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近代中國是馬爾薩斯社會嗎
2017年6月13日下午,復旦大學經濟學系「轉型與發展」系列學術講座第71期在經濟學院泛海樓514會議室舉行。經濟學院經濟系副教授陳碩老師做了題為「近代中國是馬爾薩斯社會嗎?」的精彩講座。講座由經濟系主任張暉明教授主持。
陳碩老師首先以馬爾薩斯人口論為切入點,提出三個可供檢驗的假設:一是馬爾薩斯社會內部不存在覆蓋社會大多數人的生育轉型;二是該社會由於缺乏生育轉型和人口轉型,發生的技術進步只會帶來人口的增長而非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過量的人口增長由於會降低人均生活資料和人均生活水平,增加了諸如戰爭、傳染病等「現實性抑制」的概率。為驗證以上假設,陳碩老師收集了大量的歷史經濟數據,然後以技術進步、人口學動態、經濟增長和戰爭四個維度的數據分析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動態,以1580-1900年地方誌中玉米的傳播時間衡量技術進步,以生育率、死亡率等作為人口動態指標,以城市化、人均實際工資為經濟增長衡量指標,以關內18省內戰(農民起義)數量作為戰爭數據來源。通過運用自回歸滯後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驗證技術進步是否帶來了生育轉型,運用雙重差分法驗證技術進步是否帶來人口和經濟增長,運用泊松回歸模型驗證了內戰是否產生於過量的人口對有限資源的爭奪,最終,陳碩老師的研究得出近代中國是典型的馬爾薩斯社會的結論。
根據計量檢驗,陳碩老師又提出三個政策討論:首先技術進步的作用在於提高發明和使用技術人的人力資本回報,人力資本回報的上升才會帶來全社會的人口轉型,玉米引種只是一種粗放式的技術進步,且引種速度過慢並未形成擴散效應,同時單一技術進步可能無法推動全社會階層的人口轉型;其次將國內某部分單獨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意義有限,分析中要考慮到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再分配及國內貿易;最後僅就人口及人均生活水平指標的數據質量展開爭論對理解前現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動態意義有限,馬爾薩斯社會表徵在於人口增加但人均生活水平維持不變,而其背後運行的核心機制在於缺乏人口轉型。
講座生動有趣,吸引了學院各系老師、同學的到場,樊瀟彥、馮劍亮、高虹、葛勁峰、何光輝、李志青、孫大權、王弟海、韋瀟、尹晨、張濤等多位老師出席會議。參會老師分別就玉米與水稻的替代性、玉米對技術進步因素的代表能力、移民對技術擴散的影響、傳統儒家文化對人口動態的影響、農民起義次數的數據標准化、勞動數量與質量的替代性等問題發表意見,並展開熱烈討論。
2. 求尹伯成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第六版電子版,PDF、word都行,急~
《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 微觀經濟學 第5版》
作者:尹伯成主編;尹晨副主編 頁數:477 出版日期:2007
3. 尹晨詩這個名字怎麼樣
尹晨詩的姓名評分為:97分。
您姓名的天地人三才配置為:土土火。
解析:基礎穩固安泰,且能逃過災害,免於禍患,而又可排除萬難及得享名利雙收之隆昌運,並獲意外的成功發展,乃幸福長壽之吉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