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份國際經濟學李坤望版的視頻 謝謝!
GNP=本國公民在本國的收入+本國公民在外國的收入
GDP=本國公民在本國的收入+外國公民在本國的收入
GNP-GDP=本國公民在國外的收入-外國公民在本國的收入=NFP
得出:NFP(凈要素支付,Net Factor proct);
NFP=本國公民在外國的收入減去外國公民在本國的收入
宏觀經濟學第1章導論
附:
GNP(Gross National Proct)所說的「一國」指一國國民,即只要是該國公民,無論在什麼地方創造的最終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都應計入。
GDP(Gross Domestic Proct)所說的「一國」指一國境內,即只要是在該國領土上,無論哪國人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都應計入。
⑵ 自修經濟學應該看什麼書
一、數學基礎(本科前2年)
1、微積分
Stewart, Calculus: Early Transcendentals, 5th edition
2、線性代數初步
Richard Hill, Elementary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3、微分方程初步
W. Boyce and R. DiPrima, Element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4、概率統計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3rd Edition) by Morris H. DeGroot, Mark J.
Schervi
sh
二、經濟學PHD數學預科(本科高年級)
1、經濟數學基礎
Mathematics for Economists by Simon & Blume
2、經濟數學
Walter Rudin』s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Lang, Serge, Linear Algebra
Rangarajan K. Sundaram』s A First Course in Optimization Theory
A. N., Probability (Gra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95), Springer Verlag
三、PHD經濟數學I(必修)(博士一年級)
1、實分析
Royden, Real Analysis ,3rd
Lang, Re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2、概率論
A Course in Probability Theory,by Kai Lai Chung
Probability and Measure, 3rd Edition ,by Patrick Billingsley
3、數理統計
Statistical Inference ,by George Casella, Roger L. Berger
四、PHD經濟數學II(方向選修)(博士二年級)
1、凸分析(convex analysis) (公共必修)
2、偏微分方程 (公共必修)
3、動態規劃與最優控制 (宏觀經濟、金融方向必選)
4、隨機微分方程 (宏觀經濟、金融方向必選)
5、抽象代數 (微觀經濟、數理經濟必選)
6、拓撲學 (微觀經濟、數理經濟必選)
⑶ 吉林大學經濟學考研專業課教材用什麼
宋冬林主編、佟家棟;《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2000年版;《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03年版;《國際金融學》姜波克主編。
020102經濟思想史 《經濟學》謝地、宋冬林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張維達、劉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08年第三版;《西方經濟學》(微觀,2005年第二版;《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07年版。
⑷ 請問吉林大學經濟考研用哪些教材
參考書目:
020101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張維達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資本論》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020103 經濟史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中國經濟通史》孫健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104 西方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發展經濟學》馬春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現代西方經濟學說》丁冰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105 世界經濟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世界經濟概論》池元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國際金融學》姜波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120 制度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產業經濟學》蘇東水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盧現祥著,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121 法經濟學
《法理學》張文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民法總論》李建華、彭誠信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商法概論》蘇惠祥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現代西方經濟學說》丁冰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張維達、宋冬林、謝地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201 國民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國民經濟學》錢伯海,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財政學》陳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203 財政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財政學》陳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稅收教程》楊秀琴、錢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204 金融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貨幣銀行學》黃達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保險學》魏華林、林寶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205 產業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產業經濟學》蘇東水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國民經濟學》錢伯海,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206 國際貿易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國際貿易》李左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經濟概論》池元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20201 會計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會計學》葛家澍、於緒纓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審計學》朱榮恩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20202 企業管理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企業管理概論》黃渝祥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跨國公司新論》吳文武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國際經濟學》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20122衛生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張維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經濟學》許純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衛生經濟學》胡善聯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張維達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經濟學》樊勇明、杜莉編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國際經濟學》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經濟學說史教程》(第二版)陳孟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⑸ 求李坤望主編的《國際經濟學》第二版的課後習題答案
第一章練習與答案
1. 為什麼說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當生產處於生產邊界線上,資源則得到了充分利用,這時,要想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必須降低另一產品的生產,也就是說,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是有機會機本(或社會成本)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得以實現,但究竟選擇哪一點,則還要看兩個商品的相對價格,即它們在市場上的交換比率。相對價格等於機會成本時,生產點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位置也就確定了。所以,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2. 仿效圖1—6和圖1—7,試推導出Y商品的國民供給曲線和國民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
3. 在只有兩種商品的情況下,當一個商品達到均衡時,另外一個商品是否也同時達到均衡?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關於商品市場均衡:
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得以實現,但商品均衡的點,是由兩個商品的相對價格即他們在市場上的交換比率決定的。根據假設,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因此,在商品均衡時,商品的價格應等於其邊際成本。
因為商品市場的均衡點形成:是該兩種商品的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與其相對價格線的切點,在此點上,實現了商品市場的均衡,既實現了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也實現了機會成本與邊際成本的相等。有鑒於此,在只有兩種商品的情況下,當一個商品達到均衡時,另外一個商品也一定達到了均衡。
4. 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試確定過剩供給(或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
5. 如果改用Y商品的過剩供給曲線(B國)和過剩需求曲線(A國)來確定國際均衡價格,那麼所得出的結果與圖1—13中的結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國際均衡價格將依舊處於貿易前兩國相對價格的中間某點。
6. 說明貿易條件變化如何影響國際貿易利益在兩國間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國出口產品價格的相對上升意味著此國可以用較少的出口換得較多的進口產品,有利於此國貿易利益的獲得,不過,出口價格上升將不利於出口數量的增加,有損於出口國的貿易利益;與此類似,出口商品價格的下降有利於出口商品數量的增加,但是這意味著此國用較多的出口換得較少的進口產品。對於進口國來講,貿易條件變化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是相反的。
7. 如果國際貿易發生在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之間,那麼貿易後,國際相對價格更接近於哪一個國家在封閉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答案提示:貿易後,國際相對價格將更接近於大國在封閉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8. 根據上一題的答案,你認為哪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為明顯些?
答案提示:小國。
9*.為什麼說兩個部門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會導致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外凸?
答案提示:
第二章答案
1. 根據下面兩個表中的數據,確定(1)貿易前的相對價格;(2)比較優勢型態。
表1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將勞動投入轉化為勞動生產率,然後應用與本章正文中一樣的方法進行比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內容)
2. 假設A、B兩國的生產技術條件如下所示,那麼兩國還有進行貿易的動機嗎?解釋原因。
表3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從絕對優勢來看,兩國當中A國在兩種產品中都有絕對優勢;從比較優勢來看,兩國不存在相對技術差異。所以,兩國沒有進行國際貿易的動機。
3. 證明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那麼也必具有比較優勢。——題出錯了
證明即使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也未必具有比較優勢。
答案提示:如果 ,則稱A國在X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如果 ,則稱A國在X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當 或者 的時候,由 可以推出 ,但是,當 的時候, 不能保證 。所以,即使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也未必具有比較優勢。
4. 根據書中第二個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較劣勢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那麼會對世界生產帶來什麼凈影響?
答案提示:
5. 假設某一國家擁有20,000萬單位的勞動,X、Y的單位產出所要求的勞動投入分別為5個單位和4個單位,試確定生產可能性邊界方程。
答案提示: ; ;
6. 根據上一題的條件,再加上以下幾個條件,試確定該國的出口量,並在圖中畫出貿易三角形。
(1) 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
(2) 進口為2,000個單位。
答案提示:封閉條件下,此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斜率是 。因為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所以此國出口X進口Y。出口1,000個單位的X可以換得2,000個單位的Y。貿易三角是CADA』(見圖2-5(a))。
7. 在圖2—2(b)中,過剩供給曲線兩端是否有界限?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過剩供給曲線兩端是有界限的,因為一國生產能力和消費需求是有界限的。
8*. 仿照圖2—4,你能否畫出這樣一種情形:兩條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國際均衡價格與某一國封閉下的相對價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釋這種結果?
答案提示:從大國、小國的角度考慮。
9. 試對下列說法加以評價:
(1) 由於發達國家工資水平高於發展中國家,所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會無利可圖;
(2) 因為美國的工資水平很高,所以美國產品在世界市場缺乏競爭力;
(3) 發展中國家的工資水平比較低是因為國際貿易的緣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種觀點都不正確。
10*.試根據李嘉圖模型證明:如果A國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絕對優勢,那麼貿易後A國的名義工資水平肯定高於B國。
答案提示:比較 與 之間的大小。
第三章答案
1. 根據下面的兩個表,試判斷:(1)哪個國家是資本相對豐富的;(2)哪個國家是勞動相對豐富的;(3)如果X是資本密集型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那麼兩國的比較優勢如何?
表1
要素稟賦 A B
勞動
資本 45
15 20
10
表2
要素稟賦 A B
勞動
資本 12
48 30
60
答案提示:表1中A國勞動相對豐裕,A國在生產Y產品上有比較優勢。表2中A國資本相對豐裕,A國在生產X產品上有比較優勢。
2. 如果A國的資本、勞動總量均高於B國,但資本相對更多些,試仿照圖3—3和圖3—4的做法,確定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位置關系。
答案提示:
3. 根據上一題,試在圖中畫出兩國在封閉和開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
4. 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麼要素稟賦差異還會引發國際貿易嗎?如果貿 易發生的話,那麼國際分工與貿易型態如何?試將你得出的結果與李嘉圖模型加以比較。
答案提示: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麼要素稟賦差異將不會引發國際貿易。不過,國際貿易還可能存在,這時候的國際分工將有更多的偶然性質。
5*.試證明在圖3—7中,兩國的消費點共同位於從原點出發的一條直線上。
答案提示:根據兩國的消費結構來判斷
6*. 如果兩國存在技術差異,那麼貿易後兩國要素價格是否均等,為什麼?
答案提示:如果兩國存在技術差異,那麼貿易後兩國要素價格將不均等。可採用圖3—8的方式來解釋
7. 需求逆轉是否會影響要素價格均等?為什麼?
答案提示:需求逆轉導致兩個國家相同產品的價格不一樣,使得要素價格無法均等。
8. 如何根據羅伯津斯基定理,來解釋要素稟賦不同的兩個國家生產可能性邊界之間的差
別?
答案提示:羅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如果兩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不一樣,則某種要素多的國家,會生產更多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品,反之亦然。所以,兩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就出現了差別。
9. 如果一國的資本與勞動同時增加,那麼在下列情況下,兩種產品的生產以及該國的貿
易條件如何變化?
(1) 資本、勞動同比例增加;
(2) 資本增加的比例大於勞動增加的比例;
(3) 資本增加的比例小於勞動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兩種產品的產量同比例增加,貿易條件沒有變化。
(2)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更快,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有下降的壓力。
(3)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更快,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有下降的壓力。
10.對小國來說,經濟增長後福利如何變化?
答案提示:對於小國來說,經濟增長以後,不對國際價格形成影響,其貿易條件不會變化,所以福利將上升。
11.在戰後幾十年間,日本、韓國等東亞的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
明顯變化,主要出口產品由初級產品到勞動密集型產品,再到資本密集型產品,試對
此變化加以解釋。
答案提示:隨著國際貿易的開展,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發揮了比較優勢,促進了生產,提高了福利。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比較優勢由起初的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變成了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所以貿易結構也就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12.試析外資流入對東道國貿易條件和比較優勢的影響。
答案提示:外資流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東道國的要素稟賦,比如,使得原來資本相對稀缺的國家變成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當要素稟賦改變以後,東道國可以發揮新形成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資流入的東道國在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增加特別多,以至於影響到國際價格,這將使得此國此種產品的出口價格有下降的壓力,不利於貿易條件的維持和改善。
第四章習題答案提示
1. 如果勞動不是同質的話,那麼勞動技能的差別是否會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試舉例說明。
答案提示:會的。
2. 如果短期內資本和勞動都不能自由流動,那麼國際貿易對要素實際收入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提示:出口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價格將上升;進口競爭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價格將下降。
3. 根據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試析勞動增加對要素實際收入和兩個部門的生產會產生什麼影響?(提示:將圖4—1中的縱坐標由原點Ox或Oy向外平行移動,然後比較一下新舊均衡點)。
答案提示:勞動增加並且完全就業,則整個經濟的資本-勞動比例下降,勞動力價格將下降。勞動力增加將增加密集使用勞動力產品的產量;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量下降。
4.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麼要素實際收入和兩個部門的生產又將如何變化?(提示:考慮一下勞動需求曲線的變動)。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將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產量上升,同時由於另一個部門釋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個部門的產量下降了。共同生產要素的收入將上升。
5. 根據你對3和4題的回答,試判斷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羅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
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6. 假設某一國能源部門(比如石油部門)和製造業部門除勞動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種不同的特定要素,那麼,世界市場上能源價格的上漲對該國製造業部門的生產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提示:隨著世界市場能源價格上升,一部分勞動力將由製造業部門流到能源部門,能源部門產量增加,製造業部門的產量下降。
7*.根據特定要素模型,試判斷短期內國際貿易能否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為什麼?(提示: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長期條件下,要素稟賦的任何變化都不影響要素實際收入,但在短
期內,要素稟氟的變化會影響要素實際收入,根據這一區別,並聯系一下兩國的要素稟
賦的差異,再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根據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內,特定要素在兩個部門間無法流動。按照本章的分析,雖然都是資本,但是x和y部門的資本回報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會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
第五章習題答案提示
1. 試比較重疊需求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
答案提示:這兩個理論都解釋了國際貿易的原因。不過,二者也有很大區別。第一,這兩個理論解釋國際貿易的出發點並不相同。要素稟賦理論是從供給方面來探討國際貿易的基礎;重疊需求理論從需求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稟賦理論主要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即工業品與初級產品或資本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適合於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即製造業內部的一種水平式貿易。
2. 你認為重疊需求理論適合解釋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嗎?為什麼?
答案提示:適合。因為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的產品生產上有優勢,雖然這些產品有可能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發展中國家雖然從總體上發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體產品上卻不一樣,發展中國家之間也可能有產業內貿易,並用重疊需求理論來解釋。
3. 重疊需求理論與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轉都是討論需求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答案提示:需求逆轉主要解釋產業間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解釋產業內貿易。需求逆轉解釋要素稟賦理論為什麼在有的時候不符合現實情況,強調需求有可能使得貿易方向發生變化;重疊需求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原因。
4*.如果考慮收入分配格局這一因素的話,重疊需求理論的結論會受到影響嗎?為什麼?
答案提示: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基本結論不會變。當一個國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時候,本國有代表性的需求所佔份額越大,當所有國家的收入分配都非常平均的時候,重疊需求的份額會減少。但是,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不可能會完全平均的,所以重疊需求理論的基本結論不會變。
5.試舉例說明產品周期理論。
答案提示:
6.試比較產品周期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
答案提示:產品周期理論是一個動態理論,產品周期理論從技術變化的角度,探討了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而要素稟賦理論是靜態的。兩個理論都強調生產方面的優勢,即從供給角度討論問題。
7.如果創新國在喪失比較優勢之後,轉而研究開發新品種,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可發生產
業內貿易?如果發生產業內貿易,那麼貿易應發生在哪些國家之間?
答案提示:創新國如果研究的是相同產業中的更新品種,則創新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之間會出現產業內貿易,因為此時其他發達國家生產的是此產業產品的舊品種。
8.結合重疊需求理論和產品周期理論,試解釋為什麼美國始終是世界汽車生產和出口大國?
答案提示:根據產品周期理論,美國作為創新國,一直保持在汽車新產品方面研發和生產的優勢,是其保持生產和出口大國的原因。由於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部分消費者也對汽車新品有需求,這使得美國對汽車新品的研發和生產有了動力,較大市場使得新品的研發和生產有利可圖。
第六章練習答案
1. 假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X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而Y部門則規模收益不變,試確定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
答案提示:生產可能性邊界將向內凹。
2. 試根據圖6—2證明,如果貿易後Y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很大的話,那麼完全專業化生產Y產品的國家福利可能因貿易而遭受損失。
答案提示:比較貿易後的國際相對價格線與貿易前的相對價格線的位置關系。
3. 除了本章正文中所提及的因素外,你還能提出其他一些影響在外部規模經濟下國際分工格局的因素嗎?
答案提示:
4. 在外部規模經濟下,各國從國際貿易中所獲得的利益並不平衡,那麼你認為一些低收入國家經濟發展緩慢是否與其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關?
答案提示:有關系,這是為什麼各國都希望提升出口結構的原因。不過,各國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並不會依人們的意志改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比較優勢、國內市場規模等因素。所以,提升產業結構不能操之過急。
5. 在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下,市場短期和長期均衡條件分別是什麼?
答案提示:
6. 本章所介紹的產業內貿易理論與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有什麼異同?
答案提示:本章所介紹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都可以解釋產業內貿易。不同點是:第一,本章的理論是從供給角度講的,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是從需求角度講的;第二,本章的產業內貿易理論探討的是在不完全競爭情況下的國際分工與貿易,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並不是針對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理論。
7*.假設某國是資本豐富的國家,X相對於Y而言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並且是壟斷競爭市
場,而Y是完全競爭市場,那麼貿易後,圖6—5中兩條曲線AA/與BB/如何變動?
答案提示:考慮貿易後用於X部門的要素量的變化。
8. 如果貿易前兩國市場不是完全壟斷,而是寡頭壟斷,那麼本章正文所得出的結果是否改
變?
答案提示:
9.試比較「新貿易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之間的異同。
答案提示:新貿易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而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的是產業間貿易;新貿易理論的假設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而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完全競爭市場;比較優勢理論都是從供給角度已經研究,新貿易理論還從需求角度進行了說明;新貿易理論強調差異產品在形成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比較優勢理論假設所有產品都是同質的。
第七章練習答案
1. 關稅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國內生產,但為什麼在保護國內生產的同時還會造成消費者福利的損失?
答案提示:因為消費者無法消費到更加便宜的國外產品,消費量減少了;國內相對沒有效率的生產代替了國外有效率的生產。
2. 如果將關稅改為直接對國內進口替代部門進行生產補貼,那麼消費者福利還會受到影響嗎?
答案提示:不會。
3. 試比較上述兩種作法的凈福利效應。
答案提示:徵收關稅將減少消費者的福利,至於整個國家的福利,如果是小國,則福利下降,如果是大國,福利是下降還是上升,不一定。採取補貼的做法,將不會減少消費者的福利,因為產品價格將不會上升;不過,政府支出補貼是一個很大的成本。
4*. 試析關稅對國內要素實際收入的影響。(提示:利用斯托伯—薩繆而森定理)
答案提示:關稅的徵收有利於進口競爭部門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提高。
5. 假設某一行業(X1)需要另兩個行業(X2和X3)的產品作為中間投入,投入產出系數分別為 ,三個行業的進口關稅分別用t1、t2和 t3表示,試計算在下列情況下X1的有效保護率。
(1) t1=30%、t2=20%、 t3=10%;
(2) t1=30%、t2=20%、 t3=40%;
(3) t1=30%、t2=50%、 t3=10%。
答案提示:徵收關稅前的附加值是: =0.3
徵收關稅後的附加值是:
有效保護率是:
6. 進口配額與關稅在保護本國產業方面的有什麼異同?如果讓國內生產者來選擇的話,他們會選擇哪種措施?
答案提示:進口配額與關稅都在保護本國產業方面能夠發揮作用,不過,進口配額是比關稅更加嚴厲的限制措施。關稅將導致進口產品價格一定幅度的上升(與關稅幅度一致),當消費者對此種產品的需求上升以後,產品價格不會進一步上升;配額也會導致進口產品價格的上升,當消費者對此種產品的需求上升以後,由於配額已經確定,產品價格將會進一步上升。所以,對消費者有利的是關稅而非配額。
7. 以大國情形為例,試畫圖分析配額的福利效應。
答案提示:在圖7-4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由於大國實施配額,此種產品的國際價格將下降。不過,國內價格不會變化,因為配額已經確定了。
8*. 以小國為例,在下列兩種情況下,試比較關稅與配額對國內生產、消費及進口的
影響效果的變化。
(1) 由於某種外來沖擊,進口商品世界市場價格突然下跌;
(2) 由於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需求增加。
答案提示:(1)關稅情況下,進口國進口價格也將下降,這有利於消費者福利提高,不利於國內生產商的福利。在配額情況下,進口國的價格不會變化,這實際上增加了對國內生產商的保護,不利於消費者的福利。
(2)考慮國內需求曲線的外移。
9. 以小國情形為例。試畫圖分析出口補貼的福利效應。
答案提示:在圖7-5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小國情況下,出口補貼不會造成產品價格的下降,即補貼後的國外或者國際價格不會下降。
10. 歐洲的飛機製造得到好幾個國家政府的資助,根據估計,這些資助相當於某些售價的20%。也就是說,1架賣5,000萬美元的飛機,其成本可能為6,000萬美元,成本與售價的差額就是由歐洲各國政府來補貼的。同時,一架歐洲飛機售價的一半是從其他國家購買的零部件成本(假設對零部件進口不征關稅),按照這種估計,請問歐洲飛機製造商得到的有效保護率是多少?
答案提示:
11. 試結合實際分析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應用前景。
答案提示:在GATT的幾輪關稅減讓後,尤其是WTO成立後,關稅的作用收到了很大的限制;非關稅壁壘越來越多地被各國使用。
第八章練習答案
1. 最佳關稅收入的來源是那些?最佳關稅如何確定?
答案提示:最佳關稅收入的來源是生產出口產品企業的壟斷租金。確定最佳關稅的條件是進口國由徵收關稅所引起的額外損失(或邊際損失)與額外收益(邊際收益)相等。
2. 試評價幼稚產業的三種判斷標准。
答案提示:見本章第二節。
3. 試析幼稚產業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意義。
答案提示:幼稚產業論指出發展中國家的某些產業由於是幼稚產業而應該在國際貿易中受到保護,以促進發展中國家這些產業的發展和成熟。這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很大意義。
4. 如果自由貿易下國內市場完全由外國廠商壟斷,那麼徵收關稅除了可抽取一部分外國廠商的壟斷利潤外,是否還可導致國內的一些潛在廠商(或投資者)進入市場?為什麼?
答案提示:可能,因為關稅將提高此種產品的國內售價,有可能使得國內技術稍差的投資者由本來無利可圖變成可以獲得利潤,這樣,國內生產者將進入市場。
5. 如何看待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
答案提示:參考本章第三節。
6.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怎樣改變市場結構的?
答案提示:根據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內容,在寡頭壟斷市場結構下,政府對貿易活動進行干預目的是,改變市場結構或環境,以提高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使本國企業獲得更多的壟斷利潤或租金。戰略性貿易政策最為強調的政策主張主要有兩種:一是出口補貼;二是進口保護以促進出口。通過這些政策措施改變市場結構,使得本國在原來沒有優勢的產品中獲得優勢。
7. 在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的情況下,進口保護能否使某一行業由進口替代部門轉變為出口部門?為什麼?
答案提示:在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的情況下,進口保護無法使國內企業的邊際成本隨著國內產量的增加而減少,即國內企業無法通過這種形式獲得優勢以變成出口部門。
8. 試根據貿易政策政治經濟學,解釋出口補貼政策的制定過程。
答案提示:貿易政策政治經濟學是基於這樣一種思想:任何一項經濟政策都可能會影響到一國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會階層或利益集團對此會有不同的反應,受益的一方自然支持這項政策,而受損的一方則會反對這項政策,各種力量交織在一起最終決定政策的制定或選擇。我們把利益集團分成三種:進口替代部門、出口部門和消費者群體。對於出口補貼政策,出口部門是支持的,進口替代部門和消費者雖然不支持此項政策,但是從此項政策中受到的直接損失不明顯,也不會激烈反對。另外,需要考慮的還有民族情緒。
9. 根據幼稚產業論,新興產業在成長壯大之後應取消保護,但為什麼現實中一些產業在成長之後仍然繼續享受保護?
答案提示:原因在於,一方面,有的產業在經過保護以後並沒有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所以需要繼續保護,另一方面,受到保護的產業雖然已經具備競爭力,但是不願意失去既得利益,所以要求繼續給予保護。
⑹ 請問國際經濟學的學習,應該參考哪本書合適啊
也不知道你復現在的學習進度如制何,如果單純是通過學校的期末考試,建議看下:
李坤望主編的《國際經濟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奇怪的是,高鴻業應該編的書是《西方經濟學》,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我還沒看過他編的《國際經濟學》啊,汗顏。
如果應付期末考試,建議多看學校上課所用教材
⑺ 李坤望主編的《國際經濟學》第三版的課後習題答案
第一章練習與答案
為什麼說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當生產處於生產邊界線上,資源則得到了充分利用,這時,要想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必須降低另一產品的生產,也就是說,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是有機會機本(或社會成本)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得以實現,但究竟選擇哪一點,則還要看兩個商品的相對價格,即它們在市場上的交換比率。相對價格等於機會成本時,生產點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位置也就確定了。所以,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仿效圖1—6和圖1—7,試推導出Y商品的國民供給曲線和國民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這道題就是把教材25-26頁復述一遍。
在只有兩種商品的情況下,當一個商品達到均衡時,另外一個商品是否也同時達到均衡?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也達到均衡,可以用反證法,很簡單。
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試確定過剩供給(或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參考教材的第二章45-47頁。
如果改用Y商品的過剩供給曲線(B國)和過剩需求曲線(A國)來確定國際均衡價格,那麼所得出的結果與圖1—13中的結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國際均衡價格將依舊處於貿易前兩國相對價格的中間某點。
說明貿易條件變化如何影響國際貿易利益在兩國間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國出口產品價格的相對上升意味著此國可以用較少的出口換得較多的進口產品,有利於此國貿易利益的獲得,不過,出口價格上升將不利於出口數量的增加,有損於出口國的貿易利益;與此類似,出口商品價格的下降有利於出口商品數量的增加,但是這意味著此國用較多的出口換得較少的進口產品。對於進口國來講,貿易條件變化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是相反的。
如果國際貿易發生在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之間,那麼貿易後,國際相對價格更接近於哪一個國家在封閉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答案提示:貿易後,國際相對價格將更接近於大國在封閉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根據上一題的答案,你認為哪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為明顯些?
答案提示:小國。
9*.為什麼說兩個部門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會導致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外凸?
答案提示:規模報酬遞減。
第二章答案
根據下面兩個表中的數據,確定(1)貿易前的相對價格;(2)比較優勢型態。
表1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將勞動投入轉化為勞動生產率,然後應用與本章正文中一樣的方法進行比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內容)
假設A、B兩國的生產技術條件如下所示,那麼兩國還有進行貿易的動機嗎?解釋原因。
表3 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從絕對優勢來看,兩國當中A國在兩種產品中都有絕對優勢;從比較優勢來看,兩國不存在相對技術差異。所以,兩國沒有進行國際貿易的動機。
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那麼也必定具有比較優勢嗎?
答案提示:未必具有比較優勢。證明:如果,則稱A國在X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如果,則稱A國在X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當或者的時候,由可以推出,但是,當的時候,不能保證。所以,即使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也未必具有比較優勢。
根據書中第二個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較劣勢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那麼會對世界生產帶來什麼凈影響?
答案提示:
假設某一國家擁有20,000萬單位的勞動,X、Y的單位產出所要求的勞動投入分別為5個單位和4個單位,試確定生產可能性邊界方程。
答案提示:;
根據上一題的條件,再加上以下幾個條件,試確定該國的出口量,並在圖中畫出貿易三角形。
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
進口為2,000個單位。
答案提示:封閉條件下,此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斜率是。因為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所以此國出口X進口Y。出口1,000個單位的X可以換得2,000個單位的Y。貿易三角是CADA』(見圖2-5(a))。
在圖2—2(b)中,過剩供給曲線兩端是否有界限?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過剩供給曲線兩端是有界限的,因為一國生產能力和消費需求是有界限的。
8*. 仿照圖2—4,你能否畫出這樣一種情形:兩條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國際均衡價格與某一國封閉下的相對價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釋這種結果?
答案提示:從大國、小國的角度考慮。
試對下列說法加以評價:
由於發達國家工資水平高於發展中國家,所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會無利可圖;
因為美國的工資水平很高,所以美國產品在世界市場缺乏競爭力;
發展中國家的工資水平比較低是因為國際貿易的緣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種觀點都不正確。
10*.試根據李嘉圖模型證明:如果A國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絕對優勢,那麼貿易後A國的名義工資水平肯定高於B國。
答案提示:比較與之間的大小。
第三章答案
根據下面的兩個表,試判斷:(1)哪個國家是資本相對豐富的;(2)哪個國家是勞動相對豐富的;(3)如果X是資本密集型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那麼兩國的比較優勢如何?
表1
要素稟賦
A
B
勞動
資本
45
15
20
10
表2
要素稟賦
A
B
勞動
資本
12
48
30
60
答案提示:表1中A國勞動相對豐裕,A國在生產Y產品上有比較優勢。表2中A國資本相對豐裕,A國在生產X產品上有比較優勢。
如果A國的資本、勞動總量均高於B國,但資本相對更多些,試仿照圖3—3和圖3—4的做法,確定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位置關系。
答案提示:
Ea
K
Eb
O
L
(X=EMBEDEquation.2)
(X=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B
O
Y
X
A/
B/
A
根據上一題,試在圖中畫出兩國在封閉和開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
Qa
Ca
Cb
B
O
Y
X
A/
B/
A
Ob
Oa
Qb
pw
pw
B
O
Y
X
A/
B/
A
Eb
pa
pb
Ea
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麼要素稟賦差異還會引發國際貿易嗎?如果貿 易發生的話,那麼國際分工與貿易型態如何?試將你得出的結果與李嘉圖模型加以比較。
答案提示: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麼要素稟賦差異將不會引發國際貿易。不過,國際貿易還可能存在,這時候的國際分工將有更多的偶然性質。
5*.試證明在圖3—7中,兩國的消費點共同位於從原點出發的一條直線上。
答案提示:根據兩國的消費結構來判斷
6*. 如果兩國存在技術差異,那麼貿易後兩國要素價格是否均等,為什麼?
答案提示:如果兩國存在技術差異,那麼貿易後兩國要素價格將不均等。可採用圖3—8的方式來解釋
7. 需求逆轉是否會影響要素價格均等?為什麼?
答案提示:需求逆轉導致兩個國家相同產品的價格不一樣,使得要素價格無法均等。
8. 如何根據羅伯津斯基定理,來解釋要素稟賦不同的兩個國家生產可能性邊界之間的差
別?
答案提示:羅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如果兩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不一樣,則某種要素多的國家,會生產更多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品,反之亦然。所以,兩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就出現了差別。
9. 如果一國的資本與勞動同時增加,那麼在下列情況下,兩種產品的生產以及該國的貿
易條件如何變化?
資本、勞動同比例增加;
資本增加的比例大於勞動增加的比例;
資本增加的比例小於勞動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兩種產品的產量同比例增加,貿易條件沒有變化。
(2)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更快,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有下降的壓力。
(3)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更快,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有下降的壓力。
10.對小國來說,經濟增長後福利如何變化?
答案提示:對於小國來說,經濟增長以後,不對國際價格形成影響,其貿易條件不會變化,所以福利將上升。
11.在戰後幾十年間,日本、韓國等東亞的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
明顯變化,主要出口產品由初級產品到勞動密集型產品,再到資本密集型產品,試對
此變化加以解釋。
答案提示:隨著國際貿易的開展,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發揮了比較優勢,促進了生產,提高了福利。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比較優勢由起初的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變成了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所以貿易結構也就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12.試析外資流入對東道國貿易條件和比較優勢的影響。
答案提示:外資流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東道國的要素稟賦,比如,使得原來資本相對稀缺的國家變成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當要素稟賦改變以後,東道國可以發揮新形成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資流入的東道國在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增加特別多,以至於影響到國際價格,這將使得此國此種產品的出口價格有下降的壓力,不利於貿易條件的維持和改善。
第四章習題答案提示
如果勞動不是同質的話,那麼勞動技能的差別是否會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試舉例說明。
答案提示:會的。
如果短期內資本和勞動都不能自由流動,那麼國際貿易對要素實際收入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提示:出口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價格將上升;進口競爭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價格將下降。
根據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試析勞動增加對要素實際收入和兩個部門的生產會產生什麼影響?(提示:將圖4—1中的縱坐標由原點Ox或Oy向外平行移動,然後比較一下新舊均衡點)。
答案提示:勞動增加並且完全就業,則整個經濟的資本-勞動比例下降,勞動力價格將下降。勞動力增加將增加密集使用勞動力產品的產量;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量下降。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麼要素實際收入和兩個部門的生產又將如何變化?(提示:考慮一下勞動需求曲線的變動)。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將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產量上升,同時由於另一個部門釋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個部門的產量下降了。共同生產要素的收入將上升。
根據你對3和4題的回答,試判斷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羅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
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假設某一國能源部門(比如石油部門)和製造業部門除勞動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種不同的特定要素,那麼,世界市場上能源價格的上漲對該國製造業部門的生產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提示:隨著世界市場能源價格上升,一部分勞動力將由製造業部門流到能源部門,能源部門產量增加,製造業部門的產量下降。
7*.根據特定要素模型,試判斷短期內國際貿易能否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為什麼?(提示: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長期條件下,要素稟賦的任何變化都不影響要素實際收入,但在短
期內,要素稟氟的變化會影響要素實際收入,根據這一區別,並聯系一下兩國的要素稟
賦的差異,再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根據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內,特定要素在兩個部門間無法流動。按照本章的分析,雖然都是資本,但是x和y部門的資本回報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會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
第五章習題答案提示
試比較重疊需求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
答案提示:這兩個理論都解釋了國際貿易的原因。不過,二者也有很大區別。第一,這兩個理論解釋國際貿易的出發點並不相同。要素稟賦理論是從供給方面來探討國際貿易的基礎;重疊需求理論從需求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稟賦理論主要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即工業品與初級產品或資本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適合於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即製造業內部的一種水平式貿易。
你認為重疊需求理論適合解釋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嗎?為什麼?
答案提示:適合。因為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的產品生產上有優勢,雖然這些產品有可能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發展中國家雖然從總體上發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體產品上卻不一樣,發展中國家之間也可能有產業內貿易,並用重疊需求理論來解釋。
重疊需求理論與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轉都是討論需求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答案提示:需求逆轉主要解釋產業間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解釋產業內貿易。需求逆轉解釋要素稟賦理論為什麼在有的時候不符合現實情況,強調需求有可能使得貿易方向發生變化;重疊需求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原因。
4*.如果考慮收入分配格局這一因素的話,重疊需求理論的結論會受到影響嗎?為什麼?
答案提示: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基本結論不會變。當一個國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時候,本國有代表性的需求所佔份額越大,當所有國家的收入分配都非常平均的時候,重疊需求的份額會減少。但是,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不可能會完全平均的,所以重疊需求理論的基本結論不會變。
5.試舉例說明產品周期理論。
答案提示:很多電子產品都是很好的例子,計算機等。
6.試比較產品周期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
答案提示:產品周期理論是一個動態理論,產品周期理論從技術變化的角度,探討了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而要素稟賦理論是靜態的。兩個理論都強調生產方面的優勢,即從供給角度討論問題。
7.如果創新國在喪失比較優勢之後,轉而研究開發新品種,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可發生產
業內貿易?如果發生產業內貿易,那麼貿易應發生在哪些國家之間?
答案提示:創新國如果研究的是相同產業中的更新品種,則創新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之間會出現產業內貿易,因為此時其他發達國家生產的是此產業產品的舊品種。
8.結合重疊需求理論和產品周期理論,試解釋為什麼美國始終是世界汽車生產和出口大國?
答案提示:根據產品周期理論,美國作為創新國,一直保持在汽車新產品方面研發和生產的優勢,是其保持生產和出口大國的原因。由於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部分消費者也對汽車新品有需求,這使得美國對汽車新品的研發和生產有了動力,較大市場使得新品的研發和生產有利可圖。
第六章練習答案
假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X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而Y部門則規模收益不變,試確定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
答案提示:生產可能性邊界將向內凹。
試根據圖6—2證明,如果貿易後Y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很大的話,那麼完全專業化生產Y產品的國家福利可能因貿易而遭受損失。
答案提示:比較貿易後的國際相對價格線與貿易前的相對價格線的位置關系。
除了本章正文中所提及的因素外,你還能提出其他一些影響在外部規模經濟下國際分工格局的因素嗎?
答案提示:這道題沒有標准答案。
在外部規模經濟下,各國從國際貿易中所獲得的利益並不平衡,那麼你認為一些低收入國家經濟發展緩慢是否與其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關?
答案提示:有關系,這是為什麼各國都希望提升出口結構的原因。不過,各國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並不會依人們的意志改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比較優勢、國內市場規模等因素。所以,提升產業結構不能操之過急。
在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下,市場短期和長期均衡條件分別是什麼?
答案提示:老師沒講,說壟斷競爭條件太復雜,現在也沒有完善的理論。
本章所介紹的產業內貿易理論與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有什麼異同?
答案提示:本章所介紹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都可以解釋產業內貿易。不同點是:第一,本章的理論是從供給角度講的,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是從需求角度講的;第二,本章的產業內貿易理論探討的是在不完全競爭情況下的國際分工與貿易,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並不是針對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理論。
7*.假設某國是資本豐富的國家,X相對於Y而言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並且是壟斷競爭市
場,而Y是完全競爭市場,那麼貿易後,圖6—5中兩條曲線AA/與BB/如何變動?
答案提示:考慮貿易後用於X部門的要素量的變化。
8. 如果貿易前兩國市場不是完全壟斷,而是寡頭壟斷,那麼本章正文所得出的結果是否改
變?
答案提示:不改變。
9.試比較「新貿易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之間的異同。
答案提示:新貿易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而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的是產業間貿易;新貿易理論的假設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而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完全競爭市場;比較優勢理論都是從供給角度已經研究,新貿易理論還從需求角度進行了說明;新貿易理論強調差異產品在形成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比較優勢理論假設所有產品都是同質的。
⑻ 急求 國際經濟學 李坤望第三版答案
第一章練習與答案
為什麼說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當生產處於生產邊界線上,資源則得到了充分利用,這時,要想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必須降低另一產品的生產,也就是說,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是有機會機本(或社會成本)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得以實現,但究竟選擇哪一點,則還要看兩個商品的相對價格,即它們在市場上的交換比率。相對價格等於機會成本時,生產點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位置也就確定了。所以,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仿效圖1—6和圖1—7,試推導出Y商品的國民供給曲線和國民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這道題就是把教材25-26頁復述一遍。在只有兩種商品的情況下,當一個商品達到均衡時,另外一個商品是否也同時達到均衡?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也達到均衡,可以用反證法,很簡單。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試確定過剩供給(或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參考教材的第二章45-47頁。如果改用Y商品的過剩供給曲線(B國)和過剩需求曲線(A國)來確定國際均衡價格,那麼所得出的結果與圖1—13中的結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國際均衡價格將依舊處於貿易前兩國相對價格的中間某點。說明貿易條件變化如何影響國際貿易利益在兩國間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國出口產品價格的相對上升意味著此國可以用較少的出口換得較多的進口產品,有利於此國貿易利益的獲得,不過,出口價格上升將不利於出口數量的增加,有損於出口國的貿易利益;與此類似,出口商品價格的下降有利於出口商品數量的增加,但是這意味著此國用較多的出口換得較少的進口產品。對於進口國來講,貿易條件變化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是相反的。如果國際貿易發生在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之間,那麼貿易後,國際相對價格更接近於哪一個國家在封閉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答案提示:貿易後,國際相對價格將更接近於大國在封閉下的相對價格水平。根據上一題的答案,你認為哪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為明顯些?
答案提示:小國。9*.為什麼說兩個部門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會導致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外凸?答案提示:規模報酬遞減。第二章答案
根據下面兩個表中的數據,確定(1)貿易前的相對價格;(2)比較優勢型態。
表1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XY
62
1512表2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XY
104
55
答案提示:首先將勞動投入轉化為勞動生產率,然後應用與本章正文中一樣的方法進行比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內容)
假設A、B兩國的生產技術條件如下所示,那麼兩國還有進行貿易的動機嗎?解釋原因。
表3X、Y的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
A
BXY
42
84
答案提示:從絕對優勢來看,兩國當中A國在兩種產品中都有絕對優勢;從比較優勢來看,兩國不存在相對技術差異。所以,兩國沒有進行國際貿易的動機。
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那麼也必定具有比較優勢嗎?
答案提示:未必具有比較優勢。證明:如果,則稱A國在X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如果,則稱A國在X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當或者的時候,由可以推出,但是,當的時候,不能保證。所以,即使一國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也未必具有比較優勢。
根據書中第二個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較劣勢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那麼會對世界生產帶來什麼凈影響?
答案提示:假設某一國家擁有20,000萬單位的勞動,X、Y的單位產出所要求的勞動投入分別為5個單位和4個單位,試確定生產可能性邊界方程。
答案提示:;
根據上一題的條件,再加上以下幾個條件,試確定該國的出口量,並在圖中畫出貿易三角形。
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
進口為2,000個單位。
答案提示:封閉條件下,此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斜率是。因為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所以此國出口X進口Y。出口1,000個單位的X可以換得2,000個單位的Y。貿易三角是CADA』(見圖2-5(a))。
在圖2—2(b)中,過剩供給曲線兩端是否有界限?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過剩供給曲線兩端是有界限的,因為一國生產能力和消費需求是有界限的。
8*.仿照圖2—4,你能否畫出這樣一種情形:兩條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國際均衡價格與某一國封閉下的相對價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釋這種結果?答案提示:從大國、小國的角度考慮。試對下列說法加以評價:
由於發達國家工資水平高於發展中國家,所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會無利可圖;
因為美國的工資水平很高,所以美國產品在世界市場缺乏競爭力;
發展中國家的工資水平比較低是因為國際貿易的緣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種觀點都不正確。
10*.試根據李嘉圖模型證明:如果A國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絕對優勢,那麼貿易後A國的名義工資水平肯定高於B國。答案提示:比較與之間的大小。第三章答案
根據下面的兩個表,試判斷:(1)哪個國家是資本相對豐富的;(2)哪個國家是勞動相對豐富的;(3)如果X是資本密集型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那麼兩國的比較優勢如何?表1要素稟賦
A
B勞動資本
4515
2010表2要素稟賦
A
B勞動資本
1248
3060
答案提示:表1中A國勞動相對豐裕,A國在生產Y產品上有比較優勢。表2中A國資本相對豐裕,A國在生產X產品上有比較優勢。
如果A國的資本、勞動總量均高於B國,但資本相對更多些,試仿照圖3—3和圖3—4的做法,確定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位置關系。
答案提示:Ea
K
EbO
L
(X=EMBEDEquation.2)
(X=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BO
Y
X
A/
B/
A
根據上一題,試在圖中畫出兩國在封閉和開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Qa
Ca
CbB
O
Y
X
A/
B/
A
Ob
Oa
Qb
pw
pwB
O
Y
X
A/
B/
A
Eb
pa
pb
Ea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麼要素稟賦差異還會引發國際貿易嗎?如果貿易發生的話,那麼國際分工與貿易型態如何?試將你得出的結果與李嘉圖模型加以比較。
答案提示: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麼要素稟賦差異將不會引發國際貿易。不過,國際貿易還可能存在,這時候的國際分工將有更多的偶然性質。
5*.試證明在圖3—7中,兩國的消費點共同位於從原點出發的一條直線上。答案提示:根據兩國的消費結構來判斷
6*.如果兩國存在技術差異,那麼貿易後兩國要素價格是否均等,為什麼?答案提示:如果兩國存在技術差異,那麼貿易後兩國要素價格將不均等。可採用圖3—8的方式來解釋
7.需求逆轉是否會影響要素價格均等?為什麼?答案提示:需求逆轉導致兩個國家相同產品的價格不一樣,使得要素價格無法均等。
8.如何根據羅伯津斯基定理,來解釋要素稟賦不同的兩個國家生產可能性邊界之間的差別?答案提示:羅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如果兩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不一樣,則某種要素多的國家,會生產更多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品,反之亦然。所以,兩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就出現了差別。
9.如果一國的資本與勞動同時增加,那麼在下列情況下,兩種產品的生產以及該國的貿易條件如何變化?資本、勞動同比例增加;
資本增加的比例大於勞動增加的比例;
資本增加的比例小於勞動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兩種產品的產量同比例增加,貿易條件沒有變化。(2)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更快,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有下降的壓力。(3)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增加更快,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有下降的壓力。
10.對小國來說,經濟增長後福利如何變化?答案提示:對於小國來說,經濟增長以後,不對國際價格形成影響,其貿易條件不會變化,所以福利將上升。
11.在戰後幾十年間,日本、韓國等東亞的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出口產品由初級產品到勞動密集型產品,再到資本密集型產品,試對此變化加以解釋。答案提示:隨著國際貿易的開展,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發揮了比較優勢,促進了生產,提高了福利。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比較優勢由起初的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變成了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所以貿易結構也就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12.試析外資流入對東道國貿易條件和比較優勢的影響。答案提示:外資流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東道國的要素稟賦,比如,使得原來資本相對稀缺的國家變成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當要素稟賦改變以後,東道國可以發揮新形成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資流入的東道國在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增加特別多,以至於影響到國際價格,這將使得此國此種產品的出口價格有下降的壓力,不利於貿易條件的維持和改善。第四章習題答案提示如果勞動不是同質的話,那麼勞動技能的差別是否會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試舉例說明。
答案提示:會的。
如果短期內資本和勞動都不能自由流動,那麼國際貿易對要素實際收入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提示:出口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價格將上升;進口競爭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價格將下降。
根據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試析勞動增加對要素實際收入和兩個部門的生產會產生什麼影響?(提示:將圖4—1中的縱坐標由原點Ox或Oy向外平行移動,然後比較一下新舊均衡點)。
答案提示:勞動增加並且完全就業,則整個經濟的資本-勞動比例下降,勞動力價格將下降。勞動力增加將增加密集使用勞動力產品的產量;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量下降。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麼要素實際收入和兩個部門的生產又將如何變化?(提示:考慮一下勞動需求曲線的變動)。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將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產量上升,同時由於另一個部門釋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個部門的產量下降了。共同生產要素的收入將上升。
根據你對3和4題的回答,試判斷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羅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
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假設某一國能源部門(比如石油部門)和製造業部門除勞動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種不同的特定要素,那麼,世界市場上能源價格的上漲對該國製造業部門的生產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提示:隨著世界市場能源價格上升,一部分勞動力將由製造業部門流到能源部門,能源部門產量增加,製造業部門的產量下降。
7*.根據特定要素模型,試判斷短期內國際貿易能否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為什麼?(提示:根據要素稟賦理論,長期條件下,要素稟賦的任何變化都不影響要素實際收入,但在短期內,要素稟氟的變化會影響要素實際收入,根據這一區別,並聯系一下兩國的要素稟賦的差異,再加以分析)。答案提示:根據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內,特定要素在兩個部門間無法流動。按照本章的分析,雖然都是資本,但是x和y部門的資本回報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會導致要素價格均等化。第五章習題答案提示試比較重疊需求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
答案提示:這兩個理論都解釋了國際貿易的原因。不過,二者也有很大區別。第一,這兩個理論解釋國際貿易的出發點並不相同。要素稟賦理論是從供給方面來探討國際貿易的基礎;重疊需求理論從需求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稟賦理論主要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即工業品與初級產品或資本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適合於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即製造業內部的一種水平式貿易。
你認為重疊需求理論適合解釋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嗎?為什麼?
答案提示:適合。因為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的產品生產上有優勢,雖然這些產品有可能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發展中國家雖然從總體上發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體產品上卻不一樣,發展中國家之間也可能有產業內貿易,並用重疊需求理論來解釋。
重疊需求理論與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轉都是討論需求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答案提示:需求逆轉主要解釋產業間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解釋產業內貿易。需求逆轉解釋要素稟賦理論為什麼在有的時候不符合現實情況,強調需求有可能使得貿易方向發生變化;重疊需求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原因。
4*.如果考慮收入分配格局這一因素的話,重疊需求理論的結論會受到影響嗎?為什麼?答案提示: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基本結論不會變。當一個國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時候,本國有代表性的需求所佔份額越大,當所有國家的收入分配都非常平均的時候,重疊需求的份額會減少。但是,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不可能會完全平均的,所以重疊需求理論的基本結論不會變。
5.試舉例說明產品周期理論。答案提示:很多電子產品都是很好的例子,計算機等。
6.試比較產品周期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答案提示:產品周期理論是一個動態理論,產品周期理論從技術變化的角度,探討了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而要素稟賦理論是靜態的。兩個理論都強調生產方面的優勢,即從供給角度討論問題。
7.如果創新國在喪失比較優勢之後,轉而研究開發新品種,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可發生產業內貿易?如果發生產業內貿易,那麼貿易應發生在哪些國家之間?答案提示:創新國如果研究的是相同產業中的更新品種,則創新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之間會出現產業內貿易,因為此時其他發達國家生產的是此產業產品的舊品種。
8.結合重疊需求理論和產品周期理論,試解釋為什麼美國始終是世界汽車生產和出口大國?答案提示:根據產品周期理論,美國作為創新國,一直保持在汽車新產品方面研發和生產的優勢,是其保持生產和出口大國的原因。由於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部分消費者也對汽車新品有需求,這使得美國對汽車新品的研發和生產有了動力,較大市場使得新品的研發和生產有利可圖。第六章練習答案假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X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而Y部門則規模收益不變,試確定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
答案提示:生產可能性邊界將向內凹。
試根據圖6—2證明,如果貿易後Y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很大的話,那麼完全專業化生產Y產品的國家福利可能因貿易而遭受損失。
答案提示:比較貿易後的國際相對價格線與貿易前的相對價格線的位置關系。
除了本章正文中所提及的因素外,你還能提出其他一些影響在外部規模經濟下國際分工格局的因素嗎?
答案提示:這道題沒有標准答案。
在外部規模經濟下,各國從國際貿易中所獲得的利益並不平衡,那麼你認為一些低收入國家經濟發展緩慢是否與其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關?
答案提示:有關系,這是為什麼各國都希望提升出口結構的原因。不過,各國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並不會依人們的意志改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比較優勢、國內市場規模等因素。所以,提升產業結構不能操之過急。
在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下,市場短期和長期均衡條件分別是什麼?
答案提示:老師沒講,說壟斷競爭條件太復雜,現在也沒有完善的理論。
本章所介紹的產業內貿易理論與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有什麼異同?
答案提示:本章所介紹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都可以解釋產業內貿易。不同點是:第一,本章的理論是從供給角度講的,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是從需求角度講的;第二,本章的產業內貿易理論探討的是在不完全競爭情況下的國際分工與貿易,而前一章的重疊需求理論並不是針對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理論。
7*.假設某國是資本豐富的國家,X相對於Y而言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並且是壟斷競爭市場,而Y是完全競爭市場,那麼貿易後,圖6—5中兩條曲線AA/與BB/如何變動?答案提示:考慮貿易後用於X部門的要素量的變化。
8.如果貿易前兩國市場不是完全壟斷,而是寡頭壟斷,那麼本章正文所得出的結果是否改變?答案提示:不改變。
9.試比較「新貿易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之間的異同。答案提示:新貿易理論解釋的是產業內貿易,而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的是產業間貿易;新貿易理論的假設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而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完全競爭市場;比較優勢理論都是從供給角度已經研究,新貿易理論還從需求角度進行了說明;新貿易理論強調差異產品在形成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比較優勢理論假設所有產品都是同質的。