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例舉一些經濟學小現象,並分析原因
下面的一篇文章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從豬肉漲價現象」談中國老百姓的生存成本
07年的中國夏天是個不平靜的夏天,洪水、城市缺生活用水、環境污染帶來的後果及最近的豬肉漲價。牽動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心。
那麼我們就從最近的豬肉漲價談起,中國已經改革開放快20年了已經步入年輕時代,而這個時代意味著黃金時代的開始。億萬從土地出來的農民工為了解決生存及生存質量的提高到了城市、到了工業園,為世界的「中國製造」作出了他們的貢獻。而這樣一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就驟然減少,留下一樣「留守老人及留守兒童」,作為中國農村傳統農業經濟的飼養牲畜來說,只能解決他們的需要。而中國農業產業鏈的不健全導致了農民不願去飼養周期長,經濟效益不能和外出勞務帶來的多,機會成本決定了他們不能去做虧本或效益差的工作。
豬肉漲價的現象說明了,中國的農民已經會為自己的生存去算成本(飼料的漲價,種豬的漲價及由於環境污染帶來的青飼料價格的上漲和土地成本的上漲等等),讓他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那就是生存權。而生活在城市的工薪階層也在為豬肉漲價而煩惱,因為豬肉漲價對於靠薪水吃飯的人來說,無疑增加了他們的生存成本。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人們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到為解決吃的問題佔了整個家庭的收支很大比例時,這個家庭的生存質量就低。
兩百年前凱恩斯的思想讓英國的自由經濟發展並推動了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從中我們知道了市場的重要性,知道了選擇,「無形的手」。當蘭州人民在爭論一碗牛肉麵的限價,當蘇州人民為了生活用水花去很大支出時,我們發現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於不健全導致這一切影響民生問題的層出不窮時,我們需要面對什麼?
現在的中國提倡和諧社會,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大一段時間我們需要解決就是人民的生存權問題,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讓老百姓明白經濟鏈條的連動效應,縮小貧富差距和生存資源的分配不均問題,這就是政府有形的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字值得研究,看字形就知道口旁是個禾,那就是吃的問題。更深了講,平衡關系,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供需關系。
不管是生存在農村的老百姓,還是生存在城市的老百姓都在為了自己的生存成本計算著,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對於好事的出現,我們不能去抑制它的發展,只能去思考,只能去引導它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㈡ 貪污犯罪的論文怎麼入手
首先確定論文題目,其次擬定論文體系,再者就是收集相關的論文素材進行內容勾畫即可
㈢ 求小論文一篇 對生活中的一種現象做經濟學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之風呈現蔓延、擴張趨勢。
作為一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腐敗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腐敗產生的經濟學根源進行了分析: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腐敗的經濟原因;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嚴重惡化經濟環境,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阻礙經濟增長。
基於此,作者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遏制、削化腐敗,並且倡導建立一門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一、腐敗——種病態經濟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也像瘟疫一樣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從1982年起,中國共發起五次「嚴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時至今日,全國范圍的腐敗之風非但沒有抑制住,反而呈現出規模增大、頻率加快趨勢。(見圖表1、圖表2)
從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95818人,追回贓款、贓物計25.8億元,涉及縣處級638人,廳局級38人,省部級4人。
而從1993—1997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違紀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偵查貪污案102467件,賄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職守案22211件。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29.2億元。五年中共起訴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縣處級領導幹部2903人,廳局級幹部265人,省部級幹部7人。
1998年檢查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3.8億元。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級幹部、103名廳局級幹部和1714名縣處級幹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50萬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通過辦案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幹部2061人,廳局級幹部136人,省部級幹部3人。
世紀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敗分子「前赴後繼」、大案要案頻傳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因行賄受賄被判處死刑,繼而又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傑因收受3700萬元巨額賄賂而被送上斷頭台,緊接著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被公諸於眾,這是建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案情極為復雜、危害極其嚴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貨物價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款人民幣300億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處死刑,25名涉案黨員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其中包括8名廳級幹部。
這些數據警醒我們:中國的腐敗速度正以遠遠超出GDP增長速度「同步逼進」:一方面腐敗主體由中低權力層向高層甚或最高權力層蔓延、滲透、擴張;另一方面,腐敗數額呈現高額、巨額特徵,具有驚人化、高速化發展趨勢。(見圖表3)
數字,令人振聾發聵;現實,更加觸目驚心。
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為社會經濟不穩定的「重磅定時炸彈」。有識之士不無憂慮地指出:今後最有可能中斷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因素來自惡性腐敗。
現實的嚴峻和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對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進行理性分析與冷靜思考。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腐敗是指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行為。該定義的假定條件是一國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敗是違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種與權力相關的活動,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國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腐敗是一種「制度化逃避」現象。這里,制度化是指社會行為符合社會規范體系(即具體社會制度和規章制度)的程度以及與之相符合的過程,亦即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狀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腐敗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之間的交換,實質是「權錢交易」。馬克思說,貨幣是特殊商品,其實在特定經濟條件下權力是一種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於示範效應的結果,只要有一個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撈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會跟著這樣干,在消
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就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權力泛化」的社會現象。商品交換被「權利交換」所取代,而權力已經成為一種特殊商品,「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在與其它商品,包括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交換時,權力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用權力和社會做
生意,百分之百賺錢,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的澤.布坎南等學者提出一種「尋租理論」,他把種種生產要素供求差價及優惠條件,亦即支付給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報酬的那一部分,稱作「租金」。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結果。「尋租活動」就是指企業為了尋求租金,向政府官員行賄以獲得這些差價。通俗地講,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澤.布坎南認為,要克服「尋租」現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權力對市場干預和管制,通過市場開展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管理應有明確規范,提高透明度。
腐敗雖然給尋租人帶來收益,但並不增加社會財富,相反卻增加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的社會經濟資源,使得資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資源嚴重浪費,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由於尋租活動具有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尋租者不需通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甚至超高額利潤,這為尋租者提供強烈激勵,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尋租活動,造成更大范圍的腐敗蔓延。
作為通過權力上市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資源和公共財富非理性侵吞和佔有的反經濟行為,腐敗這種病態經濟現象,不是基於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會造成對經濟秩序的震盪與破壞。腐敗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反動。
二、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形式上,腐敗具有多樣化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生活腐化,揮霍國家資財,為特殊利益者提供優惠便利,任人唯親,兼職經商,嚴重失職、瀆職,徇私舞弊等。
從1988一1998年這10年中,在社會坐標圖上,貪污賄賂案件呈曲線上升趨勢,此間全國檢查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立案偵查的各類職務犯罪案件共計64.2萬件,查處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6100餘人。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往往對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深惡痛絕,而對危害同樣嚴重的官僚主義、失職瀆職行為並未引導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1991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玩忽職守案件高達3189件,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多達8.3億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26萬余元之多。同樣,經全國各級紀檢部門處分犯有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錯誤的黨員幹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標准僅局限在10萬元以上。
據有關人士最保守評估,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腐敗行為,一年給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也在十幾億到二十億元,加上間接經濟損失,估計約有30個億。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全國12億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錢來填補因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損失的經濟「黑洞」,意味著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萬名職工一年勞動成果被付之東流。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要比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行為給國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更多、更慘重。
三、產生腐敗的經濟學根源分析
(一)從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
l、慾望的無限膨脹及擴張超過「慾望滿足均衡點」,此時佔有欲處於強勢、統馭狀態。
在市場經濟中,官員作為經濟人具有自利性動機,以慾望的滿足為追求目標,而人的慾望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在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員具有自利動機並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人的慾望無限擴張趨勢和社會經濟滿足慾望實際狀態之間差別不斷加劇,意味著人的「滿足慾望壓抑」的增強。為了彌補這種差別,人們便產生了「補充壓抑」需要。於是在利益動機驅動下,腐敗主體慾望逐漸逼進或超出「慾望滿足均衡點」,而這種慾望的滿足要通過權力上市和權錢交易的順利完成來得以實現。
2、自利性動機擴張一(導致)公共權力異化一(獲取)個人特殊利益一(誘導)尋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公職人員自利性動機擴張,他有可能將公共目的(利益)轉變為他的個人目的(利益),當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的時候,實際上的公共權力異化便出現了,其實質是將國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變為官員個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員個人獲得了特殊利益。這種現象誘使人們去「尋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買官」,然後又以官撈本。權力和官位在這里代表著名利,在權、錢的關繫上,權力占居主導地位,從而使權力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和誘人光環,權力大小和職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價值標准。於是,「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在整個社會盛行開來。因為人們深信,不經濟怎麼改革,只要政府還管經濟,權力就永遠是最有價值的財富。
3、主體行為的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
尋租活動具有惡性循環趨勢。由於尋租活動具有學習示範效應,其本身是企圖獲得一種壟斷和特殊利益,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門就會感到「吃虧」,進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幹白不幹」,這樣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尋租活動。由此出現從上到下,從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廣泛的腐敗。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基於經濟特權與壟斷權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造成的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形成產權虛置、資產流失,以及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等,都是腐敗產生的經濟原因。
l、權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競爭。
前面講過,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一旦這種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經濟特許權或壟斷權作為市場要素投入市場,便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並且保證百分之百賺錢。
而這一切與經濟學中的「機會均等」原則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創造個人收入的機制,只有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所帶來的收入才能被認為是真正符合「等量貢獻獲得等量報酬」的第二平等原則。競爭,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在市場上的競相爭先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所謂的「競爭基礎」其實是指個人參與競爭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產要素產權的大小,個人找到和進入競爭場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競爭過程中「裁判」的執法在每個人之間保證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們又把競爭基礎的平等稱之為獲勝機會的均等,即「機會均等」。
權力作為市場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經濟的強暴力造成了機會不均等和不公平競爭,它使各經濟主體一開始便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因此獲勝機會對不同主體來說是不可能均等的。
2、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
改革以來,在市場經濟轉型條件下,政府過度干預造成價格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仍存在少數商品價格雙軌制。隨著市場化程度的迅速擴大,商品價格雙軌制正趨於向市場價格單軌制過渡。目前農副產品價格、社會商品零售額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中由國家直接控制或者計劃指導的比重已經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這就為尋租者提供了相應的市場活動空間。
3、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導致產權空置和資產流失。
這里產權指的是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統稱,即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現實中由於國有經濟產權關系的模糊,導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落空,而國有資產運營及保值、增值有效監督機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業對出資者不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浪費現象。傳統的國家所有是理論上的公有(所有權虛置),現實中的空有(造成經營者對生產資料的離異),這種產權責任主體模糊不清,是與現代市場「企業所有,經營者權、責、利界定明確,二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保證企業有效營運」要求相悖的。
4、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勢必使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著個人慾望膨脹與擴張,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
(三)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在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過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規已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規尚未出台,導致法律空缺滯後,直接影響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的規范化。加之受部門利益比較均衡化的驅使,司法機關一些掌權人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法謀私、貪污受賄,走上執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導致司法腐敗。
體制轉換時期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權力制衡外部力量軟化,約束機制懸空,使得權力失去有效的監督制約,從而導致權力泛化、濫用,使其作為要素進入市場,權錢交易盛行,造成尋租活動和腐敗的滋生與蔓延。
四、腐敗的經濟破壞性與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
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扭曲政府的經濟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破壞其執行、實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壞改革開放聲譽。而行業不正之風,又使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勞動者重負難堪,進而挫傷其生產積極性,在社會上產生動盪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中腐敗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經濟環境。
市場經濟是商品化、貨幣化經濟。一切商品是由金錢來衡量、買賣,金錢往往越界,對權力產生極大的腐蝕性。由於權力的上市,使得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扭曲,導致市場競爭一開始就處在不同的起跑線,機會均等原則在權力要素麵前顯得無可奈何、蒼白無力。這種非經濟的強暴力直接導致市場化改革步伐與進程放緩,嚴重惡化經濟環境,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腐敗的惡性化趨勢甚至可以斷送中國改革與現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並使公共財富受到掠奪和破壞,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腐敗雖然會給尋租者帶來個人收益,但卻增加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社會經濟資源。它不是以「看不見的手」來對經濟資源進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來獲得部門壟斷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經濟主體在競爭中受損。經濟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使得社會財富在不均等競爭中受到破壞和掠奪,而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四)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阻礙經濟增長。
腐敗造成經濟環境污染,使得投資者對市場望而卻步,一些本應付諸實施的投資項目也因此「流產」。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在不平等競爭機制下顯得猶豫不決,投資曲線呈左下趨勢,而經濟的增長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敗的經濟學途徑
(一)「制度創新說」
一些學者認為,現行中國社會腐敗是與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相關的,包括制度缺陷、體系變動、法制不完善等,當腐敗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時,必須以制度創新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包括取消價格雙軌制,取消經濟特權,取消經濟壟斷,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貿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糾正政府過度干預,減少政府失效程度。通過堵塞經濟體制中的漏洞,鏟除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反腐敗與市場化改革並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所謂「標」就是已經形成的腐敗現象,所謂「本」就是腐敗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機制、法制、思想、世界觀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標就是懲治腐敗現象,治本就是消除腐敗現象產生的基本原因,鏟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標和治本,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而在治標與治本的著力點上,又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加大治本力度,以「預防為主」;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根據腐敗現象的特點與反腐敗斗爭的形勢,確定治標與治本的對策以及各工作機構的任務,做到各有側重;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當前腐敗還沒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夠的情況下,要繼續著重治標,同時,要加大治本力度,並使兩者緊密結合。
(三)「國際反腐敗協議公約」說
由於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國際上採取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對成員國國內企業賄賂外國政府官員也要進行懲罰。而持反對觀點的學者則認為,雖然誰都明白腐敗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後果,但國際社會難以採取共同行動,因為在國際性腐敗中存著一種經濟學家所說的「囚徒困境」,所有有關方面都可以從沒有腐敗的世界得到好處,但是,促使一個國家單方面採取反腐敗措施的刺激卻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國社會現階段尋租活動的猖獗,從制度上講,主要是源於資源分配權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與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相比,資源配置不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承擔,而是由各級政府代行市場功能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使權力這只嚴重變形的手介入國家資源配置,導致腐敗現象叢生,尋租活動蔓延。
基於此,本文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來遏制、削化腐敗。這里的『制度創新」包含五個層面:一是經濟制度創新,即推進市場化改革,創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二是政府行為改革,即政治權力從經濟活動中退卻,或者如哈耶克所講,社會與國家應分開;三是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即加強法制建設,真正朝「依法治國」方向邁步;四是構建強有力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新聞監督體系,對尋租活動說「不」;五是國民意識創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樹立、倡導國民「納稅人」意識、民主意識、憂患意識。
作為現代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後來者,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花費上百年時間,付出巨大代價不斷發展完善的制度創新經驗,包括制度框架、經濟體系和法律規范,為我所用,發揮所謂的「後發優勢」。
六、創立「腐敗經濟學」的緊迫性
在當今文明社會,貪污腐敗現象被人們視為公敵,稱作「灰色瘟疫」。環顧全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也無論是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腐敗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嚴重地危害著社會和公眾利益。
當中國政府高舉「反腐倡廉」大旗向腐敗現象毫不妥協宣戰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驚呼「狼來了!」。德國《經濟周刊》曾以「賄賂風行全球」為題向世人警示——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面對腐敗的滋生與蔓延,國外的經濟學家們不無堪憂地指出,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和經濟增長,會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後果。因此國際社會應當採取強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進而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向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舉起「達摩克利斯劍」。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政策的執行、實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為社會經濟不安定因素。腐敗的滋生與蔓延,成為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社會經濟環境。正如投資風險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樣,腐敗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將其控制在最小范圍、最低程度之內,使社會經濟資源在市場化、規范化基礎上得到較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經濟學界應該像醫生那樣,對處於病態的社會機體及時進行治療,使之早日恢復健康。
由此看來,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已勢在必行,而作為研究腐敗現象產生根源、表現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徑的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的創立,應該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㈣ 經濟現象及對此現象的簡要分析。。夠演講2分鍾就行
綜合以上現行政策和作法,要堅持知識產權戰略,為了社會的穩定和諧、我們要與時俱進、實踐科學發展觀,設立信箱,歡迎公眾提出各種有益於社會進步的技術發明專利構思,在接到群眾來信後,給予回執,由政府部門出資交由資深人員審核,先檢索查新,挑選其中有應用前景、有新穎性的,在討論、反饋、修改完善後,由政府出資申請專利,在申請專利後就向社會公開,採用政府出資產業化與民營企業收購後產業化並進,並且與發明者共享收益。
本文的學術領域是:機動車輛結構、機動車輛安全、車輛動力學、車輛碰撞安全的基礎理論、製造工程技術、控制技術,慣性儀表,一般中小企業都無力涉足。
當今的科學研究、工程製造、產業化涉及的專業廣泛、費用高昂,不是個人所能承受,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國家,中國政府有責任、有義務、有必要引導、協調相關的工作,這是國家堅定的意志。
現在各國的汽車,已經在發展各種自動駕駛技術,這種主動避讓行人、主動防撞技術、自動駕駛已經實用化,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工程手段從根本上大幅度減少汽車碰撞、汽車墮水等等事故。以上都是高等院校創新工程、挑戰杯比賽、教學實驗、畢業論文自主創新、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原始創新的絕佳題材,是在即將到來的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榮譽展出的展品,是保障上海世界博覽會、廣州亞運會交通安全的有效措施。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已收錄本文作為MBA教案、應急管理學院、政府決策備案都就此展開如何將突發社會危機變為社會前進動力、開拓新的商業空間的研究,同時也深刻檢討了依靠外國文獻、文字堆砌的應急預案、數學模型是空架子、銀樣蠟槍頭、是浪費社會資源的假大空,只要有權利在手,誰做都一樣。(網友噴氣卡車)呵呵,拿國庫的錢添窟窿,啥企業都能風流,誰的口氣都大,腰桿都硬。都是一群學術流氓!文痞!詐騙犯!打倒經濟詐騙犯、政治流氓、學術騙子、黑社會頭子四位一體的罪犯,建立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呀;這會兒你終於認識了經濟學家、金融巨頭、管理專家的真正面目了吧?高學歷、世界名校畢業都是外衣,斂財是實質!!經濟學家、金融家的氣質很好呀,他們開拓引領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新時代的領跑者。報紙上不是介紹,近幾年,處心積慮地將中國大部分富人境外財富騙走的,就都是有華爾街背景、美國名牌大學高學歷、氣質一流的投資顧問,溫文爾雅,文質彬彬,慈眉善目,尊貴儒雅,衣冠楚楚, 儀表堂堂、相貌英俊,道貌岸然,一表人材,都是風流才子、風流倜儻、風度翩翩、形象談吐都一流呀,迷倒一大片,都是謙和、高級、高雅騙子喲。他們都是境外敵對勢力在中國的代言人、內奸,被一點小錢就使喚來誘導中國按照他們的套路走,最終就是要徹底奴化、控制中國、挖空中國的礦產資源。國外推波助瀾將他們捧起來,就是為了要他們在國內的欺騙作用更強而已,用那些諾貝爾獎、EI、SCI收錄檢索論文能代表國家實力的耀眼光環來誘騙你掏空國庫、自我摧毀、自我瓦解、自我腐敗、自我毀滅這個看似龐大的學術隊伍。這些突破口都是中國知識分子向政府提出並被採納、推行,在擴大對發達國家儀器、試劑采購金額,加強赴國外考察的同時,自己掏錢自己挖陷阱往裡面走,贏得了國外的一片叫好聲。(網友zymqiqiqi t)美國人的口號是:把中國人忽悠瘸了,把」民主「之拐賣出去(網友最新軍事)。(附件3)。
(網友原創):與錢學森歸國難相反的倒是,後來中國搞改革,美國主動為中國培養經濟學家提供幫助,在美國經過培訓後,美國還通過一些輿論宣傳手段幫忙鼓吹這些經過他們培訓的經濟學家,吹來吹去竟然被吹成了「主流經濟學家」。這類經濟學家不負美國所望,的確在鼓吹推動颳起中國搞私有化運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顯然,在美國眼中,錢學森與主流經濟學家的價值和作用是不同的,有區別的。那就是,真正能幫助中國強大的人才,美國是會耍各種手段進行限制的,甚至可能採取特別的手段處理。而那些能夠給中國造成麻煩,製造更多問題的所謂人才,美國則不僅大方地派到中國,還會提供各種培訓,有的還暗中發特殊津貼,還會動用輿論宣傳手段進行包裝,以利用一些領導人崇洋媚外迷信洋人的弱點給這些主流經濟學家更大地發揮作用。
通過這個對比,人們不難發現,人才也是有區別的。
中國真正需要的是象錢學森這樣能夠真正強國的愛國學者,而非那些扯淡的如主流經濟學家之流的所謂人才也。
以上來自:http://blog.china.com/u/070511/49160/
(網友yufu09072 )倒說明一個問題:經濟學者是毒葯。
(網友汪祥寶)當年朱鎔基在總理任上初期,就十分相信和重用樓主說的那些主流經濟學家,後來啞巴吃黃連,說不出的苦。當然,我絲毫沒有責怪朱的意思。那些「家」們,即使沒有險惡的用心,也只有擅長斷章取義,同義反復,炒冷飯,煎漏黃的荷包蛋。刺激消費,消費券一陣風吹過!
http://..com/question/107902354.html
(網友Yjw *myc ID地址:60.161.50.*)有些政府行為或者國家行為,不是在我們的日常思維之內的。
㈤ 【經濟學角度】為何有的國家經濟高速增長同時腐敗不太嚴重,而有的國家卻很嚴重是否和分配製度有關謝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這裡面涉及到制度經濟學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有回一個答相應的體制可以警戒到腐敗的官員,如果你腐敗一旦被查到,你會遭受到無法估量的損失,包括物質和心靈上的,那他在腐敗之前一定會仔細衡量這個事情是否會導致自己腐敗,蒙受損失。而相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無神論者的國家,基本大家都沒有畏懼之心,加上大家申訴無門,實際有效能夠產生訴求的渠道太少,權利之間不存在對立面,因此腐敗的可能性較大,被發現的可能性也只是由上而下的,不可能是由下而上。制度的建立和公民對於自身個體權利的維護意識有待逐漸加強。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理解。
㈥ 杜絕貪污可能嗎的論文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之風呈現蔓延、擴張趨勢.
作為一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腐敗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腐敗產生的經濟學根源進行了分析: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腐敗的經濟原因;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嚴重惡化經濟環境,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阻礙經濟增長.
基於此,作者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遏制、削化腐敗,並且倡導建立一門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一、腐敗——種病態經濟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也像瘟疫一樣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從1982年起,中國共發起五次「嚴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時至今日,全國范圍的腐敗之風非但沒有抑制住,反而呈現出規模增大、頻率加快趨勢.(見圖表1、圖表2)
從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95818人,追回贓款、贓物計25.8億元,涉及縣處級638人,廳局級38人,省部級4人.
而從1993—1997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違紀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偵查貪污案102467件,賄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職守案22211件.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29.2億元.五年中共起訴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縣處級領導幹部2903人,廳局級幹部265人,省部級幹部7人.
1998年檢查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3.8億元.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級幹部、103名廳局級幹部和1714名縣處級幹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50萬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通過辦案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幹部2061人,廳局級幹部136人,省部級幹部3人.
世紀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敗分子「前赴後繼」、大案要案頻傳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因行賄受賄被判處死刑,繼而又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傑因收受3700萬元巨額賄賂而被送上斷頭台,緊接著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被公諸於眾,這是建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案情極為復雜、危害極其嚴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貨物價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款人民幣300億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處死刑,25名涉案黨員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其中包括8名廳級幹部.
這些數據警醒我們:中國的腐敗速度正以遠遠超出GDP增長速度「同步逼進」:一方面腐敗主體由中低權力層向高層甚或最高權力層蔓延、滲透、擴張;另一方面,腐敗數額呈現高額、巨額特徵,具有驚人化、高速化發展趨勢.(見圖表3)
數字,令人振聾發聵;現實,更加觸目驚心.
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為社會經濟不穩定的「重磅定時炸彈」.有識之士不無憂慮地指出:今後最有可能中斷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因素來自惡性腐敗.
現實的嚴峻和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對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進行理性分析與冷靜思考.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腐敗是指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行為.該定義的假定條件是一國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敗是違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種與權力相關的活動,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國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腐敗是一種「制度化逃避」現象.這里,制度化是指社會行為符合社會規范體系(即具體社會制度和規章制度)的程度以及與之相符合的過程,亦即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狀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腐敗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之間的交換,實質是「權錢交易」.馬克思說,貨幣是特殊商品,其實在特定經濟條件下權力是一種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於示範效應的結果,只要有一個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撈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會跟著這樣干,在消
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就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權力泛化」的社會現象.商品交換被「權利交換」所取代,而權力已經成為一種特殊商品,「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在與其它商品,包括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交換時,權力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用權力和社會做
生意,百分之百賺錢,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的澤.布坎南等學者提出一種「尋租理論」,他把種種生產要素供求差價及優惠條件,亦即支付給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報酬的那一部分,稱作「租金」.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結果.「尋租活動」就是指企業為了尋求租金,向政府官員行賄以獲得這些差價.通俗地講,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澤.布坎南認為,要克服「尋租」現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權力對市場干預和管制,通過市場開展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管理應有明確規范,提高透明度.
腐敗雖然給尋租人帶來收益,但並不增加社會財富,相反卻增加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的社會經濟資源,使得資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資源嚴重浪費,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由於尋租活動具有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尋租者不需通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甚至超高額利潤,這為尋租者提供強烈激勵,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尋租活動,造成更大范圍的腐敗蔓延.
作為通過權力上市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資源和公共財富非理性侵吞和佔有的反經濟行為,腐敗這種病態經濟現象,不是基於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會造成對經濟秩序的震盪與破壞.腐敗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反動.
二、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形式上,腐敗具有多樣化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生活腐化,揮霍國家資財,為特殊利益者提供優惠便利,任人唯親,兼職經商,嚴重失職、瀆職,徇私舞弊等.
從1988一1998年這10年中,在社會坐標圖上,貪污賄賂案件呈曲線上升趨勢,此間全國檢查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立案偵查的各類職務犯罪案件共計64.2萬件,查處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6100餘人.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往往對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深惡痛絕,而對危害同樣嚴重的官僚主義、失職瀆職行為並未引導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1991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玩忽職守案件高達3189件,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多達8.3億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26萬余元之多.同樣,經全國各級紀檢部門處分犯有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錯誤的黨員幹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標准僅局限在10萬元以上.
據有關人士最保守評估,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腐敗行為,一年給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也在十幾億到二十億元,加上間接經濟損失,估計約有30個億.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全國12億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錢來填補因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損失的經濟「黑洞」,意味著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萬名職工一年勞動成果被付之東流.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要比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行為給國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更多、更慘重.
三、產生腐敗的經濟學根源分析
(一)從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
l、慾望的無限膨脹及擴張超過「慾望滿足均衡點」,此時佔有欲處於強勢、統馭狀態.
在市場經濟中,官員作為經濟人具有自利性動機,以慾望的滿足為追求目標,而人的慾望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在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員具有自利動機並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人的慾望無限擴張趨勢和社會經濟滿足慾望實際狀態之間差別不斷加劇,意味著人的「滿足慾望壓抑」的增強.為了彌補這種差別,人們便產生了「補充壓抑」需要.於是在利益動機驅動下,腐敗主體慾望逐漸逼進或超出「慾望滿足均衡點」,而這種慾望的滿足要通過權力上市和權錢交易的順利完成來得以實現.
2、自利性動機擴張一(導致)公共權力異化一(獲取)個人特殊利益一(誘導)尋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公職人員自利性動機擴張,他有可能將公共目的(利益)轉變為他的個人目的(利益),當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的時候,實際上的公共權力異化便出現了,其實質是將國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變為官員個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員個人獲得了特殊利益.這種現象誘使人們去「尋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買官」,然後又以官撈本.權力和官位在這里代表著名利,在權、錢的關繫上,權力占居主導地位,從而使權力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和誘人光環,權力大小和職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價值標准.於是,「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在整個社會盛行開來.因為人們深信,不經濟怎麼改革,只要政府還管經濟,權力就永遠是最有價值的財富.
3、主體行為的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
尋租活動具有惡性循環趨勢.由於尋租活動具有學習示範效應,其本身是企圖獲得一種壟斷和特殊利益,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門就會感到「吃虧」,進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幹白不幹」,這樣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尋租活動.由此出現從上到下,從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廣泛的腐敗.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基於經濟特權與壟斷權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造成的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形成產權虛置、資產流失,以及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等,都是腐敗產生的經濟原因.
l、權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競爭.
前面講過,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一旦這種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經濟特許權或壟斷權作為市場要素投入市場,便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並且保證百分之百賺錢.
而這一切與經濟學中的「機會均等」原則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創造個人收入的機制,只有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所帶來的收入才能被認為是真正符合「等量貢獻獲得等量報酬」的第二平等原則.競爭,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在市場上的競相爭先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所謂的「競爭基礎」其實是指個人參與競爭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產要素產權的大小,個人找到和進入競爭場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競爭過程中「裁判」的執法在每個人之間保證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們又把競爭基礎的平等稱之為獲勝機會的均等,即「機會均等」.
權力作為市場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經濟的強暴力造成了機會不均等和不公平競爭,它使各經濟主體一開始便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因此獲勝機會對不同主體來說是不可能均等的.
2、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
改革以來,在市場經濟轉型條件下,政府過度干預造成價格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仍存在少數商品價格雙軌制.隨著市場化程度的迅速擴大,商品價格雙軌制正趨於向市場價格單軌制過渡.目前農副產品價格、社會商品零售額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中由國家直接控制或者計劃指導的比重已經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這就為尋租者提供了相應的市場活動空間.
3、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導致產權空置和資產流失.
這里產權指的是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統稱,即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現實中由於國有經濟產權關系的模糊,導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落空,而國有資產運營及保值、增值有效監督機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業對出資者不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浪費現象.傳統的國家所有是理論上的公有(所有權虛置),現實中的空有(造成經營者對生產資料的離異),這種產權責任主體模糊不清,是與現代市場「企業所有,經營者權、責、利界定明確,二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保證企業有效營運」要求相悖的.
4、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勢必使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著個人慾望膨脹與擴張,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
(三)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在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過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規已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規尚未出台,導致法律空缺滯後,直接影響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的規范化.加之受部門利益比較均衡化的驅使,司法機關一些掌權人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法謀私、貪污受賄,走上執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導致司法腐敗.
體制轉換時期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權力制衡外部力量軟化,約束機制懸空,使得權力失去有效的監督制約,從而導致權力泛化、濫用,使其作為要素進入市場,權錢交易盛行,造成尋租活動和腐敗的滋生與蔓延.
四、腐敗的經濟破壞性與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
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扭曲政府的經濟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破壞其執行、實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壞改革開放聲譽.而行業不正之風,又使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勞動者重負難堪,進而挫傷其生產積極性,在社會上產生動盪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中腐敗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經濟環境.
市場經濟是商品化、貨幣化經濟.一切商品是由金錢來衡量、買賣,金錢往往越界,對權力產生極大的腐蝕性.由於權力的上市,使得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扭曲,導致市場競爭一開始就處在不同的起跑線,機會均等原則在權力要素麵前顯得無可奈何、蒼白無力.這種非經濟的強暴力直接導致市場化改革步伐與進程放緩,嚴重惡化經濟環境,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腐敗的惡性化趨勢甚至可以斷送中國改革與現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並使公共財富受到掠奪和破壞,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腐敗雖然會給尋租者帶來個人收益,但卻增加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社會經濟資源.它不是以「看不見的手」來對經濟資源進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來獲得部門壟斷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經濟主體在競爭中受損.經濟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使得社會財富在不均等競爭中受到破壞和掠奪,而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四)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阻礙經濟增長.
腐敗造成經濟環境污染,使得投資者對市場望而卻步,一些本應付諸實施的投資項目也因此「流產」.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在不平等競爭機制下顯得猶豫不決,投資曲線呈左下趨勢,而經濟的增長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敗的經濟學途徑
(一)「制度創新說」
一些學者認為,現行中國社會腐敗是與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相關的,包括制度缺陷、體系變動、法制不完善等,當腐敗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時,必須以制度創新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包括取消價格雙軌制,取消經濟特權,取消經濟壟斷,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貿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糾正政府過度干預,減少政府失效程度.通過堵塞經濟體制中的漏洞,鏟除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反腐敗與市場化改革並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說
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所謂「標」就是已經形成的腐敗現象,所謂「本」就是腐敗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機制、法制、思想、世界觀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標就是懲治腐敗現象,治本就是消除腐敗現象產生的基本原因,鏟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標和治本,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而在治標與治本的著力點上,又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加大治本力度,以「預防為主」;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根據腐敗現象的特點與反腐敗斗爭的形勢,確定治標與治本的對策以及各工作機構的任務,做到各有側重;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當前腐敗還沒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夠的情況下,要繼續著重治標,同時,要加大治本力度,並使兩者緊密結合.
(三)「國際反腐敗協議公約」說
由於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國際上採取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對成員國國內企業賄賂外國政府官員也要進行懲罰.而持反對觀點的學者則認為,雖然誰都明白腐敗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後果,但國際社會難以採取共同行動,因為在國際性腐敗中存著一種經濟學家所說的「囚徒困境」,所有有關方面都可以從沒有腐敗的世界得到好處,但是,促使一個國家單方面採取反腐敗措施的刺激卻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國社會現階段尋租活動的猖獗,從制度上講,主要是源於資源分配權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與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相比,資源配置不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承擔,而是由各級政府代行市場功能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使權力這只嚴重變形的手介入國家資源配置,導致腐敗現象叢生,尋租活動蔓延.
基於此,本文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來遏制、削化腐敗.這里的『制度創新」包含五個層面:一是經濟制度創新,即推進市場化改革,創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二是政府行為改革,即政治權力從經濟活動中退卻,或者如哈耶克所講,社會與國家應分開;三是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即加強法制建設,真正朝「依法治國」方向邁步;四是構建強有力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新聞監督體系,對尋租活動說「不」;五是國民意識創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樹立、倡導國民「納稅人」意識、民主意識、憂患意識.
作為現代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後來者,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花費上百年時間,付出巨大代價不斷發展完善的制度創新經驗,包括制度框架、經濟體系和法律規范,為我所用,發揮所謂的「後發優勢」.
六、創立「腐敗經濟學」的緊迫性
在當今文明社會,貪污腐敗現象被人們視為公敵,稱作「灰色瘟疫」.環顧全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也無論是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腐敗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嚴重地危害著社會和公眾利益.
當中國政府高舉「反腐倡廉」大旗向腐敗現象毫不妥協宣戰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驚呼「狼來了!」.德國《經濟周刊》曾以「賄賂風行全球」為題向世人警示——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面對腐敗的滋生與蔓延,國外的經濟學家們不無堪憂地指出,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和經濟增長,會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後果.因此國際社會應當採取強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進而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向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舉起「達摩克利斯劍」.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政策的執行、實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為社會經濟不安定因素.腐敗的滋生與蔓延,成為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社會經濟環境.正如投資風險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樣,腐敗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將其控制在最小范圍、最低程度之內,使社會經濟資源在市場化、規范化基礎上得到較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經濟學界應該像醫生那樣,對處於病態的社會機體及時進行治療,使之早日恢復健康.
由此看來,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已勢在必行,而作為研究腐敗現象產生根源、表現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徑的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的創立,應該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㈦ 毒賭黃、貪污腐敗、浪費污染、惡霸橫行是哪個時代的產物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市場經濟時代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之風呈現蔓延、擴張趨勢。
作為一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腐敗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腐敗產生的經濟學根源進行了分析: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腐敗的經濟原因;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嚴重惡化經濟環境,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阻礙經濟增長。
基於此,作者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遏制、削化腐敗,並且倡導建立一門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一、腐敗——種病態經濟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也像瘟疫一樣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從1982年起,中國共發起五次「嚴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時至今日,全國范圍的腐敗之風非但沒有抑制住,反而呈現出規模增大、頻率加快趨勢。(見圖表1、圖表2)
從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95818人,追回贓款、贓物計25.8億元,涉及縣處級638人,廳局級38人,省部級4人。
而從1993—1997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違紀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偵查貪污案102467件,賄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職守案22211件。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29.2億元。五年中共起訴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縣處級領導幹部2903人,廳局級幹部265人,省部級幹部7人。
1998年檢查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3.8億元。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級幹部、103名廳局級幹部和1714名縣處級幹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50萬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通過辦案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幹部2061人,廳局級幹部136人,省部級幹部3人。
世紀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敗分子「前赴後繼」、大案要案頻傳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因行賄受賄被判處死刑,繼而又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傑因收受3700萬元巨額賄賂而被送上斷頭台,緊接著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被公諸於眾,這是建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案情極為復雜、危害極其嚴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貨物價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款人民幣300億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處死刑,25名涉案黨員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其中包括8名廳級幹部。
這些數據警醒我們:中國的腐敗速度正以遠遠超出GDP增長速度「同步逼進」:一方面腐敗主體由中低權力層向高層甚或最高權力層蔓延、滲透、擴張;另一方面,腐敗數額呈現高額、巨額特徵,具有驚人化、高速化發展趨勢。(見圖表3)
數字,令人振聾發聵;現實,更加觸目驚心。
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為社會經濟不穩定的「重磅定時炸彈」。有識之士不無憂慮地指出:今後最有可能中斷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因素來自惡性腐敗。
現實的嚴峻和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對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進行理性分析與冷靜思考。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腐敗是指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行為。該定義的假定條件是一國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敗是違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種與權力相關的活動,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國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腐敗是一種「制度化逃避」現象。這里,制度化是指社會行為符合社會規范體系(即具體社會制度和規章制度)的程度以及與之相符合的過程,亦即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狀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腐敗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之間的交換,實質是「權錢交易」。馬克思說,貨幣是特殊商品,其實在特定經濟條件下權力是一種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於示範效應的結果,只要有一個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撈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會跟著這樣干,在消
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就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權力泛化」的社會現象。商品交換被「權利交換」所取代,而權力已經成為一種特殊商品,「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在與其它商品,包括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交換時,權力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用權力和社會做
生意,百分之百賺錢,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的澤.布坎南等學者提出一種「尋租理論」,他把種種生產要素供求差價及優惠條件,亦即支付給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報酬的那一部分,稱作「租金」。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結果。「尋租活動」就是指企業為了尋求租金,向政府官員行賄以獲得這些差價。通俗地講,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澤.布坎南認為,要克服「尋租」現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權力對市場干預和管制,通過市場開展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管理應有明確規范,提高透明度。
腐敗雖然給尋租人帶來收益,但並不增加社會財富,相反卻增加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的社會經濟資源,使得資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資源嚴重浪費,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由於尋租活動具有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尋租者不需通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甚至超高額利潤,這為尋租者提供強烈激勵,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尋租活動,造成更大范圍的腐敗蔓延。
作為通過權力上市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資源和公共財富非理性侵吞和佔有的反經濟行為,腐敗這種病態經濟現象,不是基於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會造成對經濟秩序的震盪與破壞。腐敗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反動。
二、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形式上,腐敗具有多樣化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生活腐化,揮霍國家資財,為特殊利益者提供優惠便利,任人唯親,兼職經商,嚴重失職、瀆職,徇私舞弊等。
從1988一1998年這10年中,在社會坐標圖上,貪污賄賂案件呈曲線上升趨勢,此間全國檢查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立案偵查的各類職務犯罪案件共計64.2萬件,查處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6100餘人。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往往對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深惡痛絕,而對危害同樣嚴重的官僚主義、失職瀆職行為並未引導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1991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玩忽職守案件高達3189件,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多達8.3億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26萬余元之多。同樣,經全國各級紀檢部門處分犯有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錯誤的黨員幹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標准僅局限在10萬元以上。
據有關人士最保守評估,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腐敗行為,一年給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也在十幾億到二十億元,加上間接經濟損失,估計約有30個億。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全國12億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錢來填補因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損失的經濟「黑洞」,意味著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萬名職工一年勞動成果被付之東流。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要比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行為給國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更多、更慘重。
三、產生腐敗的經濟學根源分析
(一)從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
l、慾望的無限膨脹及擴張超過「慾望滿足均衡點」,此時佔有欲處於強勢、統馭狀態。
在市場經濟中,官員作為經濟人具有自利性動機,以慾望的滿足為追求目標,而人的慾望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在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員具有自利動機並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人的慾望無限擴張趨勢和社會經濟滿足慾望實際狀態之間差別不斷加劇,意味著人的「滿足慾望壓抑」的增強。為了彌補這種差別,人們便產生了「補充壓抑」需要。於是在利益動機驅動下,腐敗主體慾望逐漸逼進或超出「慾望滿足均衡點」,而這種慾望的滿足要通過權力上市和權錢交易的順利完成來得以實現。
2、自利性動機擴張一(導致)公共權力異化一(獲取)個人特殊利益一(誘導)尋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公職人員自利性動機擴張,他有可能將公共目的(利益)轉變為他的個人目的(利益),當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的時候,實際上的公共權力異化便出現了,其實質是將國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變為官員個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員個人獲得了特殊利益。這種現象誘使人們去「尋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買官」,然後又以官撈本。權力和官位在這里代表著名利,在權、錢的關繫上,權力占居主導地位,從而使權力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和誘人光環,權力大小和職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價值標准。於是,「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在整個社會盛行開來。因為人們深信,不經濟怎麼改革,只要政府還管經濟,權力就永遠是最有價值的財富。
3、主體行為的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
尋租活動具有惡性循環趨勢。由於尋租活動具有學習示範效應,其本身是企圖獲得一種壟斷和特殊利益,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門就會感到「吃虧」,進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幹白不幹」,這樣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尋租活動。由此出現從上到下,從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廣泛的腐敗。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基於經濟特權與壟斷權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造成的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形成產權虛置、資產流失,以及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等,都是腐敗產生的經濟原因。
l、權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競爭。
前面講過,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一旦這種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經濟特許權或壟斷權作為市場要素投入市場,便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並且保證百分之百賺錢。
而這一切與經濟學中的「機會均等」原則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創造個人收入的機制,只有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所帶來的收入才能被認為是真正符合「等量貢獻獲得等量報酬」的第二平等原則。競爭,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在市場上的競相爭先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所謂的「競爭基礎」其實是指個人參與競爭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產要素產權的大小,個人找到和進入競爭場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競爭過程中「裁判」的執法在每個人之間保證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們又把競爭基礎的平等稱之為獲勝機會的均等,即「機會均等」。
權力作為市場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經濟的強暴力造成了機會不均等和不公平競爭,它使各經濟主體一開始便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因此獲勝機會對不同主體來說是不可能均等的。
2、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
改革以來,在市場經濟轉型條件下,政府過度干預造成價格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仍存在少數商品價格雙軌制。隨著市場化程度的迅速擴大,商品價格雙軌制正趨於向市場價格單軌制過渡。目前農副產品價格、社會商品零售額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中由國家直接控制或者計劃指導的比重已經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這就為尋租者提供了相應的市場活動空間。
3、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導致產權空置和資產流失。
這里產權指的是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統稱,即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現實中由於國有經濟產權關系的模糊,導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落空,而國有資產運營及保值、增值有效監督機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業對出資者不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浪費現象。傳統的國家所有是理論上的公有(所有權虛置),現實中的空有(造成經營者對生產資料的離異),這種產權責任主體模糊不清,是與現代市場「企業所有,經營者權、責、利界定明確,二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保證企業有效營運」要求相悖的。
4、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勢必使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著個人慾望膨脹與擴張,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
(三)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在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過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規已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規尚未出台,導致法律空缺滯後,直接影響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的規范化。加之受部門利益比較均衡化的驅使,司法機關一些掌權人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法謀私、貪污受賄,走上執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導致司法腐敗。
體制轉換時期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權力制衡外部力量軟化,約束機制懸空,使得權力失去有效的監督制約,從而導致權力泛化、濫用,使其作為要素進入市場,權錢交易盛行,造成尋租活動和腐敗的滋生與蔓延。
四、腐敗的經濟破壞性與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
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扭曲政府的經濟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破壞其執行、實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壞改革開放聲譽。而行業不正之風,又使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勞動者重負難堪,進而挫傷其生產積極性,在社會上產生動盪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中腐敗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經濟環境。
市場經濟是商品化、貨幣化經濟。一切商品是由金錢來衡量、買賣,金錢往往越界,對權力產生極大的腐蝕性。由於權力的上市,使得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扭曲,導致市場競爭一開始就處在不同的起跑線,機會均等原則在權力要素麵前顯得無可奈何、蒼白無力。這種非經濟的強暴力直接導致市場化改革步伐與進程放緩,嚴重惡化經濟環境,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腐敗的惡性化趨勢甚至可以斷送中國改革與現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並使公共財富受到掠奪和破壞,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腐敗雖然會給尋租者帶來個人收益,但卻增加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社會經濟資源。它不是以「看不見的手」來對經濟資源進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來獲得部門壟斷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經濟主體在競爭中受損。經濟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使得社會財富在不均等競爭中受到破壞和掠奪,而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四)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阻礙經濟增長。
腐敗造成經濟環境污染,使得投資者對市場望而卻步,一些本應付諸實施的投資項目也因此「流產」。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在不平等競爭機制下顯得猶豫不決,投資曲線呈左下趨勢,而經濟的增長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敗的經濟學途徑
(一)「制度創新說」
一些學者認為,現行中國社會腐敗是與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相關的,包括制度缺陷、體系變動、法制不完善等,當腐敗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時,必須以制度創新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包括取消價格雙軌制,取消經濟特權,取消經濟壟斷,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貿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糾正政府過度干預,減少政府失效程度。通過堵塞經濟體制中的漏洞,鏟除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反腐敗與市場化改革並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所謂「標」就是已經形成的腐敗現象,所謂「本」就是腐敗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機制、法制、思想、世界觀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標就是懲治腐敗現象,治本就是消除腐敗現象產生的基本原因,鏟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標和治本,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而在治標與治本的著力點上,又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加大治本力度,以「預防為主」;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根據腐敗現象的特點與反腐敗斗爭的形勢,確定治標與治本的對策以及各工作機構的任務,做到各有側重;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當前腐敗還沒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夠的情況下,要繼續著重治標,同時,要加大治本力度,並使兩者緊密結合。
(三)「國際反腐敗協議公約」說
由於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國際上採取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對成員國國內企業賄賂外國政府官員也要進行懲罰。而持反對觀點的學者則認為,雖然誰都明白腐敗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後果,但國際社會難以採取共同行動,因為在國際性腐敗中存著一種經濟學家所說的「囚徒困境」,所有有關方面都可以從沒有腐敗的世界得到好處,但是,促使一個國家單方面採取反腐敗措施的刺激卻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國社會現階段尋租活動的猖獗,從制度上講,主要是源於資源分配權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與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相比,資源配置不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承擔,而是由各級政府代行市場功能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使權力這只嚴重變形的手介入國家資源配置,導致腐敗現象叢生,尋租活動蔓延。
基於此,本文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來遏制、削化腐敗。這里的『制度創新」包含五個層面:一是經濟制度創新,即推進市場化改革,創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二是政府行為改革,即政治權力從經濟活動中退卻,或者如哈耶克所講,社會與國家應分開;三是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即加強法制建設,真正朝「依法治國」方向邁步;四是構建強有力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新聞監督體系,對尋租活動說「不」;五是國民意識創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樹立、倡導國民「納稅人」意識、民主意識、憂患意識。
作為現代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後來者,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花費上百年時間,付出巨大代價不斷發展完善的制度創新經驗,包括制度框架、經濟體系和法律規范,為我所用,發揮所謂的「後發優勢」。
六、創立「腐敗經濟學」的緊迫性
在當今文明社會,貪污腐敗現象被人們視為公敵,稱作「灰色瘟疫」。環顧全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也無論是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腐敗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嚴重地危害著社會和公眾利益。
當中國政府高舉「反腐倡廉」大旗向腐敗現象毫不妥協宣戰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驚呼「狼來了!」。德國《經濟周刊》曾以「賄賂風行全球」為題向世人警示——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面對腐敗的滋生與蔓延,國外的經濟學家們不無堪憂地指出,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和經濟增長,會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後果。因此國際社會應當採取強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進而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向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舉起「達摩克利斯劍」。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政策的執行、實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為社會經濟不安定因素。腐敗的滋生與蔓延,成為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社會經濟環境。正如投資風險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樣,腐敗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將其控制在最小范圍、最低程度之內,使社會經濟資源在市場化、規范化基礎上得到較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經濟學界應該像醫生那樣,對處於病態的社會機體及時進行治療,使之早日恢復健康。
由此看來,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已勢在必行,而作為研究腐敗現象產生根源、表現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徑的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的創立,應該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望採納。
㈧ 什麼是經濟學論文由哪些部分組成應怎樣寫
關於經濟的論文。
當前,腐敗已成為我國不正之風的焦點,嚴重影響著改革的進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有效地治理腐敗,是全國上下極為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指出:「經濟學理論並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他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1]對腐敗問題進行經濟學的考察和分析,或許會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腐敗的經濟學定義
什麼是腐敗?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腐敗是指國家官員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違反公認准則的行為。」[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腐敗定義為,腐敗是濫用公共權力以謀取私人的利益。一個更為廣義的定義是:腐敗乃是通過關系而有意識地不遵從,以圖從該行為中為個人或相關的個體謀取利益。國際透明組織對腐敗含義的解釋是,公共部門中官員的行為,不論是從事政治事務的官員,還是行政管理的公務員,他們通過錯誤地使用公眾委託給他們的權力,使他們自己或親近於他們的人不正當地和非法地富裕起來。邁克爾·約翰遜採用廣義的腐敗定義,認為腐敗是指對公共角色或資源的濫用,或公私部門對政治影響力量的不合法的使用形式。戴維·H.白利認為,腐敗一詞意味著不正當地使用權威以得到個人利惠,這種利惠不一定是金錢。我國的一些學者認為:「腐敗是黨和國家公務人員濫用權力謀取私利,從而違反當時社會公認的紀律、法律和道德規范,並形成一定社會危害的一種畸型的政治行為和政治現象。」
這些從政治、法律和道德層面的研究結論,是從權力的運行角度去探討腐敗問題,把腐敗僅看成公共權力在運行過程中偏離了應有的作用方向,違背了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損害公共利益的現象,給人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正如一位政治學者所說,權力是一種使人產生神秘感的東西,是一種充滿魔力的社會現象。
如果從經濟角度去研究,把腐敗看作一種經濟活動,一種用公權謀私利的經濟活動的話,許多東西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是否可以這樣來定義腐敗:腐敗就是官員或官僚集團利用公共權力謀求私利的一種經營活動,他們總是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買賣,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為腐敗者或腐敗集團設計一個計算和思考的過程:投入是多少,帶來的收益又是多少,最希望達到的目標就是拿出去少一點,拿回來多一點。
二、腐敗成因的經濟學分析
我們既然把腐敗看著一種經營活動,一種公權與私利交換的活動,那就讓我們來剖析三個問題:一是有市場可能嗎,即公權可能與私利交換嗎;二是作為公權主體,官員會拿公權去謀求私利嗎;三是利用公權謀得到私利嗎。
(一)腐敗交易[5]的市場可能:權力總是傾向腐敗
如今,腐敗是重要的新聞內容。當我們打開電視或翻開報紙收看黃金時段的新聞報道時,我們可能被大量的有關腐敗的報道弄得頭昏眼花。為什麼腐敗如此泛濫呢?這正是我們在這一部分要討論的問題。
權力傾向腐敗,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法國政治學家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定理。」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阿克頓也曾指出,絕對的權力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卡洛斯·艾伯特·羅贊斯基指出:「腐敗是一種所有社會都出現的症狀,它既可見於最龐大的上層建築,也可在最微小的團體中找到痕跡。」權力與腐敗,猶如月光下人與其影子,凡權力所在之處,腐敗必定形影不離。權力傾向於腐敗,絕對的權力傾向於絕對的腐敗,這可以從權力的交換性和供求特點得到證明。
1、權力是一種可交換的社會資源
權力是什麼呢?德國的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是某種社會關系中一個行動者將處於不顧反對而貫徹自己意志的概率,不管這種概率所依據的基礎是什麼。」美國的一個學者則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對於權力,我的直接看法是這樣的:在A能使B做本來不願做的事情這個范圍內,A對B擁有權力。」 R.H.陶奈認為,權力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或一群人)按照他所願意的方式去改變他人或群體的行為以及防止他自己的行為按照他所不願意的方式被改變的能力。可以說,權力意味著一種對其他人的一定強制、支配和控制,意味著掌權者的行為相對於其所作用對象的優位。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權力關系也存在互惠關系的可能性。」因此,權力從來就是不夠分配的緊俏品,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嚮往它,覬覦它,為了它拼得死去活來。
權力的可交換性,是指權力作為一種外在型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權力主體的更換而發生轉換。權力主體所擁有的權力,是外在於自己的利益,當他履行相應公共職務時,他就有權力,當他離開這一職務時,則會喪失權力。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當權力主體擁有權力時,他就能「一呼百應」;當他離開了權力,就會「風光不在」了,這會讓權力主體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從而導致權力的異化,就是指權力主體把自己所掌握的權力作為「商品」用以交換私利,即權力腐敗。
2、權力的需求與供給的無彈性
從普遍意義上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任何市場的發展壯大都由需求所決定。由於權力具有凌駕於社會之上以及一定的職責范圍內具有絕對的支配力的特徵,一方面使得人們嚮往權力,追求權力,對權力產生了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代行公共權力的人,也容易被權力所具有的特徵所迷惑,容易把人民的權力當成他自己私有的東西,並憑借著手中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將他人財產和公共財產據為私有。通過對公共權力的不合理使用來滿足人們對權力的需求。
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及我國傳統思想和我國的社會制度,都導致黨領導下的政府成為權力壟斷主體。而一個公職人員在一定時期內擁有的權力是一定的,許可權是一定的。出於理性他為獲取更多、更高的個人利益,必將權力「價格化」。價格隨用權對象的不同是變化的,而權力擁有者又是一定的。這就形成了權力供給的零彈性。面對這種情況,「經濟人」必然會擴大許可權或提高「價格」,同時對於權力效益的需求者來說只要價格在其承受范圍內(一般以邊際成本成本=邊際收益為限)則不會顧及其高低,而權力所有者也抓住權力需求者這一心理,更多為自己創造獲取有價值事物的機會,從而使腐敗的產生成為了必然。
(二)腐敗交易主體分析:官員也是「經濟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性善和性惡的爭論,但無論哪派都認為存在抽象的普遍的人性。無論是信奉性善還是性惡,大家都普遍認為,政府是超越一切私利之上、專求社會福利的超然組織,政治家和政府官員都是大公無私的聖人,是以促進公共利益為惟一目的的「公共人」。但實際是否是這樣呢?現實中以人性善為假設而構建的權力運行機制由於過於信賴人的自律,由於嚴重脫離自利人性的現實,為腐敗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以至於腐敗情形泛濫。
1、「經濟人」理論簡述
現代生物學證明,生物的本性是自利的,否則無法在自然的殘酷選擇中生存下來。人作為生物的一部分,更是經歷了無數的自然選擇才進化到今天的人類。因此,人的原始本性即其自然的生物性,必定是自利的,人總是為自己著想、力圖追求自己慾望的實現。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經濟人」理論成為了西方經濟學大廈的理論基石。這一理論認為,人類存在著盡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意願,「經濟人」就是指個人以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或以極大化的個人的效用作為做事最基本動機的人。正如亞當.斯密所說:「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11]經濟人理論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人的自利性,即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打算,總是在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價值物,只要是個人覺得值得追求的,既可以是物質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質利益。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則,即人們總是尋求對自身利益的最大程度滿足。經濟人能夠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權衡比較每種方案的利弊得失,採取最有利的行動,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人的理性假定,即人具有理性的知識和計算能力,能夠收集必要的信息,對備選方案進行比較,會做出能更好地滿足自身偏好的選擇。
在經濟人的適用范圍上,公共選擇學派對其發展有了重大突破,把「經濟人」假設應用於政治領域,認為個人在政治活動和集體選擇過程中,同樣追求的是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公共選擇學派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指出,沒有理由相信,同一個人,在私人領域或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及其最大化,而到了公共領域,或政治活動中則追求公共利益及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同樣,由政治家和行政官員所組成的政府也是具有個人利益的組織。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人」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使我們可以很好的解釋官員腐敗現象。由於公共決策者的「經濟人」特性,政策過程中,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動機驅使他們制定出利己的政策,導致腐敗現象的產生。
最近,一個對縣(處)級領導幹部進行的調查顯示,「理性經濟人」是領導幹部的基本人性特徵。[12]幹部隊伍為崇高理想奮斗的思想相對淡薄了,其人生價值觀有較強的功利化傾向。如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考慮實際需要和效果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等等做法;或者在遭受挫折情況下,變得不思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專為小集團利益和個人利益作打算等等。例如,66.6%的人認為自己的班子是「績效型班子」。如果自己主抓的工業園項目,而該項目列入國家調控的對象,那麼,真正願意清理的只佔30.6%,甚至有11.1%的人選擇「為了當地經濟甘冒風險也要繼續搞下去」。而其下級認為他們的這一傾向更強烈,即願意清理的只佔14.3%,甘冒風險做下去的佔28.6%。作風問題中最大的是形式主義,佔53.8%,功利主義為30.8%,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形式主義是做給人看的,實質上還是功利主義。
2、官員面臨選擇
一個社會無論有多少資源,總是有一個有限的量,相對於人們的無限慾望而言,資源量總是有限的,不足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稀缺性」,稀缺性決定了每一個社會和個人必須作出選擇。選擇就是要實現有限資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這種思路做出選擇時,人們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或者其他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官員也不例外,他也面臨選擇:一是公共決策與官員自身利益的選擇,二是腐敗與廉潔的選擇。
公共決策與官員的私人利益之間存在著矛盾。一方面,公共決策越正確、越及時,組織的利益越大,作為這個組織的掌權人所分享的收益也相應越大,不僅如此,官員還可以從中獲得比一般成員更高更大的收益(或效用),如對官員政績的物質獎勵、職位的晉升等。相反,公共決策的效果越差,官員的損失也許比組織內的其他成員更大。這是矛盾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公共決策與官員的私人利益之間又存在著沖突:這種沖突源於公共決策的組織成本和收益與官員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存在著差異和背離。並非每一公共決策都能同時實現公共組織的收益和具體決策人的收益最大化,因此便存在組織機構與官員兩個不同的目標:組織收益最大化和官員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缺乏有效的監督的情形下,官員會利用其手中的權力,根據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來做公共政策抉擇,這種抉擇有可能以犧牲組織機構的目標為代價。在官員的行動中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具體決策人的偷懶動機和搭便車行為,這屬於失職或瀆職范疇;二是具體決策人利用職權之便直接為自己謀私利,其方式包括侵吞公共財產和利益以及收受賄賂等,這便是腐敗了。
當公共利益與官員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就會出現腐敗機會或誘因,即官員濫用公共權力為個人或集團謀取利益。當出現腐敗機會或誘因時,官員通常有兩種選擇:腐敗或是廉潔。如果代理人選擇廉潔,他將得到相應的報酬,包括即期收入和未來的預期收入,加上作為一個廉潔官員的道德滿足感。即期收入包括官員的工資、津貼和獎金等收入,預期收入包括住房、養老金、醫療保險等。道德滿足感是一種效用函數,它與官員本人的思想品質及社會責任感有關,也與社會風氣和社會贊譽有關。對於那些具有高度「為人民服務」思想、利他型的官員來說,他們可能在腐敗問題上的立場十分堅定,這樣他們道德滿足感的效用函數就很大,甚至可能是無窮大。
如果官員選擇腐敗,他獲得直接賄賂收入,但是他將為此付出各種成本。腐敗的成本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指的主要是腐敗的直接投入;隱性成本由多種因素決定,包括法律處置成本(法律成本)、經濟處罰程度(經濟成本)、精神或名譽損失(精神成本)、未來收益損失(養老金、住房和醫療保險等),以及貪污受賄所付出的道德代價。他的效用函數比較復雜,存在兩種可能的結果,這取決於被查處的概率和逃避的概率。
無論官員選擇什麼,都是基於自己條件所做出的理性選擇。腐敗是否是一種經濟理性選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腐敗是理性行為。我們經常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那些身陷囹圄的腐敗分子痛心疾首地說,自己一時糊塗,做了錯事,現在追悔莫及,然後就對著鏡頭擠眼淚。腐敗分子的這番表白即是說他們從事腐敗勾當是一時失去理智的感情沖動,不是理性行為。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他們還象在台上用大話誆老百姓一樣對我們說謊。選擇腐敗或放棄腐敗是在約束條件和風險偏好既定的情況下個人的絕對理性行為。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人生的很大的抉擇,不可能靠一時沖動來決定。其實,他今天選擇說謊也是理性行為,因為他試圖使自己的腐敗成本——懲罰最小化。實際上,腐敗是一系列苦心經營的商業活動,每一步都存在獲利與風險的計較,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蝕本,甚至埋下禍根。
㈨ 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
生活中蘊含著許多經濟學
比如當你早上出門一個不小心差點掉進下水道里,你也許會罵:「誰這這么沒有素質,連水井蓋都偷」
其實偷水井蓋不僅僅只是素質問題,你想想會偷城市水井蓋的大多會是周邊農村的人,偷水井蓋或許沒有素質,但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那他是不會去偷水井蓋的,因為他的投水井蓋的機會成本是失去這份穩定工作,作為一個合理的經濟人他會比那個邊際收益大!假如他沒有工作,那他的機會成本是0,因此會冒險!
也就是說城市水井蓋被偷其本質原因是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為了分享城市高速發展的經濟成果,而不是僅僅的素質低!
所以說我們常說的打假治假就僅僅靠增加幾次強力打假就行嗎?我想事治標不治本!其本質也是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為了分享城市高速發展的經濟成果,要根本治理就應該縮小城鄉差距!這才是根本所在!
晚上寢室出去聚餐!我們的小謝同學很不開心!在我們強大攻勢下得知情況:小謝同學最近在追一個MM,他說最近發簡訊MM都不怎麼回他的簡訊!
我問你每天發幾條,他說發二三十條!
暈!你白痴啊!難怪MM不理你!
其實這可以用經濟學效用解釋!當MM接到第一個追求者發給她的簡訊,心中還是會有一種自豪感,不管那追求者多少爛(這個女生最清楚了),也就是說這時候第一個簡訊的效應是最大!當你發第二個簡訊時候這個簡訊給MM帶來的自豪感會下降,也就是第二個簡訊效益小於第一個簡訊的效應!這就是經濟學中常講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當發到二三十個簡訊是對MM來講邊際效用已經是負的了!也就是說MM這你發的簡訊已經反感了!
那我該怎麼辦呢?小謝同學!
我們就給他出了個主意:就是每天減少發簡訊的次數,就一天發三四條,但要在每天一個時間段發,
為什麼
因為因為發三四條簡訊帶來的總效用是最大的,就是說三四條帶來效用相加的總和是最大的,(因為在往後帶來效用是負相加總和是減少的),當你每天在以個時間段發的時候,MM就會把收簡訊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後呢?
在後就一個禮拜不發
為什麼
因為MM就會把收簡訊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突然沒有收的簡訊時候!她會感覺失去了什麼東西樣!在經濟學中就叫埋沒成本!就是說MM收簡訊的這段時候沒有收的簡訊,再個大學比較無聊,就無聊過去,而以前是收簡訊,那MM埋沒成本是收簡訊!這時候MM就會在心裡想到你!
就是這樣了!
當給一個MM發簡訊時候,可以從她回簡訊的時間可以看出他對你的興趣有多大哦!回的越快越有興趣!
㈩ 關於社會現象的論文
論腐敗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之風呈現蔓延、擴張趨勢。
作為一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腐敗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腐敗產生的經濟學根源進行了分析: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腐敗的經濟原因;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嚴重惡化經濟環境,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阻礙經濟增長。
基於此,作者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遏制、削化腐敗,並且倡導建立一門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一、腐敗——種病態經濟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也像瘟疫一樣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從1982年起,中國共發起五次「嚴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時至今日,全國范圍的腐敗之風非但沒有抑制住,反而呈現出規模增大、頻率加快趨勢。(見圖表1、圖表2)
從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95818人,追回贓款、贓物計25.8億元,涉及縣處級638人,廳局級38人,省部級4人。
而從1993—1997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違紀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偵查貪污案102467件,賄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職守案22211件。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29.2億元。五年中共起訴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縣處級領導幹部2903人,廳局級幹部265人,省部級幹部7人。
1998年檢查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3.8億元。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級幹部、103名廳局級幹部和1714名縣處級幹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50萬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通過辦案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幹部2061人,廳局級幹部136人,省部級幹部3人。
世紀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敗分子「前赴後繼」、大案要案頻傳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因行賄受賄被判處死刑,繼而又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傑因收受3700萬元巨額賄賂而被送上斷頭台,緊接著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被公諸於眾,這是建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案情極為復雜、危害極其嚴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貨物價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款人民幣300億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處死刑,25名涉案黨員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其中包括8名廳級幹部。
這些數據警醒我們:中國的腐敗速度正以遠遠超出GDP增長速度「同步逼進」:一方面腐敗主體由中低權力層向高層甚或最高權力層蔓延、滲透、擴張;另一方面,腐敗數額呈現高額、巨額特徵,具有驚人化、高速化發展趨勢。(見圖表3)
數字,令人振聾發聵;現實,更加觸目驚心。
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為社會經濟不穩定的「重磅定時炸彈」。有識之士不無憂慮地指出:今後最有可能中斷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因素來自惡性腐敗。
現實的嚴峻和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對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進行理性分析與冷靜思考。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腐敗是指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行為。該定義的假定條件是一國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敗是違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種與權力相關的活動,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國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腐敗是一種「制度化逃避」現象。這里,制度化是指社會行為符合社會規范體系(即具體社會制度和規章制度)的程度以及與之相符合的過程,亦即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狀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腐敗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之間的交換,實質是「權錢交易」。馬克思說,貨幣是特殊商品,其實在特定經濟條件下權力是一種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於示範效應的結果,只要有一個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撈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會跟著這樣干,在消
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就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權力泛化」的社會現象。商品交換被「權利交換」所取代,而權力已經成為一種特殊商品,「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在與其它商品,包括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交換時,權力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用權力和社會做
生意,百分之百賺錢,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的澤.布坎南等學者提出一種「尋租理論」,他把種種生產要素供求差價及優惠條件,亦即支付給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報酬的那一部分,稱作「租金」。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結果。「尋租活動」就是指企業為了尋求租金,向政府官員行賄以獲得這些差價。通俗地講,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澤.布坎南認為,要克服「尋租」現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權力對市場干預和管制,通過市場開展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管理應有明確規范,提高透明度。
腐敗雖然給尋租人帶來收益,但並不增加社會財富,相反卻增加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的社會經濟資源,使得資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資源嚴重浪費,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由於尋租活動具有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尋租者不需通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甚至超高額利潤,這為尋租者提供強烈激勵,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尋租活動,造成更大范圍的腐敗蔓延。
作為通過權力上市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資源和公共財富非理性侵吞和佔有的反經濟行為,腐敗這種病態經濟現象,不是基於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會造成對經濟秩序的震盪與破壞。腐敗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反動。
二、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形式上,腐敗具有多樣化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生活腐化,揮霍國家資財,為特殊利益者提供優惠便利,任人唯親,兼職經商,嚴重失職、瀆職,徇私舞弊等。
從1988一1998年這10年中,在社會坐標圖上,貪污賄賂案件呈曲線上升趨勢,此間全國檢查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立案偵查的各類職務犯罪案件共計64.2萬件,查處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6100餘人。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往往對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深惡痛絕,而對危害同樣嚴重的官僚主義、失職瀆職行為並未引導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1991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玩忽職守案件高達3189件,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多達8.3億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26萬余元之多。同樣,經全國各級紀檢部門處分犯有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錯誤的黨員幹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標准僅局限在10萬元以上。
據有關人士最保守評估,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腐敗行為,一年給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也在十幾億到二十億元,加上間接經濟損失,估計約有30個億。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全國12億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錢來填補因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損失的經濟「黑洞」,意味著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萬名職工一年勞動成果被付之東流。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要比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行為給國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更多、更慘重。
三、產生腐敗的經濟學根源分析
(一)從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
l、慾望的無限膨脹及擴張超過「慾望滿足均衡點」,此時佔有欲處於強勢、統馭狀態。
在市場經濟中,官員作為經濟人具有自利性動機,以慾望的滿足為追求目標,而人的慾望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在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員具有自利動機並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人的慾望無限擴張趨勢和社會經濟滿足慾望實際狀態之間差別不斷加劇,意味著人的「滿足慾望壓抑」的增強。為了彌補這種差別,人們便產生了「補充壓抑」需要。於是在利益動機驅動下,腐敗主體慾望逐漸逼進或超出「慾望滿足均衡點」,而這種慾望的滿足要通過權力上市和權錢交易的順利完成來得以實現。
2、自利性動機擴張一(導致)公共權力異化一(獲取)個人特殊利益一(誘導)尋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公職人員自利性動機擴張,他有可能將公共目的(利益)轉變為他的個人目的(利益),當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的時候,實際上的公共權力異化便出現了,其實質是將國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變為官員個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員個人獲得了特殊利益。這種現象誘使人們去「尋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買官」,然後又以官撈本。權力和官位在這里代表著名利,在權、錢的關繫上,權力占居主導地位,從而使權力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和誘人光環,權力大小和職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價值標准。於是,「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在整個社會盛行開來。因為人們深信,不經濟怎麼改革,只要政府還管經濟,權力就永遠是最有價值的財富。
3、主體行為的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
尋租活動具有惡性循環趨勢。由於尋租活動具有學習示範效應,其本身是企圖獲得一種壟斷和特殊利益,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門就會感到「吃虧」,進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幹白不幹」,這樣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尋租活動。由此出現從上到下,從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廣泛的腐敗。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基於經濟特權與壟斷權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造成的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形成產權虛置、資產流失,以及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等,都是腐敗產生的經濟原因。
l、權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競爭。
前面講過,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一旦這種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經濟特許權或壟斷權作為市場要素投入市場,便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並且保證百分之百賺錢。
而這一切與經濟學中的「機會均等」原則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創造個人收入的機制,只有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所帶來的收入才能被認為是真正符合「等量貢獻獲得等量報酬」的第二平等原則。競爭,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在市場上的競相爭先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所謂的「競爭基礎」其實是指個人參與競爭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產要素產權的大小,個人找到和進入競爭場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競爭過程中「裁判」的執法在每個人之間保證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們又把競爭基礎的平等稱之為獲勝機會的均等,即「機會均等」。
權力作為市場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經濟的強暴力造成了機會不均等和不公平競爭,它使各經濟主體一開始便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因此獲勝機會對不同主體來說是不可能均等的。
2、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
改革以來,在市場經濟轉型條件下,政府過度干預造成價格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仍存在少數商品價格雙軌制。隨著市場化程度的迅速擴大,商品價格雙軌制正趨於向市場價格單軌制過渡。目前農副產品價格、社會商品零售額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中由國家直接控制或者計劃指導的比重已經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這就為尋租者提供了相應的市場活動空間。
3、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導致產權空置和資產流失。
這里產權指的是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統稱,即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現實中由於國有經濟產權關系的模糊,導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落空,而國有資產運營及保值、增值有效監督機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業對出資者不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浪費現象。傳統的國家所有是理論上的公有(所有權虛置),現實中的空有(造成經營者對生產資料的離異),這種產權責任主體模糊不清,是與現代市場「企業所有,經營者權、責、利界定明確,二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保證企業有效營運」要求相悖的。
4、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勢必使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著個人慾望膨脹與擴張,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
(三)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在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過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規已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規尚未出台,導致法律空缺滯後,直接影響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的規范化。加之受部門利益比較均衡化的驅使,司法機關一些掌權人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法謀私、貪污受賄,走上執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導致司法腐敗。
體制轉換時期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權力制衡外部力量軟化,約束機制懸空,使得權力失去有效的監督制約,從而導致權力泛化、濫用,使其作為要素進入市場,權錢交易盛行,造成尋租活動和腐敗的滋生與蔓延。
四、腐敗的經濟破壞性與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
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扭曲政府的經濟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破壞其執行、實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壞改革開放聲譽。而行業不正之風,又使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勞動者重負難堪,進而挫傷其生產積極性,在社會上產生動盪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中腐敗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經濟環境。
市場經濟是商品化、貨幣化經濟。一切商品是由金錢來衡量、買賣,金錢往往越界,對權力產生極大的腐蝕性。由於權力的上市,使得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扭曲,導致市場競爭一開始就處在不同的起跑線,機會均等原則在權力要素麵前顯得無可奈何、蒼白無力。這種非經濟的強暴力直接導致市場化改革步伐與進程放緩,嚴重惡化經濟環境,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腐敗的惡性化趨勢甚至可以斷送中國改革與現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並使公共財富受到掠奪和破壞,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腐敗雖然會給尋租者帶來個人收益,但卻增加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社會經濟資源。它不是以「看不見的手」來對經濟資源進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來獲得部門壟斷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經濟主體在競爭中受損。經濟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使得社會財富在不均等競爭中受到破壞和掠奪,而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四)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阻礙經濟增長。
腐敗造成經濟環境污染,使得投資者對市場望而卻步,一些本應付諸實施的投資項目也因此「流產」。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在不平等競爭機制下顯得猶豫不決,投資曲線呈左下趨勢,而經濟的增長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敗的經濟學途徑
(一)「制度創新說」
一些學者認為,現行中國社會腐敗是與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相關的,包括制度缺陷、體系變動、法制不完善等,當腐敗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時,必須以制度創新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包括取消價格雙軌制,取消經濟特權,取消經濟壟斷,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貿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糾正政府過度干預,減少政府失效程度。通過堵塞經濟體制中的漏洞,鏟除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反腐敗與市場化改革並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所謂「標」就是已經形成的腐敗現象,所謂「本」就是腐敗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機制、法制、思想、世界觀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標就是懲治腐敗現象,治本就是消除腐敗現象產生的基本原因,鏟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標和治本,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而在治標與治本的著力點上,又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加大治本力度,以「預防為主」;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根據腐敗現象的特點與反腐敗斗爭的形勢,確定治標與治本的對策以及各工作機構的任務,做到各有側重;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當前腐敗還沒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夠的情況下,要繼續著重治標,同時,要加大治本力度,並使兩者緊密結合。
(三)「國際反腐敗協議公約」說
由於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國際上採取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對成員國國內企業賄賂外國政府官員也要進行懲罰。而持反對觀點的學者則認為,雖然誰都明白腐敗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後果,但國際社會難以採取共同行動,因為在國際性腐敗中存著一種經濟學家所說的「囚徒困境」,所有有關方面都可以從沒有腐敗的世界得到好處,但是,促使一個國家單方面採取反腐敗措施的刺激卻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國社會現階段尋租活動的猖獗,從制度上講,主要是源於資源分配權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與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相比,資源配置不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承擔,而是由各級政府代行市場功能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使權力這只嚴重變形的手介入國家資源配置,導致腐敗現象叢生,尋租活動蔓延。
基於此,本文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來遏制、削化腐敗。這里的『制度創新」包含五個層面:一是經濟制度創新,即推進市場化改革,創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二是政府行為改革,即政治權力從經濟活動中退卻,或者如哈耶克所講,社會與國家應分開;三是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即加強法制建設,真正朝「依法治國」方向邁步;四是構建強有力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新聞監督體系,對尋租活動說「不」;五是國民意識創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樹立、倡導國民「納稅人」意識、民主意識、憂患意識。
作為現代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後來者,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花費上百年時間,付出巨大代價不斷發展完善的制度創新經驗,包括制度框架、經濟體系和法律規范,為我所用,發揮所謂的「後發優勢」。
六、創立「腐敗經濟學」的緊迫性
在當今文明社會,貪污腐敗現象被人們視為公敵,稱作「灰色瘟疫」。環顧全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也無論是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腐敗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嚴重地危害著社會和公眾利益。
當中國政府高舉「反腐倡廉」大旗向腐敗現象毫不妥協宣戰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驚呼「狼來了!」。德國《經濟周刊》曾以「賄賂風行全球」為題向世人警示——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面對腐敗的滋生與蔓延,國外的經濟學家們不無堪憂地指出,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和經濟增長,會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後果。因此國際社會應當採取強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進而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向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舉起「達摩克利斯劍」。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政策的執行、實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為社會經濟不安定因素。腐敗的滋生與蔓延,成為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社會經濟環境。正如投資風險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樣,腐敗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將其控制在最小范圍、最低程度之內,使社會經濟資源在市場化、規范化基礎上得到較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經濟學界應該像醫生那樣,對處於病態的社會機體及時進行治療,使之早日恢復健康。
由此看來,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已勢在必行,而作為研究腐敗現象產生根源、表現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徑的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的創立,應該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