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想問一下,我本科統計想申請經濟學博士或是碩士,美國教授的推薦信重要嗎
第一、關於申請
美國各大院校的經濟學網站(Economics Department- Graate Program),主要關注他們的項目介紹、課程設置、老師檔案、學生profile、出路記錄、申請要求等等。
第二、關於定位
來自中國的申請人非常多,據一位Y校老師說有時超過所有其它國家申請人總和,鑒於每個國家的申請人是放在一起比較以及錄取的,了解自己在國人中的比較優勢會更有利定位。
中國申請人中,最有優勢的是海外軍團,現在直接去美國讀本科的人很多,他們的條件(GPA、數學雙學位、LOR等)在美國人看來也比國內的同學優越。而國內 讀書然後飛躍的人中,真正對博士項目有比較深入了解的可能只有一半左右,其他不少是為了作出國跳板、對於學術既無興趣亦無研究的,這些人的競爭力並不是很強。
剩下的人中,不少Econ PhD申請人有碩士文憑。碩士生於本科生的優勢具體體現在更多的研究項目、更好的老師推薦信、高級經濟學的課程、發表的論文等等,諸如Chicago、 Cornell等高校在近年多收國內碩士生。所以,如果只想去top的學校,不妨讀一個北大(CCER和光華均可)、清華的碩士。而清、北、復、武、人、 交等數理和研究基礎都很好的本科生則可跳過此步,尤其清北本科近年的申請結果很讓人敬佩。
由於華人老師、國際交流等因素,國外大學對於國內高校的排名非常熟悉,所以出身在申請中也佔了比較大的作用。一個最為標準的成功申請人最好是清北碩士/本 科、高GT、高GPA & rank、數量多且分數高的數學課程、牛推、一定的研究經歷和成果。然而,這樣的背景對大多數人來說望塵莫及,那就可以用一些自己特別的閃光點補足(這個 視個人情況而定,很難一概而論)。記得一個Brown的老師就曾經抱怨道:所有中國學生的profile是如此的相似,給錄取委員會(AdCom)造成了 相當大的困擾。
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就可以對自身進行定位。經濟學申請總體比 理工科要難,本科能直接申到top 20的人很少,大多數人的定位在20-80之間, 定位與選校在自身條件並非卓越的情況下謹慎為佳。當然,另一種定位思路是出於PhD學位給自身帶來的效用,經管類的同學選擇很多,PhD過程的缺點(背井 離鄉多年、艱深晦澀的課程、鮮有親友)和不確定性也很大,這種思路也無可厚非。在對學術非情有獨鍾的情況下,如果是好學校就去,不是理想的學校寧願工作, 人生又能幾回搏呢。
第三、關於選校
在沒有個人自身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選校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 經濟博士項目排名
好的項目往往方向齊全、師資卓越、學生優秀,peer effect不言而喻。學術圈看出身,好的項目對於你將來的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我仍然堅持被人詬病的觀點:50名以後的項目不值得去。
2) 專攻方向的排名這個決定你與項目的匹配程度。
經濟學的主要幾個專項有:宏經/微經(分 理論和應用)、產業經濟學(IO)、博弈論、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經濟史、貨幣銀行學、制度與政治經濟學、實驗 與行為經濟學等。如果對商業經濟學、金融學、能源與農業經濟學特別感興趣,可以分別申請商學院和農經的博士項目。
接下來就是如何選擇個人專攻方向的問題了。我是這樣的經驗,首先是本科生課程中找到自己擅長又喜歡的課程;其次是研讀北美博士項目中該課程的課 件、書籍和前沿論文30+篇(這些可以在MIT等公開教學資源中找到),了解該領域的經典理論和最新動態;最後是對該領域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和個人貢 獻,可能的話寫成成果。依照以上的程序我選擇了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世經的課程設置給我影響很大= =)。
3) 自己和推薦人與該校的聯系
如果自己認識某個學校的教授並與其做過申請上的溝通,抑或自己的推薦人畢業於該校或在該校任職,那麼這些學校可以成為你重點考慮的對象。美國人毫不排斥networking.
4) 對中國學生及母校相對比較友好的學校
這個很難蓋棺 定論,每年AdCom成員變化、申請人構成變化都會引起結果的不確定。收中國人多的學校自然申請人也多很多倍,收的人少的內毆競爭相對寬松。幾個相對友好 的學校有:UPenn, Cornell,U-Wisconsin, PSU, WUSTL, UC系列, BU, OSU, ASU, SUNY系列等等(友好學校往往對少數錄取人提供獎學金)。友好也是有針對性的,PSU去年年底在北大進行面試並發放了6個 fellowship,UPenn在前年收了6個清華,其它學校難以有這樣的機會。
5) 過去學生的出路
大多數學校項目的網頁上都會有就業 記錄(placement record),選擇比較輝煌的地方自己將來的發展亦有保障(註:經濟學一般沒有博士後作為緩沖,博士畢業時直接憑論文在job market跟人PK)。一般而言,在美國經濟學博士的出路中,一流是研究性大學的教職,二流是政府相關職務(機關、世行、智庫等),三流是業界(投行、 咨詢等)。學生出路除了與學生本身實力有關以外,還和導師的聲譽、關系、推銷學生的努力程度有關。所以,一些牛校的placement不一定好(比如 Columbia、Cornell),一些排名相對靠後的學校非常有競爭力(BU、PSU)。雖然是個人選擇,但是還是強烈建議各位準博士往學術方向靠 攏,不然對後面的申請人對所讀學校都有比較不好的影響。讀到一半拿碩士文憑去華爾街也是很傷人品的事情,這個有不少前車之鑒了。既然我們都體會過申請的艱辛,那麼維護中國學生的聲譽、為以後的同胞們考慮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6) 其它
地理位置、學校綜合排名、個人偏好等相對次要的因素。
第四、關於時間安排
一般而言,請起碼提前一年准備經濟學博士申請,不僅是一些考G考T的機械准備,包括專攻方向的確定、研究經歷和論文、高級課程的自學、數學工具的准備,均是浩大的持續工程。G和T均是越早越好,申請也盡量在截止時間前一個月完成(十一月左右為佳),以防突發情況。
對於同時准備飛躍和工作的極端情況,可以參照我今年的經歷:G、T上半年解決,八月完成80%的申請資料(選校、PS、LOR、WS、推薦人的 聯系),開學後兩個月一邊提交網申一邊投簡歷找工作,基本在十月完成申請。十一月會有一波外企、四大、咨詢、投行的面試,十二月是一波中資銀行和國企的面 試。雖很累也有時會因為時間緊張沒有做到完美,但熬過去就好了。在二月等學校消息的過程中,有一些還OK的工作在手感覺會淡定很多。
第五、G/T成績
人文社科類的標准化考試要求比理工科要高得多,所以G和T不可大意、越高越好。G的Q拿滿分應該不困難,V最好>= 600, AW>=4.5。這是個苛刻的要求,但我咨詢不少老師申請的時候人家總是第一句問:你G考得怎樣,重要性可想而知。T尤其是口語部分會決定TA的 offer。Yale和Chicago要求各項>=26,Cornell和BU的口語要求也比較嚴格,考得高一些就不用犯強申的危險了,材料被T卡 在小秘那兒非常劃不來。
第六、GPA&課程
Overall GPA和rank自然是越高越好,尤其是經濟基礎課程(宏經、微經、計量)和數學課程的成績優秀很重要。後者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多修一些,尤其是實分 析、微分方程、動態優化、高等代數、拓撲等課程。其中,實分析(Real Analysis)是最有話語權的數學課程, 國外教材主要採用Rudin的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課程內容90%以上是定理與推演的證明。
記得有個JHU的教授開玩笑說:經濟學博士項目主要包含三個內容:數學,數學,還是數學。所以,修經濟博士一定程度上修了個應用數學學位,申請 人必須有心理上的准備。復旦不像北大、交大等校有數學二專,但我們的數理經濟班一定程度可以彌補不足。成績單上有高微、高宏、高級計量的課程自然錦上添 花, 如果自己有興趣也可以學習。一般美國博士階段通用的教材:微觀用Mas-Collel,宏觀用Romer or Sargent、Lucas,計量用Greene,我們可以在學習完一定數學工具後自己開始研讀。
第七、留學文書
SOP (Statement of Purpose) 或者PS (Personal Statement) 是表達自己研讀博士課程的動機和興趣的文書, 寫得越專業及越具體越好。不要用很傻的故事煽情,也不要對學業無關的東西多加闡述,主要說明自己為什麼要讀博,做了哪些努力和准備,打算研究哪些領域,為 什麼選擇該校就可以了。因為主要是嘴皮功夫,文書的重要性可能低於其它材料,有的學校直接說It hardly bears any weight on our decision(Northwestern),但寫出自己的誠意還是沒有錯的。
在為什麼選擇該校的部分,需不需要提某個自己很想跟老師的名字是個眾說紛紜的問題。好處是人家知道你對該校有一定了解,比較match;壞處是 被提及老師不在AdCom或者academically dead(幾年沒發文章了),那就得不償失。即使要提,也必須起碼看那個老師的5+論文,知道觀點、工具、貢獻是什麼,言之有物。
有的學校既需要personal statement (有的也稱diversity statement、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又要SOP,例如UC系列、Northwestern、Yale等,PS要求寫個人成長和環境遭遇對於自己選擇讀博的作用。但它主 要針對對象是美國的少數裔學生,所以你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有的學校還要求提交Writing Sample,用英文寫一份或能展示idea或能體現計量技能的學術文章,與你專攻領域相關更好,寫好可以徵求周圍老師的意見。
至於CV或resume,可以列上你的榮譽獎項、研究經歷、課程准備、項目摘要、其它活動等等。寫時可以參考一些院校經院博士候選人的CV格式,對Latex有大愛的也可使用。
第八、推薦信
推薦信在經濟學申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里分外國老師和中國老師討論。
在寫推薦信的外國老師的選擇中,首要因素是熟悉 你並且誠心樂意幫助你,幫你上過課是基本條件,如果有研究上的合作或學術上的討論就更加完美了。美國老師答應你寫是一回事,幫你寫得好是另一回事,一份平 平的推薦信,例如說×××在我課上成績還不錯的信弊大於利,所以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奔著對方的title冒險。在你信任他同時他信任你的老師中,如 果對方是美國學術圈有發言權的牛推自然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如果是AP的強推也非常有利。網推系統中有如下幾個選項:該生在你所教本科生中的排名,在你所帶 研究生中的排名,表達能力、邏輯能力、創新思維、學術潛力、研究工具使用等等,所以你要在平時的接觸讓對方全方位了解你、認可你。
參加學校的交流項目是得到美國老師推薦信的最有效途徑。對經院同學來說,復旦本科生階段有兩個項目最值得推崇,一是耶魯暑期項目,二是加州大學 (UC)項目。前者國內有三所學校有資格參加,清北復。05數理經濟的一個牛女學姐拿了Yale推薦信被Princeton金融碩士項目錄取。而UC項目 是復旦獨有的優勢資源,每年有幾十位各專業的同學可以在各分校入讀。經濟學方面,Berkeley 和UCLA是傳統牛校,UCSD是美國計量經濟學家的搖籃,Davis的農經全美前三,UCSB的經濟學家幾年前領到諾貝爾和平獎,這些分校都有不錯的經濟學博士項目。此外,交流一年的復旦同學還有機會在春季參加加州大學華盛頓項目,優秀的同學可以在World Bank、Brookings等研究機構參加實習,對policy有興趣的同學會有很大的收獲。
而對於中國老師,基本可以分為兩類,海歸和非海歸。海歸老師方面,復旦的質和量大大落後於很多高校,包括清、北、交、中財、上財等等,接觸不 夠、我也不是非常清楚他們推薦信怎麼操作,應該主要是老師自己寫的吧。本土背景的老師,好像我碰到的知道的都是老師讓同學代筆,這是個非常不良的風氣,但 也沒有什麼辦法了,其實老美也知道我們的推薦信是怎麼回事。寫推薦信時可以包括這些要素:我如何認識該學生,我們學術與課程方面的交往,他/她在我課上的 表現與排名,他/她的學術熱情與潛力,所有這些最好有實例和細節支持。
我不是很清楚中國老師在美國高校的影響力有多大。如果是經常發美國一流期刊、參加國外的學術會議的人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是畢業後直接回國 找教職的海歸,或者在美國做過訪問學者,可能說服力就集中在他所畢業或所去的院校。那些行政title很多的老教授不少是淘糨糊的,不聯系也罷。
第九、研究
就我知道和理解的講一些吧,我把其分為幾個形式
1) 幫老師做助研
這 樣做一是推薦信有東西寫,二是自己也能學到很多東西。找老師時可以找海歸老師,也可以找一些手上有政府資助項目的老師,能夠比較規范地指導你。幹活時可以 學到數據分析、文獻綜述、編程計量等技術,如果只是讓你翻譯、做PPT的,提出意見或果斷換人。復旦經院有的老師不錯,陸銘、王永欽、王誠等,如果能跟他 們做項目或參加他們每期的seminar會有很大的收獲。
2) 獨立研究
復旦有望道 和莙政學者兩個本科生研究項目,能得到資金支持和老師指導,是很好的學術平台,但我對具體操作不是很了解。校內外也有不少的論文、學術項目競賽,精力允許 的情況下可以挑選參加。撇去這些,平日不斷地自我充實,看paper寫proposal亦能學到很多的東西。
3) 論文發表
在國內核心甚至權威期刊發表論文在申請中的幫助幾乎為零,Cornell的洪老師是這么告訴我的,所以不必花過多的精力在這個上面。
能在一流的國際期刊發表的意義就不同凡響了,幾乎想去什麼學校什麼學校都會要。但這發生在中國本科生身上的概率趨近於零。但作為博士申請人,我們起碼得對幾本頂級刊物如數家珍,AER,JPE,QJE,JET,RES,Econometrica等等。
第十、套磁
套用Susan Athey 的話:With rare exceptions, you SHOULD NOT initiate contact with faculty members at schools you are applying to before the admissions decisions. You will seem like a pest and like someone who doesn』t understand the system.。 pest這個詞當年「深深傷害」了我的感情,所以我對套磁持比較悲觀的態度。經濟學和理工科不同,後者直接決定導師和實驗室,前者大多在一年後才能定下方 向,所以套磁幾乎沒有正效用,海發郵件更是不可取。
十一、Econ, ARE or B School
除了傳統意義 上的經濟學院,申請人也可以考慮商學院或者農業經濟學院(ARE or Applied Economics)的博士項目。商學院有如下分支:金融、會計、營銷、戰略管理、技術運營等。農經學院偏經濟學在農業方面的應用,注重計量、發經、微 經,不含宏經方面的內容。總體上,三者的出路排序:B School >> Econ > ARE。商學院的博士項目以小而精著稱,一所學校一個方向每年招個位數的人,競爭慘烈。由於求職市場的求不應供,商學院博士的出路非常好,一般直接去華爾 街領高薪,即使待在學術圈也是Econ工資的1.5-2倍。在學校funding方面,B School > ARE> Econ,MBA的斂財在國內高校也可見一斑,所以對於博士生的培養不差錢。ARE一般也有州政府項目支持,尤其是一些中部州和西岸州,資金比較充裕。相 比之下,Econ就比較清苦了,不少牛校近來也多發Ad少發offer。
十二、其他專業申請人
經濟學博士也非常歡迎數學、統計、物理、計算機背景的同學申請,但要求有一定的經濟學課程准備(宏經、微經、計量)。在經濟學技術化的大背景下,小馬留學專家建議理工科的 計算和推導能力會成一大優勢。但是我仍然堅信最重要的始終還是intuition and idea。Aneconomist is far more than a technician.
② 當代頂級的經濟學家在美國,那麼美國的經濟學家哪些人排在前十名呢
2013年,全球經濟學家排名中,前10位經濟學家有9名來自美國(另一個是法國人):
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1979年獲得約翰 貝茨 克拉克獎,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0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安德魯 施萊弗(Andrei Shleifer):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會員,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
詹姆斯 赫克曼(James J. Heckman):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1995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學的亨利 舒爾茨傑出功勛教授。200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羅伯特 J 巴羅(Robert J. Barro):哈佛大學經濟學瓦格納經濟學講座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98年獲得亞當 斯密獎 (APEE)。
羅伯特 E 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約翰 德維傑出服務教授(John Dewey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199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達龍 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2005年獲得約翰 貝茨 克拉克獎。
彼得 菲利普斯(Peter C. B. Phillips):耶魯大學經濟學、統計學教授。
馬丁 費爾德斯坦(Martin S .Feldstein):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前主席。1977年獲得約翰 貝茨 克拉克獎。
托馬斯 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201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③ 請用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 教授該去還是該留
看機會成本,教授創業凈收入39000美元,當教授年薪50000美元,既辭職單干機會成本是50000美元,不劃算,教授不會離開學校
④ 經濟學教授能賺錢為什麼還這么窮
從理論上能賺錢到實際上賺到錢,要經過實踐的橋梁。
⑤ 介紹幾位當今存在的世界級經濟學家
導航
當今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簡介
2011-03-11 | 山鷹03 | 轉藏(41)
默認分類 2010-06-25 13:44:53 閱讀373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Robert Mundell(羅伯特·蒙代爾)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羅伯特·蒙代爾
羅伯特 蒙代爾教授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是最優貨幣區域理論的首創者,被譽為「歐元之父」。 1955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56-1957在芝加哥大學做政治經濟學博士後研究。多年來,他先後擔任過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加拿大政府、美國聯邦銀行、美國財政部及歐洲經濟委員會的高級顧問。Robert Mundell教授作為金融專家,多年來對中國的經濟金融改革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蒙代爾教授一直擔任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和加拿大、歐洲國家政府及美國聯邦儲備局顧問。 1999年因「對不同匯率體制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及最優貨幣區域的分析」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Thomas C. Schelling(托馬斯·謝林)美國馬里蘭大學、2005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托馬斯·謝林
謝林教授現任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在此之前的20年裡,他長期執教於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
謝林教授曾被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醫學研究所及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1年,他擔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因其在政治經濟學和防止核戰爭中的行為研究的突出貢獻,他分別獲得Frank E. Seidman獎和美國全國科學院獎。
謝林教授曾任職於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美國白宮、耶魯大學、蘭德公司和哈佛大學經濟學院與國際事務中心。其理論研究覆蓋軍事、軍控、能源、環境、氣候、核戰略、恐怖主義、國際貿易與沖突、博弈理論、種族隔離、健康政策、煙草與毒品政策、公共政策與商業中的道德問題。
Douglass North(道格拉斯·諾斯)華盛頓大學,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道格拉斯·諾斯
道格拉斯 諾斯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自1983年,諾斯先生開始在華盛頓大學經濟系擔任法律和自由學科教授。並在1984-1990年,擔任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在1992年,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拿到經濟學界最高殊榮——John R. Commons Award的歷史經濟學家。同時,諾斯先生也是華盛頓大學新制度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奠基人。近期研究包括財產權、轉換成本和歷史中的經濟組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Dennis J. Snower (丹尼斯·斯諾)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院長
丹尼斯·斯諾
現任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院長。1975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馬里蘭大學助理教授、倫敦大學Birkbeck學院全職經濟學教授,還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耶路撒冷大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大學學院、達特茅斯學院等。
曾獲得社會學研究委員會、紐菲爾德基金(The. Nuffield Foundation) 、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等機構的多項嘉獎。1993年,他成為皇家藝術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會員。1998年,他加入IZA,並作為「福利和勞動力市場」項目負責人直到2004年。
目前研究領域集中於勞動經濟學,包括工資談判、自然失業率、就業政策、不完全信息經濟學等課題。
Amartya Sen (阿瑪蒂亞·森) 哈佛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阿瑪蒂亞·森
阿瑪蒂亞·森教授於1959年在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執教於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等著名學府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與哲學教授,曾任劍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主任直到近期。他還是OXFAM(牛津飢荒救濟委員會)前名譽主席和現任名譽顧問。 得獎方面,他取得了印度總統頒發的最高獎項「Bharat Ratna」,「the Senator Giovanni Agnelli」國際倫理獎,埃森豪威爾獎,英國Honorary Companion of Honour。阿瑪蒂亞·森教授因在福利經濟學上的傑出成就獲得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⑥ 北京大學有哪些著名的經濟學教授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有很多著名的教授,你自己去看吧
學院現有全職教師、兼職教授、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200餘人。
⑦ 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最年輕的28歲華人終身教授
1983年,亞投行掌門人——金立群(下面會有關於金立群的全面介紹,更是不同尋常!)的女兒出版生了。他給女兒起名權金刻羽。宋玉在《對楚王問》寫到:「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金先生的學術夢最終還是在金郡主的身上實現了。得益於父親濃厚的文藝情結和家中良好的英語教育,金刻羽還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時就通讀莎士比亞原著,隨後又到了紐約的哈瑞斯曼高中繼續學業。她的同班的14位小夥伴有12位拿到了哈佛的錄取,剩下兩位分別接到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頓的通知,金刻羽當年以哈瑞斯曼高中總分第一的成績畢業,赴哈佛求學。
按照哈佛學院路易斯院長的說法:「哈佛總共只有過30位學生選擇在第三學年結束後提前畢業,還有25位學生在用三年時間修完本科課程後繼續留在哈佛,並在第四個年頭修完碩士課程。」因此按這個標准,在很多同學和老師的心中,80後姑娘金刻羽可謂是一名「天才學生」,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學霸」。
作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年輕的終身宏觀經濟學教授的金刻羽,因為所從事的研究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央行制定貨幣政策,她於去年入選了「2014年全球青年領袖」。
⑧ 經濟學教授:國內為什麼錢越來越不值錢
貨幣貶值
是正常現象,正常因素是通脹、流動貨幣增加;人為因素是
貨幣超發
(大量發行)。這都是貨幣貶值的原因。
⑨ 經濟學教授和理工科教授哪一個更賺錢一些
你要看是什麼層次的教授
要是都是很厲害的教授的話,兩者差不多,可能經濟學更賺錢內一些,不容過沒有什麼意義了,他們賺的錢肯定花不完;
要是一般的話,理工科教授要比經濟學教授更賺錢,不過經濟學教授也還可以;
要是比較扯的話,還是理工科教授,最起碼可以生活,經濟學教授只能糊口了。
⑩ 北大50歲經濟學教授有哪些
可以去北大經歷學院看看師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