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中國經濟學現狀

中國經濟學現狀

發布時間:2020-12-17 20:22:01

① 中國經濟的現狀

近年來,至少在中文媒體上,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似乎已成為唾手可得的現實。這種使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預言,不完全是出口轉內銷式的炒作。中國的經濟改革20多年來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國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93年5月10日《時代》在《中國:下一個世界強權》總標題下的14篇文章。周刊總編熱情洋溢地寫道,艾默生曾稱中國為木乃伊與紀念碑,而今天,這一古跡正顯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10多年間,中國崛起的論調席捲世界。在這只開始起跳的超級老虎(德國《趨勢》雜志語)面前,許多對*****政治和自由市場保持堅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緘口難言。

官方經濟學界更是一片樂觀。權威的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預測,2020-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21世紀末,人均GDP和人均社會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報告作者以堅定而豪邁的口吻宣告,21世紀將是中國興起和騰飛的世紀。

只有少數研究者指出:中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假繁榮。事實上,一個問題就令人看法實質所在:能源、資源與環境容量能否支撐起一個中國世紀?

中科院的預測是,2050年GDP為89萬億,是90年的50倍。但難以逾越的障礙是資源不足。權威人士證實,建國後40多年來,GNP增長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量卻增長40多倍。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模式可謂舉世無雙,假設GNP再增長50倍,就必須消耗200倍的資源。

中科院學者的預測全部建立在資源低耗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之上,這當然不是事實,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講,即便發生某種奇跡,真的建立了資源低耗型經濟,但中國,甚至全球的資源能否支持中國的經濟規模再增長50倍?最深刻的悲劇可能是---中國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試驗之後,驚駭地發現本國的資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世界的資源總量已所剩無幾。據「世界觀察環保組織的《1998年世界現狀》報告指出,如不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資源將不敷中國對穀物的需求,石油資源也不夠用。世界再也無法依目前的發展腳步繼續走下去了。

再談談中國日趨緊迫的環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長的污染。學者證實,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間,社會總產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說社會總產值增長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來,中國經濟總量再增長50倍,污染要增長300倍。就算污染率隨經濟發展而減輕,GNP增長50倍污染量僅增長100倍,中國也絕不是人類可以存活的國度。或者,奇跡般地趕上高科技列車,經濟結構轉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環境也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簡化地說,如果超過了幾個主要的生態指針---森林覆蓋率警戒線20%、人均淡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警戒線0.8畝等,生態系統便可視為突破了生態環境容量,超載運行,趨於崩潰---這正是中國面臨的噩夢。

事實上,中國的當務之急並非討論如何趕超,實現強國夢,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經濟學界常誇耀的數字有兩個---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對洋溢於官方媒體上的樂觀,有經濟學家如此解釋,少數經濟學家與權力資本和外國資本結合,獲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國繁榮(不管是真繁榮還是假繁榮)時可以分享大份額,在危機發生時卻不必分擔成本。他們樂觀得很,並為人民描繪了一幅玫瑰色的圖案---增長速度就是一切,經濟發展可以自動解決一切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說,他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忽視了時間因素。他認為,學術界對時間的領會遲鈍,遠不像政客、運動員和演員那樣深知適當的時機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經濟學著作都試圖引入時間的因素,而一般經濟學著作中,時間的關鍵作用卻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時發生?因果之間可能有多長時間?

這同樣是中國人將深感痛切的教訓。我們知道,許多事情可能會發生,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可能到來之類,但卻忽視了時間---我們還有多長時間?夢想成為現實之際,我們還剩下什麼?以沉船為例,到全體乘客可以投票表決、立即搶修之際,我們還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態崩潰的關鍵同樣是時間---在國土承載力耗盡之前,我們能否扭轉資源與環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趨勢?

從資源超載的角度看,國土承載力的最大極限大約為15-16億人,沒有官員或學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長趨勢,距離這一經濟-生態總崩潰的臨界點還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長而言,政府採取了世界上最嚴厲的政策,今後怕已無能為力了。

從污染超載的角度,美國派駐北京的環保官員估算,如果96年開始投入巨資,04年前須緊急投入3萬億美元,才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數字相當於建政後前40年財政收入總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億美元---這種規模的投入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慮到每年國有資產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絕望。這也是在說時間---可能來不及了。我們甚至用不著去討論21世紀是否是中國的世紀,那是一種奢侈。我們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紀中國有沒有水喝?

中國人均淡水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嚴重透支。沒有爭議的事實是,半數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數以上嚴重缺水,特大城市幾乎全部缺水,50個城市已進入危機狀態,情況還在繼續惡化。
以中國人特別能忍受的國民素質,漸進、常規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並非必定導致社會解體。而漸進災變中的急性爆發將是社會承受力崩塌的關節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在今日的嚴重水危機上,只要加上一個持續數年的大旱,就可能導致社會解體。歷史上,1638-1641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持續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會動盪不寧,飢民組成軍隊,終於推翻了強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發生一個持續三年的大旱,其打擊點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華北地區,後果難以設想,京、津、唐、保等地區是貧水中國的特貧水區。外來觀光者只看見高樓大廈林立,卻不知道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國際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的1/3以下,為世界人均數的1/30,比世界著名的乾旱區阿拉伯半島還要低,也低於以色列(人均水資源370立方米)---可以這樣概括,以北京市為圓心,800公里半徑之內(200萬平方公里,超過1/5國土)已沒有一條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嚴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達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國昌就發出警訊:如果供水問題未有改善,只要再來一次大的旱災,華北地區的經濟都可能崩潰。目前,大北京地區完全具備了被水危機摧毀的必要條件;為使首都脫離險境,專家正在緊張討論從1000公里之遙的南方調水的種種應急方案,甚至會遷都。為數眾多的生態學家是悲觀的:一切應急的工程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危機,21世紀將是中國無水可喝的世紀。水僅僅是資源環境災難的一個側面,21世紀將是中國走向崩潰的世紀。大難臨頭之際,就可能爆發實行世界范圍內資源再分配的戰爭。

難道沒有挽救之途了嗎?當然有,比如盡快實行私有制,讓每一塊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礦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盡快實行市場經濟,用市場的力量限制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無節制的揮霍;比如放棄狂妄的趕超戰略,從人口基數過於龐大、人均資源極為貧乏、環境容量極為窄小等國情出發,走一條有限增長的道路等。

但問題仍然是:還有時間嗎?也許還有一點時間,也許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很難在這種創造性的毀滅之上重組社會,重建家園。退一步講,即便奇跡式的完成較為徹底的制度轉型,生態災難也有其巨大的慣性。如俄國、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交替時期,生態加速惡化。而且,生態平衡的恢復也需要漫長的周期。

更何況,我們所談到的僅僅是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容量危機。而中國早已陷入全面危機:腐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股市畸形、泡沫經濟、國企破產、工人失業、農民貧苦、金融混亂、治安失控;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任何一環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斷裂。任何一環的斷裂都可能引發整個大系統的雪崩,堵無可堵,防不勝防---一些中國人已預感形勢危如累卵。

21世紀夢精神勝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強早已把不義之財轉移國外,外國護照在手,隨時准備開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則把血汗錢存入早已資不抵債的國有銀行,以備大難臨頭時保命之需。大船將傾人人都想搶塊大點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麼都搶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國,短視氣息彌漫,人們及時行樂,無一不創當今世界之最。這是末日之前最後的盛宴,是災難的直覺。

公有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權分離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是毀滅中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護者,給破壞性使用大開方便之門。在完全公有制下,勞動者沒有生產的動力,一般也沒有破壞的動力。 以種種承包制為代表的兩權分離制不僅同樣剝奪人民對山河土地森林礦山的所有權,還為破壞性使用注入了內驅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車,註定損壞最嚴重、最迅速。鄧小 平創造的史所未見的公有私營制,自行車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帶私貨。這樣一來,可以想見破壞性使用之烈!帝王時代,江山社稷為帝王所有,傳之萬世,無人敢破壞,每一具體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場,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護。經典社會主義時代,資源財產完全公有,雖然難以避免經濟學上公有財產悲劇,但勞動者沒有破壞性使用的動力。最壞的是公有私營制,山河無主且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這樣的制度條件下,增長就意味著破壞,高速增長就意味著高速破壞。
既然損失巨痛,何以還要不惜代價地追求高速增長?政府和經濟學界並不弱智。雖然在公開宣傳中對高速增長沾沾自喜,私下卻不斷要求控制速度。官員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長不是好事,而是經濟的災難,因此並非一味追求高速,而僅僅要求適當的高速---速度越高,損失越慘重;速度不高,優越性則無從體現,且失業激增,政權不穩。看來,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長是政權穩定的唯一可能。

經過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後,經濟學界摸索出一條規律,必須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解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長就成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證明,現在更成了政權穩定的保證。速度問題不光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政治問題。只能高速度,才能戰勝資本主義;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優越性的論證似乎開始受到普遍懷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動經濟繁榮,花錢買穩定。這種局勢下,人民和政權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可以放棄長子繼承權,但總得給碗紅豆粥。新的實踐證明,只能維持(統計意義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和維持繁榮景像,8%增長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線。
經濟學家深諳個中的奧妙。楊帆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一定要達到8%?經濟學家說是為了保證就業、維持信心。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本來一個預測數字,到中國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懷疑,因與現實反差太大,反而強化到人人談論的程度。這也證明,經濟增長速度已成為政權穩定的主要源泉。

經濟學家程曉農說,經濟效益每況愈下,國家還鼓勵企事業單位一味增加工資獎金、擴大福利,掏空國家財政和企業的積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來換取民眾的支持。為維持一個政府的穩定,我們所付出的成本是否過於高昂?誰能告訴我,代價是必須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為產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並非人民幣、美元或黃金,而是我們民族的基本生存條件。

②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發展的猜想
近年來,中國四萬億促進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蓬勃發展、薪資水平上升等等。在這些亂象中有人痛斥政府亂花錢,如果把花在高鐵、高速上的錢發給普通老百姓多好,這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然而本人從國家及未來的角度做出一些猜想,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是個正確的決定。首先從中國從放開商品房開始說起,房地產從此一枝獨秀,一飛沖天,飛漲的房價和穩如泰山的工資形成鮮明對比,老百姓卻怨聲載道,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來提高百姓收入,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用人成本的提升很快體現在物價上,物價也一路看漲。房價和物價的上漲又進一步刺激政府提高人民工資(這個提高當然是緩慢的),不斷反復,可是這僅僅是國內的情勢,從全球考慮,商品價格的提高使「中國製造」優勢削弱,出口疲軟。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GDP沒有了出口的拉動就會增長放緩,為了保GDP(其實是保製造業)政府開始大力促進內需,四萬億投資(稍後再說)、家電下鄉等等,家電下鄉確實讓老百姓掏出了更多的錢來購買商品,從而促進了內需、延緩了製造業的衰退,但是美國不會讓你這么安生,從中國房地產起飛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美元的升值,在中國製造業開始衰退後更甚。內憂外患的中國製造業「飄搖欲墜」,政府採取的家電下鄉等努力與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匯率上漲相比顯得不夠「給力」,面對利潤不斷減少的企業家們唯有另謀出路——到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其他國家開廠,中國企業的出走必然使國內失業率大大增加,同時也會使國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更加不看好,這樣一來中國經濟發展就會很困難。四萬億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政府為了留住國內企業、吸引外資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亂花錢。下面說個情況,有的企業家也到國外考察過辦廠的可能性,雖然當地勞動力成本很低廉,但是物流、交通、配套設施、產業鏈都相對缺乏,工作效率也不高,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還是在國內辦廠更加合適。從而可以看出,在勞動力成本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狀況、提高辦廠環境也是留住企業、吸引外資的有效方式。看看現在的中國,高鐵、高速快速建設,可以說四通八達,交通的改善也迅速的提高了物流的速度與質量,再加上中國產業鏈比較齊全,不用到處尋找原材料,這些才是中國留住企業的優勢。返回開始的話題,中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雖然耗資巨大,但這是為了能夠留住製造業企業,而對於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留住了製造業企業就相當於挽救了中國經濟。(補充:中國各項政策中的貪污腐敗現象不考慮在內)
希望採納

③ 中國經濟現狀怎麼樣

中國經濟的現狀 郎咸平 郎咸平:今天做這個演講和以往不一樣,今天特意准備了一份提綱,打破了傳統。原因是,我很怕媒體報道這么重大問題的時候給我寫錯,所以把正確的提綱發給每個人,給你們一個提綱而提出我的看法。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我按照我們議程的要求談一談大家最關切的話題,也就是2007年我們的經濟到底是怎麼回事。在此我提出中國經濟的八大危機,在我談這個話題之前我認為這個話題對我們傳媒業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這么講,傳媒在做報道的時候有沒有把握住一個中心思想,我們對國家政策的推行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與其做一個純粹的報道,不如集思廣益盡采各家說法,這就是一個客觀媒體所要達到的目標。 為了配合我這個講話,我今天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我想對我們中國經濟的現狀提出一個整合性的結論。今天對於大家所關切的宏觀調控做個課題,我對於今天所推行的各項政策我有一個總結性的發言。我想利用一個中醫的知識來解答,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中國經濟就像得了肺炎一樣,按中醫的理論, 治療肺炎要用大涼,如果我們真用大涼很可能把這個病人治死掉,因為他體質是虛弱的,最好的方法先補、固本,體質提上去之後最後才能用大涼來治療肺炎。我們今天所有的宏觀調控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本身,為什麼解決不了泡沫的問題,通貨膨脹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我前面講的他在用大涼治療肺炎。而我提出的方案是先固本,為了我闡釋我的想法,我要根據八大危機一一來討論。 第一大危機是宏觀調控的目標,我認為是錯誤的,我們目前看到的股市樓市泡沫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講的流動性過剩造成的嗎?我認為是錯的! 今天的中國整體情況非常復雜,不是一個簡單的流動性過剩,我認為最有沖擊力的原因是由於近幾年來整個國家投資營商環境的急速惡化,因此我們企業家把應該投資而不投資的錢擠壓出來形成虛擬資金打入股市打入樓市。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第一筆資金——虛擬資金。第二筆資金就是在目前大面積之下的款大量進入樓市和股市,第三筆資金就是各位熟知的國際熱錢,第四個資金才是我們老百姓的儲蓄款。目前所有宏觀調控的政策所針對的資金基本上是第三項和第四項。我舉個例子,外國人不得買房的規定是針對第三項資金,第二套房貸的問題是針對第四項資金,我不能說針對第三第四項是無效的,但是你的目標是錯的。我們所有的政策有沒有針對第一項,那就是因為投資營商環境的急速惡化擠壓出虛擬資金大量進入股市和樓市呢?我們有沒有針對款進入樓市股市的現象進行調控呢?目前並沒有對這兩大資金進行調控,所以我們宏觀調控的力道是不足,因為你所針對的資金方向是錯誤的。這就是我所提出的第一個危機。 第二大危機就是我們如何做調控?這個調控給我們目前經濟帶來了嚴重的金融風險,也就是大幅提高了金融風險。 我想用日本90年代的泡沫現象和中國現在的泡沫現象做個比較。各位都應該知道「廣場協議」這回事。英、德、法、美、日曾經簽訂過「廣場協議」,「廣場協議」要求日幣升值。當時日本簽下了協議之後那就很清楚的落入了美國圈套。道理很簡單,當日本簽下字,說明日幣即將升值。那麼全世界國際炒家就會去買日幣,因為他賭日幣升值。大家千萬別把匯率當作經濟現象,匯率不是教科書上所定義的貨幣之間的價格,沒那麼簡單,匯率是各國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當日本簽下了「廣場協議」:由於日幣低估造成大幅貿易順差,那麼下一步必然是日元升值。日本簽字的當日就昭告全世界的國際炒家日幣要升值了,所以必然結果是國際熱錢大量進入日本。結果日幣升值了!各位以為貨幣像一般的商品一樣嗎?價格提高之後可以平衡供需嗎?錯,那是一般的貨品的價格,可是匯率不是,當匯率價格一上升,國際炒家一看,哇!真的升值了,再買,更多的錢流入日本,再逼迫日幣升值,更多熱錢流入日本,再逼迫日幣升值,幾年下來日幣升值了一倍,幾乎摧毀日本的經濟。但是各位請注意有個現象是我們所忽略的,那就是在日幣不斷升值的過程中, 美國財政部通過各種管道壓迫日本降低利率以及放寬信貸,由於降低利率放寬信貸的結果,造成流動性泛濫,日本各大商社很高興向銀行借錢,因為借錢容易,利息低了,可以迅速做大做強,所以造成日本經濟的表面繁榮。這個表面繁榮現象反映在股市就是股市泡沫,反映在樓市就是樓市泡沫,反映在購買日常用品就是通貨膨脹。所以日幣的升值、股市樓市泡沫和通貨膨脹本身的原因是在美國的壓力之下造成的流動性過剩所造成的。那麼最近看過很多媒體的報道,把這個問題說的比較正確的,因此認為我們中國針對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升值、股市泡沫、樓市泡沫和通貨膨脹應該和日本當時的政策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提高利率緊縮信貸。在這里清楚的告訴各位,他們都錯了。因為日本的問題是流動性過剩,但是今天中國的問題不是。中國是什麼問題呢?按照我前面所講的,造成泡沫的原因基本是由於投資營商環境的急速惡化造成的,因而擠壓出大量的虛擬資金大量進入股市樓市形成泡沫。由於原因不同,的宏觀調控政策必須不同,但是很不幸的,我們的政策是提高利率緊縮信用,造成什麼結果呢?它是進一步打擊了已經惡化的投資營商環境。利率已經提高了6%以上了,最近幾天還在提高利率。那麼各位設身處地的為我們的企業家想一想,你認為他在這種場合之下還願意投資嗎?中國哪幾個製造業能創造出這么高的利潤,銀行利率的提升逼得我們製造業放棄投資,不做了,把應該投資而不投資的錢拿出來形成虛擬資金炒股炒樓去了,所以為什麼宏觀調控下股價越漲樓價越漲的原因就是因為宏觀調控的目標是錯的。因為和當時日本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不是因為流動性過剩導致的泡沫現象,而是因為投資營商環境的急速惡化。當然我也不否認今天中國流動性過剩的現象,但是中國流動性過剩不是股市樓市泡沫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驅動因素,是因為我國的投資營商環境的急速惡化所導致的。那麼沒有認清楚經濟問題、經濟弊端,貿然提高利率、緊縮貨幣,各位知道什麼結果嗎?隨著利率的不斷上升使得我國的金融風險迅速積累,一旦到了不可承受的那天,中國就產生了重大危機。那麼回顧一下當時的日本是怎麼回事,當時日本的各大商社由於低利率大幅借款,而日本企業由於高負債經營迅速積累的大量的金融風險到了一個不可承受的階段產生了泡沫而崩潰,所以日本經濟的危機來自金融風險,也就是負債積累所產生的金融風險。今天中國的經濟危機呢?一部分來自於不當的政策使得利率不斷調升貨幣不斷緊縮,產生了金融風險而給我國的經濟帶來重大的危機。而這也是為什麼在07年年底我以一個所謂的中立學者的身份我要做出以下的結論,那就是我完全支持宏觀調控的思想,因為我認為宏觀調控是必要的,但是我反對我們執行層面所推行的金融政策,因為他的目標是錯的。

④ 談談中國經濟的現狀

中國經濟發展三十年,已經明顯感覺我們年輕一代自負起來,每個家庭,把最好的資源讓新生代享受,基於現階段新生代的享受物質水平,基本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月光族 」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父代累計的養老費並不是你們享受生活的基礎,你們的生活狀態取決於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與中國經濟息息相關。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膨脹的人口基礎,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本土勞動力素質教育的缺失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內憂;外來勢力對本土經濟壓榨越來越來大,在基礎產業上,政策引進外資的錯誤導向,優質資產面臨過度被外資並購;金融業,又一次面臨利潤再分配的剝奪。 中國的經濟總量
國家的經濟總量包括其國內生產值和其在海外投資的產值,中國很少有海投資,經濟實力基本上是國內經濟總量。 發達國家尤其是發達大國一般都有龐大的海外投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05年列世界第四,按經濟總量算,中國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的排位110名。以2005為例,中國累計海外投資僅為517億美元,中國的經濟總量是當年的GDP--22350億美元加517億美元,即為22867億美元;當年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海外累計投資分別為20182億美元、3705億美元、8336億美元、13781億美元、6850億美元,它們的經濟總量分別為145039億美元、49418億美元、36309億美元、35796億美元、27910億美元。以現在的發展速度,中國要趕上西方二等發達大國還需較長時間。至於人均國民產值趕上西方發達國家,則需要上百年時間。
中國的外貿實力
2005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達14221億美元,世界第三位;2006年,中國外貿總額增至17607億美元,躋身世界「三甲」之列。除去來料加工部分,實際中國實際外貿總額第六位。
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占很大份額,其進出口大約佔中國進出口的一半。外企在華經濟活動主要以來料加工再出口的方式進行。外企運進來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原材料和製成品出口都要算在中國的進出口項下,使中國的外貿總額存在不少水分。如2005年,外企來料加工貿易額達6905億美元,佔中國外貿總額的48.6%,其中出口額4165億美元,佔中國出口總額的54.7%。中方從中的勞動所得為1425億美元。6905億美元減去1425億美元後的5480億美元為外商在華企業的進口額和出口所得,也就成為中國外貿總額中的水分。2005年中國實際外貿總額為8741億美元。而當年美、德、日、法、英的外貿總額分別為2637億美元、17448億美元、11119億美元、9550億美元、8791億美元。 中國外貿數量位居世界前列,出口產品結構相對落後。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為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中國的出口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尤其以日用消費品居多,附加值較低。且中國出口的技術密集型產品與「外字型大小」有關,即大多來自外資企業。如2004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27.9%,其中三資企業佔87.3%。另外,中國雖是商品生產大國,但卻是品牌小國。2006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強中,中國竟無一家,在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也只佔12個靠後的位子。中國出口企業擁有自有商標的不到20%,占出口額不足10%。因此,中國出口增長主要靠數量擴張,而不是靠技術和附加值上升,實際收益不高。
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依賴外國資金和技術的貿易大國,不是貿易強國。
中國外匯儲備水平
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10663億美元,綜合考量各種相關因素,中國還需要打折扣。
到2006年9月底,中國外債達3050億美元。西方國家一般沒有外債,多數還向其他國家放債。以日本為例,到2006年9月底,日本官方的外儲為8436億美元,由於日本政府不欠任何外債,到2005財年止,日本政府對外國貸款累計達3000多億美元。加上海外貸款,日本的官方外匯儲備多於中國。
西方國家民間老百姓富裕,外匯儲量比中國多得多。它們的公司在國外投資所得交稅之外,全部外匯歸私營公司所有。中國實行強制結匯政策,企業外匯所得大部分要賣給中國銀行。其結果是發達國家民間外匯多,中國民間外匯少。如日本民間外匯有3萬多億美元,美國民間外匯更達9萬億美元,而中國民間外匯只有1600億美元左右。
黃金,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分別擁有黃金8135噸、3440噸、3025噸、24520噸,中國僅600噸。 石油,美國有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兩種,僅商業儲備油即夠用150天。日本原油儲備夠用200天。中國石油儲備只夠用20天。

⑤ 中國的經濟狀況是什麼現狀

中國現在的經濟,復處於高速增長期,雖制然這種高速增長有許多不平衡狀況。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非常擔心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希望利用各種手段,鉗制我國的經濟發展,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因為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經濟的一分子,對我國的鉗制與打壓,終將使歐美受損,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國家對我國在實行打壓時,總感力不從心。

⑥ 中國經濟的現狀怎麼樣

現狀不錯,前景很好,需要努力,成立一些世界經濟組織世界組織,加強同各國回的聯系,增加人民答幣的同各國直接使用,增加黃金儲備,建立自身的世界經濟體系,這樣才能經得住事和長遠發展好,通過各種形式如修築道路等將一些地方納入市場,深化市場,擴大經濟規模,採取措施優化經濟結構。同各國的聯系如修築道路,開拓航線,人員交流,經濟互補,共同發展。

⑦ 中國現在的經濟狀況

中國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前期的經濟增長過熱主要源於投資的過度增長,而投資的過度增長又是由於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過熱.近期不可 放鬆對投資的調控,特別是對房地產的調控.原因在於房地產過快增長帶動了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膨脹,產能過剩 必然大量出口,由此產生巨大的順差. 房地產需求必然下滑,投資也將下滑,中國房地產業將 從 10 年繁榮期進入中期性不景氣,並將持續 3-5 年. 9 月12 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博士導師陳東琪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去年二季度見頂下行,逐漸減 速和降溫,這番與全球經濟同步進行的調整,可能走U 或 L 型的路線.經濟困局使得中國工業,消費,房地產,股市, 企業等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他表示,調整期分為兩個階 段,2010 年經濟有望回歸. 是日,"經濟困局中的政府調控與企業資本戰略論壇" 在上海舉行,陳東琪做了題為 《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的演講. 3 小時中,他從宏觀角度及不同領域就目前中國經濟所面臨 的困難進行了剖析. 全球同步 經濟放緩 由發達經濟體金融危機帶動的全球經濟降溫,在新興經 濟體製造業下降,外需減少等不利條件推動下,形成繼 2001 年科網股泡沫破裂後的第二次調整.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 增長減速,可能呈現 U 或 L 型的調整軌跡.其態勢為先外需 減速,後內需減速;先投資減速,後消費減速;先東部調整, 後東南西北都調整. 工業降溫 景氣交叉 工業增加值增長回到 2002 年下半年水平,快速滑坡成 為拉動 GDP 減速的主動力,製造業在生產,PMI,新訂單及 新出口訂單各方面,均連續滑落.在結構性方面,出現景氣 交叉變化:中西部 (尤其是災後重建區) 快速增長,長三角, 珠三角則接近衰退邊沿.中小工業企業經營困難,影響就業. 消費見頂 拉動下行消費延續加速增長趨勢,但顯現見 頂跡象,隨著收入增長(實際)減速,財富效應衰減,下半 年消費增長將放慢.通脹侵蝕國民收入和儲蓄,實際購買力 將下降,此效應下半年初顯,明,後年將突顯消費減速拉動 經濟下行. 房價下行 變化不一 房價自今年 1 月見頂後減速,連續回落 6 個月,漲幅過 大城市下跌幅度大,中西部二線城市繼續上漲,總體上從賣 方市場轉到了買方市場.調整期將出現結構性變化:內地二 線城市大戶型上漲,沿海一線城市小戶型下跌.今後將延續 結構性變化趨勢.股市調整 兩年回歸.股市反映自然災害, 經濟降溫,次貸危機,大小非減持,資本凈流出和企業盈利 變化,但調整過度.股市有 2 年左右的調整,會走"A-B-C" 路線,中秋節前後完成 A 浪(跌),接著 B 浪(反彈),C 浪(下調)後進入長期均衡,即上升信道.中國股市價格總 水平經歷高溢價和走向折價這兩個階段後,將會回歸常規, 時間應是 2010 年以後. 企業緊張 融資趨緊 隨著勞動力,商品,不動產和運輸價格周期性提高,資 源價稅改革深化,企業經營進入高成本時代,而企業盈利在 調整期中降低.一般企業的貨幣金融環境趨緊,農業企業則 面臨人力,技術瓶頸和農資成本壓力.此外,融資類型和時 機變得更為重要,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勢在必行. 陳東琪表示,總體而言,本輪調整起點與以往不同,表 現為預調微調的方式,調整幅度較小.調整時間為"十一 五"後期,即 2007 年三季度到 2010 年 1 季度.上半段凈出 口和投資減速,經濟下行,物價上行;下半段三大需求(含 消費)減速及 GDP,CPI 同步減速.現在,經濟處於整個調 整期的上半段,下半年進入下半段. 中國近期宏觀經濟, 整體而言是保守度難關, 在因應 不景氣的政策上, 有分刺激內需與投入基礎設施的做法, 有分積極創匯的做法. 綜合來說, 由於保八的政策, 房產帶動經濟, 一刀兩 面, 有些失控, 所以政府應該針對此問題調控, 另外創匯 出口是比較正面的做法, 近期的拉大退稅比率, 是很好的 政策, 同時政府應該有計畫的在海外建設行銷據點, 把東 協, 俄羅斯, 哈薩克, 朝鮮等商貿城推移到當地, 化被動 為主動. 針對近期經濟問題, 企業面臨訂單減少, 成本增加, 資金短缺, 這是首先會遇到的問題, 再來是產業本身的消 長, 一般在分析經濟問題帶來的訂單消長時, 往往忽略產 業本身的趨勢, 還有不規則的競爭問題, 例如光碟行業, 外銷受阻時, 一些小廠就拚命往內銷丟, 但由於品牌力不 足, 就只能打價格戰, 但價格戰取決於成本, 所以一些逃 票的, 不開發票的, 走私的因應而生, 瑕疵品滿天飛, 這 此時期, 變成正規品牌受傷害最大的時候. 其實金融風暴, 造成企業兩大問題, 除了銷量減少, 最大的問題是出廠價 (PPI)減低, 尤其對 OEM 影響最大, 原因是不規格競爭產生 的惡性價格競爭, 這才是企業深思的地方, 而破解次問題, 重點在產品的創新上下手, 要不然只能使用不規則的手段. 整體而言, 中國的經濟是短空長多, 人民幣升值也是趨勢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學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