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專業規劃論文範文

經濟學專業規劃論文範文

發布時間:2020-12-18 17:45:30

A. 求好寫的文獻綜述論文的題目,最好關於經濟學的有範文!!!!

最好找到一些經濟學在校生,各校論壇都行,他們擅長於解決這類題目,有的還會有現成的範文供你參考,以前我就這么找到過一些資料,不上網站上找靠譜一點。

B. 微觀經濟學論文範文

微觀經濟學論文範文
一、新型的拍賣
前幾天,在廣播里聽到一種新型的拍賣方式:一件商品要求你在1~9999元內出價(最小位數為角),並將價格以簡訊的方式發送給電台,電台將從諸多競拍價格中選擇沒有重復的最低價格出售,且沒有保留價格。
眾所周知,電台並不指望靠賣掉這件商品以賺取其中的利潤,而是以商品為誘餌,利用人們希望低價拍到商品的僥幸心理,賺取簡訊費用。這種拍賣方式與現存的並廣泛應用的英式、荷式、第一、第二密封拍賣方式激勵人們說真話不同,它有點類似讓聽到廣播的人不偷懶地「發簡訊」。現在將這種新型拍賣的實質抽象出來分析一下。
一件商品允許你在較大的價格浮動范圍內任意出價,但要求競拍者必須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串通地將價格發送給拍賣方。事實上,即便是串通也沒有任何優勢,因為拍賣者是選擇沒有重復的價格,而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價格,因此不必擔心競拍者之間的共謀、勾結的情況,除非競拍者「能量」很大,能夠在短時間得到已報價格的分布,並在截止時間之前發送出未被報出的最低價,或者是能夠限制其他所有競拍者,不許他們的報價與他的重復並出現低於他的報價且不重復價格。顯然,這兩種情況對於普通的廣播聽眾來說是無法做到的,更何況對於一個理性人來說,他也會衡量一下為了一件商品這么做值不值得,還不如自己直接上街買回來省事(如果真的需要的話)。因此,分析模型中,競拍者均是獨立的行為個體,並且這種激勵機制下不用考慮競拍者之間的勾結,但拍賣者與競拍者之間的勾結無法排除,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商品價值不菲的情況下(這里難免要差一句了,說到價值不菲時很容易出現拍賣者與競拍者之間的勾結,比較典型的例子要數西安摸彩的寶馬事件,理性人過於理性了,就難免走極端,不顧一切代價地維護並聚斂自身利益,違規操作、鋌而走險更不在話下了)。
下面從價格角度上來看,首先較大的浮動范圍就給人以很大的誘惑,理性人總是往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設想,較大的浮動范圍意味著下限很低,也就暗示了他們有可能以低於商品實際標價很低的價格得到該商品,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或許我們應該說標價不同結果會有差異,但這種差異絕不會產生質的區別。如果該商品標價100元,那麼從一圓零角到一百圓零角總共有991種價格,當競拍者都抱著佔便宜的心理,那麼聽眾人數少於991時必然會出現不重復的最低價(現實中哪個電台的節目聽眾如此少得可憐,它也該停播了),競拍者人數超過991時,由於991數目太小,重復幾率太大,這就看誰的運氣好能碰上了,或者乾脆低於一百圓的價格全部重復,這時候哪個倒霉鬼出價高於標價又是非重復最低價時,只能恭喜他「中獎」了,可憐他當初抱著搗蛋的心態報出高於實際標價的價格時想:「反正選的是最低價,我出價都高於標價了,怎麼都不會是我啦!」「抱歉,等的就是你這種人!想到別人都會出低於實際標價的價格,為什麼就不再動動腦子想想那麼多人,想報出不重復的價格機率幾乎為零啊!不該你倒霉該誰倒霉!打落牙齒和血吞吧!」賣方原來也沒想到實際價格都報出去了還能賺到差價,現在一定在開香檳一邊慶祝一邊想到你而捧腹。千萬不要氣得發抖噢!其次,為什麼是「不重復的最低價」而不是「最高價」呢?從賣方的角度看,似乎應該是最高價更有利。但是,之前也說了,賣方並不是指望有多大的差價,他們所注重的是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掉入這個美麗的陷阱,心甘情願地發簡訊,而「最低價」的說法更能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說法貌似站在競拍者的立場,因為在競拍者的潛意識里他們中的幸運兒最終是以低於實際標價的價格拍到商品的,那麼最低價是讓這個價格低於並最大限度的遠離實際標價,是完全最大化競拍者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商品往往是讓出價高於實際標價的人拍到,此時,所謂的最低價只是讓售價高於並接近實際標價,這筆買賣肯定是要吃虧,虧大虧小已無本質區別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真的掉了,那一定不是餡餅而是陷阱!
二、草坪上的警示語
「嚴禁踐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場所起不到什麼震懾作用,想踩的還是踩,而當改成「凡抓到踐踏草地者,獎賞200美金」,草地就沒有再被踐踏過。其區別就在於,原來是把公眾當作被監督和潛在懲罰的對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壞欲,越是被束縛、約束,越會去違規,這種警示語將管理者和人們的利益(在能否踐踏草坪上)在潛意識里對立了起來,使之是沖突的,矛盾的;警示語修改過後,200美金的獎賞激勵那些不會踐踏草坪的人主動監督,並約束了原本就有踐踏傾向的人不去踐踏。這是一個有關解決公共地悲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現在國內公共場所中出現了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語,如「小草惹人憐,不要欺負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兒為誰開?勸君莫採摘」之類。以往我們所說的激勵與約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機制能夠使激勵方和受約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對於人行為的驅使作用,而這些人性化的警示語則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激發人們的道德心、同情心、憐憫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這不失為一種充滿人性的激勵機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們精神上的滿足感。
激勵機制也要與時俱進嘛!
三、中國股市
記得掀起炒股熱那會,從父親的言談和媒體的評論中就隱隱感到炒股就是一個投機,碰運氣的事。今天你賠,明天他賺,就是看誰運氣好,手氣好,和嚴謹的市場觀望、細致的公司業績分析與小心的選擇沒有多大關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無歸的,總結起來一句話,要想通過炒股賺錢,就得見好就收,積少成多,外加幾分好運氣。
現在才知道股票市場原本應是公司信息最集中、也是最完全的地方,股民通過對信息的甄選確定優勢公司,投資購買該公司的股票,公司運行良好以後,股民能夠從中獲取投資收益。照這么分析,謹慎投資應該是穩賺不賠的(因為誰都不會傻到把錢砸到一個岌岌可危的公司頭上),但是現實中,不僅僅是虧本的大有人在,而且股市也成了投機的代名詞,這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信息不對稱造成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背離,使證券市場失去了評價上市公司業績、約束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機制,導致整個市場的上市公司質量的降低,並成為市場過度投機的主要根源。這種信息不對稱除了隱瞞不報之外,還有財務公司做假賬!嚴重誤導了投資者的投資傾向,安然大廈的轟然倒塌,不知壓碎了多少家庭的投資夢想!中國也有銀廣夏,良辰美景原虛設之說。
無奈與失望之餘,只能祈禱股市的泡沫與暮靄早日消散啊!
四、重慶火鍋的困境
04年初,重慶火禍底料摻雜石蠟問題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全國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對產自重慶的火鍋底料實行全面封殺,勒令冠名「重慶火鍋」的店鋪關門整頓,對重慶火鍋業造成巨大的損害。眾所周知,石蠟是一種對人體有極大危害的化學物質。重慶某些小廠貪圖眼前利益,用石蠟代替牛油,他們在謀取暴利的同時,毀掉的是重慶火鍋的百年基業!
重慶火鍋聞名遐邇,但究竟具體哪一家或哪幾家有名其實非常模糊,我們這些外地人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重慶火鍋」這四個字上。講質量、講口碑的廠家、店主用「重慶火鍋」這塊牌子,打響了名聲以後,不法分子見有利可圖、有機可乘,就也用這塊金字招牌,長此以往,造成魚龍混雜的狀況。這大概就是經濟學中常說的「公共地的悲劇」。招牌為大家公有,工廠、店鋪則分屬不同的所有者;招牌公有,誰也無須為之負責,而工廠產量、店鋪的銷售額為個人私有,越多自然收入越高,不做白不做。
下面用博弈論的形式來表示這個問題:假定有兩個火鍋底料店,他們可以選擇多生產和少生產。若雙方均選擇少生產,招牌得以保護,那麼大家收益最大。若一方選擇多生產,另一方選擇少生產,多生產的人的經濟收益明顯上升。但如果大家都多生產的話,招牌被破壞,大家的收益都減少了。而廠商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博弈的結果是大家都多生產。這造成的結果是整體利益無法最優化。
可以設想兩種方法改變結果:一是局外人採取強制措施,改變博弈收益。比如政府規定產量定額。當然這種方法可能造成效率的損失,政府的監督成本也相當大,還可能帶來權力尋租等弊端。二是利用產權界定的原則,明確權利及義務,促進對公共資源(「重慶火鍋」)的有效使用。有了明確的產權,各廠商會從長遠考慮,有利於增強對公共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外部性問題得以解決。
出現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並非完全是壞事,它有助於我們正視自身存在的弊病,有助於廠商、店主尋求解決之道,這應該才是關鍵所在。

C. 經濟管理學的論文怎麼寫最好是範文!!急急急!!!!

摘 要由於經濟管理學一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所以許多人誤碼以為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大同小異。事實上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的區別是有很大區別的兩門學科。他們的根本區別在於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人在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中都是行為主體,但作為獨立學科的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並不研究每一個具體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據各自的學科目的與研究對象,基於人們的一般的普遍的行為特點,對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於分析。這樣得出的對人的認識就是行為主體的基本假定,這種基本假定是進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對行為主體的不一樣認為或假定導致以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的根本區別。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中對行為主體假定的表現在行為主體的基本傾向與相互關系兩方面。關 鍵 詞 : 經濟管理學的區別 經濟學 經濟管理


目 錄第一章 經濟管理學行為主體基本傾向的區別... 11、經濟管理學的人性假設. 12、經濟管理學人性假設. 23、人性假設的區別及其對經濟管理學的影響. 3第二章 經濟管理學行為主體關系的區別... 41、經濟管理學中行為主體的關系. 42、經濟管理學中行為主體的關系. 4第三章 經濟管理學小結與補充說明... 7結束語... 8參考文獻 ………………………………………………………………………… 9致敬 ……………………………………………………………………………… 10
第一章 經濟管理學行為主體基本傾向的區別 對行為主體基本傾向的抽象化認識形成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有不一樣的派別,在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各自內部不一樣派別之間的對人性假設的認識也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辭只是大同小異,而兩門學科之間卻有很大的區別。1、經濟管理學的人性假設 經濟學以節約成本、擴大產出、優化資源配置為目標考慮規則的合理性,只能從大多數的一般行為出發進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經濟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機會主義(Opportunism)傾向的人。 經濟人的行為決策從自己的經濟利益出發,通過收益和成本的比較使其凈收益最大化。當然,講到最大化時都是指一定條件下的盡可能大,而不是無限大,即最大化是條件極值。理性人的基本傾向和經濟人一致,只是把經濟利益擴大到綜合利益與長期利益。如暫時的奉獻是為了長遠利益或心理上與聲望上的滿足。但是,經濟學同時也認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而且具有可測性、可比性與客觀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對象的價值與人(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的難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綜合利益的基礎當然是經濟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場交易價值。因此。經濟學的行為就是理性的行為,理性的行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經濟人假設藉助於可計量的貨幣作尺度,特別有利於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經濟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學的目標,而不是為了計量與模型化,這可從較少使用定量分析與模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制度主義經濟也挖於假定人是經濟這一事實中得到證明。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人性假定,但隱含著經濟人的假設。因為馬克思把經濟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把經濟基礎作為上層建築的決定因素,把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貪欲作為其理論前提。無疑,馬克思是把行為主體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前提的,只是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規律與資本家的行為特點時強調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為特點時強調的少。 新制度經濟學仍然認為人以追求經濟管理學thldl.org.cn利益為特徵,只是對行為的理性程度頗有微詞,認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但是他們認為人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總想搭便車(Free Rider)。機會主義就是不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設法用詭計來實現自己的利益,盡管不一定所有的行為主體都表現為明顯的機會主義,但很難肯定那些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更小。顯然,新制度經濟學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時卻更強調追求經濟利益及其手段。從行為主體的基本傾向來看,這和經濟人假設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2、經濟管理學人性假設 經濟管理學以激勵人的積極性、提高組織效率為目標,必須兼顧多數人的一般行為與少數人的特殊行為,因為少數的特殊行為以對提高組織效率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堅守著經濟人(機會主義)假設,而經濟管理學卻認為追求經濟利益雖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種需要中屬於低級需要,因而經濟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早已超越了經濟人假設,而有了復雜人、社會人、管理人等新理論,沿著這一方向,經濟管理學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並獨立發展起來。 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說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麥格雷戈把這種傳統稱為人性假設的X理論。 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經濟管理學和經濟學的人性假設一度取得了共識。但不久後,梅奧從「霍桑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要求外,人們對社會與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從不一樣側面強化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社會人假設發展為一個經典又精緻需要模型。 當代經濟管理學學派猶如叢林,對對人性的假設也猶如叢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諾貝爾獎得主西蒙在他的決策理論中闡述的人性假設。他認為管理就是決策,並且組織中不一樣層級的員工都在做決策,所以都是管理人。 3、人性假設的區別及其對經濟管理學的影響 經濟人假設簡單明了、便了分析,經濟學以此為核心形成了公理體系與系統的方法(技巧)、原理與定律;而社會人、管理人等假設內涵豐富、復雜,難以形成公理體系。經濟管理學在此基礎上結合豐富的實踐,形成了藝術性與技巧(經驗)性很強的許多方法(技巧)原理與定理。二者各有優缺點,但區別是明顯的。通俗地說,經濟學中類似於「壞人假設」,經濟管理學中類似於「好人假設」。 當代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都是學派林立眾說紛紜。但由於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比較一致,因而經濟學原理與實證分析領域的分歧並不是很大,分歧主要的在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如經濟政策的制定)與規范分析方面。例如,經濟學在不一樣時代都有比較權威的教科書,非權威的教科書也是大同小異。而當代經濟管理學由於其人性假設分歧較大,導致了幾乎沒有經典或權威的理論,也沒有系統的理論框架,更沒有權威的通行的教科書。有位經濟學家曾經說,兩個經濟學家在一起討論就會有三個經濟學流派。借用這一思路能說,兩個經濟管理學家在一起講座至少會有四個經濟管理學流派。 第二章 經濟管理學行為主體關系的區別 1、經濟管理學中行為主體的關系 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分工和交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的途徑。通過市場進行交易能把行為主體的自利性動機轉化為共利的結果。即實現「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所以經濟學中行為主體的關系主要的體現為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的直接目的是交易雙方都能獲得利益,因而交易雙方是平等的契約關系。經濟學中的人不僅在人格上與地位是是平等的,而且經常學中也不大考慮粹分工、崗位職責與個人專長等方面差異必然造成的層資差序與隸屬關系。這種關系能概括為行為主體的等同性。 上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並沒有在那一本教科書中明確指出,但它隱含在經濟學的一般理論中。因為經濟人假設是對每一個人都有效的,經濟人並不是關起門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換中實現利益最大化。由於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傾向,所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限制就是別人同樣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只許賺錢,不許你盈得,便不會出現經濟學中需要和供給的均衡,也不會出現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均衡。 從經濟學角度看,所謂「顧客是上帝」之類的說法都是賣主為了實現自身利益而使用的營銷策略,因為供給者和需要者的關系完全是平等的。這些口號具有現實意義是由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供給大於需要造成的。事實上顧客為了實現自己的交易目的,也能給賣主說一些好聽的話(這種情況在市場上討債價還價中經常)。總之,由於行為主體的等同性,從經濟學角度看。交易雙方都能向對方提出條件或拒絕對方的條件,也都能用抬高對方地位或貶低自己地位的策略實現自己的交易目的。2、經濟管理學中行為主體的關系 經濟管理學以激勵人的積極性,提高組織效率為目標,從根本上說更加尊重人、重視人的作用。當然經濟管理學中的個體(即行為主體,為避免和管理主體混淆暫用個體一詞)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但是經濟管理學不得不考慮組織中不一樣層級與不一樣個體的職能。有的人分作為領導者,有的人分作為執行者,而且在不一樣的場合下同一個人也要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因而要把人看作「術業有專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區別」的不一樣個體。經濟管理學中的人雖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雖然不意味著高低貴j的區別,但意味著主體與客體、主動與被動的區別以及職能的區別、對組織貢獻的區別。這種關系能概括為個體的差異性。 經濟管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區分了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其中,人既是管理主體的核心,也是管理額體的核心。雖然同一行為主體在不一樣的場合可能擔任不一樣的角色,但在同一管理過程中行為具體的人擔任什麼角色是明確區別的。這意味著經濟管理學中人與人的差序關系是不可迴避的。 事實上,不管是行政管理還是企業管理,不管理是企業組織形式中的U型還是M型與H型,科層制(Hierachy,或譯官僚制)仍然是管理組織的基本形式。科層制中不一樣崗位所要求的能力與個性特徵的差別很大,這決定了經濟管理學中人的差序性是明顯。勞倫斯。彼得對科層制中人的差序關系作為精彩的分析,甚至說他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層級組織學(Hierachiolgy)。 從上述分析能看出,盡管理經濟管理學沒有明確提出們的差序關系,但人們關系的差序性確實是經濟管理學中隱含的前提。 正是由於經濟管理學中的人是有差序性的人,因而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特別強調員工要有敬業精神,「干一崗、愛一崗」。由於實際生活中的不平等體驗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經濟管理學也很重視從心理上與感覺上給員工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以襝員工因地位與角色差序導致物不平等感,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管理學以實現組織目標作為自己的目標,把激勵人的積極性、提高組織效率作為一種手段。必須兼顧多數人的一般行為和少數人的特殊行為,因為少數的特殊行為以對提高組織效率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堅守著經濟人(機會主義)假設,而管理學卻認為追求經濟利益雖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種需要中屬於低級需要,因而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早已超越了經濟人假設,而有了復雜人、社會人、管理人等新理論,沿著這一方向,管理學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並獨立發展起來。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說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麥格雷戈把這種傳統稱為人性假設的X理論。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假設一度取得了共識。但不久後,梅奧從「霍桑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要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從不同側面強化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社會人假設發展為一個經典又精緻需要模型。當代管理學學派猶如叢林,對對人性的假設也猶如叢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諾貝爾獎得主西蒙在他的決策理論中闡述的人性假設。他認為管理就是決策,並且組織中不同層級的員工都在做決策,所以都是管理人。從這個意義上,管理學的科學性是不如經濟學的。
管理學和經濟學他們的學術分工不一樣。經濟學的目標是在資源一定的情況下,為了實現整個人類或者說整個社會的利益,以及實現目標有的手段。象微觀宏觀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都是以地域或者行業的不同在實現財富最大化目標的。而象計量經濟學、博弈論則是經濟學分析工具的改進。而制度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和公共選擇學派的出現,則是經濟學分析方法的延伸和改進,是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經濟現象,把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延伸到社會學、政治學等其它學科。在斯密的理念中,通過社會分工,通過交換,通過市場競爭,就能依靠人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行為,實現整個社會的財富的增加。在經濟學的世界裡,行為主體之間是自由的、平等的。社會中的人是分層次的,但是在經濟活動中,則是平等的。當然經濟學發展到今天,實際上更多的是進行局部的改進,有些是涉及到根源問題,有些是對原來的理論作局部的完善。象今年的3個研究機制設計的學者,他們研究的實際上是如何在一個實現的組織中提高效率的問題了,不是那種傳統意義純粹的經濟學。 第三章 經濟管理學小結與補充說明
經濟學注重設計合理的游戲規則,開發制度資源,因而經濟學假定人是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的經濟人,他們的相互關系是等同的。因為經濟學對人的假設簡化而一致,所以經濟學理論的系統性、科學性、統一性較強;經濟管理學注重調動人的積極性,開發人力資源,因而經濟管理學假定人是具有多種需要的復雜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差序關系。因為經濟管理學對人的假設豐富且分歧較大,所以經濟管理學的概權變性、藝術性、多樣性較強。 當然理論抽象的區別並不意味著實際應用的涇渭分明。恰恰相反,正象工業生產中把物理學與化學原理的應用交織在一起一樣,實際應用中經濟學原理和管理原理也是交織在一起的。盡管如此,理論上仍然有必要明確兩者的區別。認識相者的區別有助於兩門學科的相互借鑒與各自完善,也有助於兩門學科的交×或邊緣學科的研究。
結束語 事實上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的區別是有很大區別的兩門學科。他們的根本區別在於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人在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中都是行為主體,但作為獨立學科的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並不研究每一個具體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據各自的學科目的與研究對象,基於人們的一般的普遍的行為特點,對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於分析。這樣得出的對人的認識就是行為主體的基本假定,這種基本假定是進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對行為主體的不一樣認為或假定導致以經濟學與經濟管理學的根本區別。

D. 宏觀經濟學論文怎麼寫,有沒有創新點的題目或者範文可以參考的

跟你是一個專業的,之前我也在為論文苦惱了半天,網上的範文和能搜版到的資料,大權都不全面,一般能有個正文就不錯了,開題報告、中期報告什麼的都沒有,關鍵是沒有數據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來一篇,結果老師說太簡單。還好後來找到品學論文網,直接讓老師輔導我寫作,非常專業,核心的部分幫我搞定了,也給了很多參考文獻資料。哎,專業的事還是要找專業的人來做啊,建議有問題參考下 品學論文網吧。

E. 尋一份經濟學論文10000字範文

1、論點(證明什麼)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率分論點)⑴明確:分論點可以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後,歸結出中心論點;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論據(用什麼證明)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須為四個字)①舉例論證(例證法)事實論據記敘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④比喻論證 比喻在說明文中為打比方,散文中為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①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4、議論文的結構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①並列式②總分總式③總分式④分總式⑤遞進式。
6、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7、常見考點
①、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②、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原意。
③、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

F. 魔鬼經濟學論文範文3000字

論文要以意為主,首尾員一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腦,是統帥。要寫好論文,就內要抓住中心。這個中心的要求應容當是簡單明了的,能夠一言以蔽之,可以達到以簡治繁的目的。抓住這樣的中心,緊扣不放,一線到底,中途不可轉換論題,不可停滯,不可跳躍遺隙,這樣就能使中心思想的發展具有連續性。

G. 關於2010的大一政治經濟學論文範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動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亦稱唯物辯證法,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法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規律,研究社會經濟運動,揭示其本質及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論原理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看作一種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用它來評價社會經濟制度的先進和落後,評價某一階級的進步與反動,看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幾個發展時期(而我們的課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活動叫做商品生產,商品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糧食可以吃、衣服可以禦寒、遮體、鋼鐵可以造機器武器等,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糧食和衣服被作為商品大量的交換,在封建社會初期它大大的促進了社會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強盛之時,國與國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換活動,例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產生了。最初有戰國的刀幣、小銖等,發展到後來由白銀、黃金、珠寶等稀有物品作為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的封時期也得到了具體體現。尤其是世界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國家敗落,清政府用白銀買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戰敗,後來的戰爭賠款,向別國借款等。充分體現了貨幣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專業規劃論文範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