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後有哪些比較重要的經濟思想,代表人物和主張有哪些
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 1929年10月24日,以紐約股市暴跌為起點,爆發了持續7年之久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為了擺脫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1945)在1933年3月4日就職後,立刻大規模干預經濟,史稱「羅斯福新政」(Roosevelt New Deal)。在此背景下,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一書,嚴厲批判新古典經濟學,提出「有效需求決定國民收入」原理,主張由政府幹預來拯救資本主義,人稱「凱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誕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薩繆爾森為主要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試圖彌合凱恩斯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之間的分歧,遂形成所謂「新古典綜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認為新古典經濟學適用於經濟繁榮狀態,屬於微觀經濟學;凱恩斯理論適用於經濟蕭條狀態,屬於宏觀經濟學。1948年薩繆爾森出版《經濟學》(第1版)是這一學派形成的標志,1961年《經濟學》第5版開始使用「新古典綜合」一詞。至於「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個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波爾丁1948年版《經濟分析》一書第2版中。 新古典綜合派認為:市場經濟不能自動實現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因此政府應根據「逆經濟風向行事」原則,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實施干預,以促進充分就業和國民收入增長。該學派的理論核心是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1937年在《凱恩斯先生與古典學派經濟學家》一文中最早提出,後來為美國經濟學家漢森1953年在《凱恩斯學說指南》中推廣的IS-LM模型,又稱「希克斯-漢森模型」(Hicks-Hansen model)。 直到1980年代以前,新古典綜合派一直占據西方經濟學主流地位。但由於不能解釋1960年代通貨膨脹和1970年代「滯脹」(Stagflation),受到了許多非凱恩斯主義流派的激烈指責,催生了「新凱恩斯主義」(New Keynesian school)。非凱恩斯主義流派基本情況如下: (1) 貨幣主義學派(Monetarism) 又稱「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急先鋒,其創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開始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內存在「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中達到均衡時,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實際因素決定的固有的失業率,包括自願失業(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業率是保持零通貨膨脹率的最低失業率,當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短期內由於貨幣幻覺,實際工資(Real wages)暫時下降,廠商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長期內,由於「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會要求提高名義工資(Nominal wage),引起實際工資和失業率回升,結果僅僅是通貨膨脹(Inflation)。 弗里德曼還提出「恆常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認為消費者不是根據現期收入而是根據「恆常收入」來安排消費,因此短期內擴張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費,再次否定了干預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認為「唯有貨幣最要緊」,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據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貨幣供給,以穩定貨幣,穩定經濟,根除滯脹。而要穩定貨幣,就必須放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主義。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納(K. Brunner)在《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貨幣主義」一詞。 (2) 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 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發表《理性預期與價格變動理論》(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預期」概念,1970-197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盧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進一步闡述,受到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華萊士(Neil Wallace)、巴羅(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相關信息對經濟發展作出正確預測,即所謂「理性預期」。在存在理性預期並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前提下,人們將會預料到政府的經濟政策並採取相應對策,使之無法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和失業,即所謂「政策無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張政府放棄干預經濟,或實行公開的永久不變的政策。 該學派還提出自然率假說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自然率假說(Natural rate hypothesis)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一種內在的動態平衡,外力可以暫時打破這一平衡,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平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爾(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隨機波動現象,由技術、戰爭、人口、自然等實際因素對供給發生沖擊引發,市場能夠自動調整適應,無需政府幹預。 (3) 供給學派(Supply-side school) 又稱「里根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刺激總需求,使人們過度依賴政府,另一方面導致高稅收,抑制企業家的積極性,影響供給,結果導致經濟滯脹。該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Say's law),主張減稅節支,減少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業家精神,促進供給。但實際執行時,「減稅容易節支難」,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匯率、高外債等一系列惡果。 供給學派又分「極端供給學派」和「溫和供給學派」,前者以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弗(Arthur. B. Laffer,1940-,又譯「拉弗爾」、「拉菲爾」等)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線」(Laffer curve)描述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為減稅提供理論依據。後者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 Stuart Feldstein,1939- )為代表,提出「費爾德斯坦曲線」(Feldstein curve),認為: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引起資本形成率下降,即財政赤字與資本形成存在替換關系;在保證資本形成率不變的前提下,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強調要靠資本積累和市場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幹預來減輕社會弊病,代表作《美國稅收刺激、國民儲蓄與資本積累》。 (4)新自由主義學派(Neo-liberalism) 廣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僅指以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陣地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故又稱「新奧國學派」、「新維也納學派」、「倫敦-芝加哥學派」和「弗萊堡學派」等。 該學派崇尚個人自由,認為自由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強調個人無需服從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法治的關鍵在於保證個人自由。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導致權力被濫用,即使權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會給社會帶來禍患。主張思想自由,認為思想國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張經濟自由和私有制。對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認為是由於貨幣供給不足或投資過度造成的,市場能夠自行調節,無需國家干預。對於1960-1970年代發生的失業和通貨膨脹,認為是由於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使市場機制受到干擾,以及政府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張「貨幣非國家化」,由私營銀行提供競爭性貨幣。 (5) 新劍橋凱恩斯學派(Neo-Cambridge school) 又稱「凱恩斯左派」、「李嘉圖學派」,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從收入分配角度著手,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率,而投資率取決於儲蓄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儲蓄率也分解為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與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兩部分,當利潤占的比重提高時,整個儲蓄率上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必然伴隨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既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財政干預政策,也反對自由放任政策,認為前者只強調充分就業,不問就業的具體內容,導致「繁榮中的貧困」;至於後者,則認為市場機制是個效率極差的調節器,1930年代的大危機就證明了它的失敗。對於貨幣主義者推崇備至的貨幣嗤之以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僅存在微弱的聯系。最後,該學派主張通過稅收和補助來消除社會收入不均等和階級差別等改良主義措施。 (6) 市場非均衡學派(Unequilibrium school) 以法國經濟學家貝納西(Jean-Pascal Benassy)等人為代表,認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遵循「短邊法則」,即由最短缺的一邊來決定經濟變數的取值。現代宏觀經濟既可能由於總供給不足,導致「新古典失業」,也可能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凱恩斯失業」,新古典政策和凱恩斯政策都有用。 (7) 新制度學派(Neo-system school) 該學派主張研究整個社會制度,實際上囊括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也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該派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支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 )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1898-1987)為代表,主張政府幹預;另一支以美籍英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 )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 加爾布雷斯1973年出版《經濟學和公共目標》一書提出「二元體系理論」(Dual economy system theory),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少數大企業組成的計劃體系(Planning system)和大量小企業組成的市場體系(Marketing system)組成,計劃體系實力雄厚,能支配環境,市場體系則只能受制於環境,政府通常偏袒計劃體系,導致市場原則讓位於計劃原則,企業不再追求最大利潤,而代之以穩定和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統統失靈。主張扶持小企業,抑制大企業,實現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養一批有新觀念的人進入國會,通過立法施行改革。 繆爾達爾1944年發表《美國的困境: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Theory of 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認為:社會經濟諸要素之間不是均衡關系,也並非趨於均衡,而是一種循環累積運動,「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據此解釋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認為二者互為因果,累積循環。後又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改良主義政策主張,包括權力結構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 科斯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解釋企業形成的原因,1960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認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則只要產權明晰,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來消除外在性現象,實現資源最佳配置。 (8) 公共選擇學派(Public choice school)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1962年他與圖洛克(Gordon Tullock,1922- )合著《同意的計算》一書,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政府行為,認為:政治家是理性經濟人,旨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動就是許多不同利益集團出於自利動機進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過一定的投票規則進行決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決策會反映「中間投票人」(Median voter)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政府的決策往往傾向於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而特殊利益集團則會有意識地影響政府決策,從中謀取好處,即所謂「尋租」(Rent seeking)。政府的職責本來是代表公共利益,彌補市場機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導致「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或「公共失靈」(Public failure)。因此,對現行民主制度表示懷疑,主張按市場機制思路,完善政府規則,防止濫用權力。經濟方面,主張有規則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干預。 6.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新動向 1990年代以後,西方經濟學進入新發展階段,帕金(M. Parkin)稱之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 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學的曼昆和薩墨斯,麻省理工學院的布蘭查德和羅泰姆伯格,哥倫比亞大學的費爾普斯(Edmund S. Phelps,1933),伯克利加州大學的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1940-)和耶倫,威斯康辛大學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伯南克等。主要特點:(1)強調政府有用;(2)強調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解釋宏觀經濟現象;(3)加強了對市場壟斷勢力、價格歧視、信息不對稱、外在經濟、博弈論、委託-代理關系、公共物品等現象的研究;(4)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發展。(資料來源:張建華著《經濟學-入門與創新》,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8月)
『貳』 美國的里根經濟政策是
里根經濟學的財政政策觀點主要是:主張平衡預算,反對赤字財政政策。
里根認為減稅不會增加財政赤字。他在執政後立即向國會提出減稅計劃,且被通過。
其要點是將個人所得稅率不分收入等級,一律在三年內減少30%,三年後個人所得稅的稅級還要隨物價指數的變化加以調整。但做起來卻很困難。
因為減稅實際上就是把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企業和個人,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不得不因為巨額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大打了折扣。
把最高累進稅率雖然從70%降到28%,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但減稅的幅度卻小於原計劃三年內減稅30%的幅度。
在後來的稅制改革方案和實踐中,把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過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稅從過去的最高稅率46%降低到34%。
盡管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事與願違,美國依然成為西方工業國家中稅率最低的國家。
里根的經濟政策歸納一下,主要有三條:一是通過減稅,刺激經濟;二是增加軍費支出;三是借款或吸引國外資本。
(1)為刺激經濟增長,里根政府採取的首要對策就是通過減稅,以刺激消費和投資。
該政策實施後,果然奏效,美國經濟自1982年起進入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增長期,里根因為這一業績而在1984年再次當選美國總統。
(2)里根政府在處理國際政治事務上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取得對前蘇聯冷戰的勝利,因而大量增加軍費開支,期望在軍事上對蘇保持絕對的優勢威懾。軍費開支的增加導致了財政支出的擴大。
(3)為解決急劇增加的財政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發行中、長期國債進行正府籌資。但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國債賣給誰呢?
按照當時美國的居民儲蓄水平,美國國內的投資者是沒有這么多錢來購買正府發行的巨額國債的。所以剩下的惟一辦法就是吸引國際資本。
(2)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
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
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里根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以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來對付經濟停滯,以貨幣學派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對付通貨膨脹。
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就是這兩個學派經濟理論觀點相結合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1)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2)大規模減稅,三年內減少個人所得稅300,4,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
(3)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
(4)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這一計劃反映了里根經濟學的基本設想是:摒棄需求管理對工資、物價的控制和隨機應變的貨幣政策;
主張採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實行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鬆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美國經濟達到自動復興和發展。
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學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
比如,減稅和增加軍費同時並舉,造成財政上的超分配和財力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美國經濟新的困難和不平衡。
由此可見,里根政府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稱:里根政府所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或是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效應。
雖然信奉供給、貨幣學派理論,反對凱恩斯主義,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實踐中,他並不為所確認的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長處,綜合運用。
比如,為了擺脫經濟困難,在實踐中,他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
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穩定貨幣政策等綜合地運用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擺脫滯脹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目標。
里根經濟學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在於它以高利率作為膨脹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同步策應的支持點和平衡點所形成的新機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里根經濟學
『叄』 什麼是里根經濟學你如何評價它的經濟績效
里根經濟學
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1]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概述
里根經濟學
美國總統里根
在所謂「里根經濟學」的背後,實際上是「供應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礎。雖然當時支持「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並不佔多數,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經濟學家推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供應學派」由美國經濟學家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萬尼斯基外,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是另外兩位極力推崇「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是著名加拿大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亞瑟·拉弗爾是美國經濟學家、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團成員。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能夠得勢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在70年代的失敗,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正好順應里根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里根的偉大就在於他能用極通俗的話,並富有感情地將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傳達給美國大眾,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當時,美國的多數選民接受了減稅的「里根經濟學」,是因為支持里根的選民在理念和直覺上對里根經濟政策有了認同。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里根經濟學英語為:Reaganomics。名。不可數。由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包括支持市場自由競爭、降低稅收和公共開支、降低政府對企業經營的控制等。這些政策帶來了美國80年代後的經濟持續繁榮,拖垮了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
2主要內容
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里根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以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來對付經濟停滯,以貨幣學派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對付通貨膨脹。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就是這兩個學派經濟理論觀點相結合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1)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2)大規模減稅,三年內減少個人所得稅300,4,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
(3)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
(4)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這一計劃反映了里根經濟學的基本設想是:摒棄需求管理對工資、物價的控制和隨機應變的貨幣政策;主張採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實行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鬆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美國經濟達到自動復興和發展。
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學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比如,減稅和增加軍費同時並舉,造成財政上的超分配和財力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美國經濟新的困難和不平衡。由此可見,里根政府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稱:里根政府所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或是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效應。雖然信奉供給、貨幣學派理論,反對凱恩斯主義,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實踐中,他並不為所確認的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長處,綜合運用。比如,為了擺脫經濟困難,在實踐中,他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穩定貨幣政策等綜合地運用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擺脫滯脹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目標。里根經濟學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在於它以高利率作為膨脹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同步策應的支持點和平衡點所形成的新機制。
3發展
經過幾年的實踐,里根經濟學的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普遍地反對政府幹預變為主張要由政府進行一定的干預;由單一地強調減稅以刺激投資變為根據需要有增有減;由強調反凱恩斯主義的預算平衡發展又回復到實行龐大的財政赤字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經濟形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好轉,有的西方經濟學把之歸功於里根經濟學的勝利,有的經濟學家則認為是美國經濟長時間蕭條後必然回升的結果,是里根的運氣。
4財政政策
里根經濟學的財政政策觀點主要是:主張平衡預算,反對赤字財政政策。里根認為減稅不會增加財政赤字。他在執政後立即向國會提出減稅計劃,且被通過。其要點是將個人所得稅率不分收入等級,一律在三年內減少30%,三年後個人所得稅的稅級還要隨物價指數的變化加以調整。但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減稅實際上就是把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企業和個人,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不得不因為巨額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大打了折扣,把最高累進稅率雖然從70%降到28%,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但減稅的幅度卻小於原計劃三年內減稅30%的幅度。在後來的稅制改革方案和實踐中,把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過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稅從過去的最高稅率46%降低到34%。盡管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事與願違,美國依然成為西方工業國家中稅率最低的國家。
5價值
每年2月6日是美國前總統里根的百年冥誕,美國各界陸續隆重紀念這位上世紀80年代連任兩屆的總統,奧巴馬也在《今日美國》發文緬懷。在美國人眼裡,里根重塑了美國精神,紀念活動多少反映了美國人對現實的不滿,很多美國人呼籲奧巴馬向里根學習。
1981年1月,年屆70高齡的里根就任美國第49屆總統,他所接手的美國正遭受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此外,持續的越戰讓美國價值的認同感被日益增長的懷疑所取代,前蘇聯在尖端武器和影響力范圍上都贏得了對美國的優勢,這些也讓公眾對建立在個人自由和自由市場基礎上的美國政治體系產生了一些懷疑。
羅斯福用「新政」帶領美國走出了蕭條,里根最終也開創性的以匪夷所思的「里根經濟學」引導美國人走出滯脹危機並贏得冷戰,堪稱「里根革命」,也就是新政以來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當前,奧巴馬同樣遇到經濟危機與美國影響力的衰退,美國人期望他能夠像里根那樣引領美國重返 「山顛之城」。
里根當年所迎戰的滯脹危機,本質上是「凱恩斯危機」。因為凱恩斯用他的理論將資本主義從大蕭條之中解救出來,並推動西方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進入黃金時代。然而,正是因為他太成功而成為神話,無人質疑凱恩斯的理論並被美國政府長期奉行,最終產生滯脹危機。
羅斯福「新政」結束了美國市場的無政府狀態,強化政府對市場進行宏觀管理的作用,這雖然緩和了日益貧富分化的矛盾,但是在強調社會公平的同時也影響到了經濟效率。美國皈依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主要是通過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帶來越來越高的赤字,原以為通脹是實現充分就業的低廉代價,但最終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滯脹。用里根的話說,凱恩斯用通脹去打擊失業,又用失業打擊通脹,最終結果是通脹與失業一起打擊了美國經濟。
產生滯脹的原因在於,在經濟停滯(主要表現為產能過剩)的時候,用來繼續刺激增長的財政或貨幣政策誘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而這種超出控制的通脹會使得市場價格信號紊亂以及資金流向發生變化,從而使得經濟陷入停滯與混亂,高通脹與高失業率並存。尤其是當年美國在適應性的政策下,為了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火上澆油。
美國通脹率從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上漲到1979年的13.3%,里根在就任總統後的電視演說中承認,1960年的1美元到1981年只值3角6分,這導致個人儲蓄率大幅下降。盡管工資隨著通脹同步上漲,但是美國對名義收入征稅而非實際購買力征稅的做法,導致工資上漲也將人們推到更高的稅收等級,通脹和邊際稅率的提高對人們的生活水平打擊沉重。這使得社會分配嚴重不均,尤其是那些年輕人與靠固定收入為生的老人陷入困境。這種環境也影響了市場的投資預期,工人開始怠工,企業也無心進行研發,失業率開始上升。
作為溫和的保守主義者,里根這位未曾專門學習過經濟學的總統,在成功的化解滯脹危機過程中,用供給學派的減稅等政策對付「停滯」,用貨幣學派控制貨幣總量的政策對付「通脹」,這是一種探索性且爭議巨大的冒險的政策選擇。具體而言,就是降低個人所得稅率與減免企業稅,削減財政支出,放寬管理企業的法令與規章,控制貨幣供應量等。即通過控制政府開支與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來降低通脹率,通過削減個人所得稅與加速企業折舊鼓勵工人努力工作與企業投資,並給予企業與市場更多的自由空間,增強活力。
里根的冒險獲得了成功,他那新自由主義的理念成為新的神話,並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加深。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的經濟危機就是里根時代開始的新自由主義的結果,進而主張重返「凱恩斯」,加強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但是,里根曾有名言,「在這場危機中,政府不是解決方案,政府就是問題所在」,意思是說,政府幹預或許再次降低市場的效率,並陷入官僚主義之中。
盡管政府投資模式是中國乃至「東亞模式」成功的本質,但為了實現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長期採取積極的財政投入與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整體性的產能過剩,這需要及時轉型。不過,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採取財政刺激政策與天量貨幣投放後,產生了通脹壓力,一部分刺激資金在資產與商品市場到處流竄,面臨滯脹威脅。中國應該毫不猶豫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並用大幅加息的手段抑制各種資產泡沫,同時效仿里根減稅的做法,降低個人與企業的稅收,放開某些行業與某些生產要素的壟斷,給予市場更多的自由空間,才有利於化解滯脹風險。
『肆』 為什麼中國現在不能搞「里根經濟學」
里根經濟學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版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權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這個問題你可以網路——為什麼中國現在不能搞「里根經濟學」,會看到一些專業人員的回答,沒必要在這里問。
『伍』 「里根經濟學」與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政策的不同之處
1、所謂「 里根經濟學 」,實際上是以「供應學」(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理論基礎的經濟學派。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在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之所以能夠得勢,或者說它與之前美國政府經濟政策不同,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二戰後一直執行以凱恩斯的需求理論為基礎的美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失敗。稅負繁重,失業率居高不下;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的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順應了里根政府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里根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支持市場自由競爭、降低稅收和公共開支、降低政府對企業經營的控制等。影響:這些政策帶來了美國80年代後的經濟持續繁榮,拖垮了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2、俾斯麥推行福利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1)德國國內的工人運動風起雲涌,俾斯麥單純的依靠所謂的「反對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治安的法令」(簡稱非常法)已經根本無法消滅德國社會主人工人黨。(2)這是俾斯麥政府在推行「皮鞭政策」的同時,又輔以「甜麵包」政策的表現。恩格斯曾一針見血的揭露道:「俾斯麥先生說,要粉碎社會主義,僅僅採取鎮壓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採取種種措施以消除社會混亂現象,保證工作的秩序,防止工業危機以及其他等等。(因此)他答應要提出為社會謀福利這種『積極措施』的建議」。(3)推行福利政策的這一「創舉」也從一方面表現了俾斯麥對新的歷史變革時期的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德國的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於工人的福利政策從根本上並沒有損害容克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總體利益。相反,它的實際效應則是把工人引離階級斗爭的軌道。用俾斯麥自己的話說,就是「在恢復帝國健康的菜料中『加幾滴社會主義的油』」。而從對付工人運動的角度來看,俾斯麥的福利政策實際上是對《非常法》的補充。3、主要表現在:(1)充分利用當時的世界經濟危機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國家經濟。(2)積極引進資本主義的技術和科技人才。(3)保持國家經濟獨立,擴大出口。(4)派遣大量技術人員出國學習。民弱的原因:(1)前蘇聯的「國強民弱」跟俄國的歷史傳統有關。換句話說,這並不只是其進入蘇聯時代才出現的現象。(2)蘇聯時期的國家政策將個人利益捆綁在國家現代化戰略目標之上,國家權力極度擴張,公民的權益極度弱化,國家職能部門全面控制了社會組織的所有私屬領域,這些直接導致了雖然國家的政治、軍事實力強至占據世界一極,但國內民眾的力量極度弱小,在政治生活中幾乎徹底的喪失了發言權。4、威爾遜14點原則的戰略目的是為了推行全球的門戶開放政策,實質是在於讓美國根據自己的綜合國力,揚長避短,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來彌補軍事上的不足,積極謀求二戰後世界政治大國的領導地位。威爾遜在協約國中享有精神領袖地位的原因:(1)改造人性;威爾遜認為人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來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2)調節各方利益,以合作與協調為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沖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雙贏。(3)建立國際組織,保衛世界和平。威爾遜首次否認了大國之間擴張軍力和理性,並對大國之間的軍事擴張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強烈的抨擊。這在於當時正在積侵略別國並刀兵相見的世界格局無疑影響巨大,同時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5、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發展方向:(1)以工業文明武裝起來的西方世界利用其經濟等方面的優勢,藉助「冷戰勝利者」的餘威,繼續向全球擴展其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實現「歷史的終結」。(2)世界經濟逐步向全球一體化過度。(3)大國間的安全合作成為國際政治的明顯走向。6、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參加的兩次會議分別是: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第二次會議(按時間先後應為波茨坦會議)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1)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2)會上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斗爭,直接反映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系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為東、西方大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戰後一段時期內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
『陸』 怎樣評價里根總統
里根的確是美國一位傳奇總統。他是當選時年齡最大而且最長壽的總統;他也打破了「凡在雙十年當選的總統必喪生於任上」的死亡宿命。他沒有學過經濟專業,卻創立了「里根經濟學」。筆者駐美期間,美國人特別是共和黨人談起里根大都贊美有加,認為他是美國「標志性人物」。按中國的傳統道德標准,應該為「死者諱」,但實事求是,全面評價里根才對得起歷史,對得起後人。
(6)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不同人眼中的里根
里根去世後,一位俄國資深歷史學者指出,俄國人對里根的看法是矛盾的,人們認為里根是「一位不太好打交道的人」。只有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稱里根是一位「偉大的總統」。他對里根先生的逝世感到非常悲傷。
基辛格在其《大外交》 一書中曾多次提到里根,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里根的表現令人咋舌,無懈可擊。就學術界觀察家而言,則幾乎是不可理解。里根對歷史幾乎一無所知,而他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也被他東挪西借,支持他堅定的偏見。當你和里根談話時,有時會想到:為什麼有人認為他應該當州長,甚至是總統。但是,身為歷史學家,必須說明的是,這樣一位才智平庸的人何以能主宰加州八年,之後又主宰白宮政務。」
和布希一樣,里根在阿拉伯世界也不得人心。里根極端親以色列。1983年,貝魯特美軍營地發生自殺式襲擊,造成241名美軍喪生,震動美國朝野。里根不得不把美國海軍陸戰隊撤出了貝魯特。他去世後,以色列總理沙龍的辦公室發表的聲明說,里根總統是以色列的朋友。他當政期間,以色列同美國的關系建立在相互理解與合作的基礎之上。
『柒』 里根經濟學形成的背景
1、所謂「里根經濟學」,實際上是以「供應學」(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理論基礎的經濟學派。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在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之所以能夠得勢,或者說它與之前美國政府經濟政策不同,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二戰後一直執行以凱恩斯的需求理論為基礎的美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失敗。稅負繁重,失業率居高不下;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的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順應了里根政府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里根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支持市場自由競爭、降低稅收和公共開支、降低政府對企業經營的控制等。影響:這些政策帶來了美國80年代後的經濟持續繁榮,拖垮了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2、俾斯麥推行福利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1)德國國內的工人運動風起雲涌,俾斯麥單純的依靠所謂的「反對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治安的法令」(簡稱非常法)已經根本無法消滅德國社會主人工人黨。(2)這是俾斯麥政府在推行「皮鞭政策」的同時,又輔以「甜麵包」政策的表現。恩格斯曾一針見血的揭露道:「俾斯麥先生說,要粉碎社會主義,僅僅採取鎮壓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採取種種措施以消除社會混亂現象,保證工作的秩序,防止工業危機以及其他等等。(因此)他答應要提出為社會謀福利這種『積極措施』的建議」。(3)推行福利政策的這一「創舉」也從一方面表現了俾斯麥對新的歷史變革時期的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德國的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於工人的福利政策從根本上並沒有損害容克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總體利益。相反,它的實際效應則是把工人引離階級斗爭的軌道。用俾斯麥自己的話說,就是「在恢復帝國健康的菜料中『加幾滴社會主義的油』」。而從對付工人運動的角度來看,俾斯麥的福利政策實際上是對《非常法》的補充。3、主要表現在:(1)充分利用當時的世界經濟危機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國家經濟。(2)積極引進資本主義的技術和科技人才。(3)保持國家經濟獨立,擴大出口。(4)派遣大量技術人員出國學習。民弱的原因:(1)前蘇聯的「國強民弱」跟俄國的歷史傳統有關。換句話說,這並不只是其進入蘇聯時代才出現的現象。(2)蘇聯時期的國家政策將個人利益捆綁在國家現代化戰略目標之上,國家權力極度擴張,公民的權益極度弱化,國家職能部門全面控制了社會組織的所有私屬領域,這些直接導致了雖然國家的政治、軍事實力強至占據世界一極,但國內民眾的力量極度弱小,在政治生活中幾乎徹底的喪失了發言權。4、威爾遜14點原則的戰略目的是為了推行全球的門戶開放政策,實質是在於讓美國根據自己的綜合國力,揚長避短,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來彌補軍事上的不足,積極謀求二戰後世界政治大國的領導地位。威爾遜在協約國中享有精神領袖地位的原因:(1)改造人性;威爾遜認為人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來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2)調節各方利益,以合作與協調為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沖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雙贏。(3)建立國際組織,保衛世界和平。威爾遜首次否認了大國之間擴張軍力和理性,並對大國之間的軍事擴張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強烈的抨擊。這在於當時正在積侵略別國並刀兵相見的世界格局無疑影響巨大,同時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5、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發展方向:(1)以工業文明武裝起來的西方世界利用其經濟等方面的優勢,藉助「冷戰勝利者」的餘威,繼續向全球擴展其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實現「歷史的終結」。(2)世界經濟逐步向全球一體化過度。(3)大國間的安全合作成為國際政治的明顯走向。6、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參加的兩次會議分別是: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第二次會議(按時間先後應為波茨坦會議)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1)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2)會上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斗爭,直接反映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系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為東、西方大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戰後一段時期內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
『捌』 供給側有哪些理論學說
供給側改革理論淵源
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理論與經濟學歷史一樣源遠流長,而非始於薩伊定律和供給學派,只不過薩伊和供給學派提出了較鮮明的「供給創造需求」和供給管理政策而已。從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史來看,供給管理理論而非需求管理理論在歷史上居於主導地位。
由於供給側即生產側,勞動、資本、土地、資源、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是生產側的重要內容,下面僅從生產要素這一個角度(供給側還有生產主體、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存量調整、增量培育等角度)來看看其豐富的經濟學理論支撐。
從經濟學說史和經濟史來看,供給理論與整個經濟學的成長相伴隨。如重農學派(Physiocrates,18世紀後半葉)強調恢復「自然秩序」,強調土地要素供給和農產品(12.14, -0.20, -1.62%)供給的重要性;斯密(Smith,A.,1776)強調勞動和資本等「供給側」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調了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強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關鍵作用;薩伊(J.B.Say,1803)論證了供給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認為供給會創造它自己的需求,而供給因素主要是勞動、資本和自然力;李嘉圖(D.Ricardo,1817)強調了有限土地及其所導致的報酬遞減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李斯特(F.List,1841)強調了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羅雪爾(W.Roscher,1843、1854)將勞動分為「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並強調了「生產性勞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馬克思(1883)論證了勞動對創造價值的核心作用等;馬歇爾(A.Marshall,1890)在《經濟學原理》中強調了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發展經濟學基本是從供給側分析經濟發展的。如柯林.克拉克(C.Clark,1940)將技術知識的增進和規模報酬遞增看做是決定經濟進步(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哈羅德—多馬(Harrod & Domar)模型(1946、1948)論證了資本積累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張培剛(1949)將經濟發展視為工業化過程,而工業化的發動因素為企業家的創新管理才能、生產技術、(有利的)社會制度,限制因素為資源或物力、人口、(不利的)社會制度;索洛(Solow,1956)、斯旺(Swan,1956)、米德(Meade,1960)等論證了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舒爾茨(T.W.Schultz,1961、1981)等強調了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關鍵性意義;丹尼森(E.Denison,1962、1967)、肯德里克(J.W.Kendrick,1961)、喬根森(D.Jorgenson,1967)等人循著索洛的思路,通過經驗實證分析發現「余值增長」(the resial growth)是由要素生產率提高帶來的;羅默(Romer.P.,1986)論證了專業化知識(知識資本)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盧卡斯(Lucas.R.,1988)將人力資本作為內生變數,論證了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等。
制度經濟學家和改革經濟學也多是從供給側研究制度問題的。其實原因很簡單:需求側主要強調發揮政府政策的調控作用,強調解決短期的宏觀經濟波動問題,而供給側則強調發揮制度的作用,強調解決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問題,因而制度經濟學家或改革經濟學家總是考慮如何改革制度,來優化各主體的權利配置,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力理論」也是一種典型的供給管理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而非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一國財富主要取決於本國的生產率和所能利用的單位物質資源,取決於動態的競爭優勢而非靜態的比較優勢。政府應放棄重點扶持某些產業的產業政策,而應盡力創造一個有利於生產率提高和產業集群的良好環境。
供給側理論與需求管理理論的博弈
重商主義鼓吹需求管理政策,強調發揮政府的作用,強調通過出口補貼和進口課稅等方式調控進出口需求,實現貿易順差。
重農學派反對重商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強調恢復「自然秩序」,強調土地要素供給和農產品供給的重要性。
古典經濟學大師斯密全面系統地抨擊了重商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強調勞動和資本等「供給側」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調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強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關鍵作用,強調政府只能發揮「守夜人」的作用。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於十八世紀初提出了最鮮明的供給管理思想——「薩伊定律」,認為供給會創造它自己的需求,或者說產品生產本身能創造自己的需求;由於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不可能產生遍及國民經濟所有部門的普遍性生產過剩和就業不足,而只能在國民經濟的個別部門出現供求失衡的現象,而且即使這樣也是暫時的;貨幣僅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買和賣不會脫節。
凱恩斯於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後全面批判了「薩伊定律」,認為經濟危機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決定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導致消費需求不足,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共同作用引起投資需求不足。由於經濟中存在著工資剛性等制度約束、工會和其他壟斷力量,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所強調的市場機制自發調整在短期甚至在長期都無法發揮作用,即經濟無法自動恢復充分就業的均衡,因此政府就不能僅限於「守夜人」角色,而應採取相機處置的需求管理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來促使經濟恢復充分就業均衡,消除失業和經濟危機。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應實行預算赤字政策來減少總需求;在通貨膨脹時期,政府應實行預算盈餘政策來減少總需求。羅斯福治理經濟大蕭條的主要措施就是實行以需求管理為核心的「新政」: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舉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等。
20世紀70年代初的「滯脹」宣告了凱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失靈。於是,反對政府幹預、強調供給管理的理論,如以拉弗為代表的供給學派、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以科斯為代表的產權學派、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等開始興起。
供給學派因使用了供給這個詞而成為最鮮明的供給側理論
供給學派在強調供給管理政策方面具有代表性。其代表人物有:芒德爾、拉弗、萬尼斯基、吉爾德、肯普、羅伯茨、費爾德斯坦、埃文斯等。
他們的主要觀點有:提高稅率雖然從短期看可以提高稅收收入,但由於抑制了納稅者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從中長期看反而導致稅收收入下降;在資源稀缺世界中,所謂商品過剩只是適銷不對路的「劣等貨」過剩,其根源並非需求不足,而是能引致新需求的創造性供給不足;企業並不只是被動適應市場需求而提供商品的生產單位,而是在創造需求方面發揮著能動性作用;經濟增長源自供給者的創造能力和生產率的提高,戰後美國等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其說是由凱恩斯需求政策所帶來的,不如說是由於凱恩斯政策「陰差陽錯」帶來的實際供給效應以及技術創新機制所帶來的。
因此,供給學派提出如下政策主張:減稅特別是降低邊際稅率,調動企業積極性;削減政府開支,放鬆政府管制,減少政府幹預,賦予企業經濟自由;穩定貨幣增長。供給學派學者認為,經濟主體是否擴大經濟活動或增加儲蓄和投資,要看邊際稅率的高低,即看增加活動所增加的凈收益是否合算來決定。如果邊際稅率過高,一方面人們會以閑暇代替工作,從而勞動力供給減少,另一方面人們將收入更多地用於消費,而不用於儲蓄和投資,同時經濟活動將更多地由市場轉入地下,從而損害經濟效益。
我們可以將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歸納為「四減四促」:其中,「四減」是指減稅(含減支,特別是降低邊際稅率)、減管制、減壟斷、減貨幣發行或控制通脹(甚至主張恢復金本位制),旨在調動積極性,促進生產供給;「四促」是指促進私有化、促進市場競爭、促進企業家精神的發揮、促進技術創新和智力資本投資。
供給學派關於減稅不增加財政赤字、不必憂慮減稅導致貧富差距拉大、恢復金本位制等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和質疑。同時,缺乏嚴謹的理論邏輯框架也為一些學者所詬病。
供給側理論的基本框架
供給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供給與經濟增長也成正比關系:供給增則經濟漲,反之則跌。至於經濟出現拐點則與人口結構、勞動力供給、資源環境約束、基礎設施飽和度、工業化城鎮化階段等供給側因素的變化有關。
供給也可分為宏觀供給(總供給)和微觀供給(生產者供給)、長期供給和短期供給、國內供給和國外供給、經濟供給和非經濟供給、理論供給和實際供給等。分析經濟發展這種宏觀經濟現象,也應從總供給角度進行。從時間維度看,總供給可分為短期總供給和長期總供給。
1.短期總供給
宏觀經濟學側重分析短期總供給曲線,這里側重分析影響經濟發展的短期總供給的構成和影響因素。許多人用生產函數來分析總供給,其實生產函數主要適用於分析長期總供給。從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收入法GDP=支出法GDP」中受到啟發,可以得出:短期總供給(GDP)=工資總額+利息或資本利得總額+地租或資源利得總額+環境租或環境稅總額+利潤總額+間接稅總額。這才是與短期總需求(GDP)=消費+投資+凈出口相對應的公式,因為短期總供給(GDP)=短期總需求(GDP),或工資總額+利息或資本利得總額+地租或資源利得總額+環境租或環境稅總額+利潤總額+間接稅總額=消費+投資+出口。
因此,分析影響短期總供給的因素應從影響工資、利息或資本利得、地租或資源利得、環境租或環境稅、利潤和間接稅的因素中去尋找。嚴格說來,其中的工資是指稅前工資,利息是指凈利息(公債利息除外),地租包括土地和建築物的租金,利潤包括公司利潤和自我僱傭收入,另外收入法核算的GDP還應包括折舊、企業轉移支出和統計誤差等。必須指出的是,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以前被經濟學忽略了,故筆者將其加了進去。
2.長期總供給
生產函數理論、發展經濟學或增長經濟學等對長期總供給進行了深入研究。經典的公式如下:長期總供給(GDP)=全要素生產率×f(勞動,資本,資源)。其中,f是指函數關系符號;勞動、資本、資源(含土地等)是指生產要素;全要素生產率是指所有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比較完整的長期總供給應將所有投入要素都考慮進來,應將影響供給的價格因素也考慮進來,故筆者提出以下公式:
長期總供給(GDP)=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本回報率、土地生產率、環境效率或碳生產率、企業經營效率、政府管理效率)×f(勞動,資本,土地等資源,環境,企業家管理,政府管理)×商品價格指數。
其中,碳生產率=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環境效率=GDP/污染排放量。商品價格指數可用PPI、CPI等來衡量,價格與總供給呈正比,即價格漲,供給增加。
不難看出,影響長期總供給的因素有兩大方面:一方面,要素投入。其中勞動可用勞動力數量(受人口結構影響)、勞動時間、勞動強度等衡量;資本可用貨幣發行量、社會融資總額、新增貸款總額、發債規模等衡量;資源可用土地利用總量、資源開采和利用總量、發電量等衡量;環境可用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衡量;企業家管理可用企業家和創業者人數等衡量。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決定全要素生產率的因素即筆者提出的「三大發動機」——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
需說明的是,這「三大發動機」可同時影響長期總供給和長期總需求;制度變革又分某種體制內部的制度變革和整個體制的根本變革;結構優化又分為結構升級和某種結構內的局部結構優化,包括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化等;要素升級不同於要素投入,後者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前者是要素「質的提升」,要素升級包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增加、知識增長、信息化等。
必須指出的是,需求與供給是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在古典經濟學看來,供給創造需求,即消費和投資需求都是由供給側的生產通過分配形成的,雖然外生沖擊會造成短期波動,但市場的自穩定機制能最終實現供求平衡。凱恩斯則論證了,在經濟蕭條時期情況有所不同,由於此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投資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流動性偏好「三大心理規律」發生作用,導致總需求不足、供求不平衡,故需要政府幹預。供給如何影響需求?因為消費需求取決於收入,收入取決於就業,就業取決於供給側的生產及其一系列影響因素。需求如何影響供給?因為生產的產品必須賣出去才能形成價值和效用,產品賣出去則依賴於需求。
美國、英國供給側改革和供給管理的實踐經驗
在實踐中,供給學派理論和政策主張因被美國總統里根、英國總理撒切爾夫人所運用、並產生了較好的效果而聲名遠播。
里根上台後採納了供給學派的政策建議,雖然在其任期內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但為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時期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奠定了基礎。「里根經濟學」和里根於1981年2月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大規模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消費和投資;削減政府預算或財政開支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實現預算收支平衡;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其實質是促進市場自由競爭、調動企業和民眾積極性、刺激供給、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經濟復興。
在實踐中,里根並不為某種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博採眾長、靈活運用,如同時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長的政策,從而實現了擺脫滯脹的經濟目標。
里根供給管理政策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在里根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與里根在同一時代,英國撒切爾夫人推出了「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 )或「撒切爾革命」,其主要政策主張是:堅持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反對凱恩斯理論和福利國家理論;推行私有化,反對國有化;頌揚財富創造,反對平均主義;推進去監管化,取消匯率管制;鼓勵工資自由浮動,打擊工會力量;推進減稅,削減福利開支等。
在撒切爾主義的主宰下,英國經濟重新恢復了活力,通貨膨脹得到控制。英國經濟增長率在1980年以後有所提高,1982~1989年維持在年均2.8%左右的水平,高於同期歐美主要工業化國家的水平。但同時也使得經濟上的不平等現象越來越嚴重。
從各國的實踐經驗來看,需求由於受收入增長和購買力的限制,表現為一種較為被動的力量,而供給則表現為一種比較主動的力量。需求管理政策實行時間長了往往產生很多副作用,如擠出私人投資、引發通貨膨脹等,而大多數供給管理政策,則由於能發揮市場作用、激發企業活力、促進技術進步等,而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健康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來的多數改革都是從供給側進行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非始自今日,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改革都是從供給側進行的。上世紀80年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發展鄉鎮企業、允許農民在小城鎮落戶和進城打工、放權讓利改革等,90年代中期以農村綜合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價格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外匯改革等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總體改革,90年代後期的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發展中小企業、政府機構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推出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等,多屬於供給側改革。
特別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國經濟在美國、日本、歐盟、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等主要經濟體都不甚景氣的國際環境中,保持了相對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甚至可以說處於近乎「一枝獨秀」的狀態。許多人都將其歸功於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但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要內容的需求政策只是導致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一股力量,以發揮企業活力為主要內容的供給政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如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改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和民營中小企業、加快對電力電信等壟斷行業的改革、放鬆經濟管制、鼓勵民間投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等供給側改革,都是引致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力量。
這不難理解,凡改革都是要調整制度或體制機制,都涉及優化調整不同主體之間的責權利關系,目的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這正是供給側改革的要義所在。
中國當前推進供給側改革的特殊背景
與過去三十多年的供給側改革相比,目前的供給側改革除了有共性的一面外,也有如下特殊性。
首先,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中國持續三十多年9.8%左右的高速增長階段已經結束,現已進入到經濟增速換擋期,換擋後很可能進入到年均GDP增速6-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工業化進入到中後期階段,即中期向後期過渡的階段,主要表現是重化工業階段進入到下半場,其主要特徵是技術或知識密集型重化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相交融發展。城鎮化進入到加速發展階段的下半場,據國際經驗,城鎮化水平處於30%-70%時屬於加速階段,其中30%-50%屬於加速階段上半場,50%-70%屬於下半場,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6.1%,說明城鎮化已進入下半場,下半場的主要特徵是在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同時更強調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從收入水平來看則已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在新階段推進供給側改革任務更重,壓力更大。
其次,國際環境不同。以往當中國經濟總量排在國際相對靠後位置時,推進供給側改革相對來說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可以分享國際化或經濟全球化的紅利。但當中國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且開始緊追美國後,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日趨復雜,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新的國際環境中,推進供給側改革就必須更多地依靠國內的力量。
再次,人口、資源和環境約束不同。自2012年開始,15-64歲之間的生產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開始下降,「人口紅利」消失,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劉易斯拐點」也已於2008年前後到來。同時,在連續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壓力加大,霧霾等問題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這些新的約束條件,使得供給側改革不能再像過去三十多年那樣主要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來推動,而必須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推動。
第四,技術背景不同。盡管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化就一直在取得進展,但與當前這一輪以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低碳化為內容的新技術革命相比,還是明顯不在一個層次。可以說,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蓄勢待發,與蒸汽機革命、電力革命相匹配的第三次全球科技革命正在到來。這為新階段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和有力支撐。
第五,部分內容不同。過去三十多年的供給側改革主要是解決經濟增量問題。而新階段的這次供給側改革,除了要解決經濟增量問題外,還要先解決累積多年的存量問題,特別是實體經濟產能過剩、房地產高庫存、基礎設施超前超大超量建設、地方政府高債務、銀行不良資產較多等存量問題。存量問題的解決容易引發風險,更具挑戰性,這次的供給側改革必須在化解存量問題中尋找新出路。
『玖』 美國社會哪個群體從里根經濟政策中受益最大
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
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
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里根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以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來對付經濟停滯,以貨幣學派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對付通貨膨脹。
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就是這兩個學派經濟理論觀點相結合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1)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2)大規模減稅,三年內減少個人所得稅300,4,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
(3)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
(4)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這一計劃反映了里根經濟學的基本設想是:摒棄需求管理對工資、物價的控制和隨機應變的貨幣政策;
主張採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實行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鬆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美國經濟達到自動復興和發展。
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學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
比如,減稅和增加軍費同時並舉,造成財政上的超分配和財力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美國經濟新的困難和不平衡。
由此可見,里根政府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稱:里根政府所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或是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效應。
雖然信奉供給、貨幣學派理論,反對凱恩斯主義,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實踐中,他並不為所確認的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長處,綜合運用。
比如,為了擺脫經濟困難,在實踐中,他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
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穩定貨幣政策等綜合地運用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擺脫滯脹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目標。
里根經濟學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在於它以高利率作為膨脹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同步策應的支持點和平衡點所形成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