成千上萬的企業,如何合並?事實上做不到。
四,規定產權與協商。這是根據科斯定理,只要明確產權,並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在這兩條前提下,一旦有污染行為,則受害者就會與污染企業協商談判或提起訴訟,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案因不需要政府主動干預,基本上是通過市場途徑解決問題,迎合了上個世紀80年代全球性的自由化思潮,因而曾一度大受追捧。但現在看來,事實上也很做到,也不過是書獃子式的空想罷了。首先,產權很難完全明確,如一條河流的產權應該歸誰?清潔的空氣的產權又該歸誰?諸如此類,無法回答;其次,交易成本絕非可以忽略不計,一次次的協商談判,以至訴訟,常常需要巨額的成本費用。
五、政府直接管制。目前,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多數外在性行為,還要靠政府主動的強制干預。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外在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全心全意為人民造諫,是不會存在外在性現象的。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在性問題在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國民觀念上普遍重視起來,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支撐,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應該說消除外在性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短期內很難一下子解決。
4. 論述:西方經濟學中市場失靈產生的原因,影響及對策。從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方面答
經濟學十大原理,其中一個就是:市場是組織經濟發展的好方法。
由於壟斷的存在、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信息不對稱等,常常導致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引導經濟過程走向社會最優化、無法有效配置商品和勞務的情況。
一、原因:
①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下,一種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是均衡點,在它對應的產量下生產,供需雙方的收益最大,市場是有效率的。由於市場勢力的存在,壟斷者不會按照均衡產量進行生產,他們生產時選擇邊際收益(而不是價格)與邊際成本相等時的產出量,導致市場無效率。
② 外部經濟就是一些人的生產或消費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無法向後者收費的現象;外部不經濟就是一些人的生產或消費使另一些人受損而前者無法補償後者的現象。這種影響不能反映在市場價格中,(通俗解釋就是本能賺的沒賺,本該賠的沒賠),導致市場無效率。
原因
③ 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等特徵。人們願意消費或使用這些公共物品,卻不願為之支付它們的生產成本。公共物品的供需雙方不能進行有效地信息傳遞,生產者無法得知消費者的有效需求,也不能從中獲益,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在資源配置上的效率。
④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不會有人無償提供完全信息,而且由於市場通信系統的局限性以及出於自身目的的釋放信息,都會阻礙市場信息的傳播。結果就是市場價格不能靈敏的反映市場的供需狀況,進而導致市場無效率。
二、影響:
由於這些原因的存在,市場失靈的影響有:
① 競爭失效,壟斷產生;② 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③ 分配不均衡,貧富差距拉大;④ 公共資源過度使用(比如過度放牧、過度捕魚等);⑤ 外部不經濟(外部性的負面效應),比如工廠生產時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治理污染仍要花費;⑥ 導致失業;⑦公共產品的供需矛盾,生產出的公共產品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除此以外,市場失靈的表現還有很多。
三、對策:
當市場失靈時,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會在容易產生市場失靈的領域進行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計劃指導、經濟政策等。
對於壟斷,政府會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抑制壟斷或者成立專門的發壟斷機構對市場進行監督,來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對於外部性,政府會採取稅收與補貼的政策。對正外部性進行補貼,對負外部性進行征稅。(碳排放稅就是對負外部性進行征稅);對於公共物品方面,先利用市場來決定最優供給量,然後由政府以財政支出進行生產和定量分配;信息不對稱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發布公告等形式來彌補市場在信息傳播上的不足。當然,對策還有很多很多,我只列舉了少數幾條。
查了不少資料。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5. 西方經濟學:影響外部經濟的因素
主要有兩部分,生產的外部經濟,消費的外部經濟
解決途徑有:(1)使用稅收和津貼;(2)使用企業合並的辦法(3)使用規定財產權的辦法
6. 西方經濟學簡答題:除了價格外,影響供給變動的其他因素可以包括哪些他們如何影響供給的變動
1.政策法規。抄譬如現在的住房限購政策,影響需求,進而影響供給;譬如利率、貸款、上市融資等金融政策,限制或者敞開某些行業的資金來源,影響投資積極性以及投資杠桿比例從而影響供給;稅收和財政政策等,都會影響需求好供給。
2.競爭程度。競爭充分的領域一般供給會盡可能的順應需求的變化,譬如現在的電腦行業;競爭不充分的領域供給可能會有認為操控,譬如現在的柴油、汽油的供應,土地的供應等都不是充分競爭的領域。
3.法治程度。
4.政治局勢。譬如某國家和地區政局動盪,經常爆發暴力沖突,影響投資環境從而影響供給;又或者某些國家對別國實行經濟制裁,會很廣泛地影響被制裁過的經濟狀況,當然包括供給,譬如假如中東不給你提供石油,會影響很多行業的供給。
5.資源稀缺程度。
6.科學技術的發展。譬如在流水線出現之前,無法大規模生產各種工業品,在流水線出現之後,生產能力會極大地提高,供給能力明顯增加。
7. 西方經濟學,外部性問題分析
這個應該是個專業問題,只有懂得經濟學的人應該才會知道這個問題分析到底怎樣。
8. 外部影響是如何導致市場失靈經濟學
外部性理論主要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廠商污染了環境,等於佔用了一定的環境資源,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支付任何費用。後來這個概念推廣了,一般指,廠商生產經營活動給外部環境帶來了某種影響,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承擔任何經濟責任,既不能從中獲益,也不能需要為此支付費用。 不但廠商生產經營外部性,消費者行為也有外部性。如有人從事一些公益活動,對大家都有好處,但並不能因此從市場上獲得經濟報酬;反過來,有人做一些有違公德的事,如亂扔垃圾等,市場上也沒有人能向他收取相應的排污費。 概括起來,外部性有兩個關鍵,一是外在於經濟行為人(個人或廠商),即一項經濟行為對外部環境造成了影響;其中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二是外在於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對於這些經濟行為失去了調節作用。 作為經濟學來講,目前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廠商的負的外在性,即類似環境污染這樣對外部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廠商卻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為此,經濟學家提出了產品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概念。私人成本是指廠商負擔的產品成本,大體上等同於產品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則是產品私人成本再加上外在成本的總和,是全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外在成本是指廠商以外的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 顯然,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導致了市場失靈。為此,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種種對策措施: 一是征稅,即向污染環境的企業收取類似排污費性質的稅收。這種方法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又名「庇古稅」。 二是津貼,即由政府向有污染行為的企業提供津貼,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環保設施,減少污染,以至消除污染。不過,這種方法遭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反對,因為這種做法等於由社會承擔了企業污染的成本。 四,規定產權與協商。這是根據科斯定理,只要明確產權,並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在這兩條前提下,一旦有污染行為,則受害者就會與污染企業協商談判或提起訴訟,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案因不需要政府主動干預,基本上是通過市場途徑解決問題,迎合了上個世紀80年代全球性的自由化思潮,因而曾一度大受追捧。但現在看來,事實上也很做到,也不過是書獃子式的空想罷了。首先,產權很難完全明確,如一條河流的產權應該歸誰?清潔的空氣的產權又該歸誰?諸如此類,無法回答;其次,交易成本絕非可以忽略不計,一次次的協商談判,以至訴訟,常常需要巨額的成本費用。 五、政府直接管制。目前,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多數外在性行為,還要靠政府主動的強制干預。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外在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全心全意為人民造諫,是不會存在外在性現象的。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在性問題在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國民觀念上普遍重視起來,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支撐,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應該說消除外在性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短期內很難一下子解決。
9. 舉例說明積極的和消極的外部影響。西方經濟學的練習題。求解!灰常急!!
外部性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由馬歇爾和庇古在20世紀初提出:「某種外部性是指在版兩個當事人缺乏任權何相關的經濟貿易的情況下,由一個當事人向另一個當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 曼昆認為外部性是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的福利的影響。若斯的「搭便車」正外部性入手和科斯從外部侵害入手,無非也是指行為對與之交易或目的無關的其他人福利的影響。
依據作用效果進行分類,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對他人或公共的環境利益有溢出效應。負外部性,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對他人或公共的環境利益有減損的效應。
汽車廢氣有負外部性,因為它產生了其他人不得不吸入的煙霧。政府努力通過規定汽車的排放廢氣標准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還對汽油征稅,以減少人們開車的次數。
狂吠的狗引起負外部性,因為鄰居受到噪音干擾。狗的主人並不承擔噪音的全部成本,因此很少謹慎地防止自己的狗狂吠。地方政府通過規定「干擾平靜「為非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外部性積極影響:私人花園的美景給過路人帶來美的享受,但他不必付費,這樣,私人花園的主人就給過路人產生了外部經濟效果了。
10. 西方經濟學中旅遊景點的外部影響及措施
西方經濟學中旅遊景點的外部影響及措施,西方的經濟學中的旅遊景點和我們國內的經濟學中的旅遊景點也有一定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