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程經濟學作業
增量內部收益率是指2個互斥型投資方案(2個方案只能實施1個)比選,用投資大的方案資金流量表減去投資小的資金流量表,得出新的1個資金流量表,令新的資金流量表凈現值=0時的折現率就是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也稱增量內部收益率(ΔIRR).例如:
1 2 3 4
方案一 -1000 500 600 800
方案二 -800 400 500 700
一減二 -200 100 100 100
如果你只計算出方案一內部收益率36.70%,方案二內部收益率39.64%,是無法比較那個方案更優的。並不是說內部收益率都高於基準收益率ic時候,內部收益率大的方案就好。
還要計算「一減二」的內部收益率=23.38%,這就是增量內部收益率(ΔIRR),這是2個方案凈現值相等時的折現率(你可以把折現率23.38%代進方案1和2試算,NPV都是182.73)。當ΔIRR大於基準收益率ic,說明初始投資大的方案優於初始投資小的方案;反之,當ΔIRR小於基準收益率ic,說明初始投資小的方案優於初始投資大的方案。
增量內部收益率評價准則與凈現值評價准則的結論完全一致。
B. 經濟學增量的概念是什麼
在經濟學中有三種類型不同的數量,即存量、流量與增量。存量是指系統在某一時點時的所保有的數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流入及(或)流出系統的數量(其中流入量或流出量稱為單邊流量,而流入量加流出量稱為雙邊流量);增量則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系統中保有數量的變化)。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以下兩個公式表示:
增量=流入量-流出量
存量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的全部可確指的資產。
增量資產就是比期初增加的資產,比如優質新股以及大股東資產的注入。
C. 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是什麼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的大小與慾望的強弱成正比,與商品消費數量的多少成反比,邊際效用在實際中可以是0甚至負值,但在理論分析中邊際效用不會為0或負值。
(3)經濟學中的增量擴展閱讀:
邊際效用理論還可以解釋經濟學中著名的「價值悖論」。價值悖論又稱價值之謎,指有些東西效用很大,但價格很低,有些東西效用很小,但價格卻很高。這種現象與傳統的價格理論不一致。這個價值的悖論是亞當·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的,直至邊際效用理論提出後才給予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解釋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區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水給我們帶來的總效用是巨大的,沒有水,我們無法生存。但我們對某種物品消費越多,其最後一個單位的邊際效用也就愈小。我們用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後一單位水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就微不足道了。相反,相對於水而言,鑽石的總效用並不大,但由於我們購買的鑽石極少,所以,它的邊際效用就大了。
根據邊際效用理論,消費者分配收入的方式是使一切物品的每元支出的邊際效用相等。人們也是根據這一原則來把收入分配於水和鑽石上的:鑽石的邊際效用高,水的邊際效用低,只有用鑽石的高價格除以其高邊際效用,用水的低價格除以其低邊際效用,用於鑽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邊際效用才能相等。
所以,鑽石價格高,水的價格低是合理的。或者說,人們願為邊際效用高的鑽石支付高價格,為邊際效用低的水支付低價格是一種理性的行為。「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正在於「稀」的物品邊際效用高。
D. 增量的經濟學名詞
增量
在經濟學中有來三源種類型不同的數量,即存量、流量與增量。存量是指系統在某一時點時的所保有的數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流入及(或)流出系統的數量(其中流入量或流出量稱為單邊流量,而流入量加流出量稱為雙邊流量);增量則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系統中保有數量的變化。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以下兩個公式表示:
增量=流入量-流出量
本期期末存量=上期期末存量+本期內增量
E. 宏觀經濟學,為什麼求增量是這樣求的 和高數不一樣
F. 微觀經濟學MR(Q)=d(TR)/dQ里d表示什麼
按照經濟語言這個d表示的每增加一個Q會來帶多少個R,dQ是指Q的增量,d(TR)是TR的增量,所以說d是變化的符號。按照數學語言就是求導。
G. 什麼是「邊際增量」與「局部均衡」
邊際增量是在邊際效用遞減原理中說的:消費者在消費物品時,每一單位物品對消費者的效用是不同的,它們呈遞減關系。
邊際效用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者增加一個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新增效用,即總效用的增量。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物品消費量的增加,他從該物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稱為邊際效用。
局部均衡理論(Partial equilibrium theory),也稱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在假定其他市場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孤立地考察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或均衡狀態,而不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馬歇爾(1920年)創立的局部均衡理論,把單一商品的市場看成是總體經濟的一個很小部分。相對於總體經濟來講,單一商品市場的小規模特點給我們分析市場均衡問題帶來了兩個方便之處。首先,我們可以認為消費者在單一商品上的支出僅占他(她)全部支出的一個很小比例,一元錢的收入中僅拿出很少一點來購買這種商品,因此收入效應很小,可以忽略。也就是說,消費者收入的變動對單一商品的需求量影響甚微,近乎沒有影響,因而可以視作無影響。其次,所研究的商品市場的小規模也使得該種商品的價格變化對其他商品幾乎沒有什麼替代效應,因而可以認為其他商品的價格不受所考慮的這種商品價格的影響。
H. 經濟學與價格學理論基礎中:點彈數=需求量增量/價格增量×價格變動前的價格/價格變動前的需求量
1、首先更正一下,樓主給出的公式是弧彈性公式,不是點彈性,內點彈性為(dQ/dp)*(p/Q);
2、在需求曲線容上,需求點彈性是不同的:
如圖:B為中點,需求點彈性為1,AB大於1,BC小於1,A點無窮大,C點為0;
對於需求曲線上任一點S,其點彈性為:SC/SA.
I. 微觀經濟學中,利率=(資本服務年收入+資本價值增量)/資本價值,怎麼理解資本價值增量
假如資本用來建造房子,房價一年比一年高,就會產生資本價值增專量。
資本由經屬濟制度本身生產出來並被用做投入要素以便進一步生產更多的商品和勞務的物品。
資本的特點:
A.它的數量是可以改變的,即它可以通過人們的經濟活動生產出來。
B.它被生產出來的目的是為了以次獲得更多的商品和勞務。
C.它是作為投入要素,即通過用於生產過程來得到更多的商品和勞務。
資本主要有三類:建築(如工廠和住宅)、設備(耐用消費品,如汽車;耐用生產隨設備,如機器工具及計算機)以及投入和產出的存貨(如經銷商推銷過程中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