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學生身邊的經濟現象原理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實際上,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❷ 身邊的哪些事情屬於經濟學現象
1、酒與污水定律
意思是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與污水定律說明對於壞的組員或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案例:
一個正直能乾的人進入一個各方面混亂的單位,盡管他始終保持「英雄本色」,但終究會被其周圍的環境所吞沒,起碼會被那些「污水」染上些「雜色」。
相反,如果一個無德無才的多事者,他能將一個團結、高效的單位很快地變成一盤散沙。
分析其原因大概有兩方面:一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名利心理,工作中當集體利益、公共利益、他人利益與自己的利益發生沖撞時,當自己的願望未得到滿足時;
當與別人相比較無論在仕途的提拔、職稱的晉升、榮譽的表彰和福利的待遇等方面得失不當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時,難免要發泄,要向領導討個說法,要鬧個天翻地覆、甚至魚死網破。
二是我們的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我們的組織原則是建立在「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能進不能出,不能用也得用」的基礎上的。
即使明知他是「害群之馬」,也無法將之分離「馬群」之外,即使明知「這條魚腥了一鍋湯」,也沒辦法撈出這條「魚」去保持「湯鮮」。
處理解決這類現象的辦法只能是相互理解、相互妥協和最終容忍。因此,原有的那種理性的凝聚力、團結、向上進取的工作作風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被腐蝕,最終被瓦解。
2、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案例:
越是教授、專家,得到的科研經費多,社會兼職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似乎就是為他們設立的。在科研領域存在這樣一種怪現象:科研經費的使用基本被壟斷,從立項、評選、經費分配基本由少數專家控制。
盡管某些項目從立題到完成與一些專家沒任何關系,但是,無論立項書還是最終成果也必須將某些知名專家的大名冠於首位。這樣一來,一般學者的勞動果實都成了專家的「成果」,使少數專家成了科研寡頭。
3、木桶效應
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
案例:
有一個華訊公司員工,由於與主管的關系不太好,工作時的一些想法不能被肯定,從而憂心忡忡、興致不高。剛巧,摩托羅拉公司需要從華訊借調一名技術人員去協助他們搞市場服務。
於是,華訊的總經理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這位員工去。這位員工很高興,覺得有了一個施展自己拳腳的機會。
去之前,總經理只對那位員工簡單交待了幾句:「出去工作,既代表公司,也代表我們個人。怎樣做,不用我教。如果覺得頂不住了,打個電話回來。」
一個月後,摩托羅拉公司打來電話:「你派出的兵還真棒!」「我還有更好的呢!」華訊的總經理在不忘推銷公司的同時,著實鬆了一口氣。
這位員工回來後,部門主管也對他另眼相看,他自己也增添了自信。後來,這位員工對華訊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4、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准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案例:
森林裡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把手錶落在了樹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聰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錶的用途,於是,猛可成了整個猴群的明星,每隻猴子都向猛可請教確切的時間,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由猛可來規劃。猛可逐漸建立起威望,當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認為是手錶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於是它每天在森林裡尋找,希望能夠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負有心人,猛可又擁有了第二塊、第三塊表。
但出乎猛可的意料,得到了三塊手錶的猛可有了新的麻煩,因為每塊手錶的時間顯示的都不相同,猛可不能確定哪塊手錶上顯示的時間是正確的。群猴也發現,每當有猴子來問時間時,猛可總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猛可的威望大降,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變得一塌糊塗。
只有一塊手錶,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塊或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5、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這個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會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斗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 ,然後為之奮斗。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鬥志,也可以心安理得。
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贊揚;
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欲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
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學十大定律
❸ 身邊的經濟學現象
微觀經濟學方面,最簡單的,供求平衡的現象。市場上白菜多了,其價格就降低,因為供大於求,賣家要想辦法把白菜賣出去,降價是最直接的方法。白菜的季節過了,產量減少,其價格就高了,因為供小於求,買家自然而然地要出更多的錢去買想要的白菜。在最簡單的市場模型里,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這樣最終就到達一個供=求的價格平衡點,稱之為市場調節。
宏觀經濟學方面,最簡單的,關於國際收支逆差的情況,當逆差很大時,比如一些貧窮的非洲國家,入不敷出,向我國借錢用以消費,而彌補其逆差就分為資助和調整兩類。資助政策由減少外匯儲備和國際借款政策組成。資助政策僅適於短期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受貨幣供給和利率的影響,而它們是由基礎貨幣所決定的基礎貨幣由國內信貸水平和外匯儲備組成。採用資助政策時,金融當局一方面賣外幣,買本幣,使外匯儲備下降,引起基礎貨幣減少;另一方面盡量買本幣資產,放本幣,使國內信貸水平提高,引起基礎貨幣增加。這樣,在彌補逆差過程中,基礎貨幣的減少和增加互相補償。簡而言之,資助政策通過提高國內信貸水平的補償過程,平衡基礎貨幣的增減量,使貨幣供給和利率保持在原來的水平上,並不改變逆差產生的環境。因此,它並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提倡。但在具備外匯儲備能力和國際借款可能性的條件下,資助政策的執行更加簡易,代價和阻力更小。
以上全為原創,有不足之處忘海涵。
❹ 我們身邊的的經濟學現象
通脹時期物價上漲,「錢不值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人人受益,「人人可以搭便車」
存款利率上調,流通資金收緊;人在最餓的時候往往第一個饅頭帶給他的邊際效用最大,這是經濟學里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給別人借錢,尤其是在通脹時期,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債權人有可能虧本
❺ 急求一篇:用經濟學知識解釋身邊的某一經濟現象!!!!謝謝
很多想了解經濟學的人們都有一種苦惱,就是現在的經濟學有太多的數學公式,尤其是高等數學的普遍應用,更使得經濟學遠離平民.按理說經濟學就是要能夠明白無誤地解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各種經濟現象,但是,一定要把它用高等數學的語言表達出來,大概有兩個動機:一是要顯示自己學問的高深;二是存心不讓普通的讀者看懂.
當然,我們並不反對經濟學研究的數學化,對於具體經濟問題的理論研究和闡述,確實需要科學的工具,但是如果是向普通的讀者講解經濟學原理,那就應該像《經濟學演義》那樣,盡可能避開數學的表達方式.
無論如何,能夠把過去我們認為高深的學問用通俗的語言和形式表達出來,在當今這個時代也算是創新了.學者們真的願意摘下眼鏡,脫了長衫,為我們寫一些平民化的東西,也就很難能可貴了【 石油 】 自從海灣戰爭結束後,石油的價格就在不停的上漲,從戰前的每桶15$到戰後的42$,再後來一直到2008年突破100美元大關.石油的價格伴隨著我們90後一起成長,在這段成長歷程上參雜著許多經濟學知識……
1、 由於石油的價格在不斷上漲,汽車的價格不得不不斷下跌,因為石油和汽車是互補商品,汽油價格上漲人們減少了對汽油的需求量,即減少了對大排量汽車的使用,而汽車生產商為了讓消費者購買汽車,只能選擇降價處理.既體現了企業的權衡取捨,也體現了消費者的權衡取捨.
2、 在石油價格上漲、汽車價格下跌的過程中,電動車、自行車等無需使用石油的交通工具和小型節油汽車的價格再慢慢攀升,這是因為這類交通工具與大排量汽車互為替代商品,人們在減少對大排量汽車使用的同時增加了對它們的使用.
3、 由於工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石油的使用急劇上升,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深,溫室效應、大氣污染、光污染等各類污染在侵食我們的地球,終於在冰川融化的時候人們想起了保護,於是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努力地保護環境.其中,我國首先在海南省進行了燃油稅改革的試行,試行結束後發現效果明顯,於是2009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燃油稅的改革提高了汽油、柴油等的價格,利用它們價格的升高減少人們對它們的使用,既體現了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也體現了經濟學中的平等----多用多給,少用少給.驗證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中第7頁的「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
二、 經濟體制 我國從建國直到1978年,一直採取的是中央計劃經濟,由國家計劃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分配給誰.1978年後,我國實行了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旨在當更好的發展我國經濟.當市場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失靈時,政府就利用政府職能,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這充分體現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中第一篇第一章----經濟學十大原理中的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和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打字不易,望採納!
❻ 急求 經濟學論文 成稿的 關於身邊經濟學現象的 謝謝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身邊經濟學現象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❼ 身邊的哪些事情屬於經濟學現象分條列出來
1、打折商品、超市店慶等總是有很多消費者來消費;一個是跟風現象,一回個是愛佔小便宜答心理。
2、房價越往上漲購買人數越多;這是人們對房價的心理預期導致的。
3、國債總是很快就銷售一空;因為國債風險小。
4、學校周圍的商鋪、小販很多;學校附近對物品的需求大。
5、兩三千的手機用戶多,五六千的手機用戶少;價格越低,需求越大。
❽ 請運用我們學過的經濟學知識來解釋我們身邊某個現象,並談談給我們帶來的啟示300字
為什麼飛機要分經濟艙和商務艙?因為消費者剩餘,和效用,還有價格歧視。
❾ 用多個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一個我們身邊的經濟現象
麥當勞為什麼採取發優惠劵而不直接打折來吸引顧客?
演唱會門票如何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