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共享經濟如何迴避經濟學十大原理的限制
傳統經濟的共享行為與互聯網經濟時代下的共享行為主要存在兩大區別。
一是共享群體的不同。傳統的商品共享行為主要發生在熟人之間,由於熟人間存在信任基礎,商品共享的風險可控。信息共享則是由於信息產品的數字性、網路性和低成本性也大大降低了交易風險。
而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共享行為大多發生在陌生人之間,且涉及商品類型多為耐用品,價值較高,發生道德風險時會給商品所有人帶來額外成本。此時,商品需求方也需要確保自己支付的租金與獲取的商品和服務質量相符。
二是共享行為的模式不同。傳統經濟的共享行為往往是線下、當面交易,對交易雙方及交易商品直接可見,交易風險相應降低,而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共享行為多是線上交易,尤其對商品的品質不可鑒別和觀測,存在賣家虛假表述商品信息的風險,產品的交付也存在不確定性。
由於線上交易存在更多風險,這就需要構建一種雙向信任機制,在交易發生時,保障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在商業活動中,信任從來都不只是感性的心理活動,而是交易雙方重復博弈的理性均衡結果,是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合作的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
在傳統經濟中,企業投入巨大財力去打廣
告,租用黃金地段的高昂鋪位,對消費者做出各種售後承諾,諸如此類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提高自身違約的成本,從而在動態博弈中構建信任機制。
在互聯網共享平台中,買家和賣家之間構建信任機制主要有三種途徑:事前審查(Upfront Inspection)、聲譽機制以及事後外部干預( External Enforcement)。
互聯網共享平台的出現讓每個個體人既可以是買方,也可以是賣方,這一轉變對傳統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商品價格,靈活賣家進入市場與專業賣家競爭,可能會推動消費者產品價格的降低,改變傳統的市場結構;二是市場需求,靈活賣家的出現對專業賣家的商品銷售具有一定替代效應,同時也具有刺激拉動效應。
首先,共享平台中出現的大量個人生產者,與傳統的專業賣家間存在很多差異。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成本差異,包括事前投資成本、邊際成本以及平台費用分雑。針對事前投資成本,專業賣家在銷售某種商品或服務之前,往往需要進行投資。……
二是供給靈活性的差異。隨著市場需求趨於差異化,對生產模式的要求逐漸提高,靈活賣家往往可以提供更加差升化、靈活性的商品及服務供給,相比專業賣家提供的標准化商品和服務更具競爭優勢。……
騰訊竟爭政策辦公室首席經濟學顧問 吳緒亮的《競爭政策研究》
㈡ 分享經濟包括哪些方面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學包括:
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
中國經濟思想史
外國經濟思想史
中國經濟史
外國經濟史
西方經濟學
世界經濟
國民經濟學
財政學
金融學
工業經濟
農業經濟
商業經濟
國際貿易
運輸經濟
經濟
勞動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會計學
統計學
管理
國防經濟學
技術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經濟地理
旅遊經濟
消費經濟
信息經濟
商品學
城市經濟
㈢ 什麼是分享經濟學+倍增學原理+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的思維
現在有很多公司採用CDM或C2M模式,就是採用老客戶介紹新客戶的方法。如果有多層分銷就會應用到倍增學了!
作為企業主掌握終端大數據運營,並制定調整產品信息,就是採用大數據。而作為終端消費者在移動端購買或分享,就是在移動互聯網上進行的!
㈣ 微觀經濟學要課前3分鍾分享,但是不知道分享什麼東西。
可以分享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資料
斯密簡介:
出生: 1723年6月5日(蘇格蘭 蘇格蘭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 1790年7月17日 (蘇格蘭 蘇格蘭愛丁堡)
學派/流派:古典經濟學
主要領域: 政治哲學、倫理學、經濟學
著名思想: 古典經濟學、現代自由市場、勞動分工
受影響於: 亞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謨、孟德斯鳩
施影響於: 馬爾薩斯、李嘉圖、密爾、凱恩斯、馬克思、恩格斯、美國開國先驅
亞當·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Adam
Smith,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亞當·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干擾;有時也因此發生糗事,例如:亞當斯密擔任海關專員時,有次因獨自出神將自己公文上的簽名不自覺寫成前一個簽名者的名字。亞當斯密在陌生環境發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後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注、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㈤ 學角度如何理解「分享經濟」,可能會涉及到哪些理論
單從一個社會學科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是沒有答案的,就像在問兒子的爸爸為什麼是爸爸,似乎用哲學才能回答了。如果和宏觀經濟學比較的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微觀經濟學解決的問題是資源配置,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宏觀經濟學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利用,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微觀經濟學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可能是因為市場是通過價格這只無形的手來調節經濟生活中的資源配置問題的;宏觀經濟學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某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某學科的中心理論,我想,那是因為那個理論本來就是學科的一個重點,另外,有一定的延展性,有一定的深度。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宏觀經濟學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呢?求真理
㈥ 分享經濟理論的概念
目前所有的經濟學理論,主流學校的學習,學習的無非兩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種經濟學理論,前者偏重經濟學的社會屬性和政治屬性。從本質上對經濟進行了區分。
西方經濟學理論,區分為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兩塊。對市場經濟中面臨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他研究的前提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不研究其他社會形態的經濟問題。
關於經濟學理論的學習,首先要搞清上面的區分,在進行學習。關於理論中概念,是研究這些問題的關鍵前提。概念是界定,是限定,有了概念,就給分析的問題劃定了界限。經濟學是社會學的部分,社會學中的很多東西都是相互聯系的,無法分開的,錯綜復雜的。概念,是為了明確所研究問題的主體和限定研究的范圍所用。所以必須掌握。
關於更多的經濟學理論的概念,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
㈦ 分享經濟學的分享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早在19世紀,就有人開始對類似分享經濟的比例相應增減制進行了一些論述。1885年,英國學者蒙羅認為這是「自李嘉圖地租理論宣告以來財富分配方面的最偉大發現」。威斯·斯馬托認為它「可以把工人和僱主雙方的利益結合起來」。以後,安德魯·卡內基聲稱「這是資本和勞動問題的解決,因為它能使它們兩者無論在繁榮還是在逆境中都成為夥伴」。但是,這些論述在當時沒有引起重視。按照在西方占據統治地位的凱恩斯經濟學的觀點,資本主義經濟在尚未實現充分就業之前,由於到處存在著尚未利用的生產要素,成本和價格決不可能上漲。但是,196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通貨膨脹和失業並存的狀況,這使西方經濟學出現了自50年前大危機以來從未有過的混亂狀況。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馬丁·威茨曼於1984年出版了《分享經濟》一書,認為產生「滯脹」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制度中現存工資結構的不合理,提出了採用分享制度以代替工資制度的主張。威茨曼所說的分享制度,指在資本家和工人就工資問題所進行的談判中,確定的不是具體工資的數額,而是分享比率,也就是在企業未來的收益中,多少歸資本家所有,多少歸工人所有。在這種制度下,工人的工資同某種能夠恰當反映廠商經營的指數相聯系,而不是像工資制度那樣同貨幣或生活費用指數相關。威茨曼認為,分享制度不僅保存了分散決策所固有的靈活性,而且具有根治「滯脹」的宏觀效應,是一種具有自動抵制失業和通貨膨脹功能的報酬制度。威茨曼對分享制度作了深入研究和理論闡述,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分享經濟學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被稱贊為「自凱恩斯之後最卓越的經濟思想」。
㈧ 什麼是分享經濟學
分享經濟學是美國經濟學家馬丁·魏茨曼( MartinWeitzman)提出的一種以提高生產率和戰勝停滯膨脹為目的的分配理論,從收入分配角度去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新經濟學科。它試圖通過改變勞動報酬的性質來觸及現代資本主義經分享經濟學濟的運行方式,改善資本主義經濟在微觀結構方面的缺陷,以保證經濟穩定、持續地高速發展。
魏茨曼認為,資本主義的雇員報酬制度分為兩種:工資制度和分享制度;資本主義經濟也可分為工資經濟和分享經濟。由於在工資經濟中,工人工資固定,與企業經營無關,經營不佳時,資本家為支付工資成本,必須縮小生產規模以維持高價,資本主義經濟滯脹的原因就在於此。
㈨ 共享單車算不算分享經濟
宏觀經濟行為說。
宏觀經濟行為說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版凱恩斯革命以前的經濟權學多是分析微觀經濟行為,如研究單個消費品、個別市場或個別企業、個別行業的經濟行為,多屬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而凱恩斯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從微觀經濟行為分析轉向宏觀經濟行為分析凱恩斯強調的是國民收入、總就業、總需求、總供給等總量研究,著重強調的「是整個經濟體系,如何使該體系中之全部資源達到最適度就業」。
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宏觀經濟學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