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垃圾換獎經濟學原理

垃圾換獎經濟學原理

發布時間:2020-12-18 14:53:50

⑴ 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什麼無效

西方世界從經濟學創建至今的兩百多年來就一直經濟危機不斷,通脹不斷。看西方經濟學自創建以來解決什麼實際的問題?失業、通貨膨脹、持續不斷的經濟危機、財富蒸發等等問題,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都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還加劇了這些問題發展和演變,種種的事實都說明西方經濟理論的無效。從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西方經濟理論無效是很多經濟學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到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西方經濟理論無效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經濟理論無效的一個明顯例證就是沒有經濟學名家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有著眾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美國,現在反而經濟發展停滯。這恰好證明西方經濟理論根本敵不過中國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經濟理念。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什麼無效,要分幾個面來論述。

一. 方法論問題

西方經濟學理論創建路徑依賴的是牛頓科學理論的機械靜態分析方法和模式。在工業革命之後,歐美生產技術發展得益於物理和化學的細致化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科學研究。物理與化學研究的方法無疑是科學的。但是,一開始,西方經濟學理論創建者們就將經濟學理論視同為自然科學研究,他們假設人是同質化的理性人來創建經濟學理論。其結果,可想而知。

因為人有理性,在處理同樣的事件,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反應,更別說不同的人之間存在不同的選擇和判斷。社會科學不是同質化物理和化學研究可以類比的。可是西方理論研究者卻熱衷於將經濟學研究科學化,將不可重復和可逆的人類行為類比於同質可逆的物理研究。

我國現在的高等院校全都受到西方研究模式的影響,導師們要求學生完成論文必須按照,開題設定題目,羅列研究現狀,提出假設理論,從顯示中找尋理論與事實吻合的證據,一旦有證據則理論成立,不符合則修改假設再行驗證。(這是哲學問題從傳統方法到波普理論,論述復雜,這里簡略)。波普理論只適用於成熟的科學理論研究,例如對於牛頓引力理論,大家多次驗證其正確,但只要有一次觀察到的現象與該理論不符合,那麼,牛頓的引力公式和理論就不適用了,就需要其他的理論來替代。例如愛因斯坦理論。波普的方法和模式只適用於成熟理論,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波普理論的正確性,其研究方法和模式成為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模式。變異為理論不怕出錯,理論就是試錯。試想一下理論從來就沒有正確過,哪來知道社會實踐的效用?在這樣研究模式指導下,經濟理論哪能有效?

初始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著眼於發現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規律,如價值規律、勞動價值、剩餘價值、交換理論、消費與生產等,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到後來隨意編造,不斷試錯,西方經濟理論研究已乏善可陳。看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個獲得者中,有兩個作者的理論就是相互矛盾的,就知道西方研究者的無奈,反正都說得有道理,也許真理救災矛盾之中,這就是西方人的奇葩想法。

舉例說明西方假設驗證理論方法和模式的不可行。例如青蛙博士研究跳蚤,它將跳蚤放置於玻璃瓶中。假設跳蚤的聽力器官是跳蚤的腳,那麼跳蚤在收到外來聲音刺激之後就會有所行動,毀掉跳蚤的聽力器官,那麼跳蚤對於外界聲音刺激則阿彌反應。實驗進行正常的聲音刺激可以激發跳蚤活動,而一旦跳蚤聽力器官受損,那麼就對於外界聲音刺激無反應。從實驗中就可得知跳蚤的聽力器官是跳蚤的腳。結論的荒唐說明,此類研究模式荒謬。因為人對於事物的認識不可能很全面,無法像觀察跳蚤一樣,因此假設的理論設定會有很多錯漏。類似跳蚤研究的實驗只可能出來錯誤理論,可怕的是大家還以為是正確的。

將不同的人視同為同質化進行科學研究是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大弊病,而且將社會科學研究機械的套用自然科學研究模式來進行研究則是西方經濟理論無效的一大原因。

二.經濟理論數理化的謬誤

經濟學理論為了通俗易懂和科學化,經常的用模型和公式來說明經濟理論。表面上看模型和公式好像可以替代文字性描述,但社會科學的定性分析與自然科學的定量分析有天壤之別,其中存在著很多的荒謬之處,下面仔細分析。

先看數理應用怎麼泛濫化。哲學家羅素在分析語言悖論時,發現語言悖論的出現是因為主謂語判斷上出現邏輯混淆,例如:某個島上的理發師說:「我為島上的所有居民理發」這個就是典型的悖論,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他自己是無法為他自己理發的,這就是因為主謂稱謂出現的悖論。為了解決邏輯悖論,羅素在後來引進了德國數學家弗雷德的數理邏輯模式來解決語言悖論,典型的表述是2+2=4,因為這樣的成功使得人們對數理化模型的科學化出現傾向性的迷戀。再加上,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的妙用,如物料分配、倉儲管理,最短路徑等的求解。

經濟學理論研究上為了科學化,更是大量的引入數學模型和高級科學但是這樣的的數學運用只是運用於單一簡單的問題解決上。到了復雜模型和復雜事物上就會出現謬誤。

首先數理學的成立是邏輯與概念的統一和同一,在經濟理論使用數學模型替代時只注重模型是否成立,而忽視了數學概念上的統一和同一。例如一美元在價值上現在是一盎司1200美元的一美元這與二戰後的一美元的價值是大不相同的,那時的一美元價值是一盎司35美元。如現在的一百元人民幣只能買25斤大米,而70年代一百元人民幣則可以買800斤大米。時間的不同則在價值上會出現很大的不同,這就違反了數學同一概念下運算的邏輯,因此模型和公式的運算只能是錯誤的,這是經濟學理論數理化在邏輯上必定出現的錯誤。

再有,數學推理過程是可逆的,而經濟學過程在實際上卻是不可逆,使用數理化模型和公式就很容易誤導或誤推。例如:某地旅遊客人的增加與垃圾和蒼蠅的增加是正相關的,但我們不能夠得出培殖蒼蠅或增加垃圾來以此增加遊客的結論,因為經濟上的結果和結論都是不可逆的。這與數理化模型的可逆式推導是有很大不同的。

還有數理公式和模型的推論之中由於定義的不同會出現明顯悖論,如3等於3的平方再開方等於正負三,這樣就會出現3=-3的結論,如果不明白開方的定義就會出現錯誤的結論。而經濟理論的演繹上所謂的假設大都難以正確,例如,理性人的設定,實際上已經有很多專家證明理性人最大化的利己選擇是錯誤的假定。因為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人們無法做出最大化利己的選擇,而且人們很多都是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決策。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菲利普曲線,以前大家都以為此曲線表明通脹與就業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推高通脹來增加就業。可是盧卡斯證明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並且說明政府無法用通脹擴張來持續增加就業。而通脹增加就業的錯誤結論卻一直影響著各國政府。這就是經濟理論過分數理化的危害。

還有經濟理論的數理化基礎就是統計數據和會計數據,而明白統計和會計的人們就知道,統計和會計由於定義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論,統計數據和會計報表也是不可靠的。統計上的平均數有中位平均數和眾數平均數還有總體平均數,一個平均數就會有不同的數值。而且統計數據會存在誤差,和可以的忽略,因此難以精確。而會計貓膩則更多,因為會計報表上的科目定義和理解的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報表,高明的會計師可以將虧損的報表調整成為虧損少或者沒虧損。例如大家知道2007年我國實行的會計的公允值方法。所謂的公允值就是大家都認可的價值。例如:某上市公司向銀行貸款十億人民幣,虧空了。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賬務,這對於銀行來講是壞賬,對於企業來講是債務。可是實行了公寓之計算之後,銀行通過免除企業的債務獲得企業的股權,也就是將債務轉為投資,這樣企業就一時見獲得了投資又免除的債務,在資產負債表上就馬上出現了大的盈利,這就是2007年的所有上市公司業績飆紅的奧秘。也造就了2007年雷曼事件西方世界股市大跌而中國股市大漲的局面。

所以會計和統計由於定義和管理的不同,會出現很大的不同含義。那麼依據統計與會計的經濟學理論的數理化又有什麼可靠呢?

經濟理論數理化的荒謬性還有很多,如效用序列化不精確與精確數據的不對等,模型設定、假設條件的不科學等等謬誤這里就不再一一說明了。

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大毛病就是過分依賴數學。看近期獲得諾貝爾多數的經濟學家,大都是通過數學模型或曲線來分析經濟的。數學是一門科學沒錯,但數學的推導有其限制性,如要同質的項才能累加和類比。而經濟學研究的人雖然在生物學上講是同質的。但在經濟行為上確是不同質,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和購買慾望。2=2可以等於4,但兩個梨加兩個蘋果就不能夠等於四個蘋果。將不同的消費習慣和行為同質化是西方經濟學的研究通病。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沒有普適性。因此經濟學研究中定性要比定量重要。

下面舉例說明。如美元的匯率,如果大家以近期的波動變化為依據,也就是通過曲線來分析就難以把握美元的趨勢。因為上下波動的曲線是看不出來美元購買力的變化趨勢的。而定性分析就很容易看出美元的購買力變化。二戰後35美元可購買一盎司黃金,而現在需要一千一百美元才能購買一盎司的黃金,因此美元的長期發展趨勢就很明白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美元的長期趨勢是貶值的!這並不需要什麼模型和曲線來說明,也不需要什麼就業數據、非農就業數據、什麼CPI\PPI、什麼季度生產增長率來說明。用定性分析就很容易明白。所有的數據和模型是美國佬用來糊弄人的。

經濟原理不明白,而濫用數學分析就很容易受到欺騙,很容易得出錯誤結論。如美國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分為優質抵押債券和次級抵押債券。次級和優質的區分是以違約率來確定的。具體的是以工資收入的高低和還款能力的高低來確定違約率的高低。違約率是一種數學概率的運用,那就是在一千個案例中有多少個類似的違約,通過統計得出來的。而統計的數據是全社會或全行業的發生案例,其發生的案例也是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中統計得出。其中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如過去的優質抵押違約率5%,而經過金融危機後優質抵押就有大量的違約,違約率已大大上升。而衍生品的設計也是根據違約率來設定保險金額的。保險的原理是根據違約率來確定保險金收取費用,是用大概率事件低費用來覆蓋小概率事件的高費用,保險公司賺取其中的「水錢」。但是統計得出的違約率或者損耗率是根據整個社會或行業來進行的,而保險公司則是鬆散的,並不能涵蓋整個社會發生的案例。也就是說社會上存在多家的保險公司,所有的保單不會再同一的保險公司里購買,因此就會出現個別保險公司的物理賠付,也就可能發生保險公司的破產。保險公司的破產就會出現金融企業的保單無法承兌的現象,就就會引發贖回導致金融企業的資金斷鏈。究其原因,就是經濟分析上過分依賴數學,將不同質和不同時期的案例進行疊加,並加以分析。所犯的毛病就是將不同的類項相加的簡單數學錯誤。數學是苛刻的,只有在相同條件和相同時間里同質的項才可以進行疊加推演。而在「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西方經濟學世界中,又有多少同質同期同量的經濟人案例可以進行數學推導?,因此出現謬誤就在所難免。

⑵ 景區實行垃圾換獎可以體現什麼旅遊經濟學的原理

您好,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LZ這個問題其實是世界各國在未來即要面對的問題,很明顯最為世界最大的虛擬網路市場的中國落後於發達國家一大截,說多了,呵呵
現在,我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下,
1.我們必須明白經濟學中定義的通貨膨脹,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供大於求。
2.國家統計局下屬的各地區統計局每周都必須統計該地區的貨幣流通量以報至國家國家財政部進行備案,由央行來制定下一年的貨幣供給量。如果發現社會中流通著過多貨幣就採取緊縮政策提高利率回收些回來。如果少了則相反,擴張政策。我們會發現不管哪裡的統計局只能統計到流通中的貨幣。對於那些虛擬貨幣,就是那些什麼Q幣什麼的。中國乃至許多國家還無法准確統計,一旦全中國在極端情況下,把Q幣拋出換別人現實貨幣。比如A把10個Q幣賣個B,B必須去銀行取十塊錢,如果全部Q幣拋售而且有人買,勢必市面上的貨幣增加,貨幣貶值,引起通脹。

PS:我想提醒LZ的是,這個可能太小,虛擬貨幣不同於電子貨幣,電子貨幣是我們老百姓幸苦的錢存入銀行轉化為銀行網路貨幣。國家可以統計得到,銀行也有備案。虛擬貨幣卻不同,很多時候它是贈送的,這樣在它不成熟的時候存在著許多弊端。流通性不足,不是哪裡都可以用Q幣,它只能用於騰訊游戲,電子貨幣卻可以用於任何網路交易。如果真的把Q幣全部拿去兌換,最壞的可能只是騰訊倒閉,並不會造成通貨膨脹。

不好意思,我說到這里,認為虛擬貨幣不一定引起通脹。比如:A賣Q幣給B,B必須取錢購買。那A得錢後可能有3種可能,1.存款2.持有3.消費。如果A選擇存款或消費,這樣其實錢又流入到了銀行,等於說B從銀行取出,A又把錢存入而已。但如果A持有放家裡,所有人賣了Q幣都這樣做,就會引起通貨膨脹。(凱恩斯定理中有條就是流動偏好, 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就是指特定時期公眾能夠而且願意持有的貨幣量。按他的說法是:人們所以需要持有貨幣,是因為存在流動偏好這種普遍的心理傾向。所謂流動偏好,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偏好流動性,願意持有貨幣而不願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動性資產的慾望。這種慾望構成了對貨幣的需求。因此,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又稱為流動偏好理論)因為社會上的貨幣越來越多,貨幣貶值。

⑶ 請各位用經濟學原理解釋收入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用經濟學原理中的幾個原理來解釋:
1、購買力平價問題。雖回然這些貨幣可以答兌換,而作為美金的美國工人肯定是拿的是最高的。但是實際購買力卻未必是最高的。何解呢?朝鮮的產品,是朝鮮的價格,中國的產品是中國的價格,美國的產品是美國價格。在中國花一塊錢買到的東西,可能在美國就需要1美元,雖然他們在價格上有差異,但是實際的一美金和一人民幣購買的產品都是一樣的。這會造成不同國家物價不同。
2、工資水平高低和勞動者單位時間的產出有關系。美國機械化自動化水平高,工人工資高。
3、勞動者的工資還和勞動供給關系有關系。勞動者多,競爭激烈,工資低。勞動者少,工資高。
4、工人保護組織的強大與否。涉及到工人和資本家對工資水平討價還價的能力。美國等西方國傢具有強大的工會組織,也會要求高工資。

⑷ 經濟學原理中的一個疑問

不是阿,因為存在飛機即將起飛這個情況.因為飛行成本固定,所以起飛前高於花生和飲料的價格的機票就應該賣給他們.
500元的平均成本出現在臨起飛較長時間的那個時段.

理論上是這樣的.

⑸ 經濟學有哪些有趣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1.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整體經濟如何運行8.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
一個家庭面臨著許多決策。它必須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作為回報每個家庭成員能得到什麼:誰做晚飯?誰洗衣服?誰在晚餐時多得到一塊甜點?誰有權選擇看什麼電視節目?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到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以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和家庭一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和誰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另一些人做衣服,還有一些人設計電腦軟體。一旦社會分配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還應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社會必須決定誰將吃魚子醬而誰將吃土豆,誰將開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車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我們還可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1美元用於上述用途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結果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與平等之間。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某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由於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由於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由於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例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利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想到把你用於學費、書籍、住房和伙食的錢加總起來。但這種總和並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學所放棄的東西。
這個答案的第一個問題是,它包括的某些東西並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費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費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這種成本計算的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陰影。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快餐或豬排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在放棄考試或一天學習2 4個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時復習功課而不看電視。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 )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例如,假設你向一位朋友請教,應該在學校上多少年學。如果他給你用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生活方式與一個沒有上完小學的人進行比較,你會抱怨這種比較無助於你的決策。你很可能已經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並要決定是否再多上一兩年學。為了做出這種決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資和學習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學費及你上學時放棄的工資)。通過比較這種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你就可以評價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另一個例子,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 0 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萬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馬上就會有人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 0 0美元。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 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 0 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免費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正如這些例子所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例如,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會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些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將看到的,價格對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市場—買者與賣者行為的影響對了解市場如何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公共決策者決不應該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從而改變了行為。例如,對汽油征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節油型汽車。它還鼓勵人們坐公共汽車,而不是自己開車,並鼓勵人們在離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稅收足夠大,人們就會開始駕駛電動汽車。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他們就會以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束。例如,考慮一下有關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但5 0年前並不是這樣。2 0世紀6 0年代後期,拉爾夫?納德爾( Ralph Nader )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眾對汽車安全的關注。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包括安全帶在內的各種安全設備,安全帶成為所有新汽車的標准設備。
安全帶的法律如何影響汽車安全呢?直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人繫上安全帶時,重大車禍發生時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因為這項法律還通過改變激勵而影響了行為。相關的行為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程度。緩慢而謹慎地開車是有代價的,因為這要耗費司機的時間和精力。當決定謹慎開車的程度時,理性人要比較謹慎開車的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
當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時,他們就會更慢、更謹慎地開車。例如,人們在道路有冰時會比道路干凈時更緩慢而謹慎地開車,這並不奇怪。考慮安全帶法律如何改變一個司機的成本-利益計算。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因為它們減少了傷亡的概率。換言之,安全帶減少了緩慢而謹慎地開車的利益。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更放肆地開車。這樣,安全帶法律最終的結果是更多的車禍次數。安全開車程度的下降對行人顯然有不利的影響,他們更可能發現自己遇上了車禍,但(與司機不同)沒有得到增加的保護的利益。乍一看,這種關於激勵與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項研究中說明了汽車安全法實際上有許多這類影響。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凈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
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一般原理的一個例子。經濟學家研究的許多激勵要比汽車安全法的激勵更為直接。沒有人對汽油稅高的歐洲比汽油稅低的美國開車的人少感到驚訝。然而,正如安全帶的例子所說明的,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即問即答列出列出並簡要解釋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
1.2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前四個原理討論了個人如何做出決策。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的許多決策不僅影響我們自己,而且還會影響其他人。以下三個原理是關於人們如何互相交易的。
1.2.1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這是真的,因為美國和日本企業生產許多相同的產品。福特公司和豐田公司在汽車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康柏公司和東芝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
但在思考國家之間的競爭時,這種想法很容易被誤導。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並不像體育比賽一樣,一方贏而另一方輸。實際上,事實正好相反: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為了說明原因,我們考慮貿易如何影響你的家庭。當你的一個家庭成員找工作時,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員競爭。當各個家庭購物時也會相互競爭,因為每個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蓋自己住的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的交易中受益匪淺。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面,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並享有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日本人和法國人、埃及人與巴西人一樣,在世界經濟中既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又是我們的夥伴。
1.2.2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現在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企業決定僱傭誰和生產什麼。家庭決定為哪家企業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購買什麼。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乍一看,市場經濟的成功是一個謎。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一個人追求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自由市場包括大量物品與勞務的許多買者與賣者,而所有人都主要關心自己的福利。盡管是分散的決策和千百萬利己的決策者,但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普遍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Adam Smith )在他1 7 7 6年出版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有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並導致了合意的市場結果。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釋這只看不見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當你學習經濟學時就會知道,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由於家庭和企業在決定購買什麼和賣出什麼時關注價格,所以,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考慮到了他們行動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結果,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關於看不見的手在指引經濟活動中的技巧有一個重要推論: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自發地調整時,它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協調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能力。這個推論解釋了為什麼稅收對資源配置有不利的影響:稅收扭曲了價格,也因此扭曲了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這個推論還解釋了租金控制這類直接控制價格的政策所引起的更大傷害。中央計劃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們在管理經濟時把市場上那隻看不見的手縛起來了。
1.2.3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如果市場的看不見的手如此偉大,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如果一個農民預見到他的穀物會被偷走,他就不會種莊稼,而且,除非假設顧客在離開前會付費,否則餐館就不會提供服務。我們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來保護我們對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的權力。

但是,對於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還有另一種回答。盡管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但這個規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這就是說,大多數政策的目標不是把經濟蛋糕做大,就是改變蛋糕的分割。盡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部性, 外部性(e x t e r n a l i t y)是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例如,外部成本的典型例子是污染。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市場勢力(market power)是指一個人(或一小群人)不適當地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例如,假設鎮里的每個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而正常情況下,看不見的手正是以這種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場勢力的情況下,設計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經濟效率。看不見的手也不能確保公平地分配經濟成果。市場經濟根據人們生產其他人願意買的東西的能力來給予報酬。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賺的錢比世界上最優秀的棋手多,只是因為人們願意為看籃球比賽比看象棋比賽付更多的錢。看不見的手並沒有保證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食品、體面的衣服和充分的醫療。許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公共政策並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極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時所設計的政策只是為了有利於政治上有權勢的人;有時政策由動機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領導人制定。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而什麼時候不行。
即問即答列列列出並簡要解釋關於經濟相互交易的三個原理。
1.3 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我們從討論個人如何做出決策開始,然後考察人們如何相互交易。所有這些決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組成了「經濟」。最後三個原理涉及到整體經濟的運行。
1.3.1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在2 0 0 0年,美國人均收入約為3 . 4 1萬美元。同一年,墨西哥人均收入為8 790美元,而奈及利亞的人均收入為8 0 0美元。毫不奇怪,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在美國,從歷史上看,收入的增長每年為2 %左右(根據生活費用變動進行調整之後)。按這個比率,人均收入每3 5年翻一番。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人均收入約為開始時的9倍左右。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非常簡單。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 r o d u c t i v i t y)的差別—這就是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在那些每單位時間工人能生產大量物品與勞務的國家,大多數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產率低的國家,大多數人必須忍受貧困的生活。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之間的基本關系是簡單的,但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如果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決定因素,那麼,其他解釋的重要性就應該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上個世紀美國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歸功於工會或最低工資法。但美國工人的真正英雄行為是他們提高了生產率。另一個例子是,一些評論家聲稱, 2 0世紀7 0年代和2 0世紀8 0年代美國收入增長放慢是由於日本和其他國家日益激烈的競爭。但真正的敵人不是來自國外的競爭,而是美國生產率增長的放慢。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
1.3.2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 9 2 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 . 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也就是1 9 2 2年1 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7 000萬馬克。經濟中所有其他價格都以類似的程度上升。這個事件是歷史上最驚人的通貨膨脹(i n f l a t i o n)的例子,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雖然美國從未經歷過接近於德國2 0世紀2 0年代的情況,但通貨膨脹有時也成為一個經濟問題。例如,2 0世紀7 0年代期間,物價總水平翻了一番多,傑拉爾德?福特( Cerald Ford)總統稱通貨膨脹是「公眾的頭號敵人」。與此相比,在2 0世紀9 0年代,通貨膨脹是每年3 %左右;按這個比率,物價2 0多年才翻一番。由於高通貨膨脹給社會帶來了各種代價,所以世界各國都把保持低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一個目標。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在2 0世紀2 0年代初的德國,當物價平均每月上升3倍時,貨幣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這么嚴重,但美國經濟史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2 0世紀7 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迅速增長是相關的,而2 0世紀9 0年代的低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緩慢增長也是相關的。

1.3.3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 ),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系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
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現在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 0世紀8 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 0世紀9 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權衡取捨只是暫時的,但這種關系會持續好幾年。因此,菲利普斯曲線是理解經濟中許多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它對理解經濟周期(business cycle)—用僱用的人數或生產的物品與勞務衡量的,經濟活動中無規律的、大部分無法預測的波動—是重要的。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這種短期權衡取捨。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和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經濟所經歷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組合。由於這些貨幣與財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潛在力量,所以,決策者應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控制經濟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⑹ 怎樣用經濟學原理的知識來分析取與舍

「取」與「舍」的經濟學原理

我們應該對待生活?怎樣看待生活?怎樣去生活?如果你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可以這么說:「應該把生活看成投資,把生活看成創業。用高效、科學、健康的方式來管理你的生活。」

人們太急功近利,在忙碌中忘記了真理;在壓力中改變了性情。其實許多簡單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化解心結,讓我們看到希望。

讓我們把書本中無用的「垃圾」撿起來,看看還有什麼沒用上的。「知識」不僅是學者的研究,也不只是精英的工具。而應該是大眾的常識。在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曼昆著的「經濟學原理」中告訴我們,學習經濟學有助於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來剖析一個現實中的問題:我們經常面臨決擇,這使得我們很困惑。當我們選擇一個,就必須放棄另一個;選擇一些,就必須放棄另一些。我們希望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未來,我們應該怎樣做?

最偉大的研究將從生活中誕生,因為最偉大的研究誕生的目標就是為人們解決問題。

我們從一些簡單的事例著手,來理解一些問題。

你天天早上買豆漿喝,一杯1元錢,一年共是365元。如果你買一台榨汁機,200元。每天磨一小把黃豆可以讓三口之家喝一天。不算多算5杯吧。市場值5 元,減去黃豆和電費等開支,成本為1元錢(按眼下的物價應該還不到)。每天節約4元錢。200除以4是50,你用50天就可以收回投資,並且增進了家人的健康。如果榨汁機可以用兩年,也就365X2=730天。730-50=680天,你在以後的680天中每天生產4元錢的投資收益,共計2720元。很明顯,這是一筆非常劃算的投資。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成本這么低別人卻要賣這么貴,多暴利呀。這是因為賣豆漿的利潤要支付工資、房租、稅費、意外、資本收益、承擔的風險等等。而由於你投資生產設備,自己勞動,自己承擔風險,由於你不贏利所以不要繳稅。只要支付物質成本:榨汁機、時間、黃豆、電費。你晚上泡好黃豆,第二天早上忙活不到二十分鍾,這樣就可以在兩年內不知不覺贏利2720元。

天大的好消息,你中獎了。獎品是價值70萬元的寶馬轎車。如果你不想領寶馬轎車將可以得到30萬元的獎金。那麼你會選擇哪個?事實上不同的人肯定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如果你是大款,那必然選擇好車。但如果你是平民,你一定會選擇現金。車是消費品,用的時候還得養著,對窮人來說肯定不是上策。看起來70萬車的價值比30萬現金高出一倍還不止,但是對窮人來說,獲得現金必然是最優的。(我們只是舉例,排除領車後賣掉的選擇)

你考上大學了,你去還是不去呢?我想有許多因素決定你的選擇。是什麼樣的大學?名校招牌有利於找工作,三流大學出來後的一紙文聘幾乎沒有價值。

你成績特別優異,但是你出不起名校的學費。你有可能選擇自學。因為你既然有卓越的本領那在任何地方學習都有可能獲得成就。事實上許多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在名牌大學畢業的優秀學生並不是因為學校而優秀,他們出眾的原因是自身的努力。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不去名校,照樣能出人投地。只不過,當名校和普通學校同時向他們伸出手時,他們一定會選擇名校。

生活就是經營一家企業。你把你自己,你的孩子,你的愛人都納入管理的范圍。隨著時間的增長你將積累許多東西。你的財富,你的信譽,你的能力,你的幸福和你的朋友。在同一時刻,你只能選擇一些放棄另一些。你必須思考,哪一種選擇將使你的未來最優化。由於你將要活幾十年,所以你不能把所有的利益一天就享受完。

你學校畢業面臨工作了,你有好多選擇:一流的跨國公司;正在成長的小企業;獨自創業;合夥創業等等。哪種選擇對你自己是最優的?

你沒什麼創新力但工作很認真,對即有計劃的理解很到位,你去大公司吧。安安穩穩的日子也許適合你。

你需要成長,更強的能力將突顯你未來的價值。那些正在成長的小企業沒錢請更多的人,你就去當多面手吧。苦點不算什麼,因為你可以得到更多。

你是一個強悍的人,有敏銳的判斷力,過人的執行力,超微的洞查力,具有領袖的潛質。那就自己創業吧,你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想到了,用強硬的手腕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吧。

你在一些方面有過人的能力,但在另一方面有缺點。你認為創業是你最優的選擇,但你需要一個同伴來分擔你的風險。那麼找一個可靠的人與他分享未來的利益吧。

選擇是什麼?你需要了解自己的成本,分析每一個選擇的收益。你在經營你的生活。

你是一個服裝設計師,每天收入1000元。你也是一個熟練的花匠,幹活比別人快。所以成本更低,花匠一天的收入80元,但是你由於更高效,半天就幹完了,成本為40元。那麼同樣一天的時間你會去做設計師還是花匠呢?答案很明顯,你會做服裝設計師,在1000元收入中拿80元讓別人來照料你的花。

這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機會成本。它訴你,在你擁有的許多技能中,你應該在同一時間內使用你最賺錢的技能。

雖然這幾個例子不足以讓人完全明白怎樣利用簡單的道理來梳理日常生活。但它告訴我們一個思路:應該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面臨的選擇,找出我們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選擇。由於每個人的智力、技能、情商、經驗等等有著巨大的差異。每個人必定都有別人不具備的潛力。去發現自己的潛力,好好利用它,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最後,當一個人能夠明白對自己而言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沒有價值的。他就不會困惑,不會迷茫,不會有挫折感。他的心態將非常平和,因為他知道自己選擇了什麼!

⑺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回答有獎

50分這么多問題 太黑了吧

⑻ 想找一個關於獎品設置的經濟學原理根據參與者是多少,收益是多少,獎品可能為多少。謝謝

先在取個小樣本調查一下
建模
再擴展一下。

⑼ 再來一瓶暗含了什麼經濟學原理

這是典型的「即開即中」的抽獎原理。
「再來一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競爭對手逼到了牆角。無論是對經銷商還是終端商而言,飲料產品的優惠政策至關重要,相比空箱返利、毛利扶持、開蓋有獎等市場促銷行為,「再來一瓶」對消費者最為實在,對渠道商無論是推廣產品還是拋清庫存都更為可行。

⑽ 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理論

得獎的主要是一個演算法,這個演算法的確與找對象有關,所以有非誠勿擾之類的。

下面是老端的文章,應該是很通俗的解釋了這個演算法:

演算法是為了解決「穩定匹配難題(Stable Matching Problem)」而提出的,所謂穩定匹配難題,是指:有n個男人,還有n個女人,男人心目中有自己的心上人列表,從最喜歡的女神,一直到最不心儀的恐龍,而女人心中也有相同的列表,從最喜歡的高富帥,到最不喜歡的猥瑣男。很明顯的,某男喜歡的女人,她可能根本看不上他。而多個女人喜歡的男人,也不可能同時娶這些女人。所以要找出一個讓所有人都能結婚,且大家都滿意的方案是很難的。

為了解決以上這個難題,數學家Shapley和Gale兩人在1962年提出了一種特殊的演算法,後來被稱為Gale & Shapley演算法,他們證明了,按照這套演算法,他們能夠找到一個讓大家都滿意,且穩定的組合,前提是男女數量相等。

演算法的第一步,是由男人們一輪一輪的去找他最喜歡的女人表白,女人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拒絕。女人會遇到三種情況,第一是沒人來表白;第二是有一個人來表白;第三是有多個人來表白。女人的策略是,如果沒人來表白就再等一輪,如果有一個人來表白就暫時同他交往著,如果有多個人來表白,就同最喜歡的那個交往。

一輪過後,有些男人有女友了,有些還打著光棍,沒關系,繼續開始第二輪。那些光棍們重復上一輪的行為,找自己最心儀的女人表白。女人會遇到一個特殊情況,自己有男友了,但是又有一個男人來表白。如果新來的男人比現在的差,她就忽略,如果比現在的好,那就劈腿換新人。

第三輪再重復第二輪的行為。如此循環往復,一直到最後每個人都成功匹配為止。Shapley和Gale兩人從數學上證明了,這種策略的結果是最穩固的。因為男人是從自己最喜歡的人開始追求,當他配對成功的時候,意味著所有他更喜歡的女孩都拒絕了他。而女人如果有機會就可以換自己更喜歡的男人,因此當她配對成功的時候,意味著再沒有更好的男人來找她了。所以雙方達到了穩定(Stable)的狀態。

我們發現,該演算法對男人(主動出擊的一方)有利,對女人(被動等待的一方)不利。因為男人都是從自己最心儀的女孩開始表白,這個策略首先考慮了男人的偏好。相關的數學證明從略。

你可能會發現,當n很大的時候,一輪輪的表白游戲會進行無數次,事實也正是如此。常識告訴我們,農村的人結婚通常都很早,而城市,特別是巨大城市的人,結婚都很晚。那是因為農村裡你能夠接觸到的人都很少,即n很小(可能小於20),通過簡單的幾輪匹配,大家就能達到穩定匹配狀態。而大城市如北上廣,n巨大(接近無限),你可能會經歷無數次匹配都達不到穩定狀態。所以並非像廣告里說的那樣:更多選擇更多歡笑。有時候選擇更多反而結果更差了。

前面我們提到,該演算法對男人有利,對女人不利,它優先滿足了男人的偏好,因此在北上廣這樣的特大型城市才會有那麼多的剩女存在,她們終生在等待更靠譜的白馬王子出現,但其實這位白馬王子早就已經和別的女人配對成功(結婚)了,於是其中的不少女人選擇了做小三。

閱讀全文

與垃圾換獎經濟學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