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凱恩斯主義如何說明貨幣需求的決定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
歷史背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於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Ⅱ 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新古典學派的不同請問這三者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凱恩斯的理論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1)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4)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Ⅲ 貨幣主義與凱恩斯主義如何看待貨幣政策作用
貨幣主義是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亦稱貨幣學派。以挑戰凱恩斯主義的面貌出現。其領袖人物為米爾頓·弗里德曼。他在1976年10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貨幣主義用經濟政策的滯後性質反對根據情況而制定的貨幣政策,主張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即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宣布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貨幣增長率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凱恩斯主義或稱凱恩斯學派是當代西方經濟學中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對當代西方經濟學包括貨幣金融學及當代西方經濟本身都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是凱恩斯經濟學說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貨幣政策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弗里德曼貨幣主義的對立面就是凱恩斯主義。凱恩斯認為,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而不是利率的變化合影響儲蓄和投資之間的平衡。這就是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他強調投資的作用,即投資的某種變化會導致收入的變化,而且是以當初投資的某種乘數(倍數)來變化的。基於這些理論,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他主張政府通過調節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他主張擴大政府開支,增加貨幣供應,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正是凱恩斯理論導致了羅斯福新政,讓美國度過了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從經濟學來講凱恩斯提倡運用財政政策,增加和減少政府投資調整經濟,實現充分就業。 弗里德曼對凱恩斯理論做了一項重要的修正。大蕭條的親身經歷,使得凱恩斯及其較為保守的繼承者嚴重低估了貨幣政策的影響和作用。一般來說,貨幣主義認為,儲蓄的決策總會導致投資的決策,而利率的變動又會使儲蓄決策和投資決策之間平衡,而政府通過調整利率就可以控制投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貨幣政策,一般來說,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溫和,不會傷害經濟。 實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首先通過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的,當貨幣政策失靈時,就同時使用財政政策。
Ⅳ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的貨幣政策與貨幣主義的貨幣政策的聯系區別
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其預定的宏觀經濟目標,對貨幣供給、銀行信用及市場利率實施調節和控制的具體措施。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是對整個經濟運行實施宏觀調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貨幣政策:
(1)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時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2)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指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消費者信用控制。
(3)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他的貨幣金融理論基礎上。
1.貨幣的本質
Ⅳ 繼凱恩斯主義後西方又出現了哪些經濟學說理論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代表人物:盧卡斯
貨幣主義學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綜合派,代表人物:薩繆爾森
Ⅵ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理論及相關政策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
(1)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4)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Ⅶ 什麼是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或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 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7)後凱恩斯主義貨幣經濟學擴展閱讀: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
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Ⅷ 西方經濟學,不同時期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的運用
凱恩斯主義;\:
在二戰結束初期,由於美國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施,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內家紛紛容採取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國家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出現了二戰後初期的黃金時期,經濟得到了恢復和迅速發展,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首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脹現象,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實行市場調節和政府幹預的新型凱恩斯經濟政策,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並沒有得到改變.
Ⅸ 新凱恩斯主義與後凱恩斯主義具體有何不同
一、指代不同
1、後凱恩斯主義:凱恩斯的追隨者對凱恩斯的經濟理論進行解釋和補充,把凱回恩斯的「短答期的比較靜態分析」發展為「長期」和「動態」分析,先後提出了「經濟波動論」和「經濟成長論」。
2、新凱恩斯主義: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凱恩斯主義基礎上吸取非凱恩斯主義某些觀點與方法形成的理論。
二、特徵不同
1、後凱恩斯主義:反對新古典的微觀經濟理論,堅持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力圖使兩種理論進一步分裂。後凱恩斯學派在批判新古典綜合派的同時,積極闡明自己的論點。
2、新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徵表現為不完全競爭,不完善市場,異質勞動和不對稱的信息,而且經濟主體經常關心著公平。因此,在新凱恩斯主義者看來,「實際的」宏觀領域具有協調失效和宏觀經濟的外部影響的特性。
三、價值理論不同
1、後凱恩斯主義:是斯拉法的價值理論。斯拉法價值理論的貢獻,在於他嘗試著在建淵源於古典經濟學家和馬克思的價值分析方法。
2、新凱恩斯主義:面臨導致持久性的巨大沖擊時,政策干預是必要的,因為市場經濟的調整過程運轉得較緩慢。
Ⅹ 凱恩斯對後來經濟學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到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總論》的歷史地位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總論》,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斯密的《國富論》被認為是歐洲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經典經濟學理論。《通論》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數正統派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批判和質疑,也曾引起廣泛的爭論,但《通論》的基本觀點不久便被資產階級經濟學界所普遍接受。凱恩斯的追隨者對《通論》進行了大量的詮釋、修補和發展,形成在理論和政策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凱恩斯學派,或稱凱恩斯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在50~60年代,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界和大學講壇上佔有統治地位。由於《通論》的總量分析是在假定現有勞動力的技藝和數量,現有資本設備的數量和技術、競爭程度、社會結構等都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稱為「短期的比較靜態分析」。凱恩斯的追隨者為了使《通論》在理論上進一步完善,力圖使它「長期化」、「動態化」,提出了各種「經濟波動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尋求使資本主義得以穩定增長的途徑。在這過程中,凱恩斯主義者內部由於對待傳統庸俗經濟學的態度有差異以及分析中運用的概念、前提等不同,又分解為兩個分支,一是新古典綜合派或稱「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一是新劍橋學派。《通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有重要影響,凱恩斯的追隨者竭力把《通論》提出的政策建議具體化,並特別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他們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包括消費、投資、出口、政府對貨物和勞務的購買)、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為目標,提出在蕭條時期要減低稅率、增加政府開支實行赤字預算、增發公債、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資和消費;在高漲時期則提高稅率、控制政府開支、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長、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資和消費。經過凱恩斯主義者的鼓吹和影響,戰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把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作為政策目標,推行上述凱恩斯主義的財政金融政策。這些政策雖然在戰後50~60年代對刺激經濟增長、緩和經濟危機、減少失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財政赤字、通貨膨脹有增無已,而危機和失業並未消除,終於到70年代初出現了物價高漲和大量失業並存的「滯脹」(見停滯膨脹)。對此,凱恩斯主義者既無法作出自圓其說的解釋,更提不出可行的對策,連他們自己也哀嘆凱恩斯理論出現了危機,需要重新加以詮釋和修補。《通論》所闡發的理論和政策的失靈,正是當前資本主義制度危機加深的一個反映。《通論》的出版,在西方經濟學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一些經濟學家把《通論》的出版稱為經濟理論上的「凱恩斯革命」,並把它與斯密的《國富論》及馬克思的《資本論》並列為經濟學說史三本同樣偉大的著作。此後,凱思斯理論逐漸取代了傳統經濟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理論,資本主義各國政府也紛紛採用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並將凱恩斯的理論及建議作為制訂政府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60年代末以前,通過其追隨著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凱恩斯及其追隨者的經濟理論已基本上被西方經濟學界著成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同義詞。所以,某些經濟學家將從《通論》出版開始直到6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稱作「凱恩斯時代」。然而,自《通論》出版以來,西方經濟學界關於《通論》一書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張的爭論,也始終沒有停止過。一方面,在凱恩斯學派內部,以英國羅賓遜為首的凱恩斯派和以美國薩繆爾森為首的凱恩斯派一直在進行論戰,另一方面,新奧地利學派、貨幣學派等不停地從外部抨擊凱恩斯主義;特別是,包括貨幣經濟周期學派(曾被稱為理往預期學派)和實際經濟周期學派在內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凱思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進行了全面的攻擊,嚴重地動搖了凱恩斯主義在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統治地位。凱恩斯主義在理論上缺乏微觀基礎,不能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保持一致。在實踐上無法解釋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並發的現象,在滯脹面前束手無策,因而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為了挽救凱恩斯主義,80年代形成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為凱恩斯主義提供微觀基礎,並重新表述了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由於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目前西方宏觀經濟學形成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峙的格局。《通論》一書不僅在歷史上對西方經濟學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它的理論和政策觀點今天仍在發生作用。因此,研究《通論》不僅有歷史意義,而且也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